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米·摩尔主演的《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在今年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顺利拿下最佳编剧,算是近期热门电影。
初刷下来,这是一部充满人性隐喻,混杂着各种cult元素的血浆惊悚电影。
非常值得一看。
开篇镜头,一枚针管向蛋黄内注射药水,没过一会儿,便“生出”了又一个新鲜蛋黄。
这个镜头揭示了全片的故事线索,女明星通过注射“某种物质”,像蛋黄那样诞生出一个“崭新的自己”,而后却在名利漩涡和自我交战中越陷越深,直到血浆迸射的惨烈结尾。
伴随着单色调的意象场景,极尽夸张的角色表情和语句,有关人性、虚荣、生命、接纳的隐喻,跟随着故事一层层解开。
A. 与魔鬼的交易好莱坞女明星伊丽莎白(黛米·摩尔Demi Moore饰)曾经名噪一时,名字早就铭刻在了星光大道的路面上。
可是常年日久的风吹日晒,路面上的星光牌暗灰、开裂、老化,一如伊丽莎白的身体,再无法像少女那般性感魅惑,她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而坚硬的事实:衰老。
制作人在男厕的吐槽,户外海报被换掉,自身体能的下降,无时无刻不让伊丽莎白感受到衰老的压力,这对演艺事业来说,近乎致命的打击。
一场车祸之后,伊丽莎白收到神秘青年的提示,一枚U盘和一个电话。
按照电话的指引,她只需要注射某种药物,便可以蜕变出一位“崭新的自己”(玛格丽特·库里Margaret Qualley饰),她为自己取名为苏(Sue)。
焦虑不安的伊丽莎白立即完成了注射,随即昏倒在浴室,又一个“伊丽莎白”诞生了,如此鲜嫩Q弹,完美无瑕。
药物暗藏的游戏规则(副作用)随之而来。
她们有不同的身体、意识和思维,但是却归属于同一个生命,只能分享单一线程的时间。
按药物规则,两个分体以一周时间交替生存。
其一在享受生活时,另一个只能昏迷在家中,并且每天都需要用针管在昏迷分体上采集补充剂(人油),方能正常存活。
年轻的苏成为好莱坞顶流女星,流量和财富滚滚而来;年老的伊丽莎白分享财富,继续维持上流奢靡生活。
遵守规则,每人七天,两个分体便可以维持平衡。
注射药水,正是伊丽莎白与“魔鬼”进行交易的过程。
全过程中,提供药水的人都没有出现过,Ta只在电话里如同AI那般无比冷静地告知女人该如何做,会有怎样的后果,如同魔鬼一般隐于幕后,默默旁观着人类的疯狂与分裂。
伊丽莎白以自己的清醒存活时间,来换取自己的青春肉体与活力。
对时间倒转的渴求,让人联想起《本杰明·巴顿奇事》;更换皮囊的主题,近似于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
而这笔逆转生命的交易,是不是可以溯源到《浮士德》,都是恢复青春生机,却要失去灵魂的重要部分?
因为,与《浮士德》相同的悲剧宿命开始呈现,人性中的阴暗很快摧毁了想象中的平衡。
B. 与自己的交战促使伊丽莎白开启这笔交易的,正是她对青春貌美和追名逐利的贪恋。
她在豪宅中央挂设自己的巨幅海报;仍然装扮年轻在电视上领跳健美操;享受着自己的青春照片挂满电视台走廊;
与此同时畏惧褶皱、白发和鱼尾纹,对制作人的嫌弃、海报被撤换耿耿于怀,“衰老”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为此厌恶起自己的身体。
从伊丽莎白身体里“生产”出来的苏,可以看成年轻时的她。
在经历短暂的一段平衡期之后,两人很快陷入了对峙与冲突。
因为人性的贪欲占了上风,在自己掌握主动权的时候,没有人想让渡享受生活的权利。
青春尤物的苏很快得到制作人喜爱,像飓风一般席卷了好莱坞以及全国的电视屏幕,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顶流明星。
存活与消失七天交替的设定完全无法满足她的名利饥渴与青春欲求。
专访、综艺、酒会、盛宴,直到最受瞩目的除夕晚会。
巨大的声誉、荣耀和光环铺天盖地而来,灯红酒绿、豪宅俊男、花团锦簇,年轻的苏怎么可能轻易舍弃?
于是不断延长存活时间,不停从昏迷的“母体”中抽取营养液,来维持自己无限伸延的生存。
直到将冲突引向极致高潮。
“衰老”是伊丽莎白对自己的焦虑,象征着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焦虑。
更外面一层,以制作人和节目团队为代表的社会外界,则象征着演艺圈中对“青春”和“完美”的渴求。
只贪恋青春无敌的胴体,将显出老态的旧人无情淘汰,所谓“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见旧人哭”?
外界的“容貌苛求”引发明星的“衰老焦虑”,进而陷入自我交战的痛苦。
伊丽莎白从厌弃自己的衰老肉体,逐渐转换为对年轻苏的痛恨。
因为后者不仅引发她的嫉妒,而且依赖的“青春资本”正是靠吸取她的生机和时间换来!
其中一幕集中展示了这份冲突。
准备外出约会的伊丽莎白已经梳妆完毕,精致妆容搭配得体服饰,本已是赏心悦目。
但是一看到大幅海报,一想起在暗室中昏迷的苏,她的青春躯体和美艳脸庞,伊丽莎白就怒火中烧,嫉妒转为嫌弃,怒火烧毁理智,她从不断修改妆容,直至最后崩溃发疯,对皮囊的执念已经完全占据了她的心性,宿命般的悲惨结局随之而来。
C. 邪典隐喻大集合《某种物质》的后半段类似于去年石头姐(Emma Stone)的《可怜的东西》,血浆、怪胎、暴戾、裸露和隐喻汹涌而至,堪称cult要素大集合,那叫一个目不暇接。
单色调氛围与血浆部分承袭至《闪灵》,红墨水泼洒得满坑满谷;插入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则对标《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的诞生,此处充满着反讽的意味;从背部挣脱出来的新身体,有种《吾栖之肤》的意味,也像是《异形》的变体,当然,你能想起《人体蜈蚣》咱也不反对;
而片中电话里的“魔鬼”多次重复的母体(Matrix)和共体(The one),引向了《黑客帝国》的生命观,伊丽莎白仿佛是分裂出苏这个“意识”,从而直观地审视自己过往的虚荣人生。
当然,舞台上那段戏仿《魔女嘉莉》,怪胎部分承袭至《怪形》(或是《象人》?
),都任由观者自由驰骋。
到了冲突解决部分,好莱坞自然不会提出“平和”“接纳”之类的东方智慧。
狂乱的暴力是该片最终的路径。
伊丽莎白已老成“行尸走肉”,她在极度痛恨的状态下结束游戏。
然而又贪恋着青春和名利,犹豫着救回苏。
于是老少二人直接对抗,开启生死搏击。
结果自然是年轻的苏胜出。
不过这还没结束,失去了母体的苏也很快变异,最终成了一具“惊世骇俗”的怪胎。
形似于疯马秀的除夕晚会,在奢华的顶级剧场中,数十位美艳舞女站上舞台,灯光聚焦,掌声雷动,等待着性感尤物苏惊艳登场。
他们等来的是吓到众人的怪胎,她的器官已经完全错位,像是被分解又胡乱拼凑的人体(伊藤润二的画风)。
她的某个孔洞吐出了一枚肉球(呃),接着狂喷的血浆,染红了伴舞,吓退了观众,玷污了舞台、海报、服饰,所有一切虚化空洞的花架子。
最后一幕,只剩下一张脸皮的伊丽莎白(或是苏)移动到星光大道的名牌上,享受着最后的荣耀(如此虚无),接着化成血水,被早晨的清洁车打扫干净,只留下象征着名声与光环的星牌镶嵌在路面上,任由路人观赏打卡。
《好莱坞往事》《华尔街之狼》,都是相似的宿命式结局。
人性隐喻的极端化展示,自然是为观者提供反思的机会。
如何应对生命的衰老和死亡,如何与自己的欲望、记忆平和相处?
