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宫出来时热泪盈眶,那种很强烈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飘回那段躁动又热血,却也是我们打开世界,明白何为我,那所谓“学艺术”的日子。
整体来说挺好看的,值得推荐剧情也挺好的,演的也很好值得推荐哈真的好看值得喜欢,都可以去看一下,挺好看的,哈哈,剧情也挺好看的
对于热评第一我一开始也确实感觉关于艺术的讨论不够深刻,不过今天在FIRST的返场谈中听了制片人杨城老师的分享,介绍导演刘健的创作初衷是回忆。
我私以为既然是回忆那肯定是对现在的不满,甚至是质问和对期望能出现像那个年代一样的艺术井喷盛况,应该更具有深度,所以这样的讨论当然是浅薄的。
但是后来杨老师解答了我的疑问。
他介绍说那个年代极其特殊,一些新思潮在当时的讨论的确是浅薄的,为了避免虚假,所以需要尊重事实,不过两相比较到底是选择哪个,我想需要看观众的选择。
总体而言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以动画的形式去表现那个时候的背景,是既新颖又格外有趣,我尤其喜欢最后马小军躺在地上,往上望去是纷飞的雪花和爆炸的烟火混合成他眼底的世界。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因为之前教授批评主人公的画时,镜头只是轻轻一扫,我并没有看清,但好像和结尾马小军拿起笔画时,镜头仔细描摹的有些像,那马小军到底是重新画了吗?
还是在经历过后发现自己仍然坚持之前的看法,而整部影片最后也只有他坚持了艺术。
是这样吗?
朋友们你们看清了,最后那幅和之前的一样吗?
“嫁人嫁人,好像你自己不是人似的”太犀利,太好笑啦!
作为曾经的半个艺术生,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作品是本来就伟大而被留下来,还是恰巧被留下来而变得伟大呢?
那些得到的会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失去呢?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爱提问,等快毕业了,又总是沉默,各自奔着以为的光明前景,那些崇敬的老师也兴致寥寥,似乎只想关在自己的世界里。
观念艺术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是艺术家那块料吗?
大人们让我走的路到底适用于我吗?
同学们热衷的事情为什么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118分钟好像重做了大学四年的路,尽管后来学了别的学科,现在从事着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事业,也还是感谢大学让我形成的审美观感谢艺术,感谢那四年,感谢遇到的所有人和事刘健导演,你真的做到了给予我们勇气用多米诺骨牌让火柴烧起来搞行为艺术,这真的很“仁科”!
很幸运映后也看到了仁科,和我想象的一样,青春洋溢,松弛感十足,美好的夜晚啊!
感谢小红书!
感谢刘健导演,杨城制片人,演员兼音乐人仁科!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在n多个瞬间都忘记了我在看一部电影。
电影里面的角色跟我做着一样的事,有一样的焦虑,一样的困惑。
这不由得让我很想知道,既然1994年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都有着一模一样的莫忙和困惑,那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教育,到底算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电影里零碎的叙事和看似连贯实则没头没尾,无法连续的感觉都跟在学校里一模一样。
角色每天做着和我现实中一样的事:抽烟、做作业、被骂、翻墙、外出写生、接活、去长江大桥。
不加修饰的非专业配音和毫无光彩的眼神更是加深了真实的感觉,再时不时的穿插一些南京的街景,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在恍惚了。
恍惚间我就在学校里,恍惚间这段时光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恍惚间以为离毕业还很遥远。
在校园里看似发生了很多事情(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比如打架挨处分,谈恋爱未遂,探讨艺术和未来,喝酒抽烟做作业被骂。
但结尾又落在了,周围人好像都找到了以后的路但我还是回到了画室面对着被骂的作品拿起笔的那一刹那。
看完整个电影我只有一个感觉:这就是我虎头蛇尾的大学生活。
终于去看了艺术学院1994。
期待很久,但困于网络评价,去之前还是心里打鼓的,但是好在看完观感很好, 不懂中途离场的原因是什么?
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导演已经“一把年纪”,快退休的人,在杭州从教多年,早已名利傍身,按理说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可依然能有这样创作的活力,提出这么多幼稚、愚蠢的问题,设计这么多可爱的台词。
这多么难得啊!
