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铁塔”一部母子之间的故事。
很多人会把这个和黑木瞳主演的那部爱情剧混在一起,不不不,完全不搭界。
这部片子的全名该叫做“东京铁塔,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好长的名字啊!
我们姑且就叫“东京铁塔”吧。
这是一个穷孩子,在母亲的守护下成长的故事。
“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的老妈, 从来不会叫我念书的老妈, 不曾对成绩单发表什么意见的老妈, 几乎不会责骂我的老妈, 总是帮我买东西,从来不帮自己买的老妈, 只有我一个人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 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 明明手头拮据,却当场付出十几万现金买机车给我的老妈, 一直到得了胃癌的临终,还拚命地用快不能动的嘴唇,不放弃地想在最后留一点什么给我, 怕死后还要麻烦别人,预先为了自己的葬礼每月存3000块钱的老妈……”一部以儿子的视角对离去的母亲做最后告白的电影。
影片有点儿让我想起斯琴高娃那部“最爱我的人走了”,而且是更加温暖和真实。
电影版中,出演儿子的,是大名鼎鼎的小田切让,连我这一向后知后觉且名字永远和人对不上号的影像白痴都知道的人物。
小田切让一向被日本电影界作为中生代最值得期待的演员。
之前看过了他的“彩虹老人院”和“非梦”,虽然很好,但却没能引发欣赏的感觉。
可能一向不喜欢金基德那种用以极端扭曲的叙事却仍然褪不了韩国爱情电影内核的片子;而那部被画画的好友称作经典的“彩虹老人院”更多的是因为对同性恋自然人性的处理而引人注目,其中小田切让虽然帅的很,但些许紧张以至于不那么自如。
另外一部“天堂失格”又有点儿另类过了头,太过放浪多少有些雕琢意味。
对我而言,小田切让不过一个日本明星而已,明星很多也不难当,虽然他和一般明星有所不同。
直到这部“东京铁塔”终于看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小田切让。
在某个瞬间、某个角度甚至恍惚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张国荣。
其实小田切让的五官原本也并非俊朗,细看下偶尔还会有些不和谐的地方,相比较帅气的形象,小田切让更适合邋遢、吊儿郎当的角色,把他骨子里点点儿叛逆气质表露无疑。
“东京铁塔”和后面拍的那部“转转”就是这样适合小田切让色彩的影片。
只不过,较之多少有点儿奇怪的“转转”,这部“东京铁塔”更真诚和朴实。
于是,片中的小田切让也由最初的不务正业的“伸手党”变成一个对绝症的母亲饱含情意的普通男人。
虽然依然穿着又粉红又紫的靓衫,但这部片子里的小田切让已经不是那个最具时尚气质的日本明星了,而是真实表现了日本普通人的内心。
不过,个人以为这部片子卖点虽然是小田切让,也确实可以作为小田切让演技的突破性作品,但若论表演饰演父母的那对老演员更让人印象深刻。
姜到底还是老辣啊。
资深女演树木希林,把电影中这位温柔坚强又不失幽默的日本母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不用说。
而片中演父亲的小林熏出场虽然有限,但最后几场医院看望母亲的戏把一个虽然没那么有责任感却依然对妻子充满感情的失意老人展示的丝丝入扣。
尤其,最后出殡的戏,小林熏细腻的面部表情和隐藏的情绪连一旁的小田切让都被掩盖住了。
看来,日本奥斯卡没有把影帝的奖项给小田切让,却给了小林熏最佳男配角,的确是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认为日本是一个最不会表露情绪的民族,看过的日本电影也大多不明快,但这部“东京铁塔”却展现了日本普通人对家庭、亲情的甚至比中国人更“传统”的情感世界。
这种温暖、关怀的片子在中国这几年几乎从未出现过,即时是那部“最爱我的人”,主角也是定位在成功的知识阶层。
国内电影界对城市平民的关注甚至还不如电视剧,或者中国的电影人太热衷于拿奖或者自恋,不屑低下头看看芸芸众生了。
或者,目前的中国社会脚步太过迅速也太功利,没有机会停顿一下,回过身来看看国民的内心世界。
于是,国内的男演员也多是所谓有激情的、善于表现“深刻”角色的,其实能够不露声色的表现朴实角色的演员才真的是需要更多的内力,毕竟偏激的角色大家见得不多而平头百姓到处都是。
