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要吗?
我爱你。
”、“我爱你,重要吗?
”。
更适合自问自答。
孤独的人最容易动情,也容易让它瓦解。
不确定性在两种极端之间游弋,有时热烈的恰如其分,有时冰冷到痛彻心扉,孤独者说这应该是生命的常态。
当你将情感付诸于文字的时候,你就是自我陶醉的圣手。
一字一句,若不能在心间首尾呼应,还有绵绵的诗意,在指间此起彼伏。
亲爱的人啊!
我们可以相爱,甚至刻骨铭心,但别迷信天长地久。
我们都是孤独者,永远。
对比:开片不久,浴室里Mary在给Lota洗头发,恩爱有加。
不久,给Lota洗头发的人变成了Elizabeth。
Mary爱Lota,卑微到选择与另一个女子共享Lota。
Elizabeth爱Lota,也忍受着共享,以及为了Lota的野心隐匿自身对巴西军变的不支持看法。
Lota爱Elizabeth,为Elizabeth设计建造一个Elizabeth记忆中的船帆建筑。
Lota高傲,以为Elizabeth离不开她,直到她因Elizabeth的离开恼羞成怒、抑郁成疾(寄信那里想到“小凤仙与蔡锷”),直到她勉强撑起残破的身躯与意念远赴北美,却来不及欢喜一日,转夜则知Elizabeth有了新欢,遂服药自杀。
想起简祯的那一句:“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也许Elizabeth离开后Lota才知她比自身想的还要爱Elizabeth。
这亦是一个对比:起初Elizabeth是Lota的小三,后来Lota遭遇了Elizabeth的小三。
那股强势的自信与那缕柔韧的温柔相遇了,迸发出了爱的火花,绚烂灼目刻骨伤人。
握住月光,用我的作品阐释你的诗意,留住你的诗魂。
握住,动词,意指建筑师罗塔想要掌控一切,包括伊丽莎白的爱情,建筑事业、爱人家庭。
月光,名词,代指艺术,灵感,爱情,温柔的女性,碧许的诗情。
罗塔设计出月亮路灯,想把那仿若永恒的一刻凝固、留存下来。
月亮路灯诗意地挺立在弗拉明戈公园的夜晚,罗塔以为自己失去了伊丽莎白的爱情,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印证了对那个意象的执着。
握住月光,以诗的形式,以建筑的形式,以设计的形式,以爱的形式,以生命的形式。
张开双手,握紧拳头,指缝流沙,月光,是可以握住的么?
附: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为女建筑师情人罗塔所写的诗作之一亲昵 亲昵情人们整夜黏在一起在睡梦中她们一起翻身亲昵的像一本书里的两页纸黑暗中阅读彼此彼此了解彼此的了解知悉你的心 你的玉体
你永远都无法预料到,你的人生的下一秒会遇到谁。
TA会在你心底留下怎样的诗篇。
————————————————-Elisabeth是个脆弱,不自信,敏感,细腻,不善于社交和伪装,真实,不同于普通人的诗人。
Lota则是,自信,直爽,霸道,果断,热情,like a man,诗歌爱好者。
Lota也许早已从熟读Elisabeth的诗集中而钦慕于她。
Lota和Mary一同去接她的时候,Lota显的特别兴奋。
回来的路上,她们听着音乐哼着歌,穿梭在金色的阳光和翠绿的树木中。
Life couldn't be better.Lota安排了隆重的晚餐迎接Elisabeth,但Elisabeth并无法与他们自然相处。
Lota了解到她并非高傲,而是窘迫时,坐到她身边,亲了她。
也许正是这个亲吻,让Elisabeth开始爱上Lota。
第二天,她急于逃走。
或许,那一夜,她一直在回想这个吻,而又挣扎在道德的边缘。
Lota根本不会考虑道德,她很霸道和自信,也很贪婪,所有她爱的,想得到的,她都想拥有,不想舍弃,为什么要舍弃。
她把两个女朋友都留在了身边,一个以真爱的名义,一个以家庭的名义。
Elisabeth在Lota身边,患得患失,备受折磨。
她在与Lota的争执和裂缝中,越来越认识自己,认识她。
最终,她离开了Lota。
爱人的离去,事业的受挫,让Lota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而Elisabeth到了纽约后,却重获新生。
Lota再去纽约看Elisabeth时,再也不是年轻时体魄健壮的模样了。
人类的脆弱不单单体现在身体上,更多的是心灵里。
但Lota对Elisabeth的挚爱和柔情还是和当年一样,并没有随着身体和容颜的老去而消失殆尽。
Lota爱Elisabeth,爱得自我,爱得霸道。
Elisabeth爱Lota,爱得纯粹,爱得痛苦。
这是一个失去的故事。
————————————————Because if I don’t have what I want……I’m lonely and sad.And if I do have what I want……I’m sure I’m going to lose it.And the losing is unbearable.————————————————I found myself in Elisabeth.I just can never get enough from someone.The poetry seems to speak my mind.————————————————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e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Lose something every dayAccept the fluster of lost door keysThe hour badly spent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Then practice losing farther ,losing fasterPlaces,and namesAnd where it was you meant to travel None of this will bring disaster I lost my mother’s watchAnd look……My last,or next-to-last,of three loved houses went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I lost two cities,lovely ones and vasterI miss themBut it isn’t a disaster It’s evident Though it may look likeWriting it…Like a disaster.
