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子说电影# 《816》我的羔羊,我的小狼。
我的忍者,我的舞者。
我的小霸王,我的小赌徒。
我的小天使,我的小宝贝。
我的男孩,我的女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期一会。
我庆幸遇见的,是你。
无论这段路有多长,有多短。
我都珍惜这一段时光。
你要去和这个世界去战斗。
你要去和这个世界去和解。
你要面露凶光。
你要咧嘴微笑。
你要活着。
你要走好。
不敢说再见,舍不得说再见,后悔没有说再见。
很开心遇见,很感恩遇见。
我的孩子,不是我们给了你生命,而是你给了我们生命。
不是我们拯救了你,而是你拯救了我们。
这个年纪,其实是看不了这种片子的。
看的过程中,哭得不能自已。
看完后,反而释怀了。
816,BIG。
你,你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英雄!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北影节有《816》是我没想到的,导演是魏德圣,或许这么说大家不熟悉,我换个说法,他是电影《海角七号》的导演。
魏导和大陆的电影观众甚至和电影市场都并不陌生,早在 2008 年的时候,他的《海角七号》就给大家留下来很深的印象,同时也创造了台湾地区的票房高峰。
Question:《816》这部电影的缘起。
导演:这个电影其实是在我意料之外做的一个题材,其实在在大概两零二一年左右,我们本来有一个大的计划(三部曲)要制作,可是因为疫情太严重,导致计划停摆。
(因为疫情缘故)我想那阵子全世界都很难过,不只是我们心情不好而已,我整个状况很糟糕,已经到接近快想不开的地步,所以那个时候我必须要让自己的情绪(注意力)稍微转移一下,不然我会一直朝负面的方向去发展,所以就想到了《816》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其实源自于大概二三十年前我曾经访问过的一个癌症病患,他跟我讲述癌症病房里面所有的事情,跟他们所要面对的一些困境,他其中有一句话是让我觉得最感动的:“他在儿童癌症病房里待了一年多,可是他从没看过一个不想活的孩子,以及所有孩子都认为自己可以活下来。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生命力,所以想说那不然就把这个想法变成一个故事也未尝不可。
说来神奇,那时候我是沮丧的,但我剧本越写越快乐,然后也会边写边笑边哭。
剧本完成后我好像就好(不悲伤)了,仿佛透过眼泪、透过笑,把自己的悲伤给释放掉了。
也因为这样,我想到大家其实都面临一样的压力(各种问题/负能量),所以是想说那就把它(电影)做出来,希望这个电影可以通过孩子的童言童语讲生命,通过他们展现出来的最强大生命力,以此来释放大家的负面想法。
Question:导演刚拍完战争题材,现在又反过来拍了儿童题材,请问导演是如何用创作来消解生活压力的?
导演:我做这部电影原本只是讲一个故事来释放我的负能量,但台湾上映后给到我的反馈让我觉得有“又救了我一次的感觉”,因为我想电影里面的角色这么多,观看者代入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所以也想通过这部电影给大家一个反省:“这些最小最弱的生命,他们都这么用力的在活着,我们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
Question:这些演员真的都剃光了头发吗?
源源:我是真的剃光头的,这是我现在新长出来的头发。
一开始我是蛮不愿意的,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有理过头(只修过刘海),但最后我还是去导演的公司,当然就跟我讲了一些故事里的内容,然后听得我哭出来了,就是觉得这个故事写的太好了,我要参与。
然后来到最后就是要到电梯,要走的时候就说你不只是在拍电影,也是在做有意义的事。
我就是想说有意义的事,那我要单一导演,然后决定跟他一起拍。
Question:跟小朋友们一起拍摄,你觉得开心吗?
还是也有点会害怕吗?
导演:不会,我觉得很开心。
可以跟大家一起完成这部有意义的作品,我就觉得很开心,有成就感。
电影开拍前在剧组里我有约法(三章)过,“不准讲脏话”“不许骂助理”“抽烟不可以让小朋友看到”“看见小朋友时要保持微笑”“时常言语或摸头鼓励小朋友”等。
以及这也是我入行30年来第一次拍戏有固定的午睡时间,因为有6个小朋友,任何一个小朋友的精力用完了就拍不成了,所以要引导小朋友们午睡来保持精力充沛。
“导演真是一个特别狡猾的职业”Question:电影中病床两侧分别是耶稣和地藏王,这是基于现实的考察还是有意安排?
