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拉他去看「かいじゅうたちのいるところ」,不过朋友看后说是反响平平,倒让我有点犹豫。
结果他看了影院的介绍,决定去看「サヨナライツカ」。
中山美穗复出后的作品,导演是她家老公。
无论和谁相处,都要随时做好说再见的准备。
就好像即使没有下雨,也要随时准备好雨伞。
当爱说出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飘散了。
这让我想起K前几天推荐的那首歌。
想念是遗忘的开始。
其实刚开始是个小三的故事,虽然男主人公已经订婚,却因为长期出差在异国他乡,因为本能的吸引而和另一个女人走到一起。
爱究竟是什么?
你现在遇到的爱人,1年之后仍然会是你的最爱么?
那5年之后?
25年之后呢?
在男主人公犹豫不决的时候,未婚妻巧妙地暗中介入,很客气地请小三走人。
而男主人公则本着继续做有为青年,实现梦想的信念放弃了小三。
没有爱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如果你身边的人心中永远挂念着另一个人的话是什么滋味?
25年过去后,男主人公因公出差又回到当初的城市时,意外地发现当初的小三竟然一直在等他。
看到这两个人又回到当初约会的饭店,双双掏出老花镜看菜谱点餐时,我已经哭得一塌糊涂了。。。
他坐在旁边什么都没说,只是紧紧握着我的手爱究竟能持续多久?
是不是因为一直都没有得到,才得以永远保鲜?
这部电影,看了三遍第一遍纯粹为了西岛叔的颜,剧情其实没太理解,大致觉得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就记得舍友对于杳子小姐的存在气得咬牙切齿,当未婚妻光子找上门来时对光子的段位赞不绝口。
第二遍和ex一起看的,最后西岛叔毅然飞去泰国找杳子,却是和杳子最后一次相聚,看到这里我米有任何感触,ex居然哭得不能自已,电影完结后难过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
大概我依然米有太明白剧情,打动我的只有西岛叔的颜和他的声音。
最近因为《驾驶我的车》和《真凶标签》再次陷入西岛叔的漩涡不能自拔,翻出以前的电影,于是看了第三遍。
这一遍,竟然理解了男主角在剧中的心路,我认为是在讲述一位好青年的叛逆之旅。
从电影的开头,就给他树立了干干净净,年轻有为,相亲认识了有颜有才的大家闺秀并准备单身海外赴任归国后立刻结婚,海外赴任初始便体现出能文能武、能力超凡:一个顺风顺水的好青年形象。
好青年有野心:要让天上飞的都是他公司的飞机;好青年也有小叛逆:棒球比赛不听上司安排执意打出全垒。
他一直都是一个好青年,接收了太多的正面表扬,规规矩矩地做着工作、相亲、准备结婚,一步一步朝着梦想前进。
目前为止的人生,大概最大的叛逆也不过是那记全垒打罢了。
直到遇见杳子小姐。
杳子小姐不过是触发了他叛逆的开关。
在和杳子相处的过程中,他也有动摇的时候,“好青年”的盛名和无法克制的欲望相互撕扯时,他的行为也是矛盾的。
维护“好青年”的形象,还是遵循内心的欲望,男主角一直在挣扎。
这就是为什么他对待杳子的态度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时候。
未婚妻=“好青年”的世界;杳子=内心真实的欲望“好青年”的世界能带来平步青云的未来,真实的欲望带来的冒险是充满了诱惑的不可知的世界,你选择哪个?
