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做电影出品:时光网类型:纪录片首播:2020-02-28(中国大陆)集数:5单集片长:15分钟左右更新时间:每周二、五10:00今天,剧小邦要给大家介绍一部由时光网出品的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
听到这个片名,是否让你想起了《我在故宫修文物》?
虽然“电影”的豆瓣评分暂时逊色于“文物”,但是对于影迷或者影视从业者来说,这部同样反映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可谓是必看的作品。
每一集短短的十多分钟,将带我们走进电影的幕后,认识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个工种。
或许你熟悉成片的每个画面,但是“做电影”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创作过程。
本篇影评介绍前面两集,截止发稿日(3月6日)已更新3集,大家可以到时光网及优爱腾等各大视频网站观看。
第1集 曹郁:光影统领者
要盘点2019年撤档的国产电影里,《八佰》绝对算得上大热门,猫眼上有25万多人标记了“想看”。
在这一集里,我们不仅有精彩的片段先睹为快,还有独家的“内幕”创作过程披露。
曹郁摄影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早期的作品,它们以蓝和绿为主。
再加上互补色黄色,有了一种柔和的效果,反衬剧情的惨烈。
“《八佰》很像我拍《南京!
南京!
》的螺旋上升版。
它既保留了像拍《南京!
南京!
》的时候那种激情和自由,同时它在技术上又复杂得多得多,它达到的效果更加的多样化。
”是不是对电影多了一分期待呢?
同时,我们对曹郁的才华也有所了解。
不管是写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故事,他都有自己的摄影表现手法。
李白笔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玉环,在《妖猫传》里面应该给人怎么样的形象?
能成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哪位女演员能够驾驭这个角色呢?
张榕容做到了。
更准确地说,是曹郁帮张榕容做到了。
我们印象深刻的这个“名场面”,曹郁是用蜡烛、LED灯带,使她的皮肤所有反射角都有光泽,再加上一种叫特图利的灯,可以打特别小的光,照射在眼睛上……多种工具合在一起,并且后期在电子调光台完成“动态”的亮度,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百媚生。
曹郁认为摄影师“天分是有限的”,包括他自己从入行到屡获大奖,都不是天生的偶然。
中学开始,他被《末代皇帝》的摄影效果所震撼,他便借了一台录像机拍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后来,他如愿考上电影学院的摄影系,而且还是第一名;大三大四的时候向往《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后来他就凭借《南京!
南京!
》登上那部杂志。
这一路上的成果,都和“热爱”二字密不可分,尤其是拍摄《可可西里》时,他感受到心灵被洗涤,认识到激情才是创作的第一动力,而非金钱和名誉。
(当然,后面凭借《可可西里》获得金马奖是他的意外收获。
)他认为,想在摄影上达到一个最理想的高峰是很难做到的,但只要努力尝试,保证每一部作品都在进步,就能够获得幸福感。
第2集 赵楠:声音魔法师这一集的开始展示的是拟音的创作过程。
工作人员一边看着画面,紧盯着情节发展,一边借助工具发出声音,看着还比较有意思。
你知道割喉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你知道被人捅肺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他们通过气球、水管、鱼鳔等工具努力去实现。
虽然他们的手法是假的,但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像是魔术,幻术。
这么听起来,他们的工作很高大上,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很孤独的。
“我从来不戴耳机听音乐,我们家也没有音响……我回家基本就是看电视剧,静音看字幕。
”“我的耳朵能够一分八用。
比如我的爱人走没走,都是靠听不是靠看;我通过你说话能判断你今天高不高兴;楼底下煮东西我能听得出来他是煮饺子还是煮面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现代真人版的顺风耳?