有多少大学老师在从教后慢慢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冲动、好奇、那种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那种懵懂的、无知无畏的感觉。
网上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全是私货”,是“矫揉造作的文艺青年大集合”。
私以为非也。
首先从我对现场观众的观察来看。
这些所谓文青“装”的名词并没有在观众中引起反感,如果你对培根等人稍有了解,看过几本“包法利夫人的情人”,只会觉得这些词语如喝水一般,并非有故“装”之嫌,何况这是94年的艺术学院,这对于片中的人物来说更是如呼吸般正常。
更令我惊喜的是在场有不少导演年纪的观众,他们也沉浸在电影中,甚至在一些笑点里,他们笑的更大声。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段短暂的乌托邦,更不能简单说成是导演的自嗨。
更像是一名专业教师以一种浪漫的手法向年轻人们做的一场讲座,如何葆有初心?
如果世界少了这些艺术的人,生命也真的失去了一些意义吧。
刘健导演在影迷圈被称为“PPT动画导演”。
2017年,他的动画电影《大世界》获得金马奖,从而为大众所知。
《艺术学院1994》是导演的自传电影,南方艺术学院就是导演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张小军就是导演本尊吧。
这个电影很传神地还原了七零后象牙塔中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观众们会感受到一种矛盾:艺术是理想的,是高贵的同时也是模糊的;金钱是现实的,是庸俗的同时也是清晰的。
导演会为自己的初恋被南大研究生抢走而耿耿于怀,这也是南大学子在大银幕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没有魅力,土得掉渣,连名字也叫吴英俊,但人家去巴黎留学了,初恋也就这样被拐走了。
导演将这种怨念通过高红与郝丽丽的争吵发泄出来,但高红也是需要钱的,否则她也不会去酒吧当驻唱歌手,也不会接受有妇之夫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嫉妒郝丽丽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这种矛盾与纠结,最终会被轰隆而至的市场经济列车碾个粉碎。
可以看出,导演深爱南京这座城,片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石象,玄武湖的晚霞,紫霞湖的正气亭、西南水塔,南京长江大桥,下关码头,南大汉口路大门、北大楼,甚至还能听到紫金山的钟声,作为半个南京人,很开心。
以一种近乎随笔式的方式记录了中国90年代艺术学院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实感觉30年来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现在依旧在做类似的事情“一群青年在自我认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茫。
”影片节奏缓慢,中间我甚至睡着了,直到高丽和郝丽丽吵架我才被吵醒。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中大量出现了尼采、福柯、柏拉图、马列维奇、杜尚等哲学家与艺术家的名字,一方面像是在刻意展示艺术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涵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种空泛而不接地气的文化姿态。
我们读了太多的理论书籍,谈了太多抽象的思想问题,却在现实面前仍然手足无措。
也许只有在大学这段日子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探讨意义、沉浸在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辨之中。
毕业了就不得不直面现实的一盆冷水。
现在也正值毕业季。
毕业让我们脱离了学校这所摇篮不得不去面对现实去面对就业还是升学。
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更是青年人开始真正面对社会、面对自我的时刻。
选择为了生存去追求“能赚钱的艺术”,还是选择继续升学,试图延长这段“安全的思考时光”。
这些选择背后反映的无疑是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生存之间的拉扯。
整部电影对于经历过艺术院校洗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过的人来说,它像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封写给过往青春的告别信。
《艺术学院1994》看的我太上头了。
我要非常努力的不停提醒自己,才能跳出电影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
故事的主角张小军,无论是长相、气质、台词、还有衣着非常准确的还原了一个迷茫的艺术青年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也在同一所艺术院校读过书的艺术生,时不时的就会恍惚,仿佛是在观看二十岁的自己。
在那样的年龄我有着张小军同样的困惑,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复杂纷繁,奇形怪状的海外艺术作品面前,画画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所谓传统到底是什么?
还有没有坚持的必要?
金钱和艺术到底什么关系?
身为艺术工作者挣钱可耻吗?
明明身边都是学艺术的人,明明大家平时讨论的都是梵高、贝多芬、托斯图耶夫斯基,可为什么一个一个的考验的考研,做生意的做生意?
为什么和我聊人生理想的恬静女孩转脸就嫁给了有钱的傻B?
为什么自己明明对艺术是最执着的,可又是最穷的?
