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

花束みたいな恋をした,她和他的恋爱花期(港),爱如花束 恋恋不忘,Hanataba mitaina koi o shita,We Made a Beautiful Bouquet,I Fell in Love Like A Flower Bouquet

主演:菅田将晖,有村架纯,细田佳央太,清原果耶,小田切让,押井守,户田惠子,岩松了,小林薰,韩英惠,中崎敏,小久保寿人,泷内公美,森优作,古川琴音,篠原悠伸,八木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1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1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2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3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4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5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6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13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14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15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16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17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18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19花束般的恋爱 剧照 NO.20

《花束般的恋爱》剧情介绍

花束般的恋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深夜的地铁站,因错过末班车让山音麦(菅田将晖 饰)和八谷绢(有村架纯 饰)两个年轻人不期而遇。他们相约前往附近的咖啡店,并且畅聊文学、电影和各自的爱好。令他们感到惊喜的是,两个人无论是习惯、爱好还是理念居然极其相似,仿佛就是另一个自己,因此他们对对方渐渐产生好感。在此之后,他们相约再次见面,顺理成章成为了情侣。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小麦和小绢痴心相守。只不过现实生活磨砺着年轻人的意志和爱情。小麦被迫暂时放弃自己绘画的梦想,成为一名上班族,日渐拮据的生活也让他们减弱了对理想生活的要求。 不知不觉,曾经如此合拍的两个人渐行渐远,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失恋杀人将心不灭抽象画中的越南少女2伦巴菜鸟王爷闹江湖极速世界之战车埃迪森神明在看一路囧途罗大佑【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回演唱会OneRoom第三季继母与女儿的蓝调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达奇与莉莉夺命稻草人担保那年夏天的第一次心灵猎人第一季白塔之光超能老豆我是刑警溺水者说英雄谁是英雄三嫁李郎伟大的梦想校花的贴身高手大吉班亚和蕾雨3刺杀小说家

《花束般的恋爱》长篇影评

 1 ) 【字幕纠错&考据】绢和麦看的「天竺鼠展览」到底是啥?

影片中两人都买了票没去的那场关键演出,在我看的字幕组版本中被翻译为「天竺鼠的展览」,像是什么萌宠展览会,错得离谱。

其实这里的「天竺鼠」是日本知名搞笑艺人组合,2004年结成,成员为鹿儿岛出身的川原克己和濑下丰。

天竺鼠以短剧见长(对,就是隔壁《短剧开始啦》里那种短剧),也会表演漫才。

整体风格无厘头,凭借独特又天然的幽默感,产出不少佳作。

影片中绢和麦都买了票没去的这场天竺鼠专场演出,在现实中真的存在。

命运邂逅的门票2015年1月10日在东京举办的 「ジャンピングボレーライブ」 (ルミネtheよしもと/東京),和票面信息完全一致。

通过票价还可以判断出,绢购买的是2500日元的预售票,天竺鼠在2015年只有两场专场演出,一场在年初东京,另一场在年底大阪,绢一定对这场演出期待了很久吧。

演出海报剧场的位置在新宿站LUMINE商场楼上,去过新宿的朋友应该都见过蓝色的LUMINE灯牌。

可以找找票面对应的K列8番在哪里~典型的喜欢演出又买不起前排的文青会购买的,方便活动的边缘位置最后,强烈建议观看以下几部短剧,看看苏打和村花(bushi)都在看的天竺鼠是什么样的,时长都不超过五分钟。

坂元选择了天竺鼠,还安排绢购买剧场后排预售票,可以说是相当贴合人物形象了【中字】短剧 《将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D4y1X7Lj【中字】短剧《蜗牛》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p4y1S7Hy【中字】短剧《家庭》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4411R7tQ【中字】短剧《随堂测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z411e7hP

 2 ) 太聪明的人没有能力享受爱情

看完《花束般的恋爱》,我的心被坂元裕二拿小针儿扎穿了。

顾城有首著名的诗说,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花束适合用来比喻一切灿烂而短暂的东西,坂元裕二也是这么做的。

编剧坂元裕二23岁就写出了《东京爱情故事》,后来的作品《四重奏》在国内也颇有知名度。

从父母辈开始,他一直以情感话题赚取我们的眼泪。

太聪明的人没有能力享受爱情用耳机听音乐时,音轨设计分左右声道,所以耳机才分左右。

爱情片里那种一人一只耳机听歌的行为,其实非常损害音乐人的原意。

男主角菅田将晖和女主角有村架纯都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他们认识的场景。

恋爱后,女主角送男的一副降噪耳机;在感情冷淡时,男主角拿那副降噪耳机压住了对方的说话的声音。

这里太巧妙了:我用你送我的礼物隔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影片末尾两人在餐厅分手时,看到一对高中生,也在用耳机分享音乐,开心得像俩傻子。

一个人拿两只耳机听歌是最爽的,如果分一只耳机给别人,自己对声音设计的体会就要减少一半。

傻子才这么做,所以傻子更容易感觉到爱。

盲目是我们能够继续爱的前提。

太聪明、太自恋的人都没有能力享受爱情。

细节中开始琐碎中消磨今天是2022年2月22日,《花束般的恋爱》在中国大陆上映了。

这是最普通平常的爱情故事:两个原本很合适,能在一切说一切话,一切看电影看小说,一切分享网抑云歌单的人,在工作和同居后被琐碎的日常消磨,逐渐远行,最后留着眼泪分别的故事。

现在,你面前有个很喜欢的人,假如你明知道五年后会分开,也还要开始现在的感情吗?

五天、五个月、五年、五十年,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能目击的最远的尽头就是死亡。

会不会有人说,爱情会消亡,结束会痛苦,我们会死,别开始了吧。

《花束般的恋爱》没有什么主情节,男女主角甚至没怎么吵过架。

正因为这部电影用琐碎的情节对应了我们人生的琐碎,那种感情里逐渐暗淡下去的光才让人如此感同身受。

大家都没做错什么,但就是行不通了。

况且也不会真的有人指望一场爱情能解决整个资本主义的结构性问题吧?

25岁之前的我觉得谈恋爱最好的样子就是那样,而被琐碎、时间、成长淹没是无法避免的,中间有灿烂过就好。

但是其实《婚姻故事》那种也挺好的,《消失的爱人》那种疯狂绑定相爱相杀也挺好的,《爱乐之城》那种为了追求各自理想而掰的也挺好的,我们不应该被什么恋爱的理想型绑架。

爱情让人感觉自己的存在有意义大学的时候我在德国留学,坐飞机去巴黎玩,有个朋友说要来接我。

柏林有两个机场,我兴冲冲地走错了机场,起飞时间还剩一小时,更晚的航班也没有了。

我急速飞奔了一路,过安检的时候还因为鞋子上有金属扣被脱鞋检查,心里焦躁得很。

终于到了登机口,发现人们还在排队,飞机晚点了。

欧洲廉航总是会晚点的。

我快乐地降落在巴黎,又在圆形的机场绕了很多圈才见到这个朋友。

他说,做我女朋友吧。

我想,假如我错过了这班飞机,我们就没法见面了,我们现在也不会在塞纳河边走路,这可真是命运的安排啊。

于是我答应了,尽管我们此前不太熟。

结尾当然是分开了。

但是我对于“命运”安排的上瘾可见一斑。

“我们的相遇和相恋一定是特别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意味着点什么的吧?

有多少恋爱中的人这么想过。

自顾自地给被命名为爱的情感赋予这么多意义,于是短暂的偶然性在整个人生的时间线上被完全击穿。

不永恒的人生如何获得永恒的爱对于能感受到非线性时间的人来说,一次离别并不算什么。

电影《降临》并不算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它用庞大的科幻概念和特效陈述了一个关于“爱”(不止于男女之爱)的勇气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这个明知婚姻会破碎,女儿会死去的女主角,还是选择了先与眼前人开始一段感情。

人们如此看重时间的长短先后,是对因果律的追求在作祟。

也正因如此,我们喜欢看故事,因为故事的逻辑是因果的;我们如此相信因果报应,似乎结果才让过程有意义。

时间是线性的、因果也是线性的,这种关系容易让人类比自己的记忆和经历,并放置在自己人生的历时性框架中。

于是乖乖女看完一个荡妇的故事也都会觉得,啊,有一部分的我其实也是这样啊;海王看到一段忠贞的爱情故事后也会觉得,啊,其实有一个纯情的我也想要这样的感情啊!

