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城市的夜空下,女主说:听听这座城市,已经被垃圾音乐污染了。
是时候反击了。
我们要给这座城市上演一场刻骨铭心的音乐会。
她没曾想到:谱曲的竟是小时候自视为音盲,长大后当了警察的男主。
结尾,乐队创始人之一拿着演出服说:这也太掉价了。
女主说:但是我们总得挣钱糊口,除了音乐他们什么都不会。
餐馆,《电爱》,六个鼓手,音乐响起,女主舒缓又显调皮的歌声唱起,还是英文,立马让我心醉,真的很好听,就是太短了。
回头要单独下载。
更早些时候,男女主在楼顶,同一片城市的夜空下,看着整座城市的灯火随着男主的谱曲明灭,演奏出最为震撼人心的音乐。
男女主接吻,仅此而已。
女主和伙伴逃亡,男主在弟弟为主角的音乐厅里,终于可以做到心静神明,享受属于他的那份清静来。
瑞典这样长期高福利国家,从未经历过战火,也未曾在金融危机中破产,民众生活在开心幸福的环境中,诞生出这样的创意,难得,也却有一点不着边。
艺术创作医院那段真是有点惊到我,别的还好,最后那点怎么警察先生还叛变了呢?
在我看来这样的年纪大的女人没啥性吸引力了,最后那一点点酒吧演出总算回归了正常世界,唱的歌声也更好听了。
我挺希望国内将来也有这么一天,一堆无厘头的作品横空出世,不尽然都是好看的,但是说明百姓过得幸福,闲的难受有精力想这些
我想说,撇开电影的结尾不谈,这是一部极具现代主义风范的影片。
在我看来,影片始终想要传达的是一种理念,至于其中的内容、各种新奇的音乐演奏方法倒是其次的。
这种理念即是对于音乐概念的扩展,对传统狭隘音乐理念的颠覆。
传统音乐理念,即对于一种声音可以称为“音乐”的认同感,基本上是以“悦耳”为基础的。
何为“悦耳”呢?
首先,要调动人的耳朵的物理机能的实现,这就要求必须有声音。
这只要上过中学生物课和物理课的人都能理解。
再次,要达到“悦”这一要求,这就需要人们对于声音的舒适度要求和习惯性的心理接受能力,还有就是系统的乐理知识。
那么这样论来,能让人们悦耳的,就是大众流行音乐(声音舒适,大众接受心理广泛)和古典音乐(调动人所学习的系统乐理)了。
按照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在反抗第一种音乐理念——拥抱寂静,女主人公则是在反抗第二种音乐理念——创造噪音(这么说可能不大合适,他们反抗的应该是一种音乐理念)。
以女主人公为首的一帮先锋音乐家们用日常城市所见的各种事物进行音乐演奏,制造出各种常俗所认为的“噪音”,用这一方式对抗“悦耳”的传统音乐理念。
而男主人公呢?
客观来讲,他的确是个音乐白痴,玄妙的称他为音乐天才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我们在后来他砸毁警察局里的一切音乐器材的行径和愤恨一切声音的言语看来,他绝不可能真正从懂得先锋音乐乐理的角度去欣赏女主人公一伙的演奏。
但是他为什么会爱上女主人公呢?
毫无疑问,他欣赏的是女主人公的姿态,反抗传统音乐理念的姿态,他在录影带中看到的女主人公破坏音乐学院时指挥的姿态。
从这一方面来讲,他们才是殊途同归的。
所以当他在用女主人公一伙演奏噪音时使用的“乐器”的时候,他才听不到声音。
这本身就是影片在暗示男主人公对这群破坏之徒姿态的认同。
影片最后一场先锋音乐会,那群先锋艺术家演奏男主人所谱的音乐,正是两者殊途同归的表现。
男主人公用简单的两个音符,控制整个城市的声音,在噪声之后(或许是音乐?
),世界归于寂静。
从一个极致滑向另一个极致,两者都是对于传统音乐理念的反抗。
但是影片的结尾却表现的暧昧不明,。
它看起来既是传统,又是现代,还是后现代。
男女主人都在最后进行一场传统的音乐活动,看起来他们都向现实妥协了,各自做着自己厌恶的事情。
但真是如此简单的吗?
最开始,男主人公和我们一样惊奇,竟然听不到那位天才弟弟指挥的交响乐。
这让我想起现代艺术里的一段名为《4分33秒》的先锋性寂静音乐。
我想导演应该欣赏过这段艺术。
随即,我们发现,无声交响乐并非是客观在演奏的,而是导演表现出了男主人这一时间的无声臆想。
男主人公做到了用心灵去欣赏自己所喜欢的处境,露出了与周围真正欣赏古典音乐迷同样的沉浸之感!
