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纳先生》并非迈克.李第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电影,他曾在1999年拍过一部以19世纪为背景、讲述吉尔伯特与萨利文这对歌剧作者的剧情片。
但或许由于让他荣膺大奖肯定的那些作品——1993年戛纳最佳导演(《赤裸》)、1996年戛纳金棕榈(《秘密与谎言》)、2004年威尼斯金狮(《维拉·德雷克》)以及更多戛纳入围电影——都是聚焦当下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因此偶然返回历史中去高谈艺术,还是不免让观众非常意外。
巨大而荒芜的风景中,两个村妇讪笑而过,野草覆满的斜坡顶端,风景画大师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正在用随身的简易画板随笔描绘。
这是1826年51岁的画家一次再日常不过的比利时创作之旅,回到伦敦画室之后,他将荒野中残存的温度和疯狂的专注度搅合一下,得心应手的用颜料涂抹在画布之上。
甚少离开现实主义土壤的导演迈克.李,此次选择历史人物传记题材,就是试图以现代的数字技术去向传统绘画艺术致敬。
而以画家已步入创作晚期的1826年切入叙事,则可以聚焦于透纳最后的25载人生,并呈现其如何在充满缺陷的个人生活和布满激情的创作体验中,成就其作品近乎运动起来的前印象派质素。
是的,透纳晚期愈发抽象和宏大的创作,赋予了后世的那批法国印象派画家巨大的财富灵感,也以那些就快冲出画面的模糊边界和不确定色彩——如《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让包括迈克.李在内的、热爱绘画艺术的导演们,愿意将其追认为电影艺术的真正祖师爷。
虽然电影里的透纳,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才见识了摄影艺术的神奇并拥有了自己存于赛璐璐胶片而非画布上的肖像。
根据调研而来的史实,迈克.李将透纳的生活搁在伦敦画室和马盖特滨海公寓之间。
在前一处,他与最亲密的父亲和生活管家Hannah生活在一起,并与后者保持着一种近似原始兽欲的关系。
以哈利.波特系列里虫尾巴形象为人熟知的演技派明星蒂莫西·斯波,成功塑造了一个肥硕笨拙且有严重呼吸障碍的艺术家,他蹒跚的挪动着画板,呼哧着在画室穿行,冷不丁的从后面抱住女管家,像野猪一样粗陋的交配。
而在后一处,则在天鹅绒的海天之间藏匿着着透纳最热爱的曼妙光线,为寻找最好的光景和画面,他甚至将自己捆绑在帆船桅杆顶端,以获取创作暴风雨场景的极端体验,而守寡的Booth女士,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他最后一位情人。
其他的时间,他则是皇家美术学院里反奴隶制辉格党的一员,该党也是收藏其作品最多的金主。
早已功成名就、财务自由却看似生活白痴的他,却也颇有心计的通过各种策略,保持自己在伦敦各类公开画展中的显著位置。
迈克.李准确还原了当年嘈杂画展中,艺术家为自己上架作品最后描摹的混乱景象。
他熟练如交际草,与画展前忙碌的各位艺术家打招呼,而自己一副画幅并不显著的作品,却偏偏与最大竞争对手康斯泰勃尔厚重的《滑铁卢桥开放》挂在一起。
透纳漫不经心的打着招呼,“嗨,康斯泰勃尔”,走了一圈回头后,却突然在自己的小作品上随意加上一抹黄点。
历史上确有这尴尬的一幕,以至于让康斯泰勃尔抱怨道:“透纳来了,还开了一枪。
”迈克.李以往大量备受好评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也会被轻微诟病其台词有些狄更斯式的夸张。
而拍摄这么一部维多利亚时代的传记电影,就彻底可以让这些微词消声,毕竟同样创造了自然美学的两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究的对象,甚至苦寻两人的现实交际。
这下,让透纳舒舒服服说着狄更斯式的台词,再合适不过了吧。
因为是跟《圣罗兰传》前后脚看的,所以反差特别明显。
一个华美风雅到高冷,另一个质朴日常到土鳖。
其实迈克·李的艺术现实主义,十多年前在《酣歌畅戏》里就是这个样子了。
那次他是老老实实地讲了一出戏从写出来到演出来的全过程。
艺术对每个从业者来说,不过是每日的上台下台,上场下场,各种职场小动作明争暗斗磨合擦枪。
女演员怀着情夫的孩子,男演员害着大烟瘾,总惦记着评论的剧作家牙疼得头绑冰袋,不肯结婚的作曲家在妓院狂嗨……一出戏,就是这么排出来的。
的确,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但一个愿意诚实面对现实的导很清楚,影像只能对前半句实话实说。
至于后面那半句的出处和缘由,那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片中皇家美术学院年年挂满一屋子的画作,最后能在艺术史上留名的却屈指可数。
谁能说那个借钱度日、死了五个孩子的海登没有奋斗、没有付出呢?
