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脑细胞

The Cell,移魂追凶,死亡空间,A Cela

主演:詹妮弗·洛佩兹,文斯·沃恩,文森特·多诺费奥,玛丽安娜·琼-巴普蒂斯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入侵脑细胞》剧照

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1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2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3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4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5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6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13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14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15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16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17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18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19入侵脑细胞 剧照 NO.20

《入侵脑细胞》剧情介绍

入侵脑细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儿童临床医学家凯瑟琳•迪恩(珍妮弗•洛佩斯 Jennifer Lopez 饰)供职于一家研究大脑的医疗研究机构,她的任务是通过高技术手段陷入幼年患者的梦境中,治愈她们幼小心灵中的疮疤。 警方接到报案,说当地有很多幼女失踪。负责此案的FBI探员(文斯•沃恩 Vince Vaughn 饰)断定,此举为一个连环作案的变态凶手所为。经过调查,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卡尔•斯塔格(文森特•德奥诺费奥 Vincent D'Onofrio 饰),但是苦于他守口如瓶,无法救出被他囚禁的女孩。这时,警方联系了凯瑟琳,希望她可以通过梦境的方法,潜入犯人的大脑,找到受害者的所在位置。然而,事情远比想象得更加险象环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咱家那些事远去的飞鹰白箱猫鼠游戏心心相印代号十三钗诱捕正义百草奇缘医妃难囚第三季千术2千王之战点解阿Sir系阿Sir德鲁亚加之塔~乌鲁克之盾~以爱为营马里布救生队:下一波失常飞刀我的老大是卧底热水庆余年第二季宅男总动员艰难之年少年大钦差红色房间异形魔怪:尖叫岛消失的夜晚绿色香水吴仁宝奥莉佛是狗,(天哪!!)这家伙龙日一,你死定了恰帕克

《入侵脑细胞》长篇影评

 1 ) 真正的罪犯是谁

2010今天看了这部电影..电影将要结束的那一段.彼得把贺朱莉抱在怀里,迪恩把童年的史卡莱抱在怀中,镜头交叉切换.,一个拯救生命一个是救赎灵魂.一个受害者朱莉,一个迫害者史莱卡,都需要被拯救,那真正的罪犯是谁.??坐在长椅上,彼得说了一个关于一个罪犯的故事.彼得说:"最后他的律师把陪审团说得服服贴贴,说他是因为小时候遭到了性侵犯,才令他走上了这条路..........他妈的什么鬼话连篇" 迪恩反问:那为什么是鬼话.......影片的后面迪恩与彼得分别都进入史卡莱的世界.这时基本上就是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在童年遭遇了一些非常对待之事,他眼中的世界基本就毁了,就像童年的史莱卡在迪恩的世界里说的:没有用,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跟过来.童年巨大的阴影已经控制了他.那个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逻辑.已经进入了人脑海马中的永久记忆区域. 说下题外话,我小时候在周围的环境中自己得出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是:不要在乎那些东西,要不你就会受伤.当我回忆过往童年时,学习经历中总是能碰到这种情况,我不想去和别人比,不想竞争因为会受伤,怪诞的思维逻辑不是吗?呵呵,还好许多人和我的想法都不同,要不我们的社会就要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了.哈 看完影片.也许会觉得真正的罪犯应当是史莱卡的父亲,那么当史莱卡父亲童年时是谁为他撒下了暴利的种子,..........是谁在人类的心灵上播撒这可怕的种子.....无论是暴利或者冷漠包括逃避.....种下之后,都不会长出好果子,............童年你收到了什么样的种子?,人类中已经有许多人站出来要做坏种子终结者,也许我们要用一生来与它对抗,

 2 ) 过去了23年,这部电影仍然不会过时,但“不会过时”对于这部电影以外来说,是可悲的。

兜兜转转又是“男子气概”的议题。

有时候一些出问题的男性,刁难的不只是女性,更多的是自己的同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弟弟,这些在生理上比自己弱小的。

他们把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反施于这些人,让这些什么都没做错的受害者成为了他们暴力的成果,暴力的继承人。

当凯瑟琳进入到成年卡尔的内心世界时,看到的却几乎都是他小时候的世界,可见童年创伤对他来说影响有多大。

他爸爸一出现的时候,整个空气里都是一种不知道打哪来的满满的愤怒感,长期让小孩在这种环境里百害无一利。

仅仅是因为卡尔安静,喜欢粉色与洋娃娃,与其他被“社会性别”驯化的小男孩不同,再加上老婆的离开,他就暴力相加,甚至让小卡尔看女人的身体,不断灌输是他妈妈先抛弃他的,他却从不反思对方为何离开。

