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法国”的故事:全员说谎,全员欺骗,全员口是心非,全员自欺欺人。
电影的名字“所言所行”,也精确地传达了这一特点——一方面,他们嘴上说着一件事,行为上做着另外的事;另一方面,他们其实无法“自知”,于是所言所行,又往往与其内心真实渴望不符。
而这一落差,往往要由时间的推移才能揭示。
故事不断展开,而人物的内心的展开比故事的展开还要滞后,因而产生一种错落崎岖的美感和趣味。
比如达芙妮,她多次强调自己不爱弗朗索瓦,与弗朗索瓦绝无可能,却在孤独寂寞冷中需要他的陪伴。
当弗朗索瓦短期出差时,她发现自己已离不开他。
这是爱情的一个面目:渴望认可,渴望陪伴。
当下流行的“肌肤饥渴症”,正是如此。
爱情还有很多面目:桑德拉和加斯帕的针锋相对、棋逢对手;弗朗索瓦对达芙妮的一见钟情、见色起意,达芙妮与马克西姆的感同身受、惺惺相惜。
特别是后者,当马克西姆在古堡之上向达芙妮讲述自己无人问津的写作梦想,当两人徜徉在博物馆圣洁的雕像之中,爱情呈现出庄严的面貌——关于永恒和崇高。
但这样的庄严时刻,也将迅速在弗朗索瓦回家前的偷欢中消解。
这是爱情的另一个面目——滑向身体的层次,滑向日常和庸俗。
正如在影片的结尾,达芙妮在挑选圣诞树时遇到了马克西姆。
正当她柔肠百转欲走上前之时,马克思姆怀孕的女友过来了,两人捧着选好的圣诞树笑着离开。
而达芙妮也只好捧着选好的圣诞树和弗朗索瓦笑着离开。
"所言所行",这片名多妙啊。
看看自己,有几个人能保证总是言行一致哒?
更别说爱情这个混沌的世界啦。
只有法国人能拍出这爱情的妙处啊。
以精巧的戏剧结构,在极小的时空构架里,给出诸多情爱众生相。
尽管都是出轨,外遇,三角恋,却色而不淫,充满哲思。
这年头,没有点哲学高度,都不好意思外遇了。
“人生的路没有唯一正确项...而众多的路径,也不可能一一踏寻...尊重你所选择的,轻装前行吧”。
导演年纪不小了,一直没大名气。
但这个片子不输欧容呀。
爱情到底是什么?
在法国人的字典里,到底有没有“忠贞”这个词?
他们自己其实也没整明白。
埃曼努尔·穆雷拍了十几年电影,从《地址变更》到这部《所言所行》,一直就围绕着这个主题,这一次多少借片中的老哲学家之口,点出了悖论所在:“爱并不是占有,占有得也不一定是真爱”。
入围2020戛纳,拿下卢米埃尔奖“最佳影片”,凯撒奖13项提名…穆雷在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爱情轻喜剧后,终于要凭借这部《所言所行》步入人生的巅峰。
这部新作依然保持了他清新、隽永的风格,所谓“温柔的讽刺性”,但比起《请吻我》、《讨我欢心》等早期作品,喜剧感已然淡化,戏剧冲突也从角色之间变成了人物内心的纠葛。
在肖邦、维瓦尔第、德彪西、萨蒂等古典乐“伴奏”下,关于“谁背叛谁”的探讨和大段独白,更像是一部爱情的寓言。
影片中两组人物,两段感情互为映射又相互交织,道德和欲望也无时无刻不在交锋。
身为男人的马克西姆,先是坦白了与好友帕斯卡、女友桑德拉之间错综复杂的“3P同居”关系,腼腆的他更像是一场爱情游戏的受害者,在别人的若即若离中甘当“备胎”。
而在表兄弗朗索瓦的故事中,他的前妻露易丝和情人达芙妮同样来了这么一场身份的转换,导演再度讽刺了法国人“宁当情人,不当妻子”的优良传统。
露易丝的隐忍和牺牲令人同情,反过来更让人觉得“渣”如弗朗索瓦这样的男人,不配有如此好的结局,假如马克西姆和达芙妮真在一起了,对他倒是一种惩罚,最后的那一瞥,多少有些“世事无常”的感伤。
“丑男”穆雷的作品中,也一直有这种对爱情的感伤存在,所以他没有从道德层面大肆批判这些男男女女的“出轨”和“一夜情”,甚至没有表现翻脸和撕逼,而只是抓住他们心底的微澜,去引发观众思考,爱情到底是不是纯粹的欲望?