最孤独的?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局限性所在,这些困惑和迷茫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毫无意义!
甚至虚伪可笑。
电影的主题显然没有跳出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感动,这样的主题对于普通观众并没有普遍性,这也注定电影的票房和流量不会很高。
无论戏里戏外都是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娱自乐。
在那个刚刚与世界链接不久的年代,大家从样板戏忽然被丢到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所有人其实不明白那些老外在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对艺术生。
他们苦哈哈的画了那么多年的素面,水粉。
忽然发现老外的作品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
那种无助和迷茫很容易使人陷入崩溃。
而电影的表达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么我只能说主创本人和故事中的人物的认知没什么区别,他们仍然还是没有走出大观园的刘姥姥。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故事和《致青春》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也许就是他仅仅是入围柏林电影节而没有获奖的原因。
我有个女同学此刻就在电影里的艺术学院任教。
她告诉我现在的艺术生和我们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一点也不迷茫,更不会困惑。
他们表现的有时比老师还通透。
所以我开个脑洞,给导演出个主意,可以让张小军留校任教,从他的视角比较两个时代艺术生的不同精神世界,也许会是一部更深刻的《艺术学院》电影。
最后说两个缺点:作为表现画家的电影,用动画作为媒介本无可厚非。
有点原绘画的意思。
但主创并没有运用好动画这一形式,二维动画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得到发挥。
本来动画的天马行空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但遗憾的是主创并没有做到。
另外就是大量明星和文化名人的声音出演。
大部分都还比较贴合人物,尤其周冬雨,她的年龄已经不适合在出演大学生,但她的声音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而 比较出戏的是黄渤配音的赵有才,他的声音太市侩,太圆滑,并不适合表现一个心向艺术的复读六年的年轻人。
“丙烯颜料比电影票贵”,电影中看似调侃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应验。
本片讨论了梦想(艺术)与现实,非常贴合现代年轻人的现状,临近毕业或者已经走上社会的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职业和生活,是否是我们所向往的,而不是被迫向安稳妥协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婚姻的探讨,在1994年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更容易遭遇隐形PUA,比如说对于女性来说嫁的好远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
虽然身为观众我们替郝丽丽觉得可惜,但我认为对于郝丽丽而言,她是最懂自己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是在父权和夫权反复选择和挣扎之下,选在了对于当下的她而言,最适合她的生活。
看到结尾真的笑了好久,完全没想到的伏笔。
那一板砖砸晕了一个人,但也却砸醒了一个人。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笨重的甲虫在向上爬,跌落,再爬,再落,再爬……一定要成功,我在心中默念。
影片结束的时候,再想起这个开屏的场景,不由得发出疑问——我到底在期待什么?
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部作品带给观众?
自从2024年4月20日看过《大世界》被灰绿色的70年代氛围和粗犷的作画风格吸引,就一直期待着刘健导演的新作。
于是《艺术学院1994》上映当天上午10点就去看了,但是看完惹了一肚子火。
首先是这个故事和前作完全不同,比起说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多像是导演自己的大脑切片,是他自己的经历和回忆录。
一切都显得太过现实——主人公们在青春中迷茫,不断向身边的人、向自己、向空白的画布和蓝天追问,问什么是艺术,问什么是未来,问看得到看不到看得懂和看不懂的所有的事。
求问是一个过程。
于是这部作品就和记忆中的青春一样,没有结尾,没头没尾。
第二是影片分了明显的上下篇,但是由于篇幅限制或者是上映审核,下篇观感非常的奇怪。
就像是一辆载满了大西瓜的卡车,一路颠簸一路高歌,突然方向盘失灵,眼看着瓜果滚落炸裂、爆出红色的血浆,只能在驾驶位捶方向盘大喊:都TM全完了!