而女主人公则对同伴解释“我们也得混饭吃”。
但这表示了他们放弃了先锋艺术家的身份和姿态了吗?
或者,实验音乐和传统音乐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势不两立呢?
导演通过剪辑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在不同场合的相视而笑,这种含混的笑,不但不是对立的姿态,反而是一种融合。
即使男主人公心灵的“4分33秒”,真的就纯粹吗?
不!
我们能分明听见女主人公的“靡靡之音”为男主人公精神上的先锋艺术作背景音乐!
所以,影片的结尾成为了一种消解,一个对影片前面的所有冲撞对立的调停。
它展现的不是破旧立新,而是存旧纳新,是一种新旧音乐理念的融洽,一个音乐理念的拓展,对多元化国际艺术理念的回响。
我想这才是男主人公所说的“我的音乐会改变世界”的真正意涵。
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生於一個音樂世家。
母親是鋼琴手,父親是著名指揮家。
他的弟々奧斯卡是一名神童。
四歲會拉小提琴,十二歲便開始譜曲。
而阿瑪迪斯(Amadeus)——雖然他的名來自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他卻是一名音盲。
後來,奧斯卡成了著名指揮家,阿瑪迪斯做了一名波麗士大人。
桑娜•柏森,曾就讀於正統的音樂學校,但她非正統的「音樂創作」無法讓學校認同,包括用馬糞以及消火水栓奏樂(她曾經引發火警導致學校被消火系統水淹,然而她則認為這是新式的奏樂方式)。
他的好友馬格納斯和她看法相同,都認為這個城市沉浸在輕浮與無創意的音樂之中。
為了拯救城市的音樂品味,馬格納斯設計了名為《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方案,二人一拍即合。
馬格納斯和桑娜開始物色鼓手界的怪才:約翰內斯•比約克,馬庫斯•哈羅德森,麥蘭(和桑娜同校被開除的學生),安德斯(前瑞典愛樂樂團定音鼓手)。
六人組成「音樂噪反派」,開始集體用鼓點音樂發起對城市的「襲擊式創作」,包括第一章《往我屁眼裡面灌氣》,將患有痔瘡的奧簡•勒梵德拖到手術台麻醉之後當鼓來敲打;第二章《親愛的,給你錢》,闖入當地銀行將紙鈔送進碎紙機之內演奏;第三章《你妹的音樂》,用大型起重設備施工製造的音效,破壞了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的指揮家弟々奧斯卡的海頓音樂演奏會。
阿瑪迪斯由於自己的職業與家族的音樂傳統不相符,一直很自卑,而實際上,他討厭「音樂」,而只想有一個安靜的世界。
在偵辦這起不尋常的「音樂襲擊案」中,阿瑪迪斯神奇地發現所有被「音樂噪反派」演奏過的東西,他再也聽不出聲音。
於是他帶著獵奇的心理,不斷搜尋者噪反派的蛛絲馬跡。
直到阿瑪迪斯觀看到桑娜原來所在學校存檔的一份錄影之後才發現,被學校稱為垃圾的噪音,他卻能聽出美妙的樂章。
阿瑪迪斯最終發現了桑娜和「音樂噪反派」的藏身之所,並且發現了《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原稿。
而這時,「音樂噪反派」已經趕往電廠演奏最終章《電力熱愛》。
一向被視為音盲的阿瑪迪斯突發奇想,綁架了桑娜並且要求噪反派的其他成員演奏自己譜寫的樂章。
本來噪反派都對阿瑪迪斯譜寫的音樂嗤之以鼻,認為完全是毫無價值的垃圾。
神奇的是,桑娜卻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整個城市成為了一件美妙的樂器。
噪反女和警察大人墜入愛河。
如同患有耳硬化症的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所言:「即使對於藝術,也不必再對它掩飾你的耳聾。
」
和柯波拉的 "鬥魚(Rumblefish)" 及徐四金的 "香水(Perfume)" 並駕齊驅, 三者同為打破感官認知的傑作! 柯波拉的 "鬥魚" 是 "視覺" 的突破, 利用 "黑白" 與 "彩色" 的影像反差來暗喻 "希望"、"理想"、"是非" 與 "幻滅" ...徐四金的 "香水" 是 "嗅覺" 的反思, 利用 "氣味" 暗喻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繫, 葛奴乙追尋香水的過程更像是他在追求親情及愛情下天涯海角的孤獨、旅程、及流浪 ... "噪反城市" 是 "聽覺" 的回歸與再發現, 看懂 "反諷" 是全片的一大樂趣, 如果對主角出身音樂世家卻是一個音盲還嫌不夠諷刺的話, 他的名字叫做 Amadeus (莫扎特的大名) 無疑太逗, 究竟男主角是音盲? 還是莫扎特是音盲? 送給老弟的教科書將了那些學院派和象牙塔的傢伙一軍! 女主角對男主角一個無聲的問候 "你還好嗎?" 勝過千言萬語! 電子音樂要上到電線電纜上演奏! 是要坐在音樂廳裡享受古典的旋律, 還是要隨時隨地聆聽與享受各式各樣的聲音 (或是某些人所謂的噪音) 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但是懂得容忍及接納不同的聲音應是全片最大的收穫! 是的, 我也許不欣賞你的看法或觀點, 但我尊重你發言的權利, 就如同這個影評及回應一樣 ...
