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即焚

Burn After Reading,CIA光碟离奇失窃案(港),即刻毁灭(台)

主演:乔治·克鲁尼,约翰·马尔科维奇,蒂尔达·斯文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布拉德·皮特,J·K·西蒙斯,凯文·苏斯曼,大卫·拉斯彻,理查德·詹金斯,伊丽莎白·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阅后即焚》剧照

阅后即焚 剧照 NO.1阅后即焚 剧照 NO.2阅后即焚 剧照 NO.3阅后即焚 剧照 NO.4阅后即焚 剧照 NO.5阅后即焚 剧照 NO.6阅后即焚 剧照 NO.13阅后即焚 剧照 NO.14阅后即焚 剧照 NO.15阅后即焚 剧照 NO.16阅后即焚 剧照 NO.17阅后即焚 剧照 NO.18阅后即焚 剧照 NO.19阅后即焚 剧照 NO.20

《阅后即焚》剧情介绍

阅后即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曾于1977年至1981年间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的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改编而成。 Osbourne(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是CIA的资深分析员,因酗酒问题被开除。沮丧的Osbourne回到家中又不被老婆重视。他妻子Katie(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个冷冰冰的职业医生,与财政部的Harry(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偷情,在船上共度春光。Osbourne赌咒写一本自传来透露CIA的高极机密,却被一心想跟自己离婚的Katie错拿去记录调查自己的财政报告,后又不慎落在了健身房。被傻里傻气的健身房女员工Linda(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和稍有点二百五的健身教练Chad(布拉德·皮特 Brad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在那里的鬼后天美女玫瑰计划反骗天下女人的战争~单身汉杀人事件~衍生玛约莉舌战中转停留五维地球初步举证界限草原歌王遇见你真好时间逆流拉瑞·克劳光辉岁月龙珠传奇之无间道摘星之旅车道安妮卡第二季卡吉尔女孩爱情游戏封神之九曲黄河阵惊天复制京城丑闻深水陀枪师姐4花腰恋歌走火解放大西南

《阅后即焚》长篇影评

 1 ) 《閱後即焚》(Burn After Reading):MacGuffin存在(existential)嗎?

  希區考克曾說:「在驚悚片中MacGuffin通常是項鍊;在間諜片中MacGuffin通常是文件。

」如果查閱字典便能發現這個名詞意指推動情節(plot)進行的某種手段,其本身為何卻不甚重要,甚至到了片尾,觀眾甚至不會記得這份東西。

另一方面,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是先有了存在,才能被賦予意義。

而這份無意義(meaninglessness)便成了世界的荒謬(absurdity)所在。

文件本身在影片中毫無意義,只是用以推動情節;當我們看到琳達與查德強烈地對於文件有某種執著時,他們同時也賦予其意義。

重要的是被賦予的意義,而不是文件的存在。

柯恩兄弟巧妙的使電影手法與劇本交融,使得Macguffin同時有著存在與存在主義的雙重思維。

這篇文章首先將介紹影片中的MacGuffin、幾個存在主義的簡單觀念,配合上電影中的例子解說。

  許多大導演都對MacGuffin有不同的看法,喬治.盧卡斯曾說他覺得電影中的MacGuffin應該能夠強烈地吸引觀眾的目光,就如同主角對於觀眾的吸引力一樣。

哈里遜.福特覺得《印地安納瓊斯》系列電影中,聖杯就是所謂的MacGuffin。

柯恩兄弟將片中的文件由像是間諜般的凱蒂偷出,讓辦公室的小姐弄丟,讓健身房的員工撿到,財務數字與無趣的回憶錄讓琳達與查德誤以為這可以實現她們的夢想,接著奧斯朋先在電話中讓他們知道這樣做沒有意義,而後的俄國大使館似乎讓她們有點希望,而這卻以辦公室的秘書能夠隨意重新複製檔案重新抵銷觀眾對於文件的期待,接著導致了查德「無意義」的死亡(荒誕的死法,沒有復仇,沒有人在意),再切回CIA總部告知觀眾奧斯朋只有三級的權限,讓觀眾的期待化為虛無。

至此,MacGuffin不再出現,文件,也就是讓MacGuffin被還原至希區考克與楚浮的訪談中所提到的:「甚麼都不是。

」悲觀的存在虛無主義(Extential Nihilism)在此顯現,他人賦予(文件)的意義並不被重視,甚至鄙視、否定,至此,MacGuffin的功用完成。

  存在先於本質的論點,說明了存在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在上面的段落中看見無意義成為了電影技法,這樣的主軸貫穿了整部電影。

奧斯朋的存在意義被他人否定(CIA的開除),回憶錄被嘲笑,最終被CIA探員謀殺。

凱蒂的離婚在分手後失去意義(如果是為了金錢,那她早已提領走共同帳戶裡的所有款項)。

哈利認真考慮的離婚,卻發覺妻子早已搶先一步,在雙雙出軌之下,婚姻的意義已然喪失。

琳達的手術原本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幸福,文件卻導致其手段成為了目的。

連CIA總部的官員都不知調查這些人有任何意義。

配合上警匪片中的緊湊鼓聲與低沉音樂,讓鬧劇的荒謬性被凸顯出來。

荒謬,一直都是柯恩兄弟的黑色喜劇材料。

  片頭中歧視的荒謬由語言的對比彰顯出來(摩門教的酗酒和Fuck)、整形的荒謬(無頭、無臂的雕像)、MacGuffin的荒謬(Shit、Sheet)、人際網路的荒謬(由公園幾幕顯現出交友網站的空虛、速食與重複)、生命的荒謬(無意義的死亡,重複了三次),美國在哈利跟凱蒂床上那一幕成了荒謬之地(Land of Absurdity),而非豐饒之地(Land of Abundance)。

當觀眾一幕又一幕的大笑出聲時,嘲笑的不是劇中人,而是生命的荒謬無常。

這個手法在冰血暴(Fargo, 1997)的結尾裡就已經出現,然而柯恩兄弟帶著更成熟、更戲謔的手法回來,這時已經沒有警探可躲藏的小窩,觀眾得跟著演員面對世界的荒謬。

然而在笑鬧中,依舊有幾個鏡頭仍帶有些許溫情,錢包裡的購物單所描上的無奈和健身房經理隔著玻璃看著琳達的沉默也許不是這麼地對生命絕望著,掙扎著。

  片尾,連琳達都放棄了文件、查德(也許還有哈利,也是感情),只求拿到整形手術的錢,然而,整形又是為了甚麼呢?

