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曾经是开一间书吧,然后坐在里面看时光流淌。
静静观望着太阳升起又落下。
从下午到夜晚,天空从浅蓝色变成黑色,偶尔窗外奔腾的车流的光束稀稀落落的打在书架上。
我坐在二层,整个身子陷进靠背的沙发里,音乐从右耳的侧面传来,隐隐约约的女声,回荡在安静的空间里 ,幸好还有人在不远的地方聊天,我喜欢这样既不孤独又可保持私密空间的场所。
在这里,我看完了一部叫做《公寓》的韩国悬疑恐怖片。
关于恐怖片为什么恐怖,造成恐怖的视听元素,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
比如,把声音关掉,把阴影去掉,恐怖片就可能完全改观。
当然,故事本身的悬念也造成了一定的戏剧性效果。
重点是,好的恐怖片总有一种心理穿透力,让你在看完之后的一个礼拜内都不得安睡。
前一阵,在一个超市门口,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竟然买了一本《心理》杂志,创刊号,大概是被上面的一些标题所吸引。
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更多学校的心理学专业正在日益兴旺起来。
而电影故事里的恐怖元素也不再停留在单纯的视觉效果,更倾向于利用心理学的恐怖效应来吓人。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韩国电影名字叫做《蔷薇红莲》.姐妹两个人,姐姐精神有病,但是这个事实直到结尾才被澄清,而整个故事都是以姐姐的视角在讲述一个看似平静却充满反常和杀机的家庭,在姐姐的视野里,所有人除了这个姐姐外,都有病。
结尾事情才真相大白.同样,在公寓这样一部电影里,讲述了一个表面平静团结的社会景象背后的残虐和阴暗.反映了一种人性的反复,和人心的虚假性。
我们一面响应着社会提倡的互助精神,一面又发自内心的排斥我们的友邻。
看到苦难的,残疾的个体,同情是发自本性的,然而自私的欲望的膨胀,责任和道德的普遍缺乏,导致那短暂的本能的同情心很快变消失在无尽的职责和空洞的义务中,可是这些空许承诺的人又不愿被人看成是虚伪自私的,于是开始把这种无奈和后悔的愤恨发泄在被遗弃者身上,直到她忍无可忍自杀。
一个身患残疾的女孩,在父母不幸双亡后,得到了邻里小区众多热心人的帮助和照顾,可是这样的热情逐渐演化为一种无奈的责任和义务之后,疲惫的邻居门的逐渐开始变了.于是女孩开始被逼迫吃完过量的食物,喝各种奇怪的药品,在邻居的照顾下伤痕累累,还要满足邻居儿子的欲望发泄...圣诞节那天,她自杀了,鲜血漫上藤椅,整件白色的衣服逐渐变成了红色.在韩国电影里,我们总能看到人性的各种阴暗面,外表端庄,内心残暴的虐待狂。
而这样的压抑是社会性的集体无意识的一个侧面,这些说到根本源于韩国历史的分裂性。
过度的压抑必然滋生复仇,我们看到的故事里,恶与复仇的理由总是被挥发到极致。
无论是《老男孩》里的父女乱伦,还是本片中的毫无人性的虐待,故事本身都建构在一个超出常理的基础上,我注意到结尾,竟连唯一一个女主角,与后来证实是鬼的女孩有过唯一的正面接触,并真心想帮她的人,也遭遇到了同样的下场,死亡。
这的确另我有一些意外,因为以往来说,恐怖片里的女主角是不会死去的,她总是会想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像万能胶一样好用。
但是,故事这样处理,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恶都会受到控制,正如一个被社会深深伤害过的人,未必都可以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好人的存在一样.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经历却可以改变一个人。
一个原本善良的女孩,居然变成一个杀人恶魔,即使最同情她的人都感到害怕,而那些把她变成这样的人们的相继死去却得到了无辜的叹息和谅解。
还有什么比死亡都无法消解的怨恨更可怕呢。