可他只能生前潦倒、死后无名。
因为他始终迈不过这后半道门槛。
为什么?
只有天知道。
而能够迈过那道门槛的透纳也看不出什么特别。
他离弃妻女,由高龄老父代为操持家事,大早晨起来吃烀猪头,到妓院里画素描,在社交场合倒也能做足绅士的礼节,风流史里没有美女只有大妈。
他是个用功的人,但约翰·康斯太勃罗就不用功吗(话说这两位的“暗战”确实精彩)?
那些美丽的大远景,暗示着他“艺术灵感”的来源,可很多人每日在美景中来来去去,最多也不过留张自拍。
为何只在这个孤独的写生者笔下,阳光与云雾的灵魂才得到了神秘而非凡的显现?
这真相无人知晓。
实际也无人想知晓这些。
看画的人长的都是自己的眼睛。
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就厌倦了这种不明觉厉。
晚年透纳出于对自己艺术价值的自信,很文青地拒绝了钢笔大王的10万英镑,一回头却发现拉斐尔前派已经把自己挤出了展厅。
对艺术家来说,活得太长会带来一种宿命:你将看到自己是如何过时的。
幸而作为一个不画肖像的画家,他还不必担心摄影会让自己更迅速地“过时”。
按房龙的说法,他临死欲将自己的全部财产赠与艺术学院,以资助贫穷的画家(还是受了海登的刺激吗),却未能如愿。
这笔钱被亲属们通过打官司争夺到手。
看看透纳的妻女,也确是被委屈到了没法那么崇高的人。
所以这一节便不提也罢。
和过去一样,迈克·李总要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结”:那个粗俗、呆滞的仆妇。
她丑陋、呆笨、邋遢,后来不但衰老,还害了皮肤病。
然而这都不是她应该像一件垃圾一样,被主人遗弃的理由。
且不说这个主人还拿她当了一回或N回的夜壶。
这无关艺术,只是人生和时代的缺陷。
即使一个在艺术上达到了“高于生活”的人,也无法摆脱这样的缺陷,因为他本人仍然生活在生活中。
时过境迁,当艺术变得更加商业和交际之后,像透纳这样其貌不扬、独往独来、只知道闷头在家画,其实是不行了。
找寡妇和大妈当情人则类似于自我毁灭。
《阿黛尔的生活》证明了想混艺术圈的话,连另一半也得能拿得出手。
否则哪怕她或他愿意忠心耿耿地给艺术家们洗衣服做饭,也是白搭。
按安迪·沃霍尔的说法,成名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现代艺术不需要永恒,只需要创造那吸引眼球的一瞬间即已足够。
然而靠“瞬间艺术”成名的圣罗兰,毕生还是喜好收藏可以“永恒”的艺术品。
这个酗酒嗑药的风流哥儿总算心中有数:我只是个失败的画家。
人都说生命短暂,唯有艺术不朽。
而当时当地,艺术却只是令人捉摸不透的过客,真实的仍然是人生。
Turner是一个公认的聪明鬼。
人们都想让自己变成聪明人,因为聪明人可以装傻,但是不聪明的人永远也无法装聪明。
他太懂得这世道自己是靠什么而生存了。
绘画技巧?
别闹了,官方有多少等着卖画生存的画家,怎么可能每一个都衣食无忧。
个性?
在那个英国经济磅礴发展的时代,根本不缺浑身奔腾着艺术细菌的画家。
拍马屁?
他挺会的。
直到那一声官方的批判的到来。
他就像一个失宠的妃子,眼睁睁看着自己沦为笑柄。
也许任何时期的艺术家,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心态。
新时代,必须由自己亲手开创。
艺术家要有时代的使命感,要有主人公一般的责任感。
可是他多么的累啊。
任何关于Turner的传记,都在说,他在生命最后的时期在与官方做叛逆一般的搏斗。
我觉得不是。
他只是想画自己热爱的,蒸汽,云,暴风。
他只是想歌颂大自然,他甚至愿意将自己完全奉献于伟大的自然。
他也曾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黯然归去。
回家吧,即使世界都对他的奉献全然否决。
可是啊,被世界抛弃的感觉太强烈了。
他说,多美啊,又是多么的寂寞啊。
付出多少,就想要多少的回报。
错了么?
生命终到尽头,他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是——“我已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了。
”不,亲爱的先生。
你不知道现在新世纪的人们都多么的热爱您的作品。
我们从没看过这样的风景,我们从没想过这样的描绘自然。
我们知道你不被人欣赏的痛苦,可是,不要否认这所有的一切,好么?