看的过程中我忍不住去看导演是谁,一位印度男性,我还是比较开心一位男性能从这种切点来拍电影,倒不是说这是不正常的事儿,而是因为这种事情本该是十分平常的事,却很少发生。

或许早已不乏这种童年创伤类题材的电影,也不乏男性来拍这样的电影,但是这位导演他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刻画成年的卡尔是怎样怎样犯罪的,怎样折磨女性的,而是着加笔墨去拍“为什么卡尔会这样”,“卡尔如何变成了这样”以及“小时候的卡尔是怎样的”,这种心路心理上的历程。

有很多人把关注放到了美术、科幻、犯罪身上,说它“一点都不科幻”也没有“犯罪效果”,但是如果说一切的科技是服务于人类的,那么再进一步来说就是服务于人类心理的,而“犯罪”这个词也时常伴随“心理”一词同时出现;而美术上的问题,导演用很多抽象的、后现代主义的事物,也借鉴了很多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去意象成小卡尔的恐惧和内心世界,更柔软也更具艺术性,最直白来讲更适合大众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每个人的梦境一样,总会借助于一些物品来暗示现实中的事情,就比如影片中凯瑟琳进入卡尔的世界,其中有很多虫子在卡尔身上爬,也有很多蛇,以及妖艳的美女和狰狞的怪兽,虫子是一点一点啃食内心的恐惧,蛇是束缚是不知如何逃脱,妖艳的美女是对性的错误片面理解和向往,狰狞的怪兽是他爸爸的侧写...而凯瑟琳来救他的时候,那只怪兽被关在了水箱里。

很多人觉得这很不切实际,很“后现代主义”,是离我们很远的,但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当小孩的时候,脑子里就是会想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我们对于“权利”,不知道就叫权利,而是长长黑黑的披风和看不清面庞的大人,我们对于“性”,没有被正确引导的时候,会在脑海里就以为是诱惑和“阶级的不平等”——总有一个人是处于上方的支配者,小孩对于这种没有概念的东西,就是会把它变成他们所有概念、所理解的东西,看起来不搭噶,实则一切有迹可循。

看到很多短评似乎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把潜入卡尔的内心世界说成潜入梦境,还说这个剧本很烂,其他方面也很拉等等,或许可以说是因为“不是自己的菜”的原因,但是说它很烂,而不说哪方面烂,似乎对于想要认真倾听观众意见的导演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吧。

就算有一部好电影我看不懂,可能有传递者的问题也有接收者的问题,但我会觉得可能作为我自己来讲,我还并没有到理解它的境界,会觉得我水平不够,这大概是我对电影文化保持的一种谦卑的态度,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这部电影“很烂”“没有技术含量”,翻来覆去这么几个词。

导演把重点放在卡尔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强项在于表达抽象的事物,发挥好自己擅长的东西,一方面是想让人关注“生病的历程”,让更多人去探究,防止再生病。

有很多人对这部电影很失望,觉得不科幻,导演也用了《The cell》这种一听起来就很适合科幻迷的名词;演员阵容十分诱人,尤其是女演员;内容简介看上去也十分有趣,美女心理医生潜入变态控制狂的心理世界一寻到底...但实则却给了温柔的,毛茸茸的“一拳”,我为什么说是一拳,因为它扎扎实实打到了一些骂这部电影的人的心里,他们并非看不懂,他们很懂,就是因为懂,才给了很低的分数,而这些人往往都是男生,说出性别不是想表达什么,但是至少表明了什么,还是回到开头,人在一出生大脑构造都是基本相同的,不会因为男女而有很大的不同,而为什么往往都是男性在“无端的愤怒”以及种种,是因为他们本身也是这种权利的受害者。

而到了今年,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还是一如既往地需要被表达的,所以说,其实是很可悲的。

一个男孩子,和其他男孩不一样,喜欢粉色,不喜欢踢足球,喜欢安静的事物,而遭到爸爸的暴力,从小缺少母爱,导致他性格一步步有缺陷,大脑的构造也变了,让他成为一个开始折磨别人的变态,就像影片里的男警察一样,没有人去问为何会如此,只会在意结果,不是说在意结果是不好的,但是想要去探寻最根本的东西,就应该是去最深层的内心。

我很感谢这位男导演,他把影片里的女性刻画的非常善解人意,(虽然大部分女性本来就是如此),与影片里的男人,不论是警官,还是卡尔的爸爸,都成了反比,这是我觉得特别不同的一点,也大概是让许多男性觉得“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好看”,“不舒服”的原因吧。