对于“没有耳机就浑身不自在”的现代人来说,他们的生活简直不可思议。
他们的工作也颇为神秘。
用她的话说,大部分人以为他们的工作就是下载素材就行了,但这远远不够。
“我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啥人也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地放。
”“一天你可能跟谁都没有对话,你就自己在那干……做《影》的时候干得都快废了,每天坐屋里,看着画面下着雨,挑着雨的素材,出门以后基本都是黑夜,特别压抑。
”
“(做《影》的时候)把全世界素材库的雨都买了,一点都不夸张;其次是录,只要看到下雨了,就出去录雨……”包括说起她在中影曾经一个多月没回家,“每天四个棚,轮番看,一遍一遍地改,关键还干不完,突然有一天我就在混录棚嚎啕大哭……”在接受采访时,靠在椅子上的她能够谈笑风生般地聊起做这行孤独的创作回忆,实在令人敬佩。
曾经她的朋友管她叫“楠哥”,确实是名不虚传,虽然她本人并不喜欢,但这应该是大家表达对她的尊重的方式吧。
她说她在领金像奖的时候,很自豪地向大家宣布,“女孩子一样可以成为好的录音师,可以非常好、非常棒。
”而在这一集里,她不仅为录音师里的女性代言,更是让录音师这一劳苦功高的职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这部叫“做”电影而非“拍”电影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除了那些凭借电影享誉国际的导演、演员,还有这些劳动成功具有隐蔽性的幕后工作者,或许他们的名字在片尾的位置靠后,但是没有他们的付出,一部好的作品是不可能诞生。
一部电影的成败,当然是剧本、导演、演员等方面决定大局,但为什么观众有时候会有说不上来的“不对劲”,或者有感到莫名的好感,往往就是摄影、声音等细节决定成败。
可能就在同期上映的电影里,本来旗鼓相当的两部影片,其中一部因为幕后工作者付出得更多而更胜一筹,因为他们的工匠精神画龙点睛。
最后,希望不管是影迷还是从业者,都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为中国电影进步默默付出的工作者致敬。
戴着黑框眼镜,穿着黑色的公司文化衫的丁燕来,脖子稍微有些前倾——也许这是他做特效多年的一个见证。
丁燕来是《流浪地球》的视效总监,也是橙视觉的联合创始人。
即便已经站在国内视觉效果领域的头部,他仍然感慨不易:特效公司的生存环境非常难。
要花钱的地方除了房租、员工、正版软件,还有一个月好几万块的电费。
而这些,还只是成本而已。
除此之外,中国特效身上还一直压着“五毛钱特效”的骂名。
相比一路从传统特效走到现代数字特效的美国,中国就像一个视效插班生,在场景制作、物理特效等方面可以接近好莱坞水准,但在像制作灭霸、阿丽塔这样的虚拟人或者高端生物方面,中国与好莱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而这个现实,国内的电影从业者们都很清楚。
2015年,郭帆导演就跟丁燕来提过会有《流浪地球》这个项目,说希望到时候《流浪地球》这个科幻片的所有产业链里,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去完成。
MORE VFX的联合创始人魏明记得,《流浪地球》的特殊性让参与制作的人员都倍感压力。
每次开会前,导演都先不讲要改什么,而是先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如果《流浪地球》这事折了,中国的科幻电影想再往前走一步的时间,可能需要往后推很多很多年了。
在做《流浪地球》的时候,让人崩溃的事情不少:实操才发现的很多的技术壁垒,少则几十次多则上百次的特效镜头修改……但大家似乎都卯足了劲要做好这件事,就连下班回家,也要在微信上问“那个镜头现在是什么进度啊?
”
而这种劲,也存在很多认真的特效工作者身上。
时至今日,面对纪录片的拍摄人员,数字王国的周逸夫还大概记得北京城正阳门的高度——47米。
这是他当时给电影《邪不压正》做视效总监时调查过的。
为了做好电影里30年代的北平城,周逸夫和团队收集了12000多张老照片,做了6000多栋四合院和12000多棵树。
也为了画面中出现的一个故宫金顶,他们把整个故宫都做完整了。
这集的尾声,有个镜头久久地停留在一墙标语上:一往无前的唯一力量,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一切。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但不管再怎么热爱,也不能总让特效为爱发电、为情怀发电。
只有赚到钱,特效公司才能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他们才能继续一往无前。
最近几年,大部分国产剧集的服化道饱受诟病:不管古装剧、现代剧,均是统一的布景配置,道具更是屡屡穿帮。
偶尔出现一部服化道在线的剧集,观众都忍不住大呼:我的眼睛又回来了!