男主应该是一直在问自己吧。
25年后,男主实现了梦想,这个时候才又再次选择了叛逆,抛下终于到手的领导职位,离开没有多少感情的妻子,去找心中的红玫瑰。
剧中两个儿子的人生态度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具象:一个小心翼翼维护“好青年”形象;一个无拘无束按照内心追寻梦想。
作为父亲,海外赴任时短暂的偏离了“好青年”的轨迹,最后回归,和平淡的妻子过着平淡的生活,一步一步地实现了最初的梦想,这很多人都认可的理想式人生,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掉内心其他蓬勃的欲望。
所以实现梦想后才又选择叛逆的男主,他是胆小的,也是现实的。
杳子说自己是被男主的理想吸引了的。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杳子最终放手的原因:尽管她告诉男主实现梦想的方式不只一种,但当见到未婚妻光子小姐,她意识到光子小姐才是那个能够毫无差错地帮助男主实现梦想的人。
杳子的人生是男主的反面,向前夫赌气,肆意玩乐挥霍,所以踏踏实实有理想的男主对她的吸引,不单单是荷尔蒙的力量。
俩人25年后再相见,她告诉男子,这些年过去自己什么都没有,是说给男主听也说给自己:还好我们没有在一起。
也许未来男主那个“好青年”式的儿子也会在某一天突然叛逆。
这种压抑很久的“洪荒之力”总是需要有个出口。
而一直在宣泄“洪荒之力”的人,比如男主那个玩乐队的而儿子,我想他会逐渐回归柔软、包容的状态。
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年叛逆”出现的原因吧(笑)来自第三遍观影的感受
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最好能了解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之一对爱情胆怯前最好先买把伞不管如何被爱绝不能相信幸福不管如何爱人绝不能爱过头爱就像四季一般只是让人生染上色彩而不至厌烦的东西把爱说出口的瞬间就会像碎冰一般融化消失再见,总有一天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总有一天我们会说再见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人死前有人会想起曾经爱过有人会想起曾经被爱我一定会想起曾经爱过
想看这部片子飙泪排毒,未果。
虽然觉得25年后的重逢可以理解,但是私下里觉得有点多余,本人一直喜欢像《美人草》里面多年后物是人非的感觉。
人生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有遗憾的人生才是真实的。
看完了,可能是我这个人天生对言辞语言比较敏感,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们的爱情,也不是温暖的画面,而是结尾引用光子诗篇里的几句话(翻译是字幕里的):いつも人はサヨナラを用意して 生き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孤独は最も裏切ることのない、友人のひとりだと思う方が 良い。
最好能了解,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之一爱に怯える前に伞を买っておく必要がある。
对爱情胆怯前,最好先买把伞どんなに爱されでも、幸福を信じてはならない。
不管如何被爱,决不能相信幸福どんなに爱しても、决して爱しすぎてはならない。
不管如何爱人,决不能爱得过头爱なんか 季节のようなもの、ただめぐって人生を彩り、饱きさせないだけのもの。
爱就像四季一般,只是让人生染上色彩而不至厌烦的东西爱なんて口にした瞬间、消えてしまう氷の欠片。
把爱说出口的瞬间,就会像碎冰一般融化消失サヨナライツカ。
再见,总有一天永远の幸福なんてないように、永远の不幸もない。
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いつかサヨナラがやってきて、いつかコンニチワがやってくる。
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说再见,但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 人间は死ぬとき、爱されたことを思い出す人と、爱したことを思い出す人にわかれる。
人死前,有人会想起曾经被爱;有人则会想起曾经爱过
看着电影时,最迷人的就是东南亚的风光美景,一束束的金色阳光透过窗户,透过人潮,洒在画面里。
导演总是用夏日午后慵懒,湿热的场景来陪衬人心的欲望,是不是总是这么样的应景才会发生一些在特定环境下才会发生的事情,还是人本身就是不安分的东西。
为何到最后有人还会同情他俩呢,本来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啊,是不是有过大概类似经历的人多少会产生共鸣?
有时搞不明白的是故事里的风流女人经历男人无数,为何总偏偏让影片表达她与这个本来正直好人品的男人擦出真感情,可笑的是还纠结一生。
整个故事不得不让人想到红玫瑰与白玫瑰,不得不让人想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句歌词...试问他俩就算在一起了能怎样呢?
