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朋友之后的玩耍,珍妮好宠米克,送水这段不得把米克迷死
神魂颠倒!
我神魂颠倒!
我说珍妮别太爱了
是谁爽死了
妹妹腿好长,两姐妹的身材比例都很不错
这里一句话没说却把愤怒震惊的情绪、心虚愧疚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正如刚认识的时候两个人也没有太多对话但是把怦然心动表现地淋漓尽致一样
我好爱珍妮
我喜欢这样真实、生活的镜头和拍摄。
简简单单,完全不像是演戏,没有明显制作感的后期。
就像《蓝色大门》和《观音山》。
欧洲电影。
不是欧美,不是美国,不是英国,甚至不是法国。
如果非要给“电影”加个前缀,那必须是“欧洲电影”。
他们不过十岁。
差不多是我这样的年纪还能“犹记当年的自己”“感同身受”的最早年龄。
儿童心理,简单懵懂又让人感动得想落泪。
含蓄至极的开放式结局。
到底是个好结局。
先交代种种男孩化的行为,再交代是个女孩的实情。
太正确不过了,是客观讲述客观存在的事情。
否则就会带有谴责的色彩。
妹妹珍妮真是个天使,both长相和行为。
和他们出去一起玩儿以及在饭桌上编米克的故事时,真是个天使。
是个好哥哥。
其实主推兄妹也不错。
她累坏了。
在我房间里,我们一起喝了一些绿茶,就决定去Chatelet看着《Tomboy》的首映。
一路上我们持续地打闹。
我从没想过我能够和一个法国人这么样法英夹杂着说话,打闹。
在她的要求之下,我们坐到了第三排。
观影不会太舒服,倒是清晰地看到了来到现场的导演和两个主演。
我一边鼓掌的时候一边还想和莎乐美说,你肯定鼓掌得特别使劲儿,因为毕竟这又是一部女性导演出来的优秀作品。
我看着这两个小女孩玩游戏,看她们给母亲做的意大利面项链,看她给自己做男生的泳裤和用橡皮泥做“阴茎”——果然,不用吃饭,不用杀人,仍然能够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就在于角色的设定。
故事的矛盾冲突点在于主角的内在,她的妹妹,她的母亲,她的“小情人”,她玩耍的伙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都只是间接地突出主角的内在矛盾,基本上是主角向观众展现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并且通过最为简单的生活细节来展现。
这些细节大概正是因为是通过女性导演的眼光而捕捉到的。
这不是一个新的题材,却是一个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全片只有一段来自环境中的音乐,其他时间全由环境声来渗透生活的质感。
没有巨大的场景和人物变化,使戏剧矛盾变得非常集中。
导演对某些场景的把握很好,在展现刻板印象的同时,也挑战着刻板印象。
洛儿才是真汉子因为我还是不敢直接光膀子。
游泳那段戏我特比紧张,生怕他们打着架就掉出个橡皮泥的小鸡鸡。
我曾特意写进周记“我的梦想是做一个男孩”,我还记得老师的评语是“男孩子气的女孩子其实还更洒脱呢!” 啊,真潇洒。
叫嚣我有爷们心的其实都是软妹,算是可爱度加分的一项,因此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也越来越不好意思说我真的内心很MAN啊,害怕稍显做作毕竟我看起来是如此的娘炮。
可是曾经无知年幼的我是真的拼命想把自己变成和男孩子一样啊。
爸爸喜欢短头发的我,那我就剪成小男孩头, 我不穿裙子,因为会妨碍我和爸爸爬山跳台阶。
很危险的高级雪道,摔成猪头的溜冰鞋,只要爸爸露出你真软弱的一点眼神,我立马表现我的勇敢给他看,即使我心里还是害怕,即使有时难堪的想哭,只为他能像赞扬表弟一样夸我真棒。
他最讨厌别人哭哭啼啼,他也不喜欢女孩子撒娇,他更是不能忍受懦弱和不坚强。
很小的时候看很多全国优秀作文,重男轻女打压下的苦情小作者那种文章真的很是触动好吗,当我怯生生的问妈妈你喜欢男孩女孩的时候当时的心脏都不知道放了多打音量的忐忑。
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小孩子的心里为甚么那么清晰?