“Things,get in your blood.”也许这就是,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
————————————————
《握住月光》三个阿姨一台戏一个是爱上她的人都有可能死的诗人,一个是有两个老婆的富二代夫人,一个是女友更爱另一个人却还要给她养孩子的大姐[捂脸]阿姨们的爱情真是让人喜欢,要么爱得欲求不满,要么爱得死去活来,要么爱得委曲求全,情感丰富而浓烈,浪漫颓废,让人迷醉。
背景是有钱,有才,有颜……
看了电影《reaching for the moon》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传记电影,感触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你不能期待在沙漠长大的人,能像鱼儿一般游泳”,这个世界很多很多与你不同的人,你可以说我理解你,我心疼你,但你却永远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毕竟这种类似于切肤之痛的东西,刀子划在皮肤上,带来的出血性疼痛,只有划上去的时候会感知,而感知过后其实不会记得那么多了,人类大脑有自己的防御机制,为了抵御过多的疼痛给人带来永久性伤害,于是选择遗忘疼痛,这也就是孕妇在生产过程中经历过十几级的疼痛,想死都不想再继续的那种疼痛,在生育过后的几年会被忘记的一干二净,进而选择再生几个孩子。
爱情里的伤又算的了什么呢?
毕晓普是个沙漠里的孩子,亲情缺失,极度缺乏安全感,好不容易得到了爱情,却不能掌控和占有,她从不在爱人清醒的时候说,我爱你,只有罗塔睡着的时候说了一次,默默地在熟睡爱人的背后表白,多么孤寂又多么小心翼翼,无法像鱼儿一般游泳,对不起,我不能承受失去,对不起,我无法对你表白,说我有多么爱你,我太害怕失去了。
可是她还是在慢慢失去,罗塔从政、建造国家公园项目,忙碌的她无法时刻相伴,于是失去的恐慌不断袭来,其实即便没有纽约大学的邀请,还会有很多机会可以回美国,毕少普总会走的,因为不能承受失去的她,她知道,不被爱人遗弃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先走。
罗塔其实一直以来都很爱毕少普,不要她走的。
但是他们确实不和谐了,永远的忙碌与无休止的等待造就了太多的矛盾,双方的压力都很大,政治、建筑、爱人,太多事情牵绊着罗塔,她分身乏术,却又不能放弃,或许她贪婪,也或许她只是完美主义者,只是想一切都兼顾的做到最好,当建筑师沉迷作品,爱人与你意见相左,你觉得她不在乎你的事业,无论是搞政变还是建公园,在她眼里都不重要,只想只有你在身边相伴,可是在她身边陪伴的罗塔怎么会是完整的她呢,她是建筑师,生命中不可能缺少作品,那种狂热,对建筑的终极追求是毕少普无法给予的,因为爱情和事业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毕少普是一个在困境面前总会选择逃避的人,作品灵感枯竭,于是跑到巴西度假,其实是从固有的生活环境逃出来,缓口气。
在爱情里不如意,无安全感的时候,她选择了酗酒,她在焦虑不安,失落、失望的时候都会选择喝酒,心里烦闷,除了写诗就是喝酒,后来的事情越来越不顺,和爱人关系愈发紧张,在这段关系里越来越搞不定,毫无主动权,什么都控制不了怎么办,好吧,喝酒,喝醉了就不用想那么多了,于是越喝越多,最后酗酒成了醉猫。
罗塔知道她的痛苦,或许是内疚,或许是一直的纵容,容忍了她酗酒行为。
喝到最后,诗人害怕了,她知道自己在迷失,酒精会一点一点把她吞噬,于是在理智的操控下,逃避心理的运行中,摒弃喝酒逃避的一个方式就是换个环境冷静一下嘛,接受纽约大学的授课邀请,只是逃避的另一种表现而已,但比酗酒要好的多。
离意已存,走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毕少普也不舍得,她在罗塔找理由,留下自己,于是她还在询求罗塔的意见,罗塔坚决不让她离开,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毕少普一些安全感,原来爱人还是在乎的。
然而最终罗塔还是给了毕少普离开的借口,生日的失约,吵架时候而言相加,质疑爱情,这一切都深深地伤害了那个一直爱的小心翼翼的诗人,于是在那一刻她有些绝望吧,以至于在火车站那个醉汉给她酒喝的时候,她拒绝了,喝酒是为了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去思考离开罗塔,不去质疑爱人,不想失去这里的所有所有。
而此时,酒已经没用了,最终还是失去了,吵架之所以伤感情,是因为伤人的话语一旦说出是永远不能收回的,会留存在记忆中,时刻刺痛心灵。
没有解决的能力,于是只有逃避,她们算暂时冷静还是分手?