入侵脑细胞 (2000)7.62000 / 美国 德国 / 科幻 惊悚 恐怖 / 塔西姆·辛 / 詹妮弗·洛佩兹 文斯·沃恩

挪威画家Odd Nerdrum的《Dawn》

英国装置艺术家Damien Hirst《获悉万物内在形态后之欣慰》

 3 ) 人生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中

这部电影不仅在当年就是在10年后的今天画面也是很另类和奢华的,但是画面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好像MTV剪接到一起的,和导演编剧的经历有关,也正因为此,画面很有张力。

用电影手法表现内心和潜意识并不是首创,我认为电影的最大看点是影片的逻辑: 人生存在自己的意识中,意识认为自己死了,自己就死了,而且意识空间是多维的。

这是我看过的继《鸳鸯劫匪》之后詹尼佛洛佩慈的第二部电影,这两部电影洛佩慈的演技无论有没有怎样都是其次的,最关键的是导演更想借用她性感的身材,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她以挑逗征服男人为乐趣。

另外电影中的画面有性虐倾向,体现的是弗洛伊德的学说。

 4 ) 华丽诡异的梦境

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啊,可以进入到别人的内心去,窥探他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窥私癖,进入到别人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时,该会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啊!

看过这部片的人都不能否认它的场景确实是美轮美奂,华丽至极,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成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据说很多场景都是有出处的,模仿了很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品。

十年前就能拍出这样绚丽的效果,我想连张艺谋都要自愧不如吧。

只不过那样的世界是一个诡异的、奇幻的、妖艳的、甚至是恐怖的世界,可以称之为一种暴力美学。

不过我向来不是那种会为了美丽的色彩就夸一部片子好的人,它的故事情节还是我喜欢的题材,心理方面的悬疑片。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关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东西——潜意识、催眠、弗洛伊德、梦境、暗示,之类之类的谜一样的东西。

入侵脑细胞便是一部打着科幻旗号,其实是心理片的电影。

也符合了心理学的一贯思维,人的性格和他做事的方式,都可以追溯于童年时的遭遇。

这样的一种说法,我越长大越表示认同。

这部片其实有点融合了沉默的羔羊+阿凡达。

因为故事剧情也主要是追溯一个变态杀手的过程,但有所不同的是,入侵脑细胞更着力于探索这个变态杀手的内心世界,洞察他的思维和他可怖的童年。

我无法想象一个儿童或少年在他的童年时期遭受到变态虐待和凌辱,他还能完全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一个由内到外善良无比的人的几率有多高。

除非他了解到有美好的事物,如果他从不知道什么叫美好,那么那些残忍与暴力,在他的眼中将成为某种强大的力量和权力。

他也会用同样的手法,去对待每一个他所接触的人,因为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我说有点阿凡达的意味,是因为里面的科学家还有心理辅导员什么的,也可以通过高级仪器,使得人的肉体与精神分离,其精神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里,感知另一个奇妙无比的空间。

尽管入侵脑细胞里的那些世界不像阿凡达里的那么原始那么和谐,但是也是有另一种勾人心魄的诡异气息在又有散发着独特的幽香。

在整个看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有一种头皮发麻微出冷汗的感觉,但是我还是目不转睛地从头到尾专注地看完了影片。

尽管很多人评价它为一部烂片,但是看懂了的同志不约而同地都给了五星。

也许里面有太多象征性的东西,但你挖掘了那些细节后,才能咀嚼出其中滋味,恍然大悟品出此片的意义。

 5 ) 《入侵脑细胞》:隐藏着的幼小灵魂

 文 / 沈嘉柯每个成年后充满扭曲与暴力癖好的人,身体里都藏着一个幼小的灵魂。

在暗黑的屋子里,躲避在角落的小孩子,惊恐地看着一个成年人,在血腥的解剖尸体。

那个成年人胡子拉渣,头发肮脏面孔长着横肉,大口吸着香烟,满手是血液。

典型的意大利龙勃卢梭所说的天生犯罪面相。

镜头稍微一晃,又是这个大人殴打孩子的画面。

拳头巴掌恶狠狠招呼到小孩身上。

龙勃卢梭的学说非常脆弱,虽然被驳斥,但其中的成分却没有失效。

一个发育后冲动性格与体格蕴涵过多雄性荷尔蒙的人,确实比较容易犯罪。

但是,回到电影,就是这样一个成年后有着典型面相的人,在记忆的最深处,是走不出的困境,那个在暗房里被毒打的孩子。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斯塔格,大脑里的世界,所有的幻象都是一个孩子的恐惧联想。