比如出生前爸爸其实无比期待的是个儿子,比如爷爷取了一张纸的名字全是给一个小男孩,比如奶奶一直会有点念叨的差点超生的弟弟。
我知道这些小事情都是说说而已,也知道你们都很爱我,没有那么多我臆想的狗血剧情,可是-初中时就养成穿男装的习惯,在家里漫不经心的说起今天在学校打篮球打的好累的时候心里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得意,骑自行车骑的要飞起来,还喜欢一个急刹车在女生的旁边一扬下巴,虽然现在觉得傻得无法直视但是当时还真觉得自己特别吊。
和好朋友去深夜教学楼大冒险她紧紧拉住我说在你旁边好有安全感噢的时候心里还偷偷笑了笑,不过当有一天我发现看着某个清秀的侧脸撩了下长发居然想亲下去,这才觉得我在长久以来的向往和失落中真的走远了。
看到洛妈妈说,“我不在意你假扮男孩,一点也不,可是你能一直假扮吗你告诉我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我没有”,居然就莫名戳了泪点。
可能只是想起某天晚上差点出柜的时候妈妈紧紧握住我的手用颤抖的声音说,你不会让妈妈难过的是吗?
你很听话的,是吗?
最后一幕我看到洛儿紧张的低下头,又抬起头,看看别处又瞄瞄丽萨的脸,然后她小小的笑了,我知道一定是丽萨先笑了。
雀斑 与 雄性激素 直接相关,从ta的母亲来看,可以排除HRT影响的可能,所以ta应该是自身雄性激素分泌的比较多。
我认为导演是知道这点,所以设计的这个细节,然后后面专门聚焦在ta的脸上,想让观众注意到这点(其他的镜头都试图掩饰主角的雀斑,ta应该比较介意脸上的雀斑,导演应该也有这种朋友,所以其他镜头尽量都没有展现雀斑)或许可以检查一下染色体/雄性激素 和 认同 或者 取向 ,不是因果关系, 普通的女孩子也有可能有,祝所有的 Tomboy 都能找到幸福
这部片子我看的是国内的阉割版,少了二十分钟的游泳情节,不过也不影响整部片的感觉。
女主角很帅,对于独生子女身份的我来说真羡慕她跟妹妹的小默契,好暖啊!
影片只有短短一个暑假的时光,里面的几个女孩子都特别棒,那个年纪的女孩子总是比男孩子懂得更多,最后Laure恢复女孩儿身份重新向Lisa介绍自己之后,两个人相视一笑重归于好,真是甜,最美好的时光即将开始,影片就在这里结束挺好的。
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蓝色大门》,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真的是最迷人的时光,那个时候的爱纯粹热烈不计回报,最好的青春片就该定格在最美的时光,一长大就没意思了。
我上初中就开始住校,剪了个假小子头,慢慢的性格也开始像男生,不爱穿女孩子的衣服,总是去美邦淘最小码的男装,会唱周杰伦所有的快歌,每天下午一下课就去打篮球,晚自习呢就躲在教室最后一排吃泡面。
幸运的是我那时候身边有一群特别要好的“哥们”,所以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
体育课的时候我们这群假小子组队跟真小子们斗篮球,凭借着个子比同龄男生长得快的优势,一边得分还能一边耍个帅。
所以片子里面Laure跟男生踢球跟男生打架都丝毫不弱我是深有同感的,抛掉性别的偏见,其实女生跟男生在很多领域都能具备同样的能力。
这部片子拍的很真实,像片子里的Laure那样,我觉得年少时候想当男生的女孩子应该不在少数吧。
这种心态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而是渴望突破在传统二元论的两性社会中性别身份对个人所带来的种种限制。
女孩子想要去做一些传统所认为的男孩子才喜欢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往往想要达到目的,只能依靠伪装成男孩子的外表才能做到,不然让Laure穿着裙子去跟小男生打一架吗,简直难以想象。
以前看过的大多青春片题材都是英俊帅气的男主在打篮球,然后温柔娴静的女主上前递水,可是这根本不是我的青春,在我的故事里那个英姿飒爽上篮得分博得全场尖叫的是个女生啊!