回到美国毕少普好似单方面分手,不再理会罗塔,但是罗塔在精神崩溃后却一封又一封的写信给她。
吵架那晚最后一句话,罗塔说,逃避,这是你擅长的招数,然后宿醉。
罗塔一语中的。
回到纽约,老朋友卡尔说,治愈失恋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时间会治愈,另一种是喝酒然后滚床单。
于是聪明的诗人把两者结合了,在时间的冲刷下淡忘过往,然后睡了自己的学生。
可以继续写诗,做教师有学生崇拜,孤独时有妹子滚床单,还记得起谁是罗塔啊,爱人在纽约已经不是特指罗塔了。
她和罗塔在这段爱情里,都付出过真心,开始是大家程度相当,都很爱,后来是诗人爱的比较多,于是罗塔才会自信满满,以为诗人不会离开她。
而后来罗塔分身乏术,诗人酗酒之时,罗塔意识到危机了,周旋在两个爱人身边还有些许经历,可是要做大事,感情就很轻啦,感到危机此时也无法解决,虽然知道酗酒是不好,但是还是下意识的希望诗人借着醉酒逃避,等她忙过这阶段,功成名就时,再回来拯救诗人。
只能说,罗塔最爱的只有自己,诗人也是,玛丽也是,大家彼此彼此,你爱我,我爱你,相亲相爱,你不怎么爱我,我继续爱你,你还是不怎么爱我,我喝酒麻醉认为你还爱我,你不仅不怎么爱我了,还抨击我侮辱我,这么嚣张的消费我对你的爱,可以忍受失去爱情与爱人,但不能忍受失去尊严和人格,对不起,我不陪你玩了,谁离了谁还不能活啊,你不是蔑视我酗酒吗,我不喝了。
我就是想走了。
罗塔还等着公园竣工之时诗人给她公园作唯美文章,可是诗人说我想去纽约,于是罗塔气死了,气急败坏是因为诗人没听她这个控制狂的话,怎么能在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之后还想着离开我,真是太可恶了,太薄情了,于是罗塔气急败坏的开始搞人身攻击。
罗塔发泄的话语,一直都是她想说又不忍心说也不敢说的,你这醉猫怎么能离开我呢,我爱你这么深,你怎么不对我说我爱你,你总是要得到爱,却不付出爱,我为你付出那么多的爱,你不知道回报我,不仅如此你还要走,寡情薄意啊你。
这段对话或许在很多吵架的情侣口中都出现过吧。
首先。
爱一个人本来就不能讲回报的,讲回报了就等于说这像一宗契约交易,等价代换,即便不是等价,也得换出什么来,给完还得还回来。
哦,这种爱情好沉重,万一我给不了、还不起,怎么办?
于是,破罐子破摔咯,你的爱,我不要了,不再要了,因为我还不起。
其次,不要侮辱人格好吗亲,尤其对于敏感性的人,不要小瞧人啊,你以为的其实都是你以为而已,谁离了谁都能一样活,抬高自己的同时贬低他人,赞扬自己的同时侮辱他人,这些真的不是对仇人讲话的策略吗?
no,也适用于爱人之间的恶言。
是不是爱我的人伤我最深啊,用仇人般的话语来嘲讽,真是最好不过了。
再次,给个台阶就下吧,大家冷静一下也有利于局面的控制,如果罗塔当时能妥协一下,尊重诗人的决定,给她一些空间,或许诗人真的能在半个学期时候回来,最少也能心平气和说再见吧。
更好的是你在表示尊重她的决定后,开始哭,说你的爱啊,你爱她很深啊,你担心她啊,你想和她一起走啊,但是你暂时离不开啊,可以等她吗,可以给她实现理想的机会吗,你好爱她啊就是爱她啊。
这个时候诗人还会像在听完你恶言相加后,失望透顶的决绝离开吗?
想必不会!
即便真的很想走,也不会用这次大学邀请作为契机,会找下一个理由。
那你也知道了,爱人终究飞走不可,此情已逝,好来好散,祝你安好。
所以罗塔在口不择言的话语发泄后,看着诗人走掉,立刻就后悔了,回过头去追却只能看着爱人离去的身影。
还是爱的不够深,爱情不是她的全部,她还有她的政治她的建筑,走吧走吧,遗憾而已,又不会死。
于是放手了,没有追到美国道歉求原谅求在一起,或者求回巴西。
一切就都转淡了,诗人开始新生活,睡的学生成了同居情人,罗塔继续未完成的事业。
而在又一次政变中,罗塔失去了自己的心血,没了爱情,没了耗尽全力的作品与革命,完全崩溃,即便在重新接受父亲的亲情,也还是弥补不了心灵的巨大空隙,于是寻找诗人的爱,希望能填补,因而此时开始寻求救命稻草一般写信惭愧,求原谅,求破镜重圆。
其实无论罗塔成功或失败,她都会去找诗人,这是必然的,因为爱还残存。
只是成功之后去找,会坦然的多,看她过的好也就自然的放下了。
而失败之后去找,却不能忍受,因为这是她最后一颗救命丹药,也是压在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
看她不需要自己却过的依然很好,她有了新的爱人,她不爱我了,即便现在重新接受我又怎样呢?
是怜悯我吗,她不再爱我了,她不再需要我了,我还有什么用,没用就死吧,没有价值了。
心灰意冷就是这样吧,不是为了报复诗人,不是为了惩罚,只是觉得无所谓了,失望,何必挣扎,一切都无意义,好累好想好好睡一觉,于是从此长眠了。
看到了诗人有新的情人而选择自杀,这是电影安排的结局,为了哀伤情调,而历史真实应该是罗塔政治失意,受不了挫败选择激进做法而自杀。
这样一来,就把爱情地位放的很轻,不利于升华情感。
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人对罗塔的爱情程度。
那么快就重新开始了,振作的也太快,那她们之间的爱情也就不深吧,还是其实很爱,但是忍受不了寂寞和诱惑,解解闷,也可能是报复心理?
