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二战的视角较为特殊,是讲述女主从集中营存活下来但已面目全非,整容医生重新给了一张另一个女人的脸,女主随后找寻精神支柱——心心念念的丈夫,然而当她逐渐发现丈夫是出卖其元凶,并准备私吞其财产时,她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自己。
战争不但是物质消失,而且使人性泯灭,使爱情、信仰等等美好成为粉碎,这也是一种涅槃后的重生,在重拾信仰及情感后对过去的抛弃才能重新生活。
影片整体比较压抑,节奏过于缓慢,在叙事及写意之间摇摆。
故事发生在1945年6月,身受重伤、面部毁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内莉,返回了家乡柏林。
整容尚未完全康复后的她,不顾莱内的警告,踏上了寻找丈夫强尼的征途。
强尼——内莉生命中的爱人,曾长时间保护她免于受到纳粹的迫害,并拒绝与她离婚……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战争可以将很多爱情成就的荡气回肠,但绝不包括本片中的故事。
女主Nelly的悲惨程度不弱于《魂断蓝桥》的玛拉,却没能拥有罗伊对玛拉的坚贞爱情。
影片的色调和画面感和我以前看过的《窃听风暴》很像,都是严峻冰冷的基调。
Nelly在家人都死于战争,自己也在威斯康辛集中营被枪打中脸部后奇迹般的活下来了。
好友Lene希望Nelly能和自己一起去巴勒斯坦找到一个犹太人能活下去的地方(想想如今的巴以冲突,真是讽刺)。
Nelly不切实际的想要恢复以前的容貌,执着的想要找到以前的丈夫。
在一片废墟的战后西柏林,Nelly穿梭于黑夜做危险让人担心的事,不得已,Lene只能告诉Nelly她的丈夫背弃了她。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她的决心。
中国人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一个从集中营中活下来的女性,为了爱情不珍惜生命,一再涉险,颇有点作茧自缚的味道。
这个世界从来不乏深受内心折磨的情痴,诸如阿黛尔·雨果。
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Nelly还是找到了她的丈夫。
毁容后还未完全恢复好的不安让她退却,第一次她跑开了。
第二次回到酒吧,改名、不再认识她的丈夫倒是主动和她攀谈起来。
因为她的丈夫以为妻子死了,这个很“像”她妻子的女人可以帮他得到遗产和赔偿。
她一次次的想提醒她的丈夫她没有死,却得到“不要假装Nelly,你要骗的不是我”的回应。
曾经她的丈夫是她活着走出集中营的动力,现在她的丈夫明摆着只想借她骗钱。
她还觉得她的丈夫爱着“死去的Nelly”,活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
当局者迷,自己主动跳入局中就更加愚蠢了。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除了不愿接受事实的Nelly,观众都明白她的丈夫只是平凡的小人物,拥有一切平凡小人物的特性,从前的确是真正的爱Nelly,为了自保,在纳粹面前毅然背叛她、战争结束,只想要Nelly的钱也是事实。
Lene的自杀遗书,让Nelly终于得知她的丈夫在她被捕前就和她离婚了。
全片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Lene的死,犹太人要宽恕德国人,让她觉得恶心。
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所承受的心理创伤未必少于Nelly。
Lene只能以坚强示人,因为还有一个更脆弱的Nelly需要她照顾。
她除了Nelly,一无所有。
而她拼尽全力救下的Nelly,选择固执的留下、宽恕伤害她的德国人,而不是陪她前往巴勒斯坦。
“我已无路可走”。
提起奥斯维辛的编号,当她的丈夫想要人为加上那个编号时,她终于准备按Lene所说的拿枪崩了他,最后还是没有付诸实施。
走下火车,一切按照剧本进行,当她走向她的丈夫时,背景音出现了强烈的心跳起伏声。
