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篇影评,一抬头,刚刚好看到了窗外的云朵,大自然总是如此慷慨的给予我们馈赠。
每一帧都漂亮得像壁纸,以至于看片子的过程都成了难得的享受。
整个片子有种“舒服”的感觉,结构精巧,第一集用了春 夏 秋 冬作为明线,暗线则铺垫了求偶、新生、死亡,第二集则是根据白海豚的颜色,也就是白海豚的年龄来做结构,甚至到最后它们成为博物馆里的骨架和尸体。
心情低落到谷底,真是难过啊。
好在导演最终都给了向上的结局,小野牦牛的放生,从此它不再作为商品,小叶决定留在海边继续父亲的事业,人类和白海豚未来还会有美好的可能性。
甚至第三集的开头,蜷缩在雨林里睡觉的小象,都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那只去世的白海豚,她肚子里还有一只差几个月就要出生的小白海豚,也是那么宁静的蜷缩在妈妈的肚子里,这像一种美好期冀的传承,尽管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集,不同于前两集,动物们总是成群出现,这群亚洲象,他们的家族太小了。
这是同一个族群的故事,就连名字都很统一,一只叫“武则天”的母象管理着象群,一只叫“国王”的公象拥有绝对的力量,然后是它的竞争者老二、老三,它的儿子老四、老五、老六。
家族里,其余的成员不多了,放眼全国,亚洲象仅余三百多头。
这个家族的故事,是国王对故土的寻找,同时,儿子老四完成了成长。
但是,老四看起来实在太不靠谱了,明明是跟着父亲探索的征途,却跑去玩电线,还差点把自己缠住了。
在它身上,人和动物的界限消弭了,玩耍,睡觉,破坏,它看起来非常像个不听话的孩子。
最后,这个不靠谱的老四,在片子里完成了一次成长。
面对老二的挑衅,它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不战而败,它和老二的体型差距实在太大了,老四毕竟还是个孩子。
这场战役,让我想到了第一集里,野牦牛昆仑气势凌厉的从山上冲下来,就为了拯救它的孩子。
昆仑和国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昆仑的下山,是为了它的孩子,而国王的退却,也是为了孩子,它想给老四真正成长的机会。
这种对比在片子里还有很多,比如同样在第一集里,即将被卖掉的小野牦牛面对货车拼死挣扎,最终送了性命,被领养的小野牦牛也是不断挣扎,但和野保站的情谊让它挣扎的时候都扭着头,不断后退,担心伤到自己的几位奶爸。
对它来说,这种克制的挣扎,可能正是出于对人类的信任和爱。
信任与爱,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物纪录片,出现在其中的有大量的人。
关于野牦牛,有藏族的信仰,白海豚则被视为妈祖的化身,亚洲象获得了庙里佛爷起的傣文名字,这些信仰串联起了神与动物,也回归到了名字——《众神之地》。
傣族传说认为,神象让天地太平,象是维持平衡的力量。
这和野牦牛如出一辙,在藏族传说中,牦牛的脊背构成了如此广袤的山川。
对几千年前的人类来说,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于是不得不依赖这些强大的生物。
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它们或是拥有庞大的体型,或是拥有强大的力量,成为了信仰的寄托,就像开天辟地的盘古和和泥造人的女娲,动物是最早的神祇。
片子很可爱,小野牦牛跟着野保站的奶爸们一起晨练跑步,寄居蟹靠武力抢占房子,老四和老六用鼻子玩一只废轮胎,不只是动物,就连人类也非常可爱,专家一边介绍一边说“这个好要拍下来”,昆仑加入保护小牛的时候,一个只有智达受伤的世界达成了,一首动物哀歌构成了对牛弹琴的名场面……每次在我快要想落泪的时候,又不小心被可爱到了,心里浮上来温暖。
第三集的末尾,也是我最感动又唏嘘的地方,“后爸”赵平带着香蕉去看老三,发现它瘦了,“原来你看多胖。
”老三像个“坏孩子”,它曾经逼停三十多辆卡车,就为了吃甘蔗,上路,把一辆大车的前挡风玻璃撞得稀碎,最后,不得不臣服于一剂麻醉针,然后被送到了野象谷里照料。
老三被“关押”的地方,正是他们曾经的故土,是国王始终在寻找而不得的故土。
老三回到故土,又被困在故土,国王苦苦寻找故土,始终没有找到,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
这一集的结尾也是凄凉的,老二死了,永远作为失败者死了,再也没有小象出生,三百头亚洲象经不起死亡了。
这也是唯一凄凉结尾的一集,尽管它开头那么美好又可爱。
片子没有采用常见的人类视角,这样多少显得有点狂妄,也没有采用动物视角,毕竟用人类视角去揣测动物或许显得偏狭,最终呈现了上帝视角,或者说没有视角,人类和动物如此平等的在天地之中。
