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且历
《小别离》我并没有追着看,只是换台的时候,偶然看到这样一个片段:方圆和童文洁离婚了,一人在家吃着方便面,一人在外吃着不知道什么面,各自落寞。
那神情,真让人心碎。
早前我看过几集,觉得这俩关系很好呀,每天家长里短的很乐呵,怎么突然演着演着就离婚了呢?
后来恶补情节,才发现,是因为狗血的误会。
童文洁亲眼看见方圆搂着初恋陈洁进了酒店房间,怎么敲都没开门。
尽管事实并非如此,方圆和陈洁到了酒店,各自酒醉,吐的稀里哗啦,然后又分开睡着了。
然后文洁和方圆两人因为这件事,离婚了。
是童文洁作吗?
好像不是,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老公和别人进了房间还不开门,独自一个人默默的回到家里。
鬼知道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她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刀山火海,万劫不复。
她试图沟通,但是发现无法信任方圆,于是决绝地离开。
是方圆错了吗?
好像也不是,因为他只是出于情义送陈洁回去而已,他自认为胸怀坦荡,清清白白。
他觉得被怀疑、不被信任,很委屈。
貌似谁都没有错,但是这整件事儿,就是错了。
错误的症结就在于,既然童文洁早就介意陈洁是方圆的初恋,那方圆又何必处处与陈洁牵扯不清,还因此扯出许多的谎呢?
信任,有时候很强大,能够让两个独立的个体,建立起巩固的联系;但是同时它又很弱小,经不起些许的猜疑。
信任崩塌的严重性,往往超出事件本身的恶劣程度。
很多亲密关系破裂,看起来是眼睛看到的某些现实造成的误会,其实不过是一个导火索。
生活中日积月累的谎言和被骗的感觉,都不易察觉的在心里累积成了冰山,有一天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最可怕的状态是,我也很愿意相信你,但是我的心,我的脑子,我的身体,都不敢相信你了。
==有个成语,叫做“瓜田李下”,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在瓜田里不提鞋子,在李树下不整理帽子,以免被别人怀疑。
其实讲的就是,主动避嫌,远离是非之地的重要性。
这个道理用到亲密关系中来,也是一样。
爱情与亲情、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排他性”。
一个孩子可以同时拥有爸爸、妈妈和更多人的亲情,一个朋友也可以同时和很多的人维持友情。
然而爱情却从来是独占、排他的。
为什么会有那么的宫斗剧?
三千佳丽都想独占同一个男人,每个人的心里活动都能写成一本书,何况其中的纷纷扰扰,错综复杂。
现代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说到底就是为了维护爱情的排他性而建立的。
既然如此,那么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应该注意,刻意的避免一些容易引起怀疑的场合。
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意就是在女朋友面前,该不该给其他女生送伞?
备注是,该女生主动找他,都是同学关系。
底下一片反对声,有个回答是“你以为你是中央空调吗?
”这个比喻真的是幽默又生动。
确实,很多人都喜欢暖男,但是如果你对谁都那么暖,你的女朋友又立于何地呢?
毕竟,人性的弱点在于,永远不可能摆脱嫉妒心理。
==有人说,爱我你就应该信任我。
确实是这样的,爱和信任分不开。
但前提是,我的信任还有余额。
信任,也许就在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中,不断的存入、取出。
如果你从来不往我们的信任账户里充值,只顾一味的消费,等我对你的信任,变成了0甚至是负数,我再想相信你,也是不能够了。
而通常,消耗信任余额最多的,就是对其他男女关系的处理不当。
很多人以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就够了。
但是很多时候,别人没有看到你的身正,是因为你总是走在黑白不明的混沌里面。
比起要求无缘无故的信任,我想,远离男闺蜜、女闺蜜、前男友、前女友的各种纠结,才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方圆后来辞去了陈洁公司的职务,说,“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明确的态度,离开公司就是最好的解释,也可能当初,我选择来公司,就是个错误。
”也算是深刻的自省吧。
这终归是电视剧,说挽回,也就挽回了。
而现实中,任何误会和善意的谎言,被戳穿的一刻,信任就会被蛀了一个洞。
如果有一天那栋信任的大厦轰然崩塌,创伤散落一地,又岂是三言两语,三年两年能够弥补的呢?
