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冰岛电影,清冷到了骨子里,也柔情到了骨子里。
两个未成年小男孩,爱情和性欲的萌芽。
在成人法则 社会歧视 同性偏见下,同性恋者只能小心翼翼保护着脆弱的感情,有幸福但更多的是压抑。
即使不赞同不支持同性恋,但也请尊重所有真心以对的爱情,尊重所有无可奈何小心翼翼的爱情。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所爱翻山海,山海皆可平
这部只有两小时的电影,就像过了三四个小时。
(途中太困昏了过去)这是部相当残酷的电影。
这种残酷绵长,深渊,无法剔除。
-每个人的心都被践踏着,每个人都在逞强着。
结尾处的石鱼本来翻白肚,但尾巴一摆生命回来了。
算不算是一种导演的安慰呢?
-在远离学生生活之后,我很久都记不起来,少年人之间的龃龉。
那是一种潜意识的害怕和恐惧。
“不能被视作异类”。
要做出任何一切举动来维护当前的稳定。
冰岛凛冽的寒风似乎永远在横行,而漫漫长夜也裹挟于此。
阴郁冷峻,孤独疏离,海水的笞打,树丛的抽搐,荒野的漫无不尽,暗红色的深夜,喘息声和黑暗交织,让我们无法断定,是黑夜吞噬了我们,还是我们抽离了黑夜。
而在这空旷的暗白色和青紫色里,我们看到了少年间觉醒的爱,看到了不可言说的美和痛。
影片开场,透明的日光和海浪,光影背后的沉默少年,因为一群突然出现的鱼而兴奋不已。
却不知,一条与众不同的石鱼的出现,我们看到了北欧少年的蛮荒之力和内心抵触。
这是一道无形的围墙,尽管荒野无垠,海风恣意,导演已然在这条被踩的浸透鲜血的石鱼身上倾注了太多遐思。
电影中,导演用细腻的手法克制地表现克里斯蒂安情感的渗透,爱的蔓延。
在废弃的车里,我们看到了克里斯蒂安的试探。
两个少年的嬉笑打闹,对于克里斯蒂安来说,这也许是唯一可以亲近的方式。
克里斯蒂安爱索尔,但他无法言说,这悄然匿藏在心底的爱,像是一道蓝色的线,流淌在他的每一根血管里,推挤着他而又按捺着他。
塞林格在他的短篇小说《破碎故事之心》里面说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多么真切!
爱一个人,你希望他快乐。
他紧紧抱住索尔,在他耳边说道,相信我,我会为你做任何事情。
他愿意为了索尔,去帮他追求心仪的女孩。
爱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一场认真的仪式。
在一起玩大冒险时,索尔随意地亲了他一下,克里斯蒂安推开了他,夺门而出。
但这深沉而又沉默的爱啊,几乎要吞噬了他。
他站在悬崖边,呼啸的风从耳旁吹过,他想要跳下去,结束这了不着边际的痛苦。
他赤身走进绿草萋萋的水塘,把头埋进水中,无声地呐喊,撕裂般宣泄。
他躺在荒草丛中,任凭自己沉沦。
他躲在马厩里,放声哭泣,这一刻他歇斯底里,不再沉寂。
而他又是如此孤独,不会有人关切,也没有人能共情,除了屏幕外的我们。
克里斯蒂安的爱是纯粹的。
柔和的灯光下,画像前,他与索尔依偎在一起,肌肤的碰触,眼神的对接,克制而又浓烈。
悬崖边上,当他终于奋力拉索尔上来,以为会失去索尔的克里斯蒂安紧紧拥住索尔,泣不成声。
索尔或许此刻终于明白,这早已超越了友情,眼前充斥的爱是何种概念。
“今晚我想一个人,克里斯蒂安,别再这么怪怪的。
” 静谧而忧伤的镜头,压抑的色调,短短两句话,那道蓝色的线,仿佛撕开了一道裂谷。
可是爱不能强求,所以克里斯蒂安选择从这个世界消失,留下最后一抹尊严。
而当这一切开始退后,索尔似乎失去了一切,坚若磐石的友谊,懵懂稚嫩的爱情。
他哭泣,被殴打,他孤身一人,可他又得到了一切,醒彻的爱,来得刚好。
