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老大,想到了我的爸爸。
一样是家里的老大。
天下的老大,似乎是一样的。
只问付出,不问回报。
吃苦耐劳,忍辱负重。
爸爸退休了。
严格说,是离岗休息。
他才52岁出头。
这绝对是清明假期我听到的最大的消息。
之前觉得,赶快退了吧,好好歇歇身体。
天天地奔波,饮食无节,已影响了他的健康。
好在,他们是经过生活和时代锻炼的一代人,身体底子极好。
爸爸是属鸡的。
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鸡有五德,谓之德禽。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有大公鸡般品质,吃苦耐劳,扛起家庭重担的人。
爸爸是家里的老大。
上有老母。
下有兄妹三人。
中间是我们的小家。
当年,爷爷因病去世时,爸爸的爷爷,也就是我的老爷,还健在。
三个兄妹,还未成家。
爸爸送走了爷爷,送走了我的老爷,看三个兄妹一个个成家。
不幸的是,人口增加的大家庭,并没有一团和睦,而是婆媳、妯娌矛盾无数。
那时的我,看到夫妻、婆媳、妯娌间的争吵、冷战,胆战心惊。
我是极敏感的孩子,而他们,也并不避讳。
后来,大家庭分裂。
各自盖房,买房,留守。
老大,总是家里出力最大,出钱最多,却未必有人心疼和领情的。
他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谁叫他是老大呢。
这样,在父母的操劳下,我12岁时,我家的房子落成。
从此,生活中清净了许多。
尘埃落定,波澜不惊。
爸爸对弟妹和子女的希望,就是能自立,撑起门户,这样,他就不用操心了。
反之,做大哥、做父亲的心,就一天不能安稳。
他为弟弟找工作,考虑侄子的学业,时刻牵挂远方的妹妹。
他又牵头,在老姑一家协助下,盖起了老家的房子。
城里人回老家翻盖房子,现在也是种流行。
那是他们的根,也是他们事业有成的证明。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总是根深蒂固了的。
爸爸在工作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奔忙。
从我记事到现在。
就像一匹停不下来的马车。
以为公务员个个清闲的,是种误解;以为公务员个个腐败的,也是误解。
我们家,连公家的纸笔都没有。
不屑,也不敢。
爸爸,是情感丰富,而不善于表达,甚至害怕表达的。
这使我在漫长的成长期中,觉得被忽视被耽误。
父亲如书,开头几页,是那般枯燥难懂,不带感情;经过了一些岁月的洗礼和人生的阅历,彼此的温情,却终于在岁月的转弯处相遇。
有父母的孩子是幸运的。
人到多大,都需要父母。
——我说的不是自己,而是我的父母。
有父母的人,无论多大,都会保留一份孩子的任性和撒娇,一颗心总会有所依傍。
我的妈妈,就有这种幸运。
而爸爸,似乎只有在前头拉车的份儿。
只有付出,不问回报。
谁来心疼你呢,我的爸爸?
这编剧不知道怎么想.这样就是一个老人的幸福吗?.有兄弟姐妹就幸福?.晚年就应该找个伴相随.而且年级一大把好不容易找到个真爱,却又被搅和勒.剧情真差劲.这样让我们观众含着惋惜.含着泪水和感叹就这样结束勒老大的幸福!!!!
刚刚看完,结尾恶心的我。
老二老三老四老五 都是棒槌。
完全不了解老大是什么样的人,完全不了解老大的感情。
说的好是为老大,做的都是自以为是。
最后道个歉就完,不去想去弥补。
口口声声说爱大哥。
爱你大爷。
我以为最后弟妹几个去夏家给梅好赔罪,把梅好请回来了。
老大的幸福全TM 的就是委屈自己无私奉献去了。
导演真是个棒槌有可能是范老师想高尚一把。。
刚开始看得傻乐傻乐的,但是越看越糊涂了,这是怎样的幸福啊。
捡主要的数数:老大:照说一开始还算是幸福的,至少每天乐颠颠的,但是到后来,好容易从水里捞来的真爱,跟别人了;能在经济上多少孝敬他的却发生经济危机,垮了;唯一可以收获的幸福,就是享受了整整一夜的性福,可见好人还是有好报,只不过未免有点短暂。
老二:原本就是物质丰富,感情荒漠,貌似不幸福,但是最后终于找到感觉,体验到幸福,却是事业上回归奋斗初始状态。
老三:原本似乎在老婆的强势下稍嫌猥琐,不爱送礼拉关系还能副处长,可见有些才能,妻子除了官迷还算爱他,还不至于为半级官位离他而去,但是老大先是疑似行贿,惊扰纪检,得罪上司,后又胁迫上司来道歉,在社会上打混过的多少应该知道些,那个小心眼的上司会怎样对待这个烫手山芋。
美好:死亡线上回来的人,无论过成什么样都该是幸福的。
不妨想象一下,那个男人先是企图跟老五混个一夜情,后是企图把美好发展成二少奶,搞掉老二的时候毫不手软,这样一个色艺双绝的“人物”,屈从于老太太的死亡威胁(且不说这种可能性),娶回来一个后备二奶,会怎样对待她?
