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
Pasolini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里卡尔多·斯卡马奇奥,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尼内托·达沃利,玛丽亚·德·梅黛洛,阿德里娅娜·阿斯蒂,安德里亚·博斯卡,吉阿达·科拉格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14
简介: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近郊奥斯蒂海滩被发现,死前明显受到过暴力攻击。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那部常被评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索多玛的120天》。由于凶手被传闻是一名17岁的男妓,这个悲剧被染上香艳色彩,也有人猜测这位意见领袖的死亡完全是政治阴谋,而事情真相至今仍是个谜。 影片择取的正是..详细 >
阿贝尔·费拉拉重启了作为隐喻性的空间与星象学,在《帕索里尼》之中,罗马充满了狂欢与死亡的符号。由死亡冲动主导的哥特世界。严格来讲,是一部角色VS作者的作品,人物通过未完成的戏中戏以宗教的方式指涉影片之外。威廉·达福扮演的并不是电影史上的那个帕索里尼,而是一个存在于影像之中,被赋予“帕索里尼”这一角色的生命体。就在影片开场,这位“帕索里尼”自我退化,坐在柏拉图的山洞之中,通过拉康的方式指认出“自己”的影片。在费拉拉的作品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神秘性的力量,将其赋予“圣化”的身份,也就是当摄影机上升为仰角之时。《帕索里尼》中,如果将“帕索里尼”视为一种亵渎神圣的神圣,那么他将会是与神的角力者,当这一仰角镜头随后通过反方向运动回归地面之时,神圣与亵渎在这种反讽之中已经无可分辨。
激进左翼者的肉体和日常,与创作和思考的重叠,的确不同于费拉拉在其他作品里赋予“常人”的存在之“空无”和沉迷瘾症的虚弱,明确地感到帕索里尼过于强大的存在感,以及思想在一些时刻迸发而出。但即便如此,因为精英主义的憧憬视角被大大减弱,致使那份强烈的(以及先入为主的)存在感也在发生着扭变和削减,在最后一日所呈现的帕索里尼也并未多出超越常世的特殊力量,与其说避开了伟大,不如说“天堂本就不存在”,这才是费拉拉眼里真正的“存在主义”和真正的帕索里尼(文本和肉体的),它不需要过度神化,也就不需要刻意地克服任何瘾症。
一般,但认识了一枚独立导演(
可怜见的、
呓语般的视听 交缠盘旋的互文 神性与俗性在篡位 威廉达福真的超有味道。。。
五星,以正视听。(“我们都在危险当中”
生活、回忆和创作美学再现的叠影
很精彩啊,虽然只聚焦于帕索里尼人生中的最后几天,但是人物依旧立起来了,也满足了我的私心展现了帕索里尼的未拍摄的作品,与全篇主旨产生了互文,最后结尾也以此而升华,对于意大利的呈现也满足我的期待,好就好,在其简短,干净利落,实在挑不出毛病也不想要挑出毛病,感性上真的很爱这部电影
无法评价
费拉拉是只需要看三分钟,就可以确信他是天才的那种导演
啥?
文质彬彬异教徒——帕索里尼的弥留时光,费拉拉的意识流。
粉丝向电影,在镜头中总能感觉到费拉拉对帕索里尼的崇敬。也正因此费拉拉并不想单纯地拍成人物传记,而是想尽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延续帕索里尼,并用帕索里尼的方式为他自己画上句号。另外,找到达沃利来作为帕索里尼未完成作品的主角,简直不能更合适了。
“君之最爱将永存,余若为渣”
? 虽然有一种奇妙的meta感。希望导演的下一部传记不要沦为表达dry观点的传教片【笑死,威廉达福是有点像杰克帕兰斯
帕索里尼死在前夜,死在见到弥赛亚的前夜。
3.5 Ninetto成为他的终曲 Adriana和屏幕上的“Laura”拥抱和解 并不欣赏导演对Pasolini遗作的演绎
看完更不想看《索多玛的120天》了
(3) 如果能由帕索里尼自己來拍就好了。
费拉拉的片子越来越没法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