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动漫应该有最基本的底线,然后再去谈好坏。
声之形在剧情设计上洗白了男主,但是男主所做的事情永远不可能会被原谅。
洗地的,觉得感动的人大多不理解小时候的校园欺凌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
一个人在心智尚未成熟,躯体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在被一个同样不成熟,怀着无尽恶意的群体或一个人中伤,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个男生被我当时的一个好朋友弄断了腿,治疗起来比较麻烦,至今没好。
自从腿坏了以后,因为治疗占用大多数时间,而且腿一瘸一拐,受到了男生群体的嘲笑,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少言寡语,成绩也一落千丈。
小学毕业后去了一所比较差的初中。
后来连高中都有没考上。
因为他爸妈好像是做早饭摊生意的,有次在菜场里看到他,他的相貌已经比一般人老了很多。
而他本来再不济,也能好好读完普通初中高中,上一所二本大学,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做着小摊贩的生意,过着与当时小学里大多数人大相径庭的生活。
动漫创作也是艺术,应当高于生活。
所以,如果这部动漫能展示一个悲剧,向广大年轻观众群体点名校园欺凌对人带来的严重后果还好些。
现在这样的剧情洗白,只会误导,让人以为年少的恶意,对他人是无所谓的。
故事的总体风格还是偏沉重的,先有霸凌,后有矛盾吵架,解决的过程也比较长,话题也比较严肃,里面的“熊孩子们”也思想比较极端,欢乐的片段不多,总体还是比较压抑的,毕竟是反应成长的问题,太欢乐就没有重点。
虽然沉重,但是角色的成长还是让人觉得欣喜,总能让人展望“故事往好的方向发展后”的那种期待,故事相当细腻,无论是对角色的细节描写,还是从动作语句反应出的内心,表达的都很到位。
像是男主角最后去学园祭,反反复复照镜子打理,对于一个对自己形象没有太过注重男主角来说,显然是很在意和朋友们一起去学园祭的“机会”。
整篇动画画面是略带偏冷的色彩和精致的风格,不过在需要暖的时候,自然也会显得充满阳光,总体画面风格更加突出一种青涩的味道。
每个班里都基本有个这样的男生,有点拽,成绩不好也不坏,厌倦无聊,每天只想着找点新乐趣。
身边常有两三个小跟班,也有几个小女生偷偷爱慕。
石田将也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王”。
有天,一位转学来的少女西宫硝子引起他的注意。
她听觉障碍,只能靠纸和笔和同学交流,却被石田将也视作“趣事”。
自此石田将也等人不断欺凌、孤立西宫,抢走助听器、在黑板上写“去死”、撕掉作业本等,最后西宫被迫转学。
西宫离开之后,他也因为欺凌西宫而被周围的人孤立,便意识到自己当初所做的恶。
多年之后再相遇,希望能赎罪。
而在重新接触的过程中,西宫硝子却发现自己喜欢了石田将也......这种“爱上那个伤我最深的人”的套路,难道不是郭小四、饶雪漫的校园残酷青春物语吗?
没有正视“校园欺凌”的残酷,而是辅以京阿尼式忧郁感,变成少年少女的青春救赎。
对不起,我只能看到自以为救赎的幻相,无法感动,甚至有点不适。
其实从一开始,《声之形》的导演想要表达的就不是“校园欺凌”的残酷,而是着重于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联系。
“山田在这里再次强调了一下,本作的主题并不是“欺凌”,不能简单地把欺凌的一方视作是“恶”。
电影想讲述的东西,其实是每个角色都有着不得不去面对的处境与烦恼,但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面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山田尚子对于能够理解这一点的观众表达了感谢之情,或许正是在日本这片土地上,大家才能接受这样的风格。
”Anitama这段文字我没有找到出处,但我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网站上看到导演的相似评论:山田監督「いじめや障害を描いている作品ではあるんですが、実際にこの作品に触れてみると、そのことだけがすべてではなくて、もっとその根っこにある、相手を知りたい思いとか、わからないものに対して手を伸ばしてみるような、すごく不器用だけれども人を知ろうとする、つながろうとする心が大切に描かれている作品だなと思いました。
划重点:虽然作品里有欺凌和身体障碍的描写,但接触作品之后知道并非全部,还有更根本的问题.....我认为想要建立联系的心是作品想要重点表达的。
“欺凌”的罪恶色彩自然而然被淡化,所以回忆小学时的欺凌,色彩都是柔和,场景切换间还增加一大片花海、夕阳的特写,轻描淡写仿佛不过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不足挂齿。
所以接下来就是“重塑友谊”的时间:石田将也找到西宫道歉,想要成为朋友,西宫也答应了。
佐原、植野、井川,这些或曾欺负或曾围观欺凌的人一个个出现......