如何应对社会上的虚荣名利,接纳欲望,享受名利的同时,能否理性地抽身而退?
如何应对外界的嫌弃或怂恿,接纳自我,并且拥有“我自巍然”的底气?
围绕以上课题的研习与修炼,似乎并不在好莱坞的叙事范畴中,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断提及的重点。
刚看完了 看得我目瞪狗呆 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没觉得恶心 只觉得what the fuck的地方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多 直到最后目瞪狗呆 真tm能拍出这么一部电影实在是我无法想象啊‼️ 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本片:精致 夸张 诡异 这是从取景 对话 色彩 配乐 几个方面贯穿全片的 赤裸的魅力胴体毫无性感 对细节特别放大的镜头 夸张的表达一切的欲望 可怕的欲望 毫无节制的欲望 膨胀的欲望 女主被欲望驱使着 片尾最后带着满意微微笑的脸的那一坨肉像一只乌龟一样爬到片头制作在地面明星五星之上 然后化作一滩血水 被扫地机器擦的一干二净 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呀知道如此 何必当初影片致敬库布里克的地方太多 美丽肉体和性的追求致敬洛丽塔 艳丽的走廊致敬闪灵 有一段配乐致敬2001太空漫游 分裂的眼珠致敬发条橙……片尾血喷全场又好像在致敬昆汀……
虽然没怎么看过身体恐怖片,也对当下女性被凝视的议题没有太多的研究,在LR不是很扎实的基础上,个人觉得这个片子拍得挺好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女主就是想要一个better version of herself呗,然后回不去了,闹大了,最后血洗全场(很嘉丽,赞)。
如果只关注里面的逻辑硬伤,比如为什么她俩不share记忆、体感,女主图啥,之类的,那真的硬伤太多了,但这个影片的目的应该是诉诸视觉暴力,而不是诉诸逻辑完美。
其中视觉暴力一是指美得惊艳、丑得恶心的这种强烈对比,二是指视觉感官的冲击本身就是目的,通过这种目的,激发出什么样的情感,那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
之前波米说过这片子在2024年的戛纳算叫得上号的是因为2024年的戛纳实在是乏善可陈,我觉得可能之前有太多优秀的身体恐怖片和诉诸女性被凝视的片子了,我自己看得少,波米的感受大概率是公允的,但这片子在这个乏善可陈的当下,直指了美、虚荣、空虚、性、性别、消费主义、女性主义、身体剥削等所谓“议题”,本身就已经很“可陈”了,它这么不完美,却还提供了这么丰富的讨论,这一点本身难道不是很赞么?
PS:作为女性,觉得两位女主真的都太漂亮了,Demi的江湖地位就不用说了, Margaret真的是美得惊艳(当然也是拜服化道和剧情的设计)。
把这么两个美人儿撕裂了给你看,值啊。
年度炸裂級邪典電影,能有此話題性並不是空穴來風,以過氣明星的軀體分裂上演返老還童,再從年輕的身軀與老去的身軀上演失衡的代價,平衡一旦打破便是掠奪與自取滅亡的開始,兩種身軀所代表的價值編導藉致敬80S肉體恐怖大師,諸如卡本特、柯能堡、范赫文,玩出極為精彩又感官炸裂的二元對立辯證。
編導在前2幕用極為男凝的視角拍女性肉體之美,第3幕再迎來炸裂般的視覺體驗,將前兩幕的男凝以最腥風血雨的方式回敬給所有老白男,讓男凝成為揮之不去的視覺夢魘,讓最真實的醜陋成為戳破上流浮世繪的尖銳利器。
黛咪摩爾久違再擔綱主演,演活了一位過氣明星的身心狀態,在厚重妝髮道具的襯托下,第三幕也迎來真正的瘋狂解放,明年奧斯卡影后提名絕對有望。
瑪格奎莉熬了幾年後終於迎來自己的表演主場,與黛眯摩爾共享同個角色,演活了嬌豔身軀的美艷與貪婪,明年奧斯卡提名相信也是十拿九穩。
藉肉體分裂回春上演對演藝圈浮世繪的生態描寫,像是一口氣融合了《芭比》、《可憐的東西》的性別議題,《鬼店》表現主義的長廊設計,《小丑1、2》的缺愛與渴望被愛,《仙履奇緣》的原形畢露前倉皇逃脫,《奈沙馬蘭《驚心動魄》三部曲(字面意義上),《突變第三型》、《變蠅人》的肉體恐怖等元素,其中肉體恐怖元素呈現出的感官震撼相信卡本特、柯能堡、范赫文看到都會痛哭流涕。
丹尼斯奎德所飾演的經紀公司老闆想起了《芭比》威爾法洛飾演的美泰兒老闆,只不過是更加貼近現實,更加油膩的老白男形象,另外本片同時也與本周上映的《微笑2》形成異曲同工之妙,都在第三幕迎來了跌落神壇的視覺衝擊,只不過本片是更加噁爛、更加體無完膚地噁心觀眾的炸裂版本。
導演柯洛里法吉特的瘋批程度徹底將前幾年同樣是玩肉體恐怖的《鈦》比了下去,第三幕徹底殺瘋的視覺震撼著實將噁爛的恐懼拉抬到最高點,前幾年是鉛黃電影的文藝復興,萬萬沒想到單靠這部片今年便迎來了body horror的文藝復興,妝髮和道具呈現出的視覺震撼成就了這部電影,明年奧斯卡絕對也值得導演、劇本、妝髮、美術的提名。
★★★★☆#懼裂#TheSubstance #黛咪摩爾#瑪格奎莉 #丹尼斯奎德#柯洛里法吉特
欢迎关注公众号“影探”总评《某种物质》太tm 恶心了,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
尽管天生喜欢变态重口片,“靓女”一杯都毫无压力,但还是被恶心到了。
幕后照片它跟《索多玛120天》《下水道美人鱼》《隔山有眼》《致命弯道》《断魂小丑》那种恶心还不一样。
除了表层的视觉冲击,更多的是深层次的心理上令人作呕。
造型上,仍是《撕裂人》《变蝇人》《怪形前传》的水平,但真正达到了让人抵触和反胃的效果。
幕后照片
《变蝇人》《撕裂人》《怪形前传》前面有多性感妖娆,后面就有多恶浊污秽。
它讽刺的除了男性凝视,更是原始的、被欲望奴役的本我,对于现实自我的剥离和抵触,对于客观规律的无效抵抗,对于欲望的野蛮放纵,和对于虚荣的无休止的贪恋。
最终,毁灭在黑洞一般的空虚中。
折腾一生,用生命换来的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那颗星,从熠熠生辉,到无人问津。
到头来,名和利,不过一场空。
开头和结尾的呼应幕后>>>>1.义胸假体年轻版女主由玛格丽特·库里(《好莱坞往事》中的吉普赛女孩)饰演,拍摄时她29岁。
全裸镜头中并非她的真胸,而是贴了假体。
《某种物质》
《好莱坞往事》>>>>2.Pierre Olivier Persin假体由法国艺术家Pierre Olivier Persin制作。
他一直致力于为明星化妆,和为非数字特效作品制作假体,在将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已经为130多部影视作品做过化妆或假体。
其中包括《权力的游戏》中的异鬼。
拍摄于其工作室>>>>3.黛米·摩尔年老版女主(设定50岁)由黛米·摩尔(《人鬼情未了》)饰演。
刚开始她对于全裸镜头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因为拍摄时她已经61岁了。
当她知道玛格丽特·库里也将拍全裸镜头时,她才有些释怀。
《人鬼情未了》1990>>>>4.全裸镜头黛米·摩尔自爆,在拍摄照镜子的全裸镜头时,几乎每个镜头都要拍至少15条才能过,拍了一天之后她整个人都麻了。
>>>>5.《道林格雷的画像》影片灵感源自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道林·格雷的画像》于1890年开始连载。