那个残暴成年人的形象,直接是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

都是他自己的映射。

他把抓来的女性“猎物”先残酷虐待,然后活活溺死,是最典型的病态人格的恶性循环。

但是他并非是没有良知的。

在他的大脑世界里,有着鲜明的敌对双重人格。

一个分裂为魔鬼“魔奇尤葛”,一个就分裂为幼小的孩子。

女医生凯瑟琳所要做的,除了找到线索,还包括救下那个代表被伤害的一重人格的可怜孩子。

她已经投入了感情。

最后双重人格都在虚拟大脑世界里死亡。

孩子被放入水中,女医生的打扮是修女样子。

应该是代表着受洗清洁灵魂的意思。

终于斯塔格死了,大脑的死亡了。

一切结束后,被救的女孩哭泣了,女医生也哭泣了。

准确说,这部电影其实非常准确反映了犯罪人格的一种。

并且通过进入人的大脑,寻找最后一名受害女孩的线索,其实构思是非常棒的。

在犯人基本上大脑陷入瘫痪,而被抓去的女孩关在定期喷水的强化玻璃箱子里,眼看着慢慢折磨,等待死神。

情节跟着女孩的命运非常紧张。

加上志愿进去犯罪人大脑的女医生凯瑟琳,在玄妙的思维与记忆世界里的体验,特技视觉上的梦境全展现,非常精彩。

比最奇妙诡异的旅行还诡异。

人脑里的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事物。

八九成的心理问题来自童年创伤。

可惜票房反响都不怎么样。

也许太过恐怖的显示了一个病态人格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视觉来反映,不是多数人能够喜欢和接受的。

 6 ) 一部好看的科幻片

中间有些画面让我觉得很不适,看到最后没想到竟然是个治愈电影。

女主角,有人说她是圣母性格,每个人或多或少对于悲惨遭遇的人有一些怜悯心,何况女主的职业与儿童心理有关系,这样的性格确实才能拯救一些需要拯救的人。

比如深陷童年阴影的连环杀人犯卡尔,比如逃避现实长期昏迷的精神分裂小患者爱德华。

卡尔的梦境充满了阴郁,浓重的色彩与残忍的画面组合有种异常的美感。

卡尔在梦境里,是最强悍的王者,也是弱小的男孩,他从潜意识里对虐待他的父亲有种复杂的感情,他恨他,害怕他,又因为父亲在浸礼救下发病的自己而崇拜强大的父亲。

所以他实际上在模仿父亲,认为这样才是生存之道。

卡尔一面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扼杀女性的生命,一面又想方设法留下线索让警察找到自己。

最后弱小的男孩和邪恶的人格同归于尽,这才是他一直想要的解脱吧。

童年的悲惨不一定能让一个人变成坏人,但是绝对会影响人一生。

直到现在还有点没缓过来……神片!

 7 ) 把电影拍成了MV,但它依然是一部杰作

想起要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有点和影片中的几个情节相似,我很小的时候在影碟机上看过这部电影,但是能记住的仅仅是一些在当时让我觉得很难理解和略显恐怖的片段,比如女主角凯瑟琳穿着白色的衣服行走在沙漠之中,还有长着两个黑色犄角(或是两条辫子)的卡尔面目可憎的样子,当时凭我的认知肯定不会明白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如今看来觉得非常华丽且充满艺术气息的造型和弗洛伊德式的剧情设计也只是让人感到一头雾水而已。

稍微有一些阅片量的人都不会觉得这部电影很难理解,在本质上,它仍然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警方在一桩连环杀人案的侦查中抓到了凶手卡尔,他专门挑那些长得甜美可爱的女性下手,然后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将她们折磨至死,不过在他被逮捕之前,最后一个受害者茱莉被他关在了水箱里,超过40小时,她就会被定时上水装置活活淹死。

然而当警方找到卡尔时,他已经因病而昏迷不醒。

为了找到茱莉的下落,警方不得不想办法“进入”卡尔的意识里寻找答案,于是,他们找到了“坎贝尔中心”,一个可以让医生进入病人的梦里进行心理疗法的前沿机构。

电影的女主角凯瑟琳就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儿童医学家,当时她正在治疗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爱德华,突然接到这样的任务,她刚开始也觉得希望不大,FBI探员彼得不肯放过任何渺茫的希望,终于劝说凯瑟琳参与这项任务。

不过影片并不是按照上述的故事顺序展开剧情。

一开始,我们就被带进了爱德华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片荒漠,腾腾热气在画面中荡开波浪,视线所及,只有黄沙、枯干的树植和蓝得让人绝望的天空,大远景中的凯瑟琳穿着白衣,在荒漠上策马而行,虽然只有一个豆粒大小,但依然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