您的那些画,现在整整齐齐的,放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爱好者排队去欣赏您的作品,就像欣赏您鲜活的生命一般。
您的一生轨迹,早就被万千的美术书籍记录。
您的所有代表作的复制品,早就被挂在千千万万人的墙面。
这就够了,亲爱的Mr.Turner一个让人想起来,先是微笑,后又想要流泪的先生。
50岁后的透纳,是苦涩的——他和女佣的暧昧,对父亲的依恋,与情妇的相守,似乎没有一点符合英国对于体面绅士的定义。
但转而想来,或许只有如此的他才令人肃然起敬,印象深刻。
作为一个于当时处于绝对“先锋派”的画家,他的生活怎么会和普通人一样呢?
定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独特经历,才促使他在绘画中去寻找那个让他心灵安宁的瞬间。
我以为,透纳对光的追寻之所以如此执着,或许与他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
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溺爱,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完美让他的内心破碎不堪,生活黯淡无光,他离开,甚至抛弃了原有的家庭,进而在自己唯一能够掌握的绘画上孤独地寻求慰藉——发现光,发现那个等同于上帝的光!
无论风雨多强、海浪多高、日出多早、日落多暗,透纳的眼中永远都能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找到光的存在,这些光影在不同的情境下展露出缤纷多样的精彩,比周边的任何人都显得独到而深邃
主演的小个子蒂莫西·斯波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老演员,在很多电影中亮相配角。
个人则主演过人物传记《最后的绞刑师》,标准的英伦范。
所以在看《透纳先生》简介时,我冲的就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旧时代英伦味道。
一如传记电影的无趣和我对透纳本身的探知,140分钟算不得精彩迭出。
但电影本身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叫人为之陶醉魅力,在道具和画面的功底上面,透纳先生是可以拿满分的。
还有蒸汽时代的迷失,画匠们的彼此刻薄,让你想起《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窘迫的画匠,他们原就是一个时代的味道。
这一部传记电影十分“生活化”,记录了艺术家普普通通的真实生活,没有神化没有夸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分贴近”传记“的意义;但是,不同于一般传记的长时段概览,这部电影只记录了透纳生命最后20多年的生活,也就是1820年代到1851年。
在deathbed,他喊出:The Sun is God——绘画上的传奇之说,印象派的起点之一。
电影是他年少成名之后的一段时光,因性格古怪,生活中的交游很少。
父亲做了他30年的studio assitant,为他买颜料、磨制,1829年逝世;他生活中便只剩下家中的女佣Sarah Danby,也是他偶尔泄欲的对象,他们也有私生女。
后来,生命的最后18年,他在Chelsea遇到了Booth夫人,时常从自己的画室去Chelsea和她一起生活;这个阶段,女佣不免收到冷落。
而电影结束,两个女人一喜一悲的最后两幕,为透纳普通的一生画了荧幕之上的句号。
哦,透纳的生活中当然还有艺术圈的人啊!
比如和他合不来的同时代大师Constable还有和他惺惺相惜的批评家Ruskin。
电影语言平淡,服装与取景力图在线19世纪早期的英国,十分美好恬淡,同时也看到工业化的缓缓驶来——这不正是透纳的母题吗?
电影的平淡,甚至乏味,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一颦一笑,衣食住行,似是平常之景,无甚意义,但是导演着墨甚重,因而日常感也十足。
这样的艺术处理,自然是有利有弊的。
但至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记电影,即通常为了颂扬甚至神圣化主人公的刻意处理与扭曲。
同时,从一些细节中也能品读出时代感。
皇家艺术学院的人,姿势水平高,说话言必称希腊,睡个觉也要用典。
郊区景色,镜头的特殊处理,暗合时代感
Royal Academy of Art
透纳家中的Gallery,供patron来观画、选画
1812年的历史题材杰作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巨大风暴中的渺小的人和大象
老父磨墨
Salon Show
中间是Ruskin,晚年激赏透纳的突破,尽管普通众人都不接受
Ruskin和透纳在船上谈到的工业时代的产物,给画家灵感
Ruskin的装逼儿子,辞藻华丽的艺二代,虽然显得蠢,姿势水平还是高的
透纳和女佣在晚年(1844)的杰作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前面。
透纳对gong'ye'hua 到底什么态度?
画面中飞驰的列车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达盖尔摄影法!