讲述的是道林·格雷是一名俊美的贵族少年,他向自己的画像许愿希望永葆青春,所有的岁月沧桑和罪恶都由画像承担。
随后,他的俊美的样貌不再变化,而画像却日渐丑陋……
>>>>6.《象人》+《巴黎圣母院》导演科拉莉·法尔雅称。
大卫·林奇的《象人》(1980)和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也是她的灵感之源。
《象人》讲述的是一个天生畸形患者一直在马戏团中被利用,被当做疯子,直到他遇到一个同情他的医生的故事。
同样。
《某种物质》中的年老版的女主,不认同甚至抵触衰老的自己,同样是一种“心理畸形”。
而她也一直被公司利用,当做赚钱的一个棋子而已。
《象人》
《象人》《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Quasimodo)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是个孤儿,奇丑无比,同时也是圣母院的敲钟人。
“那四角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红毛底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只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但他又渴望浪漫美好的爱情。
同样,变成怪物的女主,外表丑陋,但她依旧渴望镜头的聚焦和观众的喜爱。
《巴黎圣母院》1939中的卡西莫多影片中怪物厚重的驼背,歪斜嘴脸,胸前的牙齿和臀部的人脸,都受了以上作品的影响。
导演想要最后的怪物和苗条纤细的芭蕾舞女演员形成鲜明对比。
“我希望它会挣扎,会跌倒”导演说。
而与之对应的“完美物质”Sue,则是一个身心受到外部评价骚扰的产物。
“她是通过男人看待女人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导演说。
她所做的,都是迎合镜头。
也就是迎合镜头背后的观众。
>>>>7.用男凝讽刺男凝男性凝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被弱化为第二性。
男性则是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并享受凝视和窥视的愉悦。
满足男性欲望,成为女性的负担,而男性,则享受这种欲望带来的快感。
许多观众并没有意识到“男性凝视”,包括女性观众,因为纵观历史,男性凝视都一直占主导地位,并被自然化。
导演试图用大量的男凝镜头来讽刺当下的男凝,比如许多人一帧一帧观察女主的屁股。
甚至比一般作品中的镜头更加肆意妄为,镜头全是女性三点(双乳和生殖器部位)的特写。
然而,导演用男凝讽刺男凝的逻辑却有些矛盾和荒唐。
它用大量的男凝镜头吸引达到了更多的关注,它是男凝利益的即得者,却又厌恶男凝。
就好比为了讽刺小偷,我就去偷东西;为了讽刺杀人,我去杀一个人。
《某种物质》既是讽刺者,也是被讽刺者,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最终,为了讽刺一个东西,自己恰恰成为了那个东西。
>>>>8.三点六万加仑假血浆影片最后一场戏,用掉了36000加仑的假血浆(信息来自《Entertainment》)。
约是13.6万升的水,也就是6813桶大桶水(参考人体内的血液约1.5加仑)。
为影史之二。
目前最多的是2013年的《鬼玩人》,用掉了7万假血浆(单最后一场戏就用掉5万加仑)。
《闪灵》(1980)中经典的电梯飙血场景用掉了200加仑假血浆;《鬼玩人崛起》(2023)用掉了超过1700加仑的假血浆,也就是1133个成年人的血量;《僵尸玩过界》(1992)用掉超过1000加仑的假血浆;《食人鱼3D》(2010)中食人鱼血洗沙滩的戏,用掉7500加仑假血浆;《佛莱迪大战杰森》(2003)用掉了300加仑假血浆;《魔女嘉莉》(1976)中倒了一桶“猪血”,由糖浆和食物色素调制而成;《杀死比尔》两部加起来用掉了450加仑假血浆。
以上数据来自Screenrant、Film等
幕后照片台下的每一个观众几乎都沾满了女主伊丽莎白的鲜血。
意味也很明显:台下的每一个观众,都是杀死伊丽莎白的凶手。
幕后照片破碎的伊丽莎白,最后跌跌撞撞的走上舞台,说明她已经被不再和丑陋的自己做斗争了。
“她不再以任何规定的美丽标准来看待自己”,导演科拉莉·法尔雅如是说。
最后怪物的爆炸,和喷涌的鲜血则是一种宣泄和爆发。
社会所制定的美丽的标准,和对肉体以及外表美丽的迷恋,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暴力。
最终,伊丽莎白选择用暴力——自己的内脏和血液,来对抗这种暴力。
所有看这场秀的观众,都应该为这次爆炸而负责。
>>>>9.戛纳最佳编剧奖影片获得第7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首映礼过后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3分钟,是本届戛纳电影节最长时间的起立鼓掌。
>>>>10.致敬自己+库布里克片中Sue戴了星型的耳环,是对导演之前作品《复仇战姬》的致敬。
《复仇战姬》讲述的是女主被男友朋友强暴后,男友并没有帮她,而是把她推下悬崖,帮朋友毁尸灭迹。
女主奇迹生还后复仇的故事。
《复仇战姬》2017《某种物质》很多镜头都致敬了这部作品,包括对女主臀部的特写,以及服装。
《某种物质》
《复仇战姬》2017除了致敬自己,影片还致敬了库布里克的多部影片。
>>>>11.Mubi环球影业本来是这部影片的发行商,但中途退出,因为“担忧这部影片的影响”。
后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后,Mubi买下了影片全球发行权。
Mubi被称为独立电影界的网飞,主打国际和独立电影的视频点播服务,常为用户提供精选的小众艺术电影。
《某种物质》是Mubi发行的电影中收益最高的影片。
>>>>12.肉体恐怖《某种物质》是第一部在越南放映的“肉体恐怖片”(body horror)。
肉体恐怖,又称为“生物性恐怖”和“组织器官恐怖”。
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身形体的破坏或肉体衰退、生理上的变异所产生的恐惧。
这类型的作品经常会有肉体上的疾病、腐烂、衰败、寄生、破碎、改造、突变等题材的描述。
比较有代表性的导演如大卫·柯南伯格,代表作《变蝇人》;弗兰克·亨南洛特,代表作《科学怪姬》;斯图尔特·戈登,代表作《活跳尸》。
《某种物质》也深受这些作品影响。
《科学怪姬》1990《某种物质》作为肉体恐怖片,虽然在造型上没有太大突破。
但在心理是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它将人们对于肉体和器官衰老的焦虑转化为恐惧,让人从意识和心理产生生层次的、强烈的抵触和厌恶。
最终,从表层的视觉厌恶达到了深层次的生理厌恶。
在越南上映时,《某种物质》被删了3分钟。
结语作为一名女性导演,科拉莉·法尔雅对于凝视镜头运用得驾轻就熟。
她的镜头,甚至比普通作品中的凝视更加肆无忌惮。
上面提到,用男凝讽刺男凝,本身的逻辑就是矛盾和荒唐的。
而且,造成女主伊丽莎白惨剧的,是来自外界的男性凝视,还是来自她自身的贪恋的欲望?