现实生活中谁是谁的谁,谁在纠结,谁在懊悔,谁在思念...哎人的欲望真的是可怕的东西,越得不到越想要,得到了却不懂得珍惜,如果真是这样,还不如永远活在心里。
中山美穗真的老了,大浓妆也掩盖不了美人迟暮的残酷现实,过于瘦更显老态,要不是看演员表,还很难相信就是《情书》里面的那个秀美的她,不过那个漂亮的鼻子与嘴唇还是没变。
还是更喜欢情书的调调,纯白的窗帘,纯白的雪,纯洁的眼睛和那种埋在心底的单纯而青涩的情愫。
生活不是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只需要去进行某几件事情,而我们的生活则更多的想一个复杂的立体,于是伟大的哲人感叹过,我的生命消耗在琐碎里。
不能奢求把生活当做电影,过的生离死别轰轰烈烈,但是电影一定是生活的写实,再夸夸其谈,粗制滥造的电影也是力求在表现关于人的一些东西,即使是纯粹的商业片或科幻片。
所以看细读电影不是为了娱乐,而是在体会,让自己慢慢流淌进电影中去经历跌宕起伏,以求得一些面对生活时所需要的勇气与冷静。
虽然专业学的是大众传播,必修科目之一就是影视艺术,但是我仍想着跑考所有意识里的专业主义词汇,抛开各种技术性分析框架,直接用感性,甚至近乎煽情的话语来表达我的感受。
《再见,总有一天》:电影的名字,只是一句简单的叙述语。
我看到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几句是应该在什么时候说。
这么一部精雕细琢的电影,导演展示的不仅是其驾驭镜头,场景的技术能力,而是其再在努力回答一些人生的哲学问题。
看完整部电影,“再见,总有一天”在电影的最开始与最后都有表达,这不是巧合:在相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相逢的欢乐,但是往往试图去淡忘一个事实:人世间的任何相逢,总有一天是要互相道一句再见。
而在最后部分,故事的悲情已经积蓄到饱和的时候,甚至已经死别时,我们似乎还应该记着,总也会有时间再相见。
“再见“是离别时对下一个相遇的祝福与心愿。
导演很有野心,试图去用一部电影涵盖几乎所有的人生,事实上他做到了。
而整个电影之所以没有让人觉得乏味,拖沓,原因在于导演准确的把握了两个关键主题:时间与孤独。
时间是最残酷也是最美好的,美好的时候,人们都希望可以度日如年,残酷的时候,甚至希望整个人生可以如白驹过隙。
是的,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去想一下时间,时间是所有生活上演时的幕布。
|“于千百年间,只在此一刻,恰恰遇见你,只是道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不再去说从前,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
”有一个通俗的流行说法:在对(错)的时间遇到对(错)的人怎么怎么样,呵呵 ,这句话很小资,如果追问一句:什么是对或错的时间?
时间与人之间的映射关系真是这样吗?
假设这个人其实是对的,也只是时间成全了他,年轻的时候,你们相遇相知,彼此都觉得这真是对的时间和对的人,但是这种对的时间,和对的人,只是我们个人出于某个时间下的一个状态。
如果一个一生决定不娶,那么任何希望与之走向家庭的人都觉得遇到的是个错误。
当我们需要一个人的时候,而一个人在这个时间出现了,那么我们都会极为坚定的认为:等的就是这个人,就是他(她)!
生活确实不能玩笑,但事实上,很多我们所坚定的东西和事实,都是以一种近乎玩笑的方式存在的。
这到不是对玩世不恭的态度做注解,而是,生活本就有很多荒谬。
关于孤独:最近一直在听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觉得对孤独进行界定是极为不可能的,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状态。
我们谁也不能逃离孤独,如这部电影台词所说:孤独从来不背叛我们。
在面度孤独时候,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众生相:有的人放荡形骸,花天酒地,呼朋唤友,找尽所有机会让自己处于热闹之中(事实上,热闹并不是孤独的相对词,每次聚会即使再交心再欢乐,热闹也只是让人暂时分心,事实上热闹之中才更孤独,因为每个人都在试图展现自己所希望展现的,或是发泄自己迫切需要发泄的情绪,没有谁会对谁感同身受的在乎。
有的索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求自己丰富最终成为一种孤僻。
这是两种极端,我们其他人都只是处于这两点之间。
孤独只能用来升华,当闭上眼的时候,没有谁知道你今天又有什么样的喜怒哀乐,任何人应该对这一点保持一种不悲观的清醒认识,只有这样其他一切才不会不知从何说起。
关于分裂:每个人都有无限个自我,时而统和时而分裂。
男主角的爱情是分裂的吗?