让观众眼睛又回来的的人,是美术指导。
而谈到美术指导,都绕不开一个名字:叶锦添。
镜头前的叶锦添年过半百,戴着一顶有点做旧样式的瓜皮帽,在半框眼镜的遮盖下,眼神并不浑浊。
一口温温吞吞的港普,缓缓道出他对美术指导这个职位的看法:你对历史的认识,你对人情世故的认识,你对所有生活细节的认识,都是美术指导的工作。
他举例子:你弄一个茶壶,是什么样的茶壶,然后茶壶是代表什么。
就每一个道具,都有正路跟歪路。
歪路就是,当那个角色不是那么正常的时候,你的道具就要帮他,你的服装就要帮他。
给《卧虎藏龙》做服装的时候,叶锦添除了契合历史尽量还原,还做了适度创新:服装颜色整体偏淡雅,服饰花纹绣上了山水景色——这是古代服饰没有的。
给《赤壁》做楼船,叶锦添不仅画出了楼船草图,还标注了船内每根柱子的高度。
给《夜宴》做美术指导时,叶锦添看到现场的布皱巴巴的,很不顺眼,就跟冯小刚导演说“不行,真的要烫”。
看到宫女穿着宽大的戏服走路步态太丑,叶锦添亲自下场教她走路。
管服装、管道具、管妆容,大到布景设置,小到演员走路的步态,身为美术指导的叶锦添都做得来,也做得好。
因为这一点一滴,不仅是美术指导的职责所在,也是影响电影质量的每一个细节。
正如叶锦添所说:美术(指导)原来是个隐晦的劳动者,就是做很多东西都没人知道。
如今名满国际的叶锦添也迷茫过。
曾经年轻自傲的他为了找到自己未来的路远走欧洲,为了找到原创去台湾、去内地。
在坚定内心的同时,他也看着国内的影视剧审美从当初如《大明宫词》的高包容,倒退到现在的套模板的网红滤镜审美。
但叶锦添不担心,他说:我觉得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审美)疲劳的,有可能到一个程度后会开始对这个东西(审美)有其他诉求。
和声音指导赵楠一样,叶锦添也觉得中国的电影工业不够专业:因为现在中国发展得太快,好多人都还没专业,他就已经是坐在这个位子的人。
画个图,连人都不会画,就画服装了。
但叶锦添还是坚持着,因为电影带给他很多东西,他说,电影是个共感,就好像早期的希腊剧场,我们一起在一个地方听一段音乐,听一段故事,我们都不认识对方,但忽然间觉得好近。
为了这一份共感,为了这一瞬间的靠近,叶锦添依然隐晦地劳动着。
这部纪录片从摄影,美术,混音,配音,以及特效五个角度讲述了5个电影工业中的工种,看完之后,觉得想把每个工种做到顶尖,其实不光光要靠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和优秀的审美能力。
比如拍好人物和光影,一定抓住事件发生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的内心,用心去感受。
比如配音,想要把配音完成的很好,也要融入故事和人物的内心。
总之,看似每个工种都各司其职,其实大家都在用另一种形式,或者用自己的方式拍电影!
2019跨年夜,由B站主办的 “二零一九最美的夜”跨年晚会横空出世。
一时之间,引来万千网友的热捧。
“跨年晚会最佳,没有之一。
”“全程高能,全程暴击。
”
种种好评不绝于耳之外,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哔哩哔哩”这个神奇而独特的视频网站。
不可否认,B站的确是一座宝库。
从“鸡你太美”的鬼畜视频,到琳琅满目的二次元番剧,到各个大学的公开课汇总,再到涵盖面非常之广的各类纪录片,可谓应有尽有。
而最近,阿七就在B站上发现了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人物纪录片。
它由时光网出品,聚焦于中国电影行业的“幕后英雄”。
虽然只有短短5集,但却足以让我们如管中窥豹一般,看见电影从业人员的诸多艰辛与不易。
《我在中国做电影》Tales of Chinese Filmmakers
本片把镜头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大电影幕后工种。
通过对7位重磅中国电影人的访谈,将中国近年来的电影产业面貌一一呈现。
第一个登场的,是摄影师曹郁。
2004年,他凭借《可可西里》摘得金马最佳摄影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由他掌镜的《南京!
南京!