对于出轨者来说,“所言”并不等于“所行”,撒谎的内疚感如影随形,所以他们才会在得知对方也出轨后如释重负,但同时又有些不甘心的若有所失,分手后又偷偷来一炮…穆雷很善于抓住人性中这些微妙的感受,几位演员的表演也甚是精准,或许正是这些“坦白”的镜头打动了法国观众和评委们,毕竟,谁长这么大没偷偷“动过心”呢。
好久没看到这么舒心的片子。
也会为他们复杂的情感关系感到纠结困惑,但因为每个角色的善意与温和,剧情再怎么抓马都不会担心出现糟糕的结局。
点明主旨的一段话『人们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
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但人不会为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爱情去杀戮,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一时很抚慰人心,就像抚慰了打算用无私的爱来成全出轨的丈夫,并且努力消除他的负罪感的那个妻子一样,也抚慰了我的心灵。
曾经想在缥缈而很没有安全感的恋爱关系中寻找爱的显性证据,认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表现,是在乎。
认为真的喜欢就是会很迫切地想要在一起,为对方的“不想占有”的心态感到慌张。
上面这段话解救了我。
但其实也没错,爱情是分阶段的。
说出“真爱不是占有”的时候,大概是处在已经占有过,决定为爱放手的时刻。
但难道最初满心欢喜想要在一起的时候就不是爱了吗?
而在我现在的阶段,『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是完全准确的。
无论怎样还是很喜欢法国人的这种态度,睡就睡了都是出于情感的合意,也尊重对方的情感变化,尊重对方认为更幸福的选择,不绑架不卖惨,每一个人都很可爱,特别好。
有几张很喜欢的截图,安静而温情。
天啊一起撸猫
尽管去年疫情导致戛纳电影节无法实体举办,但官方仍然公布了入选名单,这部法国片《所言所行》就是其中之一,归在“首次入围戛纳导演”这个单元里,但是该片导演埃马纽埃尔·穆雷(Emmanuel Mouret)却不是新手,他此前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小清新爱情片,他亲自编写剧本,不时还出演男主角,简直是多才多艺的作者导演。
一眼看到电影海报上的男女和养眼的背景色,很自然就会想到是一部浪漫爱情喜剧,却没能猜到居然是千回百转的偷情故事。
这种非一般的偷情故事,只有法国人拍得出来,也只有法国人能拍出色而不淫、饱含哲理的味道来。
故事讲述在法国乡间度假期间,已怀孕三个月的女主角要独自接待老公的的表弟。
在等待老公回来的四天里,女主角和他的表弟逐渐熟络起来,并开始互相分享一些非常私密的故事,二人亦因此愈来愈亲近……影片有着巧妙的叙事结构,分别透过男女主角之口轮流讲述各自的恋爱经历。
由此,叙事在两人的口述情节里往返流动,而口述情节中的人物偶尔也会延伸出其单独的故事,使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节外生枝、迂回不断的眩晕感。
这恰好高度契合影片的核心话题:男人和女人陷入爱情与欲望、忠诚与背叛的漩涡里进退两难。
类似探讨灵与肉话题的爱情喜剧早在新浪潮大师侯麦的作品里见识过了,这部新片胜在对白生动有趣,在对话建构的故事里排列组合出种种情爱关系:热恋、失恋、偷情、三人行、婚外恋等等;同时接连抛出欲望与道德纠缠的难题,搬出一套套理论观点诸如“欲他人之欲”来佐证和合理化这些难堪的遭遇,最终回到具有哲学意味的结论上,这同样也是法国爱情电影专属的标志。
看来懂得爱情还不够,还要懂点哲学才行,全世界也只有法国人能把爱情与哲学把玩得如此炉火纯青。
昨晚在小厅选映的电影,只有我和前排两三个中年男女。
中年男人对着反反复复的偷情出轨频频苦笑,我也随着电影逐渐笑得越来越大声。
也有一点点感慨。
贯穿始终的哲学家,成为了人们不符合moral protocal的七情六欲的救赎。
嫉妒是丑陋的,偷情是丑陋的,爱上不爱自己的人是丑陋的,不纯粹的爱是丑陋的,但是只要哲学家一句话,所有的丑陋都可以被自己接受。
哲学家相对于moral protocol,竟然变成了律师和法律的关系。
人对另一个人的情感有多复杂,我们却傲慢的把它们都归纳成了爱和喜欢两个词。
度过时光,坦诚相待,毫无保留的交流自己的想法,乡村的黄昏,如果不是看不顺眼,很难不产生感情。
普通人如你我,大概也有过几段类似的情愫,勇敢的人会去抓住每一段这样的机会,被moral protocal束缚的人也会去抓住然后再用哲学原谅自己,胆小如我也只会把这些都扔在回忆里。
前妻是伟大的,但也不是榜样。
她用了让自己最安心的方式离开,结束一段感情有很多办法,最好的永远是让你自己顺心的那一种。
sentiment是最美的,没有契约没有束缚,每一段都可以不一样,每一段都可以清清楚楚的记在心里。
可到底什么是纯粹的爱,活到现在我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人类对爱的纯粹这么obsessed。
一段荷尔蒙促成的sentiment演变成每天相见的日常就一定会有落差,如果爱一个人的开始是对方不在的时候的想念,那如果不再想念了就一定是不爱了吗?