不是,我们可以直接说这个电影就是讲一个男的出轨的龌龊故事。
现在我列举几部电影,不举例子我会无限制的说下去:《青蛇》 《朗读者》《天堂电影院》《甜蜜蜜》。
《青蛇》: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两个女人,一个是青蛇一个是白蛇,青蛇火热纯粹,白蛇安稳贤惠。
同样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两个男人,一个爱火焚烧而又懦弱胆怯的许仙,一个冷酷克制的法海。
这是人类心理的原型,谁也逃不过。
《朗读者》:世俗看来的不伦之恋,其实只是外人的看法,当男主角从年轻时遇到汉娜,就注定这个女人是磨灭不掉的,虽然她是残酷的纳粹分子,但是她也是一个鲜活的人,男主角一生都不能走出来。
《天堂电影院》: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事实上只有离开这里,你才知道世界没有中心。
小多多因为爱情的困顿离开家乡三十年,不忍回头不能释怀,后来当二人都已经白发苍苍时,才明白他们的分开其实只是一点点的误解和错过,最后他们都释然了,可以说他们是幸福的,因为有多少真实的生活故事并不是这样以释然结束的。
《甜蜜蜜》:两个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逢,最终却各自历尽沧桑,去经历去爱与被爱,最后命运用把他们拉到了一起,在曾经沧海之后,相见时只有傻傻的微笑,足以让人心碎,其中真味,有谁能解。
《再见,总有一天》:男主角有两个女人,不能说爱谁更多 或是哪个是错误,这是人生的一种困境。
为了自己生平最原始的梦想,男主角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当他完成自己的梦想,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时,内心压抑几十年的感情终于不可束缚,他要离开,即使妻子是如此温婉贤惠,即使家庭是完满幸福的,但他必须得去做,必须得去找他心中的青蛇,否则他将会在自我消耗中走向毁灭,这让我想起《两小无猜》中 他们发誓十年不再相见,但是各自都十分清楚的记着分开的每天,十年后,于连成了生活中的一个男人,他自己觉得自己就是拉辛笔下的僵尸,一切都是机械的生活着,当下班后,他看着孩子与妻子在其面前唠唠叨叨,妻子问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于连只能失神的嘀咕:十年来,从来没有。
后来他夺门而去,这是对家庭多么不负责的行为,其实他不知道自己妻子好吗?
不是,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但是他必须去做这件事情,否则不能成为其自己。
关于等待:我们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不就是等待吗 ,等待长大,等待去爱与被爱,等待去经历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等待着一切的来临。
为什么要等待?
或许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可能会到来的结果,不是,而是为了成为我们自己 这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坚持。
《血色浪漫》中,钟跃民无比混蛋的离开了周晓白,最后也离开了所有爱他的人,他真的是纯粹到只爱他自己,难道他没有想过 周晓白这么好的姑娘如此伤害她是不对的吗?
不 我仔细看了很多遍明白。
钟跃民那么有头脑的人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么常识性的东西,但周晓白实在是苦等了他很多年 后来才发现 其实钟跃民的离开未必是错的,如果没有他的离开 可能自己的生活道路是另一条,而那不是她所能接受的。
林徽因的追求者金岳霖,北大的老学者,研究逻辑学研究了一辈子,难道这么有逻辑的人不知道等待的成本如果与结果不等,甚至没有所谓的结果时是极为不符合逻辑的吗?
不 ,金老是哲学家,是大学者,我们能想到的,他老人家都想得到,那些盘算和权衡他都知道,但是金老却仍是一个人过了一生,如果这一生都是在想着林徽因与梁思成离婚或是把梁思成熬死,然后和林徽因在一起,那么我觉得,金老完全可以直接找人悄悄把梁思成做掉,不是等待就会更过些?
其实老人家的一生等待时成全了自己,甚至于林徽因的存在已经无关了 金岳霖先生只是守着自己的感情过了一声,如果每天都是想着是否等待 或是等待何时结束,那么金先生早就自己把自己折磨死了。
先别说等多久,从我们经验出发,就是在车站等火车,明知火车几点几分发车 一个小时的等待仍会让人无比抓狂!
等待不单单是因为心存希望或是期望,电影中的女主角在曼谷安安静静的等待了二十五年,她甚至不告诉那个他心爱的男人自己在哪里,二十五年 多少个日出日落,多少寂寞折磨,一个人,尤其是女人,这过程当然会让人望而生畏。
这值得吗?
这样做是为什么?
干嘛要这样对待自己?
其实这些都不好回答,完全取决于个人选择,而且都无可厚非!
