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青春

Happyend,圆满结局,青春末世物语(港/台),地震,Earthquake‎

主演:栗原飒人,日高由起刀,林裕太,彭泽萱,祷云母,阿拉季,佐野史郎,渡边真起子,中岛步,普希姆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美国语言:日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4

《昨日青春》剧照

昨日青春 剧照 NO.1昨日青春 剧照 NO.2昨日青春 剧照 NO.3昨日青春 剧照 NO.4昨日青春 剧照 NO.5昨日青春 剧照 NO.6昨日青春 剧照 NO.13昨日青春 剧照 NO.14昨日青春 剧照 NO.15昨日青春 剧照 NO.16昨日青春 剧照 NO.17昨日青春 剧照 NO.18昨日青春 剧照 NO.19昨日青春 剧照 NO.20

《昨日青春》剧情介绍

昨日青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近未来的东京,一场即将到来的灾难性地震让人们惶恐不安,生活阴云密布。一对好朋友优太(栗原飒人 饰)和洸(日高由起刀 饰)即将高中毕业。然而,某天晚上,两人合伙捉弄了校长,导致学校安装了监控系统。在这令人窒息的监视系统和日益严峻的国家政治局势中,洸对世界愈发感到失望,而优太却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洸在一位充满激情的学生活动家(祷云母 饰)身上找到了共鸣,他的政治意识也随之觉醒。他认为优太永远无法理解自己这份新的热情所在,便开始疏远优太。两人自幼结下的深厚友谊,也首次因从未表达过的分歧而面临考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五鼠闹东京侠路相逢净地母爱无悔社交网络饥饿难耐龙骑士再见,阿贝托敲响密室之门无处藏身逆局狄仁杰之天宫蜃楼杀无赦III背水一战卡特高中末世圣童扪心问诊第一季英国恋物语艾玛名声大噪第二季零和一恋老症老五的奥斯卡流浪地球2104号房间第三季暗夜藏心神偷次世代我啊,走自己的路超感神探第三季X加Y被劫持的爱情云雀行动

《昨日青春》长篇影评

 1 ) 一份友谊的消亡

悠太其实是一个非常害怕孤独的人,影片前段在天桥上对阿光大声地表白,还有听到阿光和Tom在厨房对话后落寞,他是把友情看得很重的人,所以他最后愿意去承担这一切。

正如阿光所说悠太是从小到大都没有改变的人,但人总是会变的,阿光就变了,他慢慢淡出这份友谊,找到更契合的玩伴,受到女主的影响,渐渐远离了之前的小圈子。

一份友谊的消亡就像昨日青春,你没办法去责怪谁,只是说一句人都会变的。

这里面女主角色我很喜欢,她启发了光,引导他进入自己的世界观中,在静坐事件中她也表现得非常有原则,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女生,这才是新一代的人真正的希望。

提到女主,两位男主最大的差别也不是因为阿光离开而导致的,他们对于这个糟糕的世界看法,悠太觉得这个世界已经这么烂了,干脆摆烂,及时行乐就行了,但阿光受到女主影响,参加到示威游行中去,企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这也是导致他们渐行渐远的主要原因。

 2 ) 「致逝去又不断重逢的友人们」关于青春、政治和音乐的断裂与循环

“大学时的我变得非常关心政治,尤其是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核事故后,我对世界上存在的结构性的不公义有了很多认知。

当我到美国上大学后,社会上发生了很多事,例如占领华尔街,「Black Lives Matter」事件,特朗普当选总统。

这一系列事情都与我的政治觉醒不谋而合,我和大学裡的亲密好友们也都变得越来越「政治化」,也有一些朋友因为政治原因和我渐行渐远,甚至断绝联系。

朋友对我来说很重要,不过社会事件也很重要,所以不得不和一些人疏远,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震惊、伤心,也改变了我的世界。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情感基础。

”————空音央戲裡人|《青春末世物語》導演空音央分享台前幕後事 書寫創傷社會中動人情誼 - www.orangenews.hk————————————————————————许多当代日本人的创作无法回避其生养的土地与文化背景。

20、30年代的关东大地震与其后对在日韩国人的屠杀,40、50年代的二战,60、70年代战后的安保斗争等社会运动,这些歷史事件彼此交织,塑造了日本的社会风貌与民族情结。

《青春末世物语》的世界正是在这百年间日本社会劫后馀生的循环态之中诞生,并以未来的视角重新想像这段歷史遗留。

现代日本的歷史并非线性发展的,而更像德里达所认为的「连续与非连续性共存」的歷史结构,一连串被遗忘、被遮蔽的创伤事件和交织中产生的新式抗。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灾难并未终结,反而开启了另一场更难以言说的暴力。