==木心的诗《从前慢》有这样的句子: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其实,亲密关系和婚姻又何尝不是一把锁呢?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你锁了,自己也应该懂了。
虽然有青春期打幌子,可我觉得方朵朵从来都没正常过。
开始养小狗的时候信誓旦旦的保证会照顾它,结果都是妈妈在照顾。
好吧算你学习忙,可是狗丢了家长在找了一天的情况下你发什么脾气啊?
自己去找么半道还玩上了,我真是不懂了…英语成绩跟不上,保证过以后不会了,结果以后经常会,要说这孩子能力不够也不对,后期说要留学考英语立马补上来了,补上来了!
同样是学英语,中考就是压力山大,留学就是努力挣取,真是醉了。
课外写点小说,完全是占用学习时间好么?
她爸妈够民主的了没把她电脑没收。
如果说偶尔减压说的过去,可她是持续更啊!
初三了居然去参加社团排练!
你不是学习跟不上么?
结果还叫朋友代替去补习!
中间压力大这孩子出走一回,熊作啊,你知道你爸差点做坏了一个手术么?
知道后果可能多严重么?
就这样爸妈对你还是很宽容的!
后来说学校有绯闻压力大什么的就不说了,反正父母为你安排好了一切。
可是,在国外留学一段时间后居然说爸妈我想家了让我回来读书吧。
能不作吗姑娘?
真是折腾起人来不偿命啊!
综上,我觉得这样的姑娘就是被方圆惯出来的,因为这姑娘的性格完全不适合民主教育。
文洁幸亏厉害强势,要不这孩子得作到天上去!
看完第六集久久不能平静,只要一想起来那些镜头就哭的泪不可止。
这两天看了挺多的评价和回答觉得都很中肯,的确回想起当年我们上学时候的情景,小朵朵的每一幕都发生在我们身上,感觉中国每一代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势从来都没变过。
我也是特别喜欢写小说,画画,当时不敢用本子就用散纸,画完就塞到书里,到最后我每一本书练习册都厚的不行,被我抓住狠狠训一顿,再贴了一墙以示警戒,我就再也没画过。
其实真的过去了,之前那些委屈什么的真的都记不住了,想起来还觉得有意思。
之前看小别离的预告看到磊磊哭的那段我以为会是很往后了,没想到第6集就播了,这一段真的是看一次哭一次,也特别感谢小别离,让我第一次很清晰地看到了自我的成长。
感觉如果我还是初高中的小孩的话,我看到朵朵因为写小说和父母吵架,我会哭,因为同样感觉父母不理解我们,我们的高中生活过的冷冰冰的毫无趣味而委屈伤心。
但我这次哭的特别揪心,本来吃着饭看到那哭的波涛汹涌的根本吃不下。
就看到了海清和黄磊他们俩坐在沙发上,哭着说不完整话抱在一起,尤其是我爸和黄磊老师长的有点像,我一看见他哭我就像活生生看见我爸哭一样,真的受不了。
我爸真的就是顶天立地,很聪明也出色惯了,从容的很我从没见他哭过,我根本不能接受他因为什么事崩溃到能流泪的地步。
今天看微博里一个转屏,就简简单单几个字,道尽了我们这些早已远离青春叛逆期的子女们的心意:“原来,门外的他们是也会这样”……中国人的含蓄教育啊,让两代人彼此矜持而互不理解。
现在过去了我就会想,我父母是不是也在当初和我们大吵,转过身去落泪,真的,一想到爸妈可能因为我而伤心,心就揪着疼的不行。。
这真的是一种转变吧,我初高中很逆反,脾气又爆,经常就是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相处的非常好,回来和爸妈吵的不可开交,总觉得他们不理解我,不平等对待尊重我。
也没有什么转折点,很离奇的和父母关系就好的不行了,我们家现在非常和谐非常好,不吝啬拥抱亲吻,我离开家去上学,电话里也经常互说爱和想念。
真的,时间慢慢就达成了一切的和解。
非常感谢小别离让我正视到了这一点,感觉这部剧的价值已经慢慢超出了预期,真的只有这种现实意义的剧集才能隽永。
————————————————————另外再说下这次大家觉得有争议的点,磊磊和海清的表演重复性太大,虎妈猫爸的模式也不新鲜。
前几集我也觉得是,但看了第六集,文杰哭着说,你别崩溃,你崩溃了我怎么办,感觉这就是小妻子啊,老公就是他的支柱整个家都摞在方圆身上,但她愿意跟他并肩走在一块一块支持家庭,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改变啊,我觉得家庭设定太萌了!
