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无畏和不懂。
青春的时候,我们把所谓的义气看的太重。
那样的坚持和任性,现在都不会再有。
对了,那个学习好的女生做鸡和一个中年人牵手走远时,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青春轰然间坍塌,爱情友情也就此结束。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那些我们所做的选择会不会有所改变。
在火车的轰鸣中呐喊,独自一人失眠到天亮打架,抽烟,酗酒,吸毒,偷东西浮躁而颓废的青春,看到的只有绝望!
也许我们曾经不一样,但我想不远的一天我们终会一样。
因为不得不从梦境走回现实。
成长的残酷就是如此
从表面上来看,港版“九降风”《烈日当空》似乎要比台版的残酷,可在接近两个小时的观影中,却主要看到了雷同且冗长的青春铺陈,难以触摸到其精神内核,如果确有内质的话,那也是散落的,此种散落或许应和着青春的某些特征,却不能算应和了光影再现的需求。
《烈日当空》是由曾志伟监制的两岸三地“九降风”系列同名电影的香港篇(另外两部分别由来自于台湾的林书宇与来自内地的韩延导演),由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毕业的当时年仅23岁的麦曦茵导演执导,今年年初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时评为“以跳脱幽默的手法,呈现年轻人向往灿烂青春却身陷残酷异境的成长故事”。
虽然两部电影都是出自同一个剧本的青春主题,但是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一部如微风般含蓄而忧伤,一部如烈日般灼热而残酷。
《烈日当空》活脱脱是香港这座城市的产物,永远都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每个人都带着追赶时间的表情快步向前,电影中充满了急速和炫目,暧昧和诱惑。
所以在《烈日当空》中充满了闪电般的、碎片化的镜头,跳动的影像,为观者带来了青春的躁动和残酷。
《烈日当空》的青春是黑色的。
电影起用出生于1984年的麦曦茵做导演,虽然有利于捕捉90后的青春成长特点,但却暴露了导演因太过年轻而引发的不足,认识流于表面。
人物的性格塑造也缺乏立体感,整部片子看下来都没有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青春固然残酷,是因了它的不谙世事和无所畏惧,是因了它的用教训买经验。
它拥有欣欣向荣的朝气,而不是腐朽的气息。
《烈日当空》中的青春那般残酷灰暗,有刻意为之的嫌疑。
我们可以在这部片子中找到多部青春片的影子:七少年站在铁轨旁,面对着呼啸而过的火车吵闹着、叫嚷着,让我们想起了《猜火车》中的那些坏小子们;家庭暴力、同伴之间的斗殴让我们想到了《莉莉周的一切》中的压抑和颓废……当影片中的男孩在涌动的街头缓慢地、优雅地跳起了芭蕾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的是《花与爱丽丝》中在阳光下舞蹈的爱丽丝。
但是《烈日当空》之前的那种跳跃的镜头却怎么也无法和如此缓慢、柔美的镜头融合在一起,显得突兀而怪诞。
有人说不要苛求如此年轻的导演,就像不要苛求青春中规中矩一样。
青春本就没有剧本,没有条条框框。
所以电影的跳跃性和碎片性也因此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姑且不去深究电影拍摄的好坏,只是那句“用无聊抵抗无聊”还是抓住了青春空虚、迷茫的尾巴,让那些在青春中挣扎的人们心头为之颤动。
总体看来,影片结构略显松散,节奏稍有拖沓,为表述7个高中男生之间的人物关系就花去了不少章节,而朋友间的嘻笑打闹、结伴消磨又显得铺述太多,容易令观众分神。
再者,该片叙事流于表面化,不稳定的手摇拍摄如果用的好,会有惊艳效果,可此片的几个出色画面处理都不出在手摇晃动上,当然部分手摇的使用基于剧情所需,片中涉及了手机拍摄,如伊始的模糊画面,人物全是虚影,而此时的“肥毛”正忙于记录“球场青春”。