刘若英名气地位远远高于陈升,但是却永远放不下陈升,即便是成为天后,即便是即将成为人妻。
梅艳芳是香港的大姐大,却执着于并不能与之比肩的赵文卓,而且在绝症之前才一个人落寞的穿上婚纱。。。。。
无他,什么样的等待寿命长度的等待,都是各自的选择,这种选择就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坚持,其中会有无奈,困顿 但是只要自己是想清楚的对自己是值得的 就去做,就是这样 。
我的男主角分析:有没有发现电影里男主角的眼神永远是灰暗的 没有光亮的。
他绝对是自私的,可以说给两个女主角都造成了困惑和伤害,尤其是沓子,这个女人比他的妻子更需要关爱和照顾,也更在乎他 但是他还是硬生生的把她推开了,他的标准是什么?
我对这个问题发了半小时的呆。
是道德和承诺?
是良心不安?
是逼迫于身边的压力和舆论?
是为了事业发展的需要?
各种回答好像都不对,其实我自己最终想了一个答案:选择谁他都会一样最终逃离,因为另一个会一直在他心里挥之不去(睿智绝世如张爱玲写了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样的一个寓言)。
假设电影是这样的,男主角留在了曼谷,不再回去,多年后,他仍会无法安心,内心的困顿迟早会让他去追寻。。。
一切故事就变了。
这个电影真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因为导演不是在试图进行道德的说教或是情色的噱头制造,而是试图去展现人们的一种困境,而不是本身带有明确的是非道德判断去展开故事,我觉得 这样的一种有点混沌的状态,其实更接近生活的面貌。
男主角最后对着天空绝望的嘶喊着无所谓。。。
,为什么要说无所谓?
其实也可以说,为什么!
为什么!!
事实上,最后一句台词,不是随意写出的 ,而是慎之又慎的。
无所谓是说给自己的,因为那么多年的感情重量抗在身上,自己奋斗多年终于事业成功,又经历了极度的内心斗争后终于决定把自己得到的所有放下去追随,但最后的追随却成了永远的死别,试想如果这个时候,男主角只是抓狂的质问为什么,那么电影本身就单薄了 而且男主角就不鲜活了,无所谓,是我们在面临各种小问题时都会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真是一句内心痛楚的止疼良药,当一件事情让我们不舒服或是疼时,我们都会说或是默默说这无所谓。
当面临男主角这种境地的时候,我们除了说为无所谓,也真没有别的呼喊了。
事实上也就是在最后那个场景中,男主角阴森森的脸开始有哭泣 有眼泪 有表情变化,也就是他把车停在那个分叉路口,像只野兽一样嘶喊无所谓时,我才觉得这个男人值得同情和理解。
每个人都不容易的在悲剧的生命下,生活着,说的好像过于悲情,其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快乐和美好的,总结一下:用心去经历自己的生活 去尽力做一个自由,蓬勃,鲜活的灵魂,吞下最疼的疼,忍住最悲的悲,,才能知道生活的甜。
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或生活的真实滋味,才实实在在的生活着。
一、爱情的本质:暴雨的炽烈与碎冰的虚妄 影片以“暴雨”和“碎冰”两大意象解构爱情的双重性。
东垣内丰与沓子的曼谷邂逅如同热带暴雨般炽烈,却在婚礼钟声中碎成冰晶——光子送来的合照与最后通牒,让这段禁忌之恋瞬间冻结成道德标本。
25年后重逢时,曾经的激情已化为执念,印证了片中那句“爱说出口的瞬间就会融化消失”。
这种设定暗示:爱情的本质是矛盾的,它既能瞬间点燃生命,又注定无法永恒。
正如暴雨洗涤灵魂却留下裂痕,碎冰璀璨却终将消融。
--- 二、时空的镜像:25年跨度的命运实验 导演用双重时空结构编织情感陷阱: - 1975年曼谷:椰香弥漫的棒球场、英国作家毛姆套房里的幽会,充满殖民风情的东方酒店成为欲望的温床; - 2000年重逢:病床上的沓子与手持诗集的光子,构成残酷的镜像对照。
时空的折叠揭示了选择的代价:年轻时以为“激情至上”,中年才懂“责任即枷锁”。
光子与沓子分别象征秩序与放纵,共同构成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命运寓言——一个用道德规训,一个用死亡囚禁,最终将丰的灵魂永远困在曼谷的雨季。