前段时间我在云南采蘑菇,我遇到了一朵紫色的毒蘑菇,朋友说好毒,应该把它拔下来丢掉。
后来我想,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来说这是一朵毒蘑菇,但对自然来说,这只是一朵颜色好看的蘑菇罢了。
最后我们没有摘,把它留在那里,和我们一样平等。
不错的自然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季。
它们都是体型庞大的生物,或在极寒的荒野,近海的鲸豚,抑或是西南森林里的野象,还是林海雪原中的东北虎。
它们的生存环境都是人类难以适应的,它们的生存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与人类也是休戚相关。
在纪录片中看到了它们生命的美好,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也担忧它们的生存现状。
它们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信仰,比如牦牛面具、西南的祭司、东南边的妈祖、东北的萨满文化。
纪录片中也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天然的、圣洁的、干净的自然,生物们托身其中,生存、生活。
万物皆有灵,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人类与它们当和谐共处,爱护自然。
两年前大概就知道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可能因为疫情和拍摄难度太大,到今年才播出了。
《众神之地》和BBC前几年的《王朝》模式比较像,一集只讲一个物种,这些物种当然都是动物界的明星物种,才足以支撑起长达五十分钟的篇章。
之前最喜欢《王朝》里面的帝企鹅一集,喜欢在那种近乎残酷的环境中,生命的卓绝和种族的团结。
如果说中国动物纪录片与BBC的动物纪录片区别之处,我认为国外倾向于科学,类似于白描似的解剖动物,它们的生老病死,生存与挣扎。
而中国的动物纪录片,例如这部《众神之地》,它则让动物带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中华民族与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从古至今相互依存,在众多民族中都有动物崇拜。
动物对他们来说是神明,而不仅仅是自然书上存在的一个名词。
对动物所饱含的感情,让中国的动物纪录片得以鲜明的区别于国外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中,甚至直接出现了一些有关动物的诗歌,在苍茫的背景之下,你能从这些诗歌中体会到我们与这些动物的血脉相连。
文学性似乎又一次深化了主题。
您是威武盖世的神百兽之长您像一股金风扫过长谷百花摇曳新房落土群峰呼啸百灵慑服您的伟力将庇佑我阖族连年安康人畜两旺《众神之地》的四集分别选择了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
可以说这四种动物都有不小的拍摄难度,仅仅是追踪就已属不易,还要在此基础上讲出故事。
甚至第四集的主角东北虎现金成熟的观测方式还是红外相机,在长白山茫茫森林中难寻踪迹。
我想到现在没有有关这些动物成熟的纪录片,也是题材让人望而却步。
但是这样的稀少,同样也是一种优势,因为太缺乏了,仅仅拍摄到的,就已经让观众感到珍贵了。
野牦牛一集应该是拍摄比较充分的一集,摄制组有幸寻得两头个性鲜明而又相反的野牦牛,昆仑与断角,他们一个年轻力壮,靠武力侵略人类的牛群;一个年老力弱,依靠人类对野牦牛基因的渴望,得以在人类领地颐养天年。
能从种群中得到个性鲜明的个体,是极为难得的。
如果只是讲种群,虽然也有故事,但是或多或少失去了点温度。
个体与生命更为接近,个体的符号也更容易为观众所记忆。
故事的高潮在于,牧民要把一头小牛带走卖掉。
这头小牛是昆仑的孩子,身体里流淌的野性基因,让它怎么也不屈服。
昆仑收到小牛的呼叫,从远处赶来,但最终也没有能力保护住孩子,而小牛因为过度挣扎,最后死在绳套里。
昆仑离开之前,驻足在山岗上回头凝视,那个眼神的特写,仿佛让人处于神的凝视之下。
到了第二集白海豚,就让人觉得不是那么过瘾。
海洋动物的拍摄,如果缺乏必要的水中设备,那就只能隔靴挠痒了。
航拍镜头泛滥,内容的架空,让我在观看的时候一直挺难受。
你看见到它,但是你接近不了它的那种难受。
而仅仅是停留在白海豚珍贵,我们要保护它的主题层面上,五十分钟就太浪费了。
亚洲象一集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象家族的老四,不是象老大,而是几年前被抓起来的老三。