这一段落用画面诠释了孤独者的内心犹如一片荒漠,爱德华的世界里除了那头令他害怕的怪物莫基洛克之外似乎没有其他任何人,任何生命,凯瑟琳尝试接近他,与他交流,邀请他乘船远行,爱德华最后还是被吓跑了,凯瑟琳只好按下手上的按钮,终止实验。

影片的开场可谓华丽而惊艳,但它最先给人的感觉是困惑。

凯瑟琳的打扮和她身处的荒漠似乎不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之内,我们必须等到凯瑟琳从梦中醒来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并不是现实,至少不是我们熟悉的现实。

两者的区别正如影像空间所显示的那样,一个奇异而陌生,它让人想到诺兰的《盗梦空间》,梦中的世界总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现实的世界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不过这只是电影的冰山一角,在IMBD上有人评论说像这样的画面甚至比人物的对话时间还要长,这句话并没有夸大的成分,放映到影片的中后段,叙事完全转移到了主角的梦中世界,各种奇异妖冶影像造型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眼球,宛如一个绚丽多彩的万花筒世界,救援行动也迫在眉睫。

那么我们应该指责这部电影对于画面形式的追求盖过了它的叙事内容嘛?

当然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对于喜欢看故事的人来说,这些快要溢出视觉的画面显得过于空洞了,那些面貌恐怖的女模特、换了不知道多少套造型的卡尔和凯瑟琳、像艺术展览馆似的内心空间、还有那些血腥到令人反胃的装置,除了刺激观众眼球好像就没有别的作用了,这是名副其实的视觉盛宴,好莱坞特别喜欢这种套路。

当然了,提出这种指责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对于那些喜欢视觉艺术的影迷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导演塔西姆•辛,他早先以拍摄广告和MV而名声大噪,1991年,他为R.E.M.乐队的歌曲《Losing My Religion》拍摄的MV获得了多项大奖。

而《入侵脑细胞》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转型做电影导演并不容易,因为电影的时长、叙事方式、接受的人群与MV和广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

不过对于塔西姆来说,把MV的美学风格运用到电影当中是一条可以选择的捷径:重视画面的造型构图和人物的形象设计,尽量用视觉内容来交待剧情的信息,让画面而不是对话留在观众的脑海里,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可能就是时隔数十年,我依然对这部电影有印象的原因吧。

电影中与mv几乎相同的场景

mv《Losing My Religion》而且对于这种非现实的梦境、虚幻的空间或人类的意识世界,可以更好地发挥造型叙事的潜力,因为这些空间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没有人知道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时候导演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来创造这些空间。

最近重映的《阿凡达》为什么那么火爆?当然不是因为什么可笑的环保主题,而是电影中的外星生命体及其所在星球满足了人们的美好想像,在影院3D的观影效果中,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加逼真,同时也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一种陌生化的观看中不断被画面所震撼,这是所有好莱坞大片的制胜法宝。

《入侵脑细胞》更像是一部恐怖片,残忍的凶杀、卡尔对自己的肉体摧残(把钩子穿到后背的肉皮里,然后将身体吊起来,皮肉分离的场面非常令人不适)、还有那些血肉模糊的画面,童年时的卡尔被父亲殴打,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但其实这一切并没有脱离剧情的要求。

因为对于卡尔来说,他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噩梦,自小患病,父亲又精神不正常,他每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我们自然不可能在他的梦中发现多少阳光或温暖,那里只有死亡、魔鬼、尸体、和假装非常强大的自己。

最后,凯瑟琳不得不改变策略,让卡尔进入她的世界,那是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凯瑟琳像圣母一样温柔地安抚受到惊吓的童年卡尔,当那个长大之后的怪物卡尔出现时,她非常自信地挺身而出,与其作战,因为对于她来说,这个世界是她的世界,在这里,她无比强大。

不久后,茱莉获救了,有一大半的功劳要归于彼得,因为是他在卡尔的梦中发现了关键的线索。

不过对于凯瑟琳来说,她的任务是要拯救童年时的卡尔,虽然这一切对眼前的现实已经没有意义。

她曾失去了自己的弟弟,能体会到一个人受到折磨时是多么痛苦。

或许有太多的导演都应该好好感谢弗洛伊德,他的梦理论和童年学说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的灵感,银幕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精神分析式电影,而犯罪片早已熟谙此道。

