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以后,内心有些悸动,感觉脑袋里面一直在想,却又不知道到底是在想什么。
他们的相遇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能够拥有是幸福,但不能持久是痛苦,如果这样一个命题摆在我的面前,我会如何选。
你可以遇到你喜欢的人,她会是你现在天天在梦中勾勒的完美情人,但你们只能在一起3天,然后你们会分开,并且分开的时候你们仍然非常相爱。
你是希望,还是不希望遇到。
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希望,我想大多数人也会,也许每个人都会,大家都想有生之年能体会最纯粹最高潮的爱情,但一旦到了分开的时候,一些痛苦的人也许会想,早知如此痛苦,当初就该平平淡淡。
sara勇敢的追随了自己的爱情,但她失去了家庭,自己的孩子失去了母亲。
nick得到了美人的心,却只能看着她因为自己凋零。
每个人都有过幸福,每个人结局都是无奈。
我期待幸福,但是如果没有悲伤,幸福来临的时候,我又如何知晓?
生命就像一滴水,让他在碧海蓝天翱翔,也让他在悬崖深渊干涸。
克利夫·欧文,我迄今所见的最具男性美的面孔,由这样一张脸,出现在《超越边界》里是最合适不过。
安吉丽娜·朱莉扮演一位锦衣玉食的伦敦上流社会已婚女子莎拉,在一场豪华派对上,被骤然闯入的尼克医生一番拯救非洲灾民的激情演说深深打动,潸然泪下。
拣起有人恶作剧扔上的一只香蕉,尼克说道:“谢谢,这只香蕉提供300卡路里,超过这个非洲孩子一天的热量了。
”作为观众,我不由得心一紧,我们熟视无睹之下,确有多少活生生的生命嗷嗷待哺!
莎拉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如同泰戈尔诗句描绘:“唉,我不能留在这所屋子里,因为这个家已经不是我的家,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呼唤,他正沿着大路走来。
”她毅然带着捐助的物资向赤贫而战乱的非洲进发。
一只大鸟停在一个饿得无力逃避的孩子面前,虎视眈眈,这取材于一张著名的新闻照片,电影把此镜头也真实再现。
莎拉和尼克的爱情仿佛天定,而电影却经过了较长的铺垫,经过美好的压抑,才让他们之间激情迸发,共赴爱河。
家庭责任感驱使他们选择了离开对方,莎拉默默在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援助消息里,搜集着尼克的点滴消息。
她也成长为英国著名的慈善大使。
在最危险的地方,永远有尼克。
这个全身心投身人道援助事业的男人,具有舍生忘死的执拗品质,也正因为此,让莎拉不能释怀,为营救他深入虎穴,直至茫茫雪地上被恐怖分子追杀,一个劝对方逃走,一个为救对方不惜踏雷身死,像一切伟大而悲剧的爱情一样,一定是死亡,才能在终止爱情,也才能延续爱情。
两鬓染霜的尼克找到他和莎拉的女儿,小女孩像她母亲一样弹着舒曼钢琴曲,尼克陷入深深的怀念之中。
感人至深的人道主义情怀,精神高度一致的美好爱情,构成了这部片子的深厚底蕴,让我产生童话般的幻觉——或许,这俗世里,真的存在命运交汇的一瞬?