你可以同时拥有玛丽和我,为什么我不可以,那这样一来岂不是更不忠于爱情了。
总之,真实的诗人确实最爱自己,可以爱的很深很投入,也可以很快抽身转而离开,开始下一段感情。
死了的不见得就是爱的纯粹,活着的也不见得只爱自己,或多或少,伤痛程度,只有当事人最能感知最为清除,生与死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本质上也都是为了自己,死是让自己解脱,生是为自己继续生命。
那带着爱意和成全的死是真爱吗,真爱是什么?
不用在身边陪伴相爱吗?
那种用死亡带来的成全,不会让旧爱内疚吗,真的可以没有内疚没有遗憾继续生活吗?
答案不言而喻。
放弃活着选择死,是最不爱最不敢爱最怕爱的一种方式了吧。
这是最自私的吧,颇有一种用现实的死亡换取你一辈子的遗憾之感啊,心机太重啊!
罗塔来求复合,晚上还请求滚床单,但是被拒绝了,进而在客厅看到诗人的学生妹子给她写的情话,控制狂开始精神崩溃了,因为她意识到,回不去了,即便重新在一起,她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魅力无限女,只是一只又老又病的神经兮兮的老妇人,而诗人也只是同情怜悯大于爱情,自尊心超强的罗塔,一直都要掌控身边一切的罗塔,不能忍受连最后的爱也失去,而这失去的艺术在电影中是首尾呼应的,“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精通,这么多事物都有意消失,它们的失去也就不是灾祸……甚至失去你,(那开玩笑的口吻,我所喜欢的恣态)我都不应该说谎,显然要学会失去的本领并不太难,尽管看来有像一场灾祸。
”罗塔失去了她所在乎的所有,于是急不可耐的选择当晚自杀,多一分钟都不能等,实在无法掌握这门失去的艺术,尤其对于刚经历过精神崩溃的她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罗塔一直都控制欲很强,她希望把她在乎的都绑在身上,不能忍受失去。
最终的自杀想必也不是完全平静的,十几年的感情,说没就没了,自己的状况又这般糟糕,她都开始move on了,可我就是迈不过这个坎。
最终还是精神崩溃,绕不出这个怪圈,永远也好不了,永远的痛苦,不想再想了,只想好好睡一觉,长眠不要醒……诗人抱着罗塔的尸体哭,哭完把诗作失去的艺术写完整,罗塔的死亡给了她对失去喻意的终极答案。
掌握失去的本领并不难,即便失去你像一场灾祸,但是失去本身是门艺术,我终于失去了你,我终于精通这门艺术。
转身和另一个妹子继续相守十多年。
看来放不放的开都看你怎么想,看你怎么抉择。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失去是可驾驭的艺术,驾驭不了也只是能力问题。
爱过,那时有很多爱,也爱了很久,但是现在过去了。
爱情没那么长的持久度,诗人说爱情是她的必须品,于是开始寻求下一轮饱满的爱情。
整部电影看起来唯美诗意吧,看得有些伤感吧,很多人都在讲诗人和罗塔两个人怎么相爱,怎么无奈,最终结局很痛苦啊,为什么相爱的人最终都要分开啊,说好的永远在一起呢!
是啊,两个女人的爱情多美好啊,同性真爱,爱更真嘛。
那你从一开始就掉进了区分性别爱情的怪圈了,女人之间的爱情,很唯美,即便三个女人在一起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把罗塔设置为男性,那这个故事怎么讲,霸道总裁爱上我,山顶别墅包情妇。
家里的玛丽像妻子,和孩子一起等罗塔回家,能在她们身边陪伴,哪怕陪伴之后去山顶看情妇。
然后需要追求事业的时候可以忘却感情,情妇无暇看,在家等我即可,欲求不满的情妇于是离家出走了,男人开始破口大骂,你个无情无义的小婊砸,呵呵。
这厢事业失意想把感情追回,可小婊砸还真是薄情,不再爱你了,对你没欲望。
男人自尊心被打碎了,碎到自己都捡不起来也拼凑不好了,再也不是意气风发的总裁,再也无法霸道无边,再也不能吸引你了,真是太没用了,我特么怎么能这么没用呢,如此傲娇的我,难道还要苟延残喘,都滚吧,我去死。
那厢孤儿寡母的还得继续生活,给小孩子的自杀阴影会影响终生,连最后的一点爱都不留给玛丽,你们也是相守了十几年的老夫老妻了啊,如此狠心如此拒绝的离弃啊,真是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了。
可见,这男人一直考虑的都是自己,自私程度可见一斑,罗塔若是男人,小伙伴们可以开挂骂起来了,这就是衰男、人渣啊,有木有。
罗塔是女人,哦,真爱,哦,感动。
罗塔用伟大的怀抱,包容着三个人的情感。
月光虽美却把握不住。
吧啦吧啦的在那伤感、陶醉。
看得我也是醉了……电影从本身来讲,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导演的意图是还原真实人物,突出感情线索,主打爱情牌。
但是他在感情线上以一种手法表现了两种情节。
唯美爱情还是狗血剧情?
她们在爱里表现的困惑是什么?
真爱还是滥情,男人和女人的感情有何不同,事业与爱情如何两全,在爱里如何克服自卑感,如何紧追爱人前行的脚步。
都可在观影后有探讨和判断。
如若主人公罗塔是男性,那批判声音自然不绝于耳,而作为女性,我们却可以有更多的谅解,那这算不算变相歧视,男人有时候也很无辜啊!