如果人走出了线性叙事的限制,要么会变成超然世外的天才,要么就是近似阿茨海默的症状——记不清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了,记忆变成了一捧沙子,一个漏斗。

作为一个民科爱好者,自从了解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之后,我觉得它可以代入任何我们对时间的感受。

它的解释是: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

爱情也是这样,它可以是不间断的柔软绵长,也可以是人们不断相爱的瞬间的总和。

它可能在突然消失,又会再某个时刻奇迹般地回来。

是不断相爱的片刻组成了这个永恒的爱。

所以假如我遇到喜欢的人,我大概会这样跟他表白:我不会说永远爱你,但我相信我会重新爱上你无数次。

提前剧透一下,电影故事是BE结局。

和恋人去看也好,一个人去看也好,我觉得爱的开始就是走出固有自我、纵身一跃的那种勇气,它让人永葆年少天真。

爱情在世上不断重复,但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故事才有了变奏;在爱情的内部,每一次重新爱上,也都是一次精美的变奏。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圈圈和其他人

 3 ) 我的花束。

:我很喜欢一首歌叫《音乐盒》。

要不是那天我向你介绍这首歌,我都不知道原来你也很喜欢她,虽然你还没有知道那么多的她。

你说你有一天很难过的从外地回家,可是在路上的时候却看了一部很好笑的电影,你只知道电影的女主角叫杨千嬅,但没听过她的歌,不知道她的人和她的事。

后来你还说,奇怪的是家里一直有一张杨千嬅的精精选集。

是妈妈从香港买回来的礼物。

她在香港问人家,我要给女儿买cd,谁的好?

店员说,现在她最红啦,年轻人都听她。

那时候是2003年。

唱片到手的时候你说你只听了一遍,没有任何一首歌吸引到你。

可是之后你莫名其妙地把这张cd搁在显眼的位置,心里总觉得也许,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的喜欢杨千嬅。

你说,你后来知道了那部电影叫《新扎师妹》,一个灰姑娘的童话。

知道那首杨千嬅的代表作《勇》,然后你再次拿出那张精选。

一如几年前在归家的路上,忽然就因着不相干的无聊故事忘掉了所有不开心。

管他人事变迁,困境逆境,你只希望永远做那隔在弟弟家中演自己的我,哭笑只由自己。

我那时对你说,你妈妈好爱你,你看这首歌的歌词,你会更加爱的。

后来我们成为了琐事中最好的合作伙伴,我一直记得你在我人生的低潮对我说:我们的主题曲,只唱给所有认同的人听。

我昨天去看《第一炉香》,又想起来《半生缘》,然后想起了过去的某一天,我一个人走在路上,正下着雪,还夹杂着雨,那时我在想世钧为曼桢找手套的那个夜,好像也是这样。

雨下成了雪,雪又下成了雨。

我跟你讲过这个故事,你笑我编派典故。

不过许多年过去,你总是问我一个问题,能不能试着留下来?

你说,下雪了。

你还说,你记不记得世钧,他错过了哪些。

狂风骤然吹开密实的细雪,漫天纷乱地洒下。

我缩在车窗下,透过覆满薄冰的车窗望出去。

空气也变成了雪,悬浮在蒙蒙的黑夜中,只有透过路灯才看得见那些狂舞的空气的颗粒。

这样的雪或许就叫“拦路雪”?

那一年我们拿到富士山下的歌词,一起翻看着,你随口问为什么“拦路雨偏似雪花”?

那一天也是下着雪的,我们坐在暖洋洋的车里抬头望向窗外,雪花温顺安静的飘下,看见这样的雪,我忽然明白用“拦路”形容雨雪,原来这样形象。

不过你看不到。

这样的风雪也就只是一夜,明天又会是安静的一天。

或者可以并肩度过一个又一个罕见的天气,到过一站又一站迥异的风景,就是幸福的生活。

我们看电影《断背山》,Jack: You are too much for me, Ennis. You son of a whoreson bitch!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Ennis: Then why don't you? Why don't you just let me be, huh? It's because of you, Jack, that I'm like this. I'm nothing; I'm nowhere.这段对白之后,一个简单的叠画,从地上将熄的篝火切到两个人20年前分别的那一刻。

杰克站着,眼中是埃尼斯骑着马远去的背影,镜头再回到20年后的杰克,又一度注视着开车远去的恩尼斯。

他们的一辈子,就在那里结束。

是的,李安导演说,爱情好像一种感受和幻觉,是你要与它缠斗的一个念头。

当你发觉你已经尝到爱的味道,你愿意接受爱的时候,其实它已经错过了。

我一点都不懂,只能替爱情难过。

你知道我喜欢一峰,有首歌学得很快。

第二个晚上就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唱起来。

我记得也没有多说什么,嫌我不说话的时候,你就会拿出手机来功放。

说这首歌很感人。

有一次,你突然忘记了怎么唱,就问我,第一句是怎样的。

我想了半天,竟然也忘记了,于是和你说,我不会,别问我。

你以为我生气了,也激动起来,叫嚣着还说是自己喜欢的歌手。

说完看着我没有说话,我不知道在想什么。

然后,我起身走了,我说,是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忘记。

明明是自己喜欢的。

很久很久之后,你让我去看你的博客,背景音乐里还有这首歌。

你问我好不好听。

我说当然好听呀,林一峰的。

然后,你用很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你怎么知道是他的歌。

我以为你还在生当年的气,没有说话。

继续看着你的博客。

几分钟之后,你又问了我一次。

我觉得你是在气我,便不耐烦的答,有什么好问的,因为我听过所以我知道。

久久的沉默之后,你打开了电脑的播放器。

你说你觉得这些歌都很好听,一首一首的给我介绍。

我看着你认真的样子,我想你是真的忘记了。

你忘记了这些歌,都是我在那个晚上存到你的电脑里的。

我尚欠你一个未有兑现的承诺和一个明明都知的答案。

不过我们都是理性的,没有热情,没有意气,有时间去等待表象消失去,结果当然也会如我们预料一样。

为什么没说,还有一个原因。

CHET曾写过,现实和假装只是一线之差;童话和现实,一起和分离,想要的和得到的……都只是一线之差。

爱和浪费时间,也只是一线之差。

你总爱说,明天再说吧,然后,终于就到了没有明天的那一天。

从前我常说,其实我们可以过的轻松愉快的;但你总是叹气,说我把事情想的过于简单。

那时候,你的一切都在不对的轨道上,而你只是默默行驶。

于是我们的生活变得紧张而局促,我的不安终于让你疲倦。

很久以前你就问我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我说“怕改变”;你想了想说不是的;到今天我也明白了,你的确不是怕改变,而是你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没有能力去主动改变。

而我犯的错,就是太想改变;你犯的错,就是你从不改变。

如果我早些时候遇见你或者晚点遇见你,我们或者不会相爱,变成最好的朋友;再或者,我们还是会成为恋人,却比现在轻松愉快很多。

可我们还是缺了timing,你对我也始终没有信心,我一个人,躲不过命运。

是的,最后我们说,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可还不就是我们自己,一步步,走向分离。

已经没有明天了。

如今我不过是自言自语。

有一天或者你想起我,记得我说,唯望你改变。

当然,我是在抱怨,但也是在遗憾,你瞧,林徽因说的对,大多数人多年以后重复着“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唯一念念不忘的,是你我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4 ) 塑料花般的恋爱--<伤逝>和文艺青年的爱情

《花束般的恋爱》真好看,它十分认真的讲了文艺青年的爱情经历,尤其是在东亚社会里,特别引人共鸣。

两人在大学时期因为共同的文艺爱好而走到一起,甜甜蜜蜜,大学毕业后因为社会化而志趣各异,渐行渐远,最终分手。

分手的那天,她们来到第一次相遇的茶餐厅,相对无言,都知道无法继续,但都有点依依不舍,男生流着泪请求女生把花束般的恋爱变成塑料花继续下去,女生拒绝了,女生爱的是真花,不是摆设,哪怕真花最后凋零至少还拥有美好的回忆,在另一个卡位,一对儿小儿女,如她们四年前一般,花样的年华,说着同样的话语,开始了一段花束般的恋爱,这一对儿小儿女会美满的走到最后吗?

还是会在一个同样的社会范式里,不得不重复她们的悲剧。

没有人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她们二人有了各自的新伴侣,而那花束般的恋爱永远留在了那如鲜花一样的岁月里。

这是个伤感的电影,让我想起鲁迅的小说《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里最特别的一篇,篇幅不长但充满了长句子,鲁迅好像把每句话都写的像江南的雨季一样绵绵不绝,让人伤感惆怅。

《伤逝》写了五四时期一对儿进步青年的爱情悲剧,子君和涓生是觉醒的一代,“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可说是中国第一代女权觉醒,她背叛了大家庭和涓生共赋同居,然而,这些行为在当时比较前卫,不见容于社会,涓生因此丢了公务员职位(虽然只是抄写,文书)她们的生活每况愈下,涓生于是每日去公共图书馆读书逃避,子君为生活琐事所困(养了几只鸡,一条狗),感情逐渐枯萎。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

”但她们的爱情并没有向光明的方向生长,丢了职位和收入的涓生,联系编辑写专栏,翻译书稿,但报酬微薄,不足以维生。

慢慢的把养着的鸡杀了,狗不忍心杀但养不起了,只好拿去放生(丢弃)了,这是压倒这对儿文艺青年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子君彻底绝望:你竟然可以如此狠心!