这种缺失也许要等到中国社会真正成熟才有弥补的机会。
既然我们出生了又不选择强行自我了结,那么剩下的事便是和世界好好相处.世界不大,也就是一个情绪化的人,他若即若离,却一辈子和你如形随影.他还是个诡异的魔术师,他有诡异的主动权,一个不小心,你随时彻底茫然于他的迷阵中.他如此强盛,以至于有时我们忘记了自己可以有多强大.<<东京塔>>的小说不知道何年何月已经买过,我若不是失去记忆,就肯定是在没看之前就把书弄丢了.因为直到今天看到小田切让的电影版本,我也觉得剧情是hajime maside(初次见面).于是它果然dozo yorosiku(多多关照)了一把.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已想关掉画面去做点别的事,不难发现这是那种地道的走常规路线的重磅情感片,难免有点闷,本看个小片儿就为了打发无聊,它怎么能够让我越来越无聊呢?!感谢小田给我坚持下去的理由.因为我正盘算如何亲手为某人剪一个雅也大学时期的发型.我一边幻想这个,一边继续看了下去.尽管小田在片中角色的最大功能就是烘托他的母亲.母亲宽容而坚强,人性最根源的爱,最伟大的爱,让这角色闪闪发光.尽管她是如此平凡,亲切,简单,质朴;这些矛盾的特质塑造了一位天才母亲.对,她不是任何别的天才,她就是一个当母亲的天才.她对世界的施与受那么得当,那么恰如其分,全因为她的人性有着坚毅的平衡.那不是每一个当上母亲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也许我不应该比较母亲身份之人,而是一个最基本单位的人.母亲的角色只是她对待世界的方式的诠释之一,很可能是最重要的诠释.成为真善美而勇敢的人,才可能成为真善美而勇敢的母亲.这是"她"儿子最应该学习的.当然我们很多意识是后天成熟过程中养成的,这其实等于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不是天生伟大,但我们有机会成就伟大.而伟大的可寻表象往往是最平凡的.对待自己的方式包含在对待世界的方式之中,生活的前进在于对世界的取与舍,就请与世界好好相处吧.
每次看亲情片都会泪奔,我也是从读初一开始到现在都住外面,很少回家,小的时候不喜欢回家,长大才想要常回去陪伴家人,但又无法常回家,也许要一个人在外漂流过后才会知道亲人的重要。
亲情,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血浓于水,有着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亲情的爱是不变的、是永恒的、是无私的、是简单的、是温暖的、是伟大的。
在很多人心中妈妈应该都是伟大的,因为妈妈在生活中扮演着很多角色,一生都是在为家人而付出,而做子女的我们可曾为妈妈做过什么?
第一次牵妈妈的手过马路,第一次坐在窗边画病床上的妈妈,抱紧因为治疗而痛苦呻吟蜷缩在一起的妈妈,这些都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平淡细节。
但却牵动着我的感触,心中充满起伏与伤痛。
有一些事物,等你想要去做时,却发觉太晚了。
此剧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感动,让我知道爱要即时,趁父母还健在要多陪伴,多孝顺他们。
看这片的时候啊,从后半段开始,眼泪止不住地流。
脑子里想的净是自己的老母躺在病榻上的样子,可还会像平日一样絮絮叨叨地说着些可笑的话?
好在她还年轻,活蹦乱跳的,还能接受我的吐槽,并且予以还嘴。
想起昨天还和她说起要去北京的事儿。
上周还答应的好好的,无条件支持我的决定。
昨天回去又不依了,扯这扯那的。
心里有些烦她,就拿着本书去了外头。
听见房间里关灯拉帘子的声响,然后又归于寂静。
有点堵,但就是不想回房间去。
心里还是有些悔,悔自己总是那么别扭,吝于表达情感。
说起来,看的和想看的几部讲东京的片,都说家庭,说生死,说离合。
看着拎着大包小包坐在车站的母亲,想起的是《东京物语》里的老父老母。
那也是一幕车站的场景,不过缺了小田切让温厚的目光和拥抱,那个车站可拥挤了。
子女们和父母相对而坐,对话不多,嘈杂的人声湮没了他们。
大姐快快催促着父母上车。
笠智众和东山千荣子是我见过最慈眉善目的老人了,浅浅的笑一直漾在他们的脸上。
即使东京的子女有些嫌弃乡下的他们,他们也只会说,这样啊,那还真是没办法呐。
看到这里可心疼。
大城市自有大城市的难处。
东京塔下,外滩边上,站在耀眼得发白的灯光里,眯起眼睛。
应该露出迷茫的表情吗?