最早的摄影技术。
导演的时代意识
透纳拒绝收藏家用10万英镑全数购藏其作品的提议,因为他要把所有作品捐给公众看。
《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 2014)過去常看的麥克李作品大都是關注現代英國社會中底層生活的困境,有著非常鮮明的角色塑造,充滿生活感的表演與細節刻劃,開放的敘事卻還是有相當明顯的故事與命題。
這次新作《透納先生》的主題是十九世紀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晚年的生活,時代的距離和時間跨度在導演過去的作品中相當少見(我還沒看過《酣歌暢戲》故無法討論比較)。
名人傳記的題材牽涉到不少歷史背景,尤其是我對威廉透納的創作或繪畫藝術並不熟悉,要進入故事脈絡已有先天的門檻,加上電影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故事線,而是主角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鬆散剪影,實在一時間不容易抓住。
直觀來說較明顯的命題像是看透納邁向人生終結的過程,刻劃了他的生活、藝術與感情的困頓與流轉,從而形塑了透納身為平凡人的形像,以及導演對於生命的觀點與思索。
是個很龐大又開放的描寫。
不過結尾透納臨死前所說的遺言或許可以當做一個思索的起點:The Sun is God,太陽即是上帝(聖經典故?
),在他吐出這句話後即嚥下最後一口氣,下個鏡頭則是回到他生前對著夕陽速寫的身影,這鏡頭不旦呼應了影片開頭他描繪朝陽的姿態,甚至印象中這是太陽第一次真正地出現在畫面中。
做為一位畫家,大自然的光影當然是他心繫之所在,而陽光所帶來的光影變化正滿溢在整部電影的精美攝影之中,這或許是我看過麥克李作品畫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一部,而這也對應於片中透納畫作永恆的題材:夕陽、天空與海洋的相互暉映。
為了捕捉光線與海景,透納經常地旅行各地,他背起行囊行走的姿態成為影片最鮮明的印像之一,這不旦體現了他藝術與生活的細節,同時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故事線:他多次造訪一間海邊的民宿,而後民宿老闆娘布斯太太成為他晚年的情人,最後透納臨終時也就躺在他為兩人租的房子中,在布斯太太的陪伴下過世。
這看似動人的遲暮戀情卻也對照了透納的陰暗面,他不但早已拋棄了他原來的妻子,對外人也不提他有兩個女兒,甚至在其中一位女兒過世時他也沒參加喪禮。
在每次旅行結束回倫敦的居所時,電影暗示他不時和多年來一直照顧他的女僕有著肉體關係。
電影最後的兩個鏡頭,一個是布斯太太在夕陽餘暉中擦著窗戶微笑(不知是目視透納的身影還是回想剛過世的他),似是為透納晚年最幸福時刻的定格,但下一個鏡頭則是回到女僕處在透納倫敦居所陰暗畫室中的孤獨身影。
這兩個女人一明一暗可說代表了透納的兩種面像,尤其電影特意呈現女僕臉上隨著年紀逐漸潰爛的皮膚,和他被透納死亡後拋棄的黑暗,這也正像是太陽照耀下的光與影。
這從來不是什麼浪漫的藝術家傳記故事,Timothy Spall演出的晚年透納肥胖粗鄙,他刻意壓著嗓音的腔調突顯了不悅耳的喉音,影片前半段透納的父親剛出場時乍看之下年紀也大不了兒子多少歲,但隨著身體逐漸衰弱,影片也透過主角的觀點看著父親不斷地咳嗽與老病,某種程度也像是他自己死亡的預演。
父親去世後,有兩段關於性愛的描寫,一是透納半強迫粗糙地和女僕發生了性關係,另一個是他到妓院要求妓女擺出絕望的姿勢讓他畫下來,這都像是喪父的悲傷所帶來的情緒轉化發洩,有趣的是之後他就向布斯太太告白,其間因果關係因為片段的敘事方式並不能確定。
而年輕女性的死亡意像也出現不只一次,從躺臥的年輕妓女,到女兒的死亡,到他晚年生病在床時目睹到港口溺死少女的屍體(同樣地他也想把她給畫下來),這其間的意義有待思考。
電影很多不斷重覆出現的片段都能累積出不同面像的意義,比如多次出現透納家中的小畫廊正見證了主角的衰老,或是多次他參加的展覽從擺畫的位置到同儕間的評論和他現場修改畫面的細節,都描寫出藝壇中某種權力關係和他藝術地位的消長與創作態度的轉變。
還有他反擊年輕畫迷肆意批評上一代大師的藝術觀,他和另一位落魄畫家海登之間幾場的交手戲也都值得玩味:一開始他和別人一起批評海登,後來他躲在一旁看著眾人在展覽廳和被排擠的海登起了爭執,到最後他取消了海登欠他的債務,一來是透納後來逐漸抽象的畫作(因為眼力不行了?
)也同樣遭受輿論的嘲笑批評,二來不知是否是他終能同理兩人生命所遭受的苦難?