《公寓》:来自集体压抑的疯狂 (文:火神纪) 一直喜欢安炳基执导的惊悚片,所以今年这部《公寓》出来之后我也就趋之若鹜地追逐。
如果单单从惊悚电影方面来说,也许这并不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毕竟电影里的那些足以让人有惊悚的镜头实在太少太少。
但是排除了惊悚上不够震撼的视觉效果,这依旧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或者说,别把这部电影当成惊悚电影来看的话,或许会有一种更深沉的感动。
这是一部改编自漫画的电影。
从主创方的宣传文稿里看,电影有几个较大的改动。
主角从一个没有职业的男人变成一个纯粹的职业女性;背景从首尔边缘地带的破旧公寓改成了都市里新建的高档公寓;视角从漫画里的多人视角变成了女主角的单一视角;而风格更是从原作的神秘和心理战式的叙述改成了现在的所谓的惊悚和恐惧。
主角的改动无疑是想借用女性独特的柔弱和敏感来更好地呈现那种让人惶恐不安的视觉效果。
背景改到了都市里,增加了一种对都市邻里间漠然的反思;而多人视角缩小到了一人视角对于电影本身的叙述会更有凝聚力,也更适用于电影篇幅;而风格的改变应该是这部电影最失败的地方了,毕竟视觉上的惊悚和恐惧也许不如安炳基之前执导的同样题材的《鬼铃》和《笔仙》。
《公寓》里随处可见的都是曾经在《鬼铃》和《笔仙》里见到的那些常见的惊悚元素。
像电梯里的惶恐不安和《鬼铃》开始的那一段就非常的接近。
固定的视角和挥之不去的惊恐似乎是安炳基已经很熟悉的手法了。
这部电影也许更像是安炳基的恐怖片的复习而没有太大的突破;依旧还是像安炳基原先的电影一样关注着底层的弱势人群。
这似乎也是近年来的韩国电影已经摆脱了高层的唯美而转向底层的一个惯性操作。
当然,这部电影里有些不错的新视角描写也让人惊叹。
像女主角世贞用望眼镜看对面的公寓的望眼镜视角,这种视角在电影里似乎是很少见的。
而更少见的是这种视角呈现出来的那种效果。
对面公寓;灯火明亮;所有的阳台连着落地玻璃以及客厅;用望眼镜一路扫过去。
有点像浮世绘的感觉,每家每户,所有的人们都在活动。
9:56。
这个时间是刚好吃完晚饭,做完家务。
于是,看电视,相拥而坐,咖啡和茶,亲子时间……每一扇窗里都有一个小小的温馨的世界,用望眼镜的视角镜头,有一种偷窥的感觉,然而很温暖。
公寓这边,是一个躲在暗处的孤独的女人;公寓那边,是所有的安逸和温暖。
这样的运镜也许只是为了体现女主角的孤寂,可是孤寂看不到,温馨却很浓烈。
回到电影本身。
电影讲叙的是一个叫世贞的单身女子身边的灵异事件。
这是一个偏执、喜欢冷色调、敏感的女子。
在下班的地铁里遇到一个自杀的红衣女子。
之后身边就怪事不断。
半夜会被奇怪的声音惊醒,于是一整夜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可是会感觉身边有人在看着她,一回头,屋子里依旧空空荡荡。
偶然发现对面的公寓会在每天晚上9:56的时候突然关灯,然后会有一个人死去。
好奇心,在惊悚片里必不可少的元素,每天晚上拿着望眼镜的扫视似乎就是这么被驱使起来的。
世贞关心的只是一个叫柔妍的伤残女子。
最后才发现原来柔妍在去年已经自杀身亡了,而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柔妍满怀怨恨的鬼魂回来报复。
故事的重心其实就是柔妍的故事而不是世贞,世贞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的是一个都市低层人群最悲戚的漠然。
网络上的那种温馨社区的表象下藏着一个可怕的真实。
柔妍说到底也还是引子,最终让我们看到的是都市人日趋的淡漠和自私的可怕的欲望。
车祸,失去双亲的柔妍似乎只能依靠邻里的帮助才能活着。
然而,孤僻的大学生会在她的身上发泄自己的兽欲;子孙都远飞国外的老妇人会将她当成抛下自己远走高飞的子孙一整天不停地煮东西给她吃;热心医学事业的夫妇会把所有新制的药品在她身上试验;儿子发泄兽欲的母亲会发了疯地辱骂她是个荡妇……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不是柔妍的报复可怕,而是那些所有的友善的邻居们可怕。
