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涕零了,没人点的。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难适应一切新的事物、环境,还有人。
事实证明很多东西不必去适应,到了特定的点,一切都会自然而然。
但显然我的手机不这麽想,所以一来这里它就坚贞的挂了,它才三岁,还是个孩子。
我现在住的13楼,窗外右侧,不远处的西江大桥,上边走汽车下边通火车,也是一整天呼啸叫不停。
往左看的江边,是一片宽阔的沙地码头,我刚来时每天下午五六点,那里都会聚集百来号人,游泳、谈判、拍拖、打坐、遛狗……一派不亦乐乎热气腾腾的景象。
往后人数愈少,今天下午站在窗前看,只不过寥寥十数人。
打开房门往左走,走廊尽头的窗下,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我知道它的工期,每天用手机(新鲜的,还没满月)拍下一张照片,记录一块平地拔地而起的点滴,它们告诉我,这一刻,这些刻,你鸭在这里。
几天前看了部电影《人生访客》,说的是,一生里你会遇到很多人,擦肩很多人,但能令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能令你变成现在这个你的,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而已。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了很多很多……跳跃一下,小学四、五年级经常拿这句做作文的结束语,搞得班主任很烦我,猪TT(读踢)你能不能不要这麽有深度。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如今我还依然这麽有。
我遇到的人很有限,因为我很挑剔,朋友与陌生人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我不喜欢武断的人、不喜欢依照自己价值观判断别人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人、不喜欢长袖善舞的人,不喜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人……甚至,我喜欢的人,他们很好,但他们跟我厌恶的人也很好,我便会因此不再喜欢他们。
我知道我狭隘了,但为何非要那么社会呢,必须人尽可友麽。
就酱,我固执的驻守着自己的城堡,能分到多少蛋糕不言而喻。
现在回头看,这种类似封闭未必就是坏事,能让我节约出很多宝贵时间拿来合理浪费。
熟练的观众们都知道,是金子总会被抢的。
就在那样一个毫无预警晴天霹雳的夜晚,我如今的BOSS朝我俯冲而来,揪住我的辫子吼,你以为你躲起来我就找不到你了麽?
没用的,你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就在那一刻,我决定皈依星座运程。
我无意朝未成事就站山坡上吹唢呐的人靠拢,我只是在说看完那部电影之后想的“很多很多”和紧随其后的省略号内容。
如果不是遇到这个让我做出改变的人,而是无足轻重转身即忘的某些个体,现在我在哪里做着一成不变的什么情绪是怎样波澜不惊表情又如何呆板单调,我都能一一描述出来,无非是枯燥、坚硬,无力撼动。
不是说现场的改变,到哪里都是一床一碗一筷,是关于心态和勇气的东西。
这条路未必能通罗马,罗湖指不定都被拦下,但至少我确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还有随之而来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会因之后的成败得失而消逝。
除非谁拿富贵来淫我。
我现在坐在这里,回想这漫长的伏笔,如果不是两年半前义无反顾的,如果不是一年半前优柔果断的,如果不是三个月前误打误撞的……今晚的超女冠军也许就不是林妙可。
除了很想娘,很想俊泽哥,很想这一刻有个热水袋或暖贴,其余的都还好。
我能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所以隔天打一个电话回家哪怕只三两分钟。
但是不能理解每月都来的例假每次都能让我痛得这麽缠绵拖沓而我还拿她毫无办法。
淘宝上的医生特别叮嘱,来例假不能听音乐,于是我就把空调关了,胃痛总算缓和了些。
有肩周炎的朋友不妨试一试,活马当死马医嘛。
“伊~~瓦~~~”,只有我配得最像。
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影片,这一点上正好跟它低调的风格保持一致。
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托马斯·麦卡锡,运用他深入的洞察力、准确的表达力、完美的控制力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游走在政治边缘的微妙故事,敢于拿种族问题说事并且还说得不过不失,好莱坞真应该好好挖掘一下他了。