最後值得一記的是片中有兩段「科學」的段落同樣玩著光線的把戲,一是電影前段透納的一位女性友人拿著透鏡在畫布上折射出了一抹彩虹,她透過不同顏色的光照做實驗讓金屬產生了磁性(不太確定其中的物理原理)。
另一段是電影後段透納驚奇於新發明的相機,只要十秒中就可以把光影紀錄在底片上,電影就花了兩次十秒的時間帶著觀眾看著透納讓攝影師拍了兩次照。
對一位畫家來說這是個感受複雜的時刻,他用身體和歲月不斷地追逐光線,將之轉化在畫布上,但只消十秒科學就完成了一樣的事,當然就藝術的角度兩者有相當的不同,但身為人追逐永恆的企圖中,這些段落紀錄了歷史中光影藝術的變化,尤其據說本片是麥克李首次運用數位拍攝,從畫布到底片拍照到數位電影,觀看當下頓時有種時間穿越之感。
《透納先生》並不是一部容易進入的電影,但看到最後關於透納生命中光與影的交纏對照,如此充滿陽光又如此地陰暗,可以是《無憂無慮》也可以是《又一年》或聯想到導演其他所有的作品,這果然還是麥克李那股悲觀殘忍又溫暖的生命觀點,隨著透納的生命、畫作和鏡頭下的光影定格在電影之中令人難以忘懷。
(2015/6/20)
“每当我看着镜子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一头野兽。
”开篇与结尾呼应,他站在自然的画幅中,贪婪地汲取着周遭的色泽景致,在速写本上不停涂抹。
浓墨重彩泼洒挥毫,透纳先生的一生。
迈克李的创作巧思与透纳的不羁才华,被萦绕着暖黄的镜头、铺满了情思的风光、寄托着命理的水彩、承放着血络的帆布、绽露着哲辨的话锋,塑为了一体。
迈克李手中的数码镜头,仿佛被遥远的画家打通了经脉,丰厚浓醇又谨严细致。
他当然还是把透纳放在神坛上的,桀骜不驯、奇异癫狂、艺术修养、情感沉淀,他将透纳的卓绝之处一一奉上;而在另外一面,粗暴情绪、贪嗔痴念、琐屑哀病,透纳又是个渐行渐蹒跚的白头凡夫。
透纳自认为长得丑陋是头野兽,于是他习惯含混嘶吼,习惯粗野表达,习惯不加节制,比起人类社会也更加习惯和热爱大海天空自然生灵,斯波充满灵力的表演令人感动。
「透纳先生」集中表现了透纳的三种情感,对绘画,对父亲,对女人,而在这些情愫暗涌里,充斥着大量具有强烈对比与呼应意味的镜头段落:和愤怒强势的妻子不欢而散之后,透纳在勋爵的庄园里与弹琴姑娘柔情歌唱,彼时他狂暴冷漠,此刻他忧郁文雅,天才的极端两面被斯波演绎得极致贴合;父亲望向透纳的两个眼神,一是分享欢呼,二是表达歉疚,属于父子的心照不宣就在这两个镜头里打下简洁有力的叹号;父亲去世后他摩画妓女的绝望身姿,却终是被自己内心强烈的悲痛绝望击中,物像由心意所发,喉咙里翻滚出野兽般呜咽;埋葬了五个孩子的落魄画家攥着10英镑跌撞在街上,紧紧承接着贵妇绅士对新鲜鹅莓的热切讨论,露宿温饱对立着餐间甜馨,社会的沉痛朽化令艺术蒙羞;最突出明显的是影片中截取的三次画展遭遇,伴随着段落时长的逐一缩减,透纳的先锋尝试在评论口碑中渐渐跌落,然而沉落的只是跟随浪头的水花,升起的却是与太阳同在的传奇。
透纳对女人的感情态度,在影片中用了诸多比较表现:对待妻女,对待母亲,对待钢琴手,对待女科学家,以及最多戏份的粗壮女仆与晚年情人。
他对待情感的渴求如同创作一般是贪婪的,影片中对透纳粗暴猛烈的性冲动亦有所表现,然而他毕生所求所爱必定是一具能够激发自己全部美好品质的灵魂,所以他面对着垂老的布斯夫人告白时说她像女神般美丽。
那句动人而晕眩的“寂寞和孤独,是完全不同的。
一定会来的,爱”,再回溯起妻子怒斥“你的心是石头做的吗”,伴着宴会酒香觥筹交错,也实在有些令人鼻酸凄楚。
影片中还是有许多奇妙可爱的,画室实验,画展争锋,嘲反贵族,照相机,都拍得趣味横生。
迈克李这番拍人物几乎全片都是远景和中景,让人物的细刻自然抒发,而技术则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
极具绘画美感、洋溢自然光泽的摄影无疑更是给影片中的每个镜头连转,每个人物动态都增添了艺术的生气。
帆布水彩里晕染出一副大家的盛名,文艺岁月中轮转了一个孤独的称谓,它们集结一体密不可分,终究汇成了四个字,透纳先生。
一直想找《透纳先生》来看,十九世纪、英国、油画、人物传记……有了这堆料,无论谁来掌勺,端出来大概都是我的菜,何况主厨是英伦大师迈克尔.李。
画面美极了,一百五十分钟,等于游览了一圈伦敦美术馆里收藏的风景。
摄影师和导演得烂熟于胸多少幅名画,才能用镜头进行这样的一次临摹。
每个细节都如此精心,好象音乐演奏到最舒畅的乐章,一串音符理所当然,又妙不可言地出现在那里。
人们常用的饕餮、盛宴都不确切,没有那么堆砌、刻意,只是自然而发的一次闲适旅行,可那是英格兰啊,举步、驻足,已成画境。
