帐蓬里面的每个人都很固执。
姐夫固执地守在已经非常贫瘠的草原上,照料羊群,做一个牧民,养活全家。
大儿子每天固执地抱着收音机收听各个电台,仔细地听着新闻,晚上再一字不漏地报告给父亲。
女儿固执地爱唱歌,是一刻不停用尽全力地唱,仿佛她的生命就是为了这首草原的歌。
小儿子好动可爱,整天在跨下拖着一根木棍当马骑,他虽然年纪小,也有自己的梦想,不断固执地问:我们要去阿拉木图吗?
牧场老板很固执,面对亚莎提出给他一群羊的请求,只说:没有老婆就没有羊。
在草原上,没人给你洗衣做饭,捱不过一个星期。
甚至连没有露面的图潘也很固执,只凭亚莎的大耳朵就否定了这个求婚者,到城市时读大学去了。
主人公是大耳朵的亚莎,他固执的梦想是在大草原的星空下,建立起小小的乐土,在那里应有尽有,搭起有图案的白色帐蓬,有电视机,有自己的农场,在那里建立童话式的生活。
他对长得非常像杜汶泽,不断劝说他到城市去的那个司机朋友说:我不稀罕你的城市。
是的,他们是越来越少的草原游牧生活的坚守者,大多数人已经到城市去了,只有他们固守在这越来越被沙化成荒漠的草原上,他们的魂被草原吸引,梦想虽然在不断修改,比如将帐蓬改造成装着太阳能电池板屋顶的酷房子,但他们的梦仍然根植在这个草原。
只是,这个梦想虽美,但却是残酷的,“没有老婆就没有羊”,简单的话蕴含朴素的道理,草原梦想的实现需要男人也需要女人,没有女人的坚守,男人也许能捱一阵子,但能捱得长久吗?
自始至终没有露面的“郁金香”走到城市去了,亚莎的姐姐会是最后一个陪伴男人坚守草原的女人吗?
或许,小儿子不断反复的问话给出了答案,城市的诱惑巨大,后继者最终还是会到阿拉木图去。
也许不该这样悲观吧,可以看到的希望是,亚莎曾反感姐夫用命令的口气对他说:我说不就是不。
但影片的最后,亚莎用姐夫的语气对司机朋友说:我说停就是停。
也许这就是牧人的顽固吧,有这样的顽固的精神,草原的魂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说不定,真的能建起有自来水和900个电视频道的草原呢?
无法想象在这片风沙之中是怎样生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
他们在天地之间,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虔诚的活着。
里面有很多对立体。
爱唱歌的女儿,喜欢听新闻的儿子,一直梦想去安拉穆图的小男孩,善良的妻子,刻薄的丈夫。
每当女孩唱起歌的时候我都很感动,尤其是和妈妈一起唱的那段。
阿莎给母羊接生的场景让我有点崩溃。
我们应该了解民族外的东西。
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的真实。
时间:2009年6月26日19:00地点:Parallele影院事件:Tulpan上画第五周1. 图潘是一个女人的名字,一个在电影中连脸都没露过的女人;2. 我们的男主角做梦都想见到这个女人,可是他的耳朵太招风,女人不待见她;3. 其实除了招风,退役水兵的样子和口才并不算太差,求亲用的吊灯还挺漂亮。
所以我们用脚趾头就能想到求亲不成是-另有原因;4. 水兵住在姐姐、姐夫家,姐夫看不起他,姐姐可怜他,因为:没有女人就没有羊群;5. 问题是:在这块大漠上,羊群有的是,女人却没几个;6. 姐姐家的几个孩子都各怀绝技:3、4岁便会骑木马,还会学驴叫的是老幺,整天抱着收音机复述国内、国际新闻的老二过耳不忘,大姐则是一个民歌歌手,歌唱的冲动与生俱来;7. 开拖拉机的好友则是流行音乐和美国流行文化爱好者,“美国”查尔斯王子等等对其来说都是如数家珍;8. 水兵三顾帐篷皆得不到图潘的接见,一脚踹开门的他愣住了;9. 片中还有一段如何给羊接生的珍贵教学视频资料;10. 其实,我想说的只是,这部电影一点都不闷。
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那么真实那么自然,简单到让你以为是记录片,看完后试图去分析找寻其中的深度,都觉自己是可笑的。
