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anonymous, invisible, untraceable, like thallium. 其实本剧想表达的就是恶有恶报,对原著改编得也是挺敢挺绝。
贯彻了英剧向来的误解与谋杀主题,各种事件和诡异的音乐都使观众对男主、妻子、老头、小胡子、Jessie、三个神婆等人物身份和人设都先后产生了误导性理解,最后真相大白才发现人心不可叵测。
前半段用巫术、稻草人、诅咒等超自然现象混淆视听,甚至把不信神的男主也唬住了,最终走向堕落。
结局的反转又把人拉回现实,解释自然合理,逻辑满分。
昏黄的画风和小龅牙神叨叨的语气让我分分钟想到《疯城记》。
最后想说,那些增加的大把大把掉发的场景才是现代人真正的噩梦啊😱个人结局理解:当女巫问男主想要什么时,男主说他不想死+杀掉妻子和侦探+停止做梦,片末报纸显示男主已意外死亡,但他看见已故妻子时以为这又是做梦,说了句oh, not again,但其实此时所有的愿望都已实现,男主被永远地困在妻子临死前的那段时间里,正好回应他杀妻未遂后在医院里面对耶稣雕像时说的那句挑衅:punish me(来惩罚我呀),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海报上男主是睁着眼躺在棺材里,细思恐极。
但是!!!鉴于本剧对谋杀的解释并无虚幻元素,也可能被单纯解释为男主回家入睡后又开始做梦,手上拿着的报纸预示着他即将死于铊中毒。
如凶手所说,铊中毒在当时无迹可寻(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女主昏迷后颇具年代感的制氧机也给过多次特写),这也印证了名单上所有人看似正常的死亡方式(铊相当于一个引诱剂,不会直接致命,但会根据个人体质引发中风、心脏病等致命因素进而导致死亡)。
看到有评论说三个女巫去医院看昏迷女主并没有真实发生,我觉得不然。
虽然专门给了三个没人的红板凳的对比镜头,乍一看觉得女主醒来后发现三个女巫是一起坐在平地上的,但最后有一两秒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间黑姐坐的是红板凳,说明这就是真实发生的,女主对护士说我醒了这句也有一层她明白了真相的意思,而且这样更符合第二种结尾回归现实没有巫术存在的逻辑,毕竟…本片是改编于本格派推理小说。
看到Rufus Sewell主演就下载了,对阿加莎翻拍剧并没有太高期待,毕竟套路太类似,人性的阴暗,亲人间的勾心斗角,虽然凶手是外人,但利用的都是亲人间对财富的欲望,欲望是永恒的杀机,屡试不爽。
Rufus Sewell演绎的就算中规中矩吧,这类角色对这样一个戏骨,当然不在话下,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个演员,其实并没有特别耀眼的不一样之处,比如相貌,身高,气质。
当然,年过半百的Rufus Sewell也不必在意这些了。
那双淡到几乎和自然光一般的眼睛透着一种淡漠,演绎一个自私冷漠的空心人再合适不过。
实际上此类演员表演会有局限的,看过一部Rufus Sewell演绎风流倜傥侦探的,就会觉得Rufus Sewell的表演风格是自然的生活的,放到一部比较强调戏剧性的,冲突激烈的,就显得不那么贴。
Rufus Sewell似乎更适合风格化强一点,节奏慢一点,心理活动多一点,就如灰马酒店这般。
灰马酒店格局蛮小的,就两集,全部围绕Rufus Sewell,他的自私,专横,怯懦,一点一点展示,他又是游离事件之外的,喜欢英剧,首先是喜欢演员,其次是制作的英伦风格,所谓风格其实也是演员自身带出来的。
今年奥斯卡女主影片《朱迪》,Rufus Sewell演女主那自私冷漠无情的前夫,特意弄了秃顶,也没啥特点,成了女主没什么色彩的背景版,有点辛酸,这又何必。
最帅还是高堡奇人的德国军官吧,英国演员演绎德国军官总是又酷又飒。
已经年过半百的Rufus Sewell,在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中,似乎还没有替代品,他是独特的,且看且珍惜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書呆子(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276884【Sarah Phelps我求妳放过莎婆吧】真的太糟糕了!