卡尔的杀人动机被解释为童年时身心均遭受重创后的人格扭曲,还有像凯瑟琳弟弟的离世,彼得工作失误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灾难,最后都成了他们心中的郁结,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但是影片并没有利用弗洛伊德的解释来获取我们对于凶手卡尔的同情,正如彼得所说,就算有人比卡尔受到的伤害要多出一百倍,这个人仍然可以是一个不去伤害别人的正常人。

真正让我们同情的是那个童年的卡尔,通过凯瑟琳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他的父亲是如何像禽兽一样虐待他,那一刻才真正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凯瑟琳再次来到爱德华的梦中,这一次,她变得比之前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她作为医生对拯救患者的决心,也有保护童年卡尔时逐渐浮现出来的母性力量。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结局发生在梦中世界,爱德华的心灵荒漠终于可以像大海一样载船启航了,那么现实也会如此吗?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暗指了人生中的某些病症只能在电影中得到治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眠耳电影)

 8 ) 我的世界,我的规则

把工作留在这里,不要带回家里。

这个人出去得起来越频繁了,这次他只等了六天,他开始时几个月才犯一次案,这有两个可能:一,他以为我们蠢得抓不到他;二、我相信是这个,他想被捕。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不能制止他,他自己也无法制止自己。

有们有听过惠伦氏症吗?

是一种精神分裂,罕见但很严重,精神分裂的人这些部分会受侵袭,但惠伦氏症的人特别严重和快速。

不能给他大量镇静剂或精神药吗?

普通治疗精神病的药没有用,病因是病毒在母体感染神经系统,它一直蛰伏,走到有创伤引发,引发的因素有很多,通常都与水有关,但结果都一样。

他不只是患上紧张症,他是消失了,就像做梦而醒不过来一样。

这会维持多久?

永远。

她们以为只是绑架,不一定会死,但这只是一种折磨,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洁净仪式,然后才带她们回家,造成玩偶,变成玩具。

罪犯总是有忏悔的可能的。

精神分裂的人喜欢无重的感觉。

就像浮在水中一样。

你相信你内心有一部分是你永远不会展示给其他人的吗?

我想人人都有那一部分。

在实验中我进入别人的心灵时,我能看到这一部分,我感觉到它们。

在卡莱的内心,我感觉到一种我不想再有的感觉,他甚至不再是卡莱,是一个变态王国的帝王。

在那里他可以尽情堕落,我不想在这儿谈这些事。

我的世界,我的规则。

 9 ) 充满美感的惊悚片

看了抖音的推荐去的,没有错过这么一部充满美感和科幻感的惊悚片(本人阅片量可能不够多啊),画面美丽又诡谲,构图非常讲究,女主的装饰也很有特色和想象力。

剧情方面紧凑不拖拉。

女主打邪恶人格的时候,简直太飒了,就是邪恶人格脸上的表情太恶心了🤢。

当然结局我也很满意,我觉得女主没有放过邪恶人格,也完成了对卡尔的精神救赎。

 10 ) 华丽的潜意识,无言的宗教感

这部电影被归类到恐怖、惊悚一类,事实上是综合了科幻、心理学、后现代艺术、以及宗教感的电影,值得一看。

自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问世以来,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表达突然获得了一个无比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间。

电影可以把这个空间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源代码》、《盗梦空间》以及这部《入侵脑细胞》多少可以归为一类。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情。

虽然有人觉得这剧情单薄,但我却被这剧情深深打动。

这剧情层次在我看来是相当丰富的。

因为童年受到严重虐伤,卡尔·斯文罗成了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同时也是一个无比邪恶的施虐和受虐狂。

童年最严重的创伤体验,是被父亲浸入水中进行“受浸礼”。

这是一个邪教的仪式:卡尔的受洗不是在教堂里,而是在水中,并且被淹得半死。

卡尔在梦境中对卡瑟琳说,在这个邪恶的仪式中,周围的人都冷漠地看着他快被淹死而无动于衷,这让他毕生都保持着当日的绝望感。

于是,在这个受洗仪式中,卡尔获得了“重生”,不是从母亲的子宫,而是从邪恶的水中,水给了他魔鬼般的灵魂。

卡尔让那些洋娃娃般的金发白肤女子在水中溺毙,并且用漂白粉将尸体处理干净,只不过是童年受洗仪式的再现——让她们通过洗涤,获得“重生”。

卡尔的父亲当着他的面让他看继母的私处,女性生育子嗣的神圣意义被消解了。

卡尔父亲为儿子呈现出的那个世界里,是没有母亲、甚至没有女性的。

卡尔因为玩了洋娃娃,就被父亲毒打、甚至用熨斗——女性擅长使用的工具——在他身上烙下伤口。

这部电影中其实能看到基督教的影子,呈现出了一种复杂的宗教情结。

被囚禁在密室水箱里的女孩绝望地向“天上的父”祈祷之后,突然意识到必须“自救”,于是攀上了水箱里一根稍微有些松动的钢管,从里面艰难地呼吸着空气,为最后的获救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而获救之后的镜头则是彼得·诺瓦克双手在水中托起她,并且将这个托举的动作和凯瑟琳在梦境中扮成圣母、在水中托着童年卡尔为他“洗礼”的镜头进行切换。