这是一部哈萨克电影,一个水兵退伍后回到哈萨克大草原,投靠了他的姐姐跟姐夫过着游牧生活,小伙子憨憨直直,安排的相亲时一个劲介绍在军舰上的奇闻怪事,而他相亲的对象的名字叫Tulpan(图潘),影片一直到片尾都没有见到这位姑娘的样子,相亲的结果是姑娘嫌他的耳朵大,不喜欢他,这完全打乱了小伙子的人生梦想,而姐夫家的羊群又遇上问题,新生的羊仔没有一只能存活,渐渐的他跟姐夫之间也越发矛盾,以致最后他踏上奔往城市的车子想离开早原,故事就简单的述说着,没有太多角色,姐夫一家子有几个小孩子,加上小伙子的一个朋友,另外就是相亲对象那家的父母了,但每一个人是如此可爱,那整天骑着木棍当马要小伙子带他去城市的小外甥,那一天到晚爱唱歌的小外甥女,那个爱好收藏色情图片的朋友,甚至连那头追着摩托车的母骆驼都是那么可爱,故事是如此自然的发展着,镜头带给我们的草原是如此荒凉,风沙满天让人错觉是在沙漠,带着沉重但不觉压抑,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原始而粗旷,没有一丝做作,不带一点烟雨江南。
最后痴情的小伙子讲了很多的章鱼故事却仍然没有得到姑娘的青睐,但他在离开草原的最后一刻放弃了去城市发展的想法,选择去继续坚持自已的人生梦想:在草原上,找一个老婆,养一群羊,有一个能收900个频道的电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牧羊人,当然能有一个摩托车就更好了。
影片充满了幽默感,画面呈写实风格,整个片子没有配乐,整个过程你的眼睛会充满笑意,很愉快的经历,一直到昨晚的梦中,脑子里还在盘旋那个小外甥女唱的那首歌,还有那股草原上奶白色的龙卷风。
对这类题材感兴趣,因为具备可操作性。
但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片子拍摄用了4年!
若果真如此,那就很难了……对此表示一点怀疑。
如果是4年,那小孩子总是要长大的。
片子里大量采用长镜头。
虽说大量采用长镜头,却不是“纪录片”风格。
演员的调度和走位都是经过设计。
而且也没有强调“纪实”。
应该就是导演喜欢的风格。
但通篇的这种长镜头有时会有出戏的感觉。
尤其是在主客观转换和演员复杂调度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感觉。
那时会觉得是出于“技巧”或者过于强调“风格”。
水兵执着的想要做一个牧民,让人想到对土地的依恋。
可现实环境又那么严酷和贫瘠,在这也许体现了民族的根性。
而“上进”的女孩,开拖拉机的朋友,包括最小的外甥都向往城市,这大概就是现实吧。
导演没有强调这种冲突,只是提到,甚至没有更深入的去讲水兵为什么执着的做一个牧民。
非常好的电影,能看出拍摄的难度非常大。
这种长镜头的方式很考验演员表演。
而且片中大量的动物和小孩子的戏,更难了。
戛纳的一种关注应该是对独特的人文发现的奖励。
这片子最优秀的部分大概就是真实,哈萨克草原上牧民的生活。
并不是通过“纪实”的表现形式营造,而是纯粹的表演得来。
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下午.看完觉得就是那种能获奖但不卖座的电影,它太闷了看完对别的没啥大感觉,因为感觉现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唯一小纠结的就是阿沙的那个好朋友托尼了边看边感慨这到底要多么喜欢阿沙,才能一次次的热脸贴上了凉屁股才能再一次次的被忽悠之后,又一次次的高高兴兴地贴上去我觉得这样的人实在太难得周围又没有这样的例子,前思后想,就觉得这个托尼应该是GAY,而且是弱受..阿沙这个强攻没有弯的趋势可怜的托尼职能竭尽所能得想让阿沙好并时不时地暗示,让阿沙知道自己想跟他远走高飞.这样一来一切都说得通了帮忙追姑娘不停地对他好,对他姐姐好.想方设法的想跟他走出草原.想着就替他心酸尤其最后那一次,高高兴兴地开着拖拉机,憧憬以后的生活又被阿沙的一句"停下"幻灭了就觉得这样一次次的有希望,一次次的被扑灭,挺郁闷
沒想過【大耳無罪】(Tulpan) 是一齣如此討好的電影,難怪在多個電影節中均獲好評。
故事其實頗簡單,就是一個愣小子求偶的故事。
那好看在甚麼地方?