》《摆渡人》《妖猫传》等多部影片摄影奖拿到手软。
而曹郁自己,也在一路的实践与积淀当中,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摄影风格与艺术表达。
在曹郁看来,摄影师作为一部电影的视觉统领者,必须首先做好质感的准备。
举个例子,《可可西里》着重于自然环境的描绘,画面就要追求真实和震撼。
而《妖猫传》完全是一个主观故事,事件本身就不真实,所以没有必要去拍出自然的光效。
在拍摄过程中,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镜头曾一度让曹郁压力巨大。
其一,这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
其二,这是白居易笔下的名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的“名场面”。
为了拍出这个惊艳的镜头,曹郁先让人找来十几根蜡烛,放在张榕容脸部周围。
之后,加上了LED灯,营造出流光溢彩的丰富色泽。
曹郁觉得这样似乎还不够,于是在眼部加了Dedolight,又在整个脸部加上电子调光台来控制光亮的变化。
这一切加在一起,终于造就了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其实,早在曹郁一开始跟陈凯歌聊起《妖猫传》的摄影阐述时,陈导就立刻意识到这位摄影师的不凡之处。
曹郁当时拿出了一个装满画册的手提箱,里面是他在这部影片中想要用到的质感。
绘画,是曹郁作为摄影师最直接的艺术修养和创意来源。
在电影中,他会将不少自己喜欢的绘画融入其中。
比如,蒙克画作中的蓝颜色,启发了他使用蓝色和绿色构成《妖猫传》的主要色彩风格。
再比如,还未上映的《八佰》的视觉呈现,则参考了毕加索的早期画作。
说到曹郁入行的机缘,他提到了一部中学时期观看的电影:《末代皇帝》。
当时,他第一次看到摄影机居然可以像羽毛一样,那么自由诗意地展现情节。
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要当摄影师。
于是,有了后来的种种成就,如今的曹郁无疑是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
可如今的他,却并不骄傲,而是十分谦卑而审慎地向着更理想的境界迈进。
“我觉得摄影是这一辈子可能都达到不了你期望的那个高度,因为毕竟你的天分是有限的,你只能尽量地去做。
只要你一直在进步,而不是重复甚至退步,那我觉得我就有这种幸福感。
”
第二个登场的,是录音师赵楠。
她不仅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催眠大师》《皮绳上的魂》《影》等多部华语影片的声音指导。
而且,还是奥斯卡的评委会成员。
说到对“声音”的理解,赵楠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
在她看来的,声音在五感中虽然特别被动,但却是谁都逃不开的。
在电影中,声音的最高境界是生理学作用。
比如,怪兽电影里怪兽的吼叫之所以会吓到人,是因为次低频是让人最不舒服的一个频率。
再比如,电影中很多时候,即便没有台词只有音效,你也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人是愤怒还是喜悦。
面对外界的“误解”,赵楠直言声音创作的核心并不在于素材,而是想象力。
比如,面对一段无声的怪兽画面,你脑海里必须瞬间反应出大概五六种声音。
当自己形成一个思维的创作过程之后,再实际操作。
细分下来,就又有不少步骤,从搜罗素材,到给角色定性,再到分析角色的生理结构和情绪,都十分重要。
在赵楠看来,声音创作和电影艺术一样,都有着某种共通的“假定性”。
手法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把两者相结合给观众制造一场幻术。
比如,在《影》当中的一场杀戮戏,沛良后心被捅,完全不能说话。
拟音团队,为了达到电影的真实就必须研究出,到底把人捅成什么样才不能说话。
后来发现,从生理结构来说,是捅肺。
于是,他们找来鱼鳔模仿肺,“啪”捅破之后,再把血往里灌,就这样完美模拟出了这段震撼又残忍的杀戮场面。
然而,与电影其他工种不同的是,声音工作者由于在创作上比较独立,是一个十分孤独的职业。
就拿拍摄《影》期间的经历来说,赵楠团队每天对着画面看下雨,然后每天还要挑着雨的素材。
工作结束的时候,天都黑了。
因此,那段时间的她心情特别压抑。
但即便如此,赵楠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她曾说,每一个声音从业者,没有五年、十年,他就不可能成为很优秀的混录师或者声音指导。
而正是这份可贵的坚持,让赵楠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
在颁奖礼上,她为女性发声,更展现出身为一位专业录音师的自豪与骄傲。
第四集,大概是最有格调的一集,因为请来了被誉为“东方美学第一人”的美术指导叶锦添。
纵观他的作品履历,从《卧虎藏龙》到《无极》,从《夜宴》到《赤壁》,每一部都能从中窥探到叶锦添对东方美学的独到见解。
《卧虎藏龙》中,他大胆创新,史无前例地用山水画来做刺绣图案。
《赤壁》中,他为了绣一件衣服花了大半年时间,美学大师的精细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在影片中,对于同一个角色,叶锦添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设计出不同的服装。
比如,《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是一位归隐山林的大侠,衣服从头到尾只有一套。