第三是我真的看不懂关键角色的心路历程:什么声乐系第一就突然下海当舞女了,怎么纯洁女神就和有钱男的跑国外了,呆呆的室友上哪就整个阳光开朗女朋友,还有张小军你不挺牛吗,面对喜欢的人怎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个故事真的,你上天涯论坛发发就算了,不用特意搬到大荧幕上,让观众坐在椅子上两个小时听你说。
后半段我真的是就靠揪我自己的头发,强行集中注意力在那看。
当然,如果我真的不喜欢这部电影,也不会为了它写这么多字。
整部作品最爱的是它的声音,包括配音和所有的采样。
配音其实不用说了,全明星阵容,找的全是演员和知名艺术家,每个角色,哪怕是只出现了两次的配角女室友,都特别特别个性鲜明、真实可触。
黄渤是真的逗,一听他说话就想乐;董子健的声音也超级有磁性,但是好像很久没看到他的影视作品了。
环境音真的有在特别用心去还原:在操场能听到广播朗读诗歌,过一会又有失物招领,说有人捡到一个饭盒;在宿舍里能听见隔壁咳嗽,在宿舍外能听到有人在看足球比赛,情绪激动往楼下扔啤酒瓶子;还有开头提到的甲壳虫,摔在地面,蹬着脚想翻身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如果我有盲人朋友,一定会推荐TA去听一听这部作品。
或许私信发给那个盲人脱口秀演员吧,等会儿就这么干。
声音之外,或许也是因为题材的原因,作画和情感的细腻程度也比《大世界》要好,前作经常是一个镜头,展现人物停滞思考,下一步直接就是行动。
这一部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要流畅很多。
大场景的绘制比如大桥夕阳、晴空蓝天、河和海边,也都特别美,大量的主观镜头,加上影院的大屏幕加持,其实代入感是很强的。
最后聊聊内容吧,作为被所谓的“南方艺术学院”拒之门外的、艺术史学的一知半解、始终对美院怀有滤镜的我,看这部片子常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它抛出了很多问题,还都是一些终极追问。
在这里,我挑了三个最关键的问题,整理了D教授的回答,结合自己的理解,以供大家参考。
01什么才是艺术,由谁来决定?
从问题本身看,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的本体论(什么是艺术),二是艺术的价值判断(谁来决定)。
历史上无数哲学家争论过这个问题,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到杜尚的小便池,艺术定义一直在被颠覆。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
传统的观点中,模仿说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比如古希腊艺术和文艺复兴的绘画;技艺说认为艺术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手工艺,也有人说艺术就是要创造美、和谐和崇高。
现代主义的观点对传统有挑战,形式主义拥护者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形式元素,而非模仿或叙事;也有人认为艺术的核心在于艺术家内在的情感或观念;还有更加叛逆的观点,认为艺术价值就在于对传统的突破、挑战既成的规范。
后现代与当代艺术则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取向:观念艺术将核心置于概念或想法的传达,认为媒介与形式可以无限拓展;批判性艺术则明确将艺术定位为社会、政治与文化批判的利器;与此同时,观众体验被前所未有地强调,互动与参与成为重要维度;多元文化与边缘群体的艺术实践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挑战着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艺术标准。
总之,艺术是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被认可为艺术的事物或实践,其边界和定义持续演变着。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艺术,由谁来决定?
其实决定权属于一个动态的权力网络,涉及艺术家、机构(博物馆/画廊)、评论家、市场(藏家/拍卖行)和公众的互动、协商与共识形成。
首先,艺术家拥有最初的创作意图和宣称权,可以说自己创作的就是艺术,但是至于其宣称是否能被接受,还要取决于其他因素。
第二是艺术机构和专家,馆长与策展人能决定哪些作品被展出;艺术评论家和理论家会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公众和其他专业人士的理解;艺术史学家能通过历史研究,构建艺术发展的谱系,确定经典和标准;艺术学院和教授能影响和塑造下一代艺术家和艺术观念。
第三是市场和收藏家,画廊与艺术经纪人能推广和销售作品,影响艺术家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拍卖行能制造市场热点和价值标杆(尤其是金钱价值);收藏家的购买偏好更是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生存和市场地位。
第四就是公众和社会,普通观众通过参观、讨论和消费衍生品,能影响作品或艺术家的普及度和文化影响力;社会思潮、政治环境、科技发展也深刻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形态和被认可的标准。
综上,艺术的决定权是流动的,没有任何一方有绝对的权利,各方在艺术场域不断协商、竞争甚至是冲突,共同描摹出艺术的形状,但是公众的接受度一直是艺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02艺术是不是表现美的,什么是美?