一个有小脾气也事业有成的老婆,老公温柔宽善但还是家里的主心骨。
这样的老公给谁不想要啊!
后面他俩还是这么你侬我侬的是不是秀个恩爱就好了,千万不要撒狗血出小三,我知道国产现代剧喜欢这样。
最后关于磊磊角色重复,我承认有很大的重复性,但我还是很佩服他对这些体裁的把握,好像他拍的每一部他都是监制或出品人吧,一部夫妻那些事儿,主要讨论的是丁克和孩奴的问题,我爱男闺蜜针对当下广大单身职业女性提出男闺蜜的概念,最近这两部关注代际关系,一个讲空巢老人,一个讲子女出国教育。
全都立足当下,针鞭时政,没有看准市场下菜碟,不被IP绑架,特别佩服他。
关于他角色重复性,当然我也希望他能演出不同类型,毕竟他身上不只有黄小厨暖爸爸这类标签,神算子和老狐狸更多人喜欢吧。
不过如果他还是认为体裁比角色重要,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
————————————————————这剧老少咸宜,特别适合家庭看,相信看完这个,很多家庭会更亲密哒不知道什么时候人生就会小别离,现在时间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用每天来模拟,背对着父母在他们的注视下行路,直到他们的声音再也听不见,沉默着回应着:不必追……
第一次看到对这部剧的评价,是说,特别真实。
让我更加愿意去追看,是因为黄磊和海清。
我觉得这部剧能抓住我,是因为我的这个年龄阶段。
现在的我,还没有忘记青春期的那些点点滴滴。
被剧情一点,又能想起不少。
现在的我,有了自己的宝宝,那种一切为她好,一切为她着想的心情正在燃起。
看着剧情,不由地想象自己会是怎样。
这种好玩的剧里,往往都有三个家庭。
而且三个男人是哥们儿,三个女人是姐们儿,三个孩子是发小。
有时候我都会瞎想,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几个人,万一以后我和我老公吵架了可咋办。
哈哈哈。
琴琴家的这条线是最简单的。
主要还是讲父母两个人的意见分歧。
恋爱的时候,两个人生活的时候,吵吵架是生活的调味剂。
可是当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夫妻俩就会变得谁都不肯让步,谁都觉得自己心里委屈。
然后不知不觉走向陌路。
虽然真正相爱的人,还是能走到一起。
但是真的,价值观什么的是不是相匹配,太重要了。
小宇家这条线有点复杂。
小时候缺少父爱的,对继母不放心的,还有交杂着丈母娘的问题,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另外还添了点产后抑郁、精神出轨什么的。
太复杂了。
这家人能够平平安安,真是生活的神奇呀。
朵朵家的故事是主线。
最能有讨论的就是,支持朵朵爸还是支持朵朵妈了。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都会说,希望宝宝能一直开开心心的,可是当孩子长大,我们却渐渐忘了这个愿望;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用尽自己的能力各种保护,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说自己长大了,还真的会接受不了;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她依偎在身边,可是终有一天她要离开的呀。
就是看了一部剧,一部挺不错的剧,津津有味的追剧。
我不敢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因为我知道,关上剧,还是会继续希望自己能掌握小畅的一切。
但要说,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结尾,最最后的结尾。
前一刻还挺有意思的呢,怎么到了最后这么脱离实际,说好的现实呢?!