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都会按照Nelly丈夫写好的剧本演下去。
“在基督诞生之前,有一种笨鸟名叫凤凰,每隔几百年它就筑起一堆柴火自焚。
它一定是人类的一等表亲。
但是每回它自焚之后,又会从灰烬中跳出来,让自己重生。
看来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一遍又一遍,但是我们有一样要命的本事,是凤凰所没有的。
我们知道自己做过的蠢事。
我们知道自己千百年来做过的所有蠢事,而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并且随时把它搁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们会停止堆筑柴薪,停止跳入火中”。
我相信本片的创作受到了《华氏451》这段独白的影响,Nelly不是阿黛尔·雨果,而是拥有人之灵性的不死鸟。
结尾达到了影片的高潮。
她吟唱着love appears gone...everything is ends too soon,露出了手臂上的集中营编号。
伴随着真相大白,她一步步走出房间的背影在朦胧的光影下逐渐模糊。
德国电影。
身为歌唱家的女主侥幸从集中营中活了下来,但却彻底毁了容。
在好友的帮助下,她整容,换了张脸。
她一心想找回丈夫,好友告诉她,她当年入狱,就是她老公告的密。
但她还是要找,终于,在一间叫“不死鸟”的酒吧,找到了已经穷困潦倒的老公。
老公看见了女主,虽然认不出,但觉得女主气质身材都和以前的老婆一样,顿生歹计,和女主密谋,让女主“扮”成女主,去拿回他以为已经“死去”的女主的财产。
女主一直眷恋以前和老公的美好日子,一直不点破,让老公一直训练自己成为“自己”,然后,在最后,当老公弹起钢琴,自己放声高歌,老公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女主手臂上集中营的号码纹字,恍然大悟,而女主,转身飘然而去...德国版的“妻子的诱惑”?
面对背叛,面对不诚实,女主既眷恋过去美好的感觉,又无法摆脱如今感情的窘困,她一直告诉老公,“如果”女主活了下来,绝不会像老公所说的那样,穿着漂亮的衣服,高兴的回归,而是经历了磨难,再也没有幸福的眼光。
电影挺沉闷的,故事倒是挺发人深省。
感觉如果是看书,会比较好看,电影就真的太沉闷了...
电影用了一个荒诞的剧情,讲述了一个从集中营吃尽苦头后生还的女人寻找丈夫的故事。
在外人看来,能够从集中营幸存下来已是非常幸运。
既然已经受到命运的眷顾,就更应珍惜生命,远离暴风圈,忘掉过去的背叛和残酷对待,开始新的生活。
女主悲惨地在集中营失去了昔日的容颜,但在好友和整形医生的眼里,这却也是脱胎换骨,选择新面貌重新开始的好机会。
但女主不这么想。
她不要新生活,听不进好友和医生的劝,固执地要求医生“整成自己以前的样子”,只是因为她要用自己的脸来找回自己的丈夫。
外人终究是外人,他们不会懂得,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弱女子挨过那些恐怖的日子。
没有过去的美好回忆,她不可能坚持下来;那是她痛苦岁月中的全部希望。
所以当她生还后,才会如此执着地找回强尼,即使她被粗鲁对待,即使她知道强尼对她财产的觊觎,她还是相信着他内心的某处一定还深深地爱着自己。
丈夫代表的,是女主在被逮捕之前的惬意人生。
女主要找回的与其说是丈夫,倒不如说是过去的自己。
然而,丈夫早在厄运刚至时就背叛了女主,而直到女主出现时仍一心只想着要从她身上捞到好处。
过去的爱人,女主以为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美好人生,终究是找不回来了。
死亡的路上,她拥有希望;生存的世界,却让她失望。
电影的最后,当她经历了这一切荒谬,唱起那首speak low的时候,她已经明白,在丈夫身上是找不回自己的人生了。
她只能带着这张熟悉又陌生的脸,继续走下去。
从残忍的杀虐中幸存,却被人性的现实背叛,在脚下的人生路上,女主能够并肩为伴的,或许只有自己了。
另:片中留声机《speak low》版本的歌者是kurt weill,德国的作曲家。
该版本在百度中可以搜到。
声明:这不是影评,是吐槽!
