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水门桥

长津湖之水门桥,水门桥,长津湖2,三炸水门桥,长津湖(下),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II,Watergate Bridge

主演:吴京,易烊千玺,朱亚文,李晨,韩东君,张涵予,耿乐,杜淳,段奕宏,胡军,王丽坤,杨一威,李卓扬,何跃飞,唐志强,刘治威,庄小龙,辛玉波,张跃,许明虎,王宁,王振威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长津湖之水门桥》剧照

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1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2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3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4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5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6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13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14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15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16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17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18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19长津湖之水门桥 剧照 NO.20

《长津湖之水门桥》长篇影评

 1 ) 57年连史,5000个兵

钢七连由四道风游击队收编而来。

57年连史,5000名士兵,三次集体一等功,在漫长的连史中有1104人为国捐躯。

钢七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号码:雷公17,梅生135,伍百里161,伍千里162,余从戎221,平河280,牛腾云404,孟烦了600,伍万里677,高城4733,史今4811,伍六一4900,成才4944,许三多4956,马小帅5000。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一群有着纯洁信念的人,英雄永远值得尊敬。

回归电影本身,没有了林超贤,徐克真的有些玩不转,剧本薄弱没有深度也没有灵性,甚至侮辱了编剧兰晓龙。

个人认为第一部《长津湖》没有说清楚我们为什么出兵,第二部《水门桥》往大的方面还是没讲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赢,小的方面也没有展现出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七连精神我不懂,可是我知道七连的每一个兵都因为这六个字而坚持。

但是《长津湖》剧组比我更不懂,这种感觉很操蛋!

为什么出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唇亡齿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连我一个生在和平年代的人都知道,偏偏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参军的理由是不想让哥哥看不起?

什么是七连精神?

用高成的话来回答“你懂七连吗,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里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的躯体,看着支离破碎的连旗。

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没声音,他们只是埋好战友,包着伤口,跟自己说又活下来了,还得打下去…” 七连就是个人,就站在这,他比这房子还高,比那树还高。

伤痕累累,可从来就没倒,所以他是钢,钢铁的意志钢铁汉。

前几天看了一部美国人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动画片,片中美国鬼子蜷缩在战壕里,火光下满脸惊恐,志愿军战士如同恶魔般从黑暗中冲出来。

很多人觉得这是在丑化我们的战士,可我觉得这样的表现很好,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但是在敌人的眼中,是让他们恐惧到骨髓的嗜血恶魔。

整个大厅就我们两个人,漆黑一片,仿佛我们正和七连的战士一起并肩作战于阴影之中!

谁说站在光里的人就一定是英雄!

 2 ) “躯体卷入深渊 国魂长存世间”

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入我眼大概是觉得第一部个人英雄主义更突出但战争电影我更喜欢群像热血最后炸了水门桥又被敌军新一轮科技建筑修补好那时战争的无力感才达到高峰用鲜血换来的代价不过是别人一刻的停滞而已可纵是如此在那个战乱无依的年代有人会做 会明知是死也会做最喜欢的片段是平河卷入坦克下与连长的那几秒对视伤痛坚毅 不忍决绝更多的也有“躯体卷入深渊 国魂长存世间”在这一刻 无比感恩那些牺牲在战乱的英魂也无比庆幸 当下是这个和平安定的年代

 3 ) 任务课题

上部的延续,作为主旋律献礼片,从整体完成度上来讲是合格的,对于这样的片子其实不用有太多的期待,从一开始就基本能够知晓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结局,在各种规范性的影响和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下,拍一部这种题材和作为任务课题的电影,也就只能如此了。

影片的人物如前作一样,我方几乎全部脸谱化处理,全员热血正义无私无畏理想主义,战斗场面依然大制作,视觉效果的呈现可以配得上大银幕的水准,煽情桥段仍旧很多,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超神发挥在片中也有所表现,这些套路化走流程的操作,可能还是可以让很多人心潮澎湃、感动泪流,内心无比震撼,但在当下这个时代,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来讲述一场战争或一次战斗,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怀念,但复杂而真切的感情、丰富饱满的人格似乎更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起码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这部影片看起来是乏味的。

 4 ) 2021年长津湖公映前八一内部研讨会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基础部教授詹庆生论文(有水门桥相关)

战争巨制《长津湖》是近两年最受关注的中国电影之一,意义重大的题材内容,创纪录的投资成本、创作与制作规模,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联手,最顶尖电影工业加持,都表明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大制作。