这些逻辑上的纰漏,都让影片反男凝的效果大打折扣。
惩罚应当是凝视者,而让女主变成怪物来惩罚凝视者让其无法凝视,无疑是伤敌一千,自损一万。
影片最后的接受和反抗,接受自己,毁灭自己,让鲜血射中每一位观众,也显得单薄和羸弱。
老板哈维影射的是现实中的哈维·韦恩斯坦女主是凝视的受害者。
因为凝视者喜欢更年轻,更性感,更美好的肉体。
年老的她焦虑、沮丧、暴躁。
她进而抵触和否认年老色衰的自己。
但她也是凝视的享受者。
她喜欢镜头和聚光灯的聚焦,享受观众对她目不转睛的注视。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美役者”(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和社会对外貌的要求而做“美的服役”,比如节食)。
却又是更加疯狂的“服美役者”,她为了迎合大众审美不惜吞噬和榨干自己。
结果,最后毁灭的,还是她。
而那些规则的制定者,和镜头另一边的观众和凝视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女主死去之后,老板会反思么?
观众会反思么?
也许会,但他们会很快寻找和凝视下一个Sue。
而死去的女主,真的是被社会所制定的娱乐和美丽标准(≠男性凝视)绑架么?
还是被自己贪恋的欲望所裹挟?
男性凝视不是原罪,贪婪的欲望才是。
女主伊丽莎白有名有利,已经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她却内心空虚,抵触衰老,厌恶自己。
她想永葆注定短暂的青春和性感。
她想忤逆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
即便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男性凝视,她也会因为自己的欲望,而无限迎合另一种凝视,并最终毁灭。
她对于欲望的野蛮放纵,和对于虚荣的无休止的贪恋,才是她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
别忘了。
男性凝视并不是个贬义词,而是种社会现象。
男性凝视也不光只是男性凝视女性,还有更高一级权力的男性对于权力少于他的男性的凝视。
拥有名利之后的她完全可以过上衣锦富足的生活,但她却选择拥抱凝视。
而且。
不管是男性主导的社会还是女性主导的社会,凝视都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凝视就已经存在了。
只要有眼睛,就有凝视。
无关性别。
关注我,不会错过更多精彩解读【死侍与金刚狼】最全彩蛋&梗深度解析【河边的错误】他才是凶手——深度解读【异形:夺命舰】彩蛋&梗全解析【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有关【瞬息全宇宙】的热门问题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文/女神的秋裤2024.10.14/青岛欢迎加我,拉你入电影群
#二刷#18092024 #ICA 二刷仍然深刻的感觉影片是以解构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理论框架创作的,主题是解构该理论进行性别权力结构的反思和对于自恋是认同和男性凝视的批判。
大量的鱼眼镜头和俯拍极强的放大了男性权力的压迫,特写镜头强调男性的丑陋,也是在自恋式认同方面让男性无法代入片中的男性同时也弱化了男性的主体性。
对于男性凝视上,传统意义的女性的存在更多是为了满足男性观众的视觉快感,但影片则是以放大的特写来展现,搭配大量的摄影机镜头则是非常明显的讽刺和批判,结尾处更是以一个“怪物”大喊“这还是我!
”的形象来反击这种凝视,也是对其的批判,仿佛直接“骂着”场下的的观众。
这次还注意到了构图,几次洗澡时的拍摄角度很明显的在递进那种压抑的清晰,从开始的侧拍,到俯拍,再到最后四面封闭的俯拍后拉。
还有女主在厨房时由墙壁分割出她的画像与户外场景的构图,由开场的她的画像到户外空空如也展现她在掌控,到后期户外Sue的海报对照室内消失的画像也是预示着“迭代”。
听觉上的嗡鸣声和玻璃环境音的处理对于呈现内心的真实情感太有帮助了,同时还有对于男性语言和行为声音的放大,走路的鞋底生,吃饭的咀嚼声,凝视的批判声都进行了多次重复的呈现,同样也依然为结尾那段高潮戏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震撼,那真是赤裸裸的批判,展示了一个超人。
影片中一直强调只有一个“自己”,一刷是以自我本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和雌竞的反思,但二刷之后不禁思考,这是真的么?
当两个人追逐时,我们知道Sue诞生于她,但并不全是她,如其中所说她是Matrix,他们的眼睛颜色不同,他们也不共享记忆,特意查了一下,“Matrix”一词源自拉丁文“mater”,意思是“母亲”,其原始含义是“子宫”或“母体”,因此“Matrix”本身就带有孕育和包容的象征意义,他们的交替,只是由年老的哺育年少的,也更加明显的表现了以服务他者的弑母女性的结局,感觉整体还是有很强的自省性和反思的。
但从另一个方向思考,Sue不光继承了她的欲望,也是同样作为一种期望的继承。
小细节和致敬,这次补充两次躺到床上都是致敬《美国丽人》,那真是一部男性凝视框架下带有极强的自恋是认同的影片。
《闪灵》中的房间更是有很强的父权制的支配欲望的隐喻,放在片中再合适不过,当你走进那个通道,看到自己的照片时,那照片恰恰是他者凝视下的集中呈现。
最开始Sue的星星耳环和几次“浴火重生也是源于导演的前作《复仇战姬》。
去BFI做QA的Demi
#一刷#29082024 #Odeon#Frightfest 目前今年最佳的剧情片,非常震撼,看完她上一部电影就在想她影片中的思考,看完这部电影后更加感觉导演的电影跟劳拉的视觉快感理论有很大的关系,前作的《复仇战姬》涉及到女性复仇与权力重构,以此逆转传统的性别权力关系,通过复仇或反抗的方式重新掌握了叙事的主导权,也变相挑战了男性主导的视觉快感,而本片则是带有极强的讽刺与自我反思,利用故意利用和夸大“男性凝视”来揭示其荒谬性(最直接让我联想到的片子就是《金发梦露》),片中所有男性角色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讽刺和批判,对于女主的呈现与其说凝视或反凝视,不如说是一种对于现代自我凝视下的反思。
角色上,两个角色是非常明显的源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与“自我”的设定,年长者作为“自我”呈现的是现实需求,自傲与“社会”的“自我实现”,而年轻者作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不考虑后果的遵循最原始的欲望,抛开理论看电影本身其中的社会学讨论也很直接,容貌焦虑和雌竞的呈现也是很直白的表达导演的观点。
视觉上,依然是沿袭之前的风格,高饱和度的色彩对于欲望的呈现效果非常好,大量的特写镜头则是多用于展现凝视效果,鱼眼镜头非常多,用于呈现男性角色的扭曲状态,带有很强的反思性,大量俯拍呈现的受控状态,还有随着精神状态越来越不稳定的手持的抖动浮动的调整。
电影构图也蛮蛮考究的,很喜欢对称构图和远景渺小的角色呈现。
其实对于血腥场景的呈现没有想象的那么强,但是效果很好,尤其是结尾处的血浆喷洒更是把前作升级了。
听觉上,依然是她前作的风格,大量的强节奏的音乐,最震撼的一幕来自于第三代女主登场时,讽刺感直接拉满。
影片中的致敬还是挺多的,最震撼的一幕肯定是《2001太空漫游》中使用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配乐,感觉不像是致敬,而是带有一种讽刺的感觉,身体穿越的部分的光影也是明显带有《2001》的视觉呈现,两个角色的置换时摊开手掌和Matrix也是直接致敬《黑客帝国》,变异怪物则是与《变蝇人》怪物有着同样的质感,结尾的爬行头颅则是明显来自于《怪形》。
电影橙色的环境很有《闪灵》的环境的呈现,结尾处逃出的时候也是有着“电梯涌出献鲜血”那一幕的质感,而自我被本我大量吸食那部分的拉远呈现则是有着《逃出绝命镇》意识脱离身体掌控的呈现,影片的整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整容液》(被网友纠正不是伊藤润二的),也是同样对于美的追求来展现外貌焦虑,也是同样的自我毁灭作为结局。
公寓里,女孩儿正和约会对象调情。
却突然感觉一阵眩晕,鼻血不止。
她跑到浴室,拿出一根针头比胳膊还长的针管。
从一个昏迷的女人身上,抽出一管儿脊髓液给自己注射。
女孩儿不仅止住了鼻血,还变得更加迷人。
这段情节看似诡异,却已经是电影《某种物质》中最正常的片段。
《某种物质》可以说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特别的电影了。
作为一部邪典片,它满屏血浆、内脏外露。
但最令人反胃的却不是这些视觉奇观。
作为一部恐怖片,它好于96%的同类电影。
可最恐怖的地方,却和大尺度画面无关。
所以它到底讲了啥?