但涓生不这么想,他想的是:“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

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

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

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后来终于摊牌:“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他告诉子君不再爱她,子君绝望离开,回归她的大家庭,后来病逝(或者自杀)。

鲁迅这篇小说和他那篇著名的演讲《娜拉出走后怎么办》互为表里,讲了文艺青年爱情的第一要义:经济,也就是钱,所谓钱买不来自由,但自由却可以为钱而卖掉。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我们再来看《花束般的恋爱》,多么理想的开端:为了共同的爱好,因为彼此的心意相通而走在一起,后来她们分手了,难道开始的心意相通都是误解吗?

我不觉得。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离开校园后的社会化。

不知道大家怎么解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我觉得《挪威的森林》想表达的就是决绝社会化的年轻人的故事,宁可自杀也不愿改变(文艺信仰)。

在大部分地方,文艺青年几乎都是穷的代名词,最多又穷又酷。

更多的是穷而且不酷,就像这部电影里那个因为自己郁郁不得志打女友的,早逝的摇滚青年。

我四十多岁了,算是尝过了生活的苦辣酸甜,多少有点儿发言权。

我记得我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是从大女儿的降生开始的,我再也无法安静的坐上四个小时认真的写一篇东西,直到现在,那闭门读书看电影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我之所以没跑去自杀是因为我知道这种生活会再回来的,在我六十岁以后--所以,我现在积极向上的活着,尽量自律,过健康的生活,务必全须全尾的活过六十岁,多活几年,继续我的文艺生活,做一个文艺老年。

二十三岁到六十岁之间,我埋头工作养家糊口但拒绝被工作改造成一个如本片中小麦一样的“社畜”,靠的是《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的那句话:工作是你谋生的手段,而艺术是你人生的意义。

但人生不能既要又要,这二十年里,我努力的平衡着工作和文艺,因此两边都做的不好。

小麦在等女友时都不忘拿本社畜鸡血指南类的书来读,并且已经对文艺免疫(不再追新番,不再玩游戏,甚至也不画漫画了),他肯定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社畜,跻身日本社会的中产以上。

有村架纯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革命不彻底的loser,我一路小跑到了澳洲这个小农社会大农村才勉强把生活过下去。

要是继续在中国,香港或者日本,我就是个彻底的loser。

这部电影让人伤感是因为它非常真实,诚恳。

在东亚社会,这部电影概括了百分之八十文艺青年无疾而终的爱情,我热爱它的真诚,而不是像别的文艺作品一样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分手开脱,那都是无病呻吟。

因为即便你们二人可以把全世界关在门外,不管不顾去享受世俗社会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浪漫,这浪漫也是需要成长的,而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开门,投入这世事煮沸的肉汤。

倘若跨过世俗社会的高山,趟过朝九晚五的大河,你们仍然可以挽着手看夕阳,去报摊买最新的杂志(如果它仍在出版),睡觉前为自己喜欢的作家获得芥川奖而热烈的讨论,那么恭喜。

你们的爱情不仅如鲜花一样灿烂,而且会比塑料花还持久保真。

虽然我不知道片中二人提到的漫画,游戏,新晋作家,但的确挺为男主错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而深深惋惜,不管什么借口,这是不能原谅的。

 5 ) 我还爱你,只是不再喜欢你了

好的爱情电影,通常后劲都很强。

会让你在看完以后久久无法走出电影营造的气氛和情绪。

显然这一部《花束般的恋爱》就是其中之一。

你会像是谈了一场电影里的恋爱,以后许多日子里的某一天,当你差一点点还是没能赶上末班的地铁,当你走在深夜无人的空旷街头,24小时便利店暖黄色的灯光照亮清冷的马路,偶尔有车子从头顶的高架桥上呼啸驶过,你听着耳机里的情歌,或许会想起曾经有人在类似的时刻陪你走在类似的马路上过,说一些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们两个人才感兴趣的话题。

而后来,那个人和那些日子终于从你的生命里逐渐消失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事呢?

你居然有点回忆不起来了。

上一次有爱情电影,会让我有如此沉浸于其中的模糊错觉的,还是《爱乐之城》。

小绢和小麦许多年后在咖啡厅的再会分别时,背对背朝对方挥了挥手致意的潇洒镜头,也让我想到了《爱乐之城》最后一幕,Seb和Mia在酒吧里告别时的对视。

幽暗的灯火里,两人遥远地相视一笑,多少前尘往事,随那一笑都释怀了,尽管眼中还有泪光。

那回眸的一眼里是他们曾经幻想要共同拥有的一生,随着最后的音符敲落而终归寂静,从此永不再见。

我看完电影在想,为什么这两部电影都容易让人中毒至深,无法走出呢?

想了想,可能是主角们的结局都是“好聚好散”吧。

《花束般的恋爱》的爱情故事像一束鲜花的花期,绽放得热烈,枯萎得悄无声息。

《爱乐之城》里,爱情则像四季的变幻,热烈的夏日后总会遇到荒芜的凛冬。

没有第三者插足,没有戏剧性的展开,比起那些轰轰烈烈、出生入死却不得不得分手的伟大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样平淡的终曲更让人觉得意难平。

观众们很难接受,两个人内心明明依旧相爱,却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可现实往往不就是如此吗?

那些绚烂的爱意,总在渐渐被平淡的日子给磨平,因为一些无聊的琐事和理由吵架,因为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抛弃幼稚的理想,因为共同爱好和共同话题不能支撑生活的全部,因为爱,就像夏夜的烟火,在璀璨燃烧的片刻过后,只会剩下一地无聊的碎屑。

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大多数时候的平凡样子,所以才会更有共鸣。

而另一个原因,是电影对爱情细节的塑造,真实得让人很难不有共情感。

有人说,中国和日本影视的区别,就是国内总爱讲两个闪闪发光的人牛逼轰轰的爱情故事,而日本爱情片则是两个普通甚至有点奇怪的人,在彼此眼中变得闪闪发光的故事。

前者总是拍得浮夸而不接地气,男的是霸道总裁,女的是偶像明星,住的是精致得一尘不染一看就不像有人住过的精装奢华样板房,约会场所是高大上可以俯瞰全市夜景的天台酒吧,让人毫无代入感。

而后者则就像会发生在我们周边的场景,每天从斑马线经过的人潮里的两个凡人,甜得恰到好处,让人看完特别有想谈一场恋爱的冲动。

一起在随处可见的西式快餐店里聊喜欢的音乐和书,一起看展,去海边,同居,一起泡澡,她穿他的衣服当睡衣,他帮她细心地吹头发,一起追动画和漫画,打游戏,一起看烟花,收养捡到的流浪猫给它取名字,说如果时间能维持在某个美好的瞬间永远不变就好了。

这所有的一切,每个爱过的人都能在其中某个碎片里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影子,怎么能不被打动呢?

还有那间小小的温馨的屋子,书架上塞满喜欢的书,杂乱却有温度的二人世界,他们彼此感兴趣的话题,押井守、宝石之国、黄金神威、今村夏子、Switch游戏……十足的亲切真实,小绢说《塞尔达传说 旷野之息》“是一个光是爬山就会让人觉得快乐的游戏”,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会心一笑,因为曾几何时,我好像也对谁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只是如果要我说,这部电影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大概是小麦变成社畜后的人设差异,转变得太过突兀,所以我才会扣上一颗星。

为了推进分手的剧情,制造两人之间那道被现实生活和责任感压迫冰裂而来的隔阂,使两人渐行渐远,电影的手法有些过于刻意了。

我是不太相信,一个会拍花许多时间去拍一部天然气储气罐电影的人,会对另一半说出,她向往的工作只是在闹着玩,这样伤人的话。

毕竟他们两人曾经如此心意相通,默契得像是世界上的另一个彼此。

然后,本来因为工作累得连性生活精力都没有的小麦,在分手之后,又拥有了三个月的从前美好时光,这时候他的工作压力去哪了,我也是有点看不懂。

尽管我很明白那种心情,并觉得这段分手后依旧同居的时光升华了他们的爱情故事,他们越是显得洒脱从容,越让人觉得怅然。

至于他们为什么无法在一起,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像小麦说的那样,牵着小孩去迪士尼乐园,彼此拥有一生,其实我也没有答案,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看电影时,我经常会想起太宰治《人间失格》里的那篇《蟋蟀》,大概是某种日本对于爱情观的缩影——当一个人不再只为你而闪闪发光,变得平庸,不再特别的时候,那不再具有独一无二色彩的爱也就没有意义了。

《蟋蟀》的故事里,讲到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她自愿照顾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能理解和欣赏他的才华与灵魂的美好,并为他们这般贫穷的生活感到幸福,然后有一天,那个画家忽然出名了,他变得像个世俗里的普通名人一样,有许多追捧他的人,他们也搬了家过上了更好的生活,门庭若市,不再为生活而犯愁,那个女人却因此而感到落寞悲伤,因为他已经不再只属于她了。

你突然变得伟大了,从淀桥的公寓迁升到三鹰町的家之后,我就不再有快乐的事。

再也没有我可以大展身手的空间。

你突然变得善于辞令,虽然对我是照顾有加,但我却总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只被饲养的猫,一直深感困扰。

我没有想到你会在这世上成名,一直以为你会是个到死都还很贫穷,只会随意作画,受尽世人嘲笑,却平静地不向任何人低头、偶尔啜饮着酒、不沾世俗、就此度过一生的人。

我是一个笨蛋吗?