应该露出嫌弃这冰冷水泥世界的表情吗?
似乎应该。
可总觉得,看过的关于大城市精神的社会学解读有些绝对了。
宏大的城市解构到迥异的个体之后,有人沉醉,有人乐在其中,有人厌烦,有人压抑崩溃。
彼之天堂,乃我之地狱,还挺有趣的,也不必判其对错善恶。
反正,东京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上海也是。
不过还是更向往京都一些。
不知道大北京啥样。
写到最后又偏题啦 不过还是说一句让叔痞气十足真是帅哭
关于东京塔这件东西,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自己的看法吧。
光是名字叫《东京塔》的电影,这2年就看了2部。
去年在上海电影节上放的是描写恋爱的冈田准一和黑木瞳的那部,当时同场放映的是小田切让的《大河》,我到底还是选了小让的《大河》,没有去看最喜欢的黑木阿姨和准一。
今年上映了小田切让的《东京塔》,身为他的影迷(其实这两个字我不常说的,怎样的电影人才能让我成为他的影迷啊)我当然还是早早去买了票,看了。
和去年碰到很多让饭的情况不同,今年影院里坐了很多看起来不像是追星来看电影的人呢。
因为之前有所准备,带去了大包的面纸。
情节自然是煽情感人的,不待我多说。
我只是想说,自从7岁那年和父母一起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以来,这是我看的唯一一部在电影院引发泪潮的片子。
身边的六七十岁的老爷爷,也哭得很惨。
都做过孩子的人们,应该去看这电影,虽然可能已经无法如我一般在电影院和那么多人一起,听到福山雅治温柔的声音在雅也牵起母亲的手的瞬间响起的时候,也听到自己心里最柔软的声音。
《东京塔》是上个月我在图书馆看到的书,当时随便翻了翻,没有借,但是对内容的确满感兴趣的。
书上说这是日本去年最畅销的感动小说。
周二从同学的移动硬盘里看到了这部片子,就拷来了。
雅也小学的时候跟妈妈从小仓的家搬到了筑丰的外婆家,那个时候是雅也牵着妈妈的手。
几十年以后,妈妈从老家搬到了东京跟儿子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她患了癌症,跟雅也过街,那时,她牵着儿子的手。
不知不觉就被这以画面感动,流泪。
因为联想到了自己,父母也在我们的成长中不断老去,他们总是不断地保护着我们,给我们提供他们能提供的一切的保障。
而自己却总是不满足。。。
跟妈妈住到一起的第一天,雅也拿了两只兔子,一只叫葡萄一只叫面包。
七年以后,葡萄死了,妈妈因为病情恶化要长期住院,临去医院的一个晚上,她交代雅也一定要记得喂食给面包,因为雅也总是因为工作时常隔夜不回家的。
“它是畜生 饿了也不会叫…”“葡萄死了 对不起 一个人一定会寂寞的”其实这个时候她不仅是在说“面包”也是在嘱咐雅也。
她是舍不得死的,尽管她自己是意识到的,她一再提醒雅也自己死了以后怎么样怎么样…面包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雅也爸爸的手里,这是雅也妈妈的宠物,爸爸想通过它来找到妈妈的味道吧。
爸爸跟妈妈从雅也小时候就开始分居了,雅也的爸爸也一直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责任感的男人,用雅也的话说“没见过比他更自由的人了”但是在最后妈妈生病住院,快要去世的那段时间,他一直来医院。
在他临走的前一天,他跟妈妈去便利店,不停地那东西往妈妈怀里塞,妈妈一边不停地说谢谢一边悄悄地把东西归回原位……突然想到了阿牛的《妈妈的爱有多少斤》也是首温馨的歌。
本片根据中川雅也原著《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改编,从时代变迁、时光流逝的角度切入,将一家人的分散聚合、悲欣交集娓娓道来。
叙事不疾不徐,影像静水流深,是高级且标准配方的日本风味电影。
影片从“我”的第一视角,自小时候回忆倒序开始。
父亲离家出走,“我”与妈妈相依为命。
妈妈没有再婚,艰难地抚育“我”长大。
“我”向往东京的生活,15岁赴东京学校学习,但很快迷失自我,意志消沉,欠着高利贷,教着美术,潦倒度日。
母亲最大的骄傲是儿子大学毕业,她把毕业证书高挂厅堂,时时抚摸。
每当“我”打电话给妈妈诉苦时,妈妈总给“我”打气。
她即使身患癌症,依然日夜操劳。
“我”重新振作起来,开专栏,做DJ,出书,画漫画,直到还清债务,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也有了知心善良的女友。