维尔(理查德·詹金斯饰)是一名对教书和写书厌倦了的单身教授,在不情愿的替同事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顺便停留于自己在纽约久不居住的公寓时意外发现自己的房子居然未经允许住进了两个外国人。
出于好心维尔把他们留下,阿拉伯小伙子每天去街上敲鼓,非洲小姑娘摆摊贩卖手工艺品,正当小伙子塔里克开始教会百无聊赖的维尔敲鼓并带他成天混迹与那群外来鼓手之间时,塔里克意外的被警局扣下,为了使塔里克不致被遣返,维尔被迫东奔西跑,塔里克的母亲和女友也加入这场风波。
911之后,好莱坞屡次试图通过电影表达种族和移民问题,迄今算得上成功的极少,去年花了一大把银子请了一大堆明星的《引渡疑云》鼻青脸肿,其实《引》的故事讲得不算差,问题出在野心太大,恨不得2小时把历史渊源和深刻影响讲个透,但毕竟火候不够,政治这个火药桶可不是谁都可以玩转的。
《不速之客》相比之下姿态就低许多,预算有限不能世界各地拍,老老实实呆在纽约我还省不下钱来么。
故事我也不搞大了,只要讲足了分量,以小博大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事实证明,这个算盘打得完全正确,老美大概不会关心中东究竟为什么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多麻烦,周围的外来客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智慧在于,尽量避开政治这趟浑水,转而将目光投向几个角色的心路历程。
维尔教授起初是个有些自我封闭的人,对于德里克和泽娜布的收留,起先只是出于善心,在尝试着与他们交往之后才发现自己生活中缺失的内容,之后又与他们一同经历了一系列风波,这才开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
居无定所的小两口也在与维尔的短暂相处中,逐渐融入纽约。
德里克的母亲蒙娜初到纽约寻找儿子时的孤立感和不信任感也在相互沟通中逐渐烟消云散。
影片压根儿就没想深入探讨移民政策,人性才是剧本的目的所在,想突出强调的也不过就是沟通和信任。
詹金斯的表演值得让明年的柯达剧院给他留出一个位子,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都堪称精确无误,每个动作和想法甚至每句话之间的停顿都充满韵味。
维尔教授在情绪上很有些缺乏活力,虽然不是摆在脸上的不悦,但是感情上的冷漠与无动于衷还是明白可见的,带给人十足的存在感,平淡中参透深奥的味道而并不咄咄逼人。
这种表演跟去年的汤米·李-琼斯在《以拉谷》中作为倔强的退伍军人却完全无助时一脸紧张严肃的表情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目前的宣传力度很可能让詹金斯遭遇去年克里斯·库珀《双面特工》中类似的尴尬。
整部影片就这样在导演(兼剧本作者)的强力控制下,流畅的一路走下来,其中许多细节不看第二遍很难察觉到,可谓用心良苦。
影片没有一个陈腐或乏味的瞬间。
诗人罗伯特·伯恩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礼物,是自己能像别人一样认识自己。
而托马斯·麦卡锡则懂得,最好的事情莫过于真实而完整的认识自己,并为喜爱的人和朋友们付出值得的一切。
典型的一个孤僻自私冷漠的人因为和一些的人邂逅从此精神焕发人见人爱的电影。
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涉及了美国还算当前且敏感的一个话题,terrorism。
这群人的想法应当是自以为前卫而勇敢地,让民众和世界看到因为政府的过度紧张和愚笨的行政手段,让多么无辜可爱的阿拉伯人民妻离子散吧。
可是他们在用这样一个故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前,有没有好好地想清楚,这矛头应该指向的是谁呢?
是冷漠的拘留所的工作人员么?
是愚笨的政府么?
是罪恶滔天的恐怖分子么?
是瞎了眼的上帝么?
我自己的愤怒在Walter因为小男生突然被遣返回国而冲着看留所的工作人员大吼大叫开始。
首先,这样的结局与看守所的工作人员无关。
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
在你在非访问时间意外造访时已经对你以礼相待,秉着工作条例对你说他们无能为力,在你反复请求后破例为非亲非故的你打了电话问了情况,最终得到的不是你事先承诺的感激,而是不知所以然的愤怒。
换作是先前的你自己,或许要比那个胖子做得绝情得多吧。
而影片所作的竟是在某种程度上的鼓励赞许这样的愤怒,并期冀着以这样的愤怒来暗示Walter先生彻头彻尾的改变,以最后两人带着高贵尊严的藐视来抨击那群冷血的工作人员。
其次,这又是政府的错么?