琳達在片中出場時我們看到了醫生對她身上的肥肉做的種種指劃,接下來一個討論的鏡頭,我們看到了後頭殘缺的雕像,讓筆者想到了殘缺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因為殘缺而成為後人所崇敬。

整形終究在這部片子裡頭沒有完成,未來的追求者成為存在主義中的他者的凝視(The Gaze),他者不必然存在於現時,但藉由常識的連繫創造了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而藉由意義的分歧給予片中的琳達美的定義。

這樣有關美學的標準也處處在片中可見,不只是整形手術,同時包括哈利的慢跑跟健身房的需求(琳達接待的顧客體型碩大)可印證此點。

筆者推想,無頭的維納斯是不是代表了相反的涵義呢?

(此句存疑,由於不能確定雕像是不是真的是維納斯。

)  在IMDB上可以查到本片劇本是和《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7)交錯寫作,從西部英雄的沒落,重新回到在《快閃殺手》(Ladykillers, 2004)玩弄失敗的黑色幽默,少了詩意,的確,畢竟人生如此荒謬,能有詩意點綴的時刻不多,僅一兩幕便足簡單帶過兄弟倆對世間蒼涼的無奈。

 2 ) 《阅后即焚》信息时代的欲望与恐慌

  前两天看新闻,垄断市场价格的奶粉巨头们在发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提醒,为防止信息外泄,最好以口头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不要留下文字证据。

这些邮件也随即被删除,但在相关调查中,邮件又被技术人员恢复了数据,并成为巨头们垄断市场的有力罪证。

  为湮灭证据而删除信息,信息复又被恢复成为证据。

这一事件本身带有强烈的黑色幽默效果,让人想笑,却又让人不寒而栗。

膨胀的信息时代,保留隐私,几成奢望。

  可《阅后即焚》提供的,却是另一种思路,信息看似愈加透明,实际却如镜花水月。

真相只有一个,而置身其中的人却无不怀抱欲望或恐慌,倾注一己之力将信息拉向有利于自己的一边,最终将信息扯成一团模糊难辨的实物,最终走向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阅后即焚》中科恩兄弟一如既往地玩弄着多头并进的叙事方式,揪起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线头,最终导向同一个颠覆众人命运的开关。

一个因酗酒而被辞退的CIA探员写了一些自己的人生回忆录,却被意欲离婚的老婆当做财务信息复刻在了光盘上。

其实这本来也没什么,探员负责的也不过是三级机密,根本没人感兴趣。

而光盘丢失后,被健身房的一对男女捡到,误以为是高度机密,一场有些愚蠢的敲诈就成了将事件搞得错综复杂的导火索。

随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看似相当偶然,但又充满了必然性,每个角色的最终命运在一开始就被决定了,是谓性格决定命运。

  一篇单纯的回忆录,到了各怀鬼胎的人手中,就能发酵成了几乎影响国际关系的惊天阴谋,到最后连CIA局长也只能用Jesus Fucking Christ来总结,的确算的上是荒诞至极。

作为冷眼旁观者的观众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如果你也置身其中,还能如此冷静么?

或者你会像Linda和Chad那样意图借此大赚一笔,或者会像Harry那样被牵涉其中疑神疑鬼,做的最好的恐怕也是像健身房店主那样吓得躲到门后,免得惹火烧身,可一心不想惹火的店主却死得最惨。

一旦某一事物与自己有所关联,不可避免地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打量或思考,或欣喜,或渴望,或恐惧。

事物的本质还是那样,表象在人眼中却已经扭曲。

能摒弃内心欲望,直透事物本质的,那就是佛了,万法空相的境界一般人可达不到。

  既然人容易受诱惑而扭曲了对事物的看法,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当下,很难说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真相。

一则简简单单的新闻,就像探员的回忆录一样,平淡无奇,被稍一加工,就会将大众舆论引导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让你越看越迷糊。

前几天网上爆出条新闻,“王X是李XX的干爹”,这条新闻一看水分就太大了,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王X”、“李XX”、“干爹”都是时下热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博点击率捏造的,但架不住众人对这种热词的关注度,照样有无数人相信。

  其实科恩兄弟在预测这种网络膨胀时代信息不可靠性的同时,还给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只是这一途径在今天看来只是个痴人说梦的玩笑——Burn After Reading,如题,阅后即焚。

电影中如果一开始探员不留什么电子稿而是写成手稿的话,妻子也没法复制。

又或者Linda和Chad在捡到光盘后,看完就毁掉,也就没有后面那么多乱事。

遥想当年书信时代,一封密报如若不想被别人窥知,盖上蜡印,阅后即焚,基本上就能保证信息烂在自己心里。

人们也不上网,顶多看看报纸,乡下百姓也就能看看告示,还不一定能看懂。

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不用担心信息过分异化和隐私的泄露。

在今天看来,那是单纯到美好的时代。

阅后即焚,也就可以看作是科恩兄弟对信息单一时代的无限怀恋。

  《手机》中费墨有过一段话:古代书生外出赶考,一去几年,回来说什么都是成立的。

这种对信息单一时代的留恋,与《阅后即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哪有什么信息完全纯净的时代,信息庞杂也好,单一也好,无不承载着人们的欲望和恐惧。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肯定会被异化,比如目前扑朔迷离却热闹非凡的棱镜门事件,众人都在关注斯诺登的去向和涉事国的反应,可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谁知道?

  话说回来,又有几个人真正关注真相呢?

    

 3 ) 高安兄弟讲政治?——《阅后即焚》

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尘埃落定,奥巴马终于成为首位黑人美国总统。

这当然令人想起当初贩卖黑奴,到马丁路德金带领黑人争取种族平等权利的辛酸史。

聚焦于近二十多年,在曾任中情局(CIA)局长和列根副手的老布殊任内,美苏冷战格局瓦解,资本主义似乎大获全胜,但在小布殊任内,一场金融海啸又揭示自由市场过度放任的弊端,至此左翼政治经济主张又乍现生机。

再聚焦于过去共和党执政的八年,911事件令美国人成为惊弓之鸟,恐惧噬食心灵。

高安兄弟(Coen Brothers)新作《阅后即焚》 (Burn After Reading,2008)以高空全景聚焦于CIA总部的镜头开始,最后又从CIA总部拉后回到美国高空全景的镜头作结,果然,见微可以知着,眼光可以定睛一地一事,一地一事又可见一国八年的光阴历史。