《长津湖》用文献记录式的全景叙事,将宏大历史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从“个体一群体一国家”三个维度阐释和建构了国族共同体想象,并以大气磅礴的史诗气质,震撼的战争场景,书写了一段壮丽的民族精神史诗,将中国战争电影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创作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

在新中国战争片发展史上,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是极其特殊的类别。

这一题材曾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铸就辉煌,又因种种原因经历了近四十年的相对停滞,直至2020年国家隆重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迎来创作的井喷。

据笔者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仅21部,而2020年以来包括网络电影及已立项电影在内,抗美援朝战争片两年内已经达到12部,相当于此前63年创作总量的57%。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抗美援朝已成为中国战争片一个潜力巨大的富矿,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长津湖》是第一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片。

近年来关于抗美援朝的影像叙事,不论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还是《冰血长津湖》,逐渐使“长津湖”成为“上甘岭”之外最知名的关键词。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线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与美军第10军,在长津湖地带展开了惨烈的生死对决。

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击败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的东部地区,打出了国威军威。

毛泽东评价说:“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长津湖鏖战与西线的清川江会战成了朝鲜战争的拐点。

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登上银幕,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长津湖》也是迄今公映的第一部文献记录式全景叙事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

过去的经典影片中,《上甘岭》是聚焦山头阵地作战的“战壕片”,而《英雄儿女》中王成英勇战斗的战役原型并不明确,影片旨在弘扬“向我开炮”彰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抒发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动人的“革命情感美与革命人性美”。

《铁血大动脉》讲述的是保卫补给线的战斗,而全景叙事的《北纬三十八度》因故未能上映。

新近影片中,《我的战争》中的战斗模糊虚置,《金刚川》虽有战役和人物原型,但影片仅围绕护桥之战的小切口进行叙事。

相比之下,《长津湖》建构了由高层决策指挥的宏大叙事线、基层连队官兵的微观叙事线、美军视角的他者叙事线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追溯了抗美援朝的源起与决策,现了长津湖之战从筹划到胜利的全过程,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三条叙事线中,高层线和美军线的文献性特征尤为鲜明。

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及关键台词皆有出处,长津湖作战部署与实施亦严格参考了军史文献。

这一叙事线揭示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奠定了历史叙事的格局与高度。

美军叙事线有明显的突破。

从《上甘岭》到《我的战争》,美军多是面目模糊的群体“他者”,角色人物是缺失的,直到《金刚川》才首次出现了承担视点功能的美军飞行员,然其脸谱化的牛仔形象引起了不少争议。

而《长津湖》则前所未有地使用了一条贯穿性的美军叙事线,以美军视角完整呈现了从轰炸中朝边境、仁川登陆到长津湖溃败、兴南港逃离的全过程,勾勒了狂妄的麦克阿瑟,盲目的第10集团军司令阿尔蒙德、谨慎的陆1师师长史密斯等形象,纪实性重现了长津湖战役这一美军“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

在微观视角的战斗叙事线中,《长津湖》再现了战役的惨烈与悲壮。

长津湖的胜利是在超出人类生存极限的极寒天气下,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极度悬殊情况下取得的。

参战第20军部队连日冻饿,冻伤减员高达40%,第27军第79师战斗伤亡与冻伤减员几乎达到1:1。

志愿军将士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而本片则重现了他们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七连指导员梅生(朱亚文饰)在已退伍的情况下骑车一百多里重返参战;雷公(胡军饰)告诉伍万里(易烊千玺饰)“让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在敌机轰炸中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美军师长史密斯亦为之动容。

影片艺术性地再现了志愿军将士的血性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赞歌。

《长津湖》三线并置的全景叙事代表了一种“正史化”的规范叙事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事变》《南昌起义》等文献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横空出世,这一类型到20世纪90年代的《大决战》达到了高潮,并在后来的《建国大业》等影片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此阶段却正值抗美援朝电影创作的低谷期。

因此,《长津湖》某种意义上是对抗美援朝电影“正史化”叙事的一种补课,也是对全景式史诗影片《北纬三十八度》未能上映的弥补。

它尝试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文献记录方式再现历史,提供整体性的历史视野和叙事框架,揭示其中的历史必然律,这无疑展现了作为胜利者叙事的文化与政治自信。

《长津湖》是文献记录风格与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风格的整合形态。

主流价值与类型叙事、微观视角、情感驱动、视听奇观等商业电影元素的自觉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战争片创作的基本范式。