最近饭后假如有闲暇,我会看看黄磊、海清主演的《小别离》。
不知怎么的,片子总让我想到简•奥斯丁。
我知道这有点荒谬,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绅社会和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城市中产社会,相差十万八千里,有什么可比性呢?
两百年前蒸汽机都尚未普及,班纳特一家坐的还是马车,相形之下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生活可要快捷便利多了。
但有些东西,有些意趣,却像孙猴子一样,饶是你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比如海清扮演的童文洁,真是继承了班纳特夫人的歇斯底里、阴晴不定。
昨晚上讲到女儿朵朵去学校面试,出来她就抓住朵朵连问两遍有什么问题是之前没准备的。
当朵朵告诉他们夫妇俩被问到是不是只投了这个学校时她实话实说不是的,文洁马上劈头盖脸地责备朵朵不该说实话。
可是朵朵说面试结果是通过时,她立刻兴高采烈夸女儿诚实、像她一样诚实。
这个转变真是让人目瞪口呆,不得不佩服,高,实在是高。
再比如片子主要表现的当今社会的考学风,再看看两百年前的英国乡绅家庭子女教育的内容,呵呵,真是一个不落。
绘画(艾玛在整本书里都在干这个)、乐器(不会弹钢琴简直没法在盆友圈里混,伊丽莎白还特意调侃过自己琴艺差)、唱歌(伊丽莎白的妹妹中有一个特别热衷炫耀自己歌技好)、跳舞(淑女们进入社交圈的第一个项目可就是舞会)、阅读(达西先生特别钟情爱读书的姑娘)、手工(达西的妹妹精于此道),乡绅们务必要请家庭教师来教导女儿,掌握这种种技能。
至于年轻的绅士,则要有良好的经济头脑(宾利被认为不通此道可能会上帐房的当,奈特利先生却很懂农场经营是个好地主)、会骑马打猎(达西约伊丽莎白的舅舅打猎很为他的扭转形象加了分),平时打打桌球、板球、门球,身强体健最好能说会道。
这些可不就是当今青少年学习之余人人必须掌握几样的?
小宇会敲架子鼓、滑板、足球、篮球,朵朵表示这对审请国外学校大有裨益,并惋惜自己没有特长,心仪的学校她只能在waiting list上苦苦煎熬。
我看到这里有点哑然失笑,文洁你作为一个市场总监,怎么会忘记培养女儿的兴趣爱好呢?
连蠢笨可笑的班纳特太太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啊。
但是说完这句话,我也意识到自己同样还是深陷这中产阶级的套路无法自拔。
资本主义在席卷中国,正如两百年前席卷英伦一般。
作为社会主流而非上流,今天的城市中产和当年的乡绅大约在走过相同的路,来自底层的火尚不遥远,为防止烧到屁股,我们迅速地建立起一套行为标准树立起铜墙铁壁,约束着自己、伴侣、子女的行为,定义着何谓体面、高尚。
而这一切只是区区近30年兴勃起来的,其目的不过是避免自己从这个阶层跌落。
而这个过程孕育起了炽烈的消费主义,艺术、知识、信息、生活资料,从上流社会涌入中产的世界,迅速变得庸俗廉价,由学校开始,进入生活的每个细枝末节。
这是一种必然,无从批判,毕竟放眼天下纽约巴黎也是一样。
可是这个过程并未产生伟大,则透出了中国式的尴尬。
在今日的京沪穗,知识也许变得廉价,但思想从未易于获取;艺术也许俯仰皆是,然而创造却结不出果子。
至于底层的火,更岂是这套行为准则就可扑灭的。
朵朵、琴琴与小宇是生而活在这铜墙铁壁里的一代人,他们在未来也会致力于加强这道屏障。
但不知会不会有一刻,他们或者我们,会突然陷入迷茫,这令人沾沾自喜的成就到底有何意义,而我们又将如何抵御那接踵而至的虚无主义?
当整个中国依旧在前现代中徘徊,异军突起的城市中产如此迅速地走过西方社会两百年走完的路,在这巨大的落差面前,铜墙铁壁是否会脆弱不堪,今日的优越感明日是否会显得苍白可笑?