若说换取孩子的医疗费,都知道自闭症要的不是药,而是心理支持,那个男人给得了吗?
我看到的幸福结局:1. 好人得到心(或少量的身),恶人得到身。
2. 有钱不一定幸福,没钱肯定幸福,感情的幸福有待于千金散尽才能水落石出;3. 当官不一定幸福,家庭幸福有待于升官无望,驯服悍妇的要诀是断了她的奢望;4. 经过老大这么一调,老五摆脱攀富陷阱后留下的火坑,刚好被溺水中逃生回来的美好填补进去。
这几天陆续看完了《老大的幸福》,平心而论,与诸多一味的道德说教和滥俗拙劣的煽情相比已经算好多了,至少老大除了“奉献”之外也不乏小市民的小虚荣、小乐趣和生存的狡黠智慧,让人觉得小人物的真实可亲。
从主题上来看,此剧对时下浮躁的中国人来说无异于一贴清凉剂,的确能起到点宁心安神的镇静作用。
让我们在世事沉浮中也暂时停下奔忙的脚步问一问自己:幸福的方向究竟在何方?
傅家兄妹个个比老大有出息,却在追寻的路上不约而同地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他们的不幸福恰恰应验了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如傅吉安的孤独,傅吉兆的憋屈,傅吉星的虚荣,傅吉平的功利等,总之,老大的任务不仅是将弟弟妹妹们养大成人而且还要为他们的幸福掌舵,充分体现了“长兄如父”的中国式家族模式。
即使老大的幸福最后被弟妹们弄丢了他也毫无怨言,因为我们从来提倡的就是奉献的美德。
我不想在此过多讨论幸福观的多元化标准和家族势力对个人幸福的扼杀,因为即使大家都知道幸福观是多元的它也依然是以多数人的标准为主流的,一是我们历来将非主流视为异端另类,二是即使承认非主流的合理性我们依然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并且往往以爱的名义将其扼杀,这样的事太多了以致麻木。
因此,当以“奉献”为宗旨的老大的幸福观遭遇傅家兄妹(主要以傅吉安为首)的主流幸福观之后,结局无疑是以强势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顺理成章。
尽管强势并不代表幸福,而强势往往代表着胜利的结果。
由此扯出了老大幸福的最大障碍——孤独症患儿乐乐。
谁为乐乐的幸福埋单?
如果在西方社会,答案不言自明。
而在中国,老大显然无能为力,之前还可以死乞白赖以兄长的身份照顾到吉安集团,可当吉安也成了别人的刀下菜,老大想守住自己那点小幸福可以说难于上青天。
绕来绕去,只好以婚姻为代价将梅好卖身给夏家来为乐乐的后半生买一份保单,这是此剧最大的败笔。
无法理解一个现代企业家夏锦达却秉持着封建的愚孝思想——为母亲娶妻,而夏母的择媳本质却是以利己为原则,尽管为了弥补夏锦达的智商,片中又不得不牵强附会地说明夏的选择并非没有爱,但毫无说服力。
除了跟踪试探之外的无聊手段就是在厨房里吃饭时的一个三围特写。
从现实逻辑来看,现代企业家与农村妇女结合的概率几乎为零,如果夏想客串一个慈善家,那么他完全可以选择延期给傅吉安一个喘息的机会,或者用捐赠资助的方式帮乐乐看病都未尝不可;如果是出于对贤妻良母的需要也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梅好也不会是最佳人选。
依夏母的自私原则,她怎么会让夏家背这个大包袱?