我會說是男主角那份專一和純真。
我覺得他每個表情都很真、很肉緊,能讓觀眾感染到他的喜怒哀樂。
除了男主角,電影中的動物也是挺好看的。
好喜歡獸醫替母羊看病,還有男主角接生小羊的兩段,完全展現出在原始社會中,人和動物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電影中,男主角的姐姐和姪女唱了一首很動聽的歌,可惜聽不懂歌詞,不知道在說甚麼。
不過不要緊,單聽旋律便教栗陶醉不已。
總的來說,這是一齣輕鬆有趣的異國小品。
bc在四月底便會上正場,屆時大家請勿錯過啊!
“Tulpan”在哈萨克语中是“郁金香”。
这样一个大漠黄沙朔风凄厉的边塞片子,哪儿来的郁金香?
我看大漠边陲的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猎奇——我对那种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游牧民族游牧生活非常感兴趣,就好比当年抱着三毛的散文一本本读下去,想看看在那么贫瘠的地方,幸福的花朵怎么绽放。
电影《图潘》上来就满足了我的好奇心:退役水手Asa在姐夫Ondas与朋友Askhat的陪同下到姑娘图潘家去求亲。
图潘的父母面色严肃,正襟危坐, 姑娘图潘在帘子后面露出一只眼睛偷窥这个滔滔不绝话多得要死的年轻人。
求婚礼物是个蒙古包里完全没用的廉价枝型花式大吊灯,图潘父母倒是收下了。
回家路上Asa美得冒泡儿,不顾风沙大声歌唱——他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哈萨克北部贫瘠的大高原上,Asa想要当个牧羊倌,就必须得有家室。
在自然环境无比恶劣的戈壁环境里,一个人战斗只有死路一条。
可惜Asa没能高兴多久,人家姑娘嫌他耳朵太大,加上又想要进城求学,不愿早早嫁人。
可Asa这小子死心眼,连脸都没看着,就对人家的粗辫子和小手背着了迷,借着小小的狭窄的柴门缝隙,给图潘讲他的梦想——蒙古包,大漠,羊跟骆驼——苦苦哀求姑娘下嫁,结果还是被图潘彪悍的娘给叉了出去。
成家梦断的Asa,是继续留在姐姐家里寄人篱下,还是放弃当羊倌儿的梦想,随朋友进城打工?