而这一情节又能够照应剧中另外一处重要的细节:凯瑟琳和彼得在实验楼外聊天,凯瑟琳说卡尔童年遭受严重性侵,所以会陷入精神病症,但彼得说,“有人受到的性侵比他严重100倍,但长大之后不会伤害任何人”。

通过两人此时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流,可以知道彼得说的这个人正是他自己。

也就是说,彼得事实上是拯救了自己的灵魂,成了自己的上帝,正如他在影片结束处拯救了受困女孩、并且像”天上的父“一样托抱起她一样。

而彼得·诺瓦克的另外一处圣父受难般的重要情节,就是他在梦境中被扮成魔王的卡尔放在特制的刑架上从肚脐里绞出肠子,确切地说,更像一段脐带。

后来彼得在卡尔的家里看到了一张邪教的画片,就是基督被放在刑架上从肚脐处拉出一段肠子(犹如婴儿刚出生的脐带)。

可以看出,成年卡尔的理想自我,就是成为一个能折磨和杀死基督的魔王,只有这样才能像他父亲一样具有“power”,而基督的慈爱是他不需要的、要杀死的。

而且脐带又是连接着胎儿和母体的重要组织,他要把这一组织从男性身上(基督、以及彼得)破坏、消灭掉,让他们与母亲彻底分离、只有这样,灵魂才能获得“重生”。

甚至彼得的名字都大有深意:彼得正是基督的使徒之一。

彼得跌入梦境的第一个画面,是三位神态压抑、迷茫、惊惶、无助的女性枯坐在一片焦黑的田野里。

这个画面是挪威后现代主义画家oddnerdrum的作品dawn,可见导演对这部作品的敬意。

在原作中,三位女性都有着男性一般健硕的下肢。

她们对彼得所说的话也具有象征意义:我儿子是从我那个洞里掉下来的,又怎么样呢?

母性、禁忌、宗教感的失落,制造出了艾略特《荒原》一般荒芜的精神世界。

凯瑟琳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她在工作中有着出色表现,不是因为专业知识,而是因为具有出色的沟通天赋——或者说,她有着博爱的天赋。

她冒着极大的危险,让魔鬼般的卡尔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并最终“拯救”了卡尔的灵魂。

最后,她打败了成年卡尔,将他的四肢和心脏钉在地上,正如异教徒把基督钉在十字架上一般,并且将童年卡尔放入洁净的水中进行“洗礼”。

从这里可以看出,凯瑟琳的天赋,事实上就是具有爱的能力与接纳的勇气,从而更容易获得儿童的信任与尊敬。

凯瑟琳要拯救卡尔,不是通过“入侵”卡尔的世界,而是敞开自己的世界,让卡尔进入——这是基督般的自我献身。

最后,卡尔在凯瑟琳的世界里重浴女性——也是母性之爱,洗净了凶残父亲强加给他的邪恶信仰,灵魂获得了最终的平静。

总之,这虽是一部商业片,但制作上却有着各种精巧奇崛之处。

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把神异的画面都放到东方异域色彩的情境中,是考虑到欧美社会对于“渎神”仍然有某种不能宽容、还是因为这样更能赚人眼球?

还是导演对于从纯欧美的宗教背景下出发谈论这个话题不够过瘾?

没有打满分是因为这种异域色彩的梦境场面太过美艳华丽而显得多余,对于推动剧情无助。

《入侵脑细胞》短评

剧情在罪案类电影中或许只能说是平平无奇,但美术方面的成就是无可挑剔的,精致的构图,华丽与诡异兼备的画风,奇特又不失美艳的造型,对于艺术品的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复刻,都体现了导演的品位,甚至穿孔悬吊、抽肠之类的重口味画面都带上了邪气的美感

8分钟前
  • Tina
  • 推荐

创意不错 越看越窒息…女主和我一样星盘巨蟹很重吗?感觉这片充满了对母性的嘲弄以及对男人所谓"英明果敢"的肯定😊 看的时候就觉得和《坠入》很像,没想到真是一个导演。

