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Scott 演技惊人,人物/情绪切换自如,在barbican看的NT LIVE,座无虚席而且结束后大家都默契鼓掌,虽然没有去剧院看,但也不错了,很喜欢这种氛围。唯一的困惑是,我不太能理解一人分饰多角的意义,仿佛演技汇报表演,Andrew Scott的切换尽管再行云流水,作为观众来说,如果我昨晚没有恶补一下2020年的疫情剧院版,估计也很难沉浸其中,一人多角除了挑战演员的演技,对storytelling来说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I surrender to youtake me have me"我就问Andrew这一段谁能抵挡得住?没有人。一个人完成亲热戏反正是给我看到大脑空白了。他怎么能那么好,从Fleabag到Present laughter再到这部,我对Andrew的表演、魅力的好已经失去能描述的语言了,谁能不说一句太棒了。甚至他还哼了一小段歌,oh god.而我到底有多怀念西区、怀念London呢。还好还有资料馆和新现场吧,国内也能这么快就看到最新ntlive了。《驾驶我的车》后决定高低得看一下万尼亚舅舅,没想到最先是看了这个一人分饰多角的版本。Andrew的气质是通过眼神从内到外激荡出来的,这部作品让他的这种特质更加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杀人最怕眼神杀,而我绝对已经被杀没了,投降投降。
好消息:没睡着(上次看《乐在当下》在熄灯亲嘴那附近睡着了)。坏消息:为了不睡着嗑了三颗王老吉喉糖,但结尾鸡汤还是咽不下去;尽管全程努力判断安煮老师来回切了哪个角色(而且他也确实利用道具、口音和动作设计做了些微角色区分),那么“高强度”的用脑还是好险没睡着。半年后补充:毫无共情点而且无聊到极点的老灯无病呻吟剧情,而且长时间声音嘶哑地发出一些十分费解的变声(广州是但揾个过咗身嘅讲古佬都完全可以做出比佢优秀几十倍嘅变声同情绪表达),歇斯底里得像羊癫疯犯了一样,想起来还是很想让剧院赔我钱。
在安煮老师身上看到了演员自我修养的最高级,爱尔兰演员都是什么怪物啊!争吵、指责,说不出口的爱和言不由衷的恨,统统由一具肉体凡胎来承载,如同一场神乎其技的通灵仪式。场间切换的灯光也被赋予功能,是“听见开心的你关灯,听见关心的你开灯”。【要两小时不间断高强度情绪输出也难怪健身健成安肘老师💪🏻
一個演多個角色也太厲害了,前面有點混亂,後面就分出來了。但是居然碰上了電影院停電,大家也太冷靜了。不過可能因爲前面部分還有關燈場景,我都一時分不清發生了什麼
纯粹看演员表演,一人分饰多角,每个表演都拿捏得很到位, 不疯魔不成活
Andrew Scott已经成仙了
也是没有想过这个剧本可以做成独角戏。
神仙演技,单人激情戏,开了眼界。但是这个本子,看完,好痛😭心好痛。我们真的可以live a happy life嘛?
正好在一班行程170公里票价只要人民币5块5毛钱的火车上看完。为了简单的点子和并不值得的效果克服了太多困难,多此一举。
Andrew Scott 演技惊人,人物/情绪切换自如,在barbican看的NT LIVE,座无虚席而且结束后大家都默契鼓掌,虽然没有去剧院看,但也不错了,很喜欢这种氛围。唯一的困惑是,我不太能理解一人分饰多角的意义,仿佛演技汇报表演,Andrew Scott的切换尽管再行云流水,作为观众来说,如果我昨晚没有恶补一下2020年的疫情剧院版,估计也很难沉浸其中,一人多角除了挑战演员的演技,对storytelling来说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一人饰多角的独角戏,其内核原理就是镜像人格和schizophrenia。Andrew的演技实在流畅,剧中道具如镜面使用,门栏、门把手、椅子把手本应用作两个人的呼应、肢体扭打,却被演绎作个人的自我拉扯、自我意识的挣扎,很好的诠释。原剧本基本遵循三一律而引发的高潮时刻本应热闹,却在独角戏中流露悲寥。教授决定卖掉田宅,万尼亚清醒意识到自己浪费半生所崇拜、侍从的教授是多么平庸自私且虚伪,这一觉醒时刻是在表征底层人民对上层“偶像”祛魅的历史教诲,也更是揭示,上层形象归根是底层弥补自我缺失的想象建构,自我意识的觉醒便是剥离投射,与他人无关,故无所热闹而不过自我革命、刀锋独语。独角戏胜于多人饰角之处,便是揭示出这种因自我缺失而“力争上流”,以致在迷茫中自我剥削的精神困境之典型意义——它是现代、乃至永恒的。
