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小说我并没有看,看到很多看过书的朋友对点评评价都不是太高,但是做为一部单纯的电影,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很多人都说导演没有表达出书中的意境等等。
这就是改编的困扰,一万个人读原著就会有一万种想法,导演也只是其中之一,所以无需那样苛刻对么。
木月和直子片中开头渡边的旁白就在强调二人是从小青梅竹马的恋人,这两个人也这样认为,但是直子身体的拒绝告诉我们他们的关系其实并不是恋人,更像是兄妹,但是对于比较传统的二人,这是不可接受的事实。
即使并不是真的爱着彼此,但是他们除了彼此却一无所有,他们无法接受其他任何人。
木月意识到自己没法给直子幸福自杀了,直子知道自己爱的是渡边,但是她内心的传统却不允许自己这样背叛,她无法承认自己爱的不是木月的事实,她最终也自杀了。
直子和渡边直子生日那一夜,直子那么的湿润,或许男性并不相信,但是当一个女人身体不拒绝那个男人的时候,虽不能武断的说她就爱这个男人,但是至少她对这个男人是有感情的。
直子是爱渡边的,上面已经讲过,但是她并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她是种认为自己应该爱的是木月,所以木月的阴影总是跟她如影随形,所以当她意识到自己爱的是渡边的时候,身体却在有意的抗拒,就好象那是一种背叛,就好想她背叛了木月一样。
渡边爱直子么?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如果爱,那他应该就不会被绿子吸引,如果不爱,那直子自杀的时候他怎么又那样的悲恸?
对直子的感情在我看来是复杂的,有兄妹的爱,有儿时的幻想,有对木月的责任,当然,也有爱。
渡边是想去爱直子的,但是他们越靠近,他就越感觉到木月的影子,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代替木月去爱直子,因为木月是他最好的朋友,就好像木月的死是一种拜托,拜托渡边代替木月去爱直子。
这一系列的复杂情感让他疲惫不堪。
传统爱情观和现代自由恋爱的爱情观在他身上冲撞。
直子看到了这种冲撞,我想内心渴望自由的直子选择自杀是对渡边的成全吧,如果她不死,渡边可能永远也走不出保守的传统,可能会是这样。
渡边和绿子风华正茂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两人,女孩儿主动表明心意,大胆而主动。
渡边似乎有点猝不及防,认为自己爱着直子的渡边也并未意识到自己对绿子的爱。
都有另一半的二人在极力的控制,在我看来这种控制并不是对爱的会回避,相反是对爱的尊重。
酒吧中渡边的回答刺痛了绿子,渡边要失去绿子了,他不停的打电话,他意识到自己爱着绿子。
而后来,绿子也和男友分手,决定一心一意的等待渡边,一心一意的去爱渡边,身心都不背叛的去爱。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轻松而自然的,他们可以畅想在巴拉圭(还是乌拉圭?
)生一群孩子,但是跟直子,渡边却从未这样放松过。
沉重的爱,我想终究还是没有人能负担的吧。
渡边和玲子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中他们第一次的见面就让我觉得很暧昧,对于他们终回的性爱我有些料到,我想对于玲子,玲子是和直子一样传统的女性,虽然电影中没有交代,但是我想她恐怕也是意识到自己并不爱丈夫,但是碍于传统又觉得自己除了丈夫不能爱其他人所以才住进疗养院的吧。
她和渡边的性爱,我想是她打破这种禁锢的一种仪式。
那么对于渡边,我想是对直子最后的送别吧。
永泽和初美永泽不停的更换着床伴,初美虽然知道,但是却义无反顾的留在永泽身边,看似最坚强的两人,其实确实面对爱情最懦弱的代表。
永泽要出国,从他和渡边的对话来看,虽然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但是语气和眼神中却透漏着畏惧,他是害怕失去初美的,但是另外一方,他却没有勇气承担爱情的责任。
初美呢,看片中的表现,初美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出身豪门或者高贵,她并没有勇气跟家族抗争而选择永泽,另外我想永泽身上多少都有一些她父亲的影子,她恐怕也无法承受像自己母亲一样逆来顺受的生活,她无法改变任何事情,她没有权利做任何选择,她唯一确定的就是她爱的是永泽,婚后两年,她终究也还是自杀了。
又是一段悲剧收尾的爱情特色,其中掺杂了太多时代的背景。
服装、配乐和色调典型的六七十年代的服装,简单、合身,亏了演员们都是瘦子,穿起来真是好看,音乐也有着典型的嬉皮风格,在加上一两个长发大叔的客串,时代特征不能说营造的活灵活现吧,但是至少味道也是够浓郁的。
片子有两种色调,昏黄的色调温暖而复古,而其他部分用灰蓝色为基调也能很好的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压抑和阴郁。
那个年代的人在苦苦的为自由的爱情反思、困苦。
可是这个时代的人困苦的却是物质和肉欲。
这是时代的进步么?
多么大的讽刺啊。
今天看到一篇来自《挪威的森林》拍摄现场的日文报道,现翻译出来和大家分享: 清澈与性感 村上春树的世界被细腻地化为影像 计划今年12月上映的日本电影《挪威的森林》,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了热门话题。
原著的销售量已经在去年的夏天突破了1000万本,成为了作者最畅销的作品。
影片已于去年完成了拍摄工作,现在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主演是松山健一与菊地凛子。
除了偶像与实力并存的演员阵容,还有来自法国的陈英雄导演,他将在日本这块土地上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时代背景。
这些都是本片的看点。
下面通过我在拍摄现场一天里的所见所闻,将这个影像世界报告给大家。
在入梅后一个下着雨的星期天,我来到了曾经诞生过《七武士》等多部名作的制片厂。
时间是去年6月21日,目的地是东京成城的东宝摄影棚。
我穿过宽敞的场地,向拍摄现场走去。
到了摄影棚,我收起雨伞,走了进去,发现里面也正在“下雨”。
这天的要拍摄是,主人公渡边(松山)和女友绿子(水原希子)在二楼阳台上对话的那场。
阳台扶手的外面是人造雨。
在多个灯光照明的效果下,雨天柔和的光线被出色的再现,烘托出两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过了一会儿,摄影暂停。
稍事休息之后,”take 3”通告来了。
接着就听见陈导的一声“action!