镜头多次用门框代替画框,镶嵌起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女房东是怎样倚在门前,和往来的街坊拉家常;画家和他的伴侣是怎样在窗下作画、缝纫,各自相安;一只猫是怎样无声无息地跃过地毯;无人的画室里,灰尘是怎样在一束晨光中翩跹起舞……我不知道别人对此情景是何感觉,但它们常使我心醉神驰,当我得以好好体会的时候。
近来又爱上英国骨瓷杯,想通过这泥与火的结晶,将那个年代的美术、工艺、举止气质,以至生活方式收藏起来,细细赏玩。
这部电影对我是同类的享受,听他们用普鲁斯特的语式兜着圈子客套虚伪,我那个乐不可支啊,无法言表。
透纳先生也很美,虽然他形同怪兽。
除开那些熟透了也就那样的人,基本上当人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会太在意不相干的人眼中自己的美丑。
房东太太在接收到透纳突兀的赞美,开怀大笑之后,冷静地说:“旁人随意的赞美根本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自己的价值。
”房东太太真好,难怪透纳后来会爱上她。
自信?
淡定?
似乎都解释得不够,认清自己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何而来,在离去之前,又可以做些什么?
找准了着力点,你才可能站立出自然的姿态,而一个人的姿态,与众不同的心灵的倾诉,才是他的美丑高低。
要知道美不是揽镜自赏,更不是博取廉价的欢呼,美是映照在真正理解、欣赏你的人眼中,自己那真实而舒适的样子。
所以,肤浅的夸赞只能带来一时虚荣,直刺人心的共鸣才会终生铭记,感激涕淋。
房东太太不象我这么啰嗦,她头脑清楚,行事简洁,一生做了三次寡妇,却还能在甩开膀子劳动时,想起那些曾经走近又最终离开的男人,露出一脸宽慰的笑容。
她的悲伤,沉醉都适可而止,任何一个人,一种情绪都无法让她偏离自己的轨道。
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让她敢于爱和施予,懂得热情关怀,又知道进退分寸,象一杯英国红茶,温暖而含蓄。
藏在她世故背后的明慧,终于被透纳先生所发现,“美得象阿弗洛狄忒……”他终生踏遍山川,孜孜作画,寻找的正是这样一种真实而优雅的灵魂。
爱情从不迟到,它只是在你真正准备好以后,才刚巧发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太耳熟的一句话,这部美透了的电影向我们又再重复了一回。
透纳先生不仅长得象怪兽,而且心肠冷酷,为人孤僻……可真的是这样吗?
透纳欣赏着红颜知已的物理学家,素昧平生的琴师,虽然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描述着世界,“象两种颜色,彼此独立而存在联系”,心意相通的时刻,无需太多言语,就能看见对方的渊博、高雅。
他当然也爱女房东,因为那个女人懂得男人终极需要的,既不是血缘与婚姻的束缚,也不是赤胆忠心的奉献和仰慕,最后让他们愿意且敢于投身其中的,其实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陪伴:你有你的爱好,我有我的游戏,而我们,亦可以有共同分享的乐趣。
正如电影里那个隽永的画面:在阳光柔媚的大窗前,透纳踌躇满志对着他的画架,房东太太在一旁穿针引线,自在绣花。
一个小节完成了,画家哼哼着自编的打油诗,象孩子一样蹭到她的身后,揉捏她的乳房……可当目光落在画布上一处不甚满意的小地方,他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带走,操起画笔,扔下她在一旁,象只永不安定的猴子,奔回了属于他的森林……房东太太并不失落,她知道他从来不属于她,每个人拥有自己就足够了,剩下只是喜欢,作伴。
透纳先生不爱他分居的老婆和孩子。
因为在那个家庭里,没有人理解、关心他的绘画,只有通过亲属关系的不断索取而已。
他对亲疏的界定只来自于灵魂距离的远近。
透纳夫人贬低,甚至诅咒他的画,目的只想浇灭他的热情,把他改造为符合自己心意,容易控制的丈夫角色。
可越是这样束缚,就越让天性自由的男人渴望挣脱,南辕北辙的关系,伤害了彼此,也伤害了无辜的子女。
电影里特别高竿的一场戏,是透纳夫人向透纳先生报丧,埋怨他缺席女儿葬礼的那一段。
同样是在一扇冷暗的门框里,透纳先生硕大的背影切割开窥探他脸色的女佣和另一边怒不可遏的前妻。
当透纳先生冷漠地说出:“I feel sorry for your loss. 对你的遭遇我深表遗憾”之后,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被喋喋不休的透纳夫人牵引,但如果你留意,便不难发现画面一角透纳反剪的双手,才是这场戏暗藏的主题。
从一开始手指的烦躁、不安、抖动,直到前妻质问“How can you have no feeling?