除了有几处亮点外,整个剧情缺乏新意,青春一如既往的迷惘,考验依旧突发而残酷,友情终究变得飘忽,信任与背叛,亲切与疏离,在一夕间兜转。
除却增加了“性爱手机门”外,其它青春片所惯用的元素,如翘课、早恋、早性、吸毒、自杀、砍杀、援交、昏迷、同性萌芽等,一个也没少。
有人说它是山寨版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可它还缺了一个核心,即少年的心灵寄托“莉莉周”。
片中引入性爱视频传播的桥段倒是比较新,但对性爱短片女主角最终的跳楼处理略显考虑不够,何况她的内心戏尚不如跳传送塔的“苍井优”。
而男主人公“怒荣”的戏份略显凌乱,仿佛只是各重要事件的见证人或亲历者,缺乏统筹而有致的梳理提点。
毕竟,只要活得够本,谁都有过青春,亲历者都明白,虽然每个忧郁、困惑、叛逆乃至打击都看上去大同小异,可实际上其中的痛苦、压抑、忧戚和折磨都不尽相同,如何拿捏出其中的微妙滋味,才能释放出独特的魅力来,从而使其和诸多青春片有所区隔。
本着支持青年人创作的态度,还是打算多提及这部23岁女导演麦曦茵处女作中的那几抹亮色。
眼镜男“牛蒡”的街头芭蕾秀,是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此段舞蹈轻盈出挑,仿佛一种寻觅和题解,青春不是旁人眼中的样子,一贯沉默寡言的补习天王“牛蒡”有他的诉求和渴望,那飞扬轻灵的跳跃和旋转,是其内心语言的激越与延伸,只是,不幸的“牛蒡”再也不可能继续这样的舞蹈了。
片中有关“牛蒡”戏份都设定的比较用心,有着强烈的反差,还有着悲剧性的张力。
如升学考试时,最有希望的他却无法参加。
幼齿的小古惑仔年纪不大,已经出来混世界了,他年级虽小却最狠,就是他让眼镜男躺倒成了植物人。
而小古惑仔的报应式结局来得快且巧,无需愤怒的超市员工“头抽”出手,小他已经在“7-11”门口被另一帮人砍了,此时断了手的他嘴里喊的是“妈咪”,有点小讽刺。
在“牛蒡”昏睡时,对他的照顾成了离异父母争吵的焦点,在呼吸器被拔的刹那,“牛蒡”的眼睛是突然睁开的,但他没有活下去的机会。
拔掉呼吸器的好友阿摺缓缓地走出医院,此时影片很具耐心和用意地以一组画面的同帧契合来表现其中的意味——阿摺的正向行走和镜头中倒转的事物形成了瞬息交错的时空,此时慢镜和快镜的精巧连接,似乎表述着时间的不可逆、青春的不可逆、命运的不可逆,即便那是个错误的决定,也覆水难收。
曾经晴空下天台上的共享便当,白色水泥管上的共享一只烟,共同议论过的女生,一起爆粗口的爽快,一同翘课翻墙而去的喜悦,都已是昨日云烟,青春的残梦醒后,得到的不是伤痛,而是落寞。
结伴而行的日子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人总要孤独地学会成长、面对未来。
于是,在空寂的画面中,穿得很得体的“怒荣”独自踯躅,他将会踏入成人世界,经受另一种的苦痛。
在表演方面,久违了的米雪在片中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出场,却十分精彩,将一个爱美爱自己胜过关心青春期儿子的母亲呈现得惟妙惟肖。
另外,如果非要确定该片所述的青春风格,那就是窒闷和焦躁,一如片名《High Noon》所带来的感受。
青春只是一条经过你身边的河流,永远在流淌,或者是处女手上的一个守宫砂,当这个印记消失的时候意味着你终于要进入成人的世界,或者是那些放在柜子里随着整个春秋一起静静老去的白衬衣,发霉发臭的时候你才想起原来你曾经穿过这样一条白衬衣。
青春是他们,它们构成了青春。
你再和别人谈起青春的日子,其实青春什么都不是,它不过是你漫长人生中的一段日子,和一群人开心饮过酒的日子。
你想在恍惚中抚摸着他们的脸,他们就像弥漫的雾气,被路边的街灯照耀的泛着惨白的光,你再也看不清他们的脸,你在梦中醒来的一刻突然很想要回家拥抱喧嚣的人间烟火,然后你顶着肚腩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命运,是导演喜欢拿来说事的最好的理由。
但是奥运无论从那个层面来讲,对中国人都是好事,这样的好事和几个屁孩的青春轨迹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难道说导演仅仅是利用了这样一个集会,来推动群殴戏的发展,集会人多,产生摩擦的机会会比较大吗?