《阅后即焚》的情节荒诞离奇,嘲弄讽刺不在话下,俯拾皆是高安兄弟黑色幽默笔触。

Osbourne Cox(John Malkovich饰演)因酗酒被中情局解雇,专心写自传揭露中情局内幕,他的妻子Katie(Tilda Swinton饰演)与丈夫貌合神离,搭上了联邦法警Harry(George Clooney饰演),Katie为了离婚和探知丈夫身家,将档案一并抄在一张光盘内,光盘却辗转遗漏在一家健身中心,小职员Chad(Brad Pitt饰演,梳了一个占士甸发型的他充满喜剧感)和苦于筹集整容费用的Linda(Frances McDormand饰演)借此勒索Osbourne Cox,又将光盘转售予俄国大使皆未能获利,最终Chad和暗恋Linda的经理因收集更多数据文件而命丧,Osbourne Cox成为植物人,Harry逃亡到委内瑞拉,Linda的整容费到手,但身边三个男人都不在了。

《阅后即焚》在风格、主题和内容上都证明了这是一部典型的高安兄弟作品,类型跨越了间谍片和喜剧,组合起来又别具新意。

Katie、Harry和Harry太太的婚外情,以及勒索金钱的桥段,首先令人想到《绿帽离奇勒索》(The Man Who Wasn't There,2001)。

而从高安兄弟的名作《雪花高离奇命案》(Fargo,1996)到《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再到《阅后即焚》中,事情都缘起于一个人起了贪财的念头,希望改变此时此刻相对平稳的刻板生活,最终难免惹祸上身,走向死亡宿命和不幸结局,这好比人受着自身的原罪本性缠扰,无人能够自行解脱罪恶的果实,罪的报酬就是死。

只有受到恩典庇佑的人才幸免于难,但《阅后即焚》中没有人有此福气,由此看来,电影在幽默的演出背后尽是绝望的漆黑。

《阅后即焚》中Osbourne Cox好像《老无所依》的探长一样感到时不我予。

Osbourne Cox说冷战结束了,一切都是官僚体系,没有一点理想。

而片中人物大多纵情酒色享乐,道德败坏引出这连串风波(Linda的整容医生后面两个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雕像,暗示了肉体至上的思想根源),但是在愤世嫉俗和思索而得的想法后面,高安兄弟又略为犬儒地让Harry(不要忘记这个角色由热心关注和平和环保等社会议题的George Clooney饰演)发现Linda似乎知悉自己误杀Chad一事,一脸恐惧慌张以为人人都在针对自己,立刻逃亡到与美国不咬弦的委内瑞拉,从选角到笑话一而再地流露出高安兄弟极擅长的黑色幽默手法。

全片最黑色幽默的莫过于中情局内一位官员两番向上司报告事件,荒谬之处令人啼笑皆非。

最后上司想到这个无聊顶透的风波,大家都不知道做了些甚么,只好抛下一句「汲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这句话在今天意味着——奥巴马当选了,回望过去小布殊两番当选八年执政,美国人空转着忙,双子塔遗址还是废墟,发动了两次怨声载道的战争清除恐怖主义分子,金融体系和自由市场溃败,大家都不知道做了些甚么,唯有期望来者可追,汲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就好了。

 4 ) 蠢货们的小规模荡气回肠

美国大选中的侯选人,时不时就得全家人一起站出来亮相,展示相得益彰,和乐融融。

美国主流影视剧中对家庭价值观的宣扬也是不遗余力的,家庭是最后的港湾,是必须保护的湿地。

在这个片子里,家庭不值一提。

连讽刺揶揄也没有,就当做理所当然司空见惯。

片子开头,有一次派对,被开掉的光头特工男满心忿忿,满口粗话,他老婆站在一边帮着捂着他的刺儿头。

大家也都嘻嘻哈哈,没话找话,顺水推舟遮掩过去。

背后是你出墙,我偷情,黄雀螳螂,不亦乐乎,而且,看上去早已是细水长流,日久年经。

包括那个看电影和上床都一直一脸苦相的网情男,减肥女偷看他的钱包,里面有一张便条:别忘了给我带蜂蜜果核餐点。

无疑是他老婆的叮嘱。

科恩兄弟的拿手处在于一本正经,不滑向滑稽剧。

惯用手法是,无聊处不惜笔墨,重点处则一笔带过,一闪而过。

比如不拉德皮特死在衣橱里一段,不拉德皮特房前盯梢,翻墙而过,潜入房中,一步也不省略。

桥智克鲁尼哼着口哨上楼,洗澡,穿衣,费了半天,到衣橱前又闪回去。

打开衣橱,条件反射砰就是一枪。

不拉德皮特不明不白就这样血溅当场,死翘了。

然后桥智克鲁尼自己吓得咚咚咚跑下楼,半晌还心里咚咚跳地慢慢磨蹭着回到楼上,颤着声:“HELLO?

”到衣橱前,还卖了一个估计荒废多年或者从未用过的难看的侧翻滚。

拣起枪重新打开衣橱,又拨弄半天。

但不拉德皮特直躺着,脸藏在衣堆里,再没有露过。

即使不考虑是死于过时无用的国家秘密,也难免太轻如鸿毛了点。

演员和角色本身也足以构成黑色幽默。

特工男是光头,许多电影里特工角色全靠这颗光头吃饭,但这个倒霉蛋在这个片子里什么都没干,就被开,被戴绿帽子,被莫名其妙地干掉。

不拉德皮特几乎是雄性角色的代名词,在这片子里成了喜欢听恶俗动感曲扭白痴健身舞的教练。

桥智克鲁尼一向是西装男,以前即使演花花公子,也花得有型有款,这回就花得猥琐到家,看看他亲手做的那个女士摇摇椅。

还有中情局大佬门前皮鞋进出,杀人放火,既鬼鬼祟祟,又全然不当回事,俄使馆的业余,拿光盘时不忘狐疑:“PC OR MAC?

”于是,构成了这部蠢货们小规模荡气回肠的,类型片的生活情景剧。

 5 ) 一个残忍的笑话——《阅后即焚》

大家都知道,眼下正有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世界,事情远没有消停,谁也不知道后果会严重到什么程度。

这场祸是美国人惹的。

为什么他们会闹出这种事?