--- 三、角色的倒置:出轨者与守贞者的悖论 影片颠覆传统伦理叙事: - 丰的“双重背叛”:年轻时背叛未婚妻,年老时背叛家庭责任。
他的摇摆印证了太宰治的警示:“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 - 沓子的“生理性沉沦”:从游戏人间的富婆到为爱凋零的苦情者,她的转变揭露了本能欲望如何异化为精神牢笼; - 光子的“诗意胜利”:被背叛的未婚妻用诗集和合照完成对丈夫的精神阉割,她的通透在于“提前准备好说再见”,将伤痛升华为文学永恒。
三人关系的荒诞在于:表面是男性在两个女人间选择,实则是女性用不同手段完成了对男性的绝对控制。
--- 四、哲学的困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终极博弈 影片通过三叉路口意象抛出存在主义命题: 1. 责任优先:光子代表的传统婚姻观,要求压抑本能、履行社会角色,如同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 2. 欲望优先:沓子象征的激情主义,主张释放天性、追逐片刻欢愉,呼应古龙式的快意恩仇; 3. 时间的审判:25年证明两种选择皆带来遗憾。
丰最终抛下社长身份陪伴沓子临终,看似遵从本心,实则陷入更深的虚无——他用余生为青春冲动买单,却永远失去了光子的纯粹。
这种困局映射了当代人的普遍焦虑:在传统道德、自由意志与功利主义间,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
--- 五、现实的回响:算法时代的爱情速朽 在2025年回望,影片更具警示意义: - 亲密关系的算法化:当约会软件用大数据匹配“灵魂伴侣”,丰与沓子的邂逅恰似原始冲动对精密计算的嘲讽; - 中年危机的永恒性:光子诗集里那句“孤独是最不会背叛的朋友”,道破了现代婚姻的脆弱本质; - 权力关系的反转:表面是男性掌控选择权,实则是光子与沓子共同完成对丰的精神阉割。
她们一个用道德枷锁,一个用死亡记忆,让这个男人永远困在1975年的曼谷。
--- 结语:暴雨停歇后,谁在晾晒回忆 影片结尾,汽车停在三叉路口的画面,恰似当代人在传统婚姻、自由恋爱、单身主义间的永恒徘徊。
导演用这段跨国畸恋证明:爱情的本质不是选择对错,而是承受选择的全部后果。
当光子将合影夹进诗集,当沓子在病床上握紧丰的手,她们共同谱写的是一曲关于失去的安魂曲——正如热带暴雨终将停歇,但被淋湿的人永远记得那场心颤。
总觉得有段时间的英国电影喜欢拍保守人家姑娘的爱情,他们出身淑女,内心狂热,然后遇上一个不羁浪子,一点就着。
非常容易着。
比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理智与情感》什么的,对,就是那个遥远的时代。
这情况到现代日本往往就歇菜了。
保守的人出来玩一圈,依旧回到保守去,守得坚挺,守得义无反顾,守得视死如归。
比如《再见,总有一天》中的西岛秀俊HIGH完之后一心一意要回去做“好青年”。
并且理由充分,不满足他还不行,因为人家硬不起来了嘛。
你忍心要一具蜡像在身边?
女人只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半毛钱——你们玩的是感情,还不能要钱。
好吧,其实这跟国家时代没有半毛钱关系。
毛社会体系,毛男权,毛……说到底不过男与女。
哭啥也别哭男人,怪谁也别怪社会。
日本也有《东京塔》里的黑木瞳,最后离婚离职背叛朋友……离经叛道和小男生在一起。
女人总是更感性一些,她们站在鸡蛋……感情的一边。
男人站在鸡……巴的一边。
你看英国也有《莫里斯》,明明是克里夫去勾引他,结果半道克里夫不玩了,回去老老实实娶贵族小姐,留下莫里斯一个人不知所措。
这样不知所措的时刻总是很伤人的。
《再见,总有一天》中机场里中山美穗努力一次次踮脚去吻西岛秀俊,真是太惨了呀。
虽然美穗一转身,秀俊就哭了,可这还是不同的,他的眼泪是忏悔,她的是绝望。
真绝望啊,她用骗都没能把他骗住,说什么“实现梦想的道路有很多……”大家千万别被这句话迷惑。
明明他跟她一起就耽于肉欲,天天旷工,一事无成。
他是已经证明过这条路走不通,于是才选了另一条路走的。
只是没忍心拆穿她罢了。
总归还是有一点情意的嘛。
所以电影到后面就太不给力了,多么无聊的结尾,还让他忏悔,让他再见……你看人家英国人,立刻又给莫里斯找了一个更好的男人,此处不要爷,自有要爷人,一棵树上吊不死,那就好好活,活得更好!