但在不同的戏里,他的衣服出现了材质上的变化:竹林戏时,他的衣服更加轻盈,可以随风飘动;进入宏村时,他的衣服则是棉麻质地,比较坠。
在叶锦添看来,美术指导并不只是把服化道弄得漂漂亮亮就可以,它涉及到很多我们一直忽略的知识和领域——“你对历史的认识,你对人情世故的认识,你对所有生活细节的认识,都是美术指导的工作。
”
比如说,你弄一个茶壶,应该是什么样的茶壶,然后茶壶是代表什么,都需要考量和设计。
正是这份精益求精,让叶锦添逐渐打造出独树一帜的东方美学。
2001年,他凭借《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
此后,《卧虎藏龙》的美学风格几乎成为了一种高山仰止的范式,不断影响着整个华语电影产业。
但叶锦添则提到,所谓的“东方美学”也是慢慢建立起来的。
刚毕业的时候,叶锦添相当自傲,因为在香港看不到他认为厉害的东西,于是他索性当起“背包客”远赴欧洲。
后来,他去了台湾。
在那里,叶锦添发现了一些有中国味道的东西。
然而,之后再深入下去,就觉得它们的力气不够。
于是,叶锦添十分先觉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拍出属于自己,并拥有生命力的“东方美学”。
从《大明宫词》开始,他一路探索和追寻,不断将他个人理解的最纯粹的东方美学呈现在大众眼前。
因此,才有了之后蔚为大观的《卧虎藏龙》等一众愈发成熟和优秀的作品。
在新片《封神三部曲》中,叶锦添则再度担纲美术指导。
为了设计片中的服化道,他钻研商朝历史、宗教、饮食文化和宫廷文化,以期用多元碎片组织成画面,做出游牧民族和汉族道统文化相结合的东方味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叶锦添的电影美学会享誉全球。
而且,中国的东方美学和传统文化也将被更多人看到。
说到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意义,自然是让更多人看到了一大批隐藏在大银幕背后的电影工作者。
他们辛勤劳动,兢兢业业,身为电影的工匠,却始终默默无闻。
但从另一个层面,我却看到了电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强大魅力。
它因朴实而动人,因纯粹而闪耀。
也惟其如此,它吸引无数电影人参与其中,如朝圣一般完成着日复一日的电影幕后工作。
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电影真的意味着太多东西。
叶锦添将电影比作古希腊的剧场,它可以让一帮陌生人共鸣共感,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赵楠则坦率地说,自己已经不知道是否热爱这个行业,但肯定热爱电影。
看到这里,阿七不禁被这份简单的“热爱”深深打动。
是它,支撑着无数电影幕后工作者不断向前。
也同样是它,让电影成为了他们每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融入血液之中。
最后,就用一句影片中的语录作结,并与大家共勉吧。
“一往无前的唯一力量,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一切。
”
让我们向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们致敬。
让我们从此时此刻起努力打拼,不辜负心中的热爱。
4月9日,悬而未决的电影院复工问题终于明确。
通知建议,低、中、高风险地区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均暂不开业。
而电影院正是密闭式娱乐场所,去影院看新片,目前看来是遥遥无期了。
闻此消息,条姐一边流下两条宽宽的面条泪,一边不知道第多少次打开这几年攒下来的高分片单。
《妖猫传》绮丽缱绻的幻梦悬疑;《影》用水墨铺陈世界的野心;《流浪地球》的里程碑飞跃;《少年的你》聚焦现实的少年文艺……每部在当时掀起刷屏式讨论的国产片,在现在看来,都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是时候,来回顾一下这些国产佳作诞生的故事。
《我在中国做电影》,这部高分纪录片自2月底上线以来,就成了很多人的强心针。
短短5集,每集都以一位中国电影人,或一个电影工种为线,将电影诞生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部片里的名字,你可能并不熟悉。
但正是这些专业的幕后工作者,靠一门门堪称魔法的硬核技术流,支撑起了一整个专业的电影工业链条。
01视觉魔法-摄影来,不许看答案,试试提名近年院线国产片中,最令人难忘的绝美回眸。
想好没?
条姐猜,一多半人会提名它——
2017年年底,陈凯歌带来《妖猫传》。
如梦似幻的盛唐风采,万国来朝的气象万千,因为一部电影,回了魂。
痴绝的一场幻梦里,勾来了顾盼神飞的白鹤少年,勾出了奔腾欢快的胡旋舞,还勾出了李白和杨贵妃——唐的精魄。
而整部电影的最高光,就是极乐夜宴上,杨贵妃的这一回眸。
陈凯歌想把整个盛唐,都烘托到饰演杨贵妃的张榕容身上。
谈何容易?
幸得摄影曹郁。
他为这场戏,布了极其复杂的光。
灯笼作为环境光,再用几十根蜡烛衬托张榕容的侧脸,全脸用led灯带打上光,再用Dedolight强调眼睛四周。
这还不够,实际拍摄时,曹郁又在电子调光台上实时操控光的亮度。
全部合在一起,才成就了这一经典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用曹郁的话说,摄影是导演的情敌。
他们都爱慕着电影女神,用自己的方式彼此拉锯,最终磨合出最美的电影画面。
还是《妖猫传》。
看国产片多的,一定对这部片如梦似幻的色调过目难忘。
色调,是一部电影氛围的基调。
怎么定?