今天第一次看了《不死鸟》这部电影,上来看看影评。
看了十几篇影评,个别影评或某影评中一小部分观点还是很好的,其他90%都是粑粑!
两篇影评比较奇葩。
1、这哥们电影都没看懂,情节都没理解,就上来发影评说电影逻辑上有问题。
末了说自己没看懂,让别人来给他讲讲电影故事梗概。
我觉得这哥们大学肯定毕业了,而且估计是211出来的!
傻子吧!
2、还有一个哥们,不,好几个!
估计是从百度上扒下来不死鸟的百度百科,用繁体字发出来科普,说不死鸟就是外国的凤凰。
我x,这哥们小时候肯定特别爱学习,从来没有看过动画片《圣斗士星矢》。
不知道里面有个叫一辉的哥们每次让人干的快死了就绝地反击,锵锵锵!
永不屈服!
我觉得啥也没看出来就不要写影评了!
真是浪费自己和读者的时间!
这块插点观后感:某影评最亮点就是,男主早就觉察到异样,只是他一只在逃避,在抵抗自己的。
很多细节的反应,如女主做发型后男主说哪里都不像~比如公园的长椅男主不让女主坐等等。
我觉得大家把电影看到太高深了,都脱离生活了。
有时候想简单一点,还原生活本质才是艺术想表达或者说试着在表达的东西。
另外一篇影评说的也很好,大意是不要说历史的罪恶只是几个人造成的、而是该事件的亲历者共同促成的。
其中提到了十年浩劫。
大意就是说当年的人其实也都是参与者,不要只怪几个人,其实你们都是刽子手。
(我理解的意思)我觉得历史事件就是几个人带头(他们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后面一堆人觉得这几个人代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所以支持跟随。
推动历史进程的不是那几个伟人和那几个罪人,恰恰相反,推动历史进程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被裹挟、被逼迫或者自以为是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我也是瞎比比!
看到你可以当没看见。
「强尼!
」奈莉喊了一声,转身就跑出了「不死鸟」俱乐部。
她既希望与丈夫团聚,但又害怕丈夫认不出她。
在集中营里,奈莉的脸被酷刑折磨至粉碎性骨折,二战结束后在同为犹太人的好友莱娜的帮助下,她幸运地回到了柏林,还成功接受了整容手术。
只是对比往日的照片,现在的她已然面目全非。
对这几年德国电影稍有了解的人应该不会对饰演奈莉和强尼的演员感到陌生。
尼娜·霍斯、罗纳尔德·策尔菲尔德,曾在《芭芭拉》中有过精彩的演出,并且两部影片的导演也是同一个人——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德国诞生了「柏林学派」。
这批导演的创作旨趣直指德国的历史问题以及社会现实,新人和新作辈出,并作为当代德国「作者电影」的典范享誉德国内外。
前些年看过的一部《啊,男孩》(影评参见《啊!