不知道,这次应该是为了什么。
只有爱。
看介绍,以为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嵌在很官方的名义下无聊的做秀,不祈求能带给我什么。
不喜欢那个女人,也没觉得那个最完美面孔的男人有什么了不起。
就这样。
开始的很平静,甚至让我有点厌恶,硬扯出慈善,拽来个可怜巴巴的小孩子,配上莫名其妙的慷慨激愤,,真是反感的很。
进行。
她去了。
所以要说还是纪录片震撼人心——尽管这不是,可那样的大环境,那些个人,那许多的场面,由不得你出离情景,记不起你是在看电影。
男人一如既往的酷,但性格渐渐饱满,知道了他的愤怒何在,一角的魅力渐显。
看那个小孩子一点点的好起来,直到坐起来,瘦弱,但是努力的活。。。
很强大。
她归。
但暗涌。
临走的回望。
他的视而不见。
最后又怅然若失。
无语。
凝望。
苍凉。
就此改变了人生的轨。
老友重逢,漫不经心的问候,心,是不安的。
再见,没有香水。
恩,适时的交代了地雷。
婴儿啼哭的场面没觉得怎么不忍,倒是想起了战舰波将金。
致敬吧。
有种不详的预感。
再归。
物是人非。
心未还。
后面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又或者是想说的太多。
就也只能看着。
看着。
到最后。
曲子响起。
可惜不是你。
《Beyond Borders》,翻译为《超越边界》,欧文和茱莉分别饰演一个男医生和一个女社会活动家,在世界各地的难民营开展各种救助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从饥饿、疾病、炮火中挽救尽可能多的人的生命,他们历经埃塞俄比亚,柬埔寨,车臣。。。
最后女主角不幸在车臣踩中地雷,为影片画上凄婉的句号。
剧情远比我讲的丰富,包含友谊与爱情,救赎与希望。
救赎?
没错,他们,尤其是男主角一直在全身心的投入各地难民营的救助工作,作为非官方组织,他们的资金来源很不稳定,有上顿没下顿的,还会受到当地不同武装组织派别的阻挠骚扰甚至生命威胁,但不管条件多困难,他们都在坚持,多救一个,再一个,鲜活的生命。
为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为他们的行为所震撼。
看到后面,我在想,也许,他们不顾一切的救人,实际上也是在救赎他们自己的心灵,救赎地球上所有那些衣食无忧却终日碌碌无为人的心灵。
纷争,战火,饥荒,痛苦,这些灾难是谁造成的?
不要说什么是那些军阀政客们,与我们无关。
是我们造成的!
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分子,所有的罪恶,没有人能逃脱干系。
影片开头欧文带着一个非洲小孩大闹慈善捐款晚会的桥段,让我们看到了慈善家,捐赠者和我们自己的伪善。
我们大家,都需要救赎。
有人在帮我们,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
跟朋友推荐的时候把它定义为伦理片。
是的,未婚男人和已婚女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爱情故事。
杯具的集装箱。
1984,圣经的饥荒。
伦敦。
Benefit Party,上层社会的交际;忽然闯入的“暴徒”,带着骨瘦如柴的孩子,穿着白色礼服的新娘被人群撞倒(当时我还以为Nick被Sarah甩了来砸场)。
于是男猪脚站在围观群众之间大骂你们这些钞票里冒出来的浓痰,知不知道埃塞俄比亚有多少人濒临死亡。
那女人,真是可爱又傻气。
听过这番话后亲自跑到埃塞俄比亚,穿着白色长裙。
她和Nick吵架,被强势的思想征服,爱上他。
然后回到伦敦,继续自己的生活,以联合国难民救济组织成员的身份。
那时她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她为了工作很少给他讲故事。
因为埃塞俄比亚相处过的朋友的请求,她一个人跑到柬埔寨。
为了难民,为了见Nick.其实,是棋子。
大家都利用她的善良。
输送物资的路上因为货物里夹带了武器和情报图,差点被杀;到地方后又因为没有带来武器和图,牺牲一名同事。
然后,和他不伦之爱。
在没有社会力量约束的陌生国度,该发生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他拒绝她,说不可以这样;她哭,她无奈,她回英。
那一年1989,柬埔寨越南,红色高棉。
后来她有了一个小女孩。
1995年。
她知道Nick在战乱的车臣失踪。
神魂不安半夜想悄声走掉,丈夫出现,劝解无效。
(意料之中必定会精神出轨的丈夫。
是啊,谁能忍受自己的妻子爱另外一个男人,对自己又联敷衍都不假装呢?