现实里美穗和秀俊一定不会再相见了。
倒不是说他找不到她,而是他根本就不会去找了。
幸福美满的生活着,一路荣升。
然后某一天老了,她死了,他还可以对着玻璃说:“我爱你!
”真是皆大欢喜。
我们总是在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高中时候最大的噩梦莫过于一次模考将我从班级前十里除名于是每次考试都严阵以待以一种此战乃最后一战的态度,妄想将自己架上高高的神台我们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生中被定义为重要的时刻我们害怕升不上好的学校我们害怕办了一个糟糕的派对我们害怕在作为主角的一切场合被人扯到长长地裙摆露出内裤因为这样的污点,令人难以接受而却忘了人生,这本是一个长长长长而容易落于无聊无味的不入味的超长拉面你我都应该幻想过,如果一切都像电脑的程序一样一丝不苟肯定以及绝对地运行下去,该是怎样一番光景怀着对这完美的崇拜,和被那些老头子“试一试,总有办法”的信条的洗脑我们走上一条追寻完美的唯一道路我们走上这条道路,因为他是唯一正确,否则我们为什么在这路上呢?
诱惑,是让我们脱离这条道路的重要吸引力他闯进我们的心里,不敲门。
文明的世界里,不容许这种鲁莽的行为诱惑傻傻的,因为这并不是他的错人性和诱惑是终身伴侣只是我们不断在否定而已禁果又名智慧果完美的尽头究竟又有几个崇拜者亲身体会过呢?
或者完美才是世间的幻象,一个上帝的恶作剧,一个没有尽头的骗局呢?
难道一定要像丰一样人到中年,才发现当年完美之路的BUG才是一生中唯一的真实意义?
这道理在爱与伤痛的关系里应该也是一样你温柔的双手轻轻拂过我的肌肤,一点痕迹也不曾留下,于是你重重地给了我一个淤青此时我的身体才记得了你,将你写入日记,将你编成一首歌,夜夜吟唱欢乐总是一时,悲伤才是一辈子的事
不知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耳边一直响起陈奕迅的那首《好久不见》“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沓子说“我当初是被你的梦想所吸引,可是,通往梦想的路不只有一条”,在面对分离的时候,骄傲的沓子试图让丰知道,她和梦想是可以并存的,不一定要放弃她才会得到梦想。
可是,她不想苦苦哀求,她不想无谓纠缠,因为,爱的尊严,一如倔强的她。
一别己然25年,丰过着与幸福无关的“完美生活”,却终是明白,有些事情一旦错过,就要用一生的遗憾作为代价。
这是他应得的。
只是,可怜了沓子,一生为这样一个抛弃了自己的男人而蹉跎。
年轻的人们,追求梦想大过于爱情。
因为成功,荣耀,权力的诱惑远远高于爱人的温暖。
所以,放弃爱情,是做得最稀松平常的事情。
其实,我是谴责丰和沓子的,因为他们同时伤害了无辜的光子。
谁说光子和丰之间就没有爱情?
只是,他们的爱情太过平淡,他们的爱情过于家常,他们一起相守25年,对于丰而言,在身边的,得到的,永远没有己经失去的沓子带给他的思念和愧疚来得猛烈。
因为得到,所以不在乎,因为得不到,所以永远怀念。
因为,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
25年,光子在丰的身边,为他生儿育女,料理家事,照顾孩子,在他每一次出差的时候为他准备衣物,在他每一次孤独的时候陪在他身边,25年,她就这样默默的安静的全身心的站在丰的后面,陪着他守着他一步步的走向他的梦想。
她是明白丰的,她也明白在丰的心里,永远放着一个沓子,被丰永远怀念。
可是,她是聪明的,她相信,人总有一天要对彼此说再见。
光子是善良宁静的,我希望她到最后都是平静满足的。
而沓子呢?