在正式开始之前,温馨提示一下大家,这部电影不适合下饭。
被抽取脊髓液的女人名叫伊丽莎白。
她原本是好莱坞巨星,还拿下过奥斯卡金像奖。
如今不再年轻的她,只能在早间节目中跳健美操。
在她50岁生日时,老板送上了辞退礼包。
伊丽莎白意识到,失去年轻的身体之后,她在一点点被社会抛弃。
一次意外的机会,伊丽莎白得到一种可以促进分裂的物质。
它可以让使用者获得另一个更年轻、更完美的自己。
原来的身体会变成基体,为另一个自己提供稳定液(脊髓液)。
但要想长期保持稳定,两具躯体必须每隔7天轮换一次。
一旦超出7天,就会对作为基体的伊丽莎白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伊丽莎白决定尝试,于是苏诞生了。
(*苏)她扒开伊丽莎白松垮的皮囊,从脊柱处破背而生。
随后取代伊丽莎白做了健美操主播。
短短一周声名大噪,成为所有男人的梦中女神。
那些伊丽莎白渴望不可及的东西,苏只要付出百分之一的努力就能轻松得到。
七天时间一到,苏和伊丽莎白换了回来。
提供物质的客服一再强调,两具身体看似独立,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但伊丽莎白看着苏的成就还是有些嫉妒。
不过,她还是选择继续交换。
然而苏在享受纸醉金迷后,欲望也开始膨胀。
在某一个周期耗尽时,她打破平衡多抽了一管稳定液,强行多留了一个小时。
因此导致伊丽莎白的一根手指迅速老化。
即便如此,伊丽莎白也没有就此停止交换。
她一边嫉恨苏,一边又舍不得年轻的肉体。
苏却越来越贪婪,彻底违背了七天守恒定律。
她一次性抽了三个月稳定液,直到把伊丽莎白抽干。
伊丽莎白再次醒来时,已经变成了垂死的老人。
伊丽莎白终于决定终止这场魔鬼交易。
在杀死苏的那一刻,伊丽莎白还是放不下内心深处的欲望。
她想起那位迫不及待开除她的男老板,把苏当成明日巨星,狂砸资源。
曾经厌恶她的男邻居,看到苏后主动上门开屏。
她只能和同龄老男人约会,而苏却可以在机车帅哥和肌肉男中随意选择。
伊丽莎白由此认为,苏就是自己唯一被爱的部分。
最终,她选择救活了苏。
而苏意识到自己差点被杀之后怒火中烧,反杀了伊丽莎白。
当苏作为好莱坞新星,即将登上万众瞩目的晚会舞台时,身体突然开始腐烂。
因为她失去了伊丽莎白这个母体。
她赶紧学伊丽莎白注射物质,企图分裂出另一个完美的自己。
最终,却只分裂出一只畸形怪物。
为了登上梦想的舞台,成了怪物的苏,梳妆打扮,去了晚会现场。
它站在聚光灯下,用血浆无差别喷洒每一位凝视它的观众。
《某种物质》中充斥着大量肉体恐怖镜头。
但最令我毛骨悚然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苏从伊丽莎白身上疯狂抽取稳定液。
二是伊丽莎白疯魔一般救活即将死去的苏。
她们一个要杀对方,一个要救对方。
从表面上看,行为似乎是对立的。
因此很多观众认为她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实际上,她们的意识和立场高度统一。
抽稳定液和救活苏,都是畸形欲望的具象化。
苏是伊丽莎白内心欲望的集合体。
所以她对伊丽莎白的排斥,其实就是伊丽莎白对自我的厌弃。
而这种厌弃,自苏诞生之前就存在。
只不过,苏的存在将这种排斥落实到了行动上。
苏诞生后,把伊丽莎白的肉身关进了亲手打造的暗室中。
随即又替换掉了伊丽莎白的照片,把她从生活中剥离。
这都是因为伊丽莎白在潜意识里,不愿接受自己衰老的身体。
所以允许苏迫不及待地占据自己的一切。
伊丽莎白对自我的一切不满,都外化在了苏身上。
因为年老色衰,伊丽莎白退去了巨星的光环。
在老板眼中,成了失去价值的工具。
老板不顾此前的承诺,要和她解约。
这让伊丽莎白对自己曾经的价值也产生了质疑。
所以,当伊丽莎白转换成苏之后,在电视节目上,对“自己”疯狂嘲讽。
全盘否定了“自己”曾经的所有成就。
但伊丽莎白在看到苏的所作所为时,也对苏产生了嫉恨。
嫉恨代表她内心潜藏着一丝对自我的认可。
代表她被欲望裹挟时,也在试图反抗。
只不过她对自我的认可太微弱,最后只能在欲望中越陷越深。
而代表她欲望的苏,自然也就越来越贪婪。
最后,欲望绞死了理智。
自卑抹杀了自信。
苏杀死了伊丽莎白。
而导致伊丽莎白悲剧的源头,是父权社会对女性价值观的规训。
在电影中,女性身体价值的评判标准,是对异性的吸引力。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老板和伊丽莎白在餐厅中谈解约的那场戏。
老板瞥着年轻服务员的裙底,说人们喜新厌旧。
其实就是告诉伊丽莎白,你的身体没有价值了。
他认为对于五十岁的女人来说,很多东西都会消失。
伊丽莎白不太明白,五十岁的女人失去了什么,为什么能变得一无是处。
老板无实物表演了一连串抚摸的动作。
暗示伊丽莎白失去的,是让男人无法产生欲望的身体。
把女性外在条件,与创造价值的能力划上等号。
同时把评判价值高低的权力,全部交给了男性。
女性对自我身体价值的判断标准,也在男性的凝视中形成。
关于这点,导演用了很多细节来暗示。
苏在录制健身操时,监视器后站着一群工作人员。
摄像机的镜头,代表的就是凝视女性身体的眼睛。
在拍摄苏的画面时,镜头充满了审视和打量的意味。
镜头中的苏,也在用最讨异性喜欢的角度,展示自己的身体。
导演表现凝视的最终目的,是反对剥削女性的身体。
伊丽莎白的老板,就是剥削女性的代表。
导演在电影中给了他很多特写。
叮在老板脖子上的苍蝇、塞满食物的嘴、抽烟的嘴。
每个特写画面,都能让观众感受到老板身上散发的恶臭。
故意丑化老板的畸形镜头,也是对这群人的讽刺。
此外,导演还利用大量视觉奇观来毁灭一切意淫。
比较明显的地方有四处。
第一处是苏诞生之后,在镜子前以审视的视角欣赏年轻的肉体。
紧接着画面就转向伊丽莎白背上的伤口。
警醒着沉迷于苏的肉体的人,他们所看到的美好,背后有如此血腥的诞生过程。
随后又用特写镜头,展示伊丽莎白背部的缝合过程。
把由苏的身体引发的欲望,用伊丽莎白的身体毁灭。
第二处则是苏和机车男的亲热戏。
苏用美貌吸引了机车男。
而美貌得以维持的能量,则来自于机车男最讨厌的老女人。
镜头跟着机车男的手,拉开了苏的衣服拉链。
但衣服之下隐藏的不是迷人的身体,而是一坨喷涌而出的内脏。
突如奇来的血腥画面,给所有凝视苏身体的人一记重击。