“我”将母亲接到东京,度过了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有各种美食,家里总是聚满朋友,有时母亲还会表演滑稽剧给大家看。
随着妈妈的住院,化疗,她痛苦万分,但从不放弃、从不认命。
她的一生是坚强的一生。
去世后,我让朋友们继续聚会欢笑,以此来告慰母上的一生。
片末,我和已分手的前女友在东京塔上相会,读着妈妈的信,完成她未了的心愿。
影片淡淡叙来,朴实无华,不刻意煽情,但处处透露着浓浓的母子情。
这位母亲坚强的意志,随和的心境,充满希望的生活理念,深深感动着观众。
树木希林在本片中又一次奉献精湛的演绎。
小田切让很帅,在片中的造型凸出,内心独白戏也相当精到。
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在《东京塔》这个以单亲母亲的日常生活琐碎为展开的故事中,东京塔成为了一个承载时代变迁的背景,关乎情感的酝酿犹如涓涓细流,在平实舒缓的节奏中,不经意间以将何为母爱赋予了仿若触手可及的实态,使那亲情的羁绊直入人心。
虽然画质不好时间又长 可是我依旧看完了。
其实一开始像是有些无聊的剧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男主的人生好多人也会有。
平淡的叙述却触动着每一个人。
看似平淡的生活 一点一点积蓄下来的是无限多的爱。
最后妈妈化疗真的泪目的不行。
敢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生活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那些和自己有交集的人。
”很喜欢网友的这句影评。
自己有时候确实是太自私了。
想到平日各种和爸爸妈妈相处的不融洽,都太不值得,还是要为长远的健康考虑啊,开开心心生活最重要了。
还想到自己曾经没有兑现去妈妈工作的地方一起吃午饭这个约定,竟然只是因为睡了懒觉,想到这就觉得自己实在是好过分,好不懂得珍惜。
况且最令人懊悔的是,之后妈妈要换工作地点了,所以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看看妈妈之前工作的地方了。
所以啊,以后一定一定要多珍惜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多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多去了解她,她的工作、她在想的事。
求求你了,耐心一些。
虽然平时也有过这种反思,但总是很难在行动上做出改变,尤其发现很难向妈妈传达自己的情感,很难完全打开心门进行沟通。
可能是自小学以后和妈妈相处的时间变少了,尤其是高中时期,几乎三年都和爸爸住一起,仔细想那三年好像都没有和妈妈有关的记忆,想到这心里更难过了,怎么会这样…但人还是要往前看啊,以前错过的要在之后弥补回来。
看到电影里的母亲会给儿子写信,留给儿子的遗物里也有信。
记得最后写到的是她一直以来祈祷儿子保持健康,然后是事业有成(也是奢望),还特别叮嘱要注意交通安全。
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
同时也很喜欢这种真切、郑重地传达情感的方式。
很难表达自己的话可以先从写下来开始。
无论是什么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爱传达给对方。
最后,也要像中川一样,带妈妈去她没去过的地方,或者是去她想去的地方。
看到电影里的母亲的一生浓缩在这两小时里,觉得人的一生真的是好短暂,时间每过去一秒,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时间就减少一秒。
请抓住现在吧,不要等以后再去后悔怎么没有多陪陪他们。
能活到现在多亏有妈妈在,以后请好好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吧。
东京塔是很标准的日式商业电影,畅销的原著为影片的成功打了很好的基础;演员卡司之庞大强到仲村亨、宫崎葵都只给了一两个镜头;而纯爱电影里所能想到的催泪弹片子亦是一个都没有放过。
不同年纪的雅也的心灵对话、雅也和死去妈妈的对话等桥段多少让人觉得有点模式化,但并不影响这是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内心里谁不喜欢这样的桥段呢?