那春节人更多。
早晨起来神清气爽,没有缺胳膊断腿,健健又康康,家人全在,有饭吃有屋住,还有长长的道路在前头。
只是牛蒡不能在享受这一切了,津田诗织也是,郑希彦也是,和尚是,蚊子是。
究竟还要多久,还要多久才能明白呢?
希望不是死了或者要躺一辈子的那一天。
有些事情可以经常吃后悔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不能再倒带了。
看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去捞咖喱,顺便同爸爸讲估计MAINLAND变成那样也是迟早的问题。
爸爸讲你只是没有看到那些阴暗面而已,不代表现在没有。
我说我知道,不过现在还没有那么的疯狂只因为GOVERNMENT抓的比较紧而减缓了这样一个步伐。
但是那一天总会来到,然后循环往复永不生息。
青春的电影里面不免有残酷,最痛的也是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正经历着无数的第一次,如同初恋让人印象深刻,青春的每一个第一次都会如此。
第一次爬墙,第一次翘课,第一次SEX,第一次拜把子,第一次打架,第一次伤人甚至第一次杀人,很多个第一次以及以后无数个重复性动作纠结成了这部青春残酷物语。
这是每个人的电影,也是无数个人的电影,让你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看到别人看到许多人的影子。
麦导想说明很多问题,比如VIOLENCE、ENKO、DRUG、SEX、SUICIDE 和 LONELINESS,还有LOVE。
小朋友经常对我说她很无聊,我说你把该学的都学学,挖掘个兴趣,在你无聊的时候肯定能派上用处。
是不是那些青春躁动期的孩子们都这样呢,因为无聊,寂寞与对未来的茫然,将燃烧中的热量投入到无尽的疯狂中,却不想轻狂的反噬却是如此的痛心,啃噬不光是肉体,还有骨头,蛀空一切后轰然倒地,再次爬起就只是行尸了。
还好,还好,一切还来得及,对那些还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留给生者一记响亮的巴掌,还知道痛,还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走,血染的不是晚霞,映衬着的是朝阳,活着就是希望,明白就好。
电影将近两个小时,最后二十分钟我并没有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比如牛蒡的苏醒,这是所有孩子里面被认为最有希望的,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一步步地朝着那个光亮前进,却不想绊倒在半路再也没有能够爬得起来。
这似乎成了所有人的转折点,原先狂妄的青春一夜间成长脱变,每具沸腾着热血躯体放下狂躁,开始思考人生。
训导处得老师不停的责问,少年心中说道:如果我们明白了那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能成为大人了。
总是要知道得。
同样,无论我们的社会进行到什么时候,这样的青春依旧。
《烈日当空》,《九降风》之香港版本。
一位23岁女导演的处女作。
拍得紧凑、镜头切换也快,没有《九降风》那种唯美的拍法,也不及岩井俊二那种缓慢的叙述风格。
我一直以为香港就是那种张爱玲所谓的“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市。
拥挤的街头,车水马龙,每个人都握紧着自己的心事在这个高楼耸立的城市独自前行。
在几年前去的那次香港,走在旺角的白昼与黑夜之中,天空永远都被分割成小方块状,人也总是来去匆匆。