曹郁第一次见陈凯歌聊《妖猫传》的阐述,没来得及写,先从登机箱里掏出厚厚一摞画册。
往小了说,电影只是电影。
可是往深了说,电影的画面如何塑造,积累了全部人类文艺史的底蕴。
《妖猫传》的浪漫。
《末代皇帝》的诗意。
《南京南京》震动心灵的冷厚现实。
导演正是通过摄影,掌控着观众的眼睛,从而掌控观众的情感。
02听觉魔法-声音电影是视听的艺术。
除了“看”,还有“听”。
来见见耳朵的掌控者——声音指导赵楠。
声音?
有人要问了,难道电影里的声音不都是录音?
这样说,只能拿一半的分。
现代电影档期紧,声音部门对拍摄场景的主导权极其有限。
还是以近年的国产片为例,就说张艺谋的《影》吧。
整部电影,几乎一直都在下雨。
竹林里的雨,水上的雨,城郭的雨……首先就要在听觉上有所区分。
而绵密的雨声里,又有兵器交接之声,盔甲摩擦之声,脚踏泥水声,人物对话声……要靠同期录音,根本不可能。
怎么办?
第一步,先让拟音师上线。
再大手一挥,买遍全世界的雨声素材。
还不够,每到下雨天,还得自己带着录音器材去录雨。
最终成片,随便一场戏,都铺了几十条音轨。
电影的声音,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声音却可以在潜意识的层面,影响观众的感受。
电影里怪兽的叫声都是低吼,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
答案有心理学依据,低吼里,有大量能让人类本能产生不适感的次低频。
神不知鬼不觉让你沉浸在故事里,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03造梦魔法-特效还有一个魔法,虽然现阶段在中国还是个弟弟,但重要性与日俱增。
——特效。
先别急着嘲。
至少,要先问问《流浪地球》同不同意。
上面截取的画面,来自正片里一个长达50多秒的长镜头,全靠特效做。
这,就是国产特效能达到的水平。
特效在灾难片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这些,你可能就没想到了。
《邪不压正》里的老北平,好看吧?
其实,从城墙到屋檐到绿植,全是假的。
(只有彭于晏的裸背是真的)《一出好戏》那艘出了事的船,挺棒的吧?
假的。
擦了特效,全是绿的。
电影拍摄,要搭景。
往往搭出来的景是一个样,一抬头,屋脊之上,窗户外边,又是另一个世界。
能够补救这一切的,只有特效部门。
来,上对比——
特效前是木偶戏,特效后是梦境,就问你绝不绝。
摄影、声音、特效、美术、配音,还有更多没有来得及被讲述的专业部门。
成功的导演,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加持。
而优秀的电影,就是各部门这么一点一点配合出来的。
看到这些,我只想大喊一声:牛X!
关于电影,我们可能了解的最多的是演员的演技,剧情的好坏,但电影的背后,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关于摄影,那么多厚重的东西,看了纪录片,感觉自己充实了不少。
不再那么虚无缥缈。
1.对于摄影其实有些共鸣的,只不过曹郁有能力,同时在执着,他的圈子也都是一类的人。
同样是普通人追梦,作为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我学到很多。
在现实中,更多事情上,也许有阻碍,但希望我们内心能坚持初衷。
❤️2.关于拟声一直很佩服这种人,所有声音全靠想象。
真的是很有创意的工作。
但是,也了解到这是一份孤独的工作。
3.关于特效没那么简单,越来越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步一步,不可缺少。
4.关于服装道具如果用心去准备,那得多么复杂的工序,多么深厚的知识背景,同时也是可以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
5.关于配音百变音色,声音的魅力。
如果我能够学一点皮毛,哪怕是用丹田发声,保护好嗓子也行啊!