导演:这其实是我自己的了解。
在儿癌病房内其实父母是最无力的,在病情上父母什么都不能做,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陪伴和祈祷。
因此在癌症病房里,父母即使是无神论都会变有神论的,有神论甚至会变多神论。
当下情况就是“我不管你叫我信谁都没关系,你只要救我的孩子,我就信你。
”那是一个在很无力感状态下所产生的信仰模式。
我的想法是:如果说不同的阶层、年龄的人都可以住在一个病房,一家人的状态都可以从冲突到磨合,到最后的互相扶持,为什么宗教不可以?
所以我也希望宗教可以在这边有一个和解的过程。
Question:请问在创作时是否有考虑过HappyEnding?
导演:因为电影结局我曾经被骂得很惨。
我曾经被一个人抓着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有 70% 的成功率,你为什么要让它(源源)死掉?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其实我应该这么说,:我想要呈现的是这些孩子即使在最后一秒钟,他还是想要活着的那个意志力。
第二个点就是其实我们是很幸运的。
源源那么努力到最后一刻都还过不了这一关,即使她已经很勇猛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多一点,更爱自己多一点?
希望大家通过这些孩子的力量可以让自己觉得幸运,更努力让自己精彩一点。
Question:您拍摄过的所有电影,哪一部的拍摄是最困难的?
导演:从影视制作来看,动物跟小孩是最难搞的,所以当一开始想到这个题材的时候,我就想说:那我就把动物跟小孩一起搞进来,看看能有多难?
但的运气是很好的,无论是小孩还是动物都很配合,所以照理说这是一部很困难的戏,但是拍的过程还是相对容易的。
Question:我能感觉到电影里面有非常多的动物和动物宝宝,以及人和孩子的镜头,这样的镜头安排是有什么想法在里面吗?
导演:虽然这部电影有三个生命离开,但同时也有九个生命诞生。
所以这部电影应该不是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而是重生。
我有注意到大家常常在开已逝者的玩笑,有没有发觉那一刻突然变得很欢乐?
觉得他(已逝者)还在,那股劲儿其实一直都在。
所以这是我这样小小的安排,不希望大家只看到死亡,而是要看到重生的概念。
Question:这部电影充满了音乐元素,请问在这部分导演是否有巧思呢?
导演:其实我很在意这部片内的每一个音乐,因为我觉得音乐是很重要的煽动观众内心的元素。
你只要用心去看一部电影,你就能通过音乐的变化察觉到内容的变化,所以这部电影我跟配乐老师沟通我的想法:欢乐的地方我要像早晨的朝气,而不是像在夜店的那种欢乐;在悲痛的时候,我希望它是一种熟睡的安静,是那种摇篮曲的氛围。
所以这部电影里面所有的音乐都是有活力的,很阳光的。
即使是悲伤的地方也像是妈妈抱着孩子在睡觉的感觉。
我不喜欢太刻意的用音乐让大家产生直接的情绪变化。
老实说这是一种技巧,让观众在无意间卸下防备的一种技巧,等到画面进来之后,你已经被我“掌控”了。
Question:电影时长159mim,导演有没有遗憾未能展现的故事?
以及为什么不考虑做成完整纪录片或电视剧?
导演:上面问题有提到“最难”,有一个点其实也是要把《816》剪辑出来。
因为初剪版本是3 个多小时,我真的是硬生生砍到目前版本,我觉得现在已经砍到底了,再砍下去就真的会人物交代不清楚了。
原本是真的想要把它写成影集的概念,可是后来想一想这样子感觉又变松散,每个人物都像编麻花一样逐渐紧密了关系,但又可能因为变成了剧,就变松散了。
这是我满意的版本,如果真的因为电影时长导致一些结果,那我也欣然接受。
Question:电影里动画的切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部分镜头动画化导演有什么用意呢?
导演:虽然这是一部儿童电影,但同时也是医疗的电影。
所以第一个前提是希望每个小孩子都可以走进来看。
然后因为它又是一个医疗电影,可是医疗电影里难免有有侵入式治疗,例如切割的动作,那又很担心逼真带来的血腥不太适合小朋友,不逼真又显得不专业。
第二个点就是我们常常会跟病人说你要加油,可是病人的努力(坚持)我们是看不到的?
他心里面在加油,可是你看不到,你只看到他被麻醉以后躺在那边被切割,你看不到他努力的样子,所以我想要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取代那些侵入式的/让人觉得不舒服的手术场景。
所以就想说那我虚构一个故事,是一场战斗,是一场小孩子对抗大巨人的战斗,这样子也让这些小孩子在这里变得很帅。
同时也能表明小孩子是被派出去打仗的战士,他们不柔弱(不是躺在床上任由宰割的病患),所以我希望这部电影能给在病房里面的孩子力量,就是你们是正在打仗的战士。
Question:源源你怎么就这样跑去跟大山告白?