”摄影机再次运转。
就在水原刚说完“那是母亲刚刚去世时候的事了”这句台词,忽然又听到导演的一声“cut!
”看来是开始说话的时机没把握好。
这之后,就是不断地“action!
”与“cut!
”。
中途,导演把水原拉到监视器前严格的要求道:“要一直看着渡边,别看别的地方”,“说话的时候要饱含热情,像是心里面燃烧着一团火”。
并且细致的调整着两人的位置。
事后我曾就此询问过导演,得到的回答是“我是考虑到他们与背景植物之间的距离。
为了让他们俩在最后接吻的时候动作更流畅一些”。
连松山的头发稍稍有点翘起来也需要停下调整。
有时候“cut”了20次才OK。
就连布景与小道具,导演也尽可能要求完美。
小说的主要舞台是1969年(昭和44年)前后的东京。
在屋子里,除了储米箱(可以计量大米数量的那种),还有电视、吸尘器、冰箱、烤面包机等,都需要当时型号的。
为了营造“昭和”的氛围,即使是不在摄影范围内的地方也放置了当时的生活用品。
摄影棚内也搭建了直子(菊地)的房间,连里面的梳妆台等日用家具也要求营造出当时的氛围。
制片人小川真司在谈到导演的完美主义时说:“导演对碗橱里面的玻璃杯不满意的时候,新杯子不到不继续拍摄的时候也是有的”。
本片对于摄影器材也是极其讲究的。
摄影机是好莱坞常用的“Thomson VIPER”电影专用数码摄影机。
“因为可以细致的拍摄黑色调,导演非常中意。
陈导似乎很在意肌肤的色感。
”小川制片如此说道。
陈导自己也说“这种摄影机的质感与35毫米胶片的摄影机不同,它可以拍出柔和而圆润的感觉,因此我很喜欢”。
摄影画面可以实时地在监视器中看到,我可以从中感受到原著世界的清澈感。
同时也像导演所期待的那样,性感无比。
2010.1.3 12:00原文链接:http://sankei.jp.msn.com/entertainments/entertainers/100103/tnr1001031201003-n1.htm
虽然直子最后是吊死在一片雪地里,不过那时我还是想起了这句诗,一宵冷雨葬名花。
在大概去年吧,得到挪威的森林会被拍成电影的消息时,即期盼又害怕。
期盼过那夜夜伴我的文字变成真实的画面,又怕失望,怕那些画面摧毁深藏在心里曾经那片海市蜃楼。
纠结地等候着这部电影。
直到日本公映前好几天,看电影的宣传网站上,在电影挪威的森林下,并列着,挪威的海,挪威的山,挪威的菜等等,一系列挪威之旅的介绍。
似乎有点讽刺地意味着电影对原作的理解程度。
电影是12月11日周六开始上映的,我在那天晚上订购了周一的电影票,只是因为平日会打折。
很不巧,今天,周一,东京下雨了,初冬的冷雨。
我应该只是会抱怨一下,早知道下雨就不订今天的票,或者后悔一下买票时没有看三天之后的天气预报。
但是又很巧,这雨非常应电影的景。
现实是雨,电影也是雨,直子生日那晚是雨天(原作也是雨天),后来去绿子家作客后接吻的时候也改成了雨天,渡边每晚的踌躇也在下雨… 那雨,似乎无时无刻在提醒我,导演是出生在应该算热带气候的越南。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我很清楚的记得,小说中直子生日那晚是雨天。
而我只记得,噢,电影里稍微有点剧情的地方全是雨天。
泛滥的一种标记符号。
似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导演似乎是雨天一定用来渲染悲伤。
这样看来,想必在越南的热带气候下,是很难不得抑郁症了。
这就又回到了一个原点,村上春树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人?
从各个层面分析,答案会有很多。
但从上面的一个比较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一个答案是,小说描写很平淡,用很普通,自然,不做作的手法叙述,而不是固定用一种事物很生硬地去象征另一种事物。
比如电影了,用雨来渲染忧郁,试图用那个手掌的伤口刻意象征内心的伤口。
把那个伤口拖上至少一个月,还能一捏就流血。
而小说里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描写,更能理解肌肤的伤口会愈合,而心里的伤口... 这种表面平淡的写实,反而能渗入人心。
小说中给人与真实感的,还有那些地点的标记。
直子和渡边在东京偶遇那天,从四ツ谷,走过饭田桥,过了御茶之水,最后到駒込,渡边的寮能看到新宿的夜景,绿子家在丰岛区的大塚,永泽,初美一起去过银座吃饭,然后和初美在涉谷散步。
我能很清楚地列这些地名,也许是因为我来了日本这么久。
但是,我也很怀念,刚来日本的时候,在地铁或电车上,无意经过某个站,看着站牌(当时听不出来),然后一瞬间想起, 噢,这个站好像在挪威的森林里有提到过?