这个问题指向的是艺术与美的关系,以及“美”本身的定义,是美学史上最核心的争论之一。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析:首先,艺术是否必须表现美,答案是否定的。
经过漫长的发展,艺术的核心功能已从单纯追求“美”扩展至表达观念、批判社会、传递情感、创造体验等多元维度。
美可以是艺术的一种结果或手段,但绝非其必然属性或唯一目标。
当然,从古希腊到19世纪,“艺术即创造美”是主流观念。
但19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带来了冲击和转折,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认为,艺术可以表现痛苦、扭曲、丑、荒诞等强烈情感或内在真实,“真”有时比“美”要更重要;形式主义关注线条、色彩、构图本身的逻辑与张力,超越了对传统“美”的追求;先锋派更是刻意反叛,拥抱偶然、粗粝和现成品。
二战后,后现代与当代艺术,让美被彻底解构和多元化。
观念艺术认为核心是传递思想或者提出问题;批判性艺术认为首要目标是社会政治批判,经常采用令人不适、震惊甚至是丑陋的形式来表达以达到警醒效果;多元文化视角下,承认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体系,比如承认非洲面具的力量美,日本侘寂的残缺美等等。
同时,在当代艺术中,仍然有大量的作品追求视觉愉悦或感官体验,但是“美”已经不再是必须或者唯一的标准。
至于什么是“美”,并不存在定论,但有以下主要理论流派。
客观主义者认为,美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认为,美在于数学比例、和谐、秩序,或是“理型”的显现;中世纪体现神圣秩序,认为美是上帝光辉的反映;启蒙时代人们试图寻找美的普遍法则,如对称、均衡、统一。
主观主义者认为,美存在于观者的感知。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大卫·休谟认为美源于个体的经验、情感、联想和文化背景;康德提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认为美感是不带功利心的纯粹愉悦感。
关系论&情境论认为,美并非纯粹客观或主观,而是特定对象在特定文化、历史、社会语境中被建构和认可的价值。
美的标准也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群体不断流动,例如如唐代以丰腴为美,宋代转向清瘦;不同文化对肤色、体型的偏好差异极大。
美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优美”普遍和谐、精致,令人愉悦;“崇高美”往往是巨大的、令人震惊敬畏甚至是恐惧的;“悲剧美”通过苦难展现人性的深度与尊严;“荒诞/怪诞美”打破常规,能引起震惊、幽默、反思等复杂的反应;“不完美之美”则欣赏残缺、短暂、质朴等特点。
总而言之,“美”既是感受也是判断,涉及感官愉悦、情感共鸣、智性认知(理性思维、抽象能力、概念化和批判性反思)和文化认同。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的标准,它深深根植于文化背景、历史语境和个人经验。
理解美,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密码与时代精神。
03艺术作品究竟是要展现个性还是追求共性?
艺术作品的“个性”与“共性”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处于一种相互缠绕的动态平衡。
从历史视角来看,艺术作品已从“共性规范”抵达“个性解放”。
在前现代艺术中,共性处于主导地位,宗教艺术服务于教会,宫廷艺术往往要遵循贵族的趣味;现代主义革命推动艺术的个性觉醒;后现代至今的艺术,则正在重新发现共性。
例如观念艺术选择用共性符号批判社会,参与式艺术让观众共创以消解作者的权威;身份政治艺术用个体经验为群体代言。
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来看,可以拆解为四个层面:1)在创造动机上,艺术创作往往始于艺术家强烈的个人冲动——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观念、梦境或对世界的个人观察,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驱动力。
然而,即使是极其个人化的表达,其动机深处也潜藏着与外界沟通的渴望。
艺术家希望自己的感受、思考能被理解、被共鸣。
同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应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议题或集体经验。
2)在形式语言方面,艺术家通过独特的风格、技法、符号或媒介选择来确立自己的“艺术签名”,这些形式语言是艺术家个人视觉思维和艺术理念的外化,具有高度辨识性。
然而,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建立在艺术家对既有艺术语言的深刻理解、学习甚至反叛之上。
艺术家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如色彩理论、构图法则、材料特性、艺术类型惯例等)才能有效地、甚至颠覆性的进行个人表达。
3)从接受效果看,作品的独特个性(强烈的个人风格、新颖的形式、与众不同的观念)往往是首先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关键。
