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部族的传统习惯,能否就原谅所有罪大恶极的恶性。
“以德报怨”宣扬的又是左脸挨一掌还要凑过右脸来感动凶手的理想主义。
如果女主人公不会因为枪杀这个总统而会坐牢,是不是她就可以一枪打下去?
不提死者的名字,看起来是要忘记过去,让生者更好的活着?
还是生者逃避现实的借口。
即使你不选择淹死凶手,而是救起他,这更像是维护了自己虚假的道德高尚性。
如果所有的恶都可原谅,那这样无任何标准的善还有什么意义?
“冤冤相报何时了”本身就是自欺欺人和自掩伤口的说法。
只属于弱者和息事宁人的口中。
为什么有理想的年轻人变成总统有了权力就会变性,就会从友爱民主变成残暴。
是人本性中的无可避免的宿命,还是权力天生的腐蚀作用?
上面的几个问题,如果导演能深入讨论即可把片子主题提高很多。
可惜了这个题材,在这种不痛不痒的描述中,显得多余和苍白。
翻译风波,一部美国电影. 妮可·基德曼,西恩·潘主演,强大的男女主角,都是奥斯卡得主,西恩潘还得过两次,虽然我最记得的是他是麦当娜的前前夫. 本来是一部可以拍得很"好莱坞"的商业大片. 出名的男女主角,有关外交事件的题材,可以英雄救美,可以美女为了世界和平力挽狂澜,反正抢占床戏一个不落,大概赚个几亿是没问题. 但恰恰,这部电影并不如此,也确实不该如此,不然,就不该找西恩潘来演. 电影节奏很慢,很迂回,导演并不想用太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 男主角打电话回自己家,一遍又一遍地听留言的声音. 女主角整理着笔记. 我只知道男主角很悲伤,我只知道女主角很担心. 后来,我才知道男主角很悲伤,因为老婆跟第三者走了,车祸,死了,她本来答应回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女主角很担心,因为弟弟在非洲失踪了,尽管已经断绝了关系. 主线的剧情仿佛成了陪衬. 男主角认定女主角说谎,而女主角,似乎藏了太多的东西. 节奏很慢,慢得我不知道该怎样说下去. 我却很喜欢如此慢节奏的电影,慢慢地告诉我,放弃仇恨.
The Interpreter 基本上归于剧情、惊悚这个类别,不过在不断插入的回忆和沉重的家仇国恨、身世之感之间行进,将稍嫌缺乏想象力的阴谋抽丝剥茧的过程不免流于拖沓,加之华丽的动作场面缺席,初识sean penn的惊艳也只够支持我耐着性子看完整部片子而已。
到最后才惊觉分明是电视里狗血的武侠言情剧的套路和设定。
女猪被一连打上灭门血案、理想幻灭、爱人离弃以及挣扎半世才发现支持自己的东西几乎从未存在的整套标签后等待走内敛硬朗专情路线的男猪用亲身经历教育她并把她拉回健康阳光如释重负的人生中来。
身为学语言的人,我也深深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和平改革的力量。
我相信以暴易暴换来的进步,或者说权利,是不健全的进步。
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牺牲,而且在微薄的进步之后,又会有新的暴力。
所以我坚信,通过教育,通过和平斡旋这种虽然缓慢但却文明的方式,可以最终实现我们的梦想。
这也不正是那些超国际组织存在的意义嘛。。。
Nicole Kidman在影片里的表现很不错,把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变现的淋漓尽致,Sean Penn的话一般,表演的有些像在拍文艺片。
全片以非洲的一个国家的人权问题作为背景,通过联合国翻译员的身世,亲人等把影片串联起来,环环相扣,逐步的深入主题,揭示疑惑,节奏虽然比较慢,但把握的很好,使观众一直保持着一种轻微的紧张感,而且本片更着重描写人物,代入感强,不像其他的政治片让人犯困。
时间比较长,请在精神状态不错的时候观看,推荐。
受口译前辈推荐,看完悬疑老片《翻译风波》,不仅能够一览非洲蛮荒风光、观看到联合国总部实景以及壮观的联合国大会会场,也唤醒了脑海里那曾经关于纽约市景的记忆……妮可基德曼扮演的同声传译员也很有口译女神的气质,又美又飒,各种心理变化的演技很不错。
男主角看起来略显苍老,但看得出来还是很有当年男神的风采,依旧很有魅力。
它只是在讲一个故事而已。
我知道它在煽情啊,但她煽得让我感动了,我就说它好。
之所以写这篇一点都不像样子的评论,只是不想让自己忘掉影片里提及的那个非洲部落里古老的处理有罪之人的方法:绑住扔进水里,如果受害人家属决定让他死,就没有人去救他,这一家人得到了正义,但丧亲之痛会永远伴随着他们;如果他们选择放过罪犯,还他生命,就证明他们承认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的确不公平,但同时,丧失亲人的伤痛也将永远离他们而去。
刚看完某贺岁片的观后感,就像电影中某个演员抱着木桶吐一样,想吐🤮。
票房飚升中的片子远不如昨晚上看的翻译风波有味道。
男女主角之间演的太好了,各自的内心深处的东西都尽量表面上掩饰,纠结、痛苦无处可诉,也无法释怀。
影片隐藏的悬并不深,又不浅,涉及层面蛮多,却又点而即止,让人充满了好奇、同情、愤怒、有爱、弱小⋯