跟踪员老黄曾被称为老三的亲爹,只有老黄能靠近老三。
老三因为打不过象首领,跑到街上大闹,曾经逼的十辆甘蔗车停下,就为了吃甘蔗。
被称为“车匪路霸”的它因为破坏太多,几年前最终被人类收服。
但是你在老黄的陈述中听到他说:你知道他很乖的,他知道不会对你人怎么样。
老黄与老三的故事,如果当时能拍到,是最能证明人与象的羁绊和冲突的案例了。
影片最后老黄去探望老三,老三已经不记得老黄,但是出乎我意料的,影片安排一直不敢去看老三,这次去完成看望的任务,老黄竟然没有太多的感情流露,呆了一会儿就说“我走了”。
我不知道这是故意为之违反了老黄的本意,还是内向男人的坚强,还是人对象的无奈,早已被时间冲刷过去了。
东北虎摄制是让人崩溃的,如果说其他集还能有的拍,东北虎组可能一直在疑问:老虎在哪里。
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初心和坚持,让导演知道在拍不到的情况下还坚持这个选题的。
这一集的名字叫《山神归来》,从开头没有直接让老虎露面,铺垫了松鼠怎么采集松果,顺带传播了红松的种子;再到春天东北小鲵探露出春的信息,开始交配产卵……让我一度以为这一集避开了东北虎素材的不充足,花大篇幅讲东北虎栖息地的恢复,最后迎接山神的归来,让我佩服导演构思的巧妙。
看完之后能够理解导演差不多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但是对于东北虎的出场显得稍微草率了一些。
上一段不知所以的在讲青蛙被吃,下一段接了红外相机,老虎就出来了,我认为之前铺垫的神秘感在这里突然就泄了气,稍微有点可惜,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
随着最后一个镜头,一个胖乎乎的大猫朝我们跑来,它矫健的身态,它威严的面容,它让你欣慰在今天这个土地上我们还能与这些众神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这个世界仍然还是千姿百态,仍然欣欣向荣。
早前也有看过一些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但没有哪一个能这么打动我。
作为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文科生,比起BBC、CCTV频道那种冷峻、客观向观众输出大量知识点和数据的风格,这部纪录片所传达出的温情与怜悯更打动我,这些年一直有在救助流浪动物,因此我也深信万物有灵。
一共四集,几乎每一集都有泪点,特别第一集牦牛故事线泪点更是密集,野牦牛与牧场主的冲突、小牦牛之死、母牦牛离家去找被卖的小牦牛...几乎每一幕都精准的踩在我的泪点雷达上,真的是哭的停不下来,众生都太苦了,怎么能这么苦啊。
片中的山民信奉山神,敬畏大自然敬畏动物,他们认为野牦牛是山神的家畜。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最淳朴的信仰。
自然一直是强大而浩瀚的 ,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是渺渺沧海中的一粟,自然这个大环境其实就是广义上的山神,它护佑着每一个生物,但却对终生之苦无能为力,因而山神创造了人类,由人代替山神去怜悯这些野生动物 。
怜悯,是本纪录片一直在传达的主要感情节奏, 纪录片中的每一集,都有那么一伙人在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在尝试救助动物却屡屡失败时的手足无措、在感受到生命的呼吸与心跳的欣慰与欢笑...动物是一面镜子,它是我们窥探自然界的窗口,也是人类与大自然的链接,它同人类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也有情感与需求,也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看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如导演所说:“没看过不会有损失,但看了之后,会对野生动物多一些了解,也许人的生命就会开阔一点,原来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要大一些,丰富一点。
”
野牦牛VS家牦牛:1、体型大一倍。
2、野牛角有弧度。
3、野牦牛生长在高山上。
4、野牦牛的体质更好些。
从寻找野牦牛修复面具到野牦牛被赶下山交配而进入家牛群再到保护站养着小野牦牛。
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与山神的相处之道。
但想想,野牦牛为何会下山?