在动盪中,谣言迅速放大,恐惧与愤怒交织,最终演变成针对在日韩国人的屠杀风暴。

电影中,警察多次巡逻,精确识别Kou的在日韩国人身份,阻止他与作为日本人的Yuta共同参与音乐活动与夜间行动;校园内也安装了名为「Panoptny」的监视系统(参考福柯的「全景监狱」Panopticon),使学生在看不见监视者的情况下逐渐内化监视,最终从挑战机器变成自我约束,也映射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因无能为力而放弃对权力的抵抗。

或许正是从那时起,主角团之外的年轻人逐渐习惯了沉默,而这种沉默,在往后的几十年间,又一次次成为歷史进程的背景音。

战后社会在崩塌中重建,而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先锋艺术,则像是在这些歷史断裂的缝隙中生长出的野草,一边面对遗忘,一边创造新的抗争。

Yuta所锺爱的电子音乐,阿明在毕业典礼上的行为艺术(若能归类为行为艺术),Kou和Yuta将校长的车立起来的「社会参与艺术」渗透着政治性的反叛和年轻人第一次对权力关係的批判。

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电子音乐、实验电影与街头艺术运动皆与政治风潮交织,艺术家们透过创作回应社会的无力感与控制机制,而这部电影正是这种歷史的幽灵式重演。

它借用未来时间线,既在诉说一个未来废墟中的青春故事,又在回望那场未竟的抗争以及未能抵达的乌托邦。

————————————————————————虽然空音央回答说将本片命名为《Happy End》只是因爲符合电影基调,但我相信这也出于对日本今天“无历史”状态的某种讽喻。

今天的日本再未经历足以比肩战后创伤的历史性断裂,而历史本身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中被不断平滑化、再生产,最终失去了向新变革的可能性。

正如影片中Yuta在音像店与老板娘的对话所示:“我喜欢DJ,喜欢这种旧音乐。

”“你怎么不听听现在新出的音乐啊?

”“新音乐?

日本已经没有未来了吧。

未来早就结束了,从旧音乐里能找到一些新灵感。

”这段对话不仅是对当代日本文化停滞状态的直白表达,也恰与马克·费舍(Mark Fisher)关于资本主义末路与幽灵学(Hauntology)的思考遥相呼应——在过去的幽灵中寻找未来,在未来的废墟中回响逝去的历史。

资本主义的景观化使一切变革的可能性变成可消费的怀旧,未来不再被创造,而是仅能在过去的遗迹中被重述。

或许,这也是空音央的学生时代所受的深刻影响,他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去呈现自己的哲学思考与历史观照,而本片正是他的思想实验室,是他对“未来已然崩塌”这一命题的迟缓回应。

坂本龙一的精神和才华以电影语言遗传给了儿子空音央,令他自由表现自己对青春时代的重新谱写。

这样的时代就像我们和友人之间的关係。

Yuta和Kou一同长大,却在分歧时发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彼此。

在这场校园风波下二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Kou的政治觉醒使他加入到了社会运动中,而Yuta则是充耳不闻,继续想着怎么维持音乐部以及怎么继续做音乐。

这就好像空音央的两种选择,一方面努力参与者政治活动,一方装作天真烂漫,其实内心无比希望这群朋友能永远相伴。

然而毕业的时间永远固定,就让我在毕业前最后爲你的理想做一件事吧。

外国人回了美国,他説他要去底特律,那是我羡慕的电子乐的故乡;情侣要去见家长了,那就当然是祝你们幸福。

爲你退学的我在天桥説着什么下次再见,其实我已知道我们的缘分就此告一段落了。

在这场关于《青春末世物语》的“未来”的丧礼中,音乐编曲和制作心机也回荡着这种审美。

剧中的所有配乐由Lia Ouyang Rusil编制,有效提取了古典乐和电子乐的特点进行编创,既舒缓又有旋律丰富变调的节奏感,是一个很符合电影基调又成就了许多情节的系列。

初听的时候我连连惊呼简直像坂本龙二的风格。

他们被收录在《Happy End》这首专辑中,其中LOVE (variation 1)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配合在Yuta、Kou、阿明、和其他两位伙伴夜间作怪怕被保安发现飞奔逃出学校的时候,那时五人的影子和树影飞快流逝。

在这样刺激惊险的画面里,传出了悠扬的曲子;而在电影结尾Yuta和Kou在天桥上分别时,又选用了极爲厚重震荡的交响乐。

不按常规套路出牌的设计就像把握不住的命运。

这场青春的「未来的丧礼」中,年轻的人们都在努力寻找一种还能继续前进的方式。

 3 ) Happyend的降临在昨日还是将来

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看了导演空音央的长篇首作Happyend,这部电影最近作为Chronic Youth Film Festival的一部分在巴比肯放映。

(以下含部分剧透)好奇怪,到底是谁想到要把Happyend的中文片名译作《昨日青春》,这明明是一部发生在将近的未来的电影。

但如果看过电影,又会觉得“昨日”用得没错。

如果不是朋友在开映前给我剧透,或是开篇字幕的提醒,我根本不会对影片里未来的设定有所感知。

无论是监管学生行为的大屏幕,还是全城通报新闻的滚动灯牌、响亮又诡异的广播,手机里不断推送的地震警报,夜里莫名出现的巡逻人员,都让我不断想起几年前那段不同寻常的时期,情形之雷同甚至让我有些被“吓到”。