10分钟前
  • 就是那颗紫薇星
  • 较差

极其诡异的梦境 华美的场景 硕大的脑洞 然而配上了毫无看点的烂剧本 让人有一种暴殄天物的感觉 明明是一个争分夺秒救人的故事却拍得毫无紧迫感 过过眼瘾烧烧脑还可以 把它奉为神片就太没必要了。

14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进入梦境和梦境本身比较猎奇,罪犯的杀人方式基于自己受洗时的痛苦经历(罪犯有被遗弃在水里的感受又基于被父亲的长期虐待),想让被害者“感同身受”。所以一切源于孩童时期的遭遇,父母看了会否心惊?不好好对待自己孩子有可能会养育出一个恶魔。女主很美,之后没接到好戏真可惜。整部片结构和叙述清晰。

16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还行

在你甜蜜的梦境里,我是不死的金甲。不要以为你有睡醒的一天,我要用水掐死你。

20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除了美术设计之外一无是处的电影,在不必要的情节上浪费太多镜头,造成剧情节奏缓慢无比,剧本展现太差。固然梦境的场景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挽救不了这部电影本质上的平庸属性。所谓的概念先行也完全都能够在移魂都市和异次元骇客中找到类似的影子。盗梦空间虽然是后来者,但是剧情结构以及剧本的紧凑度上胜过本片十倍。

22分钟前
  • 孤独的猎人
  • 较差

令人惊叹的想象力!画面实在太美了!故事本身就是个载体,为了能让导演肆无忌惮地在画面上挥洒。

25分钟前
  • 过气冷箭
  • 力荐

太华丽了!只可惜故事本身有点儿脆弱……

27分钟前
  • 猫阿水
  • 还行

拍mv的导演拍个电影果然都这么有画面感,梦境部分整个都像一个超长mv,简直就是恐怖真人秀+装置艺术

29分钟前
  • 孙道德
  • 推荐

十分精彩的梦境模拟,而且完美的语言了人类对于AI的运用,即抽象又抽象。十分怀疑导演得精神状态,一个正常人类是拍不出这么巧妙且且风格化的惊悚片,而且在保证画面冲击的同时也没有那么邪典。我最喜欢男主对于杀人犯人格形成的评价,受过伤害的人又不止他一个,为啥非得变成变态杀人犯呢?

30分钟前
  • 对称的福尔摩斯
  • 还行

2000年出的科幻惊悚片了,12年后看来依然不错。故事和科幻的设定在如今看来已经有点老套了,但导演对场景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视觉效果依然很好看。不过国内有些是剪辑和谐版,会少很多漂亮的场景的,找片的时候注意下是不是全本的。

32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跟塔西姆·辛后来《坠入》一样的毛病,能把视觉元素玩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俗套的叙事越发摧毁了视觉的新奇感。转行当MV导演没准会迎来事业新春。

35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还行

纯粹的MTV,视觉在那个年代看起来有点意思,仅此而已

36分钟前
  • saint2021
  • 较差

【7分】和《坠入》一样,塔蒂姆辛都是通过虚实世界拓展故事的和画面的可能性。同样是观众-影片中的现实-潜意识/梦三层嵌套,也同《坠入》一样,把视觉效果玩到了顶尖。不过这个故事,有点难共情。

40分钟前
  • 坠落幻觉
  • 还行

用科技手段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这个题材很吸引人。脑中的世界如梦幻般瑰丽、诡奇、跳跃,画面极其精致、华美,但此片距离五星还有些差距,切入点虽选的不错,但总少了震撼人心那样的一击,算是遗憾吧。

42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推荐

一个男的内心有什么好探索的,无非就是暴力,毁灭,虐女他爹虐待他,结果他成为了专杀女人的杀人犯,就已经充分说明了,所谓原生家庭父亲虐待他造成他这样就是个借口罢了,一个博取同情工具。很简单,他就是个劣精,厌女重症杀人犯

46分钟前
  • 不喜大人
  • 很差

小时候这部好像占据了美国电影票房榜很久啊,切片马和女主红衣倒吊的画面印象很深刻,突然想起来就挖出来看了可惜只找到在线的,好多段都被和谐了。画面美工棒,才发现是【坠入】导演的早期作,难怪大场面都像MV。

49分钟前
  • 唔想郁本郁
  • 推荐

没有什么意思,无限趋于无聊

53分钟前
  • 水里没有鱼
  • 很差

导演生于印度,新作《坠入》。MV导演出身

5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设定还行,剧情走向太简单。生搬硬套,冲着女主像朱莉看的

59分钟前
  • pipodream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