这就是一种真实感。
小说里有,而电影里没有。
小说里那些没有画面的住宅区两边小商铺的小路,那些沿着铁路的小路。
而电影里除了森林还是森林,提到了一次駒込(我觉得那里不是駒込),并未有其他地点的标记。
把马甲一换,那些学生运动的人换成文革的。
这事就能发生在中国,甚至是越南。
一个车站画面完成的地点标记,一段铁路,飞驰的电车。
这些在日本动画,日剧的日常元素。
居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出现。
我不认为这是越南导演的一个革新。
有些东西就是不能少。
画面与文字的表达方式的差异,更多混杂着理解的差异。
关于木月的自杀,小说里似乎是写了一句,我不知道究竟花了多少时间死去。
就这比手指头略多的几个字,电影里用了几分钟,几百上千格画面去表现。
显然有些傻气。
并不是直面死亡,就能传达悲伤。
相反,小说开头描写那些风景的画面,用了很多字。
但用画面,几十格就能重现的画面。
却反而被省略掉了。
那汉堡机场的细雨乌云,那些闪回的风景和对话。
反而是增加故事真实感,和因时间的冲击的忧郁气氛的最好手法。
试想,如果片头会有大量不稳定的闪回镜头,接着开始叙述故事。
在观众心理,会制造一个这个故事是回忆,是真实的感觉。
而导演没有。
在角色上,小说里绿子自我评估过胸型好,可电影里绿子根本就没有胸(喜欢那个演员的原谅我)。
当直子每次歇斯底里地吼叫时,我怀疑了, 难道直子不是因为不能发泄自己的感情而死的吗?
对起比电影里那个歇斯底里大吼大叫的人的直子来,小说里,直子只哭过两次,生日那晚那次,和后来在疗养院里提到木月的时候。
怀念起那个走在前面,漫无目的,几个小时不说一句话的直子。
这部电影,画面唯美,风景如诗。
可惜我并不能满足于这些表面的美。
这不应该只是小说的插画。
我开始怀念书里绿子的很多小故事,那个戴湿胸罩为了存钱买厨具的故事,那个有钱人和没钱人的区别的问题,去千叶的女朋友家做客的遭遇。
而电影里绿子除了性幻想外很难说有什么故事。
或者是我看东西的方式不一样,我开始怀念起所以小说里的支线小故事。
玲子的故事,甚至和渡边打工时认识那个学美术学生的故事。
那雾气氤氲的山,那翠绿灼眼的草,还有那飞舞的雪花,配上舒缓而忧郁的Norwegian Wood。
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但也少了很多东西。
我说了很多,我不是说电影不好,也许我是想说不够好,或者说希望能更好。
电影用不算完美的每秒24格的唯美影像,再现了40年前那个充满迷茫,悲伤,以及爱的故事。
改编的种类其实可以分三种。
一种是对原著毕恭毕敬的,一种是对原著挑挑拣拣、但尊重原著精神的,还有一种则是借原著的壳再创作的。
对于《挪威的森林》的铁杆粉丝来说,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体现原著精神的改编。
《故事》讲的很兴趣,电影和书籍是两种不同的载体,无法完美的转换。
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应该首先为载体服务,以排出好电影为第一任务。
《Atonement》就是这样,所以才排出了比原著更感人的影片。
以陈英雄的野心(和不自量力),他肯定不会选择第一种手法,但第二种手法却又不适合他。
我没听说过他是原著多么大的粉丝,从他《伴雨行》开始走商业路线想象,拍此片多半是因为原作的影响力。
而且,说陈英雄黔驴技穷似乎有些刻薄,但我看他的片子,觉得排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一个感觉。
陈英雄镜头里的画面可以很美,但我从未对他拍的内容感到过任何兴趣。
如果说《三轮车夫》的内容还算勉强可看,那么到了《伴雨行》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浆糊。
而且,他对移民时代的越南有种难以莫名的怀念。
以这种心态去拍他并不熟悉的《挪威的森林》,无疑砸锅的可能性很大。
看了影片的第一幕,我就对陈英雄开始失望。
村上的书以中年的渡边在飞机上回忆开始。
对于正本作品来说,这个开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中年人回忆刻骨铭心的记忆,其视点已经和经历的过程中不同,从中提炼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不同。
因此如果没有这个设置,那么整个书都会变得和白开水一样,只有平铺直叙。
之后,陈英雄的各种美学选择也让我失望。
村上说他的看偶像菲茨杰拉德的书时,最大的感触就是百看不厌,不论从什么翻到哪里、看第几遍,都可以津津有味的看下去(我赌一万块陈英雄绝对不记得村上曾经写过这句话)。
我看我喜欢的村上作品时也有这个感觉,可以在不同的阶段看不同的章节产生不同的感受,其中很多话更是因为反复阅读而成了我自己人生理念的一部分。
比如在前两天我评论Taleb新书时,我就引用了永泽关于看古典小说的理念。
因此,当看到陈英雄的永泽说出“看书无用,不如出去体验生活”之类的言语,我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
看《挪威的森林》,我看得出陈英雄的自创,他对村上情节和言语的Remix,等等等等,总之就是太多不符合原著的地方都一目了然。
由于载体不同,书的很多细节都是电影所无法表现的,所以我们也没必要知道直子的姐姐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者玲子差点搞到的小萝莉。
但这个原因无法解释陈英雄为何要放入大量自创的情节,因为《挪威的森林》是内容太多、而非内容太少。
陈英雄只需要把原著删减、甚至重组让其流畅即可,大可不必加入自己的东西。
更何况,他删除的东西太多是原著的精华。
仅以故事而言,村上此书平平无奇,但因为此书已经接近于自传体,里面充满了无数微妙的细节。
如同西方谚语所说那样,上帝本身即是处于这些细节之间。
见到了绿子的爸爸,却被给他念希腊话剧,这种改编真的是明智的吗?