柔妍说过,其实这些都不足以让她怨恨,真正让她怨恨的是这些人无视她的眼光。
满足了这些人们所有疯狂的折磨,欺辱,兽欲;以及他们留给她的黑暗和孤独。
然而最终依旧被他们无视。
孤独,是的,是孤独。
最终把这个绝望的女子推向了死亡。
而后带着满腔的愤怒回来。
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怨恨。
可是为什么不怨恨呢;当一个人被抛在了阴暗的深处,独自忍受着无穷无尽的孤独之后,而留给她孤独的是那些折磨她的人们,为什么不怨恨呢。
她从浴室里用柔弱的手臂爬到客厅里,躲在客厅的地毯上自杀的时候,窗外边的家家户户都在欢快地活着。
窗外飘着雪。
这是孤独的最好写照。
没有月光,别人窗口里温和的光线残余在这边凄然的脸上闪烁着的泪光反射。
她的眼眼里充满了怨恨。
而这怨恨;来自孤独,来自被折磨的痛苦,来自被淫秽的手抓着后的悲痛……这是一部很悲情的惊悚电影。
所有的看似温和的人们带着各自不同的欲望接近一个失去双亲的身患残疾的女子;阳光下的各自温和的笑脸只是为了给彼此一个好的印象以及楼价的上涨;而关上了房门,所有人的可怕的面孔才逐渐地露出来。
如果没有最后的披露,我甚至怀疑这是一部温情的小区写照,看到了最后才知道其实所有的温情只是为了最后的悲情。
我曾经想过,在我们所居住的周围都是一些善良而温和的人们。
我也曾经想过,关上了房门他们是不是依旧还会带着动人的笑脸。
集体压抑,这的确是一个很可怕的臆想。
也许是我们曾经怀有过太美好的幻想,以至于看到这些阴暗的画面时会有一种不寒而怵的感觉。
其实所有的人都跟我们一样,有欲望,有压力,有疲惫,有渴望发泄的软弱。
只是当我们以为自己很复杂而别人很单纯的时候,所有的人也都这样以为。
其实,所有的人都一样复杂,所有的生命体都有所承受,都会劳累不堪以及疯狂不已。
只是我们看不到,所以无知无觉。
阳光永远灿烂,可是总会有一些角落是阳光无法照射到的。
那些地方阴湿、常年暗淡。
总有些东西在那里悄悄地滋长。
所有的人都会有一些悄悄滋长的阴暗的欲望。
只是我不知道,当所有人的这些欲望都被披露出来放在一起再被投射在银幕上的时候,原来,竟然是可以让我们对阳光绝望的。
世贞最后的死以及同样的9:56带着一种疲软的惯性的特写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我明白,其实这是一部并不怎么出色的惊悚片。
电影结束;只是这部电影对于底层人性的关注,值得我们记录。
集体人群的压抑,这似乎已经是一种社会现象了。
这部电影,其实只是一次集体压抑后的疯狂暴发罢了。
找一个理由,找一个突破口,然后一起担忧和害怕。
2006-9-9;丙戌年丙申月辛丑日。
刊发于《新快报》2006年9月12日A52版《非常道》栏目。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Apartment》 ■译名:《公寓》 ■导演:安炳基 ■主演:姜承真/高小英/张惠珍 ■类型:惊悚/恐怖/悬疑 ■片长:92 分钟 ■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首映:2006年7月6日/韩国
不知该如何评价,也没有搞懂是谁杀了那些人,故事的发展也不是特别清晰,但是,我能清楚的感受到全片孤独,冷漠,绝望的主旋律,人心比什么都恐怖,希望我们能够少一些冷漠,多关心他人,不能说能有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吧,但总会去感动那么一些人,或是拯救那么一些人。
就像我们在平时做选择时,经常会逃避,会选择置之不理,因为我们内心是孤独的。
没有想到,竟然是女主掰折地铁红衣女的手指致使她掉入轨道,如果女主在发现红衣女在哭泣时安慰她一下,如果能紧紧拉住她,也许就会拯救她!
还有,残疾女孩所忍受的孤独和冷漠,不断吞噬着她,最后让她变成魔鬼。
还有,警察的入住也预示着如果人性还是那么冷漠,悲剧还将继续重演!
这部电影的层次非常深,反应出现代社会的生活逼得一部分人的孤独占据着整个内心!