前天看完《灰马酒店》,实在是太好看了!
于是昨天开始看BBC一年一度的莎婆改编剧,卧槽和我看的是同一本书???
明明照着原著拍就是最精彩的了!
真的莎婆、柯南·道尔、金庸、古龙……各位编剧照着原著拍好吗,满分试卷都已经在前面准备好了好吗?!
莎婆地下有知自己的作品被魔改成家庭伦理剧,真的怕不是棺材板要盖不住了。
原著里的戈尔曼神父没有了,探长少了一个而且最后还直接挂了?
可爱的金吉儿被删了,喜欢看话剧的有品位的马克改成了渣男商人,赫米娅感觉更讨厌了,凶手的职业更改了,虽然还是一样蠢。
故宫玄虚的BGM非但没有给剧情增添气氛,反而一言难尽,三女巫的加入显得非常格格不入。
结局不是探长找出来的是凶手自曝的,马克的反应过来也特别莫名其妙,更别说原著中关于中世纪巫术、宗教,还有死亡等因素的探讨全部都没有了!
原著中的马克和金吉儿一起寻找真相,这一部里马克别说设定成渣男,还直接参与了过程???
钢针,照这样情况下去,如果有一天马普尔小姐变更凶手我都不觉得奇怪了。
2015年的《无人生还》爱蛋帅翻了!
2016年的《控方证人》保持水准;2018年的《无妄之灾》中规中矩但是开始家庭狗血伦理剧;2018年末《ABC谋杀案》里的侦探波洛让我开始黑人问号;TMD今年的《灰马酒店》妳是在给我开玩笑吗???
给五星的快去给我看原著然后给莎婆道歉!
全剧总共两小时,前一个半小时几乎都在故弄玄虚,最后半小时解密。
悬疑是很悬疑,但并没有推理的成分,解密全靠凶手自爆。
(凶手最后的操作也是很不合逻辑,在男主手里有武器的情况下还一直激怒他)解释勉强能说通但是很牵强,凶手应该是自己联系客户,然后让他们去找女巫,误让客户以为女巫有巫术,其实是人为。
然后具体杀人部分就很迷了,谋杀那么多人可真容易,他为什么能到处下毒???
而且重金属毒杀也不是什么高明的杀人手法吧,不就是普通的雇凶杀人,结果死者死因都判定为自然死亡??
(就是因为他们是莫名其妙的死亡,所以才会显得惊悚悬疑,有意往巫术杀人引导,结果最后给的解释说是重金属毒杀我真的不能接受)
又是一部浪费时间的剧,讨厌开放式结局啊啊!
我的理解是abc1.男主必须死,五金店老板下毒了,他老婆也看清他了。
2.赫米娅活过来了,可能和女巫帮助有关。
男主找女巫要求杀妻的时候女巫明显有计策了。
3.女巫有一定能力,比如一眼就看到男主藏身处。
前妻来找她们时,女巫预言了马克的再娶,所以女巫是有点神的,想提醒前妻小心渣男。
最近腐国的剧都有女性主义色彩。
她们肯定不希望警察找麻烦,所以只帮了赫米娅。
后续可能还帮助赫米娅处理马克。
4.杰西写的名单问什么不写凶手的名字,这一点我觉得是bug。
因为改编了。
马普尔里面杰西并不清楚凶手是谁。
5.马克找女巫后他老婆和警官立刻中招了,我觉得是因为他是被五金店老板怂恿去的,去之后马上就安排好了。
所以这部严格意义上不能说是推理剧了,因为完全没有推理,全是灵异事件,因为内容的空虚刻意营造恐怖氛围。
阿婆的推理其实是在用严密的推理来解释看似灵异的murder。
这也是让人失望的最大原因。
唯一值得喝彩的大约是在结尾揭露了男主前妻死亡的真相,前面的铺垫都有了答案,这是本剧最像推理的部分了。
自我猜想,支持修正。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推理小说女王,与英国的阿瑟·柯南·道尔、日本的松本清张三人并称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
她的作品惊悚悬疑,环环相扣,堪称推理的极致,不到最后一刻永远都不会让你看清事情的真相,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阿加莎·克里斯蒂从《无人生还》、《控方证人》,到《无妄之灾》、《ABC谋杀案》,每年坚持将阿婆的一部作品翻拍成迷你剧,几乎成了BBC的传统艺能。
特别是《无人生还》与《控方证人》这两部剧,无论是还原度,还是从本身的质感,质量都非常上乘。
《无人生还》英剧版,讲的是在一个孤岛上,被邀请的十个人接连被杀;却始终找不到凶手,最终无人生还的故事。
而今年BBC拿出的作品,则是2月9日与亚马逊一起合作播出的英剧《灰马酒店》。
灰马酒店THE PALE HORSE
这部剧改编自阿加莎的同名悬疑小说。
虽然《灰马酒店》这部作品,在阿婆众多有名的著作中其实并不出名,但它所具有的那独有的作案手法以及玄学诡异的氛围都是首屈一指的。