这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设定.....至于后面硝子对西宫告白这样的狗血展开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我无法猜测这个角色的心理变化,她如何可以在受尽孤立、欺凌之后,在多年重逢之后,可以轻而易举地,喜欢上那个当年那个欺负自己的男孩。
其实整部剧让我最不适、最恶心的,是所有人,包括女主角在内,都将“听觉障碍”带来的不便视为一种“恶”。
从一开始,硝子无法辨别音准,导致班级合唱失败,大家认为她的存在扰乱了班级原有的秩序;再到石田小团伙欺负硝子,硝子转学后石田被孤立,植野认定他们友情的分裂是硝子的错,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曾做的事有多么残忍。
甚至连硝子也认为是自己的错,她将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来的关系给毁了,于是轻生。
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跑过。
而这样的植野直花,导演是喜欢的、甚至是称赞的。
山田 「 そう、植野はかっこいいなと思いました。
あと、硝子のことを特別な目ではまったく見ていなくて。
対等な存在として、本気で硝子に向かっていくんです。
すごく魅力があるし、尊敬に値する人だなと思っています。
」山田:我认为植野很好。
她完全不会对硝子另眼相看。
作为平等的存在,真心面对着硝子。
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有魅力,是值得尊重的人。
但植野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
是丢弃西宫的助听器、大喊让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还是在摩天轮里自顾自说着不满,进而甩了硝子一巴掌?
施暴者毫无忏悔之心,而她的这些举动居然还被导演看做是“平等对待”的体现?
对此,我只能说:脑子有屎。
说实在,对京阿尼太失望。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做成小清新校园爱情故事,这种校园欺凌背后的鲜血和眼泪,都不知道要加多少滤镜才能美化如此。
首先,请务必去看漫画。
漫画和动画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的。
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糟糕的电影,它严重低于漫画的水平。
这部电影基本上抹消了漫画所有优秀的部分,叙事节奏松散,思路断断续续。
接下来我慢慢分析。
电影给人的感觉是一个青春恋爱故事,残疾的女主角大度,甚至“圣母”。
男主角知道自己的过错,众人一番努力,大家都获得成长,皆大欢喜。
然而漫画不是这么讲的。
(1)小学阶段细腻的铺陈似乎是女性作家的强项,漫画《声之形》把很多人物做事的动机,都偷偷埋在一些看起来日常化的、热闹的情节里,让你不会一下就明白,但前后对照一下,马上豁然开朗。
主角为什么要欺负硝子?
动画的叙述非常浅薄,就是班级合唱比赛输了。
而在漫画里,硝子转来这所小学之前,有一个主角的运动鞋被偷的情节,当主角找到了偷鞋的胖子,将对方一拳放倒,主角超级兴奋地说了句“正义胜利!
”。
而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呢?
在另一个细节里也提到了,就是主角和朋友放学一起看动画,动画里坏人被英雄一拳打败的情节。
硝子转校以后,和同学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不愉快:合唱比赛失败;老师提出学习手语,给大家添麻烦;提出要好好学手语的那个女生不来上课了;同学之前总是因为硝子产生矛盾。
漫画中,面对这些事件,主角萌生了“这人就是坏蛋”的想法。
于是开始变本加厉地袭击硝子。
电影里,主角是没有这个觉悟的,电影刻画的是主角只是觉得这个人残疾,可以很好玩而已。
而这个时候,是另一个副线,那便是“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提出学手语的那个老师,属于理想主义,想当然地认为大家都有热情学,而她自己连半个手语都不会,就提出这种没头脑的倡议。
这是老师的肤浅的代表;另一个便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漫画里有很多细节刻画,他所有的事情都不担责任,主角捉弄西宫,老师就是叫到办公室说两句,然后就放了。
更可怕的是,这个老师的是非不分,纵容恶的发生:小孩不懂为什么有人先天聋哑,主角调皮地说了一句“诶呀,今天忘画耳朵了”。
大家笑得很开心,这种时候班主任应该怎么做呢?