最后,克里斯蒂安成功获救,索尔半夜偷偷潜入克里斯蒂安的卧室,彼此的对视和沉默,逐渐饱和的色调,临走前在他的额头轻轻地一吻,有抱歉,有理解,也有接受。
而这似乎达成了一种和解,对过去,对现在。
此刻,两个沉默少年之间的情感,如同冰蓝色的海域,透彻而又沉郁。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说过,电影院就像一个暗箱,观众的位置就像被固定在暗箱上的一个小孔,银幕上的故事就像是另一个秘密世界,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像是从一个小孔窥视他人的世界,黑暗的放映条件和圆熟的叙事成规给我们一种窥视他人隐秘生活的安全幻觉。
屏幕外的我们,体察着两位少年的爱的觉醒和困惑,爱的痴迷和挣扎。
克里斯蒂安,正如电影开场那条被少年们嫌弃踩踏的石鱼,那只宁愿折翼也要挣脱绳索的飞鸟,无声倾诉着这不得为人知的爱。
影片最后,索尔望着那只不讨人喜欢的石鱼被一少年扔进大海,镜头久久定格。
不久,那条似乎已经死去的石鱼抖动了尾巴,向幽暗海底深处游去。
这里,我们看到了新生,看到了挣脱于枷锁之外的自在呼吸。
此时的克里斯蒂安,似乎也不再如困兽之斗,那颗心之石也已石沉大海,找到归处。
回望关于同性之爱的电影,千般细腻,万般柔情,不仅不止于情,更超然于物外。
我自己的爱达荷里,“我爱你,而你不用付我钱”。
断背山里,“把你的牛仔服放到我的牛仔服里面,我想这样守护你”。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莫里斯里,“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
故园风雨后里,“爱是为了你,对抗全世界”。
春光乍泄里,“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蓝宇里,“你知道么,你的一切一切,我都喜欢”。
是啊,在爱情里,我们都一样。
结尾奉上一句情话:如果我是索尔,我会好好爱你,克里斯蒂安。
怎么说呢!
经历过的都会懂吧!
那种内心深处的震荡,无人看到的痛哭。
影片的里好几处场景黑屏上映照出自己的脸,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起来那些自己曾做过的同样的事,也曾有着同样的心情。
最后的那条石鱼我原以为它同样死去了,看了评论之后又重新回去看了一遍,的确,到了最后,石鱼翻了个身,鱼肚子上的白色闪了一下,游向了深海。
没什么,无论如何,所有的心终有一天石沉大海,跌到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再也记不起从前的斑斓……
异于常鱼被踩死的石鱼自断双脚逃走的海鸟阴暗暴力又血腥却也很美很喜欢索尔姐姐的诗喜欢少年隐在黑暗里的眼脸和曝在雨中的眉很多人都说结局沉重我却觉得温柔同龄人的嘲讽暴力倾向的反同父亲无望的暗恋克里斯蒂安被束缚着像他猜想的海鸟那样他选择了一种对自己十分残忍的方式来挣脱束缚所幸的是无意伤害却多次伤害到他的索尔真切地意识到他的感情之后并没有伤害他索尔可能不会给他他想要的回应但索尔仍愿意温柔待他暴力父亲将与母亲离婚他也要搬离这里了克里斯蒂安仍然是鱼群里与众不同丑陋的石鱼但最终被放生摇摇身子游向深海他仍旧孤独但也曾有人用力拥抱过他在一旁微笑看他个人虽然觉得结局温柔但过程依旧是冰冷疼痛的附姐姐的诗:我今早在浴缸中醒来血液顺着下水道流失精疲力尽的 我走向海滩等待我的生命回来今晚 他们会吮吸我的血管他们会把我的头发指甲用来编织留给我自己2017/07/01
索尔的最后一吻,克里斯蒂安眼角的湿润,是明媚还是昏暗?
我们该接着思索还是就此两断?