因为他们好日子过得太久了,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也越来越贪心了。

他们起码已经过了两三辈子的好日子,光是描写中产阶级空虚无聊荒谬的电影电视,就已经数不清。

科恩兄弟这部《阅后即焚》,只是该目录下的最新产品。

科恩兄弟的电影我看的不多,一度还把他们跟大卫林奇的风格搞混。

看过《The Ladykillers》和《Intolerable Cruelty》,觉得前者有点闷,后者比较一般。

当然,科恩兄弟其他几部口碑更好的经典之作都没看,不能以偏概全。

问题是,看了那两部,有点提不起精神专门去找他们的作品。

乔治克鲁尼我也不太喜欢,虽然他帅得滑不留手。

总算这部《阅后即焚》比较满意。

强烈的黑色讽刺喜剧,人人都是大傻瓜,都自以为是,都不值得同情;几乎每句台词都爆笑,重大转折又把人吓得跳起来,一个片子能拍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看得最开心的,则是一堆大牌争当白痴,一个比一个傻。

白痴第一名:Brad Pitt演的健身教练。

对BP从来没感觉,但这部片让我对他好感大增。

总觉得他象一道漂亮无味的主菜,不能不端上来,但没什么胃口去吃。

可是这部戏里,他忽然成了一碟臭豆腐,口味喜人,吃得上瘾,不知不觉已经吃完,绝对意犹未尽。

据说BP看完剧本,又听说角色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有点搞不清是对他的恭维还是侮辱。

他对导演说不知道怎么演,因为这个角色是个大傻冒,导演说:你没问题的。

眼光果然好毒。

白痴第二名:乔治克鲁尼演的花花公子。

该公子是典型的空心大萝卜,没有野心,最多搞搞网恋泡泡老妞,时间有富余做点邪门手工;天分不高,样貌倒不错,因此喜欢运动,保持身体的活力和弹性。

泡妞泡得沾沾自喜,却没想到老婆不但早已出墙,还打算把墙给拆了。

克鲁尼据说已经为科恩兄弟当了三次白痴,《O Brother, Where Art Thou?》、《Intolerable Cruelty》和本片因此被戏称为克鲁尼的“白痴三部曲”。

不过,还是不觉得他特别可爱呢。

白痴第三名兼狂徒第一名:约翰·马尔科维奇演的倒霉鬼。

除了BP,最喜欢就是这个角色。

疯子。

以为其他人都是疯子,只有他自己不是。

白痴第四名兼花痴第一名: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演的中年妇女。

有妄想症,以为只要自己整了容,就能开始新的性生活。

为了筹到整容的钱,什么办法都有了“正当性”,典型的偏执狂。

这个角色特别突显中产阶级的狭隘眼界和可笑的贪婪,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金融海啸产生的根源之一:追求对自己无益而且负担不起的东西;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

最后事情失控。

红杏并列第一名:马尔科维奇的老婆(Tilda Swinton)和克鲁尼的老婆,都是强人。

一边出墙,一边不动声色地准备把老公一脚踢开。

老话说得好,最毒妇人心。

Tilda充分发挥冷到冷酷的特色,在一部以傻气为主导的片子里冒着冷气,给调子降温。

冤大头第一名:Richard Jenkins演的健身房老板。

这个人的冤,唉。。。

谁叫他落在科恩兄弟手里呢。

这两人有名的能制造冤魂。

说起来,整部片似乎只有他不坏不傻,但是,人一走背运,还有啥好说。

白痴特等奖、开心果并列第一名:CIA的两位长官。

其中一位是《蜘蛛侠》里的报社老板。

这两人一开口,别的白痴就只有让位的份儿,观众就只有笑的份儿。

政府部门由这种人掌管,金融海啸不来就怪了。

全片最喜欢的台词:(白痴第一名和第四名把一片CD拿给俄国使馆官员,说里面有重要情报。

)官员拿了CD,沉着地问:PC or Mac?笑滚了我。

这部电影,充斥了如此这般沉着的废话;就连配乐,也是听起来很煞有介事,其实什么意思也没有。

整个片子,就是个笑话,一个利落残忍、趣味恶毒的笑话。

ps:《高斯福庄园》貌似侦探片,实则秀大牌。

《阅后即焚》貌似间谍片,实则秀大牌。

 6 ) 冷战记忆与黑色荒谬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作品序列中,《阅后即焚》算的上一部商业成绩非常靓丽的电影,影片还是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电影,但是影片的口碑却算不上优异,全球最著名的评分网站IMDB给出了7分,国内的豆瓣网同样也给出了7分。

美国著名的影评人打分网站Metacritic的评价就更低了,只有6.3分,毁誉参半。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直指众明星的表演犹如卡通人物一般荒唐,配乐叫人无法忍受。

《时代》杂志的影评人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直接表示根本没搞明白科恩兄弟到底想说什么,等弄明白情节之后他觉得自己可以把电影拍得比科恩兄弟逗乐很多。

《纽约客》的影评人大卫·登比(David Denby)觉得开场一些场景还挺逗乐,但之后的一些绝望情节冻结住了这种感受,登比还批评了影片的价值取向,在影片中无辜的人快速死去,罪恶之人并未得到惩罚,“即便是黑色喜剧,创作者也应该表达出爱意,《阅后即焚》展现出来的虚假残忍表达的是一种终极的厌世。

”麦卡锡和科利斯的评论,无聊到我已经懒地驳斥,登比的好人必有好报的大众庸俗艺术观驳斥起来似乎也有小题大做的意味。

相比较而言,来自学院(纽约大学)的学者埃曼努尔·利维(Emanuel Levy)对科恩的批评倒是直指要害,“科恩兄弟是聪明人,只是对电影懂得太多,对真实生活懂得太少。

”科恩兄弟算不上我最喜欢的一类美国导演,明尼苏达州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熏陶出来的古怪品味,与我的审美有一定距离。

兄弟二人的作品钟情于特定的人文地域,这包括了《血迷宫》中的德州、《谋杀绿脚趾》中的洛杉矶、《冰血暴》中的明尼苏达、《逃狱三王》中的密西西比、《醉乡民谣》中的纽约,继而在这特定地域中虚构化一个黑色喜剧犯罪故事。

有些作品显得为了黑色而黑色,过犹不及,有时候二人还会展现过于精英化的小圈子趣味,大开小圈子内部才可意会的玩笑。

《冰血暴》甚至算是公开嘲笑大众品味、颠覆主流趣味了。

《阅后即焚》是一部有的放矢的高浓度黑色喜剧间谍电影,影片的片名是间谍术语,但充满反讽色彩,文本实际意义是阅后不需要即焚,因为一切皆荒谬无价值。

科恩兄弟在类型化作业的前提下,对历史与现实展开的激烈、有效、惊悚的批判。

在叙事维度层面,科恩兄弟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使用视点游戏,最早的《血迷宫》是最具代表性的。