这位班主任自己噗嗤笑了一声,被同学们听到了。
老师装作没事儿一样走开了。
这一声嗤笑,是在暗示主角们“老师跟我们想的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欺负她老师也是理解的。
”,至此,大家的欺凌和纵容,变得越发升级。
接着当事态发展到了严重的程度,上级来班里调查的时候,这个班主任是怎么解决的呢?
直接把主角献祭出去,以保自己的太平。
于是全部的罪责全部落在了主角身上。
这些小学时期的刻画,是在告诉读者,学生的作恶多端和老师是脱不开干系的。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请大家注意,这些副线,在动画里全部删掉了,请大家对比一下区别,动画和漫画层次上的差距。
(2)高中生活以及高中同学因为电影篇幅问题,电影大量地删除了高中每一个角色的背景和生活。
红色头发的少年,在漫画里是一个从小也被欺负,长大希望成为老师,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弱小学生的人。
但是这一点因为电影里删掉了“大家一起拍电影短片”的情节,所以全部删除。
如是种种,其他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背景都被删除了,唯独保留的是植野对硝子的嫉妒,这下可好,故事完全成了三角恋了,欺凌的阴沉一下子变了味。
那么再来说拍摄短片的事情,小胖子为了让大家凝聚起来,就提出要拍电影短片。
有一部分镜头需要回到小学拍摄,这时候班主任见到主角,第一反应是谄媚:“你很优秀呢!
竟然上了重点高中”而且道出了一句直接揭示这个角色内心主旨的台词:“你已经从那件事里走出来了吧?
就是那个残疾的学生啊,没办法啊,谁都有不走运的时候,谁让你那时候赶上了这么个人呢?
”这段情节我不再描写了,漫画这段后续的情节非常精彩而且令人震撼。
从这段台词可以看出,小学班主任与主角的赎罪心态形成的反差。
和小学生活情节的完全呼应,点出的是,这个老师不仅仅是非不分,逃避责任,而且他根本就没拿残疾孩子当人看待,残疾人,对他来说就是个累赘而已。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败类,一直在学校生活着,教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其意味令人不寒而栗。
(3)西宫是不是圣母?
答案是:不是。
但是因为动画异常混乱的叙事节奏,让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西宫从小就彬彬有礼,别人伤害她,她反而道歉。
这是什么心理?
动画看的糊里糊涂的,肯定觉得这么博爱,不可能啊,不可能啊。
但是我觉得懂得孤独的各位都能理解,那种卑微到极处、自卑到极处的人才会有这种反应。
漫画里被强调,但在动画里轻描淡写的,是硝子的妹妹整天拍摄死去动物的照片,意在吓唬硝子,让她不要想着自杀。
而硝子,是从小学便产生自杀念头的。
硝子的微笑、道歉等等等等,都是这样一个思维:对不起,我的残疾给你们添麻烦了,是我不对,你们不要因为我的错互相冲突不和。
但是久而久之,硝子痛苦:根本治不好,我该怎么办呢?
所以,她选择自杀。
她认为只有自己死了所有人才幸福,因为她错以为周围的人因她不幸。
所以硝子不是博爱,而是极度的自卑和恐惧以及自我厌恶,才表现出那样的反应。
而且我想说的是,那些借这部电影表达自己被欺负经历的人当中,叫嚷着“硝子是圣母,真正被欺负的人才不是这样博爱,而是充满仇恨云云的”,你们知道吗,你们还能叫嚷,就是因为你们还有退路,而且你们都活下来了。
硝子的残疾是没有退路的,当硝子看到昔日同学重聚首,大家又在为了她做出各种努力,但越努力关系越尴尬,她是更加无助和崩溃的,这对于她来说是双重的打击。
所以让她开始坚定了自我了结的方向。
(4)主角的思想过程男主的思想变化也是这部动画败笔之一,前面说过了,男主欺负硝子的动机(这实际上点出的是儿童的作恶的动机是因为懵懂的、缺乏成人引导的正义感)。
而后来,主角要去见硝子,其思想依旧是畸形的,他是为了自己的赎罪而去见硝子的。