夏锦达在这件事上的表现与一个现代企业家的身份极不匹配。
傅吉平既年轻漂亮有资质并多次表达过奔波太累想回归家庭的想法,对她来说做一个贤妻良母不会比做钢琴教师更难。
这样的安排除了说明夏母的自私和夏的脑残之外还透露出浓厚的男权思想,即时下许多人的奇谈怪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中国人从来都逃不开这种简单的两元思维模式,事实上,首先,干得好和嫁得好是相辅相成的,夏梅之恋这种王子灰姑娘的现代版童话只是编剧的无奈之举,如果女人每天不好好工作却沉湎于做这样的白日梦,那比范伟被赵本山忽悠更惨;其次,从个人角度而言,职业妇女的幸福指数往往要高于全职太太,这个和家庭经济收入无关,而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认可度有关;第三,从家庭稳定性角度而言,双职家庭相对有比较独立的个人空间和各自的职业目标,避免了双方悬殊过大,女人成为附庸最后被男人抛弃又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另外,职业女性知道赚钱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不会一味挥霍或敛财,即使遭遇婚变也可以避免死缠烂打,容易找到理性的解决办法。
第四,其实真正的幸福应是既要干得好也要嫁得好,职场奔波角逐难免疲累,加之不正当竞争,白领女性独身群体的扩大(如辛雯)和一些人(如梅好之类)变身为“婚姻暴发户”的个案给很多人以误导。
其实单从性别比例来看,中国依然是男多女少;但从区域分布来看,农村男性居多,城市女性居多,这是中国人性别不平等的生育观和“养儿防老”、“人丁兴旺”等观念决定的,再从结构层次来看,则白领女性多于男性,究其原因,可能目前中国重死记硬背轻动手能力的考试制度更适合女性,还有就是工业化都市化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女性生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女人天生属于都市”,她们更能适应系统化、流水化的现代管理模式。
中国人的婚姻法则: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剩下的D男和A女结合的概率是0。
中国人对男人“吃软饭”的接受程度远不如女人做二奶,即使名正言顺也会为人所不齿(李春平的遭遇就是例子),其实这也是男权思想的另一种表现。
梅好本属弱势颇令人同情,却因这段阴差阳错的姻缘让人不得不去质疑这个女人混乱的爱情观,究竟是“有奶便是娘”的婊子哲学还是真的相信什么狗屁爱情?
如果说傅家兄妹借幸福的名义扼杀了老大的幸福,梅好则是借母爱的名义来掩饰自己的伪善,大喜之日便将乐乐这个“拖油瓶”甩给了老大,足见在她的潜意识深处都认为乐乐妨碍了自己与夏的幸福生活,与其说她成全了乐乐和老大的缘分,倒不如说乐乐成全了她与夏的缘分。
但问题是,不这样又能怎样?
如果让老大与梅好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俗套,且削弱了老大“奉献”的意义,乐乐的命运必然牵系到善良的人们对弱势的关怀问题,于是,只好牵强附会地将梅好伪善化、将夏母自私化、将夏锦达弱智化,最后达到为乐乐的后半生埋单的目的,这就是善良的中国人以牺牲自我和漠视个人幸福为代价的所谓“善举”,将很多人的生活逼到了“苦熬”的境地,只好到幸福健身操里去寻觅幸福的毛毛雨,而我们则为此沾沾自喜,大唱颂歌,认为一切都“妥了”——只有妥协才能了断——中国人强大的造词能力中包含着非凡的生存哲学。
类似的关于小人物的片子无一例外都会遭遇此种尴尬,区别只在策略的大同小异,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用语言的狂欢化处理遮蔽了对逼仄的生存空间境遇的观照,《高兴》则用歌舞视觉狂欢来取代对农民工境遇的深层探究。
中国的作家编剧们其实挺不容易的,只能在市场与体制的夹缝中费尽心机,苟延残喘,此外别无它途。
否则,有碍“河蟹”,不予通过,《蜗居》便是例子。
昨天星夜归杭,电视里也没有什么好玩意,直到调到好像是CCAV-2台播放的这部电视剧,忘记第几集,应该是刚开始不久,讲傅家四兄妹以二哥吉安为首决定把大哥从东北老家接到北京。
家庭聚会那段,我确实是动容了,我这个人不恨人穷,看不得别人过好日子,就像我上学时候学习不好,抨击体制,但我也敬佩那些埋头苦学的同学们,看到别人家这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我也感到挺温馨的,哪怕只是那一刹那。
今年2022年了,又是一年春节,中央一播出李路导演的(人世间),让人恍惚想起2010年,也是李导的(老大的幸福)那是2010年的春节,赵本山的乡村爱情3作为开年大戏在央视一套播出,范伟没有再参演,王小蒙换了演员。
赵范二人彻底分道扬镳。
有趣的是乡村爱情3播完,央1直接接了这部剧。
而且后来一段时间不停重播。
马大帅的那个时代过去了,赵还是想挖掘挖掘农村的生活,自己经历过的东西,范和李路导演合作,故事放在了城市里的底层市民身上,付老大依然有范德彪的影子。
没钱,爱摆谱,没老婆,最后老婆都走了。
12年过去了,社会复杂多了
在范伟的另一部片子 求求你表扬我 中曾经有过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国歌(王志文饰):“你说,什么是幸福?