这种视点游戏的要义,是观众的视点大于角色的视点,换句话说,角色因为主观的盲点产生误判,观众早已知晓,旁观者清,拉开的距离便会形成反讽效果。

《阅后即焚》依然使用了这一招,只是这一次,牵连的人物要比《血迷宫》复杂很多。

影片主要的三组人物如下(为方便读者理解,全部用演员本人名字替代角色名字):约翰·马尔科维奇-蒂尔达·斯文顿乔治·克鲁尼-伊丽莎白·马弗尔布拉德·皮特-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算上登比提到的无辜者、健身房经理理查·詹金斯便是七个人。

这七个人,马尔科维奇砍死理查后被CIA射成植物人,是因为误认。

克鲁尼射杀皮特后逃亡委内瑞拉,是因为突然的意外而擦枪走火。

一切都是因为偶然事件。

这偶然事件的根源便是那张记录了马尔科维奇所谓机密档案的CD。

这是撬动整部电影叙事节奏的缘起,也是这部电影的题眼。

《阅后即焚》绝对不是一部为了黑色而黑色的电影。

影片中的荒谬、无聊、无意义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巨大的历史幽灵:冷战。

正如马尔科维奇主动辞职后对父亲说的那番话,冷战结束,今非昔比,没有任务,只有官僚主义。

冷战的结束了终结了间谍世界的意义之网。

于今遍布全球的反恐战争与冷战绝不可同日而语。

冷战是超级大国之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道德、审美的全方位的对抗,反恐战争只是纯军事意义上的对抗,意义的世界消失殆尽。

这其实是007系列无以为继的根本原因,作为冷战产物的007,在如今这样一个全球资本化、去政治化、意义尽失的时代,角色魅力自然消减泰半。

《谍影重重》中的简森·伯恩真正要对抗的是自我的消失,而不是外在的他者,与《无间道》联系到一起,渴望被承认的身份政治成为了新世纪间谍电影的主题。

除了时代政治的缘由之外,科恩兄弟对于意义世界的探寻可能也与兄弟二人中的伊桑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痴迷有关(伊桑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的毕业论文是维特根斯坦研究),维氏哲学的精华在于划定日常语言哲学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所谓语言决定了人类想象、思考世界的方式。

这恐怕便是科恩兄弟对于台词和文本组织极为着迷的原因。

据媒体相关报道,科恩兄弟在拍摄现场对于演员的台词讲述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单词发音不准确就要重来。

《阅后即焚》充斥了不少会给人产生误会的台词,开场部分克鲁尼在吃山羊奶酪的问题上便犯了错误。

麦克多蒙德打的语音电话,因为语言歧义产生的沟通障碍,令人啼笑皆非。

克鲁尼要求斯文顿坐车后面的沟通失效(斯文顿理解成做爱时的后入姿势),亦令人莞尔。

在《阅后即焚》中,马尔科维奇依然沉醉于冷战的辉煌岁月中,他视冷战年代的偶像人物、有着“遏制之父”之称的乔治·凯南为偶像。

他不甘心在国务院做官僚,辞职在家写回忆录,真相却是回忆录中的冷战往事,对今日的俄罗斯大使馆而言半文不值。

克鲁尼的荒谬不遑多让。

他本是财政部的官员,却冒充联邦法院执行官,始终等待用枪的机会,最终却擦枪走火击毙皮特,酿成大祸。

他还不断被人跟踪,最终的真相与间谍无关,不过是欲离婚的妻子使用的跟拍伎俩。

当发现麦克多蒙德要找的同事便是被他击毙的皮特之后,克鲁尼精神崩溃,沦为彻底的被迫害狂,视周遭所有人物都是间谍。

实际上,冷战的记忆植根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深处,就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健身教练皮特,也有冷战记忆,会认为“我们称贝尔格莱德的局长为斯洛伐克屠夫”这样的信息会被当下的俄罗斯政府所用。

对于CIA而言,在这期光盘事件中,最终需要存档的最高机密居然是这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之事。

更进一步说,由我们这些银幕之外的局外人,看这些银幕内的这些局内人,这些受限于主观视点局限而蒙在鼓里的主体,何尝不是为历史之魅所困惑?

科恩兄弟是在2007年年末开始筹备、拍摄《阅后即焚》,这正是美国政治两党轮替的大选之年,奥巴马团队当时提出了“改变”(change)的口号,希望重建美国。

科恩兄弟用极致的荒诞、荒谬回应历史幽灵,当然也是在回应整个时代的变革。

科恩兄弟的喜剧意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立在对类型片窠臼的嘲弄、戏谑、颠覆的基础之上。

二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阅后即焚》是我们自己版本的没有爆炸场景的《谍影重重》”。

作为一部间谍电影,或者说与间谍行为有关的电影,影片在角色设置方面别出心裁的一点,便是对女性角色的处理。

过往的间谍片,尤其是007系列,女性在其中必然是被当花瓶,被物化、工具化使用。

《阅后即焚》恰恰相反,影片中的七个角色,四位男性全部以悲剧收尾,三位女性都是胜利者。

蒂尔达•斯文顿的意志非常强势,一直想找借口与马尔科维奇离异,而光盘事件的起因便是她盗取丈夫材料所致。

双重镜像强化了斯文顿在肉体与精神层面对于马尔科维奇的胜势

背后的两座佛教主题的人物像,强调了斯文顿对于命运的掌控感,毕竟是她引发了光盘事件 克鲁尼一直犹豫要不要跟妻子离异,未曾想到妻子早已有了外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两性婚姻中,克鲁尼才是被操控者。

在《冰血暴》中已经演过一回女英雄的麦克多蒙德,这次更是以一己之力敲诈了CIA,赢得了美容手术的资金。

实际上,克鲁尼和皮特在影院中扮演的根本就是白痴角色(克鲁尼称这是自己与科恩兄弟合作的“白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这部电影完上映十年,在如今这政治正确挂帅的时代,影片获得的口碑待遇也许会决然不同。

科恩兄弟对大众类型片的嘲讽有些细节还非常赤裸裸,麦克多蒙德前后两次与人约会看电影,看的都是浪漫爱情片《Coming Up Daisy》,虽然这实际上是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但一闪而过的情节一看就是甜腻型,科恩兄弟还故意让麦克多蒙德和克鲁尼发出白痴般的笑声,借此嘲讽乐此不疲观看这类电影的流俗观众。