源源:我本人没有喜欢大山,是电影里的角色喜欢大山。
我喜欢帅妞。
Question:《816》片名是不是导演的生日?
导演:没有那么自恋,但确实是生日。
完全是因为这个字刚好可以变成BIG。
---作为听得懂台语的福建人,看这部电影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无论如何,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在大陆上映!
也能让大家都看到,收获更多观众!
转自公众号“次元文化研究”电影的力量似乎永远藏匿在那些触动的瞬间之中。
一旦观众感受到心跳的加速与眼眶的湿润,便已悄然进入电影营造的世界,与主角产生共鸣,共同踏上一段全新的心灵之旅。
10月19日,曾执导《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等影片的台湾著名导演魏德圣,其新作将于大陆上映:《816》,又名《BIG》
《816》海报影片的创意灵感,源自魏德圣导演对儿童抗癌议题的深切关怀。
几年前,魏德圣探访了一名罹患癌症的孩童,本想以温情之语给予慰藉,但未曾想到,与他设想中颓丧、萎靡、痛楚等情绪不同,这位患癌儿童所展现出的欢快的勇气,颇有“区区病魔,不过如此!
”的不屈与顽强。
这份感动深深埋入导演内心,并在机缘巧合之下生根发芽,诞育为这部与众不同的作品——《816》。
从《海角七号》的爱恋离别与热情追梦,到《赛德克·巴莱》的史诗壮烈和家国情怀,魏德圣始终在推陈出新,尝试着不同的题材。
但惟独不变的,是他用细腻的镜头反复击敲观众内心,温柔地诱发着与观众间的情感共鸣。
即使在最冷峻的残酷现实中,依然能够通过温暖的人文关怀,表达最真切质朴的情感关系。
这一次,我们依然可以从《816》看到魏德圣前作的影子。
《海角七号》中的“阿佳”和“友子”结合成了新的身份和家庭,《赛德克·巴莱》中展现出的无畏勇气与坚定信念,亦在抗癌儿童身上得到了生动的投射。
《海角七号》中的“阿佳”和“友子”
《816》中的“阿佳”和“友子”
《赛德克·巴莱》
《816》中的“赛德克·巴莱”电影《816》聚焦六组性格和背景迥异的家庭,故事围绕他们在儿童医院的抗癌日常展开。
在面对共有的“敌人”时,六组家庭共建了一种友爱且坚固的公共生活,传递逆境中蓬勃的生命力量。
我们为影片中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故事欣喜、悲伤、惋惜或哀悼,然后又在周身涌起的情绪中反复品味生命的意义。
816即是一个病房,它目睹着6个患癌儿童家庭对抗病魔的故事,也是一次次勇气和不屈的见证。
因此,这个病房、片名也被称为“BIG”:Being Is Gift——“请好好活着”。
这即是魏导对患癌儿童的激励,也是对处于困难中你我的鼓励:“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故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要了解自己的故事,活得更有生命力,更有价值!
希望大家身体健康,生命精彩,看过电影之后爱自己多一点!”(这是魏德圣导演在10月13日点映场上提出的对观众的期待与祝福)
魏德圣在拍摄现场孩子是最真实的,该哭哭、该笑笑。
死亡是什么?
或许他们并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失去,因此为了自己所爱和避免自己会失去的东西而战,是他们最为坚持的事情。
在816,他们所爱的就是相互陪伴的彼此,所害怕失去的也是生活于此的彼此。
父母、朋友,这些羁绊与情感化作了不屈的动力和无限的勇气,一个个“小勇士”便由此诞生了。
“用动画的魔法化解现实的残酷”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巧妙融入了充满童趣的动画元素,以此来表现孩子们与病魔不屈不挠的抗争,为原本较沉重的主题增添了浪漫色彩。
从《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到《罗拉快跑》,在真人电影中插入动画片段,一直是行之有效的破“次元”手段。
魏德圣曾在《赛德克·巴莱》中,对于“充满血性的勇士”这一群体有过完美的理解与诠释。
但面对孩子时,他却流露出犹豫:“我们总在对孩子说加油加油,可是他们躺在那里接受治疗,要怎么加油?