本来打算见面之后就自杀,结果没自杀成,于是就用压抑自己,取悦硝子为赎罪方式,继续赎他自己认为的罪。
我觉得有必要提到的是,“自己觉得应该怎样”和“实际应该怎样”是不同的。
主角在这里是自私的,他的行为处事还停留在自我认为的程度,而不是真正的为硝子着想,所以他才会一直没有理解硝子才是更想自杀的。
硝子跳楼,主角住院,这件大事让两个人明白,各自沉浸在小自我的自私的思考方式之中而给别人带来的恶果。
于是,从这里开始,两个人才开始变的成熟。
他们开始能面对和每一个人的关系,和双方母亲的关系。
这是漫画给出的出路:受害的,不要被加害的一方打倒,不要把对方的过错揽到自己头上。
加害的,如果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不要用赎罪的心态去找对方,那样只是另一种伤害。
重要的不是清算过去,而是让那些仇恨结束、消失,回归自己健康的一面,并且好好生活下去。
这是动画完全没烘托出来的。
所以那些咒骂叫嚣硝子圣母的人,你的自私和怨恨,和硝子、主角沉浸在小我时的自私,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况且你们每天在盘算的都是如何报复,如何回味自己被虐待的仇恨,然后再回味思考着这些肮脏事情的自己是多么可憎,自怨自艾。
而硝子自始至终没想过要去加害别人。
我本人也在高一的一年中生活在恨意和恐惧里面。
我明白老师不作为,父母没办法,学生不知好歹的事态,我当初也特别憎恶那些戏弄我的同学,每天起床就想睡过去,再也醒不过来,并且这种恶意持续了很多年很多年。
但是,那些事件没有让我死掉,事到如今,我更明白,人不应该被这些别人的恶打倒。
这一点,硝子做的很好,但我远远不及:她从不计算别人的恶。
所以请不要用硝子是圣母这种嘲讽,来掩藏自己的恶,然后兜售自己的记忆和情绪,这真的真的非常难看,除了在暗示你内心的怯懦和憎恶以外,再无其他。
(5)叙事节奏与结局整部动画,都是日常式的叙事,而且很多欺凌情节,用轻快的音乐,配以插画式的罗列剪辑,仿佛都是轻松的日常。
和观众本来预测的基调完全不符,从而产生了一种怪诞的气氛。
京都把《声之形》结局定在了一个十分京都的结局上面——文化祭。
而且给了一个流水账一样的大团圆结局。
彻底弱化了故事的主旨。
这个结局非但一点都不高明,而且坐实了“这群人都是傻子吗?
”的感觉。
总结:有很多认为动画很好的人,在分析情节安排的时候,总喜欢把故事往合理的方向说。
但是实际上这部动画确实就是一个十分失败的典型。
如果你们有查该电影的导演,就知道其年龄和履历所暗示的驾驭能力,是承担不起整个故事的压力的。
更何况把一个七卷之长,谋篇缜密的漫画,压缩成两个小时的长度,后果是什么样的可想而知了。
传闻动画因为迫于舆论压力而删改了很多内容,具体是哪些不得而知。
但我认为该动画,在叙事上面没有做到应有的水准。
更没有考虑过如此弱化情节的后果。
电影是一种阐述政见的媒介,触碰了敏感的社会问题,就应该负责到底。
如果因为担心风评、影响口碑而削减情节,来为自己减负和自保,这就是怯懦和自私的表现。
京都这一次做的事情看起来和事佬,不惹麻烦,实际上恰恰用糟糕的电影,败坏了漫画想要表达的精神。
可怕的是,京都似乎还挺沉浸于自己的票房上升的。
说白了导演和编剧不仅没有吃透故事,而且我觉得她们并没有打从心底里相信这个故事。
=================================================附录:1、电影还删除了很多刻画两方母亲的情节,这些情节也是让人理解为什么硝子总是在忍耐的,具体还请看漫画,为了不破坏阅读感受,不多说了。
2、请明白漫画作者并不是在靠噱头出名。
她因为亲人职业关系,自己懂手语,并且接触过很多聋哑人,正因为这个社会问题她了解的深,并且这些事件不能靠正常渠道解决,所以她才画成漫画。
如果诸位读过漫画,会明白其谋篇布局的紧凑和缜密,还有在情感表达上的恳切、踏实,非动画这般松散漫不经心、故意粉饰太平所能及。
所以,请大家去看漫画吧,不要被动画误导,放下你在动画里得到的理解,去看漫画,重新体会一下这个故事本来应有的面貌吧!
这是我目前为止在国内大荧幕上看过最不舒服的一部日本电影!