所以偶然发现了这一部片子,还真是让我很感动。
回想那一段假小子的少年时光,是多么迷人的美好。
无“兄弟”,不篮球
原本是决心在前往戛纳的阳光海滩之前调整一下作息时间,把自己养得略微能见人些的,挣扎良久还是熬不住奔去了首映(嗯,居然有送海报,导演给你好评哦,亲!
)。
早前在电影院里看到预告片虽然煞费苦心地始终捂着本片的中心plot,但对于我这种陈腐极深的人来讲,片名已经是最大的剧透(于是不知道Tomboy是什么意思的童鞋请回避下文)这样一个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Boys don’t cry的萝太版,但或许是文化习惯的差异,同样是女性导演,Céline Sciamma的主角是一个尚未发育的孩子(他们到哪里找到这么瘦的小女生!
),于是自然或者说是刻意地避开了此类型影片中时常——应该说是一贯——因性、爱与婚姻等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网中或是在沉默中内伤更甚者在暴发中伤中的成人的烦恼。
而跨到“青春期”这条境线的另一边,导演想提到观众面前,想四顾环问的,并非是一些人“顺理成章”所想到的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女生会变成男生。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这个“为什么”,这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选择”。
影片的一开始,首先进入观众视野的就是主角(我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因此不会称其为“她”)的短发在夏天的绿荫中飞驰,自由而欢快。
自此之后,镜头始终停留在主角这一边,看伊和妹妹玩耍,跟伊一起打量镜子里那个小瘦身板是否能冒充成男孩。
温馨的家庭氛围,真实的居家生活,再加上一个可爱的妹妹时不时带出的小幽默,不知不觉中观众已经进入这个设定中成为伊的共犯。
不仅接受了这种“自然而然”,而且随着与这一群孩子关系的深入,也越来越害怕伊被揭穿。
从踢足球时的些微担忧“就这身材应该能混过去吧”,到游泳时的步步心惊,明明只有家长里短平凡琐事的生活片段简直堪比惊悚片——姐姐看恐怖片都没这么捂着小心肝又咧嘴又捂眼的说。
我们都知道,被揭穿只是迟早的问题,于是影片越近尾声那一份本该童真趣致的欢乐就越让人看得牙涩。
所幸揭穿时并没有暴力。
因为这还是孩子,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不过一起踢球打架游水,顶多就是和隔壁的小女生牵牵小手亲亲小嘴,全都可以被原谅的。
大人究竟说了些什么,怎么解释如何道歉根本不重要。
在这个可能会被某些导演极用来煽情催泪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只同主角待在一起,对那种大难临头的滋味感同身受,多想伊能逃过这一劫。
不幸,也正是因为没有暴力,在许多同题材影片中集中在“外因”上的焦点变成自我拷问。
正如妈妈说的“我不在乎你假装成男孩子,但是就要开学了。
你难道能装一学年吗?
必需要告诉他们事实。
不然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还有别的办法吗?
你能跟男孩子一起踢球,能跟男孩子玩角力,甚至真的跟妹妹所幻想的“哥哥”一样为了保护她而跟人打架且打赢了,又怎么样?
你能站着尿尿吗?
再过几年,你还能把T恤脱掉光着上身去踢球吗?
你还能用一根橡皮泥混过去吗?