你怎么能够无动于衷?
”透纳先生的十根手指突然紧紧扭在了一起,刀绞于手,刀绞在心。
也许他不是不痛惜女儿,只是眼前这个永远歇斯底里的女人让他无法沟通,永久地失去了表达的意愿和能力。
他只想逃离。
或许是天赋让他与众不同,透纳先生常常找不到合适的途径与“凡人”沟通,这种时候,他每每会从胸腔里发出一种奇怪的,沉闷的,咕噜咕噜的声音,这有点象我的狗,对人类的不理解,有点轻蔑,有点失望,有点放弃,也有一点点生自己的闷气。
透纳对栖身于他的女仆也极为冷漠。
甚至久别重复,也只是粗粗地捏一捏乳房和私处,她对于他,仅仅是一付熟悉的器官而已。
透纳从心底里看不起她老鼠样的猥琐、晦暗,跟愉快明朗的房东太太相比,她遭遇的艰难并不更多,但却连自尊的企望都从未升起。
透纳的道德并不完美,但他的生命却充满勇气,他渴望与人并肩,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人的乞求和绑架,就施予怜悯。
尽管如此,编导在电影的末尾,让透纳先生在弥留的幻觉中,轻轻唤出了女仆的名字,他也不是不感念她的忠心耿耿,可对于一个不懂自己灵魂的人来说,他到底也拿不准她效忠的是感情,还是一种生计。
这有点象袭人对宝玉,不是不好,也不是不亲,只是她的感情够不着那么高而已。
和老鼠相比,透纳先生同样无情于那些围绕着他的“苍蝇”,那些仗着钱财和权势,企图假扮灵犀,接近或收买他的人。
他从墙上的小孔里蔑视那些在他的画作前呆若木鸡的人,挖苦嘲笑那些忸怩作态、附庸风雅的贵族家庭。
所以,他也习惯于藏匿自己的身份和名字,以躲避并不关心绘画的人仅仅因为他的名气而感兴趣于自己。
他是尊重自己从事的绘画,才不肯拿这个做话题去应酬讨好各种关系。
他拒绝了暴发户天价的收藏,因为这不符合他将作品捐献博物馆,让全世界真正爱好艺术的人能够尽情欣赏他创作的野心,他愿意被收藏,但不愿意被投资、贩卖和炒作。
失去了理解的基础,十万英磅的出价,也只是“旁人随口的赞美,根本毫无意义。
”相反,对于落魄潦倒,众人皆谤的另一位画家海登,透纳却暗藏着同情,尽管这家伙不停向他借钱却又大大咧咧贬低他的作品。
他并不在意,不在意这些竞争引发的醋意,他同情他,只因了解海登深不见底的绝望与心如烈火之激情。
当海登向他诉说自己的孩子如何贫病死去,因为买不起坟地,只好不断挖深小小的墓穴,以便把孩子们的棺材一个叠一个地塞进去……透纳眼里的悲悯就如同他听到垂死的黑奴被贩奴船活活扔进海里时一样深切,透纳的同情心,象阳光一样撒向了全人类,却偏偏照不到自己身边的方寸之地。
话锋一转,海登突然走神道:“……死去的孩子,你说这是不是一个绝好的绘画主题?
”这群画画的疯子!