不禁让人想起很多别的东西LGBT人群想在一起的阻力怎么那么大 即使法律认可 社会上的文化风气仍然不友好 现行客观生活方式不适宜LGBT人群的生活 所以生活方式没调整之前 这个状态要持续很久希望大伙能勇敢站起来 为群体发声 为自己发声
【1 - 鲸之谷】推荐搭配导演的另外一部短片《鲸之谷》观看,《心之石》可以看成是《鲸之谷》的扩充版。
两部片子最大的契合点之一,就是对尸体露骨运用的极致。
如果说《鲸之谷》中鲸鱼庞大的尸体带给人的是霎时的震撼,那么《心之石》则反复地用不同动物的尸体来讲人的感官控制在一种将要腐烂的不安中。
拔掉鳃的鱼、自己啄掉双腿的海鸥、焚烧后焦黑的羊,这些都被赤裸地抛洒在镜头下。
而更为微妙的是,这些都是北欧乡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2 - 脸盲】脸盲症发作,一直没认清Thor的大姐和Beth,导致前半段一直以为这是部骨科伦理片。
【3 - 腐烂的鱼】Thor的被遗忘在家门外腐烂的鱼,与Thor始终得不到回应的对Beth的心意暗合。
而腐烂的鱼随Thor的内裤消失在水中,也意味着这一段翻篇,Thor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当然,这也是Christian的转折点【4 - 双手】Thor、Christian和Christian的父亲到悬崖边采集海鸥蛋。
Christian站在悬崖边张望,他的父亲见状想提醒他注意安全。
Christian被父亲吓了一跳,他的第一反应,是伸出双手惊恐地捂住头。
这是我最心痛Christian的一个时刻【5 - 呐喊】Christian在马厩里的呐喊彻底地颠覆了他露营早起后在湖中的呐喊。
那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呐喊彻底地暴露在空气中。
那是他最勇敢的时刻。
而在下一秒,他看见了悬在栏杆上的手枪。
【6 - 掰弯】与《鲸之谷》截然不同的是,在这部影片里引入了大量的女性主要角色。
与其他所谓”直弯“电影相比,“Thor究竟是否对Christian怀有爱情”绝对不是电影争论的焦点。
导演无意将《心之石》的结局设定为与《鲸之谷》一样两相呼应的“快乐结局”,而是将一直一弯两条主线贯穿到底。
那是两条有相似之处却又处处不同的性意识觉醒过程。
毋庸置疑的是Thor与Christian之间不可磨灭的深厚感情。
而如何对这段感情定义,则并不是电影试图解决的了。
再说,Thor在临结尾前对Beth的索吻,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7 - Stonefish】电影的最后一击是在最后的十秒钟。
当那条Stonefish被Thor重新丢回水中,僵直不动,宛如在湖中无声呐喊的Christian死去。
它不断下沉,但就在快要消失的两秒之前,那条鱼突然摆动着游了起来。
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导演。
2017-06-18
冷峻沉暗,却又清新凌冽的冰岛风格。
美得让人压抑。
Thor和Christian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北欧乡村中相伴成长,是每天都要见面的好友。
是,Christian想放生误钓上的石鱼Thor帮助保护它;是,会踹废弃汽车砸掉车窗一起搞破坏;是,Thor喜欢一个女孩子Christian会尽其所能帮他追到手;是,为了帮Thor在他女朋友面前保住面子,Christian会做很多不想做甚至做了会被父亲暴打的事…… 他们是这样要好的朋友。
但也是,Thor因为年纪尚小没发育成熟被同伴在泳池狂扯泳裤嘲笑时,Christian一把推开两个小鬼大喊“别惹他”;也是,Thor的姐姐要求两人化妆后相拥静坐为她提供画画素材时,Christian对Thor克制而浓郁的眼神;也是,在湖边帐篷里Christian鬼迷心窍与Hanna亲吻抚摸后惊慌不安却在Thor握住手时立刻平稳下来的心脏;也是,Thor被Christian的爸爸强制要求在悬崖上掏鸟蛋拉绳上升时,突生意外险逃坠崖危险后Christian牢牢的拥抱;也是,被出柜被Thor无意地推开被看见Thor与女友的亲密后痛不欲生在马厩里崩溃选择自杀的Christian……他们也是这样一个苦苦暗恋一个不知如何面对的微妙朋友。
看过很多LGBT的电影,似乎都逃脱不了“克制”二字。
大面积的“留黑”虽然快要让我眼瞎,但看到屏幕里自己的眼睛,仿佛突然看清了自己,也着实贴近故事情节。
禁锢下的浓郁更加戳心,但也更加压抑,就像湖边露营的那个早晨,Christian穿条内裤走到湖中央,深吸一口气后闷头砸入湖水,在水中无声地呐喊着。
他们是否成长了?