”沿着这样的思考,魏德圣最后选择在影片中加入动画元素:通过动画把孩子内心与病魔的战斗具象化,也通过动画替代手术室画面,把孩子们的英勇展现出来。
概念图:勇敢的孩子面对癌细胞大军在医疗题材影片中,手术场景不可避免。
但写实的医疗画面也可能由于其血腥、赤裸、以及手术台上的切割动作引发观众的焦虑与恐惧,对于儿童们来说,直面这样的时刻或许也会显得过于沉重。
动画便能够有效规避真实片段可能引发的不适,也没有懦弱回避手术本身的复杂与必要性。
同时,它将孩子们面对病魔的决心以可视化手段表达,从而以更浪漫史诗的方式呈现他们与癌症的战斗。
于是,魏德圣开始寻找负责动画制作的画师。
响应此次号召的,是一位来自日本的著名美术监督:丹治·匠(Takumi Tanji)大家或许对这个名字颇为陌生,但对他的作品一定非常熟悉——《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以及《铃芽之旅》,都出自丹治·匠的手下。
除了一直在新海诚动画电影中担任美术监督,丹治·匠作为美术监督主导的作品,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国产动画《时光代理人》。
丹治·匠我们也借此机会联系上了导演魏德圣。
他与我们分享了《816》中的人物和背景设定图。
由于素材体量较大,只能暂时在文中截取部分,其余内容将会在“次元文化研究”的公众号中进行专题分享。
人物设定图:源源
表情图:源源
概念图:勇敢的孩子面对癌细胞大军除了丹治·匠,魏德圣还邀请到意大利动画团队来设计癌细胞。
洛伦佐·弗雷斯塔(Lorenzo Fresta)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曾参与皮克斯《夏日有晴天》制作,设计故事版的《克劳斯》(Klaus)在第47届安妮奖上获得囊括最佳动画片等在内的七项奖项。
作为《816》动画部分的美术监督,洛伦佐设计的癌细胞以“罗马士兵”为原型,强调了孩子们所正面对的巨大阻力。
人物设定图:癌细胞大将“具体地生活,勇敢地活着”活着,活下去,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亦是慰藉亲人的口头承诺。
影片中少女加侬误以为自身难以跨越圣诞佳节之后的难关,因而时常以死亡之念掩饰其生存之渴望。
然而她看似在生与死之间摇摆不定,实则视线从来都望向着生之一极。
相比之下,源源则更为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从头至尾,她都有着最为强烈的活下去的信念。
动画里鲜少开口的癌细胞大将在最终一战面对源源时,以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宣告:“你是我遇到过最难缠的对手。
”源源的坚韧和勇气,在这一刻被清晰地传达出来。
同样,影片中还隐藏了许多可爱的反差。
主治医师看似脸很臭,但实则内心如其名一样“温暖”。
而那冰冷的病房编号“816”,也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含义——BIG,它不仅是Being is gift(请好好地活着)的缩写,更象征着这些虽身形微小却拥有巨大勇气与力量的小不点战士们。
人物设定图:阿恒当下,世界依旧处在波荡中,战争冲突与地缘对抗风险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孱弱肉身难以抵御时代洪流,在远方种种泣血的诘问中思考如何幸福栖居于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既私人又严肃宏大的课题。
《816》的意义之一便在于,宽慰影像之外的人,鼓励每一个平凡的人重新感受生命本真的力量,在看似平淡且重复的日常,蕴含着饱满的幸福。
正如在点映后的访谈中,魏德圣回忆自己在写下这个故事后被治愈到,那么它未尝不能拥有疗愈他人的可能性。
影片没有形而上地追问何为存在,但其本身即回答了存在者该如何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们无法否认“人终有一死”,那么在抵达之前要具体地生活,勇敢的活着。
Being is gift,每一天的存在本身就弥足珍贵。
最后,为庆祝“次元文化研究”公众号成立,也为了支持《816》,次元文化研究编辑部决定赠送观影福利,送出15张《816》电影票券。
参与方式:关注“次元文化研究”公众号,在后台输入“抽奖”二字,即可获取链接参与抽奖。
开奖以后请获奖者在“次元文化研究”公众号后台消息栏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小编们同您取得联系。