我不会否认这部电影有优秀的地方,但是再优秀也无法掩盖一个令人愤怒的事实,甚至是拍出这个电影的人本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就是,这部电影简直就像是在为校园欺凌洗白,还充满了对有缺陷人士的恶意!
恶意一:曾经主导了校园欺凌的男生石田的确非常之可恶,但对校园欺凌者的惩罚居然是用新一轮的校园欺凌去强迫他感同身受,抱歉,他最需要的难道不是赔偿别人的损失并认认真真地道歉吗?
这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简直就是在教导下一代“如果你不欺负别人就变成别人欺负你”,所以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才会一直存在啊!
恶意二:充满了对学校教育的恶意。
西宫的8副助听器被损坏之后,学校终于出来调查欺凌!
电影甚至还一度把这个学校调查美化得无比正义又激昂,抱歉的说一句,学校关心学生成长并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本就是责任,明明一开始想息事宁人到后来不得不采用最差的解决方案,居然还能成为这个学校的赞歌?
恶意三:对家庭教育的恶意。
石田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时,石田妈妈的赔偿被描绘得非常凄凄惨惨戚戚。
夕阳下石田妈妈鞠躬道歉耳朵流着血回来,极尽凄美的画面险些就让观众忘记了,摔坏人家8副助听器,赔偿损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什么时候,做错事的赔礼道歉也需要被同情了?
是不是卖个惨的话连“对不起”都不用说就能获得受害者的原谅?
那么以后全日本的家长都这么教育孩子,天天挂在嘴巴上的“抱歉,不好意思”最终都变成心里的一句“我去年买了包”,嗯,那也真是有够好看的了!
导演的立场还真是鲜明地站在了施暴者的一方呢,你们看,施暴者多么可怜,他摔坏了人家的助听器还要赔礼道歉哟呜呜呜。
呜呜呜你个土豆沙拉!
恶意四:对受害者的恶意。
西宫在小学时,对欺负她最厉害的石田说可不可以做朋友,这虽然圣母,但也可以姑且当作是以德报怨的典范。
但是,既然要做朋友,既然也得到了赔偿,为什么还要转学?
转学后重新遇到了改过自新的施暴者,居然还就爱上了?
很抱歉,我一点也没有觉得感动。
这分明就是宣扬“欺凌虐我千百遍我待施暴者如初恋”的抖M精神啊!
就算生活再苦也要笑着活下去哟!
就算男生欺负人欺负得很过分但还是要爱上他哟!
爱你荷包蛋的鬼!
这简直就是对所有曾经受到过欺凌、现在正经受欺凌以及未来可能受到欺凌的人最大的恶意!
因为啊,电影就是想告诉你,施暴者是无辜的,你如果不原谅他们的话,那你就是个大坏蛋!
嘻嘻,是不是很刺激?
恶意五:对“朋友”这个定义的恶意。
顶着便便头的胖胖小天使也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但他主动对被孤立的石田表示了友善,就如同小学时那个曾经对西宫释放善意的短发女生一样!
可是,他二人的结果都有点类似,莫名其妙被石田吼一顿,又莫名其妙责怪自己谴责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从来只会装可怜博同情背地里使坏的双辫子女生居然成为最后来定义“朋友”的人。
别和我说什么电影最后是妥协、是无奈、是绝望,依我看,导演分明沉浸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原谅原谅再原谅的主题中洋洋得意。
依照电影的逻辑,被好友三了也不能怪好友,只能怪自己不自信;被好友嫌弃了更不能怪好友,那是因为自己太土了。
真是不知道,组团去看完这个电影的朋友们会不会分分钟怀疑自己旁边的亲友。
恶意六:BGM简直是对每个观众听力的恶意。
我知道,这种断断续续的碎片化声音是为了凸显主题,可是就没有更好的表现方式了吗?