《阅后即焚》的故事全都发生在弗吉尼亚州的兰里市,但实际上影片全程在纽约拍摄,换言之,这部电影的地域感是不强烈的。

这是科恩电影比较罕见的例外。

但也是因为影片与冷战、与间谍有关的主题,绝非美国某块地域的特产,而是跨越性的时空。

《阅后即焚》即便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却是凝结了荒谬历史的高级反讽喜剧,饱含了创作者对于时代的严肃思考,这是一部水准与《冰血暴》、《老无所依》等科恩兄弟最脍炙人口电影相当的作品,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科恩电影。

 7 ) 玩的就是这一手

科恩兄弟这两个怪才鬼才,真真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看看他俩2000年以前的出片率,大约是两到三年一部,基本风格大多是嬉笑怒骂中透出社会黑暗与人性溃败,基调严肃而深刻。

2003 和2004 年的《真情假爱》与《师奶杀手》把所有的人吓了一跳,心想这俩人怎么也开始和主流好莱坞市场搅和上了,出片迅速,缺乏营养,失望至极。

然后便是2007年的重磅炸弹,改编自Cormac McCarthy同名小说的黑色惊悚巨作《老无所依》。

此片横扫2007大小奖项,并挫败劲敌Paul Thomas Anderson的《血色将至》摘取奥斯卡最佳影片殊荣。

还以为兄弟俩要凭《老无所依》“回归正途”,可2008年这部像极了《师奶杀手》的《阅后即焚》又把观众狠狠打击了一通,明确的告诉大家:想让我们按牌理出牌,没门儿!

这部黑色喜剧汇聚了众多好莱坞大腕明星,演员安排是非常精彩的。

乔治.科鲁尼继续展露他的搞笑一面,蒂尔达•斯温顿也持续《纳尼亚传奇》中的冰雪之姿,而费兰西斯•麦克多曼德在《冰血暴》中就展露出的喜剧天分也充分发挥了效用。

不过最让人捧腹的还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健身房职员Chad,这家伙根本就是个肾上腺素超额分泌的白痴,搞个技术含量为零的低级勒索也笨得没谱,翻来覆去就会说那几句废话,把前CIA情报分析员Osborne Cox(John Malkovich)气得七窍生烟。

布拉德•皮特的演技我个人从未看好,但这次他的表现的确突出,很为影片增色,甚至可以说是他自《秋日传奇》的本色演出之后最令人难忘的一个角色。

其实乔治.科鲁尼的角色尽管算不上打破常规,但这位好莱坞一等一的钻石王老五肯颠覆形象演那么一个超级猥琐男,也挺值得关注。

故事情节安排与整体风格与《师奶杀手》实在很相似,总之人物一个比一个猥琐,一个比一个笨蛋。

全片从头到尾就没有正面形象,科恩兄弟把这些人物挨个儿狠狠地讽刺揶揄,假、伪、丑齐聚一堂。

不过对人物的讽刺比起来他们耍着观众玩这一点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

故事里的CIA长官每次问下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下属总是一脸无辜的说,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总之这个打了那个,那个杀了这个,背后动机不明。

最后干脆彻底明确宣布——你想找出这些混蛋事件背后的政治讽刺现实意义么?

没有,根本没有!

就是一群蠢人耍了你们一场,就这样。

这个安排很难不让人对比《老无所依》的黑色寓意——《老无所依》的全部意义都在于结尾点题那晦涩不明的隐喻与象征——要说科恩兄弟此举不是故意所为,鬼才相信。

《时代》杂志的影评干脆就气急败坏了,恨不得大骂这两个臭小子,最后愤愤不平的撂下一句:走着瞧,看最后这笑话笑的究竟是谁!

如果科恩兄弟仅仅是想耍着观众玩一把,表现得过于明显的话,这片子也就仅仅停留在《师奶杀手》的娱乐水平上,并无突破;但实际情况是,尽管影片结尾说了,没有寓意,没有现实讽刺,但电影行进过程中的嬉笑怒骂却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是女性主义的胜利,还是官僚政客的愚蠢,人情世态的炎凉,或者人性的虚伪堕落,如果你愿意,总是能找出几个细节来详尽分析的。

可一旦走上这条路,就不免正中科恩兄弟的圈套——哈,我们笑话的就是你啦!

在这种情况下,这片子很给人一种左右不是又爱又恨的另类快感,让你也恨不得咬牙切齿的挤出一句来,哼哼,科恩,咱们走着瞧!

《电影世界》2008年11月稿

 8 ) 上帝根本不打算拯救二百五

推荐理由:如此肤浅而深刻,如此猥琐而深刻,如此混蛋而深刻,如此漫不经心而深刻。

片 名:《阅后即焚》导 演:科恩兄弟原 著:斯坦菲尔德•特纳主 演:乔治•克鲁尼、布拉德•彼特、约翰•马尔科维奇、弗兰西丝•麦克杜蒙德、蒂尔达•斯温顿出品时间:2008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哎哟这电影笑得我。

故事简单,一言以蔽之:一张光盘引发的血案。

电影里,有布拉德•彼特惨遭爆头脑浆四射,有约翰•马尔科维奇当街砍人血溅五步,但还是令人笑得花枝乱颤不能自已,这部《阅后即焚》就是有这么吊诡。

它是间谍片?

不错,故事是围绕一名前CIA成员遗失的回忆录光盘展开。

然而,光盘的内容却根本全无情报价值可言。

它是喜剧?

不错,眼看一众男女因为玩弄各自的那一点小聪明而令生活一步一步走向失控跟崩毁,的确有不少乐趣。

然而,其中也至少有两起离婚,三起人员伤亡,男人统统孬得一塌糊涂,稍有可取的又都死得恶形恶状,女人则既不忠诚也不美也不温柔,你说多让人灰心。

所以它是一部悲剧?

不错,它从骨头缝里往外散发着绝望。

然而,难道收梢时不是终于有人得偿所愿吗?

健身中心女职员琳达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整容费,——正是为了这笔钱她翻江倒海搅得天下大乱,勒索光盘的本主未遂之后,她一脚油门把车开到了俄罗斯大使馆,以叛国者的姿态上交了光盘。

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二百五。

至于演员,首先我想祝贺彼特同学向着“伟大”二字又逼近了一步。

片中,他饰演琳达的同事兼同伙,另一个二百五角色,为此,彼特不遗余力地贡献了种种低智行为跟表情。

尤其有一幕他用孩子气的声线和鼻音,兴奋地对琳达说,“我搞到了他的电话号码,我搞到了他的电话号码”,一面机器人般左晃右晃走过来,我简直笑到飙泪。

真真怎么演得来?