是气候变暖还是高山不再适合居住还是母牛变少竞争变激烈?
野牦牛的后代回归荒原后会不会带去疾病?
无从知晓,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因为野牦牛下山,与家牦牛交配后生下的小牛体质更好,价钱更高,牧民们生活更好,但随之而来的苦恼,家牛不再那么温顺不再那么好管理。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保护这个环境,好好维持生态平衡。
自然类纪录片,印象中多为《蓝色星球》、《地球脉动》这类作品,宏大的叙事,偏西方的视角,现在更加走向科、类的细分研究。
《众神之地》给到一些惊喜,在带有BBC视觉感的同时,带来了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底蕴,从神兽的角度,讲述了古老的人类与它们,现在的我们与它们之间的故事,有着文化的传承融合和我们与它们的交互。
《众神之地》一共四集:荒野上的轮回——野牦牛、粉红色的会议——白海豚、寻找故土——亚洲象、山神归来——东北虎。
拍摄画面唯美可做壁纸,记得不要错过片尾的简笔画,很童趣。
美中不足,作为纪录片,有点过于情绪,感觉“过度”解读和煽情了。
第三集关于武则天的比喻,有硬凹之感,第四集东北虎部分较少,穿插了较多其他内容,显得杂乱。
以下为官方介绍: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的奥义,我们通过探访各种极致的自然地貌和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探寻人、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这一次我们跨越中国四角的不同生态,通过探寻四种令人敬畏的动物,通过努力感受它们,尝试与天地沟通。
它们在远古曾经是图腾,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森林之王东北虎、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和雪山使者野牦牛。
这四种被称为旗舰物种的动物,它们与天地同生,与人类共存,用特殊的方式帮助人与自然对话。
众神之地,是那些神奇沟通的发生之地。
20220725 连刷三集,总体感觉画面 海报做的都很赞,只是配乐和旁白加入了过多的情绪,三集纪录片每集都看得我心里很难过。
1.荒野上的轮回 关于野牦牛人和野牦牛的相处,昆仑 断角 跟随保护站长大的小牛 性子刚烈撞车至死的小牛。
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野狼群捕猎野牦牛的过程呢?
「多数藏族人相信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人只是为了对抗残酷的荒野,依靠了牦牛的力量,而这力量唯一的来源同样也是荒野。
」2.粉红色的回忆 关于中华白海豚搁浅泥坑的老白,误入内河久久徘徊不愿离去的又一只老年白海豚。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3.寻找故土 关于亚洲象家族首领老大,调皮的儿子老四,被收容的三叔老三,争夺交配权的老二。
「亚洲下拥有超出人类的记忆力,他们能记得二三十年前的事情,记得他们曾经走过的山川 河流 森林 草地,那是一张真正的大象地图。
」4.山神归来 关于东北虎一山不容二虎,一番激烈打斗后,英雄母亲十月选择了白山。
「雌虎需要挑选最好的雄虎才会繁衍后代,这是自然法则。
」北师大虎豹研究团队自2010年至今,持续不断追踪监测中国境内生活过的东北虎个体,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到百余年前的温带针阔混交林,以此来庇护着健康的东北虎种群。
导演分3个故事讲了人类和野生动物的矛盾与和谐共处。
面对凶猛的昆仑,牧民只能驱赶。
但是在小牛挣扎着死后牧民也弹起了悲伤的动物哀歌。
温和的断角在数十年与牧民的共生中,逐渐被接纳还得以颐养天年。
牧民也感恩断角带来的野牦牛优秀的血统。
在孩子百岁的生日上放归幼年的小牦牛。
巡护员为了野生小牦牛的口粮,凑钱买牛奶,给牧民干农活换牛奶也是可爱。
人类虽然站在的食物链的顶端,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野生动物,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这大概是导演想讲的故事吧。
看完了《众神之地》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久该如何描述这个纪录片带给我的震撼,印象最深刻的,也许是辽阔壮美的雪山、充满浓郁藏族风情的盛会、又或是野耗牛的迁移与奔腾,永远臣服和震撼于自然的无声与庄严。
当我看到雪山的第一秒,就感觉被瞬间拉入严寒的高原之上,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寒风凛凛从身边吹过,一幅幅壮美和宁静的画面,瞬间把你拉入这片高原与云海之中。
仅仅是这些野牦牛在荒野肆意奔腾的几幕远景,就能让人感受到从屏幕中迸发而出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像远古时代神秘巨大的兽向着远方的埋骨地不知疲倦的奔驰而去...