男孩》:文青尼克的一天)便是出自该学派成员扬·奥勒·格斯特之手。
而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更是堪称柏林学派的领军人物,甚至被誉为「德国如今最好的导演」、「德国影坛美学和艺术的航标性人物」。
由此可见,在德国作者电影的票房经常超不过十万欧元的背景下,以佩措尔德为代表的柏林学派导演及其现实主义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佩措尔德比较出名的作品有四部,07年的《耶拉》和08年的《耶里肖》连续描写了两德统一后德国东部那些因「统一」而受损的群体,并借他们的生存悲剧揭开了历史教科书和政治家功劳簿上「德国统一」的另一面;12年的《芭芭拉》(多年前看过,值得重温,有时间会详写一篇影评)定位于八十年代的东德,与一度名声大噪的《窃听风云》不同,在以西方视角解构时代之外加入了另一种理性的见地;而上映于14年的《不死鸟》则将时光拨回到1945年的德国,同时依然因循佩措尔德一贯的风格,避开宏大叙事,用小人物的人生况味来剖析历史、状摹人性。
最近十多二十年,欧洲对二战的反思进入了一种广泛清算战时各国助纣为虐的「次生罪」的阶段,其中「背叛和出卖」是个重要的反思范畴。
对勤于思考社会和人文关怀的德意志民族而言更是如此,《不死鸟》亦是这个语境下的产物。
奈莉心心念念的丈夫强尼居然是个无耻的背叛者。
当年在纳粹的恐怖高压下,强尼出卖了身为犹太人的妻子,还在暗中办理了离婚手续。
而战争结束后,当他看到身材体型相仿、只是面孔不一样的奈莉时,又企图让她假冒自己的妻子,上演一出「奈莉归来」的骗局,用以领取亡妻所继承的巨额遗产。
影片是在奈莉破镜重圆的迷梦逐步碎裂的过程中推进的。
强尼为了可耻的目的,用一笔两万美金的酬劳为诱饵说服奈莉「合作」,并对她进行全方位的「包装」,比如让她模仿妻子的笔迹、试穿妻子的衣服和鞋子。
而奈莉起初为了留在丈夫身边,答应配合这出骗局。
她满心盼望着当丈夫看到自己那么快就学会了笔迹、看到鞋子竟然那么合脚时能够意识到面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亡妻」,甚至在好友莱娜告诉她丈夫出卖她的真相后仍然拒绝相信,还千方百计地为丈夫的行为找借口来自我安慰。
直到莱娜饮弹自尽,奈莉才在遗书中看到了强尼早已办理过离婚手续的证据。
如果说本片的表象——强尼先背叛妻子、后炮制骗局妄图取财不义——是人性和道德的堕落,那么深层影射的则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社会的政治无耻。
当奈莉(犹太人)从集中营死里逃生后,面对强尼(德国)这一具体和形而上的罪犯时,对方却只对「昔日的奈莉」感兴趣,只想霸占她的遗产、利用她来开始新的生活、且拒绝和她相认的所有机会。
事实上,霸占被迫害犹太人的财产至今仍是德国应当忏悔与反省的公案。
影片中有个桥段令人印象深刻,奈莉提醒强尼,我们的那些好友会不会问我在集中营经历了些什么?
强尼断然答道:「不会,没人对那个感兴趣!
」可见这一出政治寓言是对德国人战时和战后双重背叛的谴责,更是导演对当前德国和欧洲出现「宽容和原谅」话语的彻底回绝。
一直以来,精致克制的镜头、巧妙并符合逻辑的情节始终是佩措尔德叙事功力的体现。
前者在本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个人感觉在后者方面却略有瑕疵。
其一是莱娜这一角色,其设计的初衷应当是用来反衬奈莉的不觉悟。
作为在犹太人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莱娜目睹了大量的死亡、失去和背叛,对德国已不再留恋,一再劝说奈莉同她一起移居海法或者特拉维夫(当时以色列还未立国,这两个地方仍属于巴勒斯坦)开创新生活。
但奈莉对丈夫不切实际的憧憬令莱娜大失所望、愤而自杀,这一行为显然有些不太真实。
其二是奈莉的整容似乎只让自己和强尼感到陌生,其余诸如曾经的房东抑或好友都几乎是在第一眼就认出了奈莉,这在逻辑上也有点说不过去。
影片的末尾殊为精彩,奈莉突然提出想让强尼为自己伴奏一曲。
两人在战前一个是歌手,一个是钢琴师。
片中多次出现的犹太作曲家库尔特·魏尔的《喃喃低语》再度响起:「……爱情就像火花,终消失于黑暗,转眼即逝,转眼即逝。
无论我去何处又如何挽留,那明天,分离的明天终会来临,转眼即逝,转眼即逝。
一生如此漫长,爱情却这样短暂,真爱值千金却敌不过时间侵蚀。
亲爱的,我们相见太晚太晚,帷幕即将落下,所有终将过去,转眼即逝,转眼即逝。
」随着奈莉越来越动听的歌喉,强尼猛地看到她衣袖下露出的小臂,赫然刻着集中营里的编号。
唱罢,奈莉飘然而去。
这一刻,她终于是「死」了。
♑