凭借印象以为,在这样的城市成长的青少要么一心向上、不断自我增值,要么形而下,充当古惑仔。
但是,这部片子给的感觉就是全然不同上两者。
九个香港少年的爱恨情愁,夹杂着放荡的性与粗犷的暴力,同时顺便借考题讽刺了香港小圈子政治。
港报常常担心香港学生将会不明真相,其实,在一个鸟笼民主的地方,香港学生又有何不知。
难以忘怀的镜头是2007年的最后几秒。
那时的我,应该还在把文字一一敲打进电脑,然后度过那个静穆的夜,迎来一个新的年份。
在香港,一年一度的苹果钟倒数在铜锣湾时代广场举行着。
现场主持人喊着零八年,香港会不会更好,中国会不会更好。
那些躁动的人群就在狂热的呼喊着。
与此同时,另一处,那个长得不错的女生站在栏杆旁。
时光匆匆从指间流逝。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二〇〇八。
狂欢、祝福,还有一点点酒精与尼古丁飘荡在铜锣湾。
而那个女生在沉寂的黑夜中选择了自杀。
铜锣湾的喧嚣之中,一场暴力悄然上演。
青春的热血演绎了悲剧。
有人失去了光明,有人成为了植物人。
他们曾经一起在港九铁路旁流离闲扯嬉戏成了绝唱。
物是人非。
友情、爱情真的没有天长地久,他们一触即破。
配乐不错,故事不错,姑娘不错。
青春真好,只是等你到了二十岁以后,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
但愿青春不要走得那么快,至少,你的荣光还能散发出些许淡淡的微亮。
因此给你个推荐。
结构还是挺散乱的 通过新年倒数打架事件完成人物的成长 还要啥通过好朋友的死去 这个有点立不住 没有人物自己的自主选择 以及行动 主角和父亲的关系线我觉得挺合适的 完整不突兀 男主和团体的线 感觉一直是个参与游离者 直到打人事件后 就莫名变好了 成长了 男主和女学生的线 开始莫名其妙网聊过 然后见面已经是贤的马子 接着就是不小心还是有意发送了做爱视频出去 最后就是地下通道见面 最后就是女子跳楼 他大哭 这或许是个晦涩的初恋 一如我们的初恋 都是得不到的 所以才耿耿于怀 片子很多地下通道 象征隐秘的青春期少年心事 很多天台 象征着自由不受束缚的心灵 以及火车旁边的大水管的场景 象征少年们对外边对成年的世界对向往 鱼缸 象征着男主就像鱼一样被压抑束缚。
艾滋病女友 其实这也就我们在爱情里 青春期 躁动的热血往往让我们像那飞蛾,一直扑火,失去理性。
挺好的文艺片,让我思考的是gay的那一对 看到那个学霸(原谅我忘记名字)的父母嫌弃儿子拖累的时候,他作出的决定拔掉呼吸器 让学霸死去 这个决定让我挺意外的 我就在想 这个举动 他是多义的 如果说解脱了活着的人但同时让他自己陷入永不可解脱里 以及他解脱的到底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呢
发散的辅垫在最后看出了点味道,七个人在厕所里撕声裂肺的痛哭声中,我看到了些许希望。
不是颓废了就可以放弃;不是轻生了就能断了记忆。
所有的成长中的问题其实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如今,也是香港未来的问题。
让人关注了,一点都无法大意。
艳照门、K粉、自杀、援助交际、堕胎、暴力,这系列现象后面是单亲家庭、离婚家庭、事业失助家庭,还有N种问题家庭。
在“北京欢迎您”的五个“和谐”大字边上是五副变形诡异的吉祥福娃图,这是一种暗喻,也象是一道怨气。
难道他们真的成了迷惘又跨掉的一代。
绝望背后是否还有烈日当空的青春希望重新点燃?
故事的结局出乎意料,有让人叉气的疼痛感,导演小麦把这些个孩子挣腾了个遍,手段极辛辣,想要表达什么??
隐隐地,透着些哈韩的气息。
让人不爽又不解。。
难道真是这样么??
还是必须得这么表现??
我相信,他们还有希望,就如同我对未来的理想尚未泯灭一样!