活动时间截至2024年10月19日中午12点。
另外,也欢迎有兴趣的小伙伴入群探讨。
我们将不定期组织相关活动,随机掉落相关惊喜,共赴一场跨“次元”未来
一人“包场”看了电影《816》的点映,一个人在影院里又笑又流泪,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影片看下来感人不沉闷,剧情流畅自然,情感的递进有层次,温暖感动是水到渠成的。
可以确定,《816》可以列入2024年华语电影TOP10榜单。
电影名字《816》取得很低调又很直接——以816儿童病房房间号命名,讲述孩子们对抗疾病的故事,关乎生死的主题,看下来深刻而不沉重,积极多于悲伤,看完让人心头萦绕一股温暖的气流。
【816——BIG】在816病房门口的玻璃上,816房间号被一个已痊愈的小朋友更改为“BIG”。
这是住在这个病房里所有小朋友们和家长们对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在积极、努力地对抗疾病,解决生活的难题。
虽然是发生在医院里的故事,虽然故事的主角们都是身患重症的小朋友,但是镜头下他们的笑容是那么明媚,那样温暖,充满生命力。
对抗绝症的痛苦无需多说,但是小朋友们就像一个个坚强的战士,不喊疼痛,勇敢抵抗,不被打倒。
他们懂事,让人心疼,他们坚强,令我敬佩。
影片穿插了动画情节,通过动画片的方式展现小朋友们对抗病魔的决心和勇气,他们彼此互相打气,每个小朋友都用尽全力去抗争,各个都是当之无愧的小战士。
他们经历了手术、化疗......孩子们在小小年纪就承受生命厚重的苦涩,但他们仍能苦中作乐,一直积极向上,甚至还会照顾大人的情绪,努力让父母少担心,都是天使般的孩子,是懂事,且充满智慧的小大人。
因为对抗疾病,他们生活在看起来拥挤混乱的多人病房里,每一个人都正在承受生命的苦难,要打针,要手术,但是他们仍积极乐观,还能彼此给对方加油打气。
比起来自一个健康的生命的鼓励,同病相怜的人们之间的一声加油更有份量,因为他们相信在对抗痛苦和困难的路上不是孤独一人。
816就是大家互相给予能量、聚集力量的存在。
【生与死 要有希望地活着】影片不仅展现了孩子对抗疾病,父母经历孩子死亡,还展现了新生命的诞生:有刚降临到人世间的新生命,也有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孩子“重生”。
主创团队很暖心,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精巧的剧情安排,向观众传递对生活的希望。
毕竟,时间的流逝我们无法改变,活着的人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
生命的逝去我们会悲伤,但是请不要难过太久,看看当下,放眼未来,太阳还是照常升起,日复一日,活着的人还要迎接生命的阳光。
绝望与希望交织,死亡与新生交替,生命就是如此循环往复,不是吗?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知道自己得重病的源源也积极练习舞蹈准备去比赛,被病痛折磨得再难受的孩子们也期待着圣诞节,知道不符合医院规定,家长和孩子们仍偷偷溜出医院去看猩猩生产,因为他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生活美好的触角正拥抱他们,让他们疲惫的身心得以慰藉,汲取力量。
不陷入痛苦的泥淖,努力找寻光,生活才能继续。
在《816》的故事里,我更明白的“重生”的含义,不只是死亡,更要看活着。
既然生活还要继续,那么让“生”有意义,就是对“死”最大的慰藉。
温暖抵御冰冷,乐观对抗残酷。
在816生活过的这群人,让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命力。
冲着豆瓣分不低选的,虽然电影的题材——绝症哭片(即使本片的卖点不是哭),导演的口碑前作——《海角七号》我压根没看过,以及豆瓣台湾电影分数多少会比内地类似题材高出一些,但还是去电影院看的原因是——我下定决心去看《小丑2》。
不是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关联,而是因为不知道看《小丑2》这部口碑坍塌的电影我会收获怎么样的观影体验,所以决定同一天看一部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挑来挑去,从口碑方面选了这部,虽然排片真的是太少了。
同场加我就俩观众,另一位是约莫50+的女士,她从电影很前面就开始哭,一直哭,哭到结束,但我就一滴泪没流……这个电影本身没啥大问题,六个家庭的群像角色塑造都可圈可点,但就是完全不打动我。