唯一让我明显感知到“这就是未来”的情节,是一辆跑车被直立起来的奇观,让我想到《降临》里的巨型不明物体(《降临》刚好也是一部讨论了过去和将来的软科技电影,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导演真的有在其中获得灵感呢)。

所幸的是导演在视听中处处营造着怀旧的氛围,还有片中主角们对青春的满腔热血,都让我在本该是冰冷的设定中感到温暖和振奋。

有意思的是,在映后的Q&A环节,导演有解释说影像的怀旧感首先是因为故事的部分情节就取材于导演自己少年时期的情谊,可能正是故事基于记忆,拍出来的感受也更像回忆。

导演还特意提及在拍摄时隐去了主角们对手机的使用,不单是因为手机的出现会限制表达/处理更困难,还为的就是模糊时间的概念。

最后想赞美片中的一个镜头,我觉得起码是我今年看到过最最喜欢的一个镜头。

就是在一个诺大的教学楼走廊上,室内泛着暖黄色的朦胧的光,当Yuta走向他的好朋友Kou时,镜头也随着Yuta的脚步一同向前,从一个远景推进为一个亲密的近景。

我很难言说那个镜头有多神,但起码是看到的那一刻会激动得想流泪的程度。

看完之后我还特意和好朋友说了这个事情,原来朋友也注意到了,我们都高兴得疯狂拍桌。

PS. 看完电影之后好想去rave,搜了一下原声带的创作者Lia Ouyang原来还给《问题专家》配过乐,仔细想来这两部的确都很有未来感。

另外我还在Spotify找到了导演创作时听的歌单,太喜欢了。

PPS. 虽然片中没有明显的酷儿元素,但在电影中还是能感受到了很强的Queer Vibe,不知道为何这一点也让我莫名觉得舒适。

导演在QA中还有提到饰演Yuta和Kou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现在两个人还是室友,我狠狠磕到。

 4 ) 栗原飒人 × 日高由起刀 双男主对谈(1) | 首次以高中生身份主演,讨论“对未来的预感”

本文来自nippon.com的采访:'映画『HAPPYEND』:高校生役で主演デビュー、栗原颯人と日高由起刀が語り合う「未来への予感」',https://www.nippon.com/ja/japan-topics/c030291/禁止未授权二传二改。

空音央导演的首部长篇电影《圆满结局》正在上映中。

虽然是描写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之间友情的“校园故事”,其背景描绘了未来社会即将大地震逼近的不安、以治安为名的监视强化、社会分裂和多文化共生等,是具有一部全新感觉的影片。

我们采访了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却首次登上银幕的主演栗原飒人和日高由起刀。

《圆满结局》是曾执导过坂本龙一音乐纪录片《坂本龙一:杰作》的导演空音央首次尝试拍摄的长篇电影。

他亲自撰写了剧本,并选择了离现在不远的近未来日本作为故事背景。

电影《圆满结局》的故事发生在不久的近未来的日本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地震每天都在发生,人们害怕大城市发生大地震的那一天成为现实。

政府利用人们的焦虑情绪推动宪法修正案中的 “紧急状态条款”,公众舆论分为反对派和支持派。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气氛笼罩下,警方加强了安全措施。

他们对个人数据进行了管理,并引入了通过面部识别即时识别身份的技术。

警方介入了一场CLUB DJ 活动,并搜查了随身物品。

警官的终端能够瞬间查明身份。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故事的主人公Yuta和Kou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两名高中生。

他们是音乐研究社团的五个好朋友,通过参加DJ活动和半夜溜进社团活动室播放音乐来享受高中仅剩的时光。

演员和模特之间的差异饰演Yuta和Kou的是首次出演电影的栗原飒人和日高由起刀。

两人都在模特生涯开始2个月的时候参加了试镜,并决定出演本作。

两人在此之前都没有表演经验。

参加DJ活动的Yuta(栗原飒人)和 Kou(日高由起刀)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日高:我以前甚至没有参加过模特试镜,处于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的状态,但现场的导演和制片人都非常热情。

栗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拿到剧本。

但导演音央先生为我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工作氛围,让我能够不那么紧张,带着一种 “让我们尽情享受吧 ”的感觉来工作。

演完之后,也有关于角色的想法和自己过去的轶事一起聊天的时间。

栗原飒阿(Hayato Kurihara),1999 年出生于新泻。

活跃于模特界。

出演过广告和MV。

特长是拳击和乒乓球。

栗原飒人饰演的Yuta,在富裕的家庭中长大。

Yuta的母亲经常去国外出差,客厅成了他和朋友们的绝佳聚会场所。

栗原:Yuta这个角色与我自己的境遇和性格很相似。

单亲家庭,热爱音乐,调皮捣蛋。

我在高中也花了很多时间傻傻地和朋友们玩耍。

日高:对我来说,高中就像是只为田径比赛而上学。

校规很严格,禁止使用手机。

最让我不理解的是不能挽起袖子什么的(笑)。

我觉得我应该更享受高中生活,所以这次能做一些类似'高中、青春'的事情,我觉得很快乐。

日高由起刀(Yukito Hidaka)于 2003 年出生于大阪。

精通韩语,作为模特活跃于日本和韩国。

特长是田径。

--当你听说你要扮演一个高中生时,你有什么想法?