第三处是在苏和肌肉男约会那晚。
肌肉男早早准备好和苏共度良宵。
苏却因为稳定液告急,不得不和被抽干的伊丽莎白交换。
肌肉男裸着身体来浴室寻人,可与他一门之隔的不是迷人的苏,而是状似干尸的伊丽莎白。
面对想要迫切满足欲望的肌肉男,伊丽莎白直接朝着镜头吐了一口痰。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前面所铺垫的一切旖旎氛围瞬间烟消云散。
但最狠的讽刺还是在影片结尾处。
男老板和晚会观众们喜爱的苏,被他们这种“喜爱”催化成了畸形怪物。
苏用来迎合凝视的一切特征,在这一刻全部覆灭。
开头公司招聘健身操主播时,两个面试官遗憾来面试的女孩儿穿的太多,看不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
畸形怪物登台后,朝着台下观众吐出了一坨他们最想看的部位。
随后用血浆喷射台下凝视它的每一个观众。
独特的呈现视角,让《某种物质》一举拿下金棕榈最佳编剧。
同时,也遭到了两极评价。
有人认为它用极其讽刺的手法来反对女性身体剥削。
也有人认为,所谓的反对剥削只是空喊口号,实际上电影中的性感镜头,本身就在剥削女性。
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呈现凝视的内容过多,而反凝视的镜头占比太少。
导演用大量女性裸露镜头,反对女性身体剥削,显然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
只将凝视聚焦在肉体层面,也略显粗暴浅薄。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或许导演未必想不到更好的处理方式。
只不过是这种同归于尽式的手法,能叫醒更多装睡的人。
《某种物质》存在争议,不够完美。
但就影片的立意出发,还是想把它安利给大家。
最后温馨提示:如果完全接受不了重口味画面,千万别轻易尝试。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梅
这电影前一阵挺火的。
当然,并非“一片溢美之词”的那种火,而是“评价两极分化”的那种火。
终究是戛纳的金棕榈提名,难免欲戴王冠,难免盛名之下。
上次见到这么邪典癫狂的女性视角,大概还是《珀尔》吧。
从自身派生出一具敌对客体的故事,从真假美猴王开始,就锚定在“如何应对内心那些既渴望宣泄又深怀恐惧的恶欲”之哲学主题上:让最不敢面对又最蠢蠢欲动的潜意识,直接以实物形态,向本我宣战。
至于本片,你说它特殊吧,它基本还是在沿用这个思路,你说它庸常守成吧,它又多多少少地做了些变异,把“恐惧成为却总要面对的那另一个自己,化作了制造困扰的陷坑”,变成了“想要成为却恐惧面对的那另一个自己,化作了制造耻感的镜像”。
先违反规则、单方面延续时长的是年轻的分体,因为年轻永远是更贪恋生活、更相信自己坐拥大把时光的那一方,但先对另一半产生恶感的是谁,是年轻的分体先对年老的本体萌发了鄙夷,还是年老的本体先对年轻的分体酝酿出嫉妒?
好像很难确切地厘清。
反正,孙悟空与六耳猕猴的搏杀不再基于道德分歧或真假之辨,而是轮流服美役后的争锋与争宠。
源头不再是灵魂深处的灰质,而是外部环境的极端榨取。
所以它试着关联了很多很多东西,性别物化、男凝、厌女、年龄与容貌焦虑、纳喀索斯式自恋、身体暴力、成功学神话的恶臭、灵与肉的分裂和彼此折磨、消费社会廉价的软色情趣味、用之即弃的娱乐工业剥削链。
要装载太多,最终往往不堪重负,干脆出之以最塌台的血浆、肢解、怪物和奇观堆砌,出之以主动的醒目化。
于是,女性的挣扎与报复,都变成凌厉而抽象的装置艺术。
那些满坑满谷的视觉恐怖,因为过载,反而显得不太恐怖,它们被自身磅礴的张牙舞爪,锁死在“非我族类”的虚拟情境中,让观众共情前已让观众生理性排异。
故而,它们始终无法真正完成,对日常切肤痛苦的唤起和渗入。
就像青春和衰老间过于面目全非的对比,这种断崖式的速朽太触目惊心,仿佛不需要一个男凝的语境,不需要一个女性的困境,直接放在任何一个无所谓男女的人类身上,都会让其绝望崩溃。
(把伊丽莎白带入完美物质这个坑的、让伊丽莎白第一次意识到有人在使用完美物质的,恰恰是一位男性)那你岂不是主动弱化了性别话语的反思力量,转向成了更单纯的对年龄的忧惧?
你非要说这是一个关乎“啃老女儿和控制狂母亲”的隐喻,就像密集的特写镜头、持续的焦点追光里,小女主吹弹可破的纤细腰身与呼之欲出的丰满胸臀,斗志昂扬地、理直气壮地占有了那样显著的叙事篇幅,让人几乎没法辨认,电影是在反讽、追讨、戳穿,还是在上述词语的外衣下谄媚着讨好与献宝。
倒是前半部里,对镜面、衣柜、落地橱窗与广告牌等诸多兼具“反射体和囚禁体”属性的道具的调度使用,透出更多隐喻上的新意。
取货柜也在一扇需要躬身爬过的铁门缝隙后面,在翻新身体的同时必须不断折叠与压抑身体,成了用意鲜明的所指。
据说导演当初片厂实习时,给黛米·摩尔(本片女主)作过助理,那么,她大约是在最近距离处,亲眼见证过一个女星年华渐次老去的过程,以及这过程中,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某种物质”。
“It changes my life”,change只是个中性词,它不一定导向better。
但鼓吹change的人是非常多的,就和鼓吹better的人一样多。
谁都知道,焦虑是能让资本饮血而肥的,也是能让权力高枕无忧的。
你难道不觉得,片中的物质供应机构,好像很乐于看到女主的本体与分体之间,这场你死我活的厮杀吧。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喜马拉雅播客:“聆雨子的电影聊天室”小红书:“聆雨子的且行且读”
#某种物质# ( The Substance )(B)基本上是一结束就冲了出去,然后发现好几个我的影评人朋友都跟我一起夺门而出,大家都说:It's crazy! 哈哈,这部真心是今年最疯狂、最恶心、最血腥的电影。
你如果觉得《异形》很恶心,这部后半个小时可比《异形》可是血腥、恐怖多了,看了让人浑身不适。
我基本上后半个小时就没咋睁眼,不敢看,但光听声效都能做噩梦。
整个过程确实像做了一场噩梦,什么梦中常出现的牙齿掉了,指甲掉了的都出现了。
出门后就庆幸:还好不是真的!