就像小男生说的那样,真正的恐怖分子都是有钱有赞助的人,他们不会被人抓来这里。
9.11之后,对政府疏于防范以至于让这样荒谬的惨剧发生的舆论不绝于耳。
政府自然不是无动于衷,于是外来人员的来访滞留更难了,机场的安检条件更多了队伍更长了。
然后民众们又要起来反抗。
“他们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坏人,被送回去的都是好人!
”“不就是因为有一个人企图在鞋子塞炸药过关未遂么,现在所有的人都得脱了鞋子过安检!
”体贴地为政府们想一想,他们又应该要怎样做呢?
放手不管是置全世界人民的安危于不顾,要不得;严打严抓又是要给无辜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对着这典型的Type A,Type B Error权衡后,我想他们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一味地以为他们永远地抓不到坏人只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你永远都会更容易地得知灾难的发生,而不是避免。
即便你得知了一场看上去是小灾难的避免,你也不会有足够的想像力去构想其实很可能的更严重的后果。
再说回到这部电影的话, 小细节上的老套和忍无可忍就不赘述了。
如果你是要给我们目击一个人的转变,那么之前有比你好得多的作品;如果你是更侧重于恐怖主义下的人文,那么请把问题想清楚了再来。
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仍旧延续了《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 (2003)》对边缘人物的关注。
片名直译为“访客”“拜访者”“宾客”会更好,每个人都不是真正的主人,偷渡客塔瑞克、目娜、扎伊纳布对于美国不是,茕茕孑立的沃尔特开始对于纽约自己的公寓也是一个访客,同样他对于塔瑞克、目娜、扎伊纳布也只是个过客。
影片同样也涉及到9.11后美国的移民政策改变所带来的“尴尬”。
导演、剧本、演员……如果是另一种常规的表现方式,可能会是一部无助绝望,让人无法承受的电影;但是影片骨子里却透露着一种豁达,让人对这个世界有了点儿信心。
2008-10-16
一个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授,穿西装、打领带、拎着公文包,对了,还有一副眼镜。
另一个第三世界移民,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没有汽车、背着所有的家当,对了,家当中有一个非洲鼓。
这样的两个人命运是可以交织在一起的。
你说,这电影能不好看吗?
美国教授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学生,转而关心非法闯入自己住宅的叙利亚人和塞内加尔人;美国教授变卖了去世的妻子的钢琴,转而热衷于在纽约地铁中拍打非洲鼓;美国教授对自己的专业会议和学术文章索然无味,转而忘情于会场外黑人兄弟的街头艺术;……教授生活是富足而庸俗的,拿到了Tenure,青年教师会请他当挂名作者,国际会议中做presentation,这一切都说明他在学术圈中已经混得不错了,因而也就遭遇瓶颈没有前进的方向了。
而这样的生活往往最容易产生绝望(参见《革命之路》中的肥温)。
再加上丧偶和儿子远居英国,美国教授对生活的态度彻底转变为颓废派。
此时,非法移民、黑人、阿拉伯人、穆斯林、非洲鼓、街头艺术闯进来了……无疑,这所有的visitor都是新鲜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visitor都是低眉顺眼的,都是永远对他表示感谢的,都是讨好他的,都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帮助和认同的。
于是美国教授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帮助这些“好人”,甚至不惜离开学校,不惜撕破温情脉脉的面纱在移民局发出雷人一吼。
是啊,电影中非法移民被美化得无以言表。
男孩以音乐为生命,为了在纽约(注意啊,依然是纽约,西方中心主义的破绽总是一不留神就露出马脚)拍打非洲鼓不惜冒被遣返的风险;女孩心灵手巧,编制的手工艺品人见人爱;母亲外柔内刚,方正端庄,舐犊情深,婆媳融洽……他们温良恭俭让,懂礼貌讲卫生,谦逊平和,乐观豁达。
总之一句话,天使在人间!
这样的天使,你万恶的美国移民局居然还要遣返?