但是,世上应该会有这样的美人吧!

我到现在一直都这么相信着。

因为没有人看得见那人额头上的月桂树冠,所以他一定会受尽委屈,而且也没人肯嫁给他、照顾他,因此我愿走向他,一生随侍在他身旁,我觉得你就是那个天使,除了我,没有人能了解你。

唉,你觉得这想法怎样?

但没想到你竟然一夕成名,叫我该怎么说呢?

我好生苦恼。

…… 那天晚上我很早就休息。

关上电灯,一个人平躺睡觉,在我的背后,有只蟋蟀在拼命地叫着。

它在走廊下叫着,但刚好位于我背部正下方,感觉好像在我的脊椎里窸窸窣窣地叫着。

我愿把这个小小的、幽幽的声音存放在我脊椎里,一生都不会忘记地继续活下去。

我想,在这世界里,你应该没错,错的反倒是我。

可是我到底是哪里、怎样不对呢?

我真的不知道。

当然,小麦没有成为高高在上的成功人士,他只是从一个会思考“为什么布会赢石头”的想法怪奇的人,变成了一个忙碌的普通人,可是一样的,他曾经在小绢眼中闪烁的那种光,灵魂碰撞似的独一无二的光芒,已经从他身上褪去了。

也许比起从一开始就平庸无聊,曾经有趣过更让人难以接受吧。

当他说着以后结婚生子的人生大计时,她是不是会在一瞬间里觉得,以前爱过的那个男生去哪了呢?

这些话就算不是他,换成别人来讲好像也都一个样。

所以我想,这也许这就是他们分手的理由吧,我也不确定,因为爱本来就是非常私人,从没有标准答案的一件事。

爱很伟大,但爱不是万能的。

许多时候,你清楚自己还爱一个人,但也明白和他在一起的生活不会是自己喜欢的,这时候,只凭爱意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任由矛盾和痛苦更加肆虐。

如果是你,会作何选择呢?

 6 ) 预知花期短暂,相信生活普通

漫长的一生中,我们都在等待一场心动的际遇。

少年时的白球鞋,触摸世界的小爱好,越是难以分享的东西,第一次从另一个人嘴里说出,倘若还是位异性的话,爱情发生的概率会提升到99%。

越是文青的感情就越是致命,因为它接受不了现实茶米油盐酱醋茶里的一丝杂质。

年少时被精神糖果包裹的恋爱,往往“开始,是结束的开始。

”恋爱的人总是喜欢将迷恋的东西夹在书桌里,再分享他们的爱情,因为,他们只能享受这份悲伤。

恋爱总是伴随着离别,恋爱就像派对,总有一天会结束。

不愧是日剧顶尖编剧坂元,即使是最简单的讲述文青恋爱开始到死亡的叙事,但细节和双线旁白,帧帧、句句入骨,刺痛在琐碎日子里挣扎获取、张望的自己。

开始的悸动是学生精神世界尝到的甜果,但走出象牙塔,走进成人世界的深水区,物质世界会击退精神世界,看过的小说、喜欢的音乐歌舞、最爱的那家店,都被蹂躏进一个叫“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的成人体系中,金钱和权力代替心灵的感受,这一点,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也更先会进行身份的转变。

当白球鞋变成了皮鞋高跟鞋、当羊角大衣变成了得体的西装、当追的小说和游戏休止到某一期、当最爱的那家面包店会有关门的一天、当自己不能任性要学会思考明天的食物与天气,恭喜,你正在进行角色身份转换了,电影中的点滴细节暗示着时光的流失,没有什么是可以永垂不朽的。

苏打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让我看到了一位可爱而又真挚演戏的男孩&男人。

其实,生活一直如此,生活是辛苦的,生活意味者责任,能接受身份转变,接受责任的男人,不能说是个百分百好男人的话,一定得称得上不算差了。

相反,女性的思维转变往往要慢很多,公主梦和美好精神的满足,现实生活中往往需要强大的物质依托,可大部分生来就是普通人,家庭条件一般的人,早晚有一天要接触泡沫的破碎,再百分百契合的恋人,也抵不过现实生存里的琐碎与重复无聊。

“感觉,已经不重要了。

“”已经习惯了,他令人讨厌的东西,已习惯了这种讨厌的情绪。

最后一段用再现的手法处理分手,第一次在饭店的见面,感受第一次精神契合的画面重现,“我们结婚吧!

”笑着笑着泪流满面的彼此,比起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寂寞才更让人难受,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那就索性拥抱,感谢陪伴,下一站,祝好。

(哭死额节奏)千回百转的节奏,哀而不伤的叙事,是编剧、导演和演员为文青恋爱做的一个日系思考性注脚。

从象牙塔到社会、从恋爱到结婚,你做好准备接受精神世界的衰弱,物质的野蛮了吗?

你是否能降低对契合的期待,接受对彼此生存的理解?

如果有,那就可以进入婚姻的围墙;如果没有,那就索性结束,或许你还会固执地追寻心灵的唯一契合,或许你会找到,又或许你会干脆找个没有过契合的人共度余生,不贪恋、不幻想。

在成人世界,若想让一个男人幸福,请多了解他一些。

若想让一个女人幸福,请尽可能的爱她。

悸动的感受只是瞬间,唯有责任和自我追寻才能长久,愿矫情如狗的文青的们,多向内探求,做个世俗老练接地气的高阶文“老”

 7 ) 不喜欢

不喜欢这部电影,原本这种不喜爱被我归置于剧作的简陋之后,而这种过失在另一些信息码的勾连下消解,真正原因是这部电影呈现出的爱和我认知的爱相悖,以及对它的过度神话。

在《花束》中,我无法感受到男女主人公作为亲密关系主体的生命强度,而只有通由一些消费符号堆砌而成的浪漫面孔,仅凭借彼此同质的消费符号趣味而同另一方恋爱,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恋,若仅仅如此仍可被当作某种生活叙事来接受,而导演随后的神话行径让这一可能彻底破碎——似乎这才是应定之爱,合理的,自然的,以至于此类爱的反驳会被冠以对平凡生活的体察失效,这或许是导演的唯一高明之处。

对这种爱的不适只能在悖论性中被理解,比如布朗肖《死刑判决》式的爱,它无疑是激进的,是在一场“战争”(即便这场战争是无目的的,诚如《祖与占》中,祖目送爱人和挚友的尸体连同被焚毁,旁白响起:在这场战争中,祖得到了什么?

)中作为差异性的两个主体间的互相构建和填补,勾连着对他者无法迫近的哀伤,一种全然的“爱”的激情,它从主体丧失主体性的那一刻开始,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坠落,也是一种绝对的毁灭性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坠入爱河”有其道理。

主体“我思故我在”的自持和自足假象被彻底摧毁,存在者真切的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完整性,而在花束般的恋爱中,建立在符号之上的爱之主体有谁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向对方走出哪怕一步呢?

更像是一种对自我的移情罢了。

针对一些观众说,土井裕泰实际上是在批判这种消费符号的恋情,从两人最后的遗憾结束或者耳机的隐喻来解读,在我看来这并不成立,毕竟,“服从就等于支持”(《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而没有做到穿透性批判的呈现,实际上就是一种助纣为虐。

 8 ) 文青溺死在社会浴缸中

311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导致福岛核灾重创日本社会,像是一条分割线,后311时代的日本踏入了一种与过去完全相异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

灾难所产生的影响绵延数年,直到今天日本政府仍在进行灾难的善后工作。

被摧毁的会重建,但脱力的虚无感却在萦绕在日本社会。

后311变成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日本电影的一种视角,年轻人在既没有出口也没有终点线的低迷社会中呈现出虚无的状态。

由土井裕泰执导,坂元裕二担任编剧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讲述的就是在这样的低气压社会下,文青的爱欲之死。

21岁八谷绢(有村架纯 饰)基本不会兴奋,无欲无求,唯有面包掉在地上一定是在涂了黄油之后这件事让她觉得是真实的。

21岁的山音麦(菅田将晖 饰)生活里也几乎不会有兴奋的事,在实景地图上看到自己都能让他觉得是生活里的奇迹。

两个人身上体现着一种世代共有的燃烧殆尽症候群。

消费主义时代爱无能电影的前半段不断地展现着两个人的相似,对方就像是变换了性别的自己。

同样是聚会的边缘人,穿同样的开口笑帆布鞋,错过同一场天竺鼠展览,一样喜欢拿电影票当书签,对方的书架像是自己家的翻版,属于是豆瓣书影音共同爱好过千般的相见恨晚。

无论是自己还是社会都前途黯淡到让人提不起干劲,但奇迹就这样发生,在两人相遇后的早晨,影片的色调也变得明亮了起来。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编剧坂元裕二的功力。