”杨红旗(范伟):“幸福,那就就是。
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着肉孢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装了一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啦,你就比我幸福。
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幸福或者说幸福的感觉是比较出来的。
而这部电视剧中,老大的幸福采用的是另外一个定义因为你幸福,所以我也幸福了。
从老大的身上我看到我的母亲和他们那一代的人的特征姊妹众多,含辛茹苦,一辈子净奉献了,为自己考虑是排在亲友,家庭之后的。
对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我曾经很不理解,独身子女是很难理解物质匮乏年代的相依为命的感觉,而更容易把物质乃至感情的占用看成最重要的部分。
虽然物质不在匮乏,可很难满足这个不断膨胀的自我。
这时候的幸福是完完全全的比较出来的。
我的房子比你大,所以我可能幸福你的女友比我漂亮,可能你比较幸福特别是今天的国人,更是陷入在这种物质的无穷无尽的比较幸福之中而不断异化,把占有和比较的过程看成幸福,而忽略了幸福的感受与结果的部分很多观众会疑问老大是不是幸福的,从片中他净为别人的幸福忙碌了解决弟弟妹妹的问题,最后又把心爱的女人让与其他人。
特别是对结尾做了质疑。
我个人觉得解决还好,贴近了现实,也有些让人回味的地方。
老大无疑是爱梅好的,他为她做任何事情都不稀奇,然而两个人真的在一起是否幸福那就完全是另外的事情了。
抛开年龄的差距,两人的价值观也有差别。
梅好也许对老大有感情,建立在一个对女人好的男人的感激上。
她跟他过,日子可能平淡可能温馨,却填补不了很多空白老大不是她的那杯茶,这从她对老大的称呼上就能判断出来。
她一直叫他师傅,这个称呼带给她一种攻守兼备的形势只要她不愿意逾越,他就只是一个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长辈。
写到这里,我眼睛忽然有些湿润,多年之前,曾有与老大可以类比的情况发生在我身上,那个女孩叫我师兄。
所以我现在特能理解老大的幸福在哪里,为了你爱的人,付出是一种幸福解决她的问题 是幸福 为她擦干泪水是幸福,总是幸福是一切与她有关的事情。
这幸福中唯一苦涩的时候,可能就是她只愿意叫你师兄。
断断续续的连在线带下载的终于看完了41集的《老大的幸福》,从《芳香之旅》后,范伟就走上了艺术家的道路,这部电视剧更是肯定了伟哥影帝的地位。
在笑中带泪的过程中还能带给人们对幸福对生活的思考,在烂片云集的电视剧市场里显出了不是一般的品质。
生活中需要老大这样的人,虽然总是掺合别人的生活,但是却总能带给周围人们一种生活态度。
但仔细思考却发现周围的人中却没有老大这么乐观生活的人,有钱有有钱人的不幸福,穷人更有穷人的痛苦,于是不论穷富在痛苦的面前人人平等,可能正因为没有的才是生活中缺少的。
看到结局,更喜欢这个片子,在虚构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真实。
同期还了伟哥的《雷哥老范》,相对于《雷》的大团圆结局,还是喜欢《老》。
生活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毕竟是少数,爱情婚姻在现实中毕竟不是两个人的事,不是单纯的你爱我,我爱你就能实现的,更何况较多的还是我爱你,你爱他,他可能爱你,而他又爱她。。。
的套路里边。
老大的一句我家的锅小,鱼大了难受,让我泪流满面,人都向往着美好,爱情的源头来源于占有,但最终发展成要让对方幸福。