《图潘》求婚的部分很让人联想起《图雅的婚礼》,但之后的情节发展并没有后者那么曲折,影片俘获人心的是全那些淳朴自然的细节:待客时简陋的奶酪和嗡嗡翻飞的苍蝇,做奶酪的长铁桶,帐篷顶上晒着风干的坚果,哈萨克北部戈壁的漫天风沙,小羊羔出生时人可以不顾腥臭与血水嘴对嘴的为其做人工呼吸,小女孩儿蹲在帐篷角固执的大声歌唱,舍不得自己孩子的母骆驼跟着摩托车嗷嗷嚎叫追逐……严酷而贫瘠的生存环境,让人的心变得坚硬而粗糙,但粗糙表皮的下面,在漆黑的夜里,在呼啸的风中,在倔强的歌声里,不能被夺去的是梦想,尊严,感动,还有欢乐。
主人公Asa把他的蒙古包、大漠,羊跟骆驼画在水手服大领子的背面,对着小小的一角镜片仔细审视自己的大耳朵。
Asa美丽的姐姐在严厉的丈夫与年轻的弟弟之间左右为难,杂货车走过扬起的尘烟里,捡起遗落的糖块,仔细吹去上面的浮土。
Asa的大侄子每天像狼一样忠实的保卫着唯一的收音机,给父亲重复一天里所有的重要新闻。
最小的孩子拖着他的木马,咯咯笑着,在广袤的看不到边际的大草原上撒欢儿的跑,跑,风中传来的,是姐姐永不间断的歌声。
我为这样的人们深深着迷。
我相信导演Sergey Dvortsevoy也正因为迷恋,才拍出了这样一部优美而震撼的边塞电影。
在纽约电影节上,Dvortsevoy说八成的镜头都是无剧本的临场发挥。
在哈萨克斯坦生活了28年的他,一直被荒芜大漠上人们内在的平静与欢乐所吸引,他想展示他们的生活,挖掘他们的内心,寻求幸福的秘密。
我想,这是为什么他不遗余力的刻画牧民生活的细节,孩子们脸上丰富的表情,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幽默而舒心的片段,甚至包含了真实又残忍的羊羔产仔过程。
所有的人物都那么真切,就连恶声恶气的姐夫,也有大风沙中接生小羊的温柔一面。
Asa终究没看着图潘姑娘,我也没见到戈壁上开出不切实际的郁金香来,但我知道,漠漠边尘里,昏昏朔气中,那些梦想的花儿啊,原来从不曾凋落。
《大耳无罪/图潘(Tulpan) 》 08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奖图潘,哈萨克语中“郁金香”的意思。
在这部片子里,有个一心想要考大学、嫁城里人的姑娘叫图潘。
姑娘不是重点,向她来提亲的小伙子阿萨才是主角。
亲没提成,反倒被姑娘赏了一句“耳朵太大”。
阿萨不是非娶图潘不可,但隔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大山,却要靠图潘的帮助才能移走。
方圆几十里,就剩这么一个姑娘了。
娶了媳妇,阿萨就可以有自己的牧群,有自己的帐篷。
有了自己的领地,才能实现画在水手制服后领处的梦想——建一个现代化的牧场庄园,可以躺在星空下的草地上赏月,可以拥有最现代化的太阳能设备,可以让荒芜的草原变成充满生机的世外桃源。
说到底,还是一个跟梦有关的故事。
片子鲜明的个性表现在基于纪实手法的拍摄上,进行了晨露似的艺术加工,每一处严酷的画面上都点缀着一滴飘香的甘露。
欧亚文化被糅杂进去,亚式细腻的情感,欧式不拐弯的幽默,理解上扫清了很多障碍。
邦尼开的那辆小拖拉机,整天放着前西德Boney M的巴比伦河,盗用的名字就是个小幽默。
记得星爷在《长江七号》里也曾用过BM的另一首《sunny》,这或许就是相通的艺术,相通的记忆时光隧道。
用棍子当马骑的小宝宝,歌声纯美的小姑娘,记忆力盖了帽的小男孩,还有一直追车的倔强的老骆驼,是我一想起这部影片,就无比快乐的源泉。
剩下一些挑战你的画面,比如为羊接生,给羊做人工呼吸;再比如看龙卷风卷起的巴别塔。
关于这些真实的画面,如果对科普不感兴趣,可以选择快进。
导演谢尔盖.德沃兹弗依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都是真实拍摄的,所以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生活是一杯酒、一个线团儿......”的结尾方式适合本片。
总之,阿萨没放弃梦想,随便生活怎么折腾人,咱不放弃,就是赢家。
建议:喜欢看生活片的可以关注,毕竟是人家的真实生活,没太多的遐想空间。
想必去过草原,去过内蒙青海西藏的朋友一定有所触动。
看了好几遍,因为小时候生长环境的原因,我们班里还有几个哈萨克族同学,我们关系都还不错,所以感触多了一些…有一些背景和细节想和大家分享:哈萨克斯坦确实有海军,在里海,2003年左右才成立。
拖拉机运水是常态,人和牲口喝的用的。
以前都是马车驴车,冬天需要凿冰打水。
小儿子学驴叫。
驴叫,是发情的意思。
哈萨克电台的音乐是玛依拉,前苏联的民歌,十月革命期间以前,卖马奶的姑娘有歌唱天赋,人们为了听她唱歌而买她的马奶。
20-30年代传入我国,主要内容是教育年轻人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
后王洛宾填词改编女儿一直在唱歌,这部分设计,可能因为这个故事而设计的。
所以,没人告王洛宾侵权?