同场观众跟我截然不同的反应,让我还反思了一下,不会是我“厌童”到看儿童绝症题材都如此冷心冷肺吧。
想了又想,我觉得跟我喜不喜欢小孩没啥关系,而是这种“乐观积极”的绝症类型片跟我审美不搭。
举例片中的一个情节:开场没多久,其中年龄最大的女孩的父母到病房后,冷淡的女儿跑到另一个房间,爸爸在病房里用女儿的吉他弹奏欢快的歌曲,同病房最活泼开朗的小病人载歌载舞,也吸引了临近病房的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唱唱跳跳,在隔壁房间的女儿也受到感染,虽然表情依然冷淡,但手指不由自主地跟着弹空气琴,跟所有病人都相亲相爱的护士看到这幕,笑她如果想弹钢琴旁边就有啊。
我看这段情节是,我脑子中居然有个想法是:如果我身处这样的情景,是不是不能不一起哈哈哈地开心,一定要当那个合群在乐观开朗大氛围里的人……这样的不适感,是贯穿到电影结束的。
我不是不相信,有面对病魔,即使是装的,也要展现笑脸的那种乐观精神,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创作,这都没什么问题。
只是我不喜欢而已。
但我知道,我这种审美取向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怪异的,而且我这种审美矫情在,如果真的演那种丧得不得了的影视作品,我还未必捧场呢。
哦对,我会选择去电影院看本片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是非大陆地区拍摄的华语电影,就像我也去看看了《富都青年》,总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审美意趣。
比如本片就花了相当的笔墨去描述9岁、13岁和15岁的小孩间的“三角恋爱”。
当然这是我夸张的描述,影片里就是非常直白的,喜欢谁就直接告诉ta“我喜欢你”。
在儿童题材影视作品中,我很喜欢看到这样让我会心一笑的可爱。
回归电影院的第一部遇到了电影816 ,是豆瓣高分电影 ,观后感觉实至名归,值得推荐。
我观影后的第一反应是当代版的茶馆。
映后导演魏德圣有证实说本意想在将社会的不同阶层、家庭关系浓缩在整个816病房。
影片对群像的刻画细腻,死亡3人,没有美化病患的生活,令人感到真实。
导演定义这是儿童电影。
与病魔斗争的画面采用日本漫画风格,用几次突然的插入,强行调节了观众情绪,跳出悲伤,牺牲了观众情绪的连贯。
生的价值在死亡的衬托下更让人感到清晰。
第一个男孩夜间发作离世,旁人真切地感到恐惧,想要拥抱妈妈,珍惜眼前人。
医生谈话第一个结果不好,母亲出门爆哭;第二组家长抱着悲痛的情绪进去听候发落,却获悉治疗有效即将出院,对生的激动之情来自死的衬托。
这些死亡的人对生的渴望情感,甚至被投射到了动物园里猩猩姐姐生仔,才有了这场本身没什么趣味的疯狂动物园之夜。
6个家庭对抗病魔的成败,决定了各自家庭的幸福或悲伤。
有的想死,却治愈。
有的想活,却不幸死去。
人的意志在强大的疾病面前显得渺小。
但无论治疗的结果如何,病人家庭在病魔的压力下,都更加拥抱生命的温暖。
电影的意义是提醒没病的观众也要去拥抱生命的温暖。
儿童电影,也适合全家观看。
先讲个笑话:截止2024年11月27日,《816》在大陆地区上映39天的总票房仅为81万人民币,而其在台湾地区的票房为5800万新台币(约人民币1381万)大陆票房刚好是台湾的零头。
AI告诉我其票房不佳的原因可能受排片(排片低且场次多在非黄金时段 )、片名辨识度等因素影响,但对此我保留意见,同样是绝症题材,同样是片名辨识度问题,同样是排片问题,《我们一起摇太阳》(甚至还提前下架)仍取得了2.75亿人民币的票房。
如果你跟我一样都看过两部电影,不知道你会不会跟我得出一样的结论:中国大陆的票房不仅生病了,而且还得的是绝症。
说实话,这两部电影都有各自的问题,但我真没想到《816》的票房能差到这个地步,它的观影体验明显是要好过《我们一起摇太阳》的(导演前半段对女主的“骚扰”和后半段对其病情的忽略让人觉得非常不适),反正我是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的。
但对于《816》,除了160分钟的时长让我稍感不适之外,片中无论是情节还是表演都让我觉得棒极了,尤其是这电影笑中有泪的节奏,看之前明明知道这是一枚催泪弹,但看得时候还是能笑的出来。
我曾经嘲笑过《我们一起摇太阳》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一堆“欠一张电影票”的弹幕,但对于《816》我也想说:“我欠你一张电影票”。