(嗯,至少要塞袜子了)。
你生理上是女生,这是事实。
你觉得自己是男生,这也是事实。
即使亲人呵护包容,即使朋友不计前嫌,我们的自我认定,总无法抵抗这个社会既定的规则。
而到长成时,我们的自我认定里面到底有几分是天生带来的,有多少是社会附加的,已然浑然不清。
譬如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譬如男生是蓝色女生是粉色,譬如男生有男生的名字,女生有女生的名字……可是我真的非得在晚会上穿裙子吗?
我真的非要买粉色的hello kitty吗?
我真的非被人叫这个名字吗?
我不自在。
即使对自己的天生性别并无抵触,然而这个世界对女生使用的某些规则,仍然叫我不自在。
而我忍受了这些样的不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人当成正常的礼貌的有规矩的存在。
是因为绝计没有别的办法了,还是因为对自己究竟是谁,自己天然的选择不够清晰与坚定所以才自投罗网?
在影片的尾声处,林间的风声似乎给了一个答案,主角将连衣裙挂在树上,回到伊自己喜欢的打扮。
而在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因自我性别认定而导致的羞辱后,Lisa如伊拉在影片开头初见时一般重新问了一遍“你叫什么名字”,回答”Laure”这个并不由自己选择的名字后仍然是Mikaël的笑容,配合意味着“新生”的小宝宝的诞生和片尾曲Always,导演还是比我乐观。
PS:小妹妹太可爱了。
不仅在Lisa找上门的时候随机应变,而且还在跟同龄人的奶声奶气中一语道破兄控的天机,还会跟父母玩“瞒天过海”……萌屎人了把姐姐的母性都萌出来了。
好喜欢!
感觉帅气妹妹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11岁前,厂里的化肥摞子没有我上不去的,健身器材的最顶上没有我没爬过的,回老家上房揭瓦,有一家烧砖的厂,我们把砖头搬开,做房子盖。
逮蜘蛛,抓蛐蛐,打花仗,下楼梯永远是一口气跳三四级。
远近闻名孩子王,在学校还欺负小男生。
但是从来没想过要做男生。
11岁后,月经初潮,看少女文学,暗恋男生,最喜欢的颜色是粉色,最喜欢吃的零食是巧克力。
在现代社会的女性规训下,走向另一种人生。
高二剪短发,大一剪短发,大二剃寸头,干完所有这些事情后,终于我感觉到“事情本该就是这样”。
初中一个班还找得到女生一大群去七村或者双福寺打球,高中寥寥无几。
暑假去河堤打球,十四或者十六个球框下挤满了男生,老弱病残女被挤到唯一一个散投框下。
很难不去想象男生拥有的世界。
在坚硬的外表下,一颗柔软的心是不易察觉的。
就像劳拉实际上很细心。
好喜欢这样喜欢自己女性身份的tomboy
法国的一部很有爱的片子。
当时看预告以为是会像《怦然心动》那样男女生青春萌动,节奏流畅,只是法国的文艺片稍显沉闷,生活流比较重,不像怦然心动那样剧情好看。
但是作为一个小时假小子装扮的我,对这部片子的主角洛儿是感同身受的,不管是天生的T或是对性别的摸索阶段,童年时的我们是很需要去认识自己的性别,了解自己的性别构造,这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就跟婴儿第一次照镜子认识自己是一样的,这是人的本能。
只是很多时候,童年时的模糊认知意识都是被父母或身边的大人给灌输的,我们只是在接受大人灌输的意识,只知道女生就该穿裙子,男生就要玩变形金刚等玩具,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
其实童年的我们是很天真烂漫的,不像成人那样思想局限,甚至思想龌蹉,我们只是不分男女去了解自己的天性,去跟男孩女孩玩,游泳都是脱光光的,不知羞耻为何物。
只是因为大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要求女孩要矜持,要求女孩有女孩的样,女孩就应该玩洋娃娃,穿裙子。
在这样成人设置的男女有别的社会结构中,小孩子也无形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