苏联1991年解体,哈萨克斯坦加入独联体,整个国家哈萨克族68%,俄罗斯20%散到地下的糖果是俄罗斯的糖果,一种巧克力糖哈萨克斯坦有3个政党:“祖国之光”党、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光明道路”民主党。
俄语播出占40%以上。
所以整个片子是哈语和俄语的混合的台词语言。
"过来!
出发!
"这两句我听得懂,也是我们小时候的的口头禅。
和英语back的发音相似。
哈语的某些单词,和英语相似程度极高扎巴依是醉汉的意思门板用的是榆木,重,硬,耐用,相当于南方的橡木。
哈萨克诗人是神奇的存在。
江布尔鼓励人民反抗沙皇专制。
酸奶疙瘩可以救命,和石头一样坚硬。
晒酸奶疙瘩的毡房,我们小时候用的羊毛毡,赶毡是哈萨克妇女必须要会的技能哈萨克是伊斯兰,为何没有任何宗教的痕迹??
哈萨克一直有猎鹰的驯养传统,以及鹰的羽毛作为服饰、帽子的装饰,象征勇敢,有着美好祝愿等,每个哈萨克车里都挂着鹰的羽毛。
为何片子里没有鹰毛?
陆地的旋风,寓意有灵魂要上天了。
兽医抽的烟是西域一代的玛合勒嘎,汉语叫莫合烟,苏联传到新疆的。
好电影,暖人心。
我想起万马柴旦。
2010.另一种生活。
记录风格太简单。很喜欢其中动物姿态部分的真实。
爱不是勉强,不爱也许仅仅是你耳朵太大我不喜欢,所有爱的剧情走向都是男主角最终会赢得女主角的芳心,阿沙的爱却无始亦无终。不会被理解的他对水手生涯的描述,他的生命力,起先他厌恶人工呼吸时羊的腥膻,之后他又亲手救活了一只羊羔,而他的内心对草原的接纳也不会被理解。收音机,洁净的水源,不必搬来迁去的住房,哈萨克斯坦总统对2030年的许诺,是现代文明的金苹果,也许你只希望牵着姑娘的手,带上你的羊和骆驼,找一个芳草萋萋月明星稀的他乡,可现代文明的内涵中还有一个你情我愿,姑娘不喜欢,是真的不喜欢。依旧不会被理解,依旧是空忙乎一场。电影中只有痴心错付、贫穷和龙卷风以及被啃噬的草原,风吹后黄沙漫天的寂寥、蚊蝇乱舞的蒙古包以及不厌其烦的小孩子高吭的乐观,看多了浪漫主义,不发达国家的落后几乎是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
萨梅尔真的真的很好
图班嫁给我。只有你,才能撑起我的美梦。
想起我辍学去哈萨克经商的大学同学。
太猛了,太原生态了,好多情节都特别有意思,唱歌的小女孩,听新闻的男孩,要去阿拉木图的小孩…保住羊群的父亲,想要完整家庭的母亲,想要结婚的舅舅…全手持的摄影真的太猛了!
黄沙弥漫了双眼,而心却早已找到了方向~
羊接生的镜头很震撼 男主姐姐美
很棒很优秀
xzd 哈萨克斯坦
QN-D9《大耳无罪》我只是觉得还行
图班图班
沙尘暴和羊才是主角好吗!
像纪录片一样
阿萨阿萨 去远方吧~~~
90分钟一窥草原原生态生活。导演想说的好像是做梦之前先脚踏实地之类的。
就替羊接生那一幕比較不錯。對中亞電影還是提不起興趣……
哈萨克斯坦版本的耳朵大有福
悶悶的,只記得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