日高:我当时才毕业不到半年,与其说是怀念,还不如说是保持原来的自己。

栗原:对我来说,已经过去五年了,所以我就想,“高中生 ......?

”(笑)。

我有些许的不安,但我想内心可能没有多大变化。

日高:确实如此。

栗原:喂(笑)。

不,我在想我现在这样是不是很好,但我也意识到我和角色之间的年龄差距,所以我必须表现出他天真无邪、青春期的一面,比如他笑的样子和他的天真。

--这与模特工作有何不同?

栗原:即使没有摄像机,我也需要一直思考。

模特只需要专注于镜头前的时间,但做演员除了模特那些瞬间的事情外,还需要很多时间去思考,我个人觉得这很有趣。

对我来说,思考剧本中的角色和所传递的信息也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Yuta 和 Kou 自幼相识,就读于同一所高中。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监控社会的恐怖之处,以及无法直言不讳。

日高由起刀饰演的Kou来自一个在日本的韩国人家庭。

他的母亲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寄希望于儿子能获得奖学金上大学。

日高:我的祖母是韩国人。

她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我父母不久前才告诉我这件事。

也许他们有自己的顾虑吧。

但再次觉得这还是我必须知道的事情。

当我扮演一个在日韩国人的角色时,导演说 “我们一起学习吧”,所以我学到了很多表演之外的东西。

我学到了不能对过去的事实视而不见,比如关东大地震后发生的对朝鲜人的屠杀。

一天早上,在 Yuta 和 Kou 就读的高中里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

佐野史郎饰演的长井是一位对学生和教师盛气凌人的校长。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在Yuta和Kou就读的高中,有不少外国血统家庭的学生。

这在日本的某些地方已经成为现实。

故事讲述了在一次校园事件后,校长引进了人工智能监控系统,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以 “安全 ”为由对该系统表示欢迎,这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人工智能监控系统,如果监控摄像头发现违规行为,学生将被扣分。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在现实社会中,监控摄像头无处不在,威胁着自由和隐私。

栗原:我担心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受到监视,这很可怕,我不希望失去自由,社交网络也是如此,一直意识到有人在看,生活的压力就会不断累积。

日高:当你从事这类工作时,你会更加在意别人的看法。

我觉得有时别人会说很多话,所以我必须尽量不去在意,但我觉得这很难。

Kou与参加示威的Fumi(祷云母,左)关系逐渐亲近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这个世界中有“紧急事态条款”,学校里的监控系统也限制着人们的行为,Kou开始意识到发声的重要性。

然而,Yuta仍然一如既往沉迷于他的音乐,只会开玩笑。

Kou对Yuta拒绝面对现实的态度感到恼火,两个青梅竹马的朋友之间开始产生了微妙的距离。

开始产生分歧的Kou(左)和Yuta(右)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在日本,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关心政治,艺人也很难投身政治。

两位对此有何看法?

日高:好难啊......如果我认为某件事是错的,我就想说它是错的,但如果不是让我很在意的事,我就觉得不必说。

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留在心里是很重要的。

在各种情况下,你有必要说点什么,也有不必说的情况。

迄今为止,我几乎没有必须诉说什么的情况,所以不实际体验一下是不会明白的。

栗原: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名人发表政治言论,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不过,说出自己的想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作为支撑的后盾,就可能会造成误解。

只要我注意自己的发声方式,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研究部的伙伴们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我们的未来今年,《圆满结局》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在9月2日的全球首映式上,1400 个座位的门票一发售就几乎售罄,放映结束后的几分钟内,掌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

--在第一次出演的电影中担任主角,并入围了威尼斯。

你们走了红毯吗?

日高:不,红地毯是明星(主竞赛部分)走过的地方。

对于地平线单元来说,就是走在去剧院的路上,就好像在说:'啊,这是红色的'(笑)。

现场的热情令人难以置信。

栗原:很遗憾,由于日程安排的原因,我没能赶上参加世界首映式。

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视频影,但现场座无虚席的场面令人难以置信。

我非常感动。

--这很棒,不是吗日高:真的太棒了,我们。

栗原:哈哈哈....

--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演员栗原:演这个角色的人很好啊,我想成为这样的演员。

日高:我想成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员,让看到的人都有共同的、深刻的印象。

我想在努力的同时,也不忘感谢身边的人,是他们让我首次出演就是这么好的电影。

栗原:你可不能忘了这一点。

日高:请大家多多期待!