从世界战争片发展趋势来看,以《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莫斯科保卫战》等为代表的宏大全景叙事,早已被以《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敦刻尔克》《地雷区》《1917》等为代表的微观叙事所代替。

三条叙事线并置的《长津湖》,仅从篇幅来看,承担主叙事视点的还是伍氏兄弟及七连的微观视点。

这种“大背景、小人物”的微观叙事创造了更具亲近性和沉浸感的视点,也提供了更自由的艺术创造空间,个体叙事中包含的人性和人情也更易引发共情、共鸣。

《长津湖》由兰晓龙编剧的电视剧《冬与狮》改编。

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等作品极具作者风格,它们是军事题材,却有着跨越边界的超越性意义,是微观叙事,却有着宏大的精神指向。

兰晓龙自称“生存主义者”,曾用“个体一集体一国家民族”三者的生存及其统一来描述对于主旋律创作的理解,而《长津湖》或许正是这种创作理念的最新应用。

本片首先是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伍万里原是江边长大的顽劣少年,参军的目的只为让哥哥看得起,而他从军后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在战场上活下去。

他从一个稚嫩少年,踏入战场后持续面对暴力和死亡的恐惧,最终成长为勇敢的战士,延续这支英雄连队的荣耀。

本片剧本一度被命名为《千里万里》,可见其曾主要是一个家庭故事。

伍氏三兄弟兄弟情深、相互扶持。

百里为掩护千里(吴京饰)而牺牲,千里则用性命护卫万里周全。

上部《长津湖》开篇千里送百里骨灰回家,下部结尾万里扶千里之灵归乡,家庭的香火得以延续。

而连队战友之间则是一种类家庭关系。

雷公像是父亲,而千里则将七连战友视为兄弟。

原剧本中千里其实是捡来的,而万里也是领养的,这也强化了兄弟关系的契约性而非血缘性。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指出,《士兵突击》中的军人有一种将次属群体转化为首属群体(血缘或类血缘的亲近关系)的倾向。

影片中的七连入连仪式,明确了其作为《士兵突击》前传的身份。

伍万里在入连仪式上所受的震撼教育,与50年后的许三多并无二致。

编号4956的许三多与编号677的伍万里之间,完成了中国军队的精神传承克劳塞维茨将军人集体荣誉感视为职业骄傲感,是激励军队的强大力量。

按照社会学理论,初级群体中的成员会形成更强的集体认同感和团体凝聚力,而作为基层战斗单元的连队,无疑是塑造初级群体的绝佳温床。

七连的入连仪式,赋予了士兵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强化了对军人身份、军队集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同 建构了个体与军队组织之间牢固而紧密的共同体想象。

这种想象的进一步延伸,是更广阔和深沉的国族共同体想象。

抗美援朝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中国的正义之战。

强化国家认同和建构国族共同体想象,是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

区别于解放战争题材的革命叙事和阶级叙事,抗美援朝电影首先是一种国族叙事,构建的是一种共同体想象。

《上甘岭》里志愿军在坑道浴血奋战,歌唱的是千里万里之外的祖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长津湖》的微观叙事阐述的正是这种家国同构关系。

伍家三兄弟、七连战友的兄弟情,都有共同的指向即国家。

伍万里欲跳车时突然看见,夕阳余晖之中,雄壮巍峨的万里长城蜿蜒起伏于群山之巅。

作为国家民族象征的长城,其崇高的壮美瞬间震撼了所有人。

这个混沌而莽撞的少年,凭借本能和直觉便获得了精神升华,朦胧地建构起了与大我之间的联系。

影片下部结尾,归国的伍万里再次看到了长城。

他此时承载着一个家族、一支连队的血脉。

家还在,连队还在,长城还在,“个人一集体一国家”的“生存价值体系”,最终统一到了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想象当中。

当年的这场战争对于各当事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它是朝鲜民族不堪回首的内战,是美国“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对中国而言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从《上甘岭》《英雄儿女》到《金刚川》《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物模式以及激昂阳刚的崇高美学,这与《太极旗飘扬》《高地战》《猪排山》等韩美朝鲜战争电影中,基于反思性、批判性立场描绘的历史悲情、政治乱局和人性幽暗形成了强烈反差。

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今天,《金刚川》《长津湖》等片重述抗美援朝历史,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它们仍是作为民族意志、国家立场政治宣示的宏大叙事,是反帝反霸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回响,被期待发挥的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励和社会动员功能,这些都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牢固传统。