)Sarah倒像是受到巨大侮辱,去车臣找Nick——又一次一个人。
(内牛满面……姐啊,您真能跑……)大胡子男人跟她说了Nick的下落,她去。
那男人昏迷着,外面到处是飞来的炮弹。
谁让这是茫茫雪地,这屋子自然是靶子。
童话里,女主角都被王子唤醒;电影里,情节对换。
她跟他说很多情话,摇他,说她的女儿流着他的血。
他醒来,两个人跑,终于无路可逃。
他说:Sarah你走吧,他们不会拿我怎么样的。
她跑,踩到地雷。
回头看他向她跑来,眼神绝望。
或许那瞬间,她想起柬埔寨瘸腿司机对她说的话“你永远忘不了那情节,地雷在你身边炸开。
那巨大的声音,你永远忘不了。
”忘不了的,只愿是那薄情郎,而不是巨响吧。
Nick活下来,片尾他去了伦敦,隔着窗户,看到他和Sarah的女儿弹钢琴的样子很可爱。
片头,Sarah也弹着优美的曲调,那悠扬和整个电影的主题——战乱,贫困,饥荒,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无法窥觑,这一半人的日子那一半人无法想象。
她本可以过贵妇生活,虽然萧条的经济会带来一些压力,但是她永远没有露宿街头,靠装猴子获得香蕉的机会。
可是Nick打破了这平静,他带来黑人小孩JOJO,在有人向他们扔来香蕉的哄堂大笑后说出让人无法挤出哪怕一丝笑的话。
或许,本来Sarah就有着一颗狂野的心,不懂得平淡的安分守己有何意义。
早在Nick第一次亮相,潜意识里她就被俘虏了心。
“如果拼命都要在对方心里留下什么痕迹,那么,就是前辈子欠你的债吧。
”一命换一命。
柬埔寨婴儿的命,是将被拨开保险的手榴弹扔出室外的美国人的命换来的。
Nick在车臣的命,是踩上地雷的Sarah的命换来的。
那些一个人的大镜头——站在非洲高崖上白衣翻飞的Sarah;被枪指着头的婴孩;笑着对Sarah说"Ture love?"的车臣商人……细腻的表情,让人受到强烈的震撼。
什么是悲剧?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
悲剧是在你眼前毁灭美好,而你无能为力;悲剧是你爱的人爱了别人,你却只能绿帽子下去;悲剧是你知道两人相爱,却苦于现实无法在一起;悲剧是为了一个人涉水拔山,最后依然无法白头偕老;悲剧是看着心爱的人在眼前,你张开嘴唇,发现无话可说;悲剧,是你不该打扰我内心的宁静,让我踏着荆棘不觉痛苦,也再也不能忘记你。
我忘记了什么叫悲剧,只记得我很爱你。
而你说:我们的爱,从来没有边界……附电影背景历史知识(来自谷歌):一。
1984-1985埃塞俄比亚。
被考虑其中一在人类的历史的最毁灭的饥荒。
实际上有二次饥荒,在这个期间-一在北部地区和一在南部地区,其中之二是平等地破坏性的。
在北部的饥荒主要归结于政府的无情粗心大意,并且在南部的饥荒那时主要归结于短的雨的失败。
Derg的王朝在埃塞俄比亚广泛被认为饥荒的最重要的起因1984年。
当Derg在控制,有在多达的叛乱十四国家的行政区。
在这个期间,很多局部组竞争互相反对控制国家。
因此,为了结束所有这些叛乱, Derg开始杀害政府的‘被怀疑的’敌人。
这个期间(1977年到1978)称数十万人民由Derg系统地丧生的红色恐怖。
它不会是牵强附会的说在红色恐怖期间,饥荒的种子在埃塞俄比亚1984故意地被播种了。
在这个期间, AMC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rporation),公司由Derg在乡区设定,开始提取食物从农民喂养城市人口。
这移动是全国性不安的一个直接结果在城市人口由于之中的叛乱。
Derg设法通过给食物谷类抚慰城市人口以非常便宜的价格。
然而,这结果是农村人口的一个灾害,特别是农民。