由此发展下去,终究在某一天,这位前教授会抱着他的非洲鼓,到中国驻美使馆前抗议,或是到国会党团(多半是民主党)里游说,因为那些“雪山天使,狮子儿女”也是如此圣洁,却遭到无良的邪恶政权的迫害……这就是现如今西方学术界和艺术界中左派的典型写照;这也是储君怒斥的“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的典型状态;而在我等发展中国家的小民看来,这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典型征兆。
行文至此,想起了李零老师《<动物农庄>读书笔记》中的一段话,照录于此,以为结语:“很多玩理论、玩环保、玩人权的(还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女权、同性恋等等),都是左翼的变种。
现在的左翼,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一盘散沙,经常往右转。
”
《The Visitor》怎样的未来--原来不速之客不只是对这个公寓,对于Big Apple也是!
by @xinl.ve 081026呓语:渐渐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爱情和异性并没有那么渴望,是受伤后的自我封闭,抑或是害怕担负两个人的责任。
难道就这样一个人老去?
就算是两个人恩爱又如何?
在《Away From Her》中,失去记忆的对方,便不再把你挂在心中。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除了对于金钱的无限追逐。
以为自己能拥有一个蜗居,便能安心,但突然发现,就算财务自由、美女环绕,父母和家庭一切安好,自己也能纵心旅行。
在精神层面,我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突然觉得内心很空,仿佛在不停的下落,镜子里的脸逐渐苍老,我想念几年前的我,简单、全心地爱着一个人。
现在!
怎样的未来?
正文:我喜欢这部电影《The Visitor》,愿意毫无顾忌地推崇它。
古典音乐的四拍和drum的三拍,剧中人Walter Vale在迷失。
走不出失去妻子的痛苦,教师的工作和写书是一副皮囊的行尸走肉,无声的论文研读会议,是Walter日常生活的写实。
他爱着生活,也努力想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始终学不会的钢琴,无法延续自己和深爱的妻子之间的联系。
对他而言,怎样的未来?
Tarek热爱着生活,对于他而言,有所爱的人并且对方也爱着他。
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宽裕,但是在酒吧里和乐队一起的演奏能带给他极大的快乐,间或还能去公园和一群乐在鼓点中人一起合奏,便是十分愉快。
工作也是自己的兴趣,莫大的幸运。
看着Tarek的人生,更深地了解了蔡康永的家庭给他不用顾忌“有什么用”的那种快乐。
但是,感动人心的都是悲剧!
Tarek没有绿卡,偶然间被羁押到没有自由和隐私的高墙里,等待随时可能的被转移或遣返。
荒凉,灰色的景观、冷清的街道,还有倒闭的店面卷页门上涂鸦,即便Queens区仍属于纽约这个城市。
U.C.C(United Correctional Corporation)的那堵墙,高耸并且压抑,Walter在之面前渺小而无力,根本无法对抗,隐喻着Walter一个人无法将被羁押的Tarek解救出来。
Tarek的母亲Mouna Khalil找到了Walter,“飞跃”高墙便多一分的希望,导演也的确给了这个可能。
当Mouna和Wlater再一起来到UCC时,导演用镜头从二人的背后展示整个监狱的外景,并且在景框上部留出小片天空,上灰下红的高墙矮了下去。
Mouna是一个很典雅的人,也很精致,我很喜欢。
她经济也不见得宽松,但举止和打扮都非常得体,在第一天坚持要自寻旅馆居住,表示了她应有的矜持和因劳烦他人的不安及歉意。
她喜欢古典音乐,喜欢Walter妻子的专辑,打扫公寓,一切都表示她生活的品质和品位。
在处理准婆媳关系时的爱屋及乌,她从开始不认可Zainab的黑色皮肤,到最后接受Zainab哭倒在她怀中。
年龄和阅历的睿智,化解她和准儿媳Zainab之间对于Tarek的占有权之争,二人都是排他性的深着爱Tarek。
Zainab的存在是戏剧冲突的需要。
她的第一次出现就预示着,她和Walter之间的冲突,因Walter无意间闯入了浴室,导致Tarek要对Walter施以老拳。
Tarek邀请Walter共进晚餐,也让原本亲密无间的Tarek和Zainab要允许外人进入他们的生活。
Zainab的不乐意,勉强接受Walter一起去酒吧观看乐队演出。
这种种在片中,让Walter和他们之间关系疙疙瘩瘩的不顺,要转变为Zainab临时请大学教授Walter照看女性纯手工饰品的摊位,都是电影带给观众的情绪。
没有《家有儿女》连续剧中的粉饰的生活的一团和气,生活并不是从开始就很融洽。
如此对比下,在高墙外共同担心Tarek命运的三人最后紧密依靠在一起的时刻,更弥足珍贵,永不再见的恐惧压倒二人空间被侵入的不快,情感的转折自然并印象深刻。
已经被Tarek改变人生的Walter,终于下定决心卖掉了钢琴,Drum的欢快和自由成为他的新生。
生活基调的转变在电影中作为背景音乐的古典音乐停止,剧情的布置是让Walter播放Tarek送给他的Drum CD。
剧情和道具式的背景音乐之间的切换,十分精妙的手法。
欢快的鼓点伴着Walter重新在校园里工作,理智到近乎冰冷的手有Drum的律动,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Happy Ending的预期让我以为Walter会成为Tarek的继父,这样Tarek、Mouna、Zainab三人都能因为婚姻而获得合法身份。
两位长者在未来的岁月能彼此温暖对方,不必如《廊桥遗梦》似只有一夜。
但是,被呈现的美是一贯温文尔雅的Walter愤怒,因为Tarek被突然遣返: It’s not fair!