一個人的演技能有多炸裂?請看看這個
斥巨资买了前排座位 爹爹的口水能喷到我脸上 爹爹演技真牛 看跪了 爹爹香香的 二月份在影院有录播 再去刷一遍🥵
好。那种连观众品味都在线的整个体系的好。
看过
"I surrender to youtake me have me"我就问Andrew这一段谁能抵挡得住?没有人。一个人完成亲热戏反正是给我看到大脑空白了。他怎么能那么好,从Fleabag到Present laughter再到这部,我对Andrew的表演、魅力的好已经失去能描述的语言了,谁能不说一句太棒了。甚至他还哼了一小段歌,oh god.而我到底有多怀念西区、怀念London呢。还好还有资料馆和新现场吧,国内也能这么快就看到最新ntlive了。《驾驶我的车》后决定高低得看一下万尼亚舅舅,没想到最先是看了这个一人分饰多角的版本。Andrew的气质是通过眼神从内到外激荡出来的,这部作品让他的这种特质更加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杀人最怕眼神杀,而我绝对已经被杀没了,投降投降。
剧情3星,表演5星,感觉一人多角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剧本表达|如果伦敦生活还不足以让你爱上Andrew Scott…那就来看Vanya吧…因为有8个他可以让你爱上…如果伦敦生活是暗戳戳的性感…那Vanya就是赤裸裸的勾引…开头点烟那幕我就有点那啥了…然后就是演Helena的时候玩那条项链…那个手臂线条…领口开得也恰到好处…中途和自己ml的时候那昏暗光线下的背肌看得我差点一个国粹脱口而出…泪流满面的时候又是一种破碎的性感…一切在大荧幕上都是那么的美丽…打光只打在他身上的时候他真的像神
比起2020年Toby Jones、Richard Armitage等人因为特殊情况、只作录制放送的那版,“一人分饰所有角色”的设计是种难以想象的颠覆。Andrew Scott卖力地在其中唱、小小弹奏再到分裂多重情绪,相当具有挑战性,他还是努力完成了。比起完全阴暗、“幻灭”基调的走向;它间中插入喜剧,并非一路驶向深渊。即使再有经验的观众,也很难完全排除多角色的干扰;“地图”梗甚至是一人完成的情欲场面有些诡异,多少冲散了它的表达。一堂表演上的大师课,但真的值得这么做?那倒未必。
独角戏除了(借助道具)抓取并放大人物突出特征之外,确实没什么别的办法在如此众多的人物之间进行区分了,这势必削弱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我非常难以接受,这样一个蠢萌直男的阿斯特罗夫(仿若从隔壁《致英格兰》拽来了哈里·凯恩)竟然能敏锐地洞穿叶连娜的心机,好在特写长镜头让这场戏足够动人(虽然分不清红眼圈的是阿斯特罗夫还是叶连娜)。但是那个自我戏剧化的万尼亚舅舅实在太对味了,万尼亚舅舅的根本属性就是无法认清现实的某种扮演性。
独角戏挺好的,下次别搞了。我还停留在莫里亚蒂教授的印象里,确实表演的很好,张力十足,但是你们为什么都要拿《万尼亚舅舅》“开刀”,《驾驶我的车》里那个跨语种的《万尼亚舅舅》就够难受的了(好像被导演嘲讽,反正你都是看字幕)。还是需要通过声调改变表现不同人物,还是需要通过小动作表示人物切换(那网球、项链那么爱不释手?),那还有必要吗?本剧的核心在于个人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探讨,是在所谓的阶级迷恋中虚妄自我补全,还是在精神危机中觉醒自我。我没觉得把它改成独角戏更有助于表达万尼亚的内心冲突挣扎和周边群像,也就是最后索尼娅的处理很好,让主题完整。一人饰两人之爱,如本剧一样,颇有炫技之嫌。
@中间影院,对未看过原作或者其他舞台版本的观众不算很友好,只能说独角戏的改编很大胆也成功了,角色切换的细节处理得不错,安煮老师的演技和破碎感撑足全场,只是觉得高潮时的悲剧感和代入感被冲淡了一些,英式味道浓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