而陈英雄自己的见解和加入的东西则是一堆自己脑中的垃圾。
别的细节不说,把绿子改成一个非常俗套的纯情小姑娘有什么意思?
陈英雄自然可以辩解,这是他对故事的理解,但如果他对故事的细节(在绿子的性格上甚至是主线)都不了解,他凭什么谈理解?
陈英雄也可以辩解二度创作是必须的,但如果他想创作,为什么需要加上村上的外表?
毕竟故事本身的局限性让他不得不在一开始采取极度弱智的画外音手法来把故事讲清楚。
取舍无度、原创无才,使得整个影片变成了一个奇异的四不像。
《挪威的森林》有着村上原创残缺的外表,却没有一点他的精华。
有着陈英雄一贯的视觉风格,却是在60年代的日本打造了殖民时代的越南。
这样产生的作品是一个装X艺术风格化的爱情偶像剧,《挪威的森林》五个字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噱头。
村上说,渡边在接到永泽关于初美死讯的来信后有着一股强烈莫名的伤悲,如同他在新墨西哥看落日一样。
当去除了这种细节,只用画外音说初美日后的死时,影片变得一点冲击力也没有。
总而言之,不满意的地方太多太多,没有才华的人不要乱动村上!
再怎么拍,也不该初美和玲子比绿子可爱!
这部电影不合格,除了刺瞎大家的眼睛,还试图毁灭大家对爱情的憧憬。
我高中的时候染上了中二病,在学校门口地摊上花8元买到了这本书,当时也忘记了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村上春树的,总之是满怀着崇敬以及迫切的装X之心递出了那8元钱,得以与书贩银货两讫,利用自习时间仔细阅读了那本书。
当时在学校里连《读者》都属于高端读物,猛然碰上《挪威的森林》这样的情节,那时年少无知,这书中的性、死亡与迷惘让我甚是难过,透不过气,极不喜欢。
要说还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书中关于玲子与萝莉的性描写段落令我印象深刻,仿佛开天辟地,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
后来当这本书被全班同学借过阅读再回到我手中的时候,从书页的侧面来看明显有数页被人高频率翻阅,那几页同性性爱的描写侧边都被翻得发黑了。
哦,原来我还不是一个人。
过了不少年,经历了太多事,也终于渐渐越来越懂《挪威的森林》的美丽与残酷,越是绝望的时候越渴望一个绿子般的存在,男也好女也好,一遇便扫遍阴霾。
《挪威的森林》是一首很赞的歌曲,我一直认为电影版特别有必要出现,终于电影版出现了,却不能给力。
想来想去,最大的症结其实在于原著,《挪威的森林》是用第一人称构写的,读者的所有感知来源于主角一个人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而凡是视觉化的作品,漫画或者戏剧,创作者去展现情节的方式是旁观式的、多角度的——这样的小说改编比较棘手,《挪威的森林》也没有在这方面着力,虽然电影中偶尔会有渡边的自白,也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交代罢了,非常苍白。
很容易看出,陈英雄并不懂原著,不懂就罢了还乱作删改。
他所能展现的只是将日本60年代的时代风貌展现出来,然后压缩情节,以表现一些不太合理的长镜头,似是而非地完成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其他的便让观众自己去领悟。
可惜了这清新的画面风格和披头士的音乐了。
直子就不该是菊地凛子这个样儿。
菊地小姐在《通天塔》中早就凛然过了,而文艺电影儿总归需要一个银幕处女——我的意思是类似苍井优那样的姑娘如果能来演直子可能在视觉上更给力一些,毕竟直子的身体与性可以说是情节的关键出发点。
第一次知道《挪威的森林》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在一个一向热爱文学的朋友强力推荐之下我大概翻看了一下。
老实说,里面大量的性爱描写着实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更要命的是,对于心向数理化只会写八股作文的我来说,根本看不懂这本书是在写什么。
于是草草的翻了几页就放在一边,村上春树也被我归为不知所云的作家一类。
第二次接触,也是第一次真正从头到尾的把这本书看完,是三个月前,我在百无聊赖之中赶了一下时髦,买下了《1Q84》的头两本,并且在三天之内一口气读完了它们。
这时我才明白村上的文字以及他的文字所塑造的那个世界和人物那强烈的吸引力。
于是我又买下了他的另外四本著名的小说,其中就包括《挪威的森林》。
这一次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死亡,尤其是自杀。
虽然喜欢文字带给我的感觉,可我依旧说不清楚这种感觉是什么。
第三次,就是电影。
虽然我刚开始对菊地凛子的外形一点也不喜欢,但还是被海报上那种恬淡宁静的感觉吸引,决定把它作为我2011年的开年电影。
电影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尤其是菊地凛子,她的第一个微笑就让我觉得她就是直子。
虽然电影里有一些和小说不符(比如绿子夸自己的乳房形状好看,但电影里的演员根本没有胸部……)或者交待的不够仔细(比如我很喜欢的渡边帮忙照顾绿子病重的父亲,喂他吃黄瓜的一幕),还有过多旋转和动态的镜头让我一度看得头晕,但整体来说画面干净细腻,演员到位,音乐也给剧情增添了不少色彩。
绿子问渡边,你在哪里,渡边自语道,是啊,我这是在哪里呢。
我是在哪里呢?