(芷宁写于2015年6月4日)人们都愿意歌咏爱情的美好,不愿把其视为一种折磨,在很多时候,让一颗饱经风霜的心,始终无法平息并难以忘却的,也恰恰是这磨人的爱情。
如果那份爱因遭遇极端的困境而掺杂着生死与背叛、私心与贪念时,那么想要告别过去,必然经历痛苦的涅槃重生。
德国影片《不死鸟(Phoenix)》中女主人公奈丽最终的痛悟,却也因可怕的战争和灭绝人性集中营的背景,而显得格外凄厉凛冽,繁复的人性和美好的爱情,在大难临头时,都更显其本质。
喜欢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女演员尼娜·霍斯主演的影片《芭芭拉》的观众,或许也会喜欢这部由两人再度联手合作的《不死鸟》,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这两部电影都显示出了一脉相承的特点。
就表现形式而言,《不死鸟》和《芭芭拉》都有着同样冷寂沉稳的风格,叙事克制内敛,画面构图干净,只在色彩上,《不死鸟》比《芭芭拉》多些红色和黄色,似乎在第一印象中给了观众那么点暖意,但那点暖意在影片所涵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反而显得孤独而凄清。
就女主人公的特质而言,不论芭芭拉,还是奈丽,都是因对情感和自由有着坚韧诉求而面临着矛盾纠葛的形象。
就故事的时间背景而言,两者都是有着无法磨灭伤痛的大时代背景。
就主演表演而言,表演功底深厚的尼娜·霍斯两次都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戏拿捏得准确到位,而且十分动人。
如上所述,这部《不死鸟》在剧情架构上也采用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兜转起落的惯常路数,但依旧没有过度渲染时代背景,将格局设置得比较小,二战的满目疮痍和无法忽视的战争后遗症,被一个从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女人奈丽所代表着,她十分侥幸地活了下来,可活下来的她又是不幸的,她似乎还是她,可又似乎已经不是她,一张新的面孔该如何重拾往日的身份和情感,面目全非的奈丽在面目全非的战后城市里寻找着自我,寻找着过去,寻找着失散的丈夫,也寻找关于爱和人性的答案。
在友人莱尼看来,集中营里脸部受重创的奈丽在幸运存活下来后,有机会获得新的面孔新的名字,可以告别过去,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就像犹太人想要复国的所在地以色列一样,莱尼也积极邀约奈丽前往以色列生活。
然而,对奈丽而言,现在的她放不下过去,没有过去的身份将无法构建现在的她,没有过去的情感,也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她,她不能在面容支离破碎后,还把往昔曾经美好的时光都遗忘,何况,她的爱情和回忆是支撑着她度过集中营岁月的稻草,叫她如何舍弃得掉。
然而战争毁了一切,在城市的废墟上,奈丽无法构建自我以及过去的生活,终于找到的丈夫强尼也相对已不识,却还觊觎“亡妻”的丰厚遗产,甚至让“萍水相逢”的奈丽扮演“亡妻”,并策划着她以从集中营里归来的样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关于从集中营里幸存的人将以何种模样示众,一直顺从着强尼的奈丽终于反驳了,她因为历经炼狱而表达真实,而强尼却只想给出一个人们想象中的归来模样,此时几近难言的奈丽不得不辨识出了强尼的本质,“自私不是按照一个人自己所想的生活,而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生活。
”(语自奥斯卡·王尔德)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真相往往也很残酷,奈丽终于还是知道自己的被捕始末以及婚姻现状,她那看似静默压抑的外表,已然流露着内心的排山倒海和艰难痛悟,“我没法儿回到昨天了,因为那时候我是个不同的人”(语自刘易斯·卡罗尔),同样,强尼也是个不同的人了,他不再是浪漫的钢琴家,不再是可靠的丈夫,战争异化了很多人,在残酷里,爱情只是个可笑的传说。
影片有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在奈丽的歌声中,似乎昨日重现,但事实上,一切早已崩塌倾颓,爱与人性的考验都已交出了不完美的答卷。