本评论转载于香港某BLOGGER-Donald Kwan翻查資料, 知悉《烈日當空 High Noon》是曾志偉把《九降風》劇本交給中港台的三位導演, 同一計劃內各自各精彩中的香港版本。
台灣版《九降風》最近獲得金馬獎最改原著劇本、剪接及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合共三項提名, 個人認為香港版的《烈日當空》相當出色, 有笑有淚有感動有省思空間, 不知會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注意?七位平均17歲的中五男生, 聯群結隊出生入死好兄弟, 以無聊對抗無聊, 父母家人或關心不足或溝通不來或從來沒有希望這孩子來世; 誤傳的性愛短片為大家帶來誤會也帶來歡樂, 背後引發的慘劇卻是終料不及; 天台上的午餐可以有福同享, 倒數過後的推撞又能否有難同當; 盛夏的熱情過後的冬天沉冷, 樂極中有忙形, 春青發生事變, 他們的無聊世界從此不再一樣。
小子們討厭要活在大人為他們安排的殘酷世界, 其實人生要走的路根本處處是殘酷, 管它是別人安排還是自己選擇。
陽光燦爛的日子, 青春歲月可以燃燒。
只是燒焦了的地方卻難回復原來的美麗, 雖然太陽還是會照常昇起, 未來日子也許會是更殘酷......劇本豐富精彩兼有深層意義。
你我他也曾擁有過的反叛青春, 以新移民"頭秋"為首的7人幫, 由Band 1轉校至Band 5的"怒栄"、內心有個芭蕾舞世界的補習天王"牛蒡", 萬人迷的艷片門主角"賢仔", 用脂肪想事情的"笠啫", 獨守空家的索K"肥毛", 為好友儘最後一力的"阿摺"......七位主角也立體血肉相見, 其背景或家庭或愛情或夢想, 劇本也只是輕輕一觸卻帶出其感人而身同感受(或勾起回憶...)之效果。
年僅23歲新晉導演麥曦茵的首部劇情長片, 劇本固是處理得宜而能好好發揮其精妙之處, 鏡頭角度的運用、攝影燈光效果、演員走位調動也是傑出非常。
片首介紹眾人出場的校園暴力一幕已是先聲奪人, 天台上飯餸交換的友誼結盟、艷片誤打誤撞廣為流傳後的單色"R能晒頭"MSN眾人交談、遊樂場的氹氹轉上眾人躺著望天一轉消仇, 怒榮跟父親跟繼母的關係, 留堂作文時主題的決擇, 馬路上的芭蕾慢舞, 米雪客串登場的家好月圓見家長, 時代廣場及井形公屋的一喜一悲蒙太奇, 倒數過後樂極忙形的爆樽情義見真章, 昏迷中醫院訪客剪影, 行人隧道裡的尋求慰藉, 蠔殼中的一棵珍珠...... 純熟、奪目、流暢。
最難以忘記的還是阿摺為牛蒡作出了一個決定後離開, 路人甲乙丙在退後, 阿摺卻獨自邁步向前...... 現實中阿摺的內心心情跟我們所見的是否一致呢? 麥浚龍的"Poor U"在此刻跟藍藍的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
一眾演戲經驗不多(or首次演出?)的年青演員功不可抺, 廖柏榮(頭秋)、禤天揚(牛蒡)、胡詠東(賢仔)、陳耀榮(笠啫)、岑珈琪(肥毛)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最突出的則是演"怒榮"、有點張震feel的林耀聲,跟父親之間由怨恨至最後相互諒解, 不言中自會各自有所體會;還有飾演阿哲的梁曉豐, 曾演出陳慧琳1995年出道作《仙樂飄飄》, 去年的《野·良犬》、《魔術男》、《十分愛》... 阿摺的性格表面上是眾人中最樂觀安命, 冬菇頭母親的漠不關心, 他也以笑接待, 只是好友徘徊於半夢半醒, 朋黨又相互推卸責任, 難以忍受下獨自離去, 為好友作出了一個決定。
難忘。
還有演流傳短片主角Lolita的敏鳴及緩助交際旗袍女生的王敏奕...... 很想頒一個全體演員獎給這9位年青演員。
要留意一下, 演怒榮的父親的尹揚明, 演阿哲母親的米雪, 也很突出搶鏡。
很久很久沒有看過各方面也認真有意思又高水準的港產佳作, 《烈日當空》絶對是近兩三年香港影壇的傑作之一。
麥曦茵及全體演員及所有台前幕後...... 厲害厲害!
繼續加油!其實電影早於半年前已於HKIFF選映過, 錯過了也幸好有正場的上映, DVD發行後也要擁有一只有空便重温重温這部MAYBE是2008年最優秀的香港電影.