男性导演是不是沙文主义呢,在大男子主义视角下自以为是的审视、解读爱情?
那爱情的真相怎样呢?
我想导演呈现的是准确的,镜头之下的话语动作已经展现给你看,选择相信还是自动忽略转而脑补其他,那也只是你的自由罢了。
分析影片中的一句话,诗人说我应该警告你,我是一个害羞的人,除非我喝醉了。
此外,对我而言爱情是必须品(诗人那一脸千年小受的样,居然也能强攻,捂脸)。
酒精对人有什么作用呢,少量的酒精可以使神经中枢兴奋,扩张血管使性器官充血产生性欲望。
但是酒精在神经病理学被叫做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少量的可以短暂抑制神经中枢表现为兴奋状态,释放潜意识,暴露本我,压抑的本我没有一切禁忌的限制,开始展现最原始的冲动,于是很有激情很有性。
那大量的摄入酒精会怎样呢,彻底的抑制,喝的超级醉的时候,基本上都很迷糊很难受了吧,可能胃痛,可能还想吐,只想睡觉,即便性冲动,但是过程却没什么享受吧,大量酒精会降低感知能力,性的刺激与愉悦和你没关系了,只是迟钝感知,有些麻木。
第二天还可能断片,谁记得当晚怎么了,有没有爽,哦no,你是谁?
这样看,诗人在最初和罗塔爱意正浓阶段,用酒精来做兴奋剂,激情无限,两个人身心都和谐,微醺状态像朦胧诗,爱的刚刚好,但是这种状态没能维持下去,逐渐的激情转淡,认为爱情是必须品的诗人,渐感在失去爱情,得到之后如果不能继续得到那就是在失去啊,而且只会失去的越来越多,于是大量的饮酒,酗酒的作用就是完全的抑制神经中枢,大醉情况下,什么都做不了,爱情在此刻是什么都不记得,也就不是必须品了。
诗人也说了,她喝酒是因为欲求不满。
于是越郁闷喝的越多,每次宿醉醒来都越失望,感觉失去的更多,连自己也快失去了。
而她还在坚持着,抑制那么多的痛苦,只要有罗塔,已经爱的卑微至极。
最终,诗人确信自己会因此迷失。
所以当那晚罗塔没能赶回来为自己过生日,再一次喝的不省人事,醒来抱着罗塔大腿哭的时候,她已经决定离开了,所以罗塔说公园竣工希望你写本书,诗人说,我已经考虑接受大学的工作了。
本来是想借此机会找寻迷失的自我,也给双方一些时间,思考如何拯救两人关系。
而罗塔不想她离开,于是在得知诗人决议离开的时候,初次崩溃了,打开喷子模式,什么难听什么说什么,伤人说什么,讽刺、侮辱、嘲笑。
电影里注意到,诗人在车站面对酒的诱惑,丝毫不动了,为什么,不需要在抑制自我了啊。
我还爱你,还在等你,我对你有欲望,你满足不了我,我还不想放弃你,那我就喝酒遮盖,酒醒后还可以继续爱你想你等你。
那现在你喷了我一个狗血淋头,我在你眼里很多不堪,无能,最爱的人说伤我最深,那不需要再骗自己了。
酗酒是一种逃避,离开去纽约其实也是一种逃避。
只是后者的逃避也给了她新的机会,就像当年逃避到巴西一样,总会有吸引你的人出现,如果你足够优秀,魅力无限。
崭新的自我在和学生妹子吟诗滚床单的之时,爱情又回来了……曾经为爱痛苦为你痴为你醉,如今过往种种也只回忆,不爱了你了就是不爱了。
爱情维持的时间其实很短,情侣再怎么爱,时间长了,亲情成分也会占据大部分,亲情和爱情一方面相辅相成,一方面却也在驳力敌对。
但如若你坚持自我,纯粹爱情,在一起的时间年限多长,亲情比重成分多大,维稳的程度有多高,都不能成为挽留你的依据。
最终,只是忠于内心,你想怎样你决定怎样。
失去并不可怕,失去像灾祸其实是艺术。
艺术总是要抽离,用心感知体会,呈现给你的所有,若有恐惧与悲伤,请不要怕,依然体会,那本身就是一种恩赐,对,赐予你感知失去艺术的心灵,遗憾的不是经历千帆过境而满目疮痍,遗憾的总是那从未经历的干枯生命。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和猪的区别是,我们不仅用吃、睡来维持生命,还要去体会、感知、经历这世上的种种。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掌握失去的艺术,感知生命的无限可能。
自问自答一下,电影中是唯美爱情还是狗血剧情?
不顾一切的爱了很唯美,其余很狗血。
她们在爱里表现的困惑是什么?
欲求不满,控制欲作祟,付出与回报问题的矛盾。
真爱还是滥情?
诗人和玛丽对罗塔有真爱啊,只是罗塔滥情而已,同享齐人之福,爱情不能分两半诶,罗塔爱诗人但她更爱自己,也很博爱,真爱程度与诗人比较少了些许。
男人和女人的感情有何不同?
真爱可以同样唯美(参照电影泰坦尼克号),狗血起来剧情其实是一样的。
同性恋异性恋在爱情里的麻烦不尽相同,只是同性影片更吸引眼球,其实讲的爱情是一样的。
事业与爱情如何两全?