但愿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我们还能焦虑并安全到达世界尽头。
在婆媳,三角恋,家长里短的国产剧中很难有像《小别离》这么小清新的了,当然,此小清新非彼小清新,只是在情节里面没有入了俗流。
在正儿八经的前两、三集我已经坚持不住了,如果不是黄磊这尊佛,实在是一毛兴趣都提不起。
剧情拖拖沓沓的,电视剧在叙事上面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细致甚至入微的处理,但《小》的感觉就是奔着凑集数去的,只是在三两集后面略微正常一点点。
黄磊简直戏中一霸,是霸王的霸,不是霸道的霸啊,在个人演技SOLO、群刷都是没啥毛病,这么多电视剧,我们黄教授是没啥特别要夸奖的,但也不会犯低级错误。
一句话,用他,妥妥儿的海清海清我觉得在电视圈混太可惜了,《窃听风云》给了黄磊很好的表现机会。
海清要有,绝对跟这电视剧里面的效果一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好了重点来了其实前面的我也是为了凑字数才写上去的,我真正能坚持看完这部剧的就是胡先煦这位小兄弟了。
这部剧用三个不同家庭的壳儿,包着各行各业的眼界去说一个当下教育的体制问题,说白了就是给众多像“方圆”“文洁”“老金”“老张”这样的父母亲上一课。
但结合实际情况这种不痛不痒的说教最后除了能让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可能适当改变一点。
其他的,也有心无力了!
扯远了,说正题按说剧情有时候需要胡先煦(小宇?
小鱼儿?
忘了,总不至于是小芋头吧?
)那种孩子气的时候,一上来有点让人容易出戏,总感觉有点是这个年纪该有的本色而已。
没什么好看的,生怕后面剧情开始丰富起来考验这位小兄弟的时候会拉不住。
是的,我要说但是了,但是,还是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那种情绪顶上来还搂得住又控制自如的劲头绝对是让我爱的不要不要的,一长串的台词说的青筋暴起但还绘声绘色的,不自觉的就被代入进去,偶尔耍点宝,嬉笑后总是会讲,这小孩儿我太喜欢了!!
(看的集数不多,看完我再来夸一夸)总之一句话,胡弟,我要和你拜把子以前我特别瞧不起喜欢TFboys的,但今天我居然也迷上和TFboys同年级的小兄弟。
感情戏上面是和他的老张后妈斗智中斗勇中,那种心底里仍有感情但是找不到感情宣泄口的无奈。
其实心底里特别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和父亲的距离越来越疏远,加上父亲没有经过自己同意就找了后妈,这种让心里极度躁郁的心情经过青春期这剂调料的掺加,放的特别大。
每次就只能通过做一些让父亲不顺心的事来平复自己的不爽,但是究其根本,只不过是为了想引起注意。
好好锤炼下,将来还是大有可为的(千万别长残了)这部剧还追不追,当然追,人家是本着好看去的,我是奔着胡小弟的好玩去的
前期还是觉得这部电视剧在暑期档中 算一部不错的,贴近生活的国产剧。
但是看到中期,就觉得这部剧 越来越多的问题、缺点浮出了水面。
比如,朵朵的申请被学校拒绝了,方欢来电话说国外学校比较看重个人才艺。
朵朵想到自己写过的小说也许可行,方圆带着朵朵的小说拿去出版,出版社的编辑们得知朵教主就是朵朵,欣喜若狂。
难道他们去中介的时候中介都不和他们说国外的录取条件的吗?
不说软性条件(志愿者服务、个人才能等)和硬性(如TOEFL、SSAT)一样重要的吗?
这真是个bug 最起码我去的每家留学中介都会说。
再比如,朵朵因为压力大,而选择出国这条道路。
可是她真的了解出国后的生活吗?
她能顶住美国的学业、人际关系压力吗?
她爸就这么支持她躲避现实?
人言虽然可畏,但是建立自己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方朵朵英语也不好吧 决定出国的时候已经寒假,那么基础不好,就算每天往死里了学,只需要20几天?