《长津湖》是有着鲜明政治属性的献礼作品,也是一部体量巨大的商业大制作电影,这使其需要在政治影响、商业诉求、艺术表达之间寻求平衡。

其宏大的史诗性全景叙事,既是抗美援朝电影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电影关于这段历史的“正史叙事”的一次“补课”。

而微观的兄弟视角、紧凑的叙事节奏、强烈的动作性、震撼的战争场面等则显然受到了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影响,或者说是后者向抗美援朝题材领域的一次新拓展。

不同艺术策略的平衡或博弈或许也带来了某些不足:文献记实的客观、理性叙事,与商业类型的戏剧化和感官化之间或有“先天”矛盾,宏大与微观两条叙事线之间多少存在割裂感;按纪实风格的“沙盘片”标准,对战役的呈现还稍显模糊,战斗过程还需更精细化的设计与处理;战斗的残酷性参考军史描述还可再加强。

由于巨大的内容和投资体量,影片被拆成了两部,仅以上部《长津湖》观,其内容完整性及艺术表现明显因分拆而受到了影响,据悉影片下部相对更集中更具感染力,因此将两部作品作整体观或许更为适宜。

从体量和影响力来看,《长津湖》已达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一个新高点,但作为一个新兴的创作富矿,这一题材创作还有不少可开拓的空间:较之抗战和解放战争题材,还有大量内容空白等待去开掘;要借鉴抗美援朝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建构基于中国立场的更具时代性和说服力的历史叙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完成对历史的正面讲述,避免主题建构、形象塑造的模糊与游离;在坚守中国立场的基础上,探索更具深度的战争观念表达,丰富历史叙事的多样性;要借鉴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成果,吸收世界战争片的有益经验,不断拓展与创新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美学范式,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精品之作。

 5 ) 没有三炸水门桥的长津湖战役是没有灵魂的

粗剪据说有六个小时,而且看元宵节剧组宣传的时候是有水门桥的戏份的,所以可以肯定《长津湖》之后有续集。

希望《水门桥》能吸取《长津湖》的批评和教训,距离春节档还有四个月,精雕细琢一下。

三炸水门桥的故事足够震撼人心,不知道为什么在《长津湖》里面却没有一点信息。

这种宣发策略不好,要是能再片尾有个彩蛋啥的,相信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也对《水门桥》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6 ) 虽然结局已经知道,但过程依然震撼

十月份看完上部的时候,我给打了五星但是没有写长评——上部的主题比较大,上到决策层,下到连队士兵,主线又是一场大战役;影片中一些地方未必尽如人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尤其跟后来口碑爆炸的《能文能武李延年》相比,好多地方的确需要改进。

不过当时之所以打五星,是因为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们的抗美援朝战争,早就应该出现这样一部现象级大片来进行演绎了,它尽可能兼顾各个方面,而且全都做到了不错的水平,这完全就值五颗星呀!

——所以能有那样的票房也是毫不意外的事。

那时候已经知道下部叫做水门桥,说实话我对此还是有点担心的——因为按照史实,我军试图通过炸毁水门桥截断敌人退路的战略意图其实并没有实现,所以这样失败的作战任务要怎么放在电影里体现?

后续定档之后听说下部的导演成了徐老怪一个人,我的担心不免加剧:老怪这货本事是有的,但他这辈子不按牌理出牌的时候奇多,万一再弄成个智取威虎山样式的四不像怎么办?!

——还好还好,今天看完之后终于放下了心,以上两个令我担心的问题都解决得不错。

首先,离开整个战争起因,以及大战役目标的宏大叙事之后,把故事主线集中在炸桥这样的具体战斗任务上,整体故事性和连贯度顿时提高;三次炸桥,两详一略,既有战前商议的群策群力,也有分头行动各自为战的紧张激烈。

而且……环境塑造太逼真了,坐在电影院里两个多小时面对那样刀片似的狂风暴雪,真感觉全身几乎都要冻僵了。

和上部开战之初相比,此时每个人几乎都是面目皆非的,有的满脸是伤,有的面色青白,有的头裹绷带,所有人身上都捆着一切可以拿来御寒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外面又毫无例外地裹着一层冰雪;太真了……手脚的冻疮和皲裂的嘴,指导员梅生满眼血丝,看得人心里一阵一阵发紧。

文戏部分依然不多,且基本没有了上部那些轻松的说笑,基本都是严肃或温情的。

连部召开连排级会议,指导员专门提到党员的人数;所有人望向祖国的方向,一个一个坚定说出“新中国万岁”的口号,千里、万里兄弟的最后诀别……这样催泪的地方着实不少。

不过我个人掉眼泪最多的地方是在全连拼上性命第三次炸桥之后,美军很快修桥那里,太难过了,刚刚眼睁睁看着许多那么好的人粉身碎骨死在这里,可是转眼桥就被他们修好了。

那些重型运输机、直升机、先进的建材和机械化,完全都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想象不到的东西。

看到这种情节实在太令人心疼,三野九兵团,那是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啊!