首先我想说的是,国语配音彻彻底底的毁了这部片子。
而或许有很大一部分人来看这部电影都是因为“《九降风》香港版”这个莫名其妙的噱头,包括我自己,再加上如此台湾小清新风格的封面海报,更让我坚定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关于美丽外表下包裹着青春期伤痛和无奈的文艺小品。
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made in HK,所以,糟糕的配音,小清新的大帽子,都成为了观看这部电影的巨大累赘。
HK有它独特的味道,就像EASON的粤语歌总是比国语有味道,就像所有被阉割过的港片永远也不能诠释出特有的港式幽默,也正是因为这些,让本来在我心中可能会是四星的电影变成了三星。
而青春,又是青春,那么多年来多少人的青春都已经被葬送在时间的洪流中,“残酷”这个词还屹立不倒。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知道是这些电影一开始就想要诠释所谓的残酷,还是后来的人将它们拉向矫情的一方。
又有多少人的青春能称得上真正残酷的,我不是因为自己的青春不够残酷不够晦暗不够刻苦铭心就否定它,而是这部电影在我内心深处确实没有引起真真切切的共鸣。
幽蓝和暗黄似乎成了很多香港电影的一种固定表现手法,乌托邦式的画面营造出的迷幻的氛围使这部电影里的青春一开始就打上了让人压抑的烙印。
在我看来,这样的手法不一定适合表现青春的主题。
青春或许真的是游离不定让人难以琢磨的,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青春的回忆经过很多年的过滤编辑留下的应该是晴空汗水少年打闹或者是自行车这样的意象吧,我承认日本和台湾的青春电影或许真的是把青春刻画的过于清爽单纯,但至少它可以作为我们缅怀青春逝去的某种途径。
我不太了解香港少年生活环境和背景,但我想所有人的青春都是同时穿插了单纯和复杂的。
而电影里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的地方就是这“单纯和复杂”的穿插,显得很生硬,似乎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是两部不同的电影。
而人物关系的刻画也略显粗糙,一群人的背景一开始不清不楚,七个兄弟之间似乎也是过家家般每日打闹,而本来应该成为故事主线的“男一号”在这种混乱的局面里并没有成为故事的突出点,成为了一个因为一顿午饭被拉拢莫名其妙成为生死患难兄弟的角色。
而中间穿插的女孩因为录像外传而跳楼似乎也是为了给“男一号”增加一点“残酷青春”的成分而硬塞进去的,没有成为后面一系列故事好的导火索,倒是他们两个之间晦涩隐秘的关系成了亮点。
到了故事的最后才将所有的东西统统倒给观众,谁谁谁是富足的单亲家庭,谁谁谁是所谓的大陆新移民,谁谁谁是买了攻略也过不了游戏的悲剧眼镜男,谁谁谁和谁谁谁又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一场家长会,因为一个奥运倒计时,因为打了一架,因为一场逃跑争辩,这些信息猛的在短短十几分钟之内全部展示在你的面前,没有任何铺垫,显得仓促又唐突。
最后大家经历了一场会考,死了一个人,一场报仇未遂但让人心有余悸的街头砍杀,青春就结束了,故事似乎就圆满了。
导演或许是想将这一系列故事连串起来在不经意和平常的对话中表达所要表达的东西。
是的,我看到了青春的无奈和彷徨,看到了青春期来自某个压力引起的胆怯,也看到了很早就要面对生存压力的艰辛,还有少年单纯的执着。
但是这些东西却没有连贯,没有不经意,也没有平常,相反有些刻意,而且太过表面。
不是打过架砍过人吸过烟打过K乱过性的青春就能叫做残酷,我也从来不认为青春是能用残酷一词来形容的。
青春是一部喜忧参半的电影,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些无人知晓的孤独压抑或者记不起什么时候积攒起来的自信和满足才是青春让我们总是缅怀的原因。
如果硬要说它残酷,那也只是因为它让你独自面对的东西来的太猛烈,使你经历一场孤独的成长。
可是独自面对的东西,谁都拍不出来。
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每个人作为他人青春的局外人,包括导演,都只能通过在电影和观众之间建立某种桥梁使他们之间发生共鸣成为他人故事里一个小时49分钟的“亲历者”。
所以这可能是一部好的校园片,一部混乱的爱情片,也可以成为一部街头黑帮古惑仔风格的电影,但在我眼中这不是好的青春电影。
它只是让我过足了眼瘾,却无法让我想到我自己的青春和经历青春里的混乱彷徨时的种种心情,也无法让我从我自己的故事中得到新的东西。
看片的速度越来越慢,还常常把片子截成几段,不是它们没有连贯性,只是生活太多琐事,让我连看片这么件小事都不能继续了。
看过《九降风》再看《烈日当空》。
说实话,心水师大附中和帅哥,同样也爱粤语的古音调调。
也许是《九降风》剩下的只是删减版,所以更喜欢这部。
你们猜不猜得到火车?