(一)光影统领者:曹郁《可可西里》《南京南京》《妖猫传》《摆渡人》《八佰》曹郁说摄影是唯一能够掌握的、完整表达他的一个工具。
对他而言,摄影的质感就是摄影师对影片表达主题最直观的理解和呈现,摄影的韵律关系到整个电影的气氛,配乐和摄影机运动速度要契合。
《可可西里》需要强调自然的光效以突出自然环境的震撼,《妖猫传》无需自然光效,反而需要各种奇幻打光来突出影片中的梦幻感,例如贵妃惊鸿一瞥的“百媚生”定格画面。
同时他还透露了摄影过程中配乐的重要性,《妖猫传》和《南京南京》中截然不同的质感是由于配乐和摄影韵律所决定的。
对摄影师曹郁来说,绘画功底和对绘画艺术的了解是最基本的。
非常喜欢蒙克画作的曹郁在《妖猫传》中运用了很多蓝绿色彩,就是借鉴了蒙克对蓝色的运用和诠释。
而在《八佰》中,他的视觉参考主要是毕加索早期画作中的蓝绿色,而蓝绿色的互补色相反就是黄色,所以《八佰》颜色构成主要是黄和蓝绿,用柔和细腻的颜色来反衬剧作上关于战争的残酷感,“导演跟摄影师的合作是很精神化、情绪化的,就像电影的两个情人,或是情敌,是既相吸又相斥的一种奇妙感觉。
”他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他对摄影这份职业的自豪感很由此生出的坚定地个人骄傲,令人动容。
由斯托拉罗摄影的《末代皇帝》让年幼的曹郁看到了摄影的浪漫写意和诸多可能性,这深深的影响了曹郁的摄影质感。
(二)声音魔法师:赵楠《影》《催眠大师》《孔雀》《大腕》《风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声音是一个非常恒定的东西,不会随着时代变迁或社会发展而更改原有状态。
声音作为五感之一,直接关系生理反应,因此也直接关系到观影体验。
对于声音剪辑师来说,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对着无声画面尽可能多的想象出所有可能存在的声音,其次是懂不懂情感、懂不懂这个世界,这都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声音剪辑师。
这很像一位名厨通过看闻品还原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和食材佐料。
赵楠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制造幻术,是将影片中人物动作或者环境音拆解到最细节然后再复原。
但是非常可悲的是,在当下一切图快的电影制造大环境下,并不可能给予音效师这样高的地位和宽裕时间,获得奥斯卡最佳音效的《罗马》混音时长4个月,但国内往往只有不足一月的时间,但电影却是无法修补的一次性产品,这也就决定了短期内中国电影的上限。
与曹郁一样,从赵楠的接受采访的话语中也能发现很突出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同样反思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细分程度不够导致种种问题。
(三)视觉造梦人:魏明 丁燕来 周逸夫《流浪地球》《邪不压正》《一出好戏》视效工作是一个很综合的工作。
美国电影工业中特效是经历了从传统特效(搭建微缩模型)到现代数字特效的全过程,但中国电影工作中的特效发展是飞速的,是跳跃式发展的,也因此是断层的。
三位都提到了当前中美特效发展差距很大,美国擅长的高端生物特效虚拟我们完全做不到,技术壁垒很高。
对《流浪地球》这样一个科幻电影而言,特效是至关重要的。
能不能在特效方面脱颖而出,直接关系到这样一个中国科幻电影类型片典范的成功与否。
特效人就抱着这样的心态不计代价、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改调整,这也决定了《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四)寻找东方美:叶锦添《卧虎藏龙》《赤壁》《夜宴》《胭脂扣》《大明宫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美术指导考验的是对历史的认识,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对人物所处时代生活细节的认识。
有些演员不是他本身有魅力的,是靠美术指导通过服装造型、道具、置景创造出来的。
很喜欢叶锦添对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评价,他说香港是一个看不到全世界的地方,台湾有中国文化的表层具象,但不能提供可供深度挖掘的土壤,只有大陆有最深厚、最原始、最丰富的中国东方美学文化。
电影是一个共感,是一种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产生交流的文化。
很多时候,甚至不是某个情节,仅仅只是一个场景或是一段音乐,就会激发我们心中的某段记忆,两者贴合,产生遥远的共鸣和陪伴,这才是电影最本质的吸引力和发展方向。
只是可惜我们的影视文化从20年前可以接受《大明宫词》这样的艺术作品,发展到了如今只讲商业盈利。
(五)另一个演员:阿杰电影值得。
(完)
“我在哪里做什么”的系列应该做下去,以增进人们对于某些特定行业的了解,而不仅仅只是“不就是什么什么”。
任何一个小众的领域,都有其极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五期分别是摄影、拟声、视效、艺指、配音,虽浅尝辄止,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能达到普及的意义已经是非常好了。
第二期拟声,赵楠谈到工作的独立性,那种独自一人包裹在录音间的独特体验,值得去了解与感受。
谈到中国社会及行业的变化,也有许多无奈,尤其是关于“术业有专攻”的表达,戳中每一个技术与艺术交融性行业创作者的内心,中国是发展快,中国人干活也快,但中国与美国,“差距在高端”。
到了第三期视效,中国电影行业及电影人与世界顶级电影大国的实力差距,就更悬殊了。
在视效领域,更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电影的工业感,这一行具有极强的技术性。
今天,中国最好的视效工作者,对于美国的视效工具,即便能拿来,也根本不会用,如同几十年前,人有原子弹而我们却没有,什么时候我们能研究出同样的视效工具,并且熟练使用,才算是在这一领域,有了自主权,拥有了保卫自己作品的能力。
中国电影不成熟,包括市场不成熟、观众不成熟、技术不成熟。
就像这些年一直提及的,钱过分花在演员身上的问题,造星当然很重要,演员与角色是令观众瞩目与记忆的核心,明星制度也是美国创作出来的,但是美国已经走到下一步了,已经实现了全产业的成熟,而我们还仅仅局限在演员,又落后一百年。
视效是电影整体产业能力的一种极致体现,它更为赤裸、更为直观,比声音和摄影等更容易让普罗大众感知到,所以好了就真是好,差了也真是很差,容易被误解与吐槽。
可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单一领域。
第四期叶锦添,可谓此系列的高潮,艺术指导体现了一个人“对历史、对人情世故、生活细节的认识”,这句话说得真好,这也是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所在。
能感觉到叶锦添对于跨世纪时间段的认可与怀念,这个世界会更好吗,不会,但起码,每个人先做好自己手上的事吧。
电影工种繁多,我在中国做电影系列,要再拍下去哦。
第一季《光影统治者》—曹郁《妖猫传》、《可可西里》、《南京!