我还在香港,2011年,是我在香港的第五个年头。
昨天刚送走来陪我过圣诞节的老妈,准备今晚好好看场电影,谁知道一个同事知道我一个人看电影竟说“不好意思我不该问”,好像我一个人看电影是一种凄凉的悲哀。
孤独真的是可耻的吗?
我看着街上的情侣,回想自己这一路走来,每一步,我都是清楚的。
孤独于我,似乎是一种选择和对某些东西的坚持和不舍。
这些东西,是什么?
直子说,如果人能够在18岁和19岁之间循环,不用长大,那该多好。
同样的话不也在我心里说过无数遍吗?
不想上班,不想长大,永远活在那个无忧无虑不用思考前途担心生计的学生时代,可以不用逼自己坚强独立,不用面对看人脸色勾心斗角维持表面和气还要保护自己的职场。
渡边时常回忆起木月,当得知直子的死讯之后将自己放逐在海边,泣不成声。
当身边的人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所不舍的仅仅是这个人吗?
渡边一直努力希望把直子拉出自闭的泥沼,并将之视为一种责任,他在试图拯救和挽回的不仅仅是直子,还有他们之间的回忆和他的过去,那个曾经单纯美好却再也无法寻回的青春时代。
“死去的人永远的死了,活着的人还是得好好活着”。
谁死去了?
木月把自己永远留在了18岁,直子一直放不下对木月的感情最后选择自杀,初美无法忘掉永泽开始新生活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谁还活着?
玲子最后离开了生活了——又或者说是逃避生活7年的疗养院,重新回到人群中过正常人的生活;绿子虽然接遭受母亲和父亲的离世的打击依然开朗坚强的活着,并把爱传达给了渡边;渡边保留着关于木月和直子的所有回忆,并且努力他用他自称的乐观主义精神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残忍而现实的过程,我们必须失去一些,放弃一些,在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明白这些东西再也不可能找回来。
有些人无法接受这成长,舍不得让这些东西离开,于是选择和它们一起消失;而接受了成长的人,也同时接受了带着那生命中永远都抹不去的伤疤,继续前行。
人生就是这样“被人推着”向前的一条不归路。
那个我曾经一直渴望知道的个结果我已经得到了,真正让我放不下的,是曾经的自己和种种的遗憾。
然而,我也已经没有了任何留恋的借口。
站在新一年的开始,问一句你现在在哪里,还有,你想要去哪里。
我曾一度缩写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章一章用心去做概括大概,当然,这件事情羞于启齿,毕竟,如今村上的粉丝在国内太多,那是自己年轻时候干过的事情,不能自我否认,但老实说,也不值得炫耀,当然,被深深感动那倒是真的,虽然没经历过故事中渡边那种事情,但小说的讲述非常有说服力,那属于一种惨烈迷惘的青春才会拥有的一切。
——要说,年轻的时候,谁会对这“百分之百的爱情”故事无动于衷?
2010年,村上终于同意由越南裔法国导演陈英雄导演改编《挪威的森林》,对于这位导演过东方婉约味道《青木瓜之味》的导演,想必他是充满期待的。
从自己的印象中,村上对于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是有一定抗拒的,毕竟小说本身文学完成度很高,有很强的个人基调与色彩,电影未必能达到同样的高度,所以村上一直很谨慎自己作品被改编,很少同意售出自己作品的电影版权。
他的小说改编成较准确诠释精神的大电影的只有两部,如果不算日本八十年代早期改编的两部电影,被村上自己否定的《且听风吟》和《遇上百分之百的女孩》,那时候,村上才刚刚起步,对于没有经过自己同意的改编大概也没有太大话语权,当然,我也没有看过,也不知道改编的怎么样,姑且这里不论。
在写这个时候,有的不放心,特意搜索了一下豆瓣,发现有误,还有一部2007年的短篇小说《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也被改编成英语电影,主演居然有陈冲,但据说此剧被批评的一文不值。
另外一部自己是2018年改编自村上短篇《烧仓房》的李沧东导演的韩国电影《燃烧》,虽然很可惜在戛纳铩羽而归,虽然从技术的角度,这是改编村上作品最好的一次。
—— 同意陈英雄的拍摄,应该是他的一次“试水”,但并不成功。
一个李沧东,一个陈英雄,都算是艺术片导演的顶尖人物。
——成功与否,是不是在于能完美的将独有的“村上格调”传达出来?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不能说他完全看走了眼,但电影《挪威的森林》对于村上迷而言,却是在“不满意上”达成高度的一致,这种不满意冲着虽然基本忠实于原著故事内容,虽然充满村上特有喜悦的“美国60年代音乐”,但在传达出村上那种特别的强调上,是失败的。
他的问题在于一种尴尬,对于很多熟读《挪威的森林》的人,可以说每个人心目中的直子和绿子都是不同的,众口难调。
绿子和直子的“隐喻”是生命与死亡的印记,毕竟爱情最接近的极致,那总是某种哀伤的“死亡”与“新生”,概莫能免。
尤其对于这部小说,能否做如实的“现实主义”般的改编,是存在疑问的, 这部《挪威的森林》,老实说,这部“百分之百的爱情小说”大概是大多数村上迷的最爱,毕竟这作品无限接近“现实主义写作”的含义,也不过是“无限接近”罢了。