请继续关注我!

栗原:为了不变成天狗 (てんぐ) ,我也会努力的(笑)。

摄影:花井智子取材・文章:松本卓也(ニッポンドットコム) 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青春末世物語》金馬影展導演映後Q&A

這篇是11月金馬影展導演出席的映後Q&A,是現場的主持人和觀眾提問,導演是用英文回答的。

紀錄可能會有小參差,歡迎指正探討~Q:這部電影創作的動機主要源於的三場地震是?A:第一個就是2011年的311福島地震,從這時候開始有我自己的political覺醒,開始去觀察、想要了解這個世界在社會層面是怎樣運作的,這些如何影響每個人。

從那時候開始,我會比見多關注這些political議題參與這類的活動,尤其是米國,因為我當時在米國唸書。

在地震之後,米國也有發生佔領華爾街、black live matters、Trump won等等事情,在這個過程我有發展出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也因此和一些大學時期朋友漸行漸遠。

有些是我主動疏遠,有些朋友會開始push me away。

但是朋友對我是很重要的,從小學到高中,我會一直和朋友們就像電影裡的五人組一樣hangout,失去這些朋友對我來說是很大的事。

第二個地震是發生在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許多日本人因此喪生。

但是大家經常忽略的就是因此引發的“關東屠殺”,約有六千左右的在日韓國人和其他的非日本人被日本人殺害,理由當然是當時的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

我在了解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是非常驚訝的,因為之前從未知曉。

在2014年左右,日本也有一些很糟糕的種族主義的抗議活動,主要針對韓國人和其他非日本人的。

多虧當時有其他抵抗他們的浪潮,兩邊都各自持有意見。

1923年的地震發生的時候,社會也有許多混亂,日本政府也以此為藉口去逮捕他們眼中的異議份子、無政府主義者和社運人士,用天災來混淆大家的視聽。

第三個就是日本一直在說的未來幾十年會有的超大型地震,我的感覺就是在如今的社會裡有觀察到好像和1923年大地震發生前類似的東西,比如民族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雖然現在針對的外國人群體更多樣,不再局限於韓國人。

我在構思電影的時候問自己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們不反思自己的殖民歷史,以及how the echoes of it process today,那麼如果另一場地震發生會怎麼樣呢?

我在想這些問題的時候也想到之前自己的朋友,所以用把地震當成大的骨架,加入其中的血肉就是我自己的一些經驗。

Q:在很多描述日本青春少年的電影裡,會有音樂元素,大部分都是玩樂團,想問導演問為什麼選擇techno的音樂形式?

A: 因為我喜歡techno,也喜歡club,或許我們有機會大家可以去一起去臺北的club~Q:在拍攝的時候有沒有被其他的導演影響?

看的時候有種楊德昌的感覺,比如批判的思想和一些意象。

A:(笑) how did you figure it out? 我很喜歡楊德昌,或許我沒有完全內化他。

我也很喜歡經典好萊塢電影,有一部電影叫做《Design for living》其中的三角關係,給我這部片帶來很多靈感。

Q:導演在兩個人在對話的時候,喜歡拉遠景拍攝,請問是有什麼特別的用意?

A:這部片的一個想要挖掘的主題就是由於朋友之間political difference可能會導致的對友情的幻滅。

為了讓這敘事可以成立,我也有必要講述有關於更廣大的社會的故事。

因此我會選擇讓人物在鏡頭中的份量和他們所處的環境一樣重要。

關於focus,我也會盡可能讓所有的東西都被聚焦。

所以在兩人對話的部分,我會拉遠鏡頭讓觀眾看到更大的社會。

但是每一個場景的拍攝方法背後還是有更具體的原因。

Q:影片裡有拍到非常多的國際學生,服裝、國際都很多元,但好像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困境,他們對於本來應該是自己母語的失語。

想要知道的是這個失語的設定有什麼用意?

還有除了導演自己很喜歡和擅長音樂這個媒材之外,為什麼這個興趣一定要是音樂,不能是繪畫或是運動嗎?

音樂的特別之處在那裡呢?

A: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他們最終居住在一個他們沒有“根基”的國家,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

比如說片中飾演湯姆這個角色的演員, 他來自奈及利亞,但他只會說日文,事實上他可能比我更日本,因為我是在米國出生長大的。

所以我非常想要做的就是質問到底什麼東西是日本人?

它是否真的存在呢?

當然答案是也不是,所有的國家身分認同就是一個不可定義的謎團。

我認為所謂的日本人的身分認同,是通過大家很努力創造一個民族主義國家而形成的。

我們也會反思個人和國家之前的情感連結,因為它本來應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

在這部片裡我試圖打破、摧毀妳對於一個日本人的固有印象。

因為這部片是關於不遠的未來,我相信之後的日本的人口組成會比現在更多元。

關於音樂的部分,其實我和朋友聚在一起也常常就是放著音樂。

雖然和繪畫之類的相比是比較被動的。

但這又回到關於techno的那個問題,當你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可以在裡面放自己的音樂,是一個liberating experience,我想clubs也是一個很讓人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當然取決於哪種club(笑)一般這種放電音讓人跳舞的club,也是有同樣的療效,它讓那些在社會上經歷了許多痛苦沒有地方能發洩的人有一個讓他們覺得安全的地方。

Q:電影裡有一些消音的部分,和演員去配其他角色的音的部分,想問這種設計的用意?