在《四重奏》中发明了“在炸鸡上挤柠檬汁”的餐桌礼仪后,又在《花束般的恋爱》的一开始就贡献了“用有线耳机听音乐”的鉴赏规范。

坂元裕二将来自生活的幽微观察填充进这个相当老套的故事,把麦和绢命运般的初遇写得浪漫至极,两提卷纸在两人手中来来回回,表现着两人之间的试探、拉扯与心动。

在酒吧认出押井守更成为两人开始交流的契机。

只有自己认出押井守别人对大神在身边毫无察觉这种事曾真实地在坂元裕二身上发生过。

文青的爱情始于“报菜名”。

麦和绢借由作家之口谈情,以书影音编年,这当然是时下的一种不失格调的生活方式。

消费早已渗透到了我们对于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中,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爱情也不可谓不真。

聊得来当然是爱情的起点,但消费主义制造的合拍幻觉,会让爱情无法长久保鲜,短暂如花束般。

“和你相遇两年全是开心的事,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麦历经大半年终于找到工作后和绢这样期许他们之后的生活。

但也是从一刻开始,他们的爱情进入半衰期。

当这种以文化消费为依托的爱情中,有一个人不再能消费同样的文化商品,转向世俗成功学,假性“合拍”便烟消云散。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一书中提到:“随着所有生活领域中出现的一种积极化趋势,爱情也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迷狂,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被否定的感觉。

”由此人们变得越相似,在他者身上也只是找寻和确认他们自己。

闲暇消逝,文青溺亡影片的转捩点发生在麦找到工作之时。

在此之前麦和绢在毕业后都以打零工为生,绢在冰淇淋店上班,麦则以每张一千元的价格在家中给网站画插图。

每天麦去车站接绢下班,他们的住所离车站是步行三十分钟的距离,总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他们一起看漫画、读书、听歌、吃荞麦面、去神社参拜、养猫。

可这样如生活在社会真空中不染尘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双方家长的接连到访之后,麦失去了家里的经济援助又遭遇稿酬加量不加价的压榨,终于还是选择去面对现实。

绢的母亲说,进社会就像泡澡,进去之前觉得很麻烦,进去之后觉得好舒服,更大谈人生责任论。

绢早已对这套说辞免疫,麦却真的听了进去,一脚踏入浴缸。

打算边工作边画画,直到画画可以养活自己的麦,没想到他入职之初承诺五点一定会下班的公司,压榨到他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甚至像是变了一个人。

麦再也没在下班后拿起画笔,与绢同住,但也渐渐少了交流。

画面很微妙地用冷暖色调将卧室书桌前工作的麦和坐在沙发上打游戏看书看剧的绢区隔开来。

在两人恋爱的第一年,绢穿上正装去求职,连番的高压面试后,绢情绪崩溃,麦在电话中便感知到了绢的情绪,穿着人字拖跑去找绢。

麦对那些面试官不以为然,“可能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可他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毫无感觉。

”当时的麦更笃信对艺术的感受力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而对残酷的社会法则嗤之以鼻。

而到了后段,绢辞了会计工作,打算入职一家策划公司,麦竟对绢的变化浑然不觉。

麦也成了对今村夏子《野餐》毫无感觉的人中的一员。

工作抹煞掉了麦对世界的感知力,将人工具化,麦文化体力被工作透支,创作更像是天方夜谭。

影片并未花更多的笔墨去交代麦转变的心理历程,使得麦的变化显得十分突兀。

但有两次,关于水的意象,让我们多少可以瞥见麦内心的挣扎。

一次是麦所在物流公司的司机将货车连同货物开进了海里。

司机和麦同龄,甚至是同乡。

司机说,不想做谁都能做的工作。

麦为这次工作事故善后,打捞上来的货物渗出的水蔓延至他的脚边。

麦距离情绪崩溃大概只有十公分。

而另一次是在学长海人的葬礼后,麦独自一人坐在多摩川的岸边流泪。

学长是怀才不遇的摄影师,喝了酒后在浴缸里泡澡意外溺水。

不知道麦是不是也借由着学长的死,看到了自己理想的溺亡。

胡适曾经在1932年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中有着闲暇定终身的论断,号召苦闷的年轻人利用好闲暇,“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

人人都知闲暇好,可当你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奉献给公司,没有任何的时间喘息又该如何自处?

在社会责任中避难,从婚姻枷锁中出逃在意识到靠画画养活不了自己之后,麦陷入一种软弱的绝望之中,逃遁进社会既有的模式,成为按部就班的上班族,践行起“生活就是责任”的社会规训。

比起画漫画到出头天的前途未卜,步入既有轨道心安理得将自己视为工作机器显然要容易得多。

“这都是为了生活,一点也不辛苦”,麦这样给自己洗脑。

同时麦也对曾经想要以画画为生的自己和打算入职策划公司的绢嗤之以鼻,“根本是在小看人生”。

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懦弱地在小看理想。

片中有三次麦提出要和绢结婚,三次都是在爱情濒死的时刻,麦也试图通过逃遁进婚姻制度来延续即将枯萎爱情。

父权制是日本男性的枷锁,也是舒适区。

而绢早已跳脱出传统两性婚姻叙事,她更想要的是爱、尊重和理解,不是被豢养在家中,囿于无偿的家务劳动,失去自己成为谁的妻子和谁的母亲。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选择不结婚,转而专注于工作和新获得的自由。

而男性仍困在家庭叙事中,需要一个最小单位的避风港。

较之于麦,绢显然是更具有主体意识的,她不再是以往被动与失语的女性。

“看起来圆滑的男人其实都看不起女生”,绢对男性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而与麦的交往,无论是最初的搭话、确定关系后的第一次牵手,还是提出分手,都是由绢主导。

海人前辈葬礼结束后的夜晚,让两人感情产生重大裂痕,也显现着两人观念上的差距。

麦是难过的,这种难过中包含对给予过自己帮助的前辈去世的哀恸,也饱含着自身压抑与窒息情绪的投射。

但绢却做不到像那样难过,葬礼结束,三个男生走在前面抽噎,而两位女生则讳莫如深地交换眼神。

虽然海人不是坏人,但他喝了点酒就会撩女生,还会打女朋友。

她们做不到和他们一样难过。

女性觉醒,而男性仍未察觉。

但麦和海人仍有着不同,海人将女性当成自己理想的牺牲品,让女朋友去陪酒赚钱。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使麦决定正式踏入社会的反面教材。

麦不希望绢为他的理想而牺牲,相反麦为了能够永远和绢在一起,陷入了一种自我感动式牺牲。

他把自己当成社会的螺丝钉,不容许自己在压榨与剥削下流露出属于人的情绪,想要以这样的方式为绢提供物质保障和安稳。

但却最终本末倒置,亲手杀死了爱情。

而如韩炳哲所说:“将自己依附于徒劳生命的劳作着的奴隶,不能拥有情欲的渴望和体验。

今天的劳动主体与黑格尔的‘奴隶’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不需要为主人劳作,而是自愿对自己进行剥削。

”麦的自我剥削加速了爱情的消逝,也让他彻底泯然众人。

这又让人想起鲁迅在杂文中提到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治乱循环。

其实也同样适用于日本,小林正树的《切腹》所表现的不就正是前者吗?

《花束般的恋爱》不就正发生在后者吗?