他们在铁路边上抽烟、打架、追赶、躺、咆哮、谈心、吼、站立;一群人、几个人、一个人。
我想这是在向《猜火车》致敬吧,猜火车几时进站,什么颜色的车头,有几节车厢,就这么打发时间,就像台词里说的“我们能做什么?
只有继续用无聊对抗无聊。
”联考,未来,要不要考,能不能过五门,要不要去工作,能做些什么。
这都是几个月以后立马见分晓的事情,这却是可以影响一生的事情,怎么才这么短的时间就必须用这几颗发烫的头脑来想清楚,这怎么可能!
那不如不想了,我们来传递一只香烟,烟灰从谁手里跌落,谁就必须下楼去做一件丢脸的事情。
为什么要翘课?
为什么要打架?
为什么不好好上课?
为什么不做作业?
谁知道!
只是我们这么年轻,我们怎么能被固定在教室里,像扁鱼一样等日光灯把自己烤焦。
原来可以跳那么高,原来可以跑那么远,原来拳头那么有力量,你要给我点时间让我适应一下这个新的我。
影片很有趣地用色调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
蓝色、黄色、血红色。
少不经事的时候,在学校楼顶吃便当,还要一边把菜加来加去一边调笑,转了一圈,把一块肉丢在只吃泡面的男孩杯子里,这是头抽对新人的欢迎,男孩子们已经有了男人一样沉默的关心,心里非常暖。
直到片尾,他们在厕所把话说开了,刚刚把眼睛上的纱包拆掉的他站出来,你们吵什么吵,躺在医院的又不是你们,却遭到质问“我们的事关你什么事”,呵,原来自己只是条好管闲事的狗,有多伤人。
每个人在年少时都经历过被排挤,或者说,你一定需要经历过被排挤,才能把你从一堆人当中脱离出来,你才更清楚看到自己是独立于任何人的个体,你才会有更多的空间来思考你自己这粒宇宙里的小黄豆。
男孩们的友情真是很无厘头,私密视频被传得全世界都看到,惩罚的办法就是去超市偷东西,然后躺在公园转椅里笑笑就过,女仔和女朋友是不一样的,兄弟也是不一样的。
五年以后会怎么样?
只有一个人说,五年以后要和她抽到公屋然后住在一起。
五年?
我连五天以后是什么样都不知道,我只能控制五秒以后的事情。
我们稀薄的青春其实无力地只能看得到这么远。
然后我们恋爱了,然后我们玩K,然后我们一起留堂,然后我们一起跟父母造反,然后我们保守秘密,然后我们依然翻墙依然打闹互相开着没完没了的玩笑,好像从来都没有下雨天,好像太阳在跟我们的头脑一起发热,像从来没有热过一样喷薄出即将爆裂的力量。
好像这样的日子不会有尽头,好像这样就是永恒了。
“你第一个打人也第一个逃!
”“我不能走!
那是我的朋友们,他们会被打死的!
”“快跑!
快跑!
头抽都跑了!
”“人家打架你进去干什么?
”“我那时候只想到,我成年了,抓起来要判刑的,而你们都还没成年。
”“你跟我跑,还不是因为你也胆小!
”“我不能被抓,我身上有K粉。
”“不想跟你同车啦!