片尾那首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歌曲叫做《Speak Low》,作曲家Kurt Weill的德裔犹太人的身份,似乎和这部影片也有着特别的吻合,《Speak Low》的曲调沉绵哀恸,歌词内容令人叹惋:“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darling,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too soon”。
(杂志约稿)
大概四五年前看过的片子,前两天又重温了一遍,当年看完这部电影立马变成尼娜霍斯的小迷妹,她在影片里面展现出来的独立清冷、坚韧内敛的特质让人过目不忘,尤为着迷。
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身为局外人我们把丈夫赤裸裸的背叛看在眼里,大概都会觉得这个女人太傻太天真甚至太蠢,从集中营里面死里逃生,回来还要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转念一想,女人大多如此,包括我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也会跟着女主一起幻想,男人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认出自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心存幻想还不够,最终莱娜的死才真正意义上让内莉的这种幻想破灭。
电影里面每一帧画面都很有质感,其中特别打动我的几个点,第一次内莉和丈夫在树林里为后面设计的重逢桥段演练,内莉给丈夫的拥抱缱绻深情,对爱人所有的爱恋情思都饱含在这个深沉的拥抱里面,真的让人无比动容,等到第二次真正在火车站两人相拥,明显能感觉到内莉的心是冰冷的,眼神冷漠而抽离,把女人得知全部真相认清眼前人彻底接受事实以后心理上的转变展露无遗,还有最后演唱片段,也是全片高潮所在,内莉那段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情绪表演,值得反复观看。
至于莱娜为什么会自杀,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人性是如此的深幽复杂,即使让内莉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对生命挚爱,她或许还是会选择原谅,但是因为挚友莱娜的离开,从某个层面来讲对于背叛者更多了一个绝对不容原谅的理由,当然整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如此特殊,莱娜的自杀更多的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这是一部不会让人快进的电影,感兴趣的朋友观影前后可以对那段历史深入了解一下,直面历史引人深思,影片最本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死鸟》整个剧情没有凶残,血腥暴力的场景,但却一点点把美好,爱情,忠诚,善良给打碎掉。
如此绝望的气氛,像是无法有任何救赎与希望内莉以面部骨折的代价从集中营逃出来,但却整回了原来的样子,一个犹太人的样子,她回到柏林找她丈夫,她丈夫却对她说:“你长得很像我妻子,你可否扮成我妻子,去领她财产?
”。
影片沉重的气氛下,任何一种明亮,都像极了讽刺,她却被要求穿上以前的大红长裙,化精致的妆,踩着高跟鞋模仿以前的自己。
她笑不出来。
她反问:“如果你从集中营出来,会如此光鲜?
”她的信仰从内部被打破,忠诚,爱情,善良,她却深陷其中无从出逃,影片营造的气氛如此沉重,几乎让人窒息。
导演的刻意安排,更让这部电影沉重感强化。
她一次次暗示丈夫,却被他有意无意的忽略。
这时,解救其出来的好友自杀,她得知了丈夫便是那个出出卖了她的人,并且早已与她离婚。
不死鸟本身就是个图腾信仰,它象征着永生。
没有人可以永生,但希望可以。
自杀的好友留给她的信中间说:“我不明白,为什么犹太人要一次次选择原谅。
”但在影片末尾,犹豫良久她还是选择了救赎与原谅。
她将摩擦许久的枪收回。
而她在与朋友唱圣歌时被他发现手上的集中营编号,彼时阳光灿烂,绿意盎然,她转身走向了阳光,歌声没有停,她在对着阳光歌唱。
不死鸟代表着永不磨灭的希望,她最后没有杀他,亦是给了自己救赎与希望,而这份希望与救赎,正是影片要从绝望中体现的东西。
二战背景的一个小格局故事,冷静克制含蓄得恰到好处,只是故事格局限制了全片的发挥。
2.5 镜头和两位主演的演技救回来一点,但剧情设置实在太蠢了,无法让人信服的故事也无法让人感动。
#B#过去未曾死去,甚至曾未过去-战后创伤以及主体身份陷落,在面容和经历被“装扮”之后找回自己,但并非原样复制从前而是在过去的尸骸之上涅槃,女性和犹太人的双重身份皆是如此/齐泽克所说希区柯克式“假装-成真”的化用?