先提醒,本片R级,不适合18岁以下观众。
事实上,我感觉任何不太喜欢血腥恐怖片的人都不适合R (Strong Violent Content|Gore|Language|Graphic Nudity)表面上,本片是让你感觉最恐怖的是衰老,但其实真正恐怖的是人们不断膨胀、无法收敛的欲望。
欲望和嫉妒才是一切罪恶开始的根源。
衰老本身是一个无法避免、无法逆转的自然现象,但毕竟每个人都要面对和经历,因此并不恐怖。
但如果今天25岁,明天85岁,在这之间来回切换,确实就真的很令人崩溃了其实前面三分之二我觉得是一个立意还算不错的科幻片,一度觉得与前几天看的塞包的《不同的男人》(A different man)很相似,都是强调外貌焕然一新,但大脑和内心没变,可以叫”A different woman"。
但是后面三分之一就真的太癫狂了,震撼根本停不下来,以至于让人觉得编导忘记了什么是”适可而止“,不知道要怎么收尾。
很多次,捂着眼睛的我都希望它赶紧结束,但每次都”还没完!
“ 最终结束真的让人长舒一口气。
有多少人可以坚持看完都是未知数。
所以相比《不同的男人》,《某种物质》各方面都有点“太过火”,无论是血腥、暴力还是裸露。
比如导演希望展示年轻女性的美好身体,一次两次的臀部特写足以说明问题,但是本片可真的是没完没了把臀部怼到观众脸上,裸露镜头非常多。
从叙事角度,大家都明白这些特写、重复的画面是为了凸显“年轻与衰老”的强烈对比,但导演不太懂什么是”差不多得了“,手法过于极端,如果能再收敛一些就好了。
估计上映后,人们都得计算玛格丽特·库里臀部出现的银幕时间,没准儿会创下什么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不同的男人》那部电影则是与本片立意有相似之处,但各方面都更为恰到好处,要正常很多,是一部看下来不会让恐惧喧宾夺主,点题更为直接、有效的电影。
黛米·摩尔的演出是很令人刮目相看的,而且61岁的她其实在片中的身材还是相当令人羡慕的。
虽然我个人觉得本片有些过火,恐怕不太能在美国颁奖季被重视,但她的表演应该会得到业内的肯定。
本片我比较喜欢的地方是开头和结尾,利用好莱坞星光大道去展示一个人的梦想、名利随着时间推移,开始慢慢烟消云散,曾经的“明星”逐渐被人遗忘,那颗星星也只是路人每天践踏的一块普通石板而已,讽刺意味十足。
之前我第一次去好莱坞星光大道也很兴奋地找星星,但后来真的是头都不低,完全不会再去注意脚下踩过的是谁的星星。
再美的海报也会被人换掉,对于美和青春的过分执着确实没有必要,因为每个人都会被淘汰和遗忘。
所以我觉得本片只看开头和结尾就可以了,寓意明确,简单直接。
但中间真心招架不住。
没有人可以永远被人喜欢和关注,还是想开点最好。
那些常常以年纪贬低、取笑别人的人,自己也会变老的。
《某种物质》居然是女导演执导确实令人吃惊。
虽然我感觉她有点用力过度,但本片中对一些男性嘴脸的展示真的非常到位,讽刺性十足。
看完确实让人想今晚多敷一个面膜.
Elisabeth是年老色衰的女演员。
虽然曾经获得过奥斯卡,但是风光不再,年华易逝。
偶然的机会,Elisabeth得知有一种名为The Substance的产品,可以从自己的身体里面产生出和自己基因相同的,但是更好的,更完美的自己。
利欲熏心之下,Elisabeth使用了The Substance并且创造出了Sue。
Sue年轻貌美,身材姣好。
并且迅速取代了Elisabeth的位置。
两人之间的平衡是7天,必须通过七天的周期来使得Elisabeth的身体恢复,才能维持Sue的正常运转。
可是由于Sue的违规操作之后,使得Elisabeth的身体加速衰老了,甚至发生了变异。
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两人也就身体的使用权展开了争夺。
电影的主题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受压迫。
这种压迫是由男性所创造的,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处处受限。
首先是与男性社会的抗争。
Elisabeth和Sue都被男性社会所压迫了。
他们存在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男性主导的话语下。
女性在这种话语体系下生存空间受到压迫,所以出现了各种不公平的行为。
例如Elisabeth被替换,被羞辱等但男性直到头发花白,依然有着话语权。
同时被挤压的生存空间本就有限,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空间,女性之间也会有所谓的竞争行为。
我们所谓之雌竞。
电影里Elisabeth和Sue为了争夺意识的所有权,展开了一系列攻击性行为。
例如过分抽取脊髓液使得Elisabeth加速衰老,狂吃使得Sue直播事故等。
这些都是微观的雌竞的行为。
而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压迫行为,电影里面只是展现的冰山一角罢了。
现实生活中的压迫变得更加残酷以及无情。
女性的话语权的缩减,生存空间的被压迫,这些都让女性在当今社会喘不过气。
其次电影一直在强调一个概念,Balance平衡。
直白的平衡是Elisabeth和Sue意识的平衡。
Sue是首先打破这种平衡的人。
这种过分占有平衡的行为,使得Elisabeth加速衰老。
并且最后害死了自己。
另外一种平衡和电影的主题相对应,即男性和女性的平衡。
男性的平衡代指的是Sue,女性的平衡代指的是Elisabeth。
讨论世界上先有男性和女性,这个话题永远无解并且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是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不过我认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从女性的子宫里面诞生的,之后才有了性别之分。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假设女性先于男性诞生,毕竟男性是由女性所产出的。
男性话语权的增加,代指的是Sue开始失控的行为。
也就是说Sue打破的平衡不仅仅只是自己和Elizabeth之间的平衡,还暗示着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衡的打破。
在打破平衡之前各自安好。
打破平衡之后女性的话语权逐渐减少,并且出现了变异。
打破平衡的结局就是这种平衡无法回归,也暗示着现如今女性平权的道阻且长。
平衡的打破,导致了Sue的毁灭。
这也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警示。
电影其实最恐怖的不是血腥,不是掉san。
而是这种掉san和血腥,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冰山一角罢了。
电影里面叱咤风云的女明星就那样,更何况屏幕面前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观众呢?
