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这片豆瓣居然7分多,虚高了吧。当然作为独立作品,民族题材,而且处女作,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是也不至于解读出过于复杂的含义,其实就是关于生死和救赎的一个民族化的表达。环境营造很漂亮,故事流畅,有风格。
“痛苦在小孩和时间面前会黯然失色”
情绪表达略过(也可能是演员眼睛太大了),影像上也似乎是一个厌世的盗马贼(尤其下雪那场戏)。但是!剧本非常强大。事实上讲述的是一个“反朝圣”的故事,因为真正的救赎是在背离拉萨的道路上发生的,骨灰从家里去了圣地拉萨又回到门口的道路,算是一个非常彻底的反思。老人出现得莫名其妙,离开得更是突兀,正是他所开解的“无常”。题外话,在这个时代的特殊境况之下,藏语导演们反而得以大胆地挑战了各种主题(包括“气球”里对于转世和生育的思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你看那高原的风是在往哪里吹。
相比《河》更喜欢这部处女作。用时间和孩子消解痛苦。老僧人扮演的智者角色,似乎是心生的依靠。对罪孽的执念,缔造着下一轮罪孽。唯有向着太阳继续前行,到终点又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大漠孤烟,西北风情,摄影也好看。对朝圣深入解剖,对比下来《冈仁波齐》的摆拍和留于表面就相形见绌得多。
非常喜欢他的摄影,哦,原来也是导演,叙事方式和剪辑,也让原本平淡的情节,有了张弛感。
镜头和表演有些刻意,整体节奏很慢但情绪的转变却有些突兀。
松太加前期作品,摄影仍属万玛才旦风格,但叙事结构和立意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传统-现代或城乡二元对立只是点缀,最重要的是拷问藏族人的内心,展示佛教信仰的多面呈现。但《冈仁波齐》再大卖,也不会有更多人去回看这一部。
之前看过冈仁波齐,这部又是另一种感觉,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误杀母亲的儿子不肯原谅自己回到故地,儿女成长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盼头,挺不错的慢节奏公路片
3.5星,理解男主的痛苦,沉重、崩溃,但不大理解执拗、怪僻的他片尾如何突然又开悟了、想开了,放下了,主动伸手拦停班车,愿意坐车回家了??他曾徒步磕等身长头去拉萨朝拜、赎罪,期望灵魂得以安宁和救赎,但似乎并未起到作用,故而他仍固执地坚持一个人不停地向西行走回家的路…… 直到遇见一位平凡且热情的藏族老人,陪伴他、宽解他…… 难道是这老者的通达启悟了男主??可西藏是一神性灵性之地,拉萨的佛主未达成的,凡人又怎能做到?导演想表达什么?
节奏有点太慢了...一个人走进院落的镜头硬生生从出现在门框到走出镜头还走得特别慢...也许是我这几天晚上都有些困.在电影院睡着了三四次- -.不过还是挺纯净的一部片.导演想说的都铺在路上了
太可惜了,后边顿悟的部分竟然睡着了。。。
虽是藏民故事,却有着国际视野与普世价值。全片意指丰富,大屏幕观赏很容易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同经历一场生命之旅。
看来中国艺术电影传统由“万玛团伙”延续(关键词是电影学院和藏族电影人)。松太加为万玛才旦作品《静静的嘛呢石》美术和《寻找智美更登》摄影师。此片中德格才让的录音和音乐不喧宾夺主,又不乏细腻精彩之处。广袤荒芜西部旷野中自我放逐,寻找生命意义与救赎,沉静。开头部分叙事不甚清楚,经验不足
HDTV.720p.x264.AC3-CMCT快进看完
自我救赎之路始于信仰,然而信仰并不足以抚平伤痛寻回自我,那么流浪就可以吗?公路片对“行走在路上”这件事的浪漫化想象,在遭遇类似本片的巨大创伤时,是不适用的。
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总感觉编剧有点儿力不从心。
多少有点乏善可陈了 太平淡了
主角挺帅的,中间睡着了,意思大概懂了。
没传说的那么少
喜欢松太加,看他的电影总能让我内心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