然而,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产生深远影响,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超越个体经验,触及某种普遍性。
当观众在艺术家个人化的表达中辨认出自己也曾体验过的感情,或在艺术家对特定群体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中看到自身处境的映射时,深刻的共鸣(共性体验)就产生了。
4)从历史价值的维度来看,艺术史的进步往往由那些敢于打破常规、展现强烈个性的艺术家推动,TA们挑战甚至重塑了既有的艺术标准(旧的共性)。
但这些具有革命个性的作品,其历史价值最终在于它们成功回应或者重新定义了其所处时代的核心精神议题、集团困惑或美学追求(新的共性)。
总的来说,艺术的本能是个性的,无个体视角的“艺术”只是装饰或宣传;艺术的生命在共性中延续,无法沟通的“个性”最终会沦为空洞的呓语。
伟大的艺术往往是个体灵魂的彰显,却让所有人在其中照见自己。
04综合以上三个问题和答案,我们终于可以更好的理解《艺术学院1994》。
它的表现形式是高雅的,故事内核是庸俗的,但是确实能调动我们心中关于青春的回忆和体验,甚至能让我们在这个高速的时代重新坐下来讨论“什么是艺术”,就已经可以了。
最后,结尾的黑底白字不用看,但我也不认为真正的结局是与其相反的。
给我信心的主要是片尾崔健的音乐《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
结合前面主人公的台词,痛苦才能催发出艺术,在这个漫漫雪夜,我相信,又一个国画大师,诞生了。
另外,真的想说,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对长发文艺男的迷恋啊!!!
张小军,你明天有空吗?!
编后语:笑,我要是把以上内容背下来,穿越回大三,说不定就有勇气去参加“南方艺术学院”的考试了。
叠甲:没有写过影评,第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献给最亲爱的《艺术学院1994》。
三星半吧。看完后能理解为什么是这个评分(确实触不到大众的点)为什么拖到现在才上(太冷门票房肯定会扑)。说唱圈有“人脉说唱”,动画圈也有“人脉动画”了。看这片最大的乐趣是看角色对应的配音,看仁科对许知远喊“你根本不懂真正的艺术”时笑出声,还有沈黎晖问“哥们是不是搞乐队的”也很黑色幽默。光说故事的话,其实很像《此间的少年》。一进入大学这个有特殊结界的场域,物价低廉、青春迷茫、学业忙碌中又百无聊赖。看似钻研高深的学术/艺术/哲学,但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考试/恋爱/找工作,还有围观各种校园传奇(奇葩)人物。片子对这种前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精神状态描绘得很到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应该会很感动(所以能有众星云集卡司)但普通观众看来就是无聊/无法共情/老登们又在谈论old golden days了(摊手)
听声辨人还蛮好玩,我一开始把papi听成了宋佳……贾樟柯是真的没听出来…………(回想一下语气是像的)
当片尾对各角色未来经历进行补充的字幕出来,我感觉本片才从内容和形式上构成了一种反讽的艺术。不过坦白说,我倒是挺喜欢的,虽然刘健的作品依旧不足以称为“动画”,但能把这些特定群体的无趣和庸俗展现的这么好,导演的这个艺术生的体验派表达挺到位的。
太艺术了,看到最后我都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东西。可能在表示不要学艺术,学艺术没有好果子吃。
额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知道为什么透露出那种中年男自以为艺术家的油腻感,怎么半路给我拨陈粒的歌,本来蛮喜欢大世界的画风,为了过审怎么努力成这样了
2.5🌟。从上一部的荒诞讽刺,转向怀旧现实题材,刘健这部新片趋向私人化趣味,遥远的时代背景难与当下观众迅速连结,自然没能像《大世界》那样让人捧腹与深思。融入不少自传性质的情节,也许来自导演珍贵的回忆,能轻易击中部分80后观众。然而,在普通观众看来,这些粗糙木讷风格的动画影像难以突破故事与人物圈层,只剩下乏味无趣的观感。哪怕有明星、名人、导演助阵幕后献声也于事无补,这种操作反而巩固了影片的精英小圈子意识。亮点在于这段校园经历,折射出90年代中期大陆的出国热潮、知识分子对金钱与艺术的抉择,以及即将告别青春期的迷惘感。
「Berlinale」上半段尚可,下半段拖沓的简直催眠,像是牛逼吹到一半没力了,陈粒中间的插曲简直到了离谱的程度,这是电影吗?结尾的人物职业发展也是让我目瞪口呆,仿佛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台词和讨论的内容符合我对于90年代人类的幻想,只不过最敏感的历史被屏蔽了,这部分不谈永远做不好艺术电影。至于演员,艺术学院的人也是人,也是俗人,只不过讨论的也确实是太浅了,是连我都叫得出来名字的人。除此以外也不必全片每隔几段台词就出现「艺术」这个词。除此以外OK,多一星给这种表现形式和Papi的配音。
整个故事太过clean(你懂的),关于艺术的讨论非常游离,太多引语和做作的name-dropping,90年代的表现停留在物件上,所以总感觉空洞。我看的这场很多人中途离场,外国人恐怕不太理解情怀这个东西,我替他们感到无聊。。。浪费这么好的配音班子,我只听出来了黄渤!