“野牦牛是广袤天地的点睛之笔,成为这片高寒荒野最满意的设计。
”除了画面之外,台词的设计也很精妙,由《山海经》引入,藏族古歌《斯巴宰牛歌》结束。
满是藏族风情的画面结合着台词,独属于藏族的气息瞬间将我包裹,也让我对西藏这片土地更加充满向往和憧憬。
不管是辽阔壮美的雪山还是充满浓郁藏族风情的盛会,都让我对这个片子接下来的故事充满期待,导演将青藏高原上的故事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到极致,让人震撼于荒野的沉默与宏大,衬托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类的渺小。
牛的眼睛很漂亮,妈妈对我说,牛的眼睛是有感情的,以前姥爷养过牛,就养出了感情。
那只被救助站收养的小野牦牛,眼睛圆圆黑黑的,很温顺很可爱。
而野牦牛昆仑的眼睛,却庄严、平静,即使是在准备与牧民战斗的时候也是如此。
凝视昆仑的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来自山神的凝视。
小牦牛死掉后,牧民弹着吉他唱着古老的歌曲,他也知道自己的残忍和无奈“野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
人只是借助野牦牛的力量来对抗荒野。
而这力量也来自荒野。
”这一集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牛的眼睛,很美。
温顺活泼、被人照顾的小牛的眼睛,万物有灵。
对抗牧民、野生野长的昆仑,具有神性,也透露着「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和无奈。
白海豚篇太让人心痛了,那只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出生的小白海豚真的很可惜。
“每一个经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要保护中国白海豚,最重要的是了解它。
建立某一物种的认知体系要靠很多人的努力。
成千上万只海鸟在一起捕鱼的场景真是壮观,也很美,很震撼。
亚洲象的故事真的很有趣。
看到大象们侧躺在草地里,把高高的草压扁,觉得这样一定很舒服吧,想变成象感受一下。
结局老二的意外死亡让人心痛。
后来这一象群再也没有小象诞生,原本的观察员也被调派去观察另一个象群。
它们的故事似乎结束了。
长尾林鸮的眼睛真美啊…幽黑圆长,没有感情。
那只在雪地里被冻得浑身颤抖的小老鼠很可爱很可怜。
雌性东北虎十月值得被记住,片中研究人员形容她为“英雄的雌虎”。
因为她的到来,东北虎的情况转好。
在她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瞬间,虎啸声让我打了个颤。
雄虎与雌虎平日并不多见面,只有在发情期时才交配,等到小老虎出生,雄虎便离开,将幼虎留给雌虎抚育。
幼虎成年后,若是雌虎,便留在母亲身边,若是雄虎便出走寻找自己的领地。
乍一看有的人或许会感觉雄虎作为父亲失职,但自然的生物就是这样的。
雄虎仅仅提供了基因,没有资格去抚育、拥有幼崽。
幼崽是只拥有母亲而不拥有父亲的。
和现在的人类社会不同,不会被冠以父姓,不会成为“父亲的后代”,母亲的生育成果不会被雄性窃取抢占。
真是羡慕啊。
如果要选择变成一种动物的话,我希望变成老虎,不仅仅是仰慕它们的外型与能力。
有点羡慕也有点好奇那些拥有信仰的人们的生活。
之前在某个播客中听过蒙族满族的萨满教,这次在这部纪录片中也看到了。
那位女性萨满将仪式需要的衣服制作完成、穿戴在身上,抬头看向镜头的时候,你觉得她心中是有坚定的力量的。