Derg在乡区固定了食物谷类的结果的非常低价和此是障碍因素到生产。
农夫,应该给食物谷类他们的份额AMC,在累积很多债务的开放的市场上买了五谷。
其中一Derg的最可恨的移动是非农业活动的制约。
幸亏这可怕的移动,农夫没有能参与非农业活动例如劳务输出和狭窄贸易。
结果,他们没有能补充他们恶劣的收入。
在这个期间,几乎500,000位农夫丢失了导致崩溃在状态跑的商业农场他们的收入的一个重大部分。
所有这些事导致了饥荒在国家的北部的埃塞俄比亚1984年。
在中间80,事是混乱的在埃塞俄比亚。
地方叛乱、庄稼的惨败和Derg的鲁莽的态度导致了一次主要人道主义危机在饥荒的后果期间在埃塞俄比亚1984年。
几乎六百万人民依靠安心食物,并且水运疾病和饥饿死亡是繁茂的。
在这时间,国际社会严厉地批评了政府,并且很多救援组织为受影响的人民提供了食物。
在居住的人民饥荒击中了一部分的国家被移动了向南部的部分。
饥荒在埃塞俄比亚1984影响了几乎八百万人民。
估计的死亡人数一百万。
很多史学家在20世纪称它‘圣经的饥荒’。
很多国家包括美国、苏联、德国、波兰、加拿大和瑞士在对famine.的人道主义反应介入。
二。
越南,柬埔寨。
红色高棉时期。
1978年12月25日,越南因为赤柬屠杀2万越南裔柬埔寨人,集中10万主力部队从七路推进。
一路除了少数红色高棉武装以外,几乎没有遭遇什么抵抗。
老百姓对杀人如麻的赤柬早就深恶痛绝,恨不得食肉寝皮,将波尔布特等人碎尸万段。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越南鬼子再坏,也不会超过安卡(赤柬国内老百姓对赤柬的称呼)。
由于内部清洗的严重,红色高棉内部人人自危,军队失去战斗力。
越南军队打进来的时候,柬埔寨人民起来拥护支持越军,部分红色高棉军队倒戈投降越军。
越南出兵仅仅二周之后,1月7日,越南军队攻陷金边,8日由在清洗中侥幸逃到越南的 赤柬师长和省委书记 韩桑林建立政府"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韩桑林同时宣布越南并非入侵,而是帮助柬埔寨人民实现了解放。
赤柬军队保护党和政府,还有数量高达近万人的中国援柬专家团夺路而逃,一路逃到柬泰边境。
1989年随着苏联解体,越南从柬埔寨全面撤军,将政权移交给柬埔寨人和联合国。
三。
车臣1995年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2--1996.12.) 1994年12月11日,叶利钦签署《解除非法武装和在车臣境内恢复宪法法律制度》的命令,同一天早晨7点,俄联邦武装力量和内务部部队约3万余人从西部、西北和东部三个方向向格罗兹尼方向开进;12月16日,俄军进入车臣;12月31日,俄军攻打格罗兹尼。
1995年1月-3月初:战争第一阶段,即攻打格罗兹尼 1995年3月初至1995年4月末:战争第二阶段,俄军攻打格罗兹尼外部地区 1995年5月至6月:战争第三阶段,俄军山地剿匪 1995年6月至1996年12月:战争结束阶段,俄车和谈、解救人质、撤军 据俄国防部统计仅首次攻入市中心的俄军131旅,在3天中就损失了近800人和20辆坦克、102辆装甲车。
到1月28日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不得不宣布俄军攻打格罗兹尼的人数增至38000人,坦克230辆、步兵战斗车454辆、火炮和迫击炮388门。
俄军的重型装备在车臣的小村落完全起不了作用,首尾相接的坦克、车队进入车臣的村落后,头车及尾车即被摧毁,车队夹在中间进退不得,成了待宰的羔羊,大部分俄军因此成了枪下亡魂。