用荒誕的劇情講述了一個從集中營吃盡苦頭後生還的女人尋找丈夫的故事。
这脑子最迟在“字迹”这就应该意识到了女人是谁吧,太迟钝还是太自信?
所谓的某种正确引导下的结果,真的没什么看头,外媒吹得太高
婚姻就是场赌博。夫妻要么大难临头各自飞,要么一个背叛另一个。痛苦只有自己受着,亏欠只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甚至到不了未来。劫难余生的重见天日,绷带背后面目全非的容貌。回到原来又如何?冰冷字迹,变装,拥抱,甚至亲吻。都不曾怀疑,金钱驱使的游戏。奥斯维辛编号,击溃密谋的处心积虑。她放弃海法和特拉维夫,却使心离死亡更近。集中营摧毁身体,爱却耽误内心。
①作品看到第四部,终于嗅到佩导的执念——别跟我提什么新柏林学派,他其实就是对人的身份、身份的转变,以及一切由此带来的后遗症怀有极大的好奇,甚至迷恋,《过境》、《温蒂妮》,包括本片,无一不是,而《温》是结合得最好的(或者说我最能看得懂的);②无论巴黎或者马赛,环境是次要的、无论二战中或战败后,时代也是次要的,佩导的兴趣不在于此,他不是那个希望通过个体的人,去叙述一段历史的导演,他更像一个深入某个含混的时代,准确攫取人的灵魂的那个创作者,颇有点类似「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感觉;③本片故事严密性不够,比如前面这么多近距离来回,前夫都深信不疑女主非前妻,最后她一开嗓就认出了?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导演已经太执着于他想表达的意念,对故事逻辑的遗缺已经没有忌惮了,三星半。
3星半。speak low,还有红得刺眼的不死鸟霓虹。
虽然不应该但我想说一句 男主这哥们是不是没见过自己媳妇素颜吧!
10分钟都不到,就快进完了,都不知道讲的什么,我觉得电影你至少得吸引人吧。
9分,能让人回味许久。翻了一些评论发现这部电影不仅仅在讲的是卑微和盲目的爱,更是关乎战后如何对待苦难,如何找寻自我。最后的最后一首《speak low》,结尾收得极秒,也意味着女主重获新生,如不死鸟涅槃。
不喜欢她是因为她逃避现实 为了“所谓爱”而做傻事结果证明事实就如同丈夫所言 没有人关心她在集中营所受的苦难所有人缄默地想要遗忘这段故事 但是只有她 只有奈莉是永远忘不掉的一如镌刻在她身上的编号可怜的女人还在为了丈夫记得自己瞳孔的颜色而沾沾自喜她曾经或许嫁给爱情 最后止于战火和屠害她永远不再是奈莉了 因为没有人真正记得她 爱她评分低 实在是对影片中奈莉所展现出的女人盲目的信仰和爱情的不理解
集中营毁容女人,整容后与背叛自己的丈夫,划清界限
女主尼娜太美了,她在影片里的衣品简直让我对对导演刮目相看,克里斯蒂安太懂女人了,他懂得你女人所有的纠结小心思,她懂得女人的希望和绝望只在一线之间,他仿佛心里住了一个女人。
speak low
她唱出了最令人心碎的一版《Speak Low》,爱情再闪耀,也逃不过时间这个窃贼。这是波伏娃所说的那样的时代,需要很多勇气和爱,才会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总觉得像在看星爵和于佩尔谈恋爱……先来补补旧作解解馋,和《芭芭拉》一样,依然很会讲故事和塑造人物,但问题也一样,总觉得在情感层面和打动人心还有那么一点距离。
剧情无理到我一直在脑子里画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