8分许多桥段都很有创意,比如用各种各样的东西玩音乐,医疗器械,挖掘机,甚至他妈的高压电网,可能在别人看来都是噪音,但翻过来主人公也是这样认为低俗大众的。
最后两人在电光闪闪的楼顶上深情一吻,让我想到了搏击俱乐部,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携手看着整个世界崩坍,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有点瑕疵的是,警察帮助流氓们的疯狂音乐计划,同时也实现让周遭安静的愿望,连他牛逼哄哄的弟弟也无能为力。
可是,流氓们只是让这个城市安静了下来,那么,外面的世界呢,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操,写完了才发现写的很傻逼。
电影开始Magnus就写出了剧本,而电影甚至没有描写招募过程就聚齐了六位鼓手。
因此所有的前期准备都被一笔带过,电影的全貌基本上就是这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几个人去医院踩点轻描淡写,但演奏时却像彩排过数次般熟知所有手术设备发出的声音,并基本配合得当。
第二乐章,当一群赤手空拳的劫匪闯入银行,没有一个保安进行抵抗。
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却轻松取出成箱钞票,这或许是所有匪徒的梦想。
第四乐章半个城市的电力由一个开关控制,并且设在荒郊野外,而切断半个城市电力,居然没有人去检查抢修。
不合理处比比皆是。
警察痛恨音乐半辈子,突然就变成了音乐狂热分子。
而被行为艺术者敲击过的东西,他就再也听不见的设定究竟为什么也并不明确。
是因为它已经发出了最华彩的乐章而不再为凡音响起?
几个自说自话的人在敲击城市,除了一个音盲无人理解,就和浑身沾满油彩,滚动作画的行为艺术家无异。
危及人命,损毁货币,破坏建筑,切断电力。
他们的音乐是不是艺术我不敢妄下断语,我也不反对每个人对艺术有自己的理解,但如果艺术是以破坏为基础的便极端不可取。
否则你可以说原子弹腾起的蘑菇云才是最大的艺术。
那这个世界最大的艺术家是谁?
两位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的音乐家,当自己的另类作品在大众场合得不到认同以后,愤而走向极端以报复社会为发泄口,试图制造各种恐怖事件来唤醒普罗大众。
两人的小破坏受挫后,为了制造更大效应,随后招来更多不得志的鼓手来充当助手,开始一起接一起的挑战社会和传统的破坏。
另一名出身音乐世家的警察,从追查他们到认同他们,并最终加入他们一起完成伟大的“城市电爱”交响噪音。
影片由并非电影院校专科毕业的两名瑞典人合伙完成,把之前获奖无数的短片《不速之鼓手》重新再加工成剧情长片,并且在戛纳再次获奖。
其实,这并不是一部多么复杂的剧情片,最大看点在于其中的几段别开生面的音乐桥段,音乐电击疗法、银行碎钱音乐、铲车和电线音乐,各种前卫的超乎想象的音乐形式,把众多人们手中的日常生活工具,被几位音乐人随手把弄节奏骤起,立马成为一场突破传统想象力的艺术噪音。
当主流群体们还沉醉在各种屎尿屁整蛊恶俗中时,两名瑞典人为大家带来别出心裁的音乐整蛊剧,来一次“真正的违法艺术”,在展示不同凡响的音乐形式的同时,还用音乐来讽刺现实和社会现象,让世人见识到真正高修养的超凡想象力。
如果你把其中的音乐片段当成真正的音乐来欣赏的话,只能说,你会错意了。
导演只是想借助这种另类极端的音乐形式来唤醒大众的传统思维方式,比如那个造诣颇高的天才指挥家弟弟,尽管他如神童一般照耀着整个音乐界,但他那种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音乐思维,却是最要不得的艺术修养形式。
实则导演只想告诉大家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更离不应该固步自封。
13.7.28 片子评价照旧 对绕啃肉有了和当时不一样的心境 回头再看...写的可真屎啊 咋有脸发出来的 可能青年人一个特质就是厚脸皮吧 (不小心被代表的人们不开心一定别说出来 憋死你)================================这又是一个让我纠结于到底点较差还是还行的片子。
客观来说,优点不突出,缺点稍明显。
剧情设定上就有点二【在某方面全家甚至祖宗八代都牛逼,就出了一个在本领域很渣的主角】,这样的桥段是不是太多了?