因为我们穷、我们武器差、我们各方面装备不如人;那些百炼成钢的优秀战士们就这样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很多人甚至尸骨无存。

伍千里,梅生,余从戎、谈子为、平河……每个人的从生到死都刻画得令观众印象深刻,最后看到万里和他哥哥坐成一排冻僵在那里的时候,我真是心都抽紧了一下——难道一个都没有活下来么?!

还好,七连终究如历史上那样,留下了仅存的火种,结尾呼应全片开头再次火车站各连报人数的时候,果然又一轮戳爆泪点,我周围响起一片啜泣声。

总之,本片拍成这样我个人非常满意,希望它展现的东西基本都展现到了,剧情精彩画面震撼人物生动,我不能苟同某些人所说的“这是抗美神剧”的说法,因为没有神剧是这么真实、这么“狼狈”、这么惨痛,又这么激动人心的。

末了补充一句:吴师傅拿手枪站在桥上对着周围美军那一笑帅炸啦!

我宣布今后我从一名路好正式进化为京粉,吴师傅加油,明年贺岁档流浪地球2再接再厉哈!!

 7 ) 三人有师 一人有失

《长津湖之水门桥》推荐指数三颗星:1、没有林超贤的《长津湖》是没有灵魂的;2、徐老怪真的老了,拍得不灵了,跟《长津湖》比差太远,一个人的力量还是薄弱,而且也是其不擅长的领域;3、过于侠骨柔情,情绪、人心、气氛、渲染的状态给得太满了,最后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了,不感觉感动反而觉得拖拉,没有起到升华的作用反而成了鸡肋;4、没有看过《长津湖》的,这一部看起来有些点会难有共情的状态,影片倒是起到了另一个说明作用,就是核弹、航天、军工等强国项目的必然性,就像健身房的广告语:我的强大,不是为了欺负傻叉,而是让傻叉能和我好好说话;5、春节档非必须必看的作品,可以等视频平台的播放,不要被台头唬住,单位包场可以选择,家庭不建议组团,最后,祝愿世界和平。

QJ

 8 ) 伍万里为何活着?

看到好多人喷这个,心里有点难受其实电影一开头就说了,中国为何要在贫弱的时候打这一场近乎“毫无指望胜利”的战争?

是为了下一代人不再被卷入战火。

如果中国没有参与朝鲜战争,美军最终进驻朝鲜,中国有机会在70年里发展成现在这样吗?

被卷入新的战争的,是我们的父辈?

还是我们?

70后,80后,90后,还有机会长大吗?

电影最初也借伍千里的口说了,我已经把能打的仗都打了,所以你不必再上战场。

因为伍万里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因为先辈的牺牲不会被战火席卷的我们。

伍万里活着,是传承。

老雷牺牲,老雷带大的伍百里牺牲,伍千里也牺牲了。

一代一代的牺牲,一代一代的传承,才有了最后的“活着”。

 9 ) 向英雄致敬

我讲个故事,我姥爷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侦察兵。

他住在黑龙江巴彦县西集镇徐大厨屯1950年参军,到了朝鲜因为会朝鲜语所以当了侦察兵。

有一回他们连队在窑洞里待命,水已经没了,连长派我姥爷去弄点水回来,我姥爷走了几十里的路,找到一户朝鲜老乡家打了水回来,距离窑洞还有几里地时候美国飞机来了,他赶紧趴下了。

飞机炸完走了,他回来窑洞也不复存在了,一个人只活了他一个人。

后来找到组织。

他加入了别的连队,再后来他负伤了认识了我爷爷,爷爷是军医。

 10 ) 热血沸腾的战争大片

起了一个大早,赶着看《水门桥》。

这部电影以一场小型战斗为主线,采用写实的方式描绘交战双方,渲染战争的残酷。

比《长津湖》更精彩,更惨烈,更震撼,更悲壮,更酸楚,更令人潸然泪下,几乎在座的所有观众无不泪流满面。

七连仅硕存一人,全军覆没。

尽管最后没能完成战斗任务,他们当之无愧一代军魂,一代军神。

👍👍👍

《长津湖之水门桥》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