(2012-03-07 21:59:41)一个延续的怨恨,只因我们的贪念,而久久不能结束。
全寝室的室友共同看完了这部电影。
我发誓,我没怎么被电影吓到,我是被何的尖叫声,还有他的推搡吓到的,唉。
电影开始的时候,因为有一个广告网页没有关,然后一直放着一段有节奏的背景音乐,还以为是电影自己配的。
后来东说这声音和电影一点都不配,这才被发现了关闭了。
很喜欢女主角鼻子上的那颗痣。
觉得电影的剧情不够丰富,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蛮让我满意的。
在此,谢谢Alen的推荐。
胆小又胆大的我。
轮椅女孩的死赤裸的显示了人性的丑陋。
这部电影,我刚看完,不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很久之前曾看过而且,它应该也还有一个漫画版。
这是个会死的女主,。
, 说说电影吧,这部电影的诡异气氛渲染很到位,尤其是在当年接触鬼片不多时,真是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包括地铁站里红衣女子的跟随啊,夜半床下有人啊,走廊里变异长发男啊什么的,但这次真的让我最揪心的却是轮椅女孩的自杀。
轮椅女孩 她的父母车祸中双双丧命,然后邻居们强当好人轮流来照顾她。
但随着岁月流逝,她的那些邻居都变了——喂饭的银发老太婆逼着已经吃饱的她继续吃饭到吐;喂药的波波头女强迫她吃大量的药片;给她洗澡的大婶将她皮肤搓出血,最变态的是那个高中生竟然想要强奸她还对着她撸管...我本来以为这些是致使她自杀的主因,但从她的描述中可以知道,竟然是 孤独。
她是因为过年时无人陪伴而选择割腕的。
被轮椅女孩附体折磨的小哥
这就是轮椅女孩 也许,如果她是个正常人就好了,可以出去逛逛街,看看海,享受与人交往。
然而现实的残酷造就了悲惨的结局。
割腕示意图 最后,我们的“本不孤独”女主也被她害死了,。
,
如果你有能力去帮助关心一个人,那就去,否则,请不要招惹。
——终
如我之前一样,并没有对这部片子完全看懂。
女一号的死。
我之前是这样理解的:剧情的第一幕,女主角见证了地铁里红衣女子自杀的一幕,而并没有出手相救。
红衣女死去时候的阴影一直在她心中,影射全片。
所以才会拼命想救公寓里的人。
怨念的允恩利用了女主角的这个心理弱点成功控制了女主角的意识,逼着女主角跳楼自杀。
每晚9点56分,对面公寓连续发生的死人事件,随着女主角的调查,种种真相缓慢地揭露,让人感到心寒。
对面楼房里有个下肢瘫痪的女孩子,她本来有个美满的家庭,一次车祸将父母和她的双腿夺去,楼房里的邻居们都热心轮流愿意照看她,她逐渐地开心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真实的本质,这群人也逐渐露出本来的面目对她漠视虐待羞辱欺凌殴打,非亲非故就真的要对你好么你以为,何其丑陋自私的人性嘴脸,打着关爱的旗号只是为了赢得社会的赞誉。
随着剧情推进揭露开来的是人性的私欲虚荣贪婪卑劣,何其不堪,残忍。
她都一一的承受下来,她只想得到他们的哪怕一点点的关爱。
圣诞节那天,没有人会想到她,她只是众人手里玩弄的玩具,她心灰意冷,用刀割破自己的手腕,血缓慢地流在雪白的连衣裙上,她挣扎着还抱有最后一丝幻想,如果这时有人能过来看她能救回她的命,生命的意义也不至于全然幻灭。
但是一切无用,当她慢慢死去的时候,其他人正在房间里享受着幸福的时光。
怨恨最终形成强大的怨念,她选择了报复,让他们全死在虐待自己的方法之下。
影片实质是:最后的结局,所有的都真相大白,而女主角依然过不了自己的心魔,最终跳楼自杀。
这个心魔就是,她终于能够感受到允恩如同地铁红衣女子般的绝望。
最后的意念也无人救赎,尽管当时她就在身旁。
自己原本可以救那个在地铁寻死的女子,但是由于人性本能的自私念头,以为抓住自己的女子想拉她一起死,其实她错了,那女子只是想在寻死的最后一刻期望身旁有人能够救她,拉回她的绝望。
就那么一点点甚至带着最后乞讨般的求助啊,一丝温暖可惜都没有,女主角沉浸在极其害怕的意识下只有私心完全没有救助心理自私决绝将那女子的手指折断,红衣女子带着恨意跳下轨道。
等她明白那种绝望,一切都已经为时太晚。
很悲伤的片子。
人性深层次的孤独。
说实话,看了很多大家的评论,如果很多人看到了表面意识,而不是看到真正的含义。
就不要轻易评价好与不好,抨击人的内心,罪恶阴暗的一面。
你们以为女主是真心想帮那个鬼吗,你们错了。
你们以为最后真是那个鬼害死她的吗,那你们也错了。
自己多理解理解深意吧。
这部10多年前的片子,从拍摄手法,到引喻都很好,这是一部值得四分以上的恐怖片。
它告诉了我们人类的阴暗面。
故事的开头是在地铁,地铁女说她孤单,女主并没有去理她,而是很冷漠。
地铁女跳下地铁,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完全想死,她想知道,女主会不会救她。
女主没有拉她上来,因为女主怕死。
所以女主扒开了地铁女的手。
这个引喻告诉我们了人的本性,那就是自私。
然后接转到公寓,女主帮助残疾女孩,和发现一个个人死亡,去告诉人们。
人们的漠然不信任,她继续坚持,是因为什么呢?