家庭和事业有两全的,但那已经是很艰难的两全了,毕竟一个人一天的时间太有限,精力也有限。
家庭可以依靠很多关系变得持久,可维持。
爱情就很难,本来就极易挥发,时效还短。
根本也没有特别特别长久且纯粹的爱情,即便用尽全力,消逝依旧,更别提你想兼顾,根本不可能。
所以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在爱里如何克服自卑感,如何紧追爱人前行的脚步?
很简单,做好你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迷失自我请及时找回,当你自信满满自然魅力无限最吸引人了。
兴趣爱好捡起来,聚会活动嗨起来,增值进修走起来。
真爱的唯美总需要悲剧来体现,都则真爱只会让人感到向往却不能让人动容,感知那份痛彻心扉,体会悲剧爱情之崇高。
总之,爱的时候好好爱,不爱的时候也别自暴自弃,在一起的时候要珍惜,别以为谁离不开谁,没有的事。
出口伤人侮辱人格的恶言还是慎说,除非准备好了鱼死网破,爱变成了恨,否则连回忆都有了污点。
有问题及早沟通解决,不要压抑自己,无休止的忍耐,牵就,等待,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在心力交瘁之后,问题会被扩大化,最终无法解决。
不要妄图掌控爱情,控制狂们会死的很惨。
珍惜相爱的时光,珍惜你身边的爱人,时光荏苒,当爱情渐逝,是否还能举头望月耳语缠绵?
PS;有钱还有才华,霸道建筑师魅力无可挡,左拥右抱还得是有钱才行,爱情需要浪漫,需要激情,而钞票就是一切的根本。
总是在家吃着泡面看电视喝杯白开水谈情说爱,脑补情景都伤细胞,爱情电影也不会拍摄这些,人家还得是选取阳光明媚豪华大别墅,玫瑰香槟吹海风晒太阳,爱人在耳边对你讲,你想要啥尽管说,亲爱的,只要我有,只要你要,因着我爱你,我都给你。
对方先不用回答要什么,应该是心里乐开了花,献上爱吻先。
满足爱情的条件不简单,不仅有钱还得有情话。
总体来讲,巴西导演的人物传记电影,镜头感很好,画面无可挑剔,人物呈现真实,导演想必是经历过生活磨练,品尝过爱恨情仇,离愁别绪,因而对感情的描述拿捏到位,这就是我们的爱情经历,似曾相识。
结局处理略心酸却也快准狠的结束了各种虚幻意淫,望岁月静好,逝人安息。
崇高的悲剧情调升起,渲染至高潮,the end2015.5.9凌晨2;33.星期六妄人妄语企图参透love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如此多的事物似乎都有意消失,因此失去他们并非灾祸。
故事的结局令人心碎一地。
其实我们早有预感,从她们的初遇开始。
像是冷月与骄阳的相遇——也许那时伊丽莎白的状况比冷月还要苍白,一个自卑孤冷,一个骄傲强势,像是两极。
但也正如冷月和骄阳一样,她们散发的是同一种光。
当我们剥开她们或敏感或控制的外表,会发现她们某种性格特质如出一辙——安全感匮乏。
不难从她们的成长经历找出原因,一个幼年丧父而母亲也因精神疾病一直缺位,一个幼年丧母而父亲热衷政治导致父女疏离。
她们都是富裕的孤儿,是漂浮在海洋上孤帆。
当然她们彼此间也有些区别。
伊丽莎白是难以靠岸的旅徒,而罗塔一直拼尽全力地加固靠岸的缆绳,甚至试图用此拉动陆地。
那也是为什么骄傲的罗塔一边称伊丽莎白为“strange woman”一边安慰了她,一边抱怨伊丽莎白冷淡疏离自卫一边却收留照顾了她。
天知道自幼无依的罗塔深心里是不是也住着这样一个小女孩,所以她需要一遍遍鼓励她,一遍遍拉起她,一遍遍让自己足够强大。
她们是最近的,在心灵的暗室。
这种来自灵魂的莫名吸引力让人无从抗拒,即使之中隔着一个Mary,即使这段感情一开始就被警告——“她是一个危险的人”、“我很害羞,除非我喝醉了”,即使敏感的伊丽莎白在这畸形的相处中频频受伤,但它就是那么开始了。
她们一起参加酒会,一起去海边,一起四处旅游。
罗塔为伊丽莎白建造阳光书房,透过明亮的玻璃可以看到巴西美丽的山峦和河流还有那棵葱郁的、厚重的、古老的、给人安全感的大树。
罗塔把浴缸和帆船搬到了伊丽莎白这,那是罗塔槽糕童年中仅有的有着爱的温暖气息的东西,我猜。
罗塔坐在浴缸里,抱着膝盖,伊丽莎白为她洗头,泡沫晶莹,水流下来:你黑发里那些流星 排着璀璨的阵列 在哪里成群结队, 这般笔直,这般迅捷?
——来吧,让我就在这个大锡盆里为你洗头 锤击发丝,令它闪亮如月。
这一切美得仿若童话。
我甚至信以为真,以为两个孤儿真的就可以那么简单地相互依靠、相互扶持,成为——家。
在潜藏的那么多龃龉中,虽然看似不可能,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伊丽莎白需要阳光和家,罗塔则以为她建造这些而生。
普利策奖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当伊丽莎白的自信和快乐不再全部来自罗塔时,罗塔开始感到恐慌。
她为了追赶恋人的成就开始投入政治,开始建造公园,害怕失去控制感。
但反而因此两人聚少离多,沟通越来越少,矛盾加剧,最后伊丽莎白重染酗酒的恶习,她醉倒在浴缸里对罗塔说:“事情变坏给了我酗酒的借口,因为我得不到和正在失去……”伊丽莎白接受了纽约大学的邀请,她们在广场上决裂,隐藏的悬崖和刀锋破纸而出。
“你甚至从未说过你爱我!