A:關於無聲片段,片中有兩次,一次是在學校裡的地震,另一次是兩位主角互相凝視對方的時候。

嚴格來說,我放了一些細微的噪音在裡面。

本來的用意是因為使用地震的聲音,對經歷過地震的人來說會太traumatic,我希望可以更謹慎地對待這樣的人群。

但是拿掉這個聲音後,發現絕對無聲也許很嚇人,但是效果和影響力卻是十分強烈的。

對於兩位主角互視對方的橋段,雖然無聲,但這是他們友誼生命裡的彷彿地震一樣最重要的瞬間,所以我想保留這種隱喻。

關於voiceover,我覺得很可愛,一開始在電影前段出現,因為我想要更多地解釋這個故事和人物關係。

可是正常述說就會比較無聊,希望可以有更有趣的方式,就想到一些高中生會做的傻瓜行為。

我們製片好像高中就有和他的朋友玩過這樣的遊戲,所以就加入了這個創意。

當我把它寫進劇本的時候,還發現它有另一個效果就是,它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在幫他們配音的朋友,他們希望眼前的朋友是說的怎樣的話,可以讓大家更好地了解角色的內心。

重點很好笑~最開始前面的兩處是寫劇本裡的就有,第一次就是幫校長配音,第二次就是湯姆和優太在講話,第三次我就讓另兩個人來幫Ming和Ata配音,但這是到後期製作才加上的。

這時候我才發現Ming和 Ata他們兩個人真的很會~

 6 ) 超字数的短评(记录用)

开场音乐一出来就把我拉进电影了,宛平剧院的音响有很大功劳!

声音层次分明,音量合适,观影体验超绝!!

非常庆幸在siff看到这样一部影片。

看似“浮于表层”的对上层结构的反抗也是很多人在青春时期做不到的,退学威胁在尚未独立的未成年人看来就像扼杀自己的生命一般严重,能够坚守自己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是非常勇敢的。

想起高中班主任说过,上几届有个学生也因为全校强制在班级里安装摄像头而抗议,去校长办公室理论,啊,勇敢的个体,“如果那个人是我就好了”。。

开头的未成年dj局让我想起朋友也曾在高三压力大时混进酒吧听歌,偶尔通过小小脱法的方式脱离苦闷压抑的学校生活也不失为一种自我调节的上上策。

友谊、目标、社会议题的表达相交相融。

无伤大雅的反叛称得上是青春年少的行为艺术,五人对待各自的感情其实格外成熟,除言语外还有拥抱可以表达爱意,底特律的电音也可以是伙伴的梦想延展,天桥的岔路是用来互相说我爱你的地标。

就算阶级、理念不相同,也可以在一起相处的时光真诚以待,或是互相打趣,最后真的是happy end了。

有这样的青春真是够回忆一辈子的。

 7 ) 还会是最珍惜的朋友

流畅自然的片子,很喜欢。

影片用很多很灵的点捕捉到了青春的特质,像是拖地把自己逼到角落的小情侣,像是学着他们配音习惯的好友,午夜的奔跑和竖起来的跑车,学运妹妹评价得很是准确:反叛又艺术。

我倒是不太赞同那些说浅了轻了左翼一代不如一代了的评论,我的感觉是作者并没有想主要探讨那些大问题本身,那些大问题只是这个成长故事中的一个命题。

我觉得那些有意设定出来,又有意用少年角度消解掉的大背景环境实则是为了保证整个故事不要跑题。

更难得的是影片中的角色即使着墨再少都颇为灵动,比如悠太妈妈,连校长跟狗腿老师细看之下都有几分可爱,对比之下反而显得热心发声的学运cp有些不那么讨喜了。

但我有这样的感觉大概率可能是因为在这两人身上看到了最多自己的影子,觉得世界要完蛋,觉得谁都肤浅,不能或不愿去思考严肃的问题,而只有自己在直视真实。

在高中毕业了多年之后,我想我可以回答幸的那个问题,如果他在更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悠太,还会不会成为朋友。

答案是当然会,而且在他越成熟的时候遇到悠太,悠太对于他就越重要。

因为正是像悠太这样有天赋能够一直像孩子一般生活的人,花最大时间精力在自己眼前身边此刻生活的人,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音乐的人的身上,这样怎么看都不算深刻的人,才有能力让像幸明白一个对于他们这类人来说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保持觉知和愤怒、保持思考和好好生活这两件事情从来不应该是互斥的。