剧集一共两集,短小精悍,内容紧凑,剧本依旧还是由《无人生还》《无妄之灾》的编剧莎拉·菲尔普斯(Sarah Phelps)执笔。
故事开始于1961年,男主马克·伊斯特布鲁克(Mark Easterbrook)是一位古董商。
一年前,马克的第一任妻子黛尔芬意外死于浴缸之中,他变成孤身一人。
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悲伤中多久,就迎娶了自己的异性好友赫米娅。
(呵,渣男)虽然赫米娅非常爱他,将他的生活照顾得面面俱到,可「渣男」马克似乎对她并没有什么感情,甚至还在外面又找了一个情人。
马克的情人托马辛娜·塔克顿(Thomasina Tuckerton)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叛逆白富美。
由于对自己的继母非常不满,托马辛那一气之下就从家中搬出来,在夜总会做舞女,这在当时还登上了报纸头条。
头条:名流女继承人丑闻,从高贵之家到苏豪区裸女酒吧这天,马克如往常一样与自己的情人幽会,接她下班并在她的家中留宿。
可早上醒来,昨晚还生龙活虎的情人,竟然已经死在了他的身边。
连头发都根根脱落了,不知道死了多久。
猝不及防的一幕袭来,让马克顿时惊慌失措,他赶紧清理掉了所有自己来过的证据,装作这件事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离开了现场。
回到家后,他丢掉了自己那天穿着的那套西装,并对妻子撒谎说道,他在路上不小心撞死了一只猫咪,隐瞒了自己的出轨行为。
马克原本以为事情就会这样平息下去,却没曾想到,警察居然找上了他。
只不过他们不是因为托马辛娜的死找来,而是因为另一个女人——杰西·戴维斯。
两个小孩发现,这个名叫杰西的女人死在路边。
死者身上没有被谋杀的痕迹,但奇怪的是,法医在检查尸体的时候,在她的鞋子里发现了一份名单。
这张名单上写满了名字,可其他的都是姓氏,只有男主马克·伊斯特布鲁克写的是全名,并在名字后打上了一个问号。
名单的意义不明,但背后似乎又有着一些不可告人的阴谋,因为在这个名单上可查的大部分人,其实都已经过世了。
于是警察们决定从这个名字最准确(并且还活着)的男主马克下手。
马克却表示,自己根本就不认识这个杰西,也不知道名单的意义是什么。
整个名单上,他感觉自己比较熟悉的名字,也就只有自己的教子大卫·阿丁里(David Ardingly)与情人托马辛娜了。
但是他隐瞒了有关自己情人的事,只告诉警察,他认识叫做阿丁里的人。
审问结束后,马克回到店里,遇到了前来找他的奥斯本先生,后者的名字被写在名单的最后一个。
奥斯本拿着一摞报纸告诉马克,他发现了名单的秘密——原来,自从被警察叫去警察局之后,奥斯本就围绕着神秘名单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是一份「受害者名单」。
根据报纸上的讣告显示,名单上所有的姓氏都有相应的人去世,虽然大家都是因病去世,自然死亡,但奥斯本却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巫术的力量。
他告诉马克,传说有三位女巫住在马奇迪平的「灰马酒店」,她们有着强大的能力,不仅为人算命,也为人做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灰马」一词,出自于《圣经》中的末日四骑士。
其中白马骑士代表瘟疫、红马骑士代表战争、黑马骑士代表饥荒、灰马骑士则代表死亡。
马克并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巫术,但他对这份名单也有些忌惮,毕竟他曾亲眼见证了情人托马辛娜的死。
名单上,还剩下阿丁里、自己和奥斯本的名字。
虽然还不知道问号究竟代表着什么,但马克依旧感到有些害怕,于是他将名单的事情告诉了自己教子大卫,提醒他注意一点。
大卫却不以为然,认为这可能只是某人想要敲诈他们这些有钱人而设下的骗局。
出乎马克意料的是,几天后,大卫的姑妈突然心脏病发去世。
原来名单上的阿丁里并不是指大卫,而是指大卫的姑妈克莱门茜·阿丁里(ClemencyArdingly)。
可明明前几天,马克去拜访她的时候,她还十分健康,只是脱发有点严重,为何短短几天就突然过世?