如何创造出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也许是东亚青年共同需要面对的课题。

 9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

在又一个灾难性的情人节档期以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以下简称《花束》)。

一年前,这部电影在日本公映时,就曾引发观影热潮,连续六周蝉联日本观影人次冠军,并入选当年的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

而就目前在国内的表现来看,影片扛住了涌入的大众观众的口碑,豆瓣评分居高不下,徘徊在了8.7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海报。

这其实也丝毫不令人意外,因为《花束》天然的是一部没有观影门槛、题材贴近生活、表达细腻真实的电影。

没有戏剧化的约束,它反而更接近每一段感情普世性的核心:两个人,两颗心,爱是怎么产生的,爱又是怎么消失了。

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

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那么《花束》其实更像一部成长电影,而非爱情电影。

它讲述的就是从毕业到工作的社会化历程中,一个人作出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撰文|雁城01爱情与自由:后青春期的自我显然《花束》的第一主题就是爱情。

一段可供所有青年男女代入的感情。

最妙的一点是,人们往往认为观众渴望新鲜的故事,但事实上,他们并不介意,甚至渴望观看自己早已知道的东西:青涩的遇见、一拍即合的夜晚、不合群的两颗心的互相映照,不是没在《最好的时光》《安妮霍尔》里见过,热恋期的缠绵缱绻、分分钟都妙不可言也不是没在《情人》《和莎莫的五百天》里见过,而最后当爱已成往事甚至负累更不是没在《婚姻故事》《爱》里见过。

电影《婚姻故事》剧照。

比这些电影里的遇见更直接的体验来自于观众自己的生活,经历一段恋情,或观看一捧花束的盛放与凋谢。

正如电影符号学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银幕等同于镜子,即使《花束》里并不直接倒映出观众的面影,他们还是循着男女主角交替的内心独白识别了自己。

《花束》讲的不是一个“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故事。

没有负心人,没有第三者,没有疾病天灾车祸,没有棒打鸳鸯的家长(他们只是短暂的出现,又迅速地离场,留下结果未定的波纹)。

剥离了这些戏剧化和特定情景的约束,《花束》反而更接近每一段感情普世性的核心:两个人,两颗心,爱是怎么产生的,爱又是怎么消失了。

说“真实”,并不是说《花束》如同新现实主义电影般朴素地模糊了因果关系、展示出无差别的日常。

相反,它的剧情编排,包括诸多前后呼应引人感慨的细节,都是高度戏剧化的。

比方说男女主角的相遇,就是在诸多巧合之下:末班车开走的夜晚,无意间印证的相似的电影偏好,一模一样的两双鞋、两张过期的门票。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这些巧合和主人公略带夸张的语调创作出一种称之为“命定”的氛围,看似失真,反而某种程度上接近着“爱情的本质”——无论经过多少带有合理性的铺排,真爱的发生都永远被认为是“偶然事件”。

没有人会冷静理性、早有预期地“坠入爱河”。

齐泽克有本书叫《事件》。

事件(event)在他的定义中,是“一些超凡的事情发生的场景”(something extraordinary takes place)。

坠入爱河,在他眼中,就是这样一种事件:“这在人生中是一件大事。

比方说,你有一个开心的生活。

你很幸运。

你有一个工作。

你经常和朋友们见面。

你没有恋爱。

你有时候会有一夜情。

你在晚上和朋友们聚会。

你可以喝得酩酊大醉。

你可以去各种各样的地方。

突然,在完全偶然的情况下,你在街上摔倒了,有人扶你起来。

他/她可能是年轻的男孩/女孩。

这是你的人生挚爱。

这是完全的偶然的情况,但是你的人生改变了。

没有事情是一样的了。

就像他们说的,当你回首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都是在为这个时刻做准备。

爱情的幻象之一就是‘我这一生都在等你啊。

’”对齐泽克仅有粗略印象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他这个大胡子结巴学术摇滚天王能说出这么恋爱脑的话。

明知是“幻象”,恋爱中的人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为这样的事件买单。

2021年恰好有另一部热门的日影,是滨口龙介的《偶然与想象》。

片中,滨口用三个介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灵光乍现着宿命感和想象力的故事,展现了他捕捉到的日常中的magic moment(奇妙时刻)。

它们有些掺杂着色欲,有些则有点令人尴尬的无厘头,有些甚至有点离奇科幻。

《花束》看来更朴素贴地,但某种程度上异曲同工:爱情是生活中的magic moment。

它本身已经是平凡中的传奇。

电影《偶然与想象》剧照。

《花束》里我另一个喜欢的点,是它论述的爱情与自由的关系。

影片初始,男女主角心有灵犀地反对了陌生情侣分听两只耳机的行为。

他们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和对方分享不完整的音乐——这也太愚蠢了!

左右声道的音轨明明是残缺的!

然而,闪回到热恋之初,他们其实就是被未来的自己鄙夷的、分享耳机的男女。

这个细节很妙,妙在分享耳机的时候,当事者之间甚至没人察觉到不妥。

爱是分享,是让渡,是牺牲,最神奇的是,这是一种无需思考的、先验性的本能。

齐泽克这时候又要说话了(他怎么老说话):“在恋爱之中,意味着放弃其他形式的自由,因为爱已经是最美妙的自由。

你如果两者都想要,那么获得的就永远不是真爱。

”形成对照组的,就是《花束》里耳机的第三次现身:已经同居的男女主角,面对工作的压力,又不想打扰对方,就再次选择戴上自己的耳机。

这个平静无声的时刻其实石破天惊,尽管出于好意,但标志着在此之后,他们不再无边界地融入对方的生活。

构图上,他们也在相识后第一次彼此独立地出现在摄制同一空间的镜头中。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这一刻,其实勾连出了影片的第二主题,或者不如说,也是底层主题——后青春期的自我。

02一部一个人的电影:成功学与杨德昌《花束》是一部两个人的电影,也是一部一个人的电影。

《花束》的男女主人公有非常经典的文青式相识:因为彼此喜好的惊人匹配而相识(押井守、燃气罐、今村昌平),同时也是因为彼此鄙夷的惊人匹配而相爱(分享耳机的愚蠢情侣、不认识押井守而喜欢《肖申克的救赎》的“伪影迷”)。

自我身份认同总由爱和恨,他者与自我的维度共同组成。

因此男女主人公在自我搭建的谱系和象限内互相指认对方为soulmate(灵魂伴侣)。

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揽镜自照的纳喀索斯——他们太相像了,更像一个人爱上了自己。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

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那么《花束》其实更像一部成长电影,而非爱情电影。

它讲述的就是从毕业到工作的社会化历程中,一个人作出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如果说爱情对许多人来说还只是一个听过没见过的“鬼故事”,那么成长其实是一种更加普世的经历。

影片不胜其烦地使用具体的文艺作品和男女主角对其态度的变化,来标识这种社会化进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塞尔达之旷野之息》、今村夏子的《野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曾经都是锚定他们“文艺青年”自我认同的重要证明,在进入社会以后,却转变成了被收起的switch、积灰的画笔和“电影什么时候都能看”的自我宽慰。

对于学生或者文艺青年来说,这其实是再具有代表性不过的一种转向:曾经他们往往倾向于从文学/影视/游戏世界里汲取养分,这是一种向内的趣味。

但毕业指引他们走向实际的生活,就要求他们拥有向外的定位。

他们曾习惯从创作者的二手经验材料中汲取养分,而如今不再通过其他人的叙事、滤镜、视角、转译来认识所处的世界。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尽管都告别了无忧无虑的象牙塔,男女主人公还是各自作出了有代表性的选择。

曾经显得甚至更坚定、更理想主义的男主人公,在被“三张插画1000日元”的报价击垮后果断地成为了一名企业雇员。

相较之下,女主人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和趣味——影片对于她的工作的描述是更加模糊的,你只能猜测这大概是一份薪资不高但清闲的工作。

影片多次描写两人在生活观和趣味上的渐行渐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书店里的场景:女主角在查看文艺类书籍,一回头却看见男主角在看《人生的胜算》,字面意义上的成功学。

然而《花束》最温柔的一点是,尽管创造对比,甚至对立,但它其实没有苛责年轻人应对社会化时的任何一种反应。

虽然女主人公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更理想化或贴近他们初心的一种,她在感情中的温和、敏感和无可奈何也让她更像是那个被辜负的“无过错方”,但影片却给了这个作出不讨喜决定的男主角更多的关注。

循着镜头,你能看见他熬夜、加班、应酬、点头哈腰地被前辈教育“先努力五年,五年后就轻松了”——每个初来乍到的社会人都被画过同样的饼。

影片中还有一个只活在转述里的司机。

他和男主角同岁、来自相同的故乡、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在某天上班时,他毫无预兆地把所有货物扔进了东京湾,被逮捕时只说了一句话:“我不是劳动者。

”男主角注视着新闻报道,若有所思。

“我不是劳动者”,并不是说反对劳动者的价值、站在劳动者的对立面。

相反,这可能才是来自于被压榨、被异化的劳动者的宣言。

不想成为螺丝钉,是因为做螺丝钉太苦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因此,《花束》并不是劝分小组里那些标题为“我的文青男票毕业后只看成功学了怎么办”且高赞评论为“不分等着组团加入樊登读书吗”的热门帖。

相反,它对于这熙熙攘攘的成年社会中的一切,都投以理解的、温柔的、无奈的凝视。

正像我有一位朋友,在毕业后读起了《疲劳自救手册》《被讨厌的勇气》这类她之前或许会嗤之以鼻的书。

看完《花束》,她也感同身受地表示:读成功学或许并不是一种需要被指控的幻灭时刻。

因为对持续处于与生活搏击中的当事人来说,那也许是一种求救的讯号。

读成功学容易让人觉得粗鄙,像大学生一样沉迷电影文学也容易让人觉得幼稚。

那些沉迷电影文学的岁月,在有些观众眼里看来不是一种天真浪漫的象征、纯真时代的特权,相反是一种消费主义和刻意姿态,在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击前立刻体现出幼稚和脆弱的一面。

就像网友“SLJ的豆瓣”的短评中所说:“一起看个杨德昌电影,一起读个小众作家,甚至一起穿匡威开口笑,这多可笑,这不是一种成熟的浪漫观,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刻奇的,自恋的表现。

不要把生活和责任放在浪漫的对立面,保卫周遭,保卫和正视现实生活也是一种浪漫的表现。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剧照。

其实我觉得这位友邻说得对,我也已经过了觉得电影是我的全世界的年岁了。

但看完《花束》,我突然懒得用什么本雅明的灵光来辩解文艺对在异化中挣扎的人可能就是救命稻草,我也同样懒得去旗帜鲜明地抨击一些幼稚和刻奇,仿佛自己从来没有幼稚和刻奇过。

看着“成功学”和“杨德昌”,我前所未有地感到轻松,免于审判和被审判的压力,因为看起来无论选择哪本书,他们都可以好好地活。

其实要我说,《花束》最理想化的一面,倒不是让一对情侣好心分手,而是让他们都认同了自己的选择——剧烈成长中的自洽哪有那么容易?