其实我无法判断,因为成长实在抽象,每个人对成长的定义也不同,唯一确定的是,他们不复初始的单纯,装了太多心事,变成了正宗的致郁冰岛人。
是的,在这个几乎处于上帝视角的国家,国民患抑郁症的概率却十分高,大概是,活到了一定的高度吧。
我猜那晚Christian在马厩里,眼前不断闪过的是那条被人踩死的小丑鱼、那只被绑住只能自断双脚选择自由的海鸥、那些被豺狗咬过不得不击杀焚烧的绵羊……异类,生存或是毁灭?
自杀后的Christian抢救了回来,被父母关在家里,拒绝Thor的会见。
Thor爬窗翻入Christian的卧室,得知他要搬家,听他说“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Thor还说会去新家看他,Christian缓缓地答应了。
此时Christian的妈妈发现儿子卧室门反锁害怕他又自杀,吓得立刻锤门,Thor必须要走了。
Thor在Christian的额头印下一吻。
石鱼被钓起后依然不太讨喜,孩子却只是骂了句脏话,然后把它抛了出去。
沉啊沉啊沉啊……石鱼突然抖动尾巴,灵活地翻身游走了。
除了大段大段完全漆黑的场景,这个片子真的特别抓人!
看完很伤,但又很欣慰!
可能,一方是爱情,一方是友情。
但无论是怎样的感情,对方于自己而言,都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生活的一部分。
是自己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成长之痛所付出的代价。
额头的那个吻,让一切爱恨情仇,生死离别都变的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能给的只有这么多,也是全部了。
就像夏天走了,雪花来了。
不论好与坏,一切都会过去的。
《心之石》是2016年一部冰岛电影。
电影讲述冰岛渔村两个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少年Thor和Christian之间的故事。
Thor与妈妈姐姐一起生活,是家里唯一的男性,时常被姐姐捉弄嘲笑,妈妈对他也不上心,还怀疑他偷鱼。
Christian是家里独子,母亲性格懦弱,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对Christian施暴。
那次未经农场主斯文同意骑马出去露营,第二天,父亲怒气匆匆赶来,当着他朋友的面骂Christian小偷,对他又踢又打,不揍死不收手的节奏。
这样两个孤独的少年自然成了一对好哥们,形影不离。
Thor暗恋贝丝,Christian和汉娜似乎是“一对”,Christian想牵线搭桥,让贝丝了解Thor的心意。
谁曾预料,四个人相处的过程中,Christian发觉自己对Thor产生了超越友谊的情感,这让小直男Thor很反感,两人友谊的小船也濒临翻没。
Christian自杀被抢救回来后,Thor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失去Christian这个朋友,并主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诚意和真心。
这部作品里最出彩的就是自然景色。
冰岛的夏季更是宜人,有极昼现象,黑夜很短。
Thor,Christian,贝丝和汉娜,少男少女骑马去艾达湖边露营,早上Christian走出帐篷,山谷空灵,他向青草覆地的水潭走去,水面倒影浮动,那场戏美极了,Christian像希腊神话里走出来的阿多尼斯(Adonis),“水边的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是永远年轻的植物神,长着如花一般俊美精致的五官,每年四月至五月,各地都会庆祝阿多尼斯节,纪念这位花美男。
爱神维纳斯曾经对他一见钟情,扮成猎人接近他。
出于同情,他勉强接受让她陪伴左右。
传说阿多尼斯其实对异性没有兴趣,也有说他是双性恋。
一次外出打猎,他不自量力,被野猪攻击抵死身亡。
维纳斯伤心至极,向宙斯求情,宙斯允许阿多尼斯每年春天复活,秋天再回到冥界。
至于他的性向之谜就再没有机会揭开。
回到电影里,眼下的冰岛生机盎然,神话里未曾被爱神打动的阿多尼斯,这次有机会觉醒吗?
觉醒,是人们对感知的重新认识,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到对自己更为有益的行为目标,是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升华。
纵观全片,导演的叙事流于表面,没能深入挖掘人物关系,让人在情感和关系的流动变化中体验,体悟,并获得真正的觉醒。
Thor,Christian,贝丝和汉娜四个人,只停留在对性的纯粹好奇和探索上,没有产生真正深入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
无论是Thor和贝丝之间,还是Christian对Thor产生的吸引都缺少一种chemical,一种火花,一种梦和神性的幻想,没有这种火花与幻想,最后只能降格为一场机械呆板的“表演”,一个吻、一幅画不足以触发真正的觉醒。
竟然还试图通过Thor去悬崖边捡海鸟蛋这场戏来唤醒Christian对Thor的“玻璃”之情?