我不得不承认,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认可她的,她就像是一只娇艳欲滴,让人欲罢不能的鲜红玫瑰,妩媚的立在那里,任谁都忍不住想要采摘。
她用最不道德的方式勾引了丰,而丰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我相信,最开始的她们,只把这场肉体关系当成一个游戏,都只是为了排解寂寞而己。
只可惜,爱情的发展方向,从来就不是人所能预料的,慢慢的,她们彼此相爱了。
却不能承认丰为了事业和梦想,抛弃了沓子,而沓子却等了他25年,直至死亡。
是谁说过“没有结果的爱情,才是最美丽的爱情”,因为它永远让人回味,永远让人怀念。
所以,在丰的心里,沓子是永远的爱人。
我看着病重的沓子,一步步蹒跚的走向丰,她面容憔悴,却充满了深情和满足。
这25年的生活,让我无法谴责她当初的诱惑,因为,爱,连她也无法控制。
光子,沓子,都是善良的女子,只是遇到了爱情,各自命运完全不同而己。
该谴责丰吗?
不知道,也许对男人而己,被诱惑,为了排解寂寞出轨,为了梦想放弃爱情,这些都是平常可见,情有可原的事情。
不只是他会这样做,他,他,还有他,有太多的男人这样做。
所以,如果他们做错了,公平的,他们就要付出代价,忍受折磨。
一般而言,这种折磨都是来自心里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所以我也不谴责丰,因为,他为之付出了前25年不快乐,后半辈子也始终愧疚的永久代价。
我为他感到可怜。
很多时候,我们放弃,以为只是一个人。
可后来才发现,那是一生。
也许在生活里,爱情真的不是最重要的,真爱也不是最重要的。
对吗?
所以,你会得到你想要的,对吗?
那么我,会让你一生都怀念吗?
你放心,一直以来,我从没有过怨恨,因为那是属于我的爱情,在你说分开的那一刻起,你己经没有资格了。
光子说的话说得真好“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最好能了解,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之一,对爱情胆怯前,最好先买把伞,不管如何被爱,决不能相信幸福,不管如何爱人,决不能爱得过头,爱就像四季一般,只是让人生活染上色彩而至生厌的东西,把爱说出口的瞬间,就会像碎冰一般融化消失,再见,总有一天,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说再见,但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人死前,有人会想起曾经爱过,有人则会想起曾经被爱我一定会想起曾经爱过”
红玫瑰和白玫瑰
偷吃总是刺激的。。
要不是西岛秀俊这种白玫瑰红玫瑰的电影绝对分分钟关掉好吗。男人啊都是下半身动物。
催泪日影~台词写得真不错,曼谷,美美的。
厄厄厄,完全就是快进的,虽然公子前半段帅死了
真挺感动的,可是拍的太次了。
风光美,故事老土,但还是哭得稀里哗啦……囧
不管如何爱人,决不能爱得过头
東垣内剛 − 西島隆弘(AAA)
韩式煽情故事,西岛大叔够劲儿,中山大姐显得欠欠。两女见面会特别俗气,和人生一样,再美的爱情也有其独特的硬伤。
这片真的值5星吗?乱七八糟,整个电影看的让人如坐针毡!美穗也老了
Toooo. Long
十五年前藤井树,如今寂寞美妇娘。风姿犹在容颜改,至少还能脱光光。长江后浪推前浪,欲女更比玉女香。金融海啸波及大,节操不比金万两。千万少年春心碎,万千屌丝夙愿偿。如若论及毁少年,安妮斯顿比你强。比-你-强!
1、史诗的手法用来表现这种题材未免太过了 2、非得用音乐煽情 3、韩国式结局。
fetish
表示智商被彻底侮辱o(╯□╰)o
2012-2-18海甸岛宿舍。说实话真心不咋样,很奇怪两个人之间会有感情,感觉只是肉体上的而已。
我觉得这故事怎么看都是没讲对 ...
连续两声"我爱你",却不是对拥抱着的人说的,被抱的人也是知道的吧?
岁月,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