与之呼应,电影尾声处,已经听见死神召唤的透纳,一听说有女子溺亡,便从病榻上一跃而起,他要去画那尸体,水中苍白的面庞,在他看来,是犹如睡莲花般的美丽。
透纳和海登压根是同一种人,带着上天的使命而来(只不过海登半途丢失了密函),用画笔记录世界,芸芸众生,生死悲喜,都只是他们入画的材料而已。
然而,他们的创作又似乎替我们打开了另一双张望世界的眼睛,海洋无比壮丽,山川如此多情,当它们被一笔一笔载入画布,我们突然发现通过画家的眼睛,这一切原来还可以具有多一层的感情。
所以电影里那位医生会说:“透纳先生,没有你画的蒸汽火车,就不会有我后来的旅行。
”非常喜爱这句对白,轻轻的一句,向我们解释了艺术如何会被有缘于它的人转化为生命的源动力。
因为一幅画一段音乐,飘洋过海地奔波旅行;因为一本书一首诗歌,不可救药地坠入爱情……美与善,天生一体,对美的领悟常常会让人自然而然地选择向善趋近,就象流水追逐大海,花草望仰望阳光,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着这种指引,因为它让我们的生命不单只是生存而已。
艺术让我们来此一遭更具有了美的涵义。
随着光影印象派的启蒙大师透纳先生一声“太阳就是上帝!
”的遗言,漫长的电影终于结束……我的窗外已是黛青色的黄昏,细沙般的飘雪还在无声继续,院子里厚厚的雪地上,留下兔子横穿而过后,那一溜儿灵动的足迹……我想起透纳先生的爱情和他独特的美丽,大概就是所谓“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即便无人经过,无人识得,“孤独的沙漠里,冰雪里,一样盛放得赤裸裸”。
维多利亚风格,就好像现在流行的“正能量”,工整、讲究、让人挑不出毛病,但凡有heart的人,却知道,那根本不具备任何形式的生命力。
没有什么灵气可言。
好的例子中,可以发现高明工匠的技艺;糟糕一点的例子中,则充斥着一股子匠气。
豆瓣、知乎里转播、回复上万的,大都是这种东西。
所以,能给予透纳安慰的,就只剩下他父亲的支持,以及自己对大气运动和光线折射的观察。
当父亲去世,自己也日益不良于行的时候,死亡对他而言就是解脱了。
又臭又长、没钱任性... TAT
都是哪里找来的演员,演的很接地气。那个女仆把我看呆了。事实证明即使没有太多情节,有意思的人物依旧可以带领一部片子。摄影师试图把风景拍的像他的画作一样,让观众从他的眼里看世界。沉稳,真实,大气。
看起来有点无聊,个人不太喜欢这种风格
「太陽即是上帝」
太过文艺
【C+】迈克·李拍单一人物写作的时候总是差了一些灵气,很多设想似乎都为了表演而让步,但是比「维拉·德雷克」好在更克制,打光很考究,镜头时而如同作画一般,仿佛看到透纳眼中的世界。
写出了艺术家的特质。8
一盘散沙。
为什么稀里糊涂翻出这部来看,是因为有一天似乎在郑重其事抓耳挠腮的想光线的问题,数码和颜料哪一个更为重要,哪一种形式更能诠释和表现光线?电影隆重严肃的配乐和那种习以为常的美并不是我的菜,当然,每次看这样的电影,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low逼啊啊啊啊。
摄影、取景以及长镜头给5星,节奏慢减2分,透纳传比起模仿游戏的图灵传在叙事以及触人的部分都不及...不过还是佩服腐国拍个啥都能装b到战斗机水准。
看了好多好多次,终于看完了。那张小矮星彼得的脸太容易让人出戏,好难带入性格乖张的天才画家啊。也不太懂女仆的心理,是崇拜还是依赖,只是觉得so sad...
没有激情,没有激情
+我只能说,除了风景美如画,其他我理解不能。low逼如我,不能信欧洲电影节,幸亏没有手贱再去看柯南伯格的《星图》。
傻逼
画面光线绝美 跟透纳作品一脉相承
迈克·李就像是个内功深厚的高手,他不拘泥于一招一式,单就凭碎片式的点滴就攒成了透纳先生的一生,这个现实生活里气喘吁吁的男人拿起画笔就能在画布上驰骋,他的才华与骄傲汇成了作品上的一点红,同时他个性上的决绝也从细节上渗出。
一部很美的电影,色彩,美术,服装,音乐,摄影都非常出色,但剧情确实是又零散又无趣。
甚少离开现实主义土壤的导演迈克.李,此次选择历史人物传记题材,就是试图以现代的数字技术去向传统绘画艺术致敬。而以画家已步入创作晚期的1826年切入叙事,则可以聚焦于透纳最后的25载人生,并呈现其如何在充满缺陷的个人生活和布满激情的创作体验中,成就其作品近乎运动起来的前印象派质素。
服气。然而还是喜欢看迈克李拍小人物家长里短。
构图和色彩真是漂亮,但剧情冗长很闷也是事实。传记片很吃人物魅力。对于画家,我没感受到其心中熊熊的创作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