调动或深挖人物关系,让人物之间的情感流动起来,产生碰撞,才是根本。
比如汉娜,挖掘她身上的能量,给予她更多的戏份,由她去带动和激发Christian的内心,促使他觉醒。
Christian的觉醒是根本,是基础,没有它,这部作品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129分钟的时长里,整个故事枯燥机械,重点不突出,人物关系阐释呆板,节奏拖沓,冗余明显,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缺乏说服力。
当然电影开头的12分钟导演把握得特别好,景色更不用说了。
13/4岁的青少年就是“小大人”,身上的荷尔蒙日益旺盛,正给他们的身体、心理带来很大的变化。
海里钓上来的鱼是他们的发泄对象:徒手挖腮,重重踩摔。
三五成群混混似地晃荡在废车场上,砸车搞破坏,开枪乱扫射。
喜欢惹是生非、打架斗殴。
跟父母关系擦枪走火。
他们对身体的变化既焦虑又兴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对性,对异性充满好奇与渴望,同时新鲜又害羞。
导演特意用了很多仰拍镜头来提醒观众要多留意,多关注和尊重这些“小大人”。
电影里的小演员开拍前接受过8个月的紧急训练。
可惜,导演叙事能力的先天缺陷终究还是限制了小演员的发挥,导致他们的表达僵硬,刻意,不真实,看起来更像是个道具摆设。
相信我,我会为你做任何事情。
【C】是那条与众不同的石鱼,是那只断脚逃亡的飞鸟,是那个温柔待宰的羔羊,是扎进水里呼喊的名字,是悬崖边上确认的拥抱,是性与爱觉醒时的痛。嘲笑有伤痕,暴力有轮廓。冰岛没有灯光,冰岛只有凛冽的风。
1080p
那一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寒冷,我們也好像瞬間變得蒼老。
过于去情节化了,需要合适的心情才能看进去。当然气氛渲染是极好的。
少年的心事有如隐秘涌动的流光,以及旺盛却被抑制的火焰,成长的燥热与外界的冰冷抗衡。天色渐晚的渔村,室内的暗光,轮廓和剪影,低沉的音乐,又是一部很美的北欧电影。
冰岛每拍一部电影都在拍旅游宣传片。全片基调昏暗,滤镜运用恰好,隐喻制作精良,开头结尾交相呼应,意味深长。
冰岛也这么保守吗,主角们难看得要死,让未成年拍这种片子真的好吗,两星献给冰岛的自然风光
清新 但是怎么莫名心痛
风景真美…
我就是在忍不住要吐槽了 这电影制片组是不是买不起电啊 看瞎了要。就这么瞎 什么剧情 什么含义 看都看不清 还表达个屁啊
青灰色的一切 白色的细浪 凛冽的寒风 似有似无无限延伸的音乐 情绪在不知不觉中积蓄 最后为什么落泪 已经分不清了
没啥大毛病,就是太长了,8、90分钟就可以讲完的故事,非要扯两个多小时
黑,真TM黑,虽然这种几乎全场黄昏/黎明的末日余晖采光对角色的塑造蛮带感的,但是对观众的忍耐力也是不小的挑战,我分分钟都有撕开屏幕的冲动~~~~于是在这种暗戳戳得冰岛鸟不生蛋的背景中,一群熊孩子的青春期探索以一种野生的状态呈现,仿佛末日的挣扎,又仿佛初生的无畏,至于小克到底是不是gay并
用心之作 只是打光师傅过于自信于冰岛自然光的眷顾了(。初始的爱欲亲近欲与苔原群山湖泊动物们是相近的模样 美与冷的共存体
只想对少年说,赶紧离开那个鬼地方吧...18年看的第一部片子,有点冗长...
「I can go and visit you in Reykjavík.」
不知道冰岛怎么总能在电影镜头下那么冷那么空,成长总是很艰难与漫长的,可是童年画面并不都像电影中那样一直黑呼呼的吧!
2016威尼斯日-酷儿狮奖,虽说冰岛新浪潮这个概念这么多年做不实,不过这部片也至少有几个所谓关键元素吧(比如“风景”)。单说作为小镇片/青少年片还是蛮不错的(男主索尔仿佛是从达内片场过来的,故事放到美国小镇几乎也能成立……),不过有点拖沓。
类似于月光男孩第一章扩大版,冰岛舞台自带冰冷孤寂气氛。小学剧情成人心。灯光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