就能学了TOEFL SSAT,而且考的就都还不错?
那让那些准备了半年多甚至更长时间的孩子心里怎么想hhh 还有,为什么每个家长都如此的人心慌慌。
我今年高三,当年初三的时候,家长们真的没有这样。
路,有很多种。
为什么一定觉得出国留学是最合适的呢?
有些人上了普通高中(泛指国内体制的高中),还有不少同学去了国际高中,仅有2,3位去了国外。
国际高中也许更适合方朵朵吧。
还有吴佳妮,她内心是有多么强大的American Dream,她女儿的成绩可以考清华北大,但真不一定能录取国外的好学校。
因为她女儿的软性条件还真不够。
最后,最大的问题:整部剧真的是太琐碎了,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吵架和好 吵架和好,艺术还是应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在朵朵出国之前,我非常大方地给这部剧打4.5分:制作上一如既往地纯朴,稀松平常的拍摄,普普通通的烦人配乐,平铺直叙一丝悬念没有的故事,可是总好过《好先生》每个镜头都在呐喊:“看我们制作精良吧,超韩赶美了吧,不差钱吧?
”类型是国内电视剧最擅长(基本上唯一擅长的)生活婆婆妈妈剧,胜在故事真实,台词打动人,朵朵把老两口呛得抱在一起痛哭的场景,彻底让我代入了,仿佛看到了我即将开始的惨淡的青春期撞见更年期;演员们演技都在线(除了那几个Boys)。
黄磊的演技有多爆棚吗?
也不见得,可真的好自然,因为他就是在演他自己,完美的老公完美父亲完美老师,和他在真人秀里一样一样的。
海清有多烦人吗?
也没有,她演什么都一直是这个样子的。
冲着她看到低分试卷以后,强行咬着牙收拾起碎成渣渣的心,压住满腔的郁闷,在全家人的白眼中故作平静地给朵朵辅导功课到一半,终于爆发出来来:“你怎么这种题也会错啊?
你这样下去怎么办啊?!
”女儿看看我:你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就说明她成功了。
故事从朵朵决定出国那一刻开始变得不可思议。
这个决定一下,朵朵就不焦虑了,原本不及格的英文考试靠美国考试都高分了,浪费时间的网络小说变成了独树一帜的优势,本来连年级排名128的中考都小宇宙爆发进了八中。
好吧,这些可以算戏剧的张力。
没有问题!
那最后十来集,夫妻俩你爱我我爱你可非要整出个误会离个婚,美丽可爱的小后妈突然心性大变拉来俩素质低下的亲戚,好好的邻居还整个小暧昧,真的就是为了引申出那句貌似深邃的:“人到中年跟孩子,跟父母,跟之前的自己这些小别离都是为了最后你跟世界别离的一个准备。
” 我怎么不信呢?
明摆着就是为了再往里多加些江小白,Rio, 三九胃泰的植入广告,演员们反正也是按集数收钱,何乐而不为?
至于结尾处朵朵那段慷慨激昂的演讲,美国高中这好那好,但我必须回到我的祖国。
虽然意料之中,(学霸和人才咱得自己留着,就让学渣呆美帝吧!
) 小农的我还是飞快地算了一下她爹妈白瞎的中介费培训班费报名费一年学费,啊!
多么贵的领悟!
🎵🎵赞它,是因为它的诚意,那几句打动过我的台词,让我感同身受的几幕情节;吐槽它,是因为,它晚节不保,拿最可贵的诚意换了银子。
前几天无意当中瞄到了一部国产家庭伦理剧。
按道理来讲,我并不是很喜欢现在狗血电视剧里这种家长里短,每个人物恨不得拼了命揪着那些鸡毛蒜皮、原配小三,拖拖拉拉能干到五十来集。
但是迫于在网上搜了八百来次都没有找到一个能安安心心捧着水果看下去的电视剧,处于无奈,我屈服了,于是一次刷了六集。
于是我要为我的鼠目寸光道歉!!!
这剧简直是暑假档的一股清流好么!!!
完全良心!!!