村上一贯写作中的现实和超现实两条主线的精心布局,在这部小说中发挥着隐含的重大意义。
也就是说对于渡边君而言,绿子和直子两者的存在,一体两面,确实都是一种现实成长中的渴望,相反的两个女孩子却奇异的组成了一种青春物语。
——《挪威的森林》自然标题来自披头士的一首歌,这是一首旋律非常美的的歌,大意是进入一个姑娘的闺房,最后居然没有发生任何直接的“关系”,一觉醒来,姑娘已经离去。
但这和“挪威的森林”有什么关系,我只能猜,大概我以为是曼妙的同年纪“姑娘”总是对于青涩时代懵懂的少年总属于未知的“奥秘”,犹如“密闭的森林”一般充满“黑黑的神秘”。
当然全曲盘旋着的“挪威的森林”那句,反复吟唱,充满一种情绪和隐喻,也许,那么甜美的让人感觉到万分危险,这是我的感觉。
其实这只是这只歌可能解释的一种,甚至可能完全错误,有人说过英文的“ Norwegian wood”不能被翻译成“挪威的森林”,但是这样的可能是“误读”,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在意。
至少村上用一本小说,诠释了他的理解,这一理解那么贴近我曾经的“心灵”,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这样的经历。
——还是说回陈英雄的改编。
改编这部小说,必然会面对删减的必要性,如何取舍,是真正头痛的事情。
电影《挪威的森林》在讲述故事上太过于现实化,对于直子的悲惨毁灭由来笔墨不够,伤痛不够,挖掘不够,温情不够;而绿子的“生命”活泼与吸引力,却被琐碎化到了故事凌乱到无法理解的地步(如果没看过原著的话),完全不知道渡边的好感的由来。
另外关于永泽和初美这条线,由于篇幅问题,不能展开,但相对还是完整的。
,只是整个电影中穿插过渡段落的“蒙太奇”生活,几乎没什么效果,没有故事被推动的感觉。
对于摄影色彩构图,我倒是没有什么话说,无可挑剔,毕竟陈英雄这方面的讲究是很厉害的,只是画面很美,目前,我觉得陈英雄起码做到了“及格线”以上;至于后来“恶评”如潮,大概和一句古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缘故,不过也不得不承认,相比于原著小说,这部电影版确实让人唏嘘,总觉得力道总差那么一点。
差在哪里,谁也说不清。
毕竟,《挪威的森林》的秘密不光是爱情,也是一种成长,而这个成长的重大主题问题,陈英雄极力想解决,但效果不好。
刚刚公布的今年的诺贝尔“双黄蛋,不出所料,”村上又是诺贝尔奖的“陪跑者”,这对于村上迷来说,还是稍微有点遗憾;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一点,来重温陈英雄版的《挪威的森林》,村上小说很流行很厉害,但完美诠释出来其中的韵味,很难。
—— 一直想写一点《挪威的森林》的东西,这次再次重看了电影《挪威的森林》,主要由头是最近在当当上购买了《阅读村上春树的午后》, 这是一本日本记者和文艺评论家的对谈,谈的自然是村上春树,不知道为什么,其实自己读村上,情节几乎可以淡忘,但那种语气和态度,却能长久的保存在脑海中,于是,总想读他的作品,记不得也想读,考虑一下,大概能让我欲罢不能的缘故是,一、核心的隐藏作者有一个“地道”的个性,自诩为普通人(其实,遇见的事不普通),二、表面的现实主义和所谓“地下二层”的幽暗奥秘,他能够让精神性的东西具象化,三、他的物语是日本式样的,但也是属于世界性的当代风尚,四、他的随意文字挥洒如同爵士乐般的发挥。
总之,他是一个认真一个个字书写的“作家”,有高度的自律,有幽默有平易,难得,他不是一本书的作者,这几十年他持之以恒的写,老年了,还依旧保持旺盛的写作能力,这不佩服不行,虽然,由于他创意的核心在早期就明确了,最近的长篇《刺杀》,老实讲,没有惊艳,但中规中矩,达到一贯的水准。
具体就这本探访,我觉得有时候似乎失之于过深求意义,也太强烈和传统日本文学的继承联系,其余勾勒了他创作的全景,还是不错的,尤其对地下二层认识,不错。
这是我理解的村上,希望以后有真正把握其精神的改编新电影,希望有人能重新挑战《挪威的森林》,是为记。
昨晚看了陈英雄《挪威的森林》,除了松山研一之外,其他的角色选得太不合适了!
先说直子,应该是清淡到透明,存在感渐渐变得稀薄,自己也抓不住的女孩,气质空灵如一抹魂魄。
菊地凛子的演技是一流的,但是她的气质是强烈索求型,有非常强烈的生之欲望,连崩溃都很浓烈,很具体很肉体,完全不适合。
绿子的选角更可怕。
对应直子魂魄般的空灵,绿子代表俗世的温暖快乐和真实。
她有父亲姐姐和男友还喜爱做饭和色情电影,热爱生活。
她有一种天真的跳跃感,活力充沛。
水原希子的眼神暧昧潮湿,举止矜持静止,于是,那些天真的对白变得很色情,那些胆大妄为变成找抽!
玲子的演员也发挥得不好。
玲子的特点是中性,带着男性的潇洒不羁,抽着烟,举止利索,有自己的棱角和思想的,她的歌声应该是豁达,温暖,带着岁月风霜又如同阳光一般的吧?
电影里纤细柔美的女性化歌声让我接受不能!
松山研一的形象是适合的,我还想不出除了他之外,谁更适合这个角色?
可能是导演的指导的问题,这部戏里他的表现一直就是压抑,我感觉原作里的渡边更多的是青春时刻的迷茫和散淡,就算经历了年龄无法解释的事情,也显得很豁达,对生命中的一切坦然接受,有一种潇洒。
松山研一是很帅了,我一直看得很入迷来着,但是帅哥我说你能不一直像L一样委屈的弯曲着唇线么?