探求“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目的是为了去过生活,而不是为了探求本身,改变现状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以后去过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愤怒和运动本身。

这是我很多年之后才想明白的道理,却是像悠太这样的人凭借直觉一直在践行的原则。

 8 ) 青春没有圆满结局 只有末世物语

完美的第777部电影继承了父亲的完美音乐审美 摄影也超美港译很符合“青春末世物语”个人梦想和集体自由孰轻孰重外来人口 监视系统 震后重建 buff叠满每每看到这些都在想为什么我的青春都在obey珍贵的时光飘散在备战高考的海洋中很喜欢的点:开头红色的光像在暗处监视人们的怪兽 实则是东京高楼时刻闪烁的避撞红灯 八月在去日本的旅程中 有个夜晚我也是这么一直盯着东京塔和此起彼伏闪烁的红光 看了好久 闪过片名的大树 我好喜欢 导演起码停了五秒的镜头 美得感动😭 被装摄像头就反抗的少年们 那我们小时候在做什么?

自然灾害一直让恐惧笼罩 而政客却会利用虚假的警告来镇压人们不可游行最后少年碰了朋友一下的定格 还好退学的他没有失去快乐 独自顶罪 欠了一世 也不愿意拥抱一下就分道扬镳 青春里一起因为音乐联结的五人团体好动人 结果很快就一人出国留学 一人加入政治团体 两人谈起了恋爱 一切为什么都这么易碎?

青春在毕业的一瞬间就消散了 好难过但里面还有很多可爱的笑点 被直立的豪车 笑晕了还一直想问 漠不关心和极端反抗中间 是否能存在一个平衡点 社会自由 而青少年也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做自己想做的事 也许这就是反抗之后想达到的状态吧

 9 ) 站在路口的日本

#BFI #LFF 伦敦电影节第二十四场。

不是很喜欢的一部作品,主要可能是因为视角,高概念的“近未来”算是一种前瞻的思考,由于不太了解日本的整体的社会现状,但是代入的环节感觉非常诡异,日本成为了一个美国式的移民国家,本土出现了左右分化类似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呈现,影片更是以中国作为假想敌的呈现出的侵入(这句话说起来起来很有意思),日本似乎成为了一个意识形态的战场,这种思考我感觉是准确的,但是似乎是对于中国民族性的遐想太失偏颇,所以呈现出的“新冷战”的质感非常诡异,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日本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感觉这个近未来的日本可能并不存在,亦或者说,这个东亚美国并不存在,而且即使在如此悬浮的设定上也不存在中国路。

象征性,小团体的角色象征性很强,新移民,旧资产都有,而且都挣扎在身份认同中,这也是以高中生和学校来阐述日本的走向,这么一看这个隐喻上还有些《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感觉,不过不同于小四用自尽的刀杀死了旧台湾的小明后迷茫的站在街上,本片中的“两个走向”则是站在了一座天桥的分叉路上。

不怎么喜欢高中生这个设定,对比于《牯岭街》的小学生更加社会化,同时未成年的设定让承担行为能力还有一定距离,还有以教师进行的意识形态推进看得我一阵挠头,感觉想表达的似乎方式很有问题。

视觉上,没有特别大的感触,中规中矩,对称构图比较多,整体偏舒适。

听觉上,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不论是开场的夜店的坚持还是结尾处的呼应,很多的配乐也很不错,话说结尾这首歌实在是像教授那首《Rain》《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的结合体。

 10 ) 单影格分析(lesson 2)

滨口龙介他称赞《圆满结局》是“令人惊喜的首部长片”。

双男主分别代表了两条主线,政治与电音。

左边是政治的一方(也由于左边男孩的身份日裔韩国人)右边是电音的一方(他赞成只有音乐能使他快乐,他不想去掺杂其他不快乐的事情)那么为何由电音一方主动的破这个界限?

不仅仅是音乐可以承载政治,他在片中主动担下了搞校长的所有责任而被劝退,一辈子搞音乐确实也不太需要高中文凭不是那么为何黄线在政治的这一方呢?

人这一辈子真的很难逃脱政治,即使最后日裔韩国人没有选择静坐示威,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人,他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lesson 1看这里

《昨日青春》短评

近未来的时代背景下却处处充满了怀旧的味道,青春期的政治看似幼稚却是一种对成年人有力的反击,影片最后的落点还是年轻人对未知的迷茫和离别的感伤,有种青春确实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感觉。

7分钟前
  • 极小的小
  • 还行

大概這就是「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的意思,透過高中生的處境和心情去講述日本社會的創傷與「排外」,以及對身份對未來的迷惘。表達訴求的模樣很幼稚,但未來都無法把握的情境下談成熟冷靜有條理是有些強人所難了,偶爾把憤怒外放一下吧。整體有很「老套」的地方,但細節太打動人,空音央太會用鏡頭說故事。Yuta和Kou好好嗑啊,甚至栗原和日高在戲外也把情感延續下去了,他們現在是同居室友~青春片裡沒有刻意的撕逼吵架霸凌時真好看啊。《青春末世物語》這個翻譯真好。私心4星改5星了······