”其实她们都是表达上的弱者。
每当要庄重表达什么的时候,伊丽莎白总喜欢附意于诗歌,她把她的爱意凝练成诗歌,每一个字都像打磨钻石一样打磨它们。
而罗塔呢,也是这样,我们不难发现她用建筑表达她的爱,也许每当她爱上一个人,她就想为这个人建造一个家。
她的家是一艘帆船,她掌舵,不容走偏。
有月亮灯和喷水池的中央公园,我们知道,都是为了伊丽莎白,她想和伊丽莎白并肩而立。
大概是因为自小家庭的缺失,她们都没能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是情绪。
很多很多的话,不知道要怎么说,也不敢直接说。
诗歌是伊丽莎白沟通世界的渠道,而建筑是罗塔表达自己的方式。
在漫长的时光里,有那么多或甜蜜或心酸的瞬间,却没能出口一句“我爱你”。
最终伊丽莎白无法偿还爱意,而罗塔难以表达脆弱。
诗歌和建筑那么美,可在能说我爱你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写诗呢?
这句话很简单,但实际上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
或者是自卑,或者是骄傲,或者是怕被伤害,或者是怕失去自由,总有那样的坑坑洼洼在心灵深处让我们裹足不前。
或许只有在倒影的世界,左边即是右边,我爱你就像你爱我(借用毕夏普诗)。
亲昵,亲昵,恋人们整夜黏在一起, 在睡梦中,她们一起翻身 亲昵得像一本书里的两页纸。
那两页纸——在黑暗里抵死缠绵,可当你打开阅读它们时,它们却相对无言。
悲剧来得意料之中却惨烈异常。
无法继续掌控自身和伊丽莎白的罗塔触礁而亡。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这样一个人,她是漂泊而危险的游吟诗人,她孤僻自卫而敏感,可你一眼就看穿她的脆弱和无助,你渴望拯救她就像渴望拯救你自己,你是否也会奋不顾身飞蛾扑火?
所以有时,我们把爱情诉诸于命运。
愿逝者安息,而灯塔恒在。
我喜欢月亮,喜欢它的清冽,反射出淡淡光芒,它只是静静呆在那里,就像这部叫做《月光诗篇》的电影一样,冷淡、矛盾。
《月光诗篇》又名《握住月光》,英文名Reaching for the Moon,也有人译作“抵达月光”,本片根据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爱情故事与创作经历改编的传记片。
诗人毕晓普为寻求创作灵感前往巴西里约拜访旧友玛丽,玛丽和伴侣罗塔居住在里约乡下被绿色环绕的别墅之中,玛丽盛情设宴款待诗人,与此同时诗人也认识了罗塔,她是一个建筑师,二人仿佛是“傲慢与偏见”般相遇,罗塔起初不可忍受诗人的不谙世事,直到被诗人的脆弱和神经质吸引,接着疯狂地爱上了对方,罗塔选择回避与玛丽的恋人关系,投身到对诗人的迷恋之中,她们共处一室,开始了三个人的生活。
罗塔为诗人炸平房屋后面的山头,只愿为她搭建一处可以与植物融为一体的工作室,让诗人能在这座充满自然风光的玻璃屋里自由写作,于是,诗人在这里创作、找寻灵感,因孤独而酗酒,罗塔将她从酒精上瘾中拯救出来,她以诗回报,写出了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诗集《北方·南方》,但诗人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间与世隔绝的玻璃房子而已,她的心灵没有归处。
玛丽想要一个孩子,因领养孩子的缘故,玛丽和罗塔重新构建了家庭关系,她们共同抚养着这个孩子,在罗塔与玛丽反复纠缠中,诗人被抛下了,自幼身世悲惨的她也喜欢上了那个孩子,想要教点孩子什么,但玛丽担心孩子跟着这个姑妈学到喝酒的毛病,因而让孩子离她远远的。
在百般孤独与痛苦下,诗人又一次端起了酒杯,啜饮着这烈性的液体,并将灵魂奉献给它,罗塔在当时选择进入政坛,将诗人紧紧束缚在身边,却因为忙碌的政治活动无法给予一星半点的陪伴,两个人的感情,如同挥发后的酒精,逐渐所剩无几。
后来,诗人收到纽约大学的任教邀请,她考虑之后决心离开这里前往纽约,回到熟悉的地方。
离开之前,罗塔与诗人漫步在里约夜晚的街道上,二人注视着天空饱满又发出微光的月亮时,罗塔说,“我想要在公园里有一盏这样的灯,那会很神奇。
”虽然诗人也仰望天空嘴角带着笑意,但离别已悄然而至,即使罗塔设计了月亮路灯,却已留不住去意已决的诗人。
这是一个关于“失去”的爱情故事,结局并不美好,故事的最后还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但就像毕晓普那本《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的诗集扉页上,写着给好友洛威尔的一句话——“你为我写墓志铭时一定要说,这儿躺着全世界最孤独的人。
写诗是诗人擅长的事,她将源源不断的情感付诸纸上,再赢取一些荣誉,但那都不重要,她内心真正想要的不过只是一个心灵的归处。
月亮路灯,似乎想把那仿若永恒的一刻留存下来,这是建筑师的浪漫,可是月亮能被握住吗?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在查阅伊丽莎白·毕晓普相关信息得知,毕晓普一生有多个女性情人,男性对她亦有吸引力,1951年,毕晓普前往南美旅行与建筑师罗塔相爱,自此在巴西生活18年,罗塔也成为了毕晓普一生相伴最久的恋人。
) 并且,这部电影有着饱和度极高的色彩和柔和的光线,加之从始至终贯穿的诗句,是一部非常优美的电影。
月亮路灯
月亮路灯
在TriBeCa Film Festival看的首映,在巴西的取景很美,很喜欢开头和结尾。
"One Art" by Elizabeth Bishop touched me at the very end.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 不过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电影取名叫做Reaching for the Moon (虽然剧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与标题相关的情节). 导演本人也说这是个关于loss的love story, 就不明白怎么跟moon扯上关系了。