We are not just helpless children背景音乐此时成为极好的铺垫和渲染,声音类似电流和喧闹,从低到高。
那时,我迷失在电影里,感情跟随导演的镜头流转,忘记了悲剧的力量。
Walter在地铁站台开始敲打Drum,急促的鼓点和心中的不平,过往地铁嘈杂也没有完全盖过。
没有特写Walter敲击时的力度,镜头专注在四根立柱支承、周围人漠不关心的封闭空间。
各人生活的痛苦与激情,外界如何得知,Walter怎样的未来?
电影结束在这一刻。
Walter带着一副老式的黑框眼镜,20年来教授同一门课程.他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钢琴为了怀念已故的爱妻,可惜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如此的不尽如人意.阴差阳错,Walter同陌生人Tarek,这个叙利亚小伙子相逢并且相知,在其塞内加尔女友的冷眼旁观下漫漫融入了少数族裔的生活中.非洲鼓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同样是阴差阳错,Tarek应非法移民被拘留让Walter遇到了其美丽的母亲Mouna,在安抚其母亲焦急情绪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愫,最终Tarek依旧被遣送回国,而Mouna也在一夜激情之后离开了Walter,为了自己儿子毅然回到了叙利亚.短短几天的故事中,Walter这个活死人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激情,他终于发现,钢琴只能让他久久的陷于往日的泥潭中,而打鼓则能在抛弃一切思想的环境下彻底释放自我.从一个冷冰冰的孤独老人,到一个能够主动给予主动参与并且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Tarek是一块敲门砖,而Mouna则是一剂催化剂.老Walter换了全新的无框眼镜,他登上了自由女神像,他放弃了他的工作他的新书.他摒弃了那个一贯彬彬有礼按部就班的他,他背着鼓,游走与纽约都市,最终在地铁里找到了他最终的归属.Mouna一贯高雅安详但又不失严肃,为了自己的儿子她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第一次走入移民局,她第一次对<剧院魅影>身临其境,就在她打算接受这个彬彬有礼的老男人时,命运却再一次对她开了玩笑.最后在前进和回归中她选择了后者,她曾经是如此的渴望融入这个社会.Walter最终没有和Mouna走到一起,Tarek这个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也前途未卜,他的塞内加尔女友依旧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游荡.但是每个人都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影片的色调暗淡而朴素,Walter从头到尾都是挺直着身板在行走,无论是一个人生活或是同Mouna并肩行走还是背着两个沉重非洲鼓.Mouna一直在迷人的微笑着,除了最后一个镜头,即机场回眸的那一瞬间...现实是如此的残酷Broadway-Lafayette.StHabibti
Walter是大学教授,12年来一直在教一门课,写了四本书,看起来很忙,是美国中产中的中产。
Walter以前住在纽约,却没去过百老汇,没去埃利思岛参观过自由女神像,显然是个不太会给自己找乐的人。
儿子在伦敦,老婆passed away,自己一个人过孤单和寂寞是肯定的。
老婆是玩classical music的,老Walter也试图从钢琴中找到点渐渐接近晚年的乐趣,然而一连请了四个老师,都没啥效果。
Walter尽量少的讲课,总是看起来集中精力于写书,他不谈论自己的工作,不接受学生晚交的论文,连自己的co-writer的论文,都懒得去宣讲,工作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冥顽不灵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Walter不拘言笑,整天一副苦瓜脸,与人相处毫无热情,跟人讲话能糊弄就糊弄,想必教授们之间是很难有好朋友了。
如果不是必须要去宣讲,如果不是碰到Tarek,如果不是又刚好碰到路边敲鼓的黑人兄弟,可以想见老Walter的余生一定是过得不悲惨但也会极没意思。
这个时候,Walter遇到了Tarek,一个没有绿卡,没有正经工作,整天玩音乐的小伙子。
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种人,本来是生活境况完全迥异的两个人,这个时候遇到了。
整个练习敲鼓和Tarek被拘留和驱逐的过程改变了Walter,他第一次近距离参观了自由女神,观看了歌剧魅影,摆了地摊,当过了街头艺人。
虽然老Walter最后还是鲜言寡语,但他却找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平静单调呆板的生活被打破,整个人重获新生。
好的电影经常讲述生活的道理,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潜入人们被自己忽略的内心世界,激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火花。
其实,人们又何必从光影世界里寻找精神层面的道理,现实世界不同样是那么有戏剧性么?