截至1996年8月30日,在车臣战争中,俄军阵亡2837人、伤13270人、失踪337人、被俘432人;损失飞机5架,作战直升机8架,坦克、装甲输送车、步兵战斗车和装甲侦察车500余辆;车臣武装分子有15000人被消灭。
1995年2月,格罗兹尼南郊,待命的坦克部队 被RPG从车体侧面打翻的Т-72Б1 在11月大街上进行战斗的276摩步团的坦克分队,他们特别幸运,从没被车臣匪徒击中过
当长发而忧郁的JOLIE坐在钢琴旁弹奏《童年印象》的时候,我几乎不能相信同样的一个女人刚刚拍完了那部《古墓丽影2》,她身上一点也不见野性或者勇猛,侧影里有对某人的浓浓思念。
而之后,更让惊讶的是时间回到1984年冬天,她留短发,简单的白裙子,这个女人居然有羞涩的微笑,正如她扮演的SARAH。
刚刚20出头的年纪,上层社会的小姐,正和她的未婚夫参加一场为庆贺救济非洲的慈善晚会。
而那天晚上,他闯进了他们的衣香鬓影,带着他行医的难民营中的一个骨瘦如柴的小黑孩嘲讽这样一个宴会,也为他的病人——那些被世界遗忘在疾病和饥饿中一点点被死亡吞噬的人向那些富人求援——虽然这样激烈的演讲被警察打断。
没有其他人在那个晚被他打动,CLIVE饰演的NICK是个言语冲动的人,还有些和他医生身份不相符的粗野。
而她,却在他的讲演中流泪,并下了决心,要自己送一批供给到他救济的地区。
埃塞俄比亚,她前里迢迢来到这里。
一幅骇人的景象让她大叫着要卡车停下,一只兀鹫正盯着一个已经瘦成骷髅的小孩,不远处她的妈妈的肚子上已经裂开一个大口子,苍蝇围绕着飞舞。
卡车载上了母女,却在途中被武装分子截停,好在他来调解。
为她解围之后的他并不多看她一眼,嘲笑她要救助母子的想法,因为他已经见过太多这样的情形。
她的坚持让他在惊讶中还是答应了做手术“YOU WEAR PERFUME IN 其他THE MIDDLE OF A FUCKIN DESERT……”他的嘲笑还是一如既往。
但在她对孩子的坚持中,他的冷漠背后渐渐有了些感动,在晚上偷听她的钢琴,然后走去她的帐篷笨拙的搭讪,更笨拙地微笑和呆呆地注视。
有一种可能在白蜡烛温暖的光中弥漫,但她很快要离开,临走前她问:你为什么从来不叫我的名字。
在一大段独白之后,忍住眼泪的他说:如果我失去的每一个人都有名字……她无言,最终不说再见离开。
他的目光送她,很远,背后打了许久的井奇迹一样喷出水来,也许有人,就是在绝望中给我们希望。
她回家,开始做一个绝望主妇,失业的丈夫说要去面试的时候,竟然和一个女人在家里被她撞见。
1989年,他的同事ELLIOT来伦敦拜访她,要借她工作的联合国的旗号运送一批供给。
她主动要求去送,因为那个她日夜惦记的人,终于可以再见。
但柬埔寨仍然凶险,他运送的供给中被人藏了军火甚至地图,他们从路卡军队中逃出一命,却在突然闯入难民营的一票匪兵引发的骚乱中失去了自己的同事,也不得不带着全难民营逃亡。
终于到达目的地的夜,他和她在一间房间,她对他倾诉4年的想念,终于有了该发生的事情。
第二天,他要他们分开,因为他的世界永远在最危险的地方。
车臣的冰天雪地,她听说他失踪,不远千里去寻找。
终于在武装分子守卫的小屋里看到已经奄奄一息的他,她奇迹一般带他在突如其来的炮火中趁乱逃走。
就当UN的营地在咫尺之遥的时候,却被追来的武装分子追上,他又一次要她先走。
她不肯,却最终仍是在他的一个吻中又一次要离开。
武装分子在背后射击,他中弹而她忍不住回头去看只一步就踩到了地雷。
不知晓情况的他大喊要她逃走,她象个委屈的孩子似的无助的喃喃着说别过来。
他却挣扎着一点点靠近,她含着眼泪,为了这个让自己牵挂了10年,却一起没有过10天的男人活下去,闭上眼,默默地移开。
一声巨响,黑烟过后,他被气流击倒在雪里,一瞬间不能相信自己得到而又失去了什么。
之后,他在英国的某条乡间小道,读着她的信,那些文字隔着生死,说着最简单的话:我爱你。