关于理想与爱情在现实中的消融,满是上世纪末阳光灿烂的调子,让人想到那些天天搞行为艺术的胡同串子,只是这一次的故事发生在南京。那时人人谈论理想、艺术、自由,总是那么不切实际,但怎么还是对今人有那么致命的吸引力?
本来还想试着夸一夸来着,结果被片尾字幕交代的角色后续给恶心到了,何必呢,有谁会在意和相信你的自我感动。
god,全方位难以理解这部电影。如此豪华的配音阵容,但听上去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来回修改五年的剧本,依然非常刻板,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走向成迷,虽然很像《流浪北京》,但是人物根本没有弧光。对艺术的探讨更是流于表面,搞得我对“艺术”这两个字ptsd了。制片人真的很厉害,能请到那么多行业大拿陪导演犯傻。
女性塑造好粗糙,男生宿舍可以谈杜尚梵高,女生宿舍就只是照着镜子画红唇,探讨的就是嫁人,周冬雨那个丽丽直接水龙头凉水洗头,把我都看惊呆了。高红丽丽开撕那里秒变8点档肥皂剧台词。让我在扣一星是结尾的字幕,完全和“洗心革面去自首”或“犯人们得到了应有惩罚”如出一辙。
没在艺术学院呆十年以上很难写出这么有意思的台词。也只有在艺术学院讨论艺术才能合适吧!
需要立刻打包送到平遥风光大办的电影。白天站台学术对话文学性怀旧潮一应俱全,黄金场小城之春隆重首映董强教授列席嘉宾热烈互动确认感受,晚上江湖儿女蹦迪不要停科长携涛姐下场「撒野」。
除了“年代回憶”之外沒有什麼太多好說的地方,有點像觀影過程中隔壁兩個姨姨全程講話最高亮度玩手機,乍一聽以為是親歷者在免費放送評論音軌,結果仔細一聽都是一些專有名詞的復讀,嗯嗯杜尚杜尚,哲學哲學,月亮月亮。青春是通過熟悉的配音和熟悉的音樂就這樣煲出來了,感傷一點點,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陈词滥调,散发出浓浓的老人味
只有艺术符号的堆砌,剥开来看是空心的。
来看之前没做功课,但是开场几分钟故事里熟悉的风物让我知道这是南京。有意思的是边看边想,那些激情而迷惘的90年代青年,是怎样成为我的父辈,我的师长,我眼前的映后舞台上的中年主创的。
@前滩MM,3.5 倒是比预想中好,看这种丧不拉几的青春疼痛怀旧作,讲求的是机缘,顺了就是感伤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不顺那就是无病呻吟、瞎矫情,仿佛是宇宙探索俱乐部、东四十条之类的相对近期的片互成同一宇宙,通篇在谈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理论,但实际上重点是借助艺术在讲1994年左右的具有时代变迁节点中生活的年轻人们所面临的物质的、精神的巨大冲击与抉择期的迷惘,谁都在找发财的路,出国的、去深圳下海的,还在学习探索追求艺术的人该如何自持呢,都直接同居了,还在讲爱情讲精神契合的人只剩下格格不入,正如这部南京特色的时光的精神回乡之旅,身处三十年后经济周期衰退、光谱右转的现在时,同样显得不那么合适宜了,不过无论如何,对真情流露的创作总该多点支持;南京人和校友应该会get更多时代梗;配音阵容未免太强了吧
说白了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术生如何在贫穷下探讨艺术并创作,但肤浅且无深度,简单的调侃无法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