那个镜头很美,女性的意志、信念之美,神秘的信仰之美。
终于看完啦,最后一句旁白“山神归来”,当时就是因为东北虎十月的镜头和这句台词产生了兴趣。
这部纪录片很通俗有趣,值得一看。
感动
有些震撼有些感动 更加敬畏自然与生命 第三集没有看 一二四看完啦
文案写的奇差,摄影看似提升了,其实也参差不齐,前三集剪辑零散内容薄弱,不像是一群有纪录片功底的人拍的,第四集水准还行。7
主题选取精妙,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牦牛、海豚、大象、老虎等动物的特异性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关联性。影像水准出色,藏地雪原、浩瀚海洋、广袤森林都拍得美轮美奂。假以时日,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自然纪录片不会逊色于英美。
片名牛皮哄哄,内里又搞“拟人化”臆测。
太少了
旁白和二十年前《动物世界》似乎也没太大区别,但视觉和BBCNHK似乎也区别不大。西北的牦牛、南部的豚、西南的象、东北的虎都是灵物,那中部的代表会是什么呢?
画面很美,动物很可爱。可惜文案掺杂的主观解读太多了,有些地方的观点就是强行把人类的社会规则强行套在动物身上
挺好看的,但感觉缺点什么又多了点什么,不太中立。掺杂了作者本身的情感和价值观,动物本身的声音听不到了。 结构略混乱,台词功底也不是特别好。总是在说“据说”“也许”“听当地村民说”这种话,作为纪录片调查验证好信息数据,别总用这种模糊不清的话逃避责任啊。生殖崇拜严重,第三集父权思想贯穿全集,大象明明是母系社会。作为景色宣传片不错,作为纪录片完全不合格。
20221004带娃看完。大美,感动。中国的纪录片越来越好了。它们,才是中国真正的名片。
感觉四集有点太少了
有点一般且过度撑时长了。最好看的是野牦牛那集,最难看的是亚洲象。东北虎集结构不喜欢,东一耙西一下的。我知道他们很珍惜素材不够,但也没必要凑时长啊!
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看的想哭,人类的强大已经不可逆转,但自然也在寻找和我们共处的和谐之道。从来不只有我们在亲近自然,大自然和这些带有神性的动物在用更博大的胸怀接纳包容我们啊!
看多了bbc的总感觉别的差点事
没撑下去,解说词太过于自我感动了。
这片看完,鉴定肯定不值豆瓣9分以上,只是因为国人自己的出品而歪曲地提高了。与BBC的制造,显然易见,从拍摄的精良程度和剧本的立意高度都差距比较大。如果不是那么多狭隘的本土视角,不是那么多的刻意露骨煽情,个人给它的评分会更高。目前的水准,平心而论,就是3星,还行的级别。
除了画面好看并没有太多的内涵(故事走向表达都有点次)
第一集不错,其他的一般,文案有点矫情充满着人类的自我感动,背景音乐加太多了
影像相当好了,但文案和故事还是略不足,内容撑50分钟一集也有点勉强
大象会躺着睡觉咧。众神之地,可悲的是都被人类多少侵占了。【笔记】1.由深灰色至白,老年中国白海豚基本变为白色。它们睡觉的时候,身体依然可以保持运动。经常地运动,让皮下血管持续充血,所以老年白海豚,看起来像是粉红色的精灵。2.据说,白海豚能对付鲨鱼。有白海豚镇守的海湾,会非常安全。每年农历三月,渔民祭拜妈祖的时候,正是白海豚开始活跃的时候,因此它们还被认为是妈祖的化身,被叫做妈祖鱼。3.卢亭,是指生活在这里的一个半人半鱼的族群。卢亭鱼人主要吃蚝蛎,然后用壳垒起来做居所的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