最后,我还是想鞭尸下《哪吒2》,它真不配158亿的票房,大陆电影票房依然病入膏肓,国人的“阿Q精神”在21世纪依然熠熠生辉,好了,我说完了,你们就当我是图穷匕见吧。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很值得在电影院里观看的影片。
我昨天去看了「816」的点映,在我这里可以排在2024看过的院线电影榜前三了。
非常牛的群像电影。
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很立体,演员们贡献了非凡的演技,小演员们和大演员们都演得特别好。
大家纪录片式的演技,让我可以沉浸在这个故事中。
剧情和设定都很完美,整部电影的节奏很好,中间衔接的动画也制作得非常精良。
透过电影可以感受到「816」这部电影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的用心,很感谢你们一起创作出这样一部优秀的、温暖的影片。
观影过程中我流了很多眼泪,在流泪的同时我获得了很多很多正向的能量,让我再次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我会带着我从「816」中收获的运气勇往直前的✊我会好好生活,我会用力的活着,我会在这个世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
透过影片我也再次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伟大,看完电影我很想去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以后我会找机会去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816」真的是一部从头到尾都特别好的电影,大家一定要在电影院坐到最后再走,片尾曾沛慈娓娓道来的歌声🥲很温柔很温柔,让我又流了一波眼泪。
还有最后「我们是这个世界的礼物、每个人都很有价值......」也鼓励到我。
希望这部影片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很可惜,这是一部没有发扬长版的本该更出彩的及格电影。
整体电影基调是积极的、充满希望的不错,但过于生活化的演技(尤其成人组)和不够梦幻的情节导致这种希望感好似漂浮于废墟之上而稍显虚假。
阳光温暖希望固然好,但在白血病这种现实中实难让我相信家属医生动不动在一起载歌载舞大喊口号。
干脆更加脱离现实一点虚无缥缈一点,人物更加“不正常”一点,这种积极会不会来得更自然不做作呢。
动画的加入一开始很惊艳,没想到仅仅是做成了预告人物身体状况的平行蒙太奇,我一直期待在某个小演员的梦中或是幻想中进入动画世界或是和其他动画人物进行一些互动。
最后呈现的效果比较一般,甚至动画的加入也是将电影拉得过长的一个因素(不少人诟病电影稍长)当然动画是提升“梦幻感”的有力道具,可惜其他部分没跟上以致效果大打折扣。
值得称赞的是几乎所有有关小演员的部分都非常好。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我想到,明明儿童更难拍,为何这部反而是成人更一般呢,会不会是我想错了儿童该有的样子,电影里的儿童难道是因为符合我这个成年人的臆想我才大加称赞吗?
跑题了)这在一部以儿童为主题的 电影中足够了。
又想到另一种可能,导演可能希望给绝望的题材装上童话的壳子,但是我已经是不相信童话的年纪了。
抛开逻辑谈电影,至少被温暖到816都是身患绝症的小孩,有白血病,血癌等。
刚开始动画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原来是源源,加农,小恒,小杰,小杉,是延,努拉对抗绝症的场景,一群小小的孩纸对阵一圈圈大boss,有勇敢,有互助,有面临生死,但是从未放弃。
是延爱画画,但是病痛让他越来月近视,他一直想养狗狗,父母一遍遍的承诺,最后拯救了他们破碎的婚姻。
小恒父母马上要二胎,他爸爸和他一样剃了光头做陪伴,冲突在生二胎和选择小恒手术之间抉择,小恒最喜欢和是延一起玩耍。
小杉很帅,父母也是成功人士,医美的董事长和董事长夫人,小杉追求加农的同时,拯救了他父母的婚姻。
加农本来对人生已经没有期待,但是知道自己能治愈后,他拿起了吉他,分享幸福和快乐给同病房的患难小朋友们。
她爸爸是从音乐上最影响电影节奏的。
小杰是最开始就去世了。
努拉通过化疗,肉瘤减少,顺利成功但是源源失败了,合理又无奈。
最阳光懂事的那位,ε=(´ο`*)))唉最后源源去看姐姐生耶稣的时候,没想到耶稣替代她继续或者。
温柔而温暖。
温暖是BIG的。