他嘴角有一丝微笑,这个总是为了天涯海角不相识的人的性命而拼搏的医生,也有个人在时刻惦记的他,并且愿意用自己去换取他的生命。
但她还有更珍贵的礼物留到最后:他们的女儿,那天让他在冰雪中仍然要生存下去的理由——他静静地注视着小女儿,她在弹奏那首他熟悉的钢琴。
生命的音符总会继续,以想象不到的变奏,却依然延续一段美丽。
最近看了CLIVE OWEN的许多电影,越发喜欢这个大器晚成的男人。
今年40岁的OWEN不算惊人的帅,却因为棱角分明的五官和蕴藏野性的眼神而浑身充满一种沧桑的性感。
电影里的医生几次独白略显有舞台感觉,表情也大多数时候严肃,有评论说他只会木讷。
不过也难为他总是演这样的英雄,硬汉,硬汉总不能表情太丰富吧。
综合他过往的片子,演技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而片中真正有机会大炫演技的是JOLIE,很难想象JOLIE出演这样一个沉静而为爱奔走UN女官员,更难想到她演的如此之好。
做为UN亲善大使的她自己也有到饥荒地区救助的经验,她身上的母性在片中散发出无比的光辉。
感情戏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当女人爱上男人,不一定是朝朝暮暮的相守,而是经年累月的思念,甚至在危急的时刻自我牺牲。
喜欢她的坚强,也许在这里更应该叫做坚韧,这样一段爱情,能吸引人关注救援事业,JOLIE的亲善大使真的做的尽职。
首先必须向在难民营工作的人道主义救援者致敬!
他们实在是很崇高,任何褒奖的词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很庆幸自己在安宁的地方幸福的生活,难民的生活让人触目惊心。
埃塞俄比亚难民营让人很绝望,那里看不到任何的曙光,除了水井都没有任何希望。
战争中受苦的总是平民,不管是红色高棉还是车臣。
找到真爱并携手为自己的信念奋斗也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女主死而无憾。
无疑,影片围绕着茱莉展开。
据IMDB介绍,茱莉自从参与了在柬埔寨取景的《古墓丽影》之后,目睹了柬埔寨当地的饥民,开始书写她人生中慈善的一页。
坐着越野车,在非洲沙漠中,茱莉穿着素白的丝质衣服;在热带柬埔寨,茱莉身着净色的短袖T恤;在冰天雪地的车臣,茱莉裹着高领毛衣头戴绒毛帽子。
如果换一下配乐,把刚才几个镜头组接起来,会不会又是一个《古墓丽影》呢?
这一次茱莉的角色完全没有雄性的阳刚,取而代之的是女性柔美的倔强。
她被饥荒的事实震惊之后的那个表情,眉头紧皱,眼中泛有泪光。
这些都是茱莉的基本功。
在灾难和慈善的舞台上,这样的表情几乎是规定动作。
而该片的感人之处,是本来就以身体力行的茱莉。
据说这片的拍摄在导演和演员的物色上都一波三折。
我却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个片子是为茱莉而生的。
因为她萤幕之外的在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的工作身份就比得上任何一个演员的演技。
茱莉真的就去过难民营,而电影中那些被截肢的人的确是地雷炸伤的受害者。
不知道那些场景是不是都是搭建的。
我更愿意把这片看做是纪录片。
因为如果是在拍电影,导演喊一声Cut,这个场景是结束了,但是难民的饥饿和痛苦却无法停止。
那些茱莉的反打镜头不需要喊Action才能开始拍摄,它们时刻在茱莉脸上。
茱莉是好样的,因为此片收养了自己的孩子。
电影还引用了那张经典的普利策奖新闻照片的场景。
要表现痛苦和饥饿,不愁没有证明。
同寝的人说,那些穷人和挨饿的根本不值得同情。
他们只会生孩子。
去扶贫、去支教有什么用?