名单上又死一人;这下,马克坐不住了,他赶紧前往杰西的住处寻找线索,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名单的蛛丝马迹。
而在杰西的住处,他发现杰西与死去的托马辛娜、克莱门茜一样,都有着非常严重的脱发现象。
而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一张前往马奇迪平的车票。
这张绿色的车票,在他前妻的遗物中也有。
也就是说,一年前,他意外死亡的前妻,可能也曾去过马奇迪平这个神秘的地方。
似乎所有这些围绕着马克的死亡事件,都与马奇迪平这个地方有关,这里究竟隐藏着什么邪恶力量?
为什么名单上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自然死亡,难道这真的是女巫们巫术的力量吗?
• • •
《灰马酒店》的第一集就将所有的谜团全盘托出,四个女人的神秘死亡,构成了本片的开端。
与《无人生还》一样,整部剧没有侦探;而是以男主马克的视角,向我们展现整个故事,并让观众跟随着他渐渐探索出整个事件的真相,代入感极强。
并且,这一部也延续了阿加莎改编系列那精致厚重的质感,BBC的服化道真是没得说!
唯一有点缺憾的部分就是,本片与原著差别太大,改动太多。
可能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编剧删去了原著中很多的人物和细节,男主马克的性格与设定也有很大的变化。
不过这并不影响本片的观感,因为剧中的核心诡计与原著基本没差,这一点让那些没有看过原著的小伙伴也能愉快食用。
阿婆作品最大的魅力,就是在于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以及那严谨自洽的逻辑推理。
巫术杀人什么的,当然不可能。
本作《灰马酒店》与原著一样,都是非常经典的古典推理(逻辑至上,以推理解谜为主的推理作品)。
剧集的第一集其实就已经将最重要的逻辑漏洞与伏笔展现在大家眼前了,机智的小伙伴想必认真思考一下就能推理出真相。
你,找到凶手了吗?
快两年了,今天终于看完了BBC2019圣诞特辑(于2020元旦播出)——白马酒店(还是习惯旧称呼)。
Sarah Phelps我对你很失望。
别祸祸了,真的,你搞原创吧。
小说超级经典,itv改编成马普尔小姐的翻拍也很好看,偏偏你bbc拍的就……标新立异到本末倒置。
先是拙劣的悬疑感。
非常明显的看得出来是模仿自希区柯克的电影。
行吧,也许这是部惊悚悬疑片(其实不惊悚也不悬疑)。
然后,服道化,完全无法看出年代。
宴会上像是镀金时代的美国,偏偏大家说英式英语;有三层豪宅的古董商,居然没有佣人,就妻子一个人忙前忙后。
每个人的服装都可以无缝衔接到如今的时代。
所以看到之前的被害者的卒年,1960?
非常大的代际感,感觉“这是不是考古挖掘旧案件现场”?
包括各种非裔角色、现代化的交流方式……你无法相信故事里的“当前”就是六十年代,非常出戏。
最后就是最重要的,剧情的改编。
离谱,就特么离谱,竟然有比当初的控方证人还离谱的改编?????