是因为她很后悔,她想弥补,后悔当时没救到地铁女,她想让自己的内心更好过一些。
残疾女孩很孤独,其实过程讲的是,残疾女孩并不想杀死他们。
就算他们那样的伤害残疾女孩,她只是怕孤单,所以在圣诞节,人人都在狂欢,而忽略了她,她希望有人来看看她,帮助她,就算曾经别人伤害了她,她自杀的时候,其实也在等待,她渴望有人出现,去救她,但等待等待,却成了泡影,没人救她,没人在乎她,没有人真正的关心她,所以她恨,她恨所有人,她要报复!
结局很简单,残疾女孩报复完所有人之后。
那么女主的报复也来了。
也许当成是地铁女的索命,也许是她克服不了自己的内心。
这也是一种报应,导演留了个悬念,让大家自己去想。
再说一个更简单的,那个长发男人,残疾女孩只是希望有个人陪着自己,所以一直借用那个男人的身体去报复。
但是并没有去害这个男人。
这个点缀说明这个男人曾经没伤害过别人,所以鬼也不会去害他。
而是这个男人承受不了这种精神压力,最后才自杀的。
最后,我想说,打这么多字,真的好累!
很久没看鬼片了,这部除了最后警察搬进公寓后那点结局之外都很好,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和心魔拖不了干系,其实残疾女孩自己也有心魔,她的软弱,她的不反抗,造就了她后来的悲惨结局;那些所谓的邻居也是,意味的照顾是没用的,要是一开始就教会女孩独立,一切都不会发生。
不过最后女主角的死确实让我意外,一般的鬼片女主角都不会死,在她跳楼前的一瞬间我还以为她还有活的机会,但是似乎女主角的心魔--在地铁里死掉的红衣女子,一直折磨着她,她的死似乎也成了最好的结局,她用自己的生命赎回了自己的良知,也拯救了那个女孩,在故事的结尾女孩的鬼魂没有出现,希望她已经解脱!!!!
不得不说韩国拍人性总是入木三分,这个电影第一时间想到了破窗和边界这两个词。
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例如,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这个现象被称为破窗效应,它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
一个人无意识散发的弱,会激起别人最大的恶,总是会听到很多博主提到这句话,这个电影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为一场车祸成为无法独立生活的孤儿少女世珍,一个充满关爱的小区的邻居,一开始确实是正能量满满。
一切起源于第一个配了世珍家钥匙可以随意进去的邻居,到最后小区的人人手一把世珍家的钥匙,成了允许他人肆意侵犯自己边界和生活的开始。
最初纯粹的关爱和照顾也逐渐变成了泄私欲控制伤害她人。
整个小区轮流照顾轮椅少女的美誉也扭曲成了群体暴力虐待迫害无辜的世珍。
年少时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艺术创作的成分偏多,不能理解这种逐渐扭曲的恶。
经历过很多后,就能明白,人和人之间一旦边界感丧失,就如同电影里面,住在一间没有上锁的房子里面,任何人都可以未经允许擅自进入,随意操纵掌控你的生活,进而变成毫无内疚的犯罪和肆意伤害。
这个电影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设立自己的边界,时刻掌握好你的空间的钥匙,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
看到最后,有个疑问,女主一直善待想保护世珍是因为她始终是个局外人,如果她也是拥有她家钥匙的人,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女主为什么最后会死?
在我看来肯定不是女主自己自杀的,因为她自杀理由是不成立的。
那只能是被鬼害的,那这鬼太不是东西了。
女主太无辜了。
为什么是被鬼害的呢?