小田切让并没有让人失望,无论是为全片做的旁白还是演出都很到位。
不晓得为什么这个男人无论演谁,表情总没有太多的变化,却总能够贴切的演绎出帅、弱智、忧伤等不同人物的精华出来。
乱糟糟的卷发、纤瘦的外形倒是很贴合雅也的人物设定,而在妈妈葬礼上的大哭据说是五分钟内酝酿出来的真正体现了实力派的素养。
饰演母亲的两位演员一个是新人内田也哉子,一个是演技派的树木希林。
两人的演出成为本片的另一大看点。
内田将母亲年亲时率真善良的个性表现得极其通透,尤其是和同村的有钱人去浴场约会的桥段以及目送初中毕业的雅也离乡读书的桥段中对感情的收放不输给一些资深老演员;而印象中一直嘻嘻哈哈的树木老太太则保持了以往的水准,个人很喜欢雅也落魄时打电话回家要钱说可能没办法毕业了,老太太在电话那头说:你怎么不努力啊怎么不努力啊的段落,看得人揪心。
片子里唯一不灵的是松隆子和小田切的情侣档,完全不来电啊……电影的全名其实叫东京塔 妈妈和我 有时还有爸爸。
总觉得有点冷冷的批判爸爸的感觉,但在爸爸不多的出场里觉得这并不是个坏人,只是懒散而和妈妈没有缘分而已,甚至说雅也身上就有很重的爸爸的影子。
不过这样的片名倒也很符合整个片子质朴的基调。
所谓亲情这种东西,即使在经历着分离、病痛也不过是“要换个舒服点的房子啊”或者“要给那只叫面包的兔子喂东西啊”再或者“明天就要截稿啊”的琐碎无奈抑或米糠、蛋卷、滑稽面具这样平淡无奇的事物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吧。
在39分10秒的时候,当妈妈在展台望着雅也坐的火车渐渐远去,我已经哽咽的说不出话来,好像我不是在看一部140分钟的电影,而是某个日剧的最终话。
我只是想到很多年前,我的妈妈站在家门口,看着前往异地求学的我坐着出租车缓缓离开的样子。
每一个小孩都应该去看《东京塔》,然后想想你的妈妈,还有爸爸。
最后一段还是有点催泪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定要对父母好一些。两颗星是因为我实在搞不懂影片中妈妈戴着面具逗大家笑是个什么梗。。小田切让穿各种骚粉色看上去都很合理。。。
模糊生硬,镜头语言基本没有,抱着大哭一场的期待看完的,结果很失望。
典型的日式家庭题材,没有叙事高潮,就流水账似的讲述日常生活,但就是很感人,我还挺喜欢的,平平淡淡的感人。就是影片时长有点太长了。7分。
第一次1.5倍速看完的电影。剧情太松散太流水账,毫无说服力。
整部电影都让我有种错觉,小田切让是游离于电影之外的。拍得没有想像中那么感人和深刻,母子之间的情感刻画得也不够细腻!总之还挺失望的!不过小田切让真是有型啊!这个可能就是跟电影不太搭的原因吧!
岁月不饶人,小田切让老了。。。
像一盤白灼菜心一樣平淡的故事,比較沉悶,也沒有什麼能夠打動人心或發人深思的東西。
我在是枝裕和比海更深里孙子对奶奶说要一起住的时候泪崩,但这部我很无感
貌似宫崎葵在里面很黑啊。。。为什么呢。。。
感动死了 混蛋
没什么触动和共鸣,真不明白豆瓣这么高分是什么意思。树木希林演的另一部纪念我的母亲还算可看一点。这电影小田切让出现的每一幕都刺激着我老派的神经。同一色系的围巾、毛衫和裤子。粉红桃红茄子紫,嫩粉嫩绿藕荷色
记得多给我妈打电话
生老病死这种人类题材,不能拍到天崩地裂就不要拍了。。
母爱
情绪上还差点火候!
真不觉得那么感人,是我冷血了咩。。
无聊,矫揉造作。
即便在你最落魄的时候,也是一场时装骚。
感觉有些老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