也可能我没有耐心接纳和思考爱的多维度,大概就永远会是一个collect sentiment and pretend it’s love的混蛋。
爱。
它非常美丽。
它是一份礼物,自我的礼物,是对自我的超越和对他人的冒险。
不仅仅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爱情不是对手戏,而是独角戏。
相信爱情就像是相信有圣诞老人。
若是你深信不疑也挺好。
我记得这种感觉。
就像圣诞老人一样,我曾对此深信不疑。
说你爱一个人比说你想要一个人听上去好多了,不过是包装罢了。
要是我们未曾听过爱情这个概念,我们就不会爱上别人。
男人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
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
真爱是只关乎对方的幸福。
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
爱情是一场浪漫的冒险。
爱情只是幻想罢了,多巴胺的分泌让你兴奋,心跳加速大脑欺骗你你喜欢这个人。
爱情,它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责任,可以是任何东西,最重要的是,它并不高尚。
你跟一个人在一起,因为ta有这个有那个,那不是爱情,是资本的积累。
欲他人之欲。
你不仅会对某个人或某样东西有欲望,甚至还会想拥有和别人一样的欲望。
欲望的梦醒往往是昙花一现而追悔莫及。
一段长久的感情不能以欲望和愉悦为基础。
因为这两者的保质期不长。
长久的感情应该源自共同的兴趣,对未来组建家庭的共识。
渴望认可,渴望陪伴。
美好爱情普遍存在,无法目标明确的去追逐、寻找,只会防不胜防的突然降临。
欲望是个圈,爱情是个圆,圆圈才是永恒。
我想你了,但我不想这样。
我不想让自己想你。
我不想要这样,因为越来越认真,不想对一个不可能的事情抱有希望。
我无法接受你为了我离开你的妻子,这是绝不可能的,我承担不起这个责任,我每次一想到和你的未来,我就会想到她,想到她的感受,我会为自己感到羞愧,你们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你们有一个家庭,你们有一个孩子,你在遇见我之前就已经爱上了她,我们只是玩玩而已,不要多想,我不想坠入爱河,我们必须结束这段关系。
起初肯定会痛苦,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时间会治愈一切。
当痛苦到了极点,突然,我的整个身体和思维都充斥着一种感觉,一种柔和温暖而极为抚慰人心的感觉,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宁静,一种无限的感觉,但是温暖的。
一个拯救了我的想法,人们以为他在爱中,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妒忌是爱的标志。
人不会为了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了爱情去杀戮,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
当我有了选择的余地,不再为了爱受苦。
我可以选择我爱你的方式,一切都会因为我的决定而发生改变,我可以选择以拥有你的方式爱你,也可以选择爱你这个人让你快乐的方式。
一旦决定无私的爱你,受伤的自尊,可以体面的愈合,也不让我觉得感到卑微。
我选择让你幸福,为了成全你,我只能离开你,不让你觉得内疚。
我也并非善良到完美无缺。
我只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
正确的路不只有一条,有很多条,你不可能同时踏上每一条,你也不能回头看,生活还要向前,如果你已经走在一条路上,就应该一直走下去,不要总是回头。
h:男,s:女,—:上床,- -:未上床;h1与h2表兄弟,s2与s3姐妹。
h1—s2、s2—h3,h1- -s3 —h4—s3 —h1;s1- -h6—s6,s1—h2 、h2—s4、s4- -h5、h5—s5,s7—h7 、h7—s8,h2—s4;h1—s1;h1—s2、s1—h2。
挺好看的,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看的一部电影,管它是不是出轨,反正能感受到人性和爱的复杂,当然它的背景还只能在法国。
有2个还印象蛮深的,一个是女主接受了建筑男,其实她的菜是导演作家之类的文艺男,但是女生就是会慢慢习惯天天陪着她的人、不知不觉间会依赖和爱上那个人,当建筑男陪妻子去旅游了后,女主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很想念他;一个是建筑男的前妻太高尚了,竟布了一个局成全了建筑男和出轨对象,这些的台词听着都让人心碎💔【渐渐地,你连她的味道都懒得清掉,我只能接受床上有她的味道,我的所有努力所有耐心、一切看似毫无意义】……【我哭了至少2小时,所有的压抑狂泻而出,你完全没听见,丝毫没有。
就在那一刻,怪事发生了。
我感到释怀了,我的身心充满一股存在感,柔和、温暖又令人欣慰的存在感,我感到一种极度的宁静感、一种暖人心房的永恒感】……还有一段纪录片里的话【人以为懂得爱,但其实不懂,人误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象征,但人不会为了爱寻求报复或杀人,真爱的价值在于他人的幸福,与占有无关,爱不是占有……】建筑男可能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前妻大方成全了他,现任妻子经他一头热也追到了,最后送堂弟走时出现了危机,但是最后现任还是选择了他。
当火车开走了仍未看到回来的妻子,建筑男还叹了口气、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再一不小心又在楼梯拐角看到了妻子时,又带着失而复得的感激…… 最后两人安心的回家就可以end了,怎么又拍了一段女主遇见堂弟的片段,太复杂了……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3.5
#BJIFF14 英嘉(🐳💗)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Cannes2023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摄影很美...但是...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