看看我们熟悉的人从昨天到今天的变化,看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去放大这些,不要让无聊的事物占据我们感受心灵的时间,我们的心灵也会敏感起来。
(芷宁写于2009年1月23日)理查德·詹金斯在影片《不速之客(The Visitor)》中的表演和导演编剧托马斯·麦卡锡的掌控一样,显得颇为自制内敛含蓄深沉,有时还似乎趋于克制肃穆,且隐忍出些许压抑来。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一直在默默耕耘的詹金斯参演履历令人称奇,虽历经50多部影片,但大都是配角或超级配角(《阅后即焚》一片中的健身馆老板,观众应该留有印象),直到年过花甲才得以在麦卡锡的影片《不速之客》中担杠主角。
此次,这位累年“黄金男配”的不凡演技终于得到了广泛肯定,被认为是“自贝蒂·戴维斯之后总算再有演员的双眸能传递出如此令人眩目的力量。
”在片中,理查德·詹金斯塑造了一位孤独寂寞的大学教授沃尔特·沃勒,此君20年不变的讲授一门功课,妻子早已故去,儿子在伦敦工作,生性沉默寡言又老实呆板的他生活毫无激情可言,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倦怠,宛如一潭死水,即便喜好古典乐的他想学习弹奏钢琴解闷,但因天赋不够而未果,好在他心中仍未放弃继续找寻属于自己生命律动的希望。
去纽约参加学术研讨,教授得以回到自己那套久违了的公寓,于是惊见这里多了两个不速之客,有陌生人早已将他的公寓租给了两个外来客——叙利亚青年塔瑞克和塞内加尔姑娘伊赛。
于是,老教授的生活迎来了一些小波澜,继而他发现,比之亡妻擅长的钢琴,看似不苟言笑的他其实更适合节奏强劲、律动十足的非洲鼓,而这个鼓正是叙利亚小伙儿塔瑞克所擅长并教与他的。
该片叙事结构十分简捷,节奏颇为舒缓,即便突遭变故也继续将一种淡然而平实的调子弥漫开来,特别是细节处的窝心和温暖。
片中有个场景十分惹人喜爱,塔瑞克带教授去公园击鼓,比之政治的偏狭,文化则更具有包容性和慷慨无私的一面,当教授终于放下羞怯,加入到并排敲击的行列中时,谁还会挑剔他起初的不够熟练,谁还会认为在一群棕色、浅黑或深黑色的皮肤中,加入一位西服的白人老者,会令这个画面显得不协调?