不过既然已经点开了播放器,摆好了打算看下去的姿势,那就还是怀着尊重态度看完吧。
其实开始还是挺有期待的,不剧透的看了些风评,感觉又摇滚又fuck classical的听起来很酷的样子。
然后兴致勃勃的看了个扫兴的开头,我已经悲哀的觉得我好像已经知道结尾了。
没办法,据说本片的创意来自一个10分钟短片,这些内容在10分钟内表现出来很丰富,但在90分钟里拖沓的讲完,就显得很单薄了。
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直接可以跟着乐手们的四个乐章走。
但这个实在不太好说它到底是个优点还是个缺点。
寻找鼓手的过程又乏味又无趣但也还能看下去,每个部分出现的音乐配合着情节也都觉得还不错,虽然闭着眼我极有可能没有耐心听下去这种调儿。
唉怎么说,这就涉及到一个我一直没办法跟自己解释明白的事情。
到底什么是摇滚,确切的说,也不是摇滚,是这个词语代表的一些我无法定义的那些东西。
我眼见着的很多种情况包括自己,听摇滚(抱歉我没有更好的词概括,我也隐隐约约知道好像本片中的音乐不严格算是摇滚?
)更多的是对平淡乏味生活的一种温柔反抗。
痛恨体制,又不能造反。
人生无聊无趣,可是没有那么多拯救世界的事情需要自己。
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同,或者是自认智商比同条街的人的平均数高出20个百分点,但国人的羞涩本性又不可能说,随随便便跑到路人面前看着她的眼睛说:“喂你是个傻逼你知道吗,你其实和街上的任何一个人没有区别,你穿着阿依莲可爱洋服觉得自己是某个欧巴的公主,但你的本质,和街角赤裸上身穿着大裤衩子人字拖的卖瓜阿伯没有区别。
不论美丑,一刀剖开都是肠子都是肉都是屎。
你要说你比卖瓜阿伯灵魂高贵,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亲爱的傻逼,看安妮宝贝安意如陆琪张小娴真的不能改变什么。
你啊,你就是个傻逼。
你看我嘛,我多聪明,我能看出你是个傻逼就说明我聪明。
”如果这话真的说出口了,那说这话的LZ自己,根本和爱看爱情公寓的阿依莲姑娘就是同一个level的人。
卖瓜阿伯的素养早已超出我们两条街,去更远的地方卖瓜了。
只有傻逼还在原地纠结着自己和另一个傻逼到底谁更聪明一点。
说着说着就扯远了。
我是想说什么来着,哦对我是想说摇滚。
我还是不明白啊,山羊皮就是摇滚吗,五月天就不摇滚吗,什么是摇滚啊,什么是垃圾音乐啊。
说一个无趣的悖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这就意味着绝对不存在绝对意义的标准。
美丑善恶高贵低贱好音乐坏音乐,这些都是相对而言。
古典乐不可恨,不难听,不垃圾,如果要FUCK,也只是在操它所代表的迂腐的墨守成规。
这个片子的结尾有点儿让我喜欢。
乐手也要吃喝拉撒睡啊,也要有钱买节拍器啊,也得有资本带上黑丝让自己看起来更酷啊。
所以脱掉面罩和西装,换上俗气的小花裙儿,安安心心在小酒吧里唱小调儿吧更有意思的一点是,我觉得结尾女主唱的歌,就可听性来讲,比前面的莫名其妙打击乐要好多了。
ps:the sound of noise...让我想起the sound of silence了。
在这个满满noise的世界,有时候silence更可贵。
警察Amadeus Warnebring出生在音乐世家,却是个“音乐白痴”,他的弟弟奥斯卡4岁就会拉小提琴,12岁就能作曲,现如今已经是世界级的指挥家。
Amadeus Warnebring不懂他们的音乐,讨厌节拍器,他觉得他们的音乐都是噪音,听了让他心生烦闷,于是当他办公室的一个职员上班在放他弟弟的音乐的时候,他歇斯底里的关掉了收音机,他的理由是他需要安静。
这时候影片的核心出现了萨拉佩松和她的搭档,他们疯狂敲着架子鼓,一路狂飙,最后还用节拍器玩弄了警察,米安和佩松觉得这样一点都不过瘾,他们要演奏更疯狂地音乐。
米安创作了四首曲子,分别为:1、doctor doctor2、money money honey3、fuck the music kill kill 4、electric love 。
这是四个非同凡响的乐章,他们在第一乐章里用医院的器材和病人演奏,在第二个乐章里用银行的章子 硬币 和碎纸机演奏;在第三个乐章里他们用铲车,钻石机,压路机,挖掘机演奏,在第四个乐章里,他们把自己掉在高压电线上 用高压电线演奏。
这一切很荒诞么?