<图片1>没有烦人尴尬的演技,没有满屏的锥子脸,没有任何拖拉的镜头和五毛钱不到的特效,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三个小演员,还是几个老戏骨,完全拿捏的恰到好处,可能一开始还打着TFBOYS客串的吸引力,可到后来完完全全被剧情和演员吸引,根本就不用噱头和粉丝效益,简直就是今年暑期剧集的良心之作。
好了,接下来,我们来细究一下。
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叫《小别离》呢,我不大理解,于是就翻了翻,其中有一篇文章说,所谓的“小别离”其实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离别,这部剧有句宣传语很打动人: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圆,唯独父母的爱指向离别。
因为孩子都会长大,他们迟早有一天要和我们告别,就像我们当初背上行囊向自己的父母告别一样。
看到这句话,我本能的有点难过。
《小别离》讲述三个孩子,三对夫妻,三个家庭,恰好都碰撞上了一股“出国潮”。
就像是当下中国社会万千家庭教育的缩影,三对父母不同的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希冀都是大同小异,为了孩子的前途,宁肯委屈自己也不能亏了孩子,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人物,都像是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昨天,就像你以前走过的路,如今回头,你又清晰的看了一遍,我在电视剧中看到了自己。
在你考试成绩退步的时候,妈妈绝对会说的几句话。
<图片2><图片3><图片4>考试的时候,最害怕老师站在你身旁。
<图片5>考砸的时候会偷偷模仿家长的笔迹。
<图片6>在发现父母偷翻你的东西的时候,会愤怒的发泄脾气,有时候他们会哭。
<图片7>我们都明白,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爱我们,即使我们有可能不接受。
可是我想说,这样,真的不开心。
我还记得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妈妈就领我上少年宫,因为邻居小伙伴都在学习才艺,还好我妈是开明的,让我自己选择,于是我看上了舞蹈。
这一练就是六年,因为真心喜欢,还有点天赋,很快就是少年宫的小领舞,我代表我们校,拿了全区的一等奖,那一次,我是年龄最小的舞者。
可惜好景不长,我数学成绩不好,但是仅有一次考试只考了五十五分,我至今还记得我们班主任在全班的面前拿着我的卷子摔在我脸上,说,“这回看你还跳舞吧,五十五。
”全班哄堂大笑,我简直羞耻的要死,我妈立刻就停了我的舞蹈课,从此再也没碰过舞蹈,我也没了自信,不喜欢说话,一直补数学,但直至高中,我的数学也没及格。
说这个干什么呢?
我也知道,这件事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父母,而是我和当时的老师,可是我说出来,是希望有父母能够理解,不要觉得父母就可以决定孩子的任何事情,因为单从一件事情的表面,你看不到另一件事的因果。
虽然孩子真的只是孩子,但是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环境,父母可能用他们的全部来爱我们,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我们少走弯路,前途一片光明。
我们也知道,在这个社会上,成绩可能是唯一一个可以公平竞争未来的有效手段,可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并不是所有的孩子的努力都可以在成绩上做到一傲群雄。
所以,希望每一个父母在这个时候,能够耐心一些,低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
最后,愿天下所有的小别离都能换来最后的团圆。
还有,一直深爱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也是像你们爱着我们一样,爱着你们。
真的。
正经的,我就刚刚看了前5集,因为喜欢黄磊和海清,也给了4颗星。