一定要让所有观众觉得自己重度耳鸣才罢休吗?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电影和《你的名字》对比时,后者留下的OST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财富了。
恶意七:后半段那场狗血的跳楼互救的戏或许是对听力障碍人士最大的恶意,它将有缺憾的人们刻画得如此脆弱而矫情。
我家里有亲人也因为一些原因听力受损非常严重,说话的人一多她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听不清,即便戴着助听器,有时候一句话也要反复说三四遍她才会接收到全部信息,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给家里人添了很多麻烦,但她从没有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是,那或许是最不麻烦的解脱方式,但那毫无疑问是让周围人最难受的方式。
不就是听不清楚吗,我们多说几遍就是了,实在不行还能发发微信。
电影里一味强调身体的障碍带来的麻烦,这样只会让看到的人也想跟着效仿罢了。
他他们经历的苦难比顺风顺水的我们多很多倍,所以其实他们的心也坚强很多很多倍,他们也更容易感恩。
懂得这个道理,才是对他们起码的尊重啊!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称之为《你的名字》之后的现象级电影,请问它现象在哪里了?
是因为它说出了日本国对待欺凌的态度所以才成为现象级的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也只能说,欺凌这种现象在日本国经久不衰果然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包括这部所谓现象级电影的纵容!
欺凌这种东西,并不是拍拍电影说“我们欺凌的人也很惨的”“只要你爱自己你就不会被欺凌了”“再苦再累也要坚强活下去”就能解决的。
还有,这真的是一部非常糟糕的赎罪电影,也是一部很有问题的动画电影,我承认它的发人深思,但我认为发人深思之处在于拍出这个电影的人本身的态度。
硝子只是受到被扔助听器等等长期校园暴力,而植野可是因硝子的交流方式产生了不快啊!
如果不是人设好看,京都作画牛比,会有一堆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弟弟吹植野直花?
作为霸凌者代表的植野直花,毁了整个片子。
这片子最后只应该有两种出路,植野直花给西宫土下座。
西宫和植野直花老死不相往来。
把所有剧情简化了得到的就是真相。
植野直花就是一个垃圾。
入宅十年,非战斗系动漫,主要年轻女角色殴打女角色的妈妈(还是女主的妈妈),这种剧情除了声之形我再也没在其他地方见过。
植野直花这种鹅心东西就应该被五个阿三轮了再卸掉一条腿,然后告诉她,这是为了让你更坚强啊。
第一次站出来为喜欢的电影发声,豆瓣上打分这么低真的是。。。
emmmm虽说人与人本就无法相互理解。
以下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首先电影院放的删减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情这是事实。
像是小学时班级里的同学如何从一开始好奇热情变成最后冷漠孤立硝子(这里几个事件的转变相当现实),硝子转学前和将也打了一架(也是硝子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情感,她并非圣母,这点后面再说),去游乐园的时候植野脸上的叉一度消失之后又加上(这里有一段植野的自白),小学时岛田长大后的戏份全删了,还有将也出事后硝子妈妈和妹妹下跪道歉等等。
但即使没有这些,我最多是觉得剧情有些跳脱,人物情感发展过快,但看到最后依然非常触动,这也是我给电影好评的原因。
本片的主角是将也,所以有人说这是从加害者角度写的电影,或许的确如此吧,毕竟主线就是将也的成长和自我救赎。
但把主线归结为“我小时候欺负了一个女孩子长大后她喜欢上了我”的人真的不知道在看点什么。
且不说男女主的感情发展在电影里根本不是重点,就说中间过程男主经历的欺凌和心理上的转变(自我封闭、社交恐惧、自厌自杀)你都看不到?