但他们都是音乐不是么?
他们弹奏过的任何乐器,Amadeus Warnebring便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这个真的是本片的一个小亮点,不过我觉得导演也在这里侮辱了观众的智商,Amadeus Warnebring本是一个音乐天才,音乐本就应该是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一切能发生的东西都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但是Amadeus Warnebring的父母、他弟弟的音乐史老师,他们不这样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开着无聊的同一个玩笑“是哪个人弹错键了嘛?
还是哪个小提琴手拉错了弓?
”整个音乐界变的无聊,他的弟弟甚至排斥别人的风格,失去本真的音乐让他们变的狭隘而没有生机。
是他们毁了音乐还是音乐毁了他们呢?
Amadeus Warnebring在第四个乐章即将开始的时候领悟到了一切,他成了乐队的第六人,由他作曲,他们六个人利用整个城市,奏出了最美最真实的音乐。
从此,Amadeus Warnebring的世界获得了安宁,他依然去听他弟弟的音乐会,但是他是安静的,因为他的内心此时只有真正的音乐,而他们所弹奏的,都是失去了音乐的本真,狭隘的,无聊的,毫无生命力的音乐,他对这些伪音乐是免疫的。
这是一部极具反思色彩的黑色幽默喜剧,在明快的节奏和节奏感强烈的打击乐中,我们逐渐明了了套上条条框框音乐的失真和虚伪。
而跟随导演,从新认识到了音乐的本质。
音乐本就在身边,是的,那些不是噪音,他们的节奏感是那么的美?
只是你没听出来,对么?
正如影片末尾佩拉说的那句话一样,我们总的混饭吃,总得弹点他们听的懂的。
原来只是你不懂,原来只是你发现不了,原来只是你听不到,原来世界被音乐环绕着。
原来只是你不懂,原来只是你发现不了,原来只是你听不到,原来世界被音乐环绕着。
形式大于内容…
也算一部尚且有几分意思的音乐电影。不过非常适合那些装X犯。必然是五星的:)
好看死了。笑死了。
音乐是古典们的,也是噪音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卡拉OK们的
荒唐
卧槽太特么棒了!!!!!!!我已经无语了。。。。。。结尾的桑巴点睛之笔!
我的六星电影! 最后的bossa nova太好听了!
主题是音乐,用废铜烂铁的演绎法挑衅高雅音乐,反世反社会,但格调真心很糟,全片无高潮。另一条线的处理有点意思:暴力青年能通过违法(底线是不杀人)宣泄让愤怒得到缓解,有缺陷的警察如果没有适当的约束却有可能成为危害城市的恐怖分子。幸运地归于和谐,大概也是全片不在乎高潮的原因所在。
节奏也是日神因素哈。导演一定去多了电声大趴不过瘾才搞出这个行为艺术片子来,可惜实在对电声无爱最后的Bossanova倒是挺打动我。说实话影片除了音乐其它乏善可陈,叙事模式无甚新意最后演出又呈现出一派都市奇观的景象实在是力度不足。而用生活中的声音做音乐又不是影片独创。3星半
卧槽你们是人吗?被评分骗了来看的!!!
前戏不足,高潮无力,中间糟烂。
妈比
剧情片版的《破铜烂铁打着玩》
创意点看上去并不是太有说服力,好在创造力超强!
这结尾不是学John Cage的么~~~~~
想法不错,但感觉不好看→_→
虽然想象力上确实牛逼,但无疑不是我的菜,四个乐章实在欣赏不来,片尾曲到还不错……
噪你妈逼反
慕名而看 这个城市充满了shi一样的音乐 所以 这就是你们折腾出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