电影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还看得下去。
看完之后,我脑子不知怎的冒出了鲁迅的两句诗:“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拥护一个领袖推翻一个独裁者,而当初的那个领袖也瞬间成为了独裁者,甚至残忍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见,人是多么的靠不住。
昨天的信誓旦旦犹在耳边,今天却成为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女主角的悲愤除了来自亲人的不幸,还有被欺骗后的绝望吧。
影片末尾,独裁者受到了审判,女主角如殉道者般义无反顾地重返非洲,典型的好莱坞似的结尾,总是给人以希望。
历来,种族、宗教及政治矛盾引发的暴力问题都是十分敏感的,作为影视作品将其表现出来更是要非常的谨慎,因为有些宿怨是很难分辨的,没有一个是非标准可以衡量,因此这类作品越是真实就越难免遭受非议。
《翻译风波》在这方面做的比较聪明,以一个在非洲某个存在政治斗争国家长大的美国人为主角,从她的角度去分析和参与这个事情,这样既可以回避尖锐且是非难辨的斗争本质,有可以宣传美国文化中经常宣扬的以德报怨的善意。
暂且不管这种善意是否别有用心,仅就事论事来看,我认为用以德报怨的态度来处理一些种族问题和政治问题未免有些太理想话。
先来介绍一下电影内容。
一名在非洲出生的联合国口译员希尔薇亚·布伦(妮可·基德曼饰),有一天在无意间听到有人用只有包括希薇亚在内的少数人听得懂的非洲土语,讨论一项暗杀阴谋,暗杀对象是即将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的一位非洲国家元首。
当她听到这项惊人秘密之后,很快就发现自己也成为凶手的追杀对象,于是她就向相关单位报案,密勤局(U.S. Secret Service)则指派托宾·凯勒探员(西恩·潘饰)负责保护希尔薇亚·布伦的安全。
但是他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他所保护的证人希薇亚拥有神秘复杂的背景,而他也开始怀疑她并没有完全说出实情,而且她很可能也涉及这项暗杀阴谋。
因此他对她产生的不信任感愈来愈强烈。
希薇亚到底是受害人还是嫌犯?
或者她另有所谋?
而托宾在处理私人生活上的问题之余,是否能够保护她的安全?
虽然他们必须互相合作,但是这两个人的个性与背景却完全相反。
希薇亚是一位联合国口译员,她相信语言和理念的力量;托宾则是务实的密勤局探员,他完全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评断对方,不管他们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他都相信他能以敏锐的直觉揭穿对方的谎言。
当这场诡谲多变的政治暗杀行动日益逼近,而希薇亚的人身安全也遭到威胁,他们在互相猜疑同时又互相吸引之余,必须携手合作查出真相,及时阻止一场可怕的国际政治危机发生。
影片中妮可扮演的联合国口译员希尔薇亚·布伦,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代表,一种善意解决暴力问题的模式,尤其是当希尔薇亚用枪对着那位杀害自己家人的非洲国家元首时,她没有开枪而是说出了一段以德报怨的话,最终使这个杀人魔王幡然自悔接受了应有的审判,这样的方式当然是我们大家最愿意看到的,也是愿意普天之下仇视的人都能采用的,可这也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首先,以德报怨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层面上精神境界,我们很难奢求所有人特别人是遭受暴力伤害的人都能理解和认可。
以德报怨的库族精神引出了影片的核心问题。
面对仇恨,希尔薇娅用遗忘来掩盖伤口,不提死者的名字,以加速遗忘,希冀通过宽恕走出悲伤。
可以看出希尔薇娅这个人物是符合典型西方审美观念的造型,受过良好的教育、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强,她对仇恨的态度绝大多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本思想。
所以,这样的人有以德报怨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一个生在巴勒斯坦或非洲某动乱国家的人,没有接受过教育,终日面对仇杀、暴力,他会产生这种高尚的思想吗?
那样的条件下有高尚思想产生的土壤吗?
其次,以德报怨的结果也并不都是美好的,与虎谋皮的结果很可能是成为东郭先生。
在电影最为紧张激烈的高潮戏结束之后,旁白交待了本片中阴谋制造者最终的下场。
"某年某月某日,他在国际法庭上由于反人道罪终于受到了应有的制裁",我甚至觉得是否应该把本片归到干瘪的主旋律一类:看吧,残杀人民者最终逃不过制裁。
是的这样的结果我们非常希望,但是不是都能够做到呢?