”打破了头,打伤了眼睛,血像凿开的泉水一样喷出来,从脖子上,从指缝间,有够血腥有够残酷。
总是要闯一些祸的,大的小的,热血的男孩走不来笔直的路线。
让心脏跳到喉咙口双手冰凉脑袋空白,总是要这样才能学着承担责任也学着跟父母互相体谅。
好像世界都安静了,他走了,最后还是最会考试的人没有参加会考。
短信一个个传到各自手里,超市的泡面箱子洒了,陪女朋友的心思没了,地下道的垃圾箱被踢得乱七八糟。
天天在撬贝壳的他忽然停住了,他不知道打开过几千几万只黑乎乎脏兮兮的贝壳,也曾想过打开会看到宝贝却从来没有过,大概也忘记了每天都在期望点什么,这时却看到了一颗珍珠。
血腥的红色画面瞬间变回了蓝色。
小珍珠在闪,那是希望,他们的未来。
他曾经做过很多梦,他梦到在地下道迷茫地穿梭,那么多的人却是那么相似,西装笔挺面无表情。
自己可能是垃圾,可是他就跟他们都不同,就算所有人都叫自己垃圾,直到看到自己骂自己垃圾。
你还是早晚都要变成那样的人吧。
你终究还是穿上了西装表现得彬彬有礼去换得一个体面的将来,你也会变身成别人眼里的怪蜀黍,架了眼镜夹了公文包假模假式挤公交和地铁,只是你从铁路边的管道上再次走过的时候,只剩一个西装笔挺的你自己,而你走了一个下降的斜线。
你向自己妥协了向社会妥协了向所有妥协了,不能再为所欲为了,你变得跟别人一样了,也不问那到底是不是正常了,那就是闯祸之后你学到的道理。
那就是大人嘴里的“长大了”。
而很多年以后,如果有过这么深色的青春记忆,应该也会笑笑对旁人说,好值得。
而我在好好念书的时候,就真的在好好念书,不谈恋爱不翘课不晚归不拉帮结派,一定有许多个你跟我一样,我们就这么埋着头过完了穿白衬衫都好看的青葱岁月,现在想来你有没有半点后悔和不甘?
我们没有动手去做一些改变我们自己的事情,而是任由这个世界和他人对我们造成了影响。
好像那时候我们搭上了这一班火车,不知道临时下站换乘,会不会看到更好的风景?
不知道现在还来不来得及,哎,我是没勇气去想我到底知不知道了。
别再自欺欺人地说二十多岁你还正值青春,当你想起“青春”二字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它。
所以,现在的我们,多看青春片吧,还有,尽量连贯地看,才能连贯地用力地妒忌他们对任何事情的全情投入。
王敏奕一星
我接受无能。
一点儿都不烈日 我冷死了~ 比九降风的确好很多
剧本太弱了。整个故事推动不起来。人物塑造的很奇怪。不真实。而且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乱炖的青春,不会拍青春片,不会弄群戏就算了,打光、构图这些基本的能不能再给我差一点啊!【九降风】在这片面前显得如此高大
电影很浮躁,比起九降风的精致差太多了,国语的配音根本看不下去,听的想吐……
还行,音乐不错
我以为香港电影走入衰退,谁知还是有惊喜。片子的后半部分医院那一段太MTV了,甚至比麦浚龙那个版本的MV还好,许多场景设置都过于刻意和生硬,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能改变这部电影是一个希望的事实,从香港的电影人到电影圈来说。还有,砍小孩手来的直接不血腥,不错。
青春真实的模样。正常和不正常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吗?
很久以前看的,剧情忘差不多了。好啦,先写到这儿吧。
比小清新九降风好
你们迷惑破裂纯洁肮脏浑身是伤,带着满脑子凶猛的幻想和绝望,热烈地死在青春里,灿烂得像烈日晒出我们一直隐藏的狂热的力量
少年,请站起来舞蹈。
与唯美、青涩、小忧郁的《九降风》相比,本片更多的不安、浮躁与残酷。对了,男一号很有张震的味道……
用来被虚度的,叫做青春。
看不懂,不理解
反而更喜欢这个,相比《九降风》
没九降风那么文艺
09看的最后部片。 相比九降风更是我杯茶。不同的影像风格恰好反映两座城市的不同。冲突设置得很扣人心弦。
看的好虐心,这群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