谁没有在“初心”和“欲望”之间咬牙拉扯的时刻?

谁能够那么果断坚定地走某一条路?

只是土井裕泰柔化了这一切,让很多辗转难眠间的悔恨变成了下次见面时默契的一挥手。

这是爱情的表态,也是成长的表态。

何其潇洒,像徐志摩所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这也是为什么,《花束》给我的宽慰最终超过了伤感。

“像花束一般的恋爱”不只是说,恋爱与花束一样,终将随风而逝。

它也是在说,即使知道它即将随风而逝,也仍然情愿驻足过这样的美。

这喻体也可以同样换成青春,换成成长。

这是一场难以预见的、创伤性的遇见(按齐泽克说的,an totally unpredictable traumatic encounter),但即使一早便知,也无悔再来一遍。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雁城;编辑:青青子;校对:赵琳。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10 ) 一厢情愿的逻辑,平淡如水的情感

和恋爱三年的女友一起看了这部电影,我们两人从故事的开始就一起皱眉头,直到电影结束,我们脸上的表情都相当复杂。

我是理解导演的意图的,他想讲述拥有灵魂共鸣的一对恋人因为生活压力的增大导致承担家庭主要责任的一人逐渐脱离原有的思想轨迹,两人同床异梦,最终无疾而终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可以成立的,我相信在现实中也是大量存在的,这个故事如果讲好了,可以让无数经历过这种爱情的人怅然若失,也会让无数正在因为灵魂契合而恋爱的人有所警戒。

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逻辑和叙事都是有大问题的,导演及其迫切地想传达自己的理念,使用了相当多的隐喻,导致电影中的情节推进、人物性格的确立和转换、最终故事的走向都极其潦草,用一句老话讲,就是内容的公式化、人物的概念化以及扁平化,电影因为急于布教,整体上丧失了文学作品应有的真实感。

一、恋爱基础的虚幻性:契合与相同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类天生有寻找同类的倾向和欲望,同类的存在使我们感觉到安全,让我们不再孤独。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便是在勉励那些孤独的士人,在保持信仰,践行道德的过程中,他们时时刻刻感到形单影只。

孤独,是人类有史以来都难以克服的难题。

那么在寻找同类的标准是什么?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也就是说,君子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最深层的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趋同的,而在外在的表现上、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行为方式则不求一致。

契合和相同,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这里,要求人们内在的信念和外在的行为方式完全一致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然而电影中导演是如何表示恋爱双方的相同的呢?

首先,他让男女主共享了所有的兴趣爱好,诗书影音展全方位地相同,连穿衣风格都一模一样,除此之外,他们的性格都完全一样,即使是双胞胎也难以达到这种程度。

在现代浩如烟海的文化产品中,这样完全的重合是不可能的,然而他们相同的程度,感觉就是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这就产生了强烈的不真实感。

其次,我们假设真的有这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那么这两个人真的会互相吸引吗?

我们都知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这种完全的相同真的能带来新鲜感和吸引力吗?

他们不会觉得是在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吗?

他们两个的相爱会给彼此的人生带来新鲜气息吗?

会给他们提供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吗?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然而,在导演这里,这所有的问题仅因相同二字便解决了,这就显得过于潦草。

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相同是一种非常浅层次的相同,它局限于二人的兴趣爱好,而二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他们是如何赋予他们所喜爱的事物意义的,他们深层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这些问题则完全没有展开。

这就导致了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一个人物形象如果一开始没有塑造得立体,那么他之后的转变也就没有了根据,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就牵出了下一个问题。

二、人物形象的单薄与思想转变的突兀导演可能看到了文艺青年的孤独病,因此将电影中的恋人定位为文艺青年,因为孤独,二人在相遇时走到一起的可能性便更大。

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导演忽略了一件事,便是文艺青年本身的特质:感受与思考。

文艺青年注重身体感受,尤其注重情感的满足与精神世界的充实。

他们对生活的世界抱有高度的敏感,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建构出自己相对牢固的世界观并尽量去践行。

他们的阅读决定了他们是重情且多情的,他们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主体性,会将人的精神的充实与自由作为生活的目的。

对于生活中那种异己性的力量,使人丢失人格、贩卖尊严的规则和社会习惯是深恶痛绝的。

而在社会中工作赚钱则是不得不做的妥协,这种妥协很难影响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因为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即使最后因为现实所迫,放弃了之前的人生信条,那也会是一个极其漫长且痛苦的过程,它意味着一个人彻底否定之前几十年的生活理想和状态,意味着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的死去,这之中的挣扎与绝望是最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的。

然而在电影中,小麦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突然就头也不回地向另一个方向横冲直撞,简直义无反顾,死不旋踵。

这种转变是非常突兀毫无动机的,因为找到工作之后他还在阳台上对爱人说道:“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保持现在的状态。

”然而一旦进入工作,他似乎将这句话完全抛到脑后了,只有在长久地感受到爱情的缺失之后短暂地回忆了一下,却也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触动,更不要说改变。

他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将他的爱情撕裂了,但是他似乎没有任何反思,没有任何痛苦和焦灼,只是这样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在他身上没有一点过去的自己在进行阻拦的痕迹,一度都令人怀疑他曾经是不是一个有着理想和信念的文青。

我强调一点,我认为这样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但是电影并没有处理好这一转变,其中缺乏相应的动机、心理过程。

曾经的自己试图挣扎又逐渐死去,这是一个非常有张力的戏剧冲突,却被导演一笔带过,这不仅使作品本身缺少感染力,也让人物的转变显得突兀与失真。

三、爱情理想的自相矛盾电影中二人为什么在一起?

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带来了大量的相同语言。

二人为什么分开,因为二人在世界观和爱好上分道扬镳。

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闭环,但是在电影的结尾,导演的欲说还休使得两人分手的原因十分暧昧,甚至与其本义自相矛盾。

二人分手的那场戏,小麦一番关于未来家庭生活的畅想本来就要说动爱人了,可是最终他们的分手的导火索却是看到了一对非常像曾经的自己的情侣,导演将这对情侣设定为初次见面,着重展现他们的那种青涩感与带点尴尬的热切与新鲜。

二人感觉那样的触动无法再现,于是就分手了。

实不相瞒,小情侣出现之后,我全程都是一种轻蔑的笑。

这两个人所期待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永远青涩、永远悸动、永远保持新鲜感吗?

难道他们还想在同居了几年、彼此从身体到内心早已一览无遗了之后,还想有那种初次见面、略微尴尬却又急于探索的恋爱感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的世界观冲突与否也就无所谓了,在新鲜感早就消失的情况下,这两个人能坚持五年简直是一种奇迹。

如果想追寻这种感觉,他们唯一的路就是不停地变换对象,不停地与不同的人约会,最终变得薄情寡义,丧失爱一个人的能力。

更让我觉得迷惑的是,在他们分手之后,他们的共同话题迅速回来了,分手之后的感情甚至比分手之前还好。

两个人,完全相同,在大千世界中奇迹般地相遇,一起生活了将近五年,感情遇到问题了,不去寻找最深层的原因并作出改变,好不容易改变了,却分手了,分手之后甚至还能同居三个月,一起说说笑笑,仿佛自己从来没有过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我到底看了个什么呀?