是,他是罪有应得,但这不恰恰是教育意义所在吗,欺人者必为人所欺。
我觉得这个片子放给小孩子看完全没问题,要说有什么负面影响,就是让那些本来就会欺负人的孩子转变为隐性推手。
就像全片里人设最苍白的川井,从头婊到尾,到最后那个强行HE的确硬伤。
红毛似乎是电影版砍了剧情,所以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但其他人都刻画得相当真实。
再来说说女主硝子。
硝子似乎遇到事情一直都把错往自己身上揽,包括后来还原谅了男主,有人觉得这不可能,根本是为了情节强行圣母。
还有那些代入说绝对不会原谅欺负自己的人,你们的前提就跟硝子不一样好么。
硝子除了温柔,还是个极度自卑,甚至自厌到想自杀的人。
她一直觉得什么事都是自己的错,父母因为她的病而离婚了,妹妹因为照看她不去上学,包括从小身为残疾人给周围添的麻烦(这不是她的错,但客观事实还是存在的),所以她才会一直道歉。
删掉的跟男主打架的那一段里有她的自白:“即使..如此..也要努力...”说明她并非感受不到,只是一直在勉强自己,把对外的愤怒转化为对自身的进一步厌恶。
包括长大后的自杀情节,有人可能觉得突兀,不过个人以为情感铺垫蛮充分了。
作为一个自厌到极点的人,在这一点上我倒是相当能理解女主。
大抵就是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丑陋,像我这种废物为什么还活着,还在给人添麻烦,这种感觉吧。
所以我很高兴看到女主的成长,她一直以来都仅仅是在说对不起,在自杀事件过后才开始真正直面那些曾经的人和事。
我喜欢声之形,是因为它在经历过如此苦涩的现实以后还能给人以希望,即使这希望如此渺茫,即使达成条件如此艰难,终究是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通过努力而自救,而成长,男女主都是如此,这就足以给人留一点念想了。
还有关于跟你的名字的比较,应该算是宣传的锅吧,毕竟打出了超越君名的噱头(来源估计是那个“最佳动画奖”)。
但其实两部片子的方向本身就不同,立意也不同,无从比起。
一定要说的话,声之形大概更沉重一点吧。
最后说一句,世界上有很多声音无法传达到的事,人与人也永远无法相互理解。
两个人最多能达到想法相近,要说能完全理解什么的那就是扯淡,我至今坚持这一点。
题目与下文无关也许,改编一部动画电影——而不是拍一部残障电影——圈定了电影立意的上限。
当欺凌在“烟火”衬托下,上升成施暴和被施暴者,皆无法承受的创伤——大今作为漫画作者,还可继续接近软弱和暴力(对于少年漫画,也许还有死亡),但山田作为京ani的动画导演,恐怕已不能同行。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删掉原作核心之一,女主角硝子的声音,因为无论是她的信(第44话),还是她的梦(第51话),皆非企划能触碰的人性软弱。
看改编用两只眼,一只看不堪的地方有多不堪,另一只看美好的东西有多美好。
失去软弱,电影再不能予角色坚强:硝子、永束、俩妈、短发女、班长女、眯眯眼男……观众假如不够耐心,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
他们一方面性格顽固(过半还软弱得不行,详见第46至51话),另一方面,却又得满足“剧情需要”:他们必须寻机内讧,因为要以朋友间的人际关系,反复拷问石田和硝子,充当炸亮他们心头创伤的绚丽“烟火”。
而电影好处在于,它赋予原作光彩,给出绘画中的每个细节(结弦每个视线,身上的泥土,植野说话时肢体的摇曳),给出牛尾的配乐,给出自然流动的声音演出。
这些我都很喜欢。
但这些欢喜,都比不上我第一次听说京阿尼改编本作时,内心的期待之情。
也许我是期望,尽管是动画改编,但京阿尼可以比他们拍TV,更往前一步的。
看到胖虎欺负大雄,你有两种选择:帮大雄帮胖虎假装看风景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都有错。
第一种可能是佐原美世子,第二种是植野直花,第三种是川井未希、岛田一旗、广濑启祐。
至于第四种是曾经的男主和植野直花。
当然故事里还有第五种道貌岸然的人:真柴智你觉得男主欺负人是错的没问题,但是川井那种假装无辜的行为你觉得没问题?
甚至川井在西宫硝子自杀未遂后还跑过来说“谁还没点痛苦的经历”我在电影院差点就喊(文明用语)了。
一群帮凶最后原谅男主,一群(文明用语)轮得到你们跟个受害者一样说原谅?
单纯善良的西宫硝子倒了八辈子血霉耳朵听不见还认识了这帮(文明用语)。
山田尚子,你为自己的导演之路抹黑,为京都动画抹黑。
居然说可以和你的名字媲美我是很不理解。
在我看来整部片子三观都有问题。
表面上是讲校园暴力之后的人性回暖,但是我觉得作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校园暴力!