从这短短的几集中,我发现,这部剧主要突出的是家庭亲情。
它的组合特点是三口之家,家庭冲突是中考压力和青春期,大话题是出国。
在这些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之下,家长里短处理的非常自然接地气。
显然,这是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家庭,都是中考,但孩子们各个不同,出国是一条路,但怎么一步步的去探讨,去实践,去印证,是各有不同。
我刚刚从美国飞回来,看这部剧纯粹是因为在倒时差中,凌晨3点已经彻底清醒的我,脑袋里都是我们那刚刚14岁的女儿在美国上学的场景。
我无以排解,就发现了这部剧。
看到他们争吵我深有体会,看到他们亲密我也唏嘘感慨。
我们家应该在朵朵家和琴琴家中间吧。
说实话,出国留学,并不是多了一种选择,其实是没的可选。
我女儿,电脑排位到一所普通中学,因为女儿不太擅长计算,数学成绩不好,本来我们一直自我安慰说这样压力会小些,但没想到的是这里竟成了孩子最难过的火焰山。
只要不提数学,其他的她都很自信,热爱语文尤其古文,英语不错,历史更喜欢,越是副科越有兴趣。
可班主任偏偏是一个教数学的“有为青年”。
从第一次摸底考试开始就盯上这个“数学低能儿”,结果就是两年的穷追猛打,围追堵截,各自打击批评否定甚至讽刺。
最后孩子自己说:出国是为了逃离学校。
我们从配合老师到最后坚决捍卫女儿尊严,真的是花了很大的代价。
当我得知女儿一直以来被老师针对的时候,有种说不出来的心疼。
说实话,我们很理解老师,她年轻,有干劲,希望把工作做好,所以对于她来讲,我们的女儿就是拖她业绩后腿的坏孩子。
可是孩子是无辜的啊,有排名就肯定会有那么一个垫底的,不能因为分数排名就否定了孩子的一切。
这些过后,我们深深的体会,是国内教育体制的问题。
这种体制下,老师永远都会盯着分数,孩子永远被排名,家长永远在分裂的痛苦中折磨着孩子和自己。
所以我说,这部剧,避重就轻没有碰到本质。
可能是唯有这样,才能通过广电总局?
这是我善意的理解。
但因为名字讨巧,所以我也轻易的就原谅了这部剧最大的问题。
后面三分之一看起来太别扭了,剧情稀烂,1.5倍或者2倍速播放才勉强看的下去。敢情这些对孩子教育失败的家长,送年纪小的孩子出国就成了万能药了呢,此处洋溢着一股崇洋媚外的恶臭。最后几集,没有孩子在身边就折腾外遇、离婚?童文洁我可没看出来多女强人,公私不分,做事不认真,情商又低,她能混到高层也是奇迹了呢;回家日常霸道乱吼,不听人说话,要不就是各种哭,真烦人,缺乏逻辑思维。本剧前期佳妮让人烦,后期叽叽歪歪的童文洁更让人烦。我只能给低分了。虽然小宇一家的戏份我挺喜欢的,但是这俩烦人的中年女人着实让人不舒服。而且靠误会推进剧情的套路,是我极其反感的国产剧通病
tfboy可真是蜜汁尴尬~
海清至少每半集抽一次疯,演精神病人的话绝对是高分。
好烂。
好像…老妈很喜欢里面小宇的小妈?
挺好看的
几个家庭都挺有代表性的,实际上现实家庭比剧里的还要辛苦
貌似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教育吧。
虎头蛇尾。往前看到我与父母,往后看提醒自己。
第一集来看 演员演技都在线 笑点也充分 很多小细节和台词都非常生活化 很有代入感 六集后补充: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片子很真实 甚至让我想起了曾经自己的中学时代 海清演的很好
前边还可以,后来越编越扯,别为了凑集数搞些无聊的东西
优点很真实,缺点太真实。吞粪男孩好辣眼睛。
黄磊笑死我了完全是我啃完这部剧的全部动力,一百年不看国产了不得不说制作之粗糙………又一百年可以不用看了——想着要不要看看小欢喜,faxianq我居然看过这剧???震惊
演技全员在线!每个人的性格都很鲜明,有些地方真的挺贴近生活的,感觉看到了青春期的自己。不过感觉剧情有点平缓,生活剧也就是这样。
不可思議 就這種劇 我看哭多少次 必須要嫁給黃磊或者小宇這種的 媽呀 我的range也太廣了。
注水太多,广告植入用心良苦哈。插播的电视剧在关注孩子的需要方面,有突破。萨提亚心理治疗亮了。三星。
众生皆是颠狗
算是不错的国产剧,不过最后十几估计是硬撑出来的,非常水。
海清一放低声音说话我就害怕。这剧组是共用一个色儿的口红吗?陈先煦,加油!
童文洁什么鬼!!!烦的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