这可是《秋日传奇》里颠倒众生的浪子呵,怎么一入这个戏就好像转世一样?

所以说,男演员一路帅到四十五岁没什么了不起,但要不为这个帅所禁锢,才真正称得上是伟大。

不是刻薄我只不过顺势想到,华仔也一样孜孜不倦帅到了今天,然而,要不是有早年那部《天若有情》撑场面,他就还真只是个有资历的俊朗男艺人而已,古董花瓶也一样是花瓶,对不对?

还有型男克鲁尼,跟情人大吵之后不忘冲去楼上拿走他带来的体位垫,真太妙了。

而马尔科维奇身披猩红睡袍,手提板斧,喷着腿毛,杀气昂扬地背光走来,在我看,被列入十大反英雄形象也绝对不过分。

这些演员,拜托哪一个拿出来不是炙手可热号令群雄的料?

振臂一呼,起码有八百个导演争相要把他们塑造成宇宙超级无敌救世主,但把他们齐齐聚集在一部电影里只为了请他们诠释猥琐?

科恩兄弟就是这么出人意表。

记得吗?

《冰血暴》里最惊悚的细节不是路人甲被近距离爆头,而是一具尸体被大头冲下塞进碎木机时脚上穿的那双条纹袜。

而上一个冬天,《老无所依》我看到剧终,眼睁睁望着演员表升起来,整个人茫然到极点,以为自己喝醉了,还跑去DVD封套里翻找下一张碟片。

是的,因为他们是科恩兄弟,所以我们不必期许悲悯。

同理,也不必期许同情、救赎、价值观和超越性,他们提供的只有冰静的注视,刮骨的打量,以及全然事不关己的刻毒。

可能是我想太多,但是在片中那一群二百五煞有介事的折腾里,我看到的是人类共同的荒诞——意义的欠缺,死亡的直白,性爱的虚妄,人,在科恩兄弟的镜头里,乃是全然的没有尊严。

然而,没有尊严是对的,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绝非一时一地如此,绝非一生一代如此,这是人类永恒的境遇。

如果不是足够真诚、足够强大、足够冷静,没有电影人愿意、敢于并且能够触碰这一点吧我想。

血与死不会比一个高明的笑话被人们记得更久。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明知虚妄而全力以赴,这是人类的缺心眼儿之处,这是人类全部的伟大与悲情。

上帝根本不打算拯救地球表面六十五亿名二百五,一切,全靠我们自己。

2009-1-6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9 ) 笑话无处不在

据说,科恩兄弟是为各个大牌量身打造了这部电影。

当布拉德皮特哥还在怀疑自己能否胜任那么傻的角色时,导演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你肯定行。

虽然皮特哥听到这句话未必高兴,但是,似乎这部电影为他赢得了更多粉丝,或者说很多人因为这个傻傻的健身教练而对几乎都是帅哥猛男形象出现的皮特来电,哈哈哈,也包括我。

只是,搞的不只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约翰马尔科维奇,整部电影就是个笑话。

看完后,很自然地想起了很黄很暴力,三个俯卧撑的发布会,以及房子不准备降价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等等一系列的中国式笑话。

不是我联想丰富,而是二者真的很像。

片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一定能行得通,于是,敲诈被暴头,偷情被迫逃亡,就连写个自传也最后变成脑瘫。

当初,他们实行自己的计划时,肯定没有想到最后竟是如此结局,就像那次俯卧撑发布会,写稿的人一定得意自己能在短短的一两天(大约?

)时间内写出这么一篇拉风的稿子来,就连现场的细节都还原到第三个俯卧撑的程度了,全国人民一定会被这个故事说服,领导们一定会被这个故事感动,我想,他的确应该感动了部分领导(我就不相信这么重要的稿子不需要一个更上级的上级过目),哪知,结果竟会这样。

我想,这些公关人员们,无论俯卧撑还是很黄很暴力,都很少关心中国的电影产业,否则,怎么会不知道,一般试映时被捧上天的片子最终的结局都很惨。

一如情场老手乔治克鲁尼,自以为偷情偷的天衣无缝,哪知老婆早就另有打算。

计划不如变化,想象和现实总有一定差别,所以,大家切记谨记加铭记,不要把未来当想象,否则,你的不开心真能让大家开心一下了!

 10 ) 柯恩兄弟的笑容

1. 没有人可以扮酷。

看《老无所依》时,我就觉得怪怪的。

《阅后即焚》还是给人怪怪的感觉。

虽然两部电影完全两个主题,但那种奇怪的感觉是一样的:以前没有人这么拍电影的。

单就美国电影说,我高中时把《阿甘正传》奉若圣经,看过不下二十遍。

后来到大学里,跟别人说《阿甘正传》,被人喷了一脸的不肖那是美国在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念呢!

仔细一寻思的确是这样,就转而去追棒与《阿甘正传》同一年出品的《刺激1995》,《刺激1995》说的是啥事啊?

两个概念---自由与希望。

其实搞半天,这还是老美在说自己的价值观呢。

阿甘是一个标杆,安迪也是一个标杆,阿甘旁边站着Jenny,安迪旁边站着Redman,这都是个明显的对比,导演指着这样的对比说,嘿,阿甘是正确的/安迪是正确的。

然后这样,就起到了教化民众的目的(广电总局好好学着吧!

)其实不管电影还是小说,一贯的处理方法是先要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物,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无比正确”的价值观,而他四周为他配戏的,则要显出不足,甚至是丑恶来。

就像《唐伯虎点秋香》里面,你要光看巩俐,那她是不美的,你得配着其他的侍女一起看,你才会觉得巩俐简直貌若天仙。

(当然,还有不树正主儿,全以反角来验证自己价值观的,比如说金庸的《连诚决》,连狄云这个所谓的正主儿都不那么正,满篇写的都是人心险恶,最后金庸把这些人写到在江陵城南天宁寺吞食金身佛像,这才是金庸价值观浓墨重彩的点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柯恩兄弟的东西很怪了。

因为他们的电影的主旨并不是树立一个价值观,也没有一个代表着价值观的正主儿。

《老无所依》中就没个正主儿(更别说代表什么价值观了),电影就是说说警察,说说悍匪,说说牛仔,谁也不是主角。

《阅后即焚》也如此,而且比起《老无所依》来,《阅后即焚》更是毁人。

《老无所依》中还在探讨美好的可能性,人性还是被习惯性地分成了善与恶两面,有棱有角,Javier Bardem恶到极还可以戴牛仔帽扮酷,但《阅后即焚》里已然没有善恶的分界了,也没有人可以扮酷(马尔科维奇穿着红色睡衣露着腿毛拿着斧头在落日的余辉中气势汹汹地从游艇上下来,理论上是一个很酷的镜头,但为什么那么好笑呢?!