换个角度,老大的幸福就是把幸福的底线放的越低你会感到越幸福,可是人们却总向往着更高的幸福标准,底线放的太低难免有些自欺欺人,但是标准低了毕竟能能让你感受到幸福,吃到最里的才是肉。
老大在幸福生活时,偏巧是我不太幸福的那个阶段,有的是时间陪老大走到底。
范伟饰演的老大别有一番大哥风味,真诚,包容,热情,还有这么一点的小手腕,让角色丰满而又贴近生活。
一些母性特点让大哥仿佛不老这么爷们,但仅是对他人的胸怀,就绝不是一般小男人能比的。
老大是真正的大哥,性情中有一种真正的不矫情。
在跟着老大来到北京时,多少人以为这又是一部类似农民进城,大脑袋耍宝的低俗喜剧,但随着剧情深入,我们发现这是部能反省生活的作品。
傅家哥几个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具象化的需求,老二对应着财富,老三对应着权力,老四对应着名誉,老五则指的是爱情。
在傅家哥几个不断的因为财富,权力,名誉,爱情发生得而覆失,失而覆得的小故事时,我们同傅家人一样懂得了幸福是多么容易溜走,多应该被珍惜。
生活的第一步给我们懊悔,第二步才是幸福。
幸福的生活本不就是处处登峰造极的,拥有再多的财富,难保像老二一样,生活中难有真情。
拥有再多的权力,却被一叶障目,在别人眼中没有地位。
拥有再多的名誉,生活不切实际,不知眼前的幸福。
拥有再多的美丽,寻求耀眼的激情,却错过身边的爱情。
人的欲求岂有尽头,幸福本身就是承认个人缺陷后的满足。
老大在兄弟们都得到幸福之后,却错过了自己的爱情。
而大哥明白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昨天的失去,今天才更加美好。
没有了得不到的,起码还有能得到的,付出的感情还在,他还有个干儿子,一辈子的儿子。
看到得到的,忽略失去的,昂首阔步走向明天,这是真正的幸福心态。
也就看看范伟,剧情太多瞎b扯蛋。就举个例子,董事长的亲密大哥入职公司,手底下那群员工敢给老大起名“fool”?然后对大哥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导演编剧你们觉得合理吗?生活片这种基本社会常识都没有,就为了凑剧情,你觉得凑的过去吗?
什么是幸福。。这部电视剧就告诉你答案。。
不错...就是整戏的范伟太突出了...对手显得太溥了点.另外就是有某些剪辑再好一点就有完美了..很深刻都步戏...把社会上最常见的几类生活都给包含进去了.
当所有人都自觉不自觉的在这个价值观缺失,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里迷失自我,郁闷焦虑的时候,这部作品很现实很温情也很应景,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幸福人生。本山大叔为首的东北帮的毫无营养的所谓艺术表演充斥市场,商业化庸俗和脱离群众让人审美疲劳和厌倦。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太憋屈……没劲
说实在的,范伟挺棒的。
这是一个真屌丝的故事
演啊
难得能坚持看一电视剧,感人归感人,扯淡也太扯淡了点。
在见识过赵本山的脑血栓后遗症,郭德纲的婊妹,周立波的打桩模子以及小沈阳的苏格兰打卤面之后,终于确信,最对我胃口的,还是范伟的,温情。他实在是一个异常牛逼的喜剧大师。他其实不是在演,因为丝毫没有演的痕迹,那是源于生活的点滴,是最最真实的流淌。这一点,从他的《耳朵大有福》就可见一斑。
三颗星都给范伟,偷偷说我不讨厌孟广美
早上还吃牛排呢
比什么乡村爱情故事的高很多啊
好看,温暖。
我不明白这剧,四星,五星都是谁打的,怪不得冯小刚说垃圾观众
结尾极其恶心
有点像蜗居,一半现实,一半故事。。。
我妈喜欢看。。
结局太恶心
7分,很细腻,不做作,很感人,有些情节的处理超过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