理由如下在我看来女主是个非常自信、独立、勇敢、心地善良、坚强、理性、健康(一个人跑步)的。
自信:圣诞橱窗的设计,男同事觉得圣诞应该和家人一起,橱窗设计应该很温馨,而女主橱窗设计的设计并不是这个感觉,女主并没有妥协修改方案,而是说如果销售额下滑她负责,凭此就看出她的自信和主见。
独立、理性、不怕孤单:自己一个人住,家里也收拾的井井有条,而且没有男友,原因是“到她这个年龄,已经厌恶狩猎和被狩猎”。
孤单感可能会有,但她不是个怕孤单的人。
勇敢、心地善良:1.电梯停电时,其中一个死者从电梯井掉下,死在她面前。
她当时是害怕的,但之后还是多次乘坐这栋楼的电梯啊。
2.之后她从望远镜看到“女鬼”做在轮椅上被邻居打,她马上跑到“女鬼”的那栋楼去找“女鬼”,碰巧遇到刚从电梯出来,遇到对女鬼扇耳光的邻居大妈,还质问“为什么要那样对她,我看到你对她做的事了”。
3.告诉那栋楼的邻居不要在10点前关灯。
4、知道“女鬼”在去年圣诞自杀的新闻后跑到对面楼并发现在冰箱边被撑死的大妈,自己拿了钥匙,自己一个人就冲到女鬼家,也不找个人陪,这得有多独立,胆量得有多大啊。
5.告诉“女鬼”,对跳轨那女的心怀愧疚,当初要是拉她一把,或者陪她说说话,也许那女的就不会死了。
有这种心思,就够善良的了。
而她身边不断出现的“跳轨女鬼”并不是真鬼,因为并没有害她,我的理解“跳轨女鬼”只是她内心的愧疚以及目睹人跳轨对她心理的冲击。
那她为什么会死呢?
理由1.因为她把一个要拖她一起死的跳轨女的手掰开了?
所以跳轨女死了,她愧疚到要自杀?
那女的摆明要自杀,还要托人下水,这让女主怎么办呢?
虽然女主性格独立,但我觉得她还是比较乐于助人的,就凭她几次三番去敲“女鬼”家门,以及告诉大家不要在10点前关灯。
如果能拉,她肯定会把跳轨女拉回来,但当时明显拉不回来嘛,那该怎么办?
本能反应就是,啊呀,你你别拉我呀,列车快来了,我会被你拉下去的,我不要死呀,那把跳轨女手掰开这是太正常不过了。
从她性格看来,因为愧疚而自杀是不成立的。
(所以理由1不成立)理由2.假设“跳轨女鬼”是真实存在的,是“跳轨女鬼”害死女主的,那这“跳轨女鬼”太不是东西了!
你自己觉得活着孤单,要是想找人倾诉,那你得好好说呀,你得正确表达你自己呀!
用跳轨引起关注,你就没想过这样会吓到其他人吗?
你还指望别人救你?
看到列车来了,你跳轨,你不会早点跳啊?
要是想要引起人注意,列车没来前,你跳到轨道里,我就不信了,按照女主的性格会不去劝你??
要是因为这个原因害女主,那这鬼也太自私了。
理由3.被“残疾女鬼”害的,人家女主对你也算很好了,很热心了,几次三番来找你,你还想让人家怎么样?
最后还说什么“你要是离开这个房间也会把我忘了”,这什么跟什么嘛,你想让人家一辈子陪着你?
又是个心理不健康的女鬼。
结论:女主不是因为自身性格原因自杀的,她是被鬼害死的。
女主真无辜。
女主太可怜了!
写啊写的就写长了,感觉有些写重复了,有些地方也没写到,将就着看吧。
.
改编自韩国人气网络漫画家姜草的同名作品。很一般的鬼片。每一个恐怖事件的背后都隐瞒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图解:http://tieba.baidu.com/p/2324162597)
我觉得有点吓人``但是结果不知道是什么``
真垃圾的片子。听到那“咯咯咯”的声音,就恶心,贞子枷椰子那套还没用够吗!
普通啊跟原著比不了啊
大学看的,就记得吓人了
水了吧唧的鬼片,逻辑错乱,转折牵强。韩国人拍鬼片跟美国人一样拙劣。
不太能自圆其说…
人性深层次的孤独。
超萌日版的片尾曲……其他……剧情还行吧
三星。
不要欺负弱女子
丑恶的人性
有头无尾啊
我觉得挺老套的……
她好惨。。。
看到一个很好笑的影评,要善待残障人士。。。
关于残疾人的扭曲心理
结尾很失望。
有爱的15班
不错啊。算是恐怖片里比较有剧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