古董商妻子出意外死了,难过之后他另娶别人,快结束了才知道后妻是妻子的朋友,还出轨。
以为是出轨了一个娼妇(。
)其实是有钱人家的白富美。
然后,白富美在一夜激情后也死了,古董商醒来,吓跑了。
推销员的死带来意外纸条,纸条上的人都死了,只除了古董商、小商贩和古董商教子的姓。
随后,古董商的有钱亲戚(教子的姑妈)也死了。
古董商发现了妻子留下的名片,找到了白马酒店。
小商贩很害怕,不停说是女巫作祟。
古董商去了两次白马酒店,都被吓到。
除了觉得很巧合、每个死者都和古董商有关实在是太“主角”了,也还能接受。
改编嘛不是。
我想着,只要不是是前妻去白马酒店去算婚后丈夫的命结果被以为是下单杀夫,我都能接受。
这时候出现了神经质的、台词暗示她有病在吃药的疯女人后妻。
想了想如果是后妻太爱古董商而下单杀友,虽然俗,但是也还行。
没想到是………全员恶人。
小商贩怂恿古董商烧酒店,教子贪财杀姑,古董商嫉妒杀妻,然后觉得是后妻杀自己,下单了后妻和督查长?????
hello??????
控方证人强行把爵士住院,然后弄了个老律师好心办坏事,女仆枉死沉冤不得雪;到了白马酒店,没了夫妇诈凶手情节不说,还给督查长发便当直接下线????
就离谱………既然这样,何必改编,你原创好了啊。
结尾竟然是古董商去撬小商贩的门,看到交易文件,点出小商贩的破绽。
小商贩毫无原著那种幕后大boss感,不是为了陈述或展示自己无法言说的成就,而是如同一个劣质模仿犯一样,得意洋洋的炫耀给他以为的弱小羔羊看。
结果被一撬棍打爆头,整个铺子被烧掉。。。。。
超级无语。。。。。
甚至“推销员”并不是完全无辜被蒙蔽来给这出生意来干活的。
结尾是古董商看着自己已死的报纸又一次回到杀妻的梦里。
后妻在医院醒了,在床头见到了那三个白马酒店的算命人。
算命人们总是出现在葬礼上,总觉得是知道点什么,而不是真的相信自己会巫蛊。
她们和后妻交谈了什么?
是否真的是后妻下单杀夫?
不得而知。
作为改编剧,乱改;作为原创剧,无趣。
bbc这几回改编,在我心里排名如下:第一是无人生还,跟着原作拍就是弔。
第二是无妄之灾,跟着原作走加上一些饱含人文关怀的改编。
(“鸟类学家”那里改的太棒了!
)第三是ABC谋杀案,没必要的隐喻太多,以及做作的人文关怀。
至于控方证人和白马酒店哪个垫底……我想了很久,觉得,嗯,还是控方证人吧。
起码白马酒店还以暴制暴、活着的凶手永远活在内疚中如同行尸走肉呢,呵呵。
背景补充一下,这个应是用圣经里末世四骑士的典故,一般视这四个骑士所代表为: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1887 by Viktor Vasnetsov. ''When the Lamb opened the fourth seal, I heard the voice of the fourth living creature say, “Come!” I looked, and there before me was a pale horse! Its rider was named Death, and Hades was following close behind him. They were given power over a fourth of the earth to kill by sword, famine and plague, and by the wild beasts of the earth.'' (Revelation 6:7-8)翻译大概是:"羔羊揭开第四印的时候,我听见第四个活物的声音说,你来。
我就观看,看哪,有一匹灰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间也随着他。
有权柄赐给他们管辖地的四分之一,用刀剑、饥荒、瘟疫、地上的野兽去杀害人。
"同一个典故,看过 The West Wing的可能也有印象,第一季里印巴冲突英国奇葩外交官Lord John Marbury的那段:
我觉得这大姐改什么都能改成Eastenders。
一定要有几个人互相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一定要有狗血家庭伦理剧成分,一定要有事没事故弄玄虚一下。
这种风格去拍肥皂剧也就算了,BBC居然让她一口气改了5部阿婆的小说。