时隔多年,魏德圣带着马志翔跟JiaNong回来了
总说台湾创作者有种特别的人情味,《816》或许就是极佳的佐证。那些患癌儿童家庭的波折和心酸、略显鸡汤的加油鼓励,换个表达语境就会变得矫揉造作如同肥皂剧,可在台湾就显得特别贴切。魏德圣在同辈名导中也大抵如此,没有太多华丽的技巧,有的都是扎实的坦诚。群像选角和塑造恰如其分,小演员们特别可爱。
泛泛而已。是因为对生命的探讨没有深度,而此深度,建构于历史、民族、现实生活,剧情和人物的塑造,像在云彩上做的抽象画。可悲的是,周处刚刚闹完革命,把伪装美好的邪教一网打尽,这边厢就搞了个医院里的乌托邦。
好久不见魏德圣。160分钟是他的坚持吧,就像赛德克巴莱一样,改片名+精简半小时能让影院和大众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但魏德圣不会答应的。镜头对准的是残酷的儿童癌症病房,却拍成一部温馨舒缓的小品,孩子的天真无知反倒是给心情沉重的父母的最好治愈。电影里有病情每况愈下的哀伤基调,有集体出逃去动物园通宵的亢奋时刻,有丰富多元的群像刻画(由于湾湾的健保制度,同病房里住的是贫富和圈层完全不同的家庭)。最打动我的一个是病情复发/手术这样的痛苦段落全部用儿童热血战争的动画呈现,还有情感细节的处理,比如传教夫妻到手术室门口帮忙祈祷,想半夜悄悄离开却不小心散落一地孩子遗物的母亲,失去孩子的一刻(动画对应小女孩战死)接孩子出生的回忆画面...小朋友们演得很好,小黄雨萱好可爱
表面上是抗癌,可实际上是来催婚催育的离婚冷静期宣传片吧💧生育是很伟大神圣,但影片为什么要把女性生育轻松化💧怎么会这么长啊,每次都以为要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叙事节奏真的很一般,人物塑造也没有连贯性就硬成长,插入的歌曲跟动画其实都好尬💧而且居然没一个家庭有提到点点金钱负担问题,这到底是反应现实的还是在讲童话故事💧4202年了,就不要再用已育直男开男同玩笑了好吗,还反反复复地提,把女人当同妻这一点都不好笑😅
真好啊,绝佳的群像戏,小朋友们太会演了。魏德圣总是能拍出抓人的作品,回想起当年看赛德克巴莱的感动,而816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动人,尤其在当了父亲之后,看到这六组抗癌小战士,那么鲜活的生命力,那么想活下去的勇气,生命诞生的神性 vs 败给病魔的殇歌,非常喜欢出逃动物园的浪漫、恰到好处的动画和配乐、结尾彩蛋的互文。又看到曾沛慈真是太好了,年少时看终极三国好喜欢她,一晃她都已经演母亲的角色了。
太长了太闷了
3.0 大意了,避开了韩延,没躲开魏德圣(抱头大叫)……
《生生不息·宝岛记》
哭了两个小时,没有过度煽情,很温和的死亡题材电影。非常支持魏导,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把新生命的诞生当成爱的救赎,但是全片不断的加油、打气和拥抱,却触及不到心里层面。写了那么多组人物却都很潦草。更想看那个不断被打断的动画版赛德克巴莱。
温情有余,剧情不足相比同类型的「机智的医师生活」,有偷懒的套路,也有很好的直面,比如孩子间的爱情,信仰的力量动画作为孩子想象的展现很棒,但是插入有些过多,还有就是温暖医生午休时的蝴蝶特效非常没必要
不说大道理,只说童言童语,少了成人那些弯弯绕绕,反而更加的震撼人心。
温暖清新的儿童题材电影,看着很轻松
平安是福,但愿人长久。
电影院里好多人啜泣 我六亲缘浅没啥感动的 各种方面都感到一般吧
《宝岛一村》的精神延续。可以看出两岸导演面对相同题材时截然不同的切入角度:此地是在冷眼与嘲笑中找到认同自己的唯一的他/她,并逃离这个该死的世界;对岸是在团结凝聚的集体中看见每一个相似又不同的他/她,并让他/她成为世界的中心。
目前看到过的对当下社会描绘最真切、具体的电影。非常非常好,很喜欢。甚至可以想象导演为了这些细节做了多少次观察和记录。一定是2024年的最佳。
没同类型的摇太阳好看,中间大量的配乐喧宾夺主好似歌舞片一般。尤其是最后的结尾,通过大量展示女性生育以及新生儿的镜头,并伴有以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歌曲(看歌词好像还是个男孩),来达到突显生命重量和亲情温馨的主题,说实话,我有点反胃了...抱歉,不婚不育甚至恐婚恐孕的Z世代无法共情。有温暖的地方但到不了感动的地步。全片我都无法摆脱家庭若没钱如何支付这么好的医院治疗费的疑问,因为即便是剧中开公交车的家庭看起来都自然地没有这方面的困难。另,动画部分还是挺棒的。但电影太长了,如不是在影院一定看到一半就弃了。
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