1.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That their lost is no disasterLose something everydayAccept the fluster of lost door keysThe hour badly spent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Then practice losing farther, losing fasterPlaces, and namesAnd where it was you meant to travelNone of these will bring disasterI lost my mother's watchAnd lookMy last, or next-to-last, of three loved houses went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I lost two cities, lovely ones, and vasterSome realms I ownedTwo rivers, a continentI miss themBut it wasn't a disasterEven losing youThe joking voice, a gesture I loveI shan't have liedIt's evidentThe art of losing's not too hard to masterThough it may look like write itlike a disaster. )By Elizabeth Bishop电影开篇,没有括号里的诗句,被评价为“It feels incomplete, Elizabeth, observations broken into lines. The poems ends just where it ought to be picking up steam(高潮迭起).”电影画面中纽约中央公园平静的湖面上自在地飘着一只小船。
电影结尾,Elizabeth 念出了完整的诗,孩子的小船倾覆水中,这时她情逝巴西,切身经历了爱人的到来和离去,这首关于失去的诗才真正画上了句点,但诗篇本身此时已经不再重要。
2.How can one live in a place where stamps come unglued, soap melts almost before you can use it, rivers run too fast to the sea?3. To everything in life that may seem improbable but is not impossible.
只能说,景色真是太美了,而且拍摄一流,虽然从一开始便知道这是一个惨淡的结局,但还是让人忍不住往下看,或许,这就是一个诗人与一个建筑师的悲哀吧
如果是真人真事,几位真是狗血。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巴西,但巴西味儿真的不浓,说在其他地方我也信。
如果这就是毕肖普,那我会忘记读过的她的每一行诗句;如果这就是毕肖普和罗塔的爱情,那我宁愿她俩从未相遇。导演,你不就想导一个文艺矫情比和三心二意渣的故事吗,扯上毕肖普干啥?
结构有点松散,长达十几年的相爱历程略显平淡;巴西优美的自然风光眼前一亮。
这个世界观不敢苟同,爱情观也让人接受不了,就是皇帝和她的后宫们吗……
三星半吧
诗人的生命是如此丰盛,无法框在一段感情里写遍,即便这段感情贯穿了她生命里许多时光,能梦回童年阴影,试图囊括她前后生命,但总归面向太窄。而要说这段感情成就了诗人的成熟,又好像对这份爱的界定过轻了。它是一出单截出几分钟的内容就能让你无比向往意蕴涵广的戏,仿佛在巴西的夏日里蕴含了人生最终极丰盛的秘密,却在串成线时丢失了它的指向,失去了多重的可能。在巴西山头的别墅写作是如此诱人,回到城市,回到纽约,那一个小方格,窗外永远的消防声音,的确教人泄气。好在知道诗人最终还是在靠海处置房居住,她的灵魂在波涛深处,她的诗也在那儿。这么一想,电影开头那次渡海,倒又添加了几分意思。
太贱了!!!!!看有钱T婆如何组建后宫的!!!
看到建筑师和诗人第一吻调情的时候,我就觉得接下来建筑师要和朋友两人三人行了,结果是偷情和慢慢在一起的关系,但是建筑师还是爱诗人的。建筑师有点强势地要把爱的人留在身边,不惜言语贬低了诗人。为什么诗人去纽约教书后却和学生在一起而不回巴西?剧中我最喜欢的人是建筑师。
只见言情与纠缠不清的狗血关系,假借名人与LGBT的身份来讲述一个可以架空场景的爱情故事而已。
前半段简直就是 我的土豪女友
很渣的开始,很深情的结束。才气和人品有时候就是不会共存的。
前半段老娘有钱就是牛……后半段……诗人的情怀……还真是无法理解……景色很美,心驰神往……没想到还是个传记片,诗人啊,真是太难理解了
这样简单又害羞的人,似乎只该出现在这样浪漫又热烈的场景中,做鬼脸也太可爱了;极致的内向和极致的强势,say nothing or say everything
起于半首未完成的诗,而后若干段故事相似而不同,或者恰成对比,感情逐层递进,最后结束于多年后终于完成的后半段,诗人的传记片拍出读诗的感觉
建筑是凝固的诗句,诗人和建筑师相恋太合适了,我为你写传世诗篇,我为你点一城月光。
看不大懂这些诗
好烦!!
挺尬的其实
Elizabeth Bi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