阿婆小说那种表面波澜不惊实际暗潮汹涌的内涵全都被糟蹋了。
结果就是口碑一部比一部差算了不说了,回去复习ITV的波罗系列洗洗眼睛去了
酒瓶新酒,因诉说对象的情境在每个时代里的变化、观点不断地变化,由此经典作品会不断地适应、变形、投射、再生、传递,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由此麦克白原是武将、也是黑帮一代目、米其林厨师,但“僭越”的主题不变。
本片的改编也是,婆婆“爱与罪”的主题未变,淡化了冷战背景(但是保留了工具——铊),回望了故事年代里女性的”社会身份”——性工作者(悲惨)、主妇们(绝望)、未婚老妇人(被妖魔化)——的有限“选择”。
寓言里的富有阶层同步于帝国缩影兴衰,整个的“帝国”发家史被装饰品暗示原始财富累积自“日不落”时期。
改编也取消了婆婆的软暴力“特权”——属于女性的——投毒。
整个影片都是在清算自家历史的“罪”、时代里的个人的“罪”——自私、不节制的欲望,期许“叫醒”当下那些沉湎于过去“帝国(男权)神话”里的人,通过赫米娅的“死”而复生、通过“超自然力”的惩罚,而不是“僭越”情感的理性——法律。
小说杀手:Sarah Phelps。我一直怀疑这个编剧是带资进组的。不管原著是什么水品,她都能稳定地改编成一坨翔。她的主要受害者当然是阿婆,其知名受害者还包括狄更斯、J·K·罗琳、菲利帕·格里高利、塔娜·法兰奇。预计这个名单将持续增长。
美术设计、摄影都属上乘
Rufus一如既往帅炸裂啊。。所以就算没有马普小姐版那精彩的final scene in the library又有什么关系呢,全程盯着西装型男看也就够了【笔芯】结局居然还是个蛮奇巧的皮反转;)
场景和故事都不咋滴
三个半 小说会更饱满
没有阿婆,失去了灵魂。自行玩梗呢,时代感的局限又让包袱显得非常老套。
英剧
故事很好看,但又觉得,好像拍得过于奇幻,以至于好像没讲清楚故事,要想好久才能想明白细节
看得我真是刺激,迷惑,又害怕,就是玩弄人心啊,太刺激了。一开始被渲染的气氛,一切不合逻辑的巧合,真的以为是某种不可言说的神秘力量驱使。但,毕竟事得人为,在进行了翻转梳理和犯罪者的自白之后,情绪也逐渐被带回到相信科学的理智轨道上,然而理智刚爬上岸还没站稳脚跟,就被暗涌抓住了脚踝卷拖下水了。结尾和开头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环。“not again,not again”
完全没有阿嘉莎丝丝入扣的推理之魂。
【2012-1-17】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说没看懂所有细节已经交代的很明白了啊还需要推断揣测吗🤨如果不是最后硬拗回本格推理,前五分之四已经完全可以作为宗教变格片了,怎么看本格的部分都像是强行zz正确似的意味,其实大可不必。应该和原著出入很大吧。一星给身材超赞的漂亮姐姐们,一星给超美的街景建筑。
...
节奏拖沓故弄玄虚还无推理:)
我就觉得哪里不对劲…
把好好的侦探片改成灵异事件 编剧是有病么 侦探小说讲的是人性和科学 不是鬼魂和宗教 白瞎了几个好演员 Bertie Carvel倒下去那个镜头看着好痛 不知道是什么舞台技巧做到的 他怎么总是接深井冰角色 明明气质还挺老好人的
真不如就直接一部电视电影下来直接放送完呢!要不你就扩充成4集的迷你剧,这小剧拍得不温不火的看得真不过瘾!第一集还是挺唬人的,剧情上装神弄鬼的完全布阵,可惜第二集就全都哑火,幕后真凶按套路也能猜出个一二来,整个观影感觉下来,似乎主要是看剧集的置景和演员的服化道,只剩下气氛与环境的烘托,用我妈的比喻,斥无良商贩的豆沙包,第一口没咬着,第二口过去了!在财富面前展现人心险恶,比灵异恶鬼要更为恐怖,他们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来害人,且还能做到无声无息,三个巫女也并非完全无辜,在一定程度上起码是共犯,亨利小哥的小胡子还不错嘛,怎么私下里平面上这么老气!
两集一周看完,莫名其范儿
太吓人了,感觉不太像悬疑剧。不过剧情还是有点吸引力的,即使有点神神叨叨了。阿婆剧的角色很多都不是清白的,还是这个风格。
开头悬疑足够,后续解释不足,加入神神叨叨补充惊悚
故弄玄虚,改的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