顺便一说,我心目中《挪威的森林》的黄金阵容:渡边,冈田将生。
直子,苍井优演技加强版。
绿子,上野树里。
木月,洼冢洋介。
永泽,妻夫木聪。
玲子,小泉今日子。
初美呢,年轻时候的宫泽理惠很适合,如今正当龄的话,广末凉子也可以。
YY嘛,YY一下~
今天在油麻地的百老汇电影城看了挪威的森林,确实拍得很唯美,虽然有些地方确实有点刻意营造气氛。
直子和渡边在各种日本四季自然美景中没有目的地漫步的场面,那晓风吹的,那荒草摆的,简直就像拍唯美偶像剧一样。
不过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非常cruel,特别是为了强调这种感觉,影片后半段呈现公寓安静场面--某主人公在旷野里纵情哭喊--公寓安静场面的交替模式,而且还配合着非常惨烈轰鸣的配乐,心想不被震撼都不行。
我对日本青春残酷电影其实了解很少,之前只看过一部莉莉周,感觉莉莉周比较像少年制造的cruelty,挪威森林就是长大了的cruelty。
虽然两部青春电影都强调死亡,但是前者感觉是通过制造他人的毁灭来缓解青春的迷茫和对未知死亡的恐惧,而后者是不停地在爱人死亡的痛苦中疗伤。
直子死了之后渡边一如既往地去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旅行(有剧透原谅我……),在海中一个隔绝人世的山洞里呆了很久,在岩石上因为想念直子而大声哭喊(电影里面这种场面很多……),最后还是活着回到了东京的公寓。
“爱人之死的伤痛是不可能被治好的,虽然现在暂时缓解,但是以后再次袭上心头还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paraphrase from Watanabe)不过渡边还是活下来了,选择和直子&木月不同的生活方式——变老,来祭奠他们曾经的青春。
“我以前认为人生就是应该在18和19岁之间徘徊,18岁过去了是19岁,19岁过去了又再回到18岁,这样人生会变得简单一点。
”这是Naoko过20岁生日的时候说的,然后失声痛苦。
她的想象中她和木月在他们的小世界里永远都会是18、19岁的样子,没想到木月自己把成长的痛苦留给了她。
影片里面有很多祭奠的场景,当然来自书里,比如渡边和直子以及渡边和玲子的那两场XX,分别是为了祭奠某个逝去的朋友。
而渡边和绿子一直没有XX,很明显是他们之间缺了那种联系。
其实我一直不太喜欢直子(虽然喜欢她的人很多),因为她自我封闭得让人压抑,比如她的幻听,很明显就是因为太自我封闭了分裂出来的。
木月死了以后直子已经失去和人恋爱、甚至只是简单接触的能力了,所以她最后追随木月而去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渡边说得很对,那个所谓的疗养院根本不是可以久呆的地方,因为它给你一个康复的假象,实际上在里面和人接触的经验根本不可能引申到外部世界,直子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她在被渡边接出去抑或厌倦之前自杀了。
而只有像玲子这么强大的人才能在在里边呆了7年之后依然能在外部世界寻找新生活。
绿子一直对她没什么感觉,只觉得其实是个很单纯的女孩子,有渡边身上的一部分。
最爱渡边松山健一gg真的很具有他身上那种温柔、孤独和单纯,比如他对直子、绿子、玲子和初美,他话很少,但是重来都是直话直说,如果会伤害人就选择不说。
面对好友爱人的死亡,直子选择一直沉迷于过去的时光,渡边选择以活着然而不忘却的方式怀念逝去的人(他一遍遍地回忆和木月、直子在一起的时光),玲子选择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一场新的恋爱,而永泽这种人“重来没想过使自己获得幸福,也重来没想过给他人幸福”,活得高尚而又低俗,他给别人带来痛苦而又不会受伤,凭他的smart和神秘感活得很滋润,然而他自己从心底里其实不care这些,所以是个只是在“生”而不是在“活”的人(渡边的话是“人渣”)。
坐公车的路上一直感觉很压抑,因为头脑里面有以前的影子在闪。
虽然没有似渡边和玲子一样遍体鳞伤还坚持活着的蜕变和成熟,但是一切不是都是心的作用吗?