)每个人都成了可大可小的球状,滑稽可笑,就算BP有张帅到无与伦比的英雄面孔,在柯恩这里,也只是个被爆头的健身馆教练,而不是击退外星不明生物,拯救世界人民于水火的美国英雄。

哦,原来,没有人可以扮酷。

其实这句话应该这么说:在这部fuck柯恩兄弟的fuck电影里面没有fuck人是fuck英雄。

2. 不结婚是一个问题,结了婚是千千万万个问题(我要承认这句话抄自朱天文)我跟七月讨论过这事,我一向认为自我意识太浓厚,无法为别人做出牺牲的人,最好不要结婚。

我也一直在想,要怎么向我妈坦诚这件事(我妈会用手绢抹着眼泪说,女儿啊,你不会是同性恋吧。

我囧个先.)However,这部《阅后即焚》让我看得后背发凉。

我也不用引证什么事例来说美国人的自我意识有多么强大,而且有赖于美国电影电视剧进入中国,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也日渐觉醒。

我父母那一辈尚认为“家庭”重于“自我”,但我已经觉得“自我幸福”要重于“维持家庭的形式”。

个人的快乐与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远远比维持一个“和谐”家庭更重要。

两对夫妻,女人们忙着偷情和对付老公,男人们忙着猎艳和理想破灭。

乔治·克鲁尼基本是男人的典型,努力晨练,保持体型和体力,微笑,懂得说情话。

他买钢材回家,敲敲打打,镜头里出现了一个类似虎头铡的器具,我心里一惊,还以为他要杀妻,结果没想到就是一女性自慰工具你看,就是这么没用。

女人强势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男人怯懦地面对生活(酗酒,偷欢)。

女人心里总渴望的是一个“盖世英雄”(这是紫霞仙子说的),但到头来是个只懂以真实姓名买机票逃往委内瑞拉的逃亡者。

而很不幸,这部电影与真实生活已经很近很近了,没有人是英雄,没有人真的酷,没有人是完美的。

就像Linda一个个检阅网络上男人的照片,他们都是loser,就算型如克鲁尼,也是个loser。

既然都是loser,你让我跟谁结婚去?!

好吧,其实loser这个词用得有点绝了。

大家都只不过正常人而已,你要是被国安局盯上,保不准你也屁滚尿流了。

如果你想离婚,也肯定是做好充足准备先分抢财产,哪管对方死活。

这事放电影里只是好笑而已,转入真实生活中,那就是人人都得承受之残酷。

3. 柯恩兄弟的笑容这部电影里有个镜头着实让我好好笑了一场Linda带着光碟去俄罗斯大使馆谈判,那个俄国官员身后的墙上挂了张笑容诡异的普京像。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笑,但就是觉得好笑。

我知道这个镜头必有政治内容,是柯恩兄弟的政治取向。

但我们谁也不认识柯恩啊,鬼知道单单出现这么个镜头是什么意思啊(肯定是嘲笑啦,但嘲笑什么呢?

)当然,我也没必要去考证这单一个的镜头。

而其实,这部电影本身都不值得去考证,因为柯恩兄弟没有放任何一点“中心思想”或“意义”在里面。

“文以载道”---这是从小受的教育。

电影也自是一样,好像规定每部电影都要中心思想,都要有教育或启发意义才是好(所以有了电影解读派)。

但“文以载道”的“文”是指“文章”,而在这个词语诞生之时,文章指的是八股文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小说,曲艺是下品,不在“文章”之列。

所以写小说的,写剧本的,是不用顾及要不要“载道”的。

如《肉蒲团》,满眼春情,最后结尾,非常简陋地写了个“色与空”的道理,这个结尾可要,可不要,都不影响小说主体的内容。

小说可以不载道,电影也可以不载道。

《老无所依》和《阅后即焚》都不载道,所以,想要总结这两部电影是非常困难的。

这两部电影都是牛逼的,牛逼在哪里?

仔细去看电影吧。

我没办法告诉你。

柯恩兄弟什么都没告诉我,他们只是在笑。

《阅后即焚》短评

老娘整个容容易嘛

8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挺闷的,而且没什么意思,BradPitt老是一个德行,现在电影里看到他就烦。如果拍的有一些批判性,而不是停留在爆料上,也许会好一些。

11分钟前
  • 一个劳动人民
  • 还行

看不懂

13分钟前
  • 波西米亚人
  • 较差

美国式的黑色幽默就是不停地funk

14分钟前
  • 栀子英
  • 还行

人人都有JQ。。。最后都面临危机。。。

18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推荐

看完的人都有分這兩種感覺,我是那種感覺不明所以的人

21分钟前
  • MIDORI
  • 较差

绝对是黑色幽默型的

26分钟前
  • M.
  • 较差

莫不是翻拍刘跃进

28分钟前
  • 北方天使
  • 较差

科恩兄弟俩为电影而生!

32分钟前
  • 维维
  • 力荐

角色真是为BP量身定做的。。

37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太高深了以至于看不懂?

38分钟前
  • 晏之敖
  • 很差

我没看懂20100610

39分钟前
  • thinkcear
  • 较差

“理智深埋在知觉的墓碑,感性万岁想入非非,歇斯底里救世界”。funny。

40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越往后看越觉得不无聊

41分钟前
  • 7Lee
  • 推荐

皮特好有喜感、哈哈。

44分钟前
  • 七色潜水艇
  • 还行

我真的觉得很无聊。。黑色幽默?真的很无趣

48分钟前
  • Damon?
  • 较差

这个片子很搞笑,很庸俗啊。毕皮特在里面太瓜了,克鲁尼那个椅子我实在无语。哈哈。

49分钟前
  • 莎会长
  • 较差

整容手术引发的血案~

54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观后感:男人,是玩儿不过女人的。科恩万岁~

58分钟前
  • 张未来
  • 还行

Fun suffices

1小时前
  • NeoCo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