在街头音乐家的联手演绎下,在悦耳而动感的音乐中,公园里的人们不分肤色无论老幼均自在起舞,那种看似不相符的气场在此时此刻被微妙而愉快的融合了,而老教授的心绪也仿佛豁然开朗,似乎终于体会到了生命的欢歌,和课堂上的古板矜持判若两人。
影片故事情节涉及到敏感的后911时代的非法移民问题,通过奔忙中的中产阶级老教授的视角,揭示出了美移民政策在911后变得多么的严苛冷酷,如被羁押者常常被莫名地突然转移,而墙上贴出的移民中心联系方式对于心急如焚的亲友而言,差不多只是个摆设,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求助无门的。
影片选取了几个细节的刻画来表现这些政策对人的伤害,如,塔瑞克这个单纯地热爱着音乐的善良青年,原本是个好脾气好性格的人,在被羁押了一段时间后,脾气性格也被压抑磨蚀了,开始咆啸着讲话。
再如,黑人姑娘伊赛起初见到教授时,眼神是充满戒备的,仿佛深怕受到突发的伤害,在之后的表述中,观众知晓,这个善于做手工首饰的巧手姑娘初来美国时曾被移民局关了几个月,而那戒备的眼神便是后遗症。
不同于很多人对移民素质的误解和偏见,塔瑞克和他的母亲都是有修养有礼貌的人,当初他们之所以来美国是因为父亲的一篇文章招致了牢狱之灾。
出演母亲莫娜的是西亚姆·阿巴斯,她曾在《柠檬树》一片中出演了一位对抗邻居、以色列高官的巴勒斯坦寡妇,此次在《不速之客》里,她再次出演了一个寡妇,只是出场伊始给人一种高贵贞静且有分寸的感觉,和《柠檬树》里的气质大相径庭。
而这部小制作影片之所以引人瞩目,一方面是故事本身的现实意义,更主要的原因是詹金斯内敛而克制的表演令这部平静的影片散发出了丰饶充沛的层次感:在刻画老教授的落寞枯寂时,詹金斯只用呆板的表情和紧抿着的嘴巴就表现出了其日益干涸、渴望改变的内心;当发现生活的快乐真谛时,他的眼中又不时跳跃着若隐若现的热情,他甚至换了副眼镜来凸显此时的目光清澈,且越来越不自觉地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其中几个表现人物特质的片段被詹金斯拿捏得十分细腻到位,如,当教授去探视塔瑞克,带给他伊赛的信,并将信摊开在玻璃窗上,好让塔瑞克阅读时,教授将头微微转开,这个人性化的细微动作结合此时无声的表达,令观众感到其中美好而朴素的一面。
而当教授闻听突发变故时,这个一贯温和敦厚的人终于愤怒了,而他也只能对着一副公事公办范儿的办事员厉声质问,这场戏既是角色颇具爆发力的一次宣泄,也是影片归于现实一面的体现。
片尾,教授依旧独自一人,生活似乎回到了从前,不过有了点精神世界的小变化,他的身边多了个非洲手鼓,矜持的他终于在地铁站忘我地表演了,仿佛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动感,又仿佛在怀念着已返回故土的朋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8636471_d.html
谁是你的神秘嘉宾
角色缺少化学反应,对白一直很拘谨
最近习惯一形容人就说可爱。可爱的老头,可爱的母子……
超爱那个结尾
如果人生就是一张鼓皮,你敢给它怎样的节奏?因为人心温暖,才能敏锐感知事态炎凉吧。Vice Versa.
残酷的,现实的,感伤的,舒缓的,淡淡的,温情的
到处是“何不食肉糜”的现实关怀度。
不管这部07年的电影噪点如此多,剧情又如此牵强。但想到现在的魔都,不得不有种共鸣。魔都建立于那群人之手,却也毁在了那帮人手上。
挺温情,就是感觉节奏太慢了。。
细腻、舒缓。老男人演得很棒
这个片子放在我的电脑里很久了,以为自己不会喜欢,但是看过之后,觉得那种感觉很好,原来好片并不是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出其不意的故事,好片应该是很简单,也能很美好。。。。。。
鼓点震荡生命激情。
源自寂寞 只因有爱
一部可愛動人的小品,雖然寫實之餘又有點過於浪漫。意外又見到《檸檬樹》的女主角Hiam Abbass,看來是值得多認識一下的女演員。
很引发人思考的移民片 - 美国式问题。这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或许我到纽约后 会更加理解
相当无趣,毫无惊喜,比同类型的《非法入境》差的太远了,老美拍剧情片还真是不行。
平凡的故事。热血老头···
欣赏美国人可以用客观的角度描述其特有的移民制,和这之下的人们的生活,温暖而真实。夕阳红的感觉也可以如此这般美好~
平淡的生活之中也会泛起浪漫的涟漪,也会遇到苍白无力的时候,男主角为什么最后不娶了那位心仪的妈妈呢?这样就能留在美国了呀
溫火慢熬,收尾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