最大的问题是故事讲不通,有丝分裂出来的新身体居然和母体没有啥关系,仅仅是以母体为养分,那么母体创造出新身体的意义是什么?感觉导演是想讲一个寓言,寓意某些关系,但又有些牵强。
《钛》的成功催生出一批把低级趣味当作高级邪典的所谓讽刺寓言,如果这种刻意设置不适机位的摆拍和扭曲面孔的特写能够被称为cult的话,那么那些地下影带和厕所偷拍早就应该直取金棕榈了。所谓寓言,至少要有寓的部分和言的部分,二者一体两面充当故事的能指和所指,这是最基本的。而这部影片的能指和所指却是一体一面的,拍的故事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异化,想要表达的也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异化,请问寓在哪里?不是说非要晦涩难懂才是好寓言,但至少要把故事和内涵做一些艺术化处理,给观众留一定的思维转换空间吧,这种直白到不加修饰的故事只应存在于儿童读物里。最后,如果要表达女性被迫谄媚的困境,那么请充分尊重她的主体,不要搞个意识分化然后把自我投射到他者身上去代替谄媚,你都无法直面真正的敌人,又哪来的勇气披上女性主义四个大字呢?
这部影片教育我们要按照医嘱服药
@HK SummerIFF 2024 比起前作少了许多好看的镜头运动的设计,或许是因为在运动的身体面前,摄影机的动作被反复肢解为笨拙的看,带着零星的场景的物件的呼应,营造出荒谬的幽默感。许多身体部位的特写确实提供了切肤的痛感,或许过于泛滥,不过确实能够理解身体作为刻板的展示物品到工具再到彻底崩坏将血液喷向所有人的隐喻逻辑。开篇的破蛹而出模糊地指出了些cult的走向,经过类型的杂交与融合才终于在末尾再次提及。视觉的设计像一场持续两个小时的强奸,每次转折都无语到极点。过于碎片的观影经验。2.4
美国人到底在笑什么?为什么要笑变成怪物的Liz给自己戴首饰?为什么要取笑一个迟暮女人对年轻与美丽的渴求。电影的落脚点居然是一种道德审判,邀请所有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一边欣赏玛格丽特·库里美丽的乳房与臀部特写,一边惩罚贪婪的“老女人”黛米·摩尔。电影确实提到了真正的加害者是娱乐行业的男性,但是他们就和银幕外的男观众一起逃脱了惩罚。期待已久的电影结尾也不过如此,无非是狂撒血浆,效果远不如其试图致敬的《魔女嘉莉》,也完全没有达到荒诞式的狂欢效果。唯一的亮点是怪物从嘴里吐出来的boob,但如果是我,我会让电影最后的怪物完全由boob和butt组成,让顺直男观众再也不敢对这两个身体部位发情。真的比《芭比》差远了。
说实话最后十几分钟还不错,但前面真的是好无聊。俗套的设定,陈旧的价值观,磨叽的叙事,屁事没发生但却非要包装一堆紧张兮兮又花哨夸张的镜头语言。让我感觉这个编剧/导演这辈子除了男性凝视以外什么都没经历过,从内容到呈现形式都肤浅到可怜。
很奇怪,说是讽刺男凝吧,满屏都是大胸大屁股;说是女性觉醒吧,又让两个女主杀来杀去,满屏令男人兴奋的血浆喷溅。结局就是女主为了美变成了恶心吧啦的怪物。用取悦男性的拍摄手法来讽刺男性,再用丑化女性的拍摄手法来警醒女性,如果这个导演是个男的我还能理解,可偏偏是位女导。疑惑,令人疑惑。
芭比/X/变钛等等未竟全功的任务由本片超额完成
表达得很肤浅、狭隘,仿佛女性不是性客体就是怪物。一味在剥削、虐待女性身体,对父权制一点杀伤力也没有。
蓝色泡裙的小女孩在台下幻想成为她,却不知海报上的眼睛被扎穿,水晶球被打碎,遍地的金粉中她本希望享受万丈荣光。喷溅的血浆是大众的期待,注射的针管是不甘的自己。手指溃烂,牙齿断裂,指甲脱落,新鲜的身体在蚕食她。年轻的时间贪婪一点,苍老的时间就加快一点。聚光灯照下来,成为杀死她的凶手。
It’s more like a curse for women than a satire for the system
4.5库布里克、柯南伯格、帕尔马和林奇,很多“借鉴”,甚至那些瞳孔放大和打针注射的特写镜头让人马上想起了《梦之安魂曲》,它直接、简单、粗暴,我们被自己的欲望绑架,以至于渐渐地迷失了自我,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社会“凝视”下的对美的狭隘定义,名利场之上的牺牲品,最终只剩下一个名字,极少的对白和大量的纵深镜头是法尔雅为电影确立的风格,仿佛一次残酷的与内心的对话,在后半段渐渐地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幽默感,它闪现在夸张、粗俗的情节之后,和彼得杰克逊拍摄的那些B级电影比,它的恶心劲还只能算初级水平,但在当下性别议题的加持下,它已经不单单靠画面来获取卖点了,恐怖的核心在于对日常的伪装,观众会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幻想着得到电影中的物质,成为全新的人,这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不仅仅是女性,而是人类自身无法适应时间的宿命
第一部分:飞跃长生。第二部分:野蛮人(2022)又及女孩子一定要跳健美操,这样你两百岁了还可以健步如飞。第三部分:瞎子看柯南堡+the thing+魔女嘉莉红色血管子+希区柯克 不要相信豆瓣那些gay的好评,他们只是喜欢观赏雌竞
还能再残酷一点,但是导演收手了,可惜
作为一部金棕榈最佳影片提名,并获得最佳编剧奖的电影,实在是太重口味了……我相信最后一场戏会让全世界观众都用各种语言说我屮艸芔茻的……我能理解并欣赏这种重口味cult电影(这个导演上一部《复仇战姬》就是这个风格的),但我有点没法接受这种电影出现在金棕榈名单里……(这种题材这种拍法真的是只能这个导演,换个男导演来拍估计艺术生命就终结了……而且从剧作角度来说,它拿剧作奖也实在是有点勉强了。)
女性cult片,看完没有任何生理不适。好喜欢这片的美术,大色块、对称的构图。将女性的容貌焦虑、资本对女性外貌身体的剥削和消费、容貌焦虑引发的雌竞放大处理并予以抨击。
影片主旨在于讽刺电视行业把女星异化成一串性感符号,然而为了达成这一点却要在影片中将真实的女星物化成一串性感符号,,,这很难评价
四星半。影片从一开始就通过极尽浮夸油腻的特写镜头,把好莱坞的厌女和男凝不加掩饰地塞给观众,一度令人心生厌弃。但导演科拉莉·法尔雅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创作意图,她选择将人们对年轻和美貌的痴狂崇拜,以惊悚血腥的B级片狂放尺度贯彻到底,进而证明了那些匪夷所思的行径,才是人性贪婪的真实写照。影片拳拳到肉的视听语汇,也令首尾的暗喻形成闭环,产生了高度契合的讽刺效果。黛米·摩尔和玛格丽特·库里全情投入、尺度全开的表演,张力十足。
本片中被创造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怪物,其象征意义远超弗兰肯斯坦。她完全是“女性美”被挤压到极致的内爆结果,是色情无限堆叠到最后变质的产物,尤其是怪物最后在聚光灯下吐出来一个奶头的情节,简直是层层升番。衰朽的完美版本是「完美」,而当完美苛求更加完美,那么完美的完美版本就是「怪物」;主体把自己当做被凝视的客体会变得「完美」,那么客体继续把自己当做被凝视的客体就会变成「怪物」。当你只是把自己当成一坨肉,你就真的会变成一坨肉。我倒觉得这不是一种恐吓或者道德教化,这是女人的恐怖史诗,是为她彻底变成肉的那一刻封碑立传。
真让你看完全裸露掉在地上的胸部你又不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