12分钟前
  • 爱喝少甜鸳鸯
  • 力荐

如果现在是1980年,那这个片子还挺潮的。

15分钟前
  • 错儿笑一
  • 较差

矫揉造作浮于表面的政治版小时代青春剧。当好朋友的观念开始变得不同,友谊还能否持续?非常有价值的话题,但导演并未讨论出个所以然。用政治正确把不同观点的人分为三六九等,把狭隘和愣头青当作“酷”,又是在高傲些什么呢。所谓理想主义者选择逃避,而“落后”的朋友承担了一切现实的代价,讽刺至极。表面进步,实则是庸俗无聊的电影。

19分钟前
  • 若水水
  • 较差

第二个青春期的我还在思索:青春到底是什么?是一本书几行文字就诱骗自己人生无非如此?是一部电影几段对白就盖棺定论长大了也就这样?是一首歌几句诗词就笃定确信不会是曲中他人?直到有一天,我和断交几年曾经二十年的哥们又坐在了桌前,听着他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这般那般深深点头……直到我上完一天课回到家中就想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抽几根烟喝几口酒……直到我看某个曾经非常鄙夷的独裁者过往的历史居然有些理解……直到我发现经常去吃的热干面店老板和我平常听的挥斥方遒如出一辙……青春早他妈去求了,只是自己还在安慰自己“我还年轻,我还年轻。”除非外星人入侵,除非洪水席卷全球,除非真神降临,否则我想不到当下这般混沌如何平静。不,这不是我该想的。我该过了那个为了爱情和革命奋不顾身的年龄。

2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没能领会到什么。但和泛泛的青春片还是有区别的

27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豆瓣7.9。。看来还是不能太信豆瓣自认是个能欣赏文艺片的人,但是我觉得这这部确实不好看,也不文艺。一直在纠结打两分还是三分 说实话过程挺难熬的 开头和结尾很美 音乐摄影不错但是整部电影的内核“反抗”拍的很不好。。。我知道导演想拍的有内涵 但是并不好看 内涵也并不真实。当一部电影只觉得摄影和音乐不错时,真的是....太没有电影的本质了。作为内地或香港的学生时都并不能共情

2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40分钟,看不下去了,青春片不像青春片,拖泥带水

33分钟前
  • 会跑的鱼
  • 很差

有点意思又差点意思,挺青春的。对右翼政权的讽刺还是浅显了,如果能多点到一些殖民史会更利于观众理解这个片子。当然如果能把“地震”理解成新冠,这个片子的当代性就值得为此加一星(纯属一厢情愿)。#Venice2024

38分钟前
  • unlords
  • 还行

看不下去。

41分钟前
  • 很差

视听优秀,内容过时幼齿没有想象力。UME 的 onyx 座椅不舒服

44分钟前
  • 依舒泽耶卡
  • 较差

【4】尽管不乏幽冥般的时刻,却看不到明显的日影代际传承,而是将美式独立电影的语汇注入东亚问题讨论,创造了一个极简的赛博朋克世界,却又有闪光般的青春烂漫。校园与社会生态同构,揭穿钢筋水泥下无孔不入的政治恐怖,留下过目难忘的阴影和线条。 w/c

49分钟前
  • DeckardYang
  • 推荐

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叛逆期…?杨德昌式的克制镜头确实对导演影响很深,但对于日剧式的情节来说并不合适。片尾处理类似《不法之徒》,整体的灰蓝色处理还算舒适,监控的设定蛮有意思。

52分钟前
  • 秋瑞东
  • 还行

在美国长大的人对极权社会的幼稚想象。看看沉默的教室。

57分钟前
  • 纯种中华田园犬
  • 很差

电子音乐,反抗权威,告别和成长,好伟大的青春

59分钟前
  • 猹狸布朗
  • 推荐

蹲OST 一出即買

1小时前
  • 不想过夏的熊
  • 力荐

相当有野心的剧作,又相当空泛,在两个男生的情谊和集体的困局之间找不准施力点,巨大的社会情绪最终没有化作浓烈的私人情感。电影更大的贡献可能是找到了一些迷人的城市景观。

1小时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较差

日式青春伤痛文学

1小时前
  • 翡冷翠的晚祷⚜
  • 较差

The film itself talks about a lot of world issues such as anti immigration, abuse of power by the state, adolescent struggles and etc. They were integrated really smoothly into the characters' lives and school setting. However, everything in this film was presented in a mellow and scarily rational way that it is just not memorable.@ Cineleisure

1小时前
  • Grawlix
  • 还行

光的转变很典型其余那些表达和“历史再现”,只能说几十年了还是没变过...显得像默认使用着基础建设和既得利益的小孩在撒泼;还有时不时的刻意用些例子来引导观众模糊他们对你主题的判断也是没这个必要了

1小时前
  • 弗莱蒂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