我现在有两种怀疑,一是这个导演根本不懂文青,他只是打了这样一个招牌,就像古时候农民想象皇帝的膳食,想破天也就是油馍随便吃。

二是导演根本就是刻画了一个伪文青男主的形象。

不论哪种情况,这段感情带来的触动都大打折扣,实在是无法打动我,因此,我只能给它二星。

《花束般的恋爱》短评

20岁看完:大哭,30岁看完:叹息,40岁看完:真矫情

7分钟前
  • Outyouhead
  • 还行

我打2星不是因为我觉得矫情,而是因为我觉得导演和编剧没有做好基本的功课。他们甚至没有好好思考男主女主到底是怎样的性格?以及我高度怀疑他们是否有人物小传?从头到尾都是精心虚假的堆砌,很想问问编剧是因为突然想到分手那一幕,然后潦草的写出了一整个故事吗?太潦草了。

10分钟前
  • 赵哈哈
  • 较差

表现的越多越苍白,无论他俩怎么样我都不为所动。。。

14分钟前
  • 敏敏
  • 较差

青春,就是会因报菜名而相爱。

19分钟前
  • デブリ
  • 还行

像是日本版《爱乐之城》?开头非常惊艳,台词也写得好,但后面有些台词有点莫名其妙,逻辑不是很通或者是牵强(比如女主出场自我介绍那一段就非常无厘头);对于两人相似度的刻画要么就是有些过于刻意要么就是量子纠缠(同框对称拍摄会更好一些),因为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人...虽然讲的是文青之恋但我觉得有点伪文青,因为大多数时候只是报菜名式地列作家名字,只说“我喜欢谁谁谁”而并没有展开来讲,显得非常空洞,看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产生男女主都很有内涵的感觉,而且两人的对话一些完全把观众隔绝在外。类似题材相同结局的《爱乐之城》做得好多了,至少爵士乐是贯穿始终的。BTW押井守真是梦幻联动,很多台词看出来编剧真是个老二次元了~

21分钟前
  • 是Moon
  • 还行

零蛋!本来从阿里斯托芬的“寻找你的另一半”开始,结果就是与自己相似属己“自爱”的快速闭合导致必然的无爱,这片居然还能往回到鄂吕克锡马库的爱之技术,真是不知所谓,且辨别的方式也是极度浪漫主义化的,什么喜欢相同的音乐、书画、兴趣等等完全Match的玩意,甚至都给不出哪怕一些最粗浅的爱的目的,叙事上更是强化某种强迫“症”样的对称神话,怪不得这时代越来越无爱呢,本身大肆宣扬的到底是实现思考还是真空理论都没搞明白,结尾还挺疗愈的吼,你们活该没爱啊,艹。

24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剧作没有想象力,不自然,没有留下缝隙的恋情,从头到尾都是某种臆想,某种典型。共同爱好的堆叠能促成一段恋情,但绝不是一段恋情能维持下去的原因。这样的恋情从一开始就很脆弱。双方并没有看到彼此心中柔弱的部分,不愿提起的部分,充满罪孽的部分。取之所甜,为甜而甜。但是,真正的恋爱或许在刚开始就会很痛。不过,工作确实是恋情大忌,把时间卖给资本家,一天有八九个小时坐在同一个地方做着不属于自己的事情,时间被抽空,最终留给自己的少之又少,明明人生是可以自由的,为何又要通过这种方式丢弃掉。幼稚的人会这样想吧,我就是这样幼稚的人。电影里,他们连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都因为上班而没得去看,唉。世界难道真的是属于未踏入社会的学生的吗? 而生活就是责任,果然是这样吗?

2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菅田將暉和有村架純飾演的一男一女那麼自在又毫不做作地聊著文學和電影,連mean的時候也毫不裝逼,並因此相愛,想起在國內應該根本不可能casting到這樣的演員演出這樣的戲,不禁為我們的沒文化感到悲哀。

28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比較電視劇,可要做到如此高共鳴度不容易。感情變化的每個階段和衝突,不同階段的情節事件選擇(契合部分做的較誇張),很多很小的瞬間和反應,坂元的刀子一如既往的精準。/對比國產影視作品兩個問題,一是不關注戀愛雙方的精神交流(可能也看不上文藝青年),聊天內容幾乎不會涉及文學電影和藝術(很偶爾聊起來也不說人話);二是不關注兩人自身在一段關係中的變化和矛盾,要不就是拉別人進來製造矛盾(如第第三者、父母),要不就是千篇一律沒有細節變化的單一矛盾,且基本都關於物質(此片的二人矛盾也有涉及物質但反映的是價值觀的差別)/ ps,一切因押井守而起,沒時間去看《牯嶺街》時開始走下坡了,在戲院看《希望的另一面》兩人已徹底貌合神離了。阿基考里斯馬基翻了個白眼問:怪我嘍?楊德昌說:怪我⋯)

33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看的时候很有代入感,与女友同样因为电影、文学、音乐这些而相识,从学生时代讨论大卫芬奇和巴赫到如今一起吐槽领导,和电影里这对很像,不同的是我们早早的向生活屈服,甘心去做那一颗螺丝钉,避免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其实每段恋爱都像是花束,有含苞待放的时候,有最灿烂的时候,有要凋零枯萎的时候,但枯萎就意味着爱的结束吗?没了那些鲜艳和芬芳后见到的不正是爱最本质的一面吗?不就是最后这些枝干在苦苦支撑着爱吗?坂元大神的剧本满分,最后相见背对那一挥手是如此轻易而意味深长。

37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力荐

做作,最后的挥手真的尬到了

39分钟前
  • Louis_YY
  • 较差

庸俗的爱情观与傲慢的创作姿态。

44分钟前
  • 绘枫
  • 较差

这也太俗了,大学生相识先交换豆瓣账号,然后一个依然理想主义,一个为了生活去做打工人,于是分手了,但是隔壁影厅的伍迪艾伦四十五年前就拍过,人打个网球也会好上,即使没有理想主义生活所迫和有的没的也一样会分手的,伍迪艾伦还说了,爱会消散。

47分钟前
  • no offside
  • 还行

恋爱和结婚两者对感情纯度要求差距真的太大了。原来没赶上终电可以做这么多事情,村花终于演上甜甜的恋爱了,另宝石之国,oor,黄金神威,蘑菇帝国,所以什么时候有人能陪我一起去看oor。如果smap没解散的话就不会分手吧,就很马鹿阿,用如果开头的句子都是假的。恋爱保鲜期耗尽了我们结婚吧,我还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了。6年后的奇迹是我和你一起出现在了谷歌地图参照物照片上,谢谢,再见。

51分钟前
  • 记录账号
  • 推荐

像吃一碗藏着沙子的饭 硌得牙疼 浮于表面的细节产生不了深刻的情感联结 后续的变化显得没有根基 矫情得反胃

53分钟前
  • 初级患者
  • 较差

文艺青年我不懂╯▂╰前半部分诸多刻意的巧合,似乎是要营造“灵魂伴侣”的感觉,相当生硬。只是报菜名式地罗列共同感兴趣的书籍音乐展览,但看不到这些东西内化为他们人格的部分。一路都是amazing,但就是不甜。后面的平淡琐碎就更难以忍受。男主先分手后求婚的操作简直令人生气,之后缅怀过往的眼泪也就显得软弱不帅气。另外苏打的颜我一直get不到,是会秒选让叔的程度吧🤣

56分钟前
  • 何许人
  • 很差

谈恋爱这件事,不管是和谁谈,谈多久,怎么谈,能做的无非也就是那么些事情,和有共同爱好的人谈,会感觉找到“灵魂伴侣”了,和兴趣迥异的人谈,又会觉得还是欲求不满,可这一切难道不都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吗?所以人心都是自私的,只有找到自洽的方法才是第一实用的,无聊和寂寞才是人生最大的敌人,谁能消除这两样东西,谁就是幸福的。建议电影里的两人多看叔本华。

57分钟前
  • YWCJ
  • 还行

不认可这种爱,以为是灵魂伴侣,其实谁也不了解谁,一切都浮在最浅层,忽略了对人更深层的了解和探索。几度不适,感到难以继续观看,两个小时像经历一场噩梦一样糟糕。共鸣是需要创作者努力,想办法将观众吸入荧幕中,如果只想办法把有类似生活经历的观看者打动,这还不够。

60分钟前
  • 陳半影
  • 很差

补标at中庚5厅。从男性视角看,相当具体地展现了从文青学生到社畜成年人的过程,类似从读小说期刊到翻成功学的桥段,但也把叙事龟缩在报菜名式的语境渲染中,两人爱的是某种理想的、接近于特权的生活,而资本主义机器以“更好生活”的允诺来吸收他们时,这种学生气的泡泡就破了,投缘的光环去掉后,就是惯性,这不只在爱情,在友情中也常见,就像大多数老同学都会在观念上分道扬镳,以至于同学群要么撕裂,要么只能扯淡。从女性视角看,日本,真的就是父权制+资本主义。。。放在院线中可算好看,男主短发后好像大鹏。

1小时前
  • censored dump
  • 还行

是的 我竟然覺得不錯 有一種自己到了人生某個標誌點的絕望感(誤) 一開始還嘲笑呢 這不就是豆瓣友鄰面基後相愛的故事嗎 後來變成了《文青和他們的愛情之死》 越看越覺得真實 有人會覺得很老套 可能因為這就是每天都在地球上發生的事的緣故吧 人類die inside/say goodbye to themselves 的故事日常版 大抵應該就是這樣了 有點電視劇feel 最後結局有點多/牽強/強行開心 但不礙事

1小时前
  • igrɛkonz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