南京!
》 《摆渡人》 《八佰》摄影爱好启蒙,大学进修到后来合作大导演大制作,拿奖,因为热爱不断努力精进,“和大师比,作品还是太少了。
” “我只要比上一部作品有进步就行。
”最近看影视作品开始留意光影,自然的片子就用自然光给观众震撼(《可可西里》,虚构的故事片因为故事本身不真实就不用太在意打光的真实性,人物出场脸上打了四种光《妖猫传》,每一帧都是精品。
中国电影的有些电影光影技术在线,但是无奈编剧和演员总是让我免不了绕道走。
可以说是大咖教路,尽管是浮光掠影,但对于我们这些非电影制作者来说,虽是管中窥豹,也开了眼界,获益良多。另外里面还涉及到《八佰》《封神》这些备受关注的、未上映的大片幕后资料,也可以先睹为快解解馋了。推荐电影爱好者看。3.5星。。。
叶锦添那集效果爆棚,把人看感动了。可惜太短了,没有深入探讨,有点隔靴搔痒,不够通透。
曹郁在第一集里边说:“单拆开某一个人干这事都干不成这样,只有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干成这样。”实际情况是,单看某一部分的技术都叫人赞叹,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让人纳闷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是我们的心态急功近利,还是电影人只有在做技术没有在做艺术,这些东西现在真的回答不了,就像时光网做这片子的态度一样浮于表面,摄影和摄像的具体差别在哪儿,大家对于音效和视效的理解误区在哪儿,在叶锦添眼里中国人是怎么失掉对于美术的掌控力的,配音这工作真正的难点在哪,这些才是中国的观众真正需要了解的关于电影的事,而不是咱们是怎么样的腕儿,谁拿了什么奖,大谈敬业精神又怎么传承了,不是这些。
差点东西
看了一集
这个纪录片更多关心的是电影制作细节中的个人吧,电影的基础永远是工业,也渴求着精细化的专业分工,除了导演演员,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得到尊重。
第一集,摄影这种直观的情绪表达,还是可以get到的!第二集,拟声,太神奇了,太有意思了!第三集,特效团队,希望他们能够度过疫情这个难熬的阶段。
太短,干货太少。
较为浅显,以叙述为主的片子通病。
夹缝中有干货。但还是太着重于人了,而不是整个行业。
第一集和第二集最有意思。
太短了
名字起的很大,内容做得较小。
断断续续都看完了,这些电影人是挺不容易的,但是然后呢,依然有那么多垃圾电影出现,太难受了吧
三星半,可以看。但内容太少,讲的总体比较蜻蜓点水,加之体量太小,撑不太起“中国”的名号。
节目目前的深度和广度,更适合叫“我在做电影”。
7.5/10 五集分别对应:摄影、音效、视觉特效、美术指导、配音演员
这一辈子可能达到不了你期望的高度,但毕竟是爱这个职业,所以它决定你往前走
说得太对了,摄影是一个你很清楚自己上限在哪的艺术,因为人的天赋是有限的。你只能下一部作品比上一部拍的更好,有机会集中观看一下曹郁的作品
对电影爱好者但非从业者来说,这部纪录片可以让你知道一个10秒经典画面的诞生,除了导演和演员的付出,还需要哪些幕后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