世界上那么多这样的人,能帮得完吗?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浪漫的电影是无法解决的。
并不是Nick在喝了High Energy Milk之后回复体力的胸前听听心跳,回头意味深长地说一句:One Life.那么让人看后产生去拯救他们的冲动。
而这浪漫的电影让我想起那个故事:一个哲学家清晨看见海滩上一个小孩在把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的海星一只只扔回去。
哲学家说那么多你是扔不完的。
小孩说,我仍得一只是一只。
超越边界,看到题目,会认为是故事讲述的一个在边境来回争斗、穿过树林、沼泽地之类的,最后跨过了边界,一片祥和的电影。
直到看完电影,听到在莎拉脚下的地雷爆炸的声音时,我才恍然大悟,该片超越的何止是地域,更多的是爱的超越,更准确的讲是超越爱的边界。
“爱”,有广义的爱,在伦敦的慈善晚会上,当她听到尼克讲述难民营救地的难民是如何的饥饿,如何的无人问津,如何的需要大家真正的救援时,莎拉的心为之所动。
后来集资,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地界,运送医药和食品。
一路上漫沙飞扬,一排长长的队伍在无精打采的、顶着烈日的缓慢移动着。
路边一个瘦弱到几乎被野鹤的吃掉的男孩……看到此,不禁震撼。
竟能瘦到如此地步!
胳膊的粗细相当于壮年男子的两根手指的粗细。
在皮包骨头的身躯上,是极不协调的大脑袋,深陷的眼睛,无力的低垂。
亲眼所见这些,莎拉的善心似乎再也收不住。
接下来一次又一次的运送物资,和那些救援人员一起帮助难民。
当然,这里面也有另一种“爱”,情爱。
或许是尼克在那次慈善晚宴上的激情演说,或者是尼克的固执,又或是他的执着,总之,她被他深深的吸引了。
以至于在每一个清晨,她和他是一起起床;每一个夜晚,她和他是一起入睡。
尽管这只是一种思念。
对,是四年来不曾改变的思念。
莎拉过生日,她的小女儿为她弹奏一首生日歌,她的小儿子为她点上蜡烛,一家人热闹的祝贺她生日。
但只有自己知道,心早已不在眼前。
尼克无时无刻不在莎拉的脑海里。
莎拉的一次升职演说,作为联合国难民组织的发言人,叙述到世界有多少需要帮助的难民时,在她眼前的一幕幕都是尼克的身影,是尼克为了难民难过的眼神。
这使得朱莉不得不终止演说。
此时此刻,她必须马上知道尼克的下落,她要知道尼克的生死!
对尼克的爱,让莎拉勇敢走向深山的基地组织。
为了找到尼克,不顾姐姐的劝说,毅然决然的踏上车臣的深林。
四处透风的小房间里,看到了半昏迷的尼克。
此时外面一阵硝烟,莎拉决心要带走尼克。
趴在尼克的耳旁说,她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他是爸爸……白茫茫的雪地上,两个人互相搀扶朝着救援组织的基地跑去。
满以为皆大欢喜,满以为就此结束……谁知,又起波澜。
后面的武装官兵穷追不舍。
我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让这两个几经受折磨的人再次经受离别的痛苦。
尼克对朱莉说,你先走,他们不会杀我,我还有价值。
这又一次给我希望,我期待莎拉先逃出去,然后如尼克所说找到救援,她们俩就能再见面。
可是,可是……莎拉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右脚不是一般的僵硬。
哦,天啊!
真是不愿相信自己的猜测,果真是地雷!
我开始双手合十祈祷,希望还有奇迹,或许地雷不会爆,或许有人推开了莎拉,或许……“嘣!
”……一切已然成为过往……爱的代价必须要如此壮烈吗?
爱的边界必须要如此超越吗?
爱,必须要如此沉痛吗?
实在不忍,实在不舍……
这是念大学时期,试听课上看到的影片。
这是AJ首部让我感动的作品。
洗净铅华的她朴实的表演更容易让人专注于故事,Oh My God!
我真的喜欢这个故事!
那么真实,那么直入人心,他们的爱情那么隐忍深刻。
谢谢你Martin Campbell,曾经让我感动过。
PS:我后来在音像店里找到了这部电影的DVD,RMB7元。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