而且电影后面那个黑头发的女同学对聋哑同学的态度还是这么恶劣,放在我大中华,这种人简直天诛地灭,结果呢,最后女主还和这些所有人都和好了,我表示非常诧异。
个人感觉,除了男主之外,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的大团圆结局看得我想吐。
关于校园暴力这个话题,比较能说服我的东野圭吾的《恶意》。
表现手法运用的好 作为最推动剧场版情节冲突的「川井」最后真是最大败笔 左原的身高真是猛长 …… 人间既地狱 百八烦恼井 (补充了漫画原作 当然更有篇幅描摹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 支线背景 甚至更能让没有此类经历的观众理解人物的变化)
一锅狗血
希望可以哭着看十八岁的少年故事一直看到八十岁
身為京都的觀眾,打從心底的幸福與感激。想像著各式各樣的困難,想像訊息的傳達與誤遞,由紙本到簡訊,即便各式各樣的形式,它們相同的本質,依然是迂迴、纏繞、曲折,使人步履蹣跚。電影由光點開始,慢慢放大後變成鯉魚的波紋,鯉(こい)與恋(こい),不那麼靈巧,卻像是祝福的一切。
有动人的点,但剪辑显得凌乱,描绘群像却又忽视群像的体验,总像儿童片一样只能叙述,几乎大家后半程都是靠大段大段的台词完成的。由不喜欢他人的霸凌到不喜欢自己的救赎是一个痛苦的历程,那个标签全部掉下来的大全景配上音乐真的很令人感动。
校园霸凌的施暴者长大以后可不可以展开新生活呢?那基本上也都是展开了的。校园霸凌的施暴者长大以后可不可以要求被害人的原谅呢?那我觉得无论如何也是不可以的。
强行安排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合家欢也是cnm,制作组完全没有考虑过受害者的心情。
霸凌要怎么发展成纯爱啊?
说是关于青春,不如说是自我救赎。#谷阿莫
小题大作的少年们,粗糙的画面,没有逻辑的剧情,满满的郭敬明式忧伤。之前说诚哥投机取巧……的确还是比这种作品好得多。
又是一部需要对日本社交文化认同不然就很无语的电影…合群和融入对于现代日本人就那么重要吗…可以理解小学生都想要合群,高中生没有主见,和交朋友是成长的必要途径。可是,连面对没有悔改的霸凌女都要努力检讨自己、与其交好也太反人性了吧?主角最后的成长也是因为放弃自己对朋友三观的挑剔,跟「所有」的昔日好友建立起关系,所以宣扬的是交友不应该有选择性吗?面对霸凌就要不断用爱感化恶人?每次看到这种社交文化输出就头大…唯一能让人欣赏的是之前我买的西宫学校同款水格裙(也是突然想起看本片的原因),在电影里看上去上身效果也很不错👍🏿
感觉好刻意,节奏也很有问题
怎么可能比你的名字好看?
不想多说,其实这部电影挺可怕的,山田尚子你给我出来好好说话
院线版剪那么多仍觉冗长拖沓,片商趁热捞一笔的动机明显,画风实在好俗气啊,许多地方也不够细致精美,少年时代爱恨交加生生死死的,情感强烈倒也没什么,可是剧情发展果真很雷很难理解啊,要么设定换下,把不懂事捉弄人的程度降低,不然转变也太缺乏合理性了,毕竟这样对待聋哑人未免欺人太甚,两星半
怎麼能夠把青少年那種無法言喻的細膩情緒刻畫得如此深刻,真的太厲害!我真的越活淚腺越鬆,後半段眼淚真的流不停,明明是那麼年輕的生命但竟然已經像在清算人生般反省自己、與他人和解⋯⋯。是說片尾曲如果能用柴田淳的「聲」我會更心滿意足。
两星都给制作和画面,价值观太可怕。第一,被欺凌者为什么要无条件原谅欺凌者?还要若干年后重归于好?并不会这样,希望他们全部死光光好吗?第二,打着听障者的幌子耍着正常人的傲慢,详情请看第一篇影评。第三,看了半天都没了解女主的性格是怎样的,这片有认真塑造人物(尤其是被欺凌者的)性格吗?
2017.10.15,男主由一个欺负人的形象转变到一个被人欺负的形象,一系列的曲折,最终和女主两人重新融入了生活。好吧,我觉得比【你的名字】使我有带入感。画质挺好,唯一可惜,下载的版本竟然是中文。🤦🏻♀️
刻意美化校园霸凌,被施暴者全然是天使了,施暴者幡然悔悟只因遭受了同样的暴力。爱情线与友情线都过于牵强了。
霸凌主題。男女主角後半有點狗血了。但我最受不了的是強行讓"大家都變好朋友"這點。群戲刻畫有限還硬上大團圓,連假面女川井哭哭做紙鶴都算一份,好恐怖,太一廂情願吧。就不能寫認清有"能"與"不能"? 而男主霸凌受懲罰,認知錯誤想彌補。但一旁附和並火上加油的人就不算? 且反倒受害者要一直檢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