有点不知道究竟身在何处了,而且我没有Midori在某处可以拨通电话。
从风传去年底上映一直拖到现在,电影版《挪威的森林》的神秘面纱早已被揭开。
关于它的评论,我都写了四五篇。
别人说,一流小说出不了一流电影。
千万级别的销量、泛亚洲的影响力,面对通俗流行的《挪威的森林》,陈英雄接下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去年威尼斯,陈英雄还在四处辩解,说国际版放映有瑕疵,影响了评论人士的判断,不肯承认失败。
结果,一年过去,不管国际发行还是日本本土上映,影片都没有达到既定目标,陈英雄算是深解其中滋味了。
基本可以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看上去很美的电影。
当然,遥想当年,陈英雄一举成名的原因就是摄影美,景美人也美,摄影镜头更美。
这一类东西在《挪威的森林》中有完好表现,摄影师李屏宾是个轨道控,他把长镜头和运动镜头用到了一种极致,外人很难从画面美感上去诋毁它。
在李屏宾擅长的室内戏,微弱的自然光线,玲子给渡边和直子弹奏起了《挪威的森林》,流动的光影、柔缓的吉他声和日式英语的歌声,怀旧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也只有在那一刻,当片中人物唱起了名叫《挪威的森林》的歌曲,我才深刻意识到是在看《挪威的森林》。
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如此明显,片中出现了很多旁白,直接从原著中摘出。
渡边、直子、绿子、玲子四个人物,完全保留,架构不变。
从这点来说,陈英雄非常忠实于原著。
大的方向上,原著人物没有改动。
陈英雄近乎有点偏执,像以木月汽车内自杀开头,很容易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一头雾水。
比起羽翼丰满的原著,电影在细节上严重不足。
直子为何自杀、渡边为何焦虑,包括对绿子的描述铺垫,都没做到位。
这些人物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他们有互动,甚至有命运的关联和对照。
放到电影里,很多转场就显得特别生硬,断裂开来,也只有看过书的才明白为什么。
在原著中,对直子为何会心理崩溃,为何会有人际障碍,那在于她目睹的死亡接二连三。
如果说,书中的细节让整体充实,那么,电影中的细节是用来润滑的,消除观众的生涩和疲惫。
难怪有人调侃道,直子的悲剧在于润滑剂,陈英雄的悲剧也在于此。
你说它拍给原著迷看的,大家都不买单。
你说它是青春片,路人都能欣赏都能看,可影片的格调就定在那,下不来。
陈英雄看到了长篇幅的情欲交织,用怀旧手法表现了林中田园的风貌,却没看到深刻的生与死,它们和主人公擦肩而过。
【新京报】
居然给了五星,自己都不相信……永泽……居然给了五星……
所有的演员都选择失败了……想拍文艺片,就按照岩井俊二电影的卡司去选吧。既然是改编自小说,就注定了没有原著的韵味。
看到了曾经看小说时不懂的东西,难道是我长大了?喜欢松山君的演技.
直子!!你那张老脸!!!鼻翼跟嘴角那深深的条纹!!!渡边!!你那迎风飞舞的哈喇子让我震惊了!!!小绿!!你打电话哭的那段假的不能再假了!!!!没看过书的大概会看得没头没尾了。
陈英雄定的气场怪怪的!开场小清新有没有!!直子死的时候恐怖片有没有!!!谁感觉出小资气场了!有辱屎命啊!!!唯一印象的只有五十多分钟时绿野中直子揭露自己不湿的那个跟拍长镜头!这让偶想起个听来的黄段子,男女共寝,前戏良久,女不湿,男提一壶水浇之,终突入!!!
完全摧毁了我心目中小说的形象,剧情满死了,一开始还能忍受,看下去就像吐槽了,,,,,,,,,,,
绝对是屎,结构细节都是.大概看了半小时..接下来全都快进.女人好看度:玲子>绿子>直子,配乐还算搭,可是waltz for debbie都没有,.我最喜欢那个楼顶看火灾的景也没拍.日
画面构图很美 基调奠定的不错 没看过原著的恐怕会看得没头绪 虽然原著我也没怎么看明白 文艺小青年装逼必备
原著就基因变异 如何指望电影 一说电影没拍出小说半毛的精髓 那原著的精髓是啥 20岁的渡边越操越寂寞?
高中看的書一直被俺奉為性教育啓蒙讀物,有些情節已經記不清晰,但光看電影其實也沒有很差吧,可惜齙牙妹綠子丑爆了減一星
我一直在和自己说这是直子不是敬一丹。松健有渡边的感觉,绿子多次让我有一种这是导演原创人物的感觉。大片大片的绿色,挽救不了让人昏昏欲睡的散乱镜头。毕竟对风景片有执念的人太少。建议原著咖点叉。虽然没抱多大希望,但是陈英雄还是让我失望了
陈英雄导演控制在村上原著情节面前全面崩溃。直子第一个镜头就让人完全幻灭,更无法忍受的是菊地凛子接下来整场僵硬的表现。人物形象薄弱,只有水原希子勉强及格。多加一星献给画面。
玲子和直子演的都很好!我就希望有渡边和小绿在屋顶上看火灾那场戏!给差评的文艺青年你们至于么!!!装B!!!
村上春树所特有的语言风格要被影片表达出来毕竟太难,结果就是有点儿滑稽。
我无法理解男主角游走在3个女人和龙套女们床上却说是爱情故事。恩,我没看过原作。每当听到提琴拉响,都想赶快进入下一个场景,那种声音好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后来才觉得,你看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的禁区。也算是音乐体现了感情。
不同原作作比的话算是勉强能够接受的片子,但还是差点把我看睡着了OTL摄影和音乐用得太过。有些镜头的存在意义相当费解。水原的演技比起其他主要演员明显矮下去一截,顺带一说,她的长相就和这片子的风格一样东南亚……
没有太好,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 演员技术什么的不说了,说说比高中读小说的时候有了的新认识吧. 看到有人说为什么渡边瞬间就转去跟绿说爱了,我觉得是因为渡边是一个承受不起孤独的人,虽然他一直孤独着. 他是一个深情和细腻的人,却不是一个能够勇敢地走向自我完善的人.
日本国宝村上春树的原著,清一色的日本演员,在法国长大的越南导演,英国摇滚乐队配乐,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首映,国际化之后的《挪威的森林》,就算没有了原的汁和原的味,也还可算作一部不错的改良青春爱情剧。只是那看在心里的敏感,你爱的和爱你的痛楚,真爱的脆弱稍有触动,竟一直没能坚强起来。
电影院版本93min,下载版本133min!!!有幸亲身体验到了广电剪刀手下手最狠的一次~回家只好再补一遍~~
2011.09.22 @ 独墅湖刚刚才发现日本版是133分钟,好吧,广电总局你到底还剪了啥。直子跟渡边第一次那幕我以为您会剪吖您不剪。目前感受:村上原著意境全无,但它又不是陈英雄的。2边不着太惨了。等我看过原版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