还有,是不是这些人被处置了之后那些国家的人民就能够幸福的生活呢?
显然,现实不是我们幻想的,虽然对对萨达姆的宣判还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基本已成定局,然而在伊拉克的各种战争、暴力、仇杀依然阴云密布,这样的现实难道不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吗?
再次,把以德报怨过分夸大,更显示出影片明显的政治表现上的贫乏和"白人视角"的局限,这也正是影片最大的缺陷。
尽管选择了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政治中心"作为拍摄地。
从一个在非洲国家长大的白人女性失去亲人的遭遇,来鞭笞反人性的屠杀和阴谋,并且反映以和平制止暴力的主题,一切听起来如此象给美国中学生进行的国际关系教育课。
这样简单的处理是不是淡化了黑人们真正受苦的情况、混乱的现实背后所隐藏的丑陋的历史和人性。
这种“白人视角”能引起身处在非洲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或动乱中国家人民的共鸣吗?
还是仅仅能够得到同样具有“白人视角”的观众的认可就功德圆满了?
如果是这样,那这种对待种族、宗教和政治暴力的以德报怨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也许作为一部商业惊悚类型片,挑剔主题没有太大的必要,但轰轰烈烈的奥斯卡金像阵容不能不让我对于主题的偏差发表一点微词,而且标明政治题材的影片由于政治上的难以深入也造成了情节可信度上的偏差。
的确,暴力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和平是我们共同希望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奢望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每天电视、报纸上报道的暴力事件比比皆是,还是那句话,有些矛盾积怨已久,已经不能判断其中的是非,比如中东问题、非洲一些国家的仇杀。
我们应该呼唤和期望和平,应该善良的对待有分歧的同类,但在这个过程中单单靠善意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秩序,或者说是不仅要有以德报怨这种道德上的要求,更要有西恩·潘饰演的托宾那种以暴制暴,用枪来维护和平的手段。
毕竟,仅凭美好的理想而无有力的保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容易成功的。
毫无防备的与狼共舞是很危险的,最大的可能是被狼吃掉。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
我靠我记错名字下错片了 我靠气死了 我靠浪费了我三个小时 我靠都可以看三集兄弟连了 我靠我靠我靠
就这个智商还去联合国作秀?整部电影bug多到想哭。。。除了妮可的美颜似乎没什么好的了。。。
NICOLE真美吖 ~~~ = =
政治其实永远无所谓对错,看你的立场。总要有人牺牲的,只要不是他自己。
这是一部从05年第一次在国内电影院看到今天,反复试图看了N遍还是每次到中间都看不下去的片,仔细想了一下其实剧本还行,该埋的线都埋了,人物也都是有暗线的,没有明显逻辑问题。SO,导演水平太低?还只是因为内妮可基德曼太美了?
越来越喜欢 Sean Penn 了
原来联合国拍戏、开会这个赛道这么早就被发掘了…妮可真的太美了!
这部绝对是在电影院看的,是和谁看得呢,糊涂了都
CCAV6的国配版。。。nicole冷艳的美,Sean真不赖~
现在这类风格的电影已经看不下去了
无论妮可基德曼还是肖恩潘的表演,都绝对精彩,据说是真的在联合国里面取的景,无可挑剔,只是故事的悬疑感并不强,很多时候我都感觉在看一部纯剧情片,ZZ真是一坨屎,摊到谁头上都是一堆麻烦,但是又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与他密切联系,而且一点变化可能就是多少人民的生命代价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这种故事我们真的听麻木了,除了一声叹息,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ps:肖恩潘跟妮可基德曼幸亏只是稍微暧昧了一下,如果再搞出什么爱情的火花,就太狗血了!
大多半都在梦游,就结尾处的几句话很令人印象深刻
前几天在杭州的宾馆里看的,剧情变得太离谱,但还是没有Nico漂亮的离谱,每次看见她就更讨厌阿汤哥。
也就剩下妮可基德曼的美颜可以一看了。西恩潘在里面真是越看越捉急,凯瑟琳基纳演的不错。
影帝影后齐齐上阵,怎能错过。
赛维普普通通的笔记本上记着无数 被杀害的 人,最后一个是他自己。“不哭”“我没哭”.............“不哭,以后我会保护你的。”
关于它最搞笑的记忆是,高中班里的男生听说这是伦理片,都说去看去看,结果电影院坐到最后,只有拥抱,甚至接吻都没有,很是郁闷
卡司相当强大 依稀记得剧情相当莫名其妙 而且要不是今天在电驴上看到下载我死活想不起来这片叫啥...
烂到看不下去。。。
最近几天唯一看进去的片子,喜欢同上133公车的情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