小孩对性别是没有太多认知的,他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认识了自己的性别。
可惜的是,在大脑意识结构中,有些人虽是女儿身,但有颗男孩心,不能因为是女儿身就要求女孩样,父母从小让我留头发,穿裙子,穿公主鞋,可能是天生男孩心的原因,对女孩这些装扮就是不喜欢,一直坚持留短发,励志当警察,那只是当年三岁的我呀,有一次我妈让我穿公主鞋,我死活不穿,哭着闹着最后父母也拗不过我,那个拗劲估计也是遗传父母的。
天生的TOMBOY,只是农村那时的封闭,一直对自己的性别及跟周围女生的异样让自己觉得恐怖,不了解为什么自己会这么怪,为什么自己不喜欢穿裙子,不愿做女孩会做的事,对感情的情窦初开也是针对那些漂亮女生的。
可能也是每个TT都会经历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吧。
说回这部片子,觉得导演是抓住细节去拍这部片子的,细节处把握的很好,对假小子的自小认知过程是拿捏的很到位。
假小子一家搬到了新社区,认识了同年龄女孩Lisa,这过程中假小子洛儿也在融入这帮男孩圈中,我想洛儿是了解自己的性别的,只是她更愿意当男孩,这可能跟她天生的TT基因有关吧,也就是男孩心,但自己的性别构造是女生,她也在男孩圈中极力把自己塑造成男孩形象。
第一次是在踢足球那场,她事先预备了自己的小身板可以充当男孩,于是在踢球时脱下了上衣,当时楼主真为她捏一把汗,担心被戳穿呀,那个心一直悬的老高,仿佛自己童年时也想象去做过类似的事情,此时把自己当成洛儿了,幸好导演没那么安排,一切都很顺利,洛儿掩饰很成功,还得到lisa的芳心暗许,在树林边亲了她。
楼主看到这觉得好有爱,这只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情窦初开,一种懵懂的爱情,只是单纯的喜欢对方,不管对方是男是女。
第二次是在游泳的时候,洛儿还造了个假阴茎,楼主也是悬着心呀,这万一被戳穿了,没法见人了,也许是楼主想多了,也跟前一段一样很顺利。
但是假扮男孩的事迟早是要被揭穿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最后母亲知道了女儿扮假小子的事,让她挨家挨户道歉,LISA面对她,只觉得羞愧和生气。
一帮男孩也都知道了她的身份,想当众羞辱她。
最后只是LISA拉了她的拉链来证实她的性别,导演处理的也蛮平静,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暴力血腥,一切都是充满了孩子的天真,以及整部片的宁静气息,这就是法国的文艺范。
导演对洛儿的性别认知过程是很细腻,很客观,没有站在成人道德层面去批判,只是单纯在拍摄TT们或是童年时曾对自己性别模糊不清的孩子的心路历程。
虽然剧情很生活流,很多无必要的家庭镜头,可能是为了表现洛儿一家四口的正常生活气息,而显得剧情散漫,文艺。
但确实有别于好莱坞那种刻意的剧情安排,显得很真实。
很不错的一部法国片,充满了文艺情调,洛儿的蓝眼睛带有点忧郁情绪,但跟妹妹的感情拍的很有爱。
最后洛儿跟LISA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生名时,自然的笑了,我想这也是她在外人面前认知了自己的性别,她也不用担心之前的伪装了,也是一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她可以大大方方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女孩,但之前她曾把裙衣留在树林里,也表示她真正做回自己,一个女儿身但仍然男孩心的她。
她至少在LISA面前放下自己的伪装面具,可以好好跟LISA做朋友,只不过以后她两会怎样,楼主还是抱有很美好的想象的,导演在结尾留下了想象空间,我想以后LISA也会喜欢上这个假小子,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单纯的对对方的好感,对方的气质所吸引,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楼主只想说感情不分性别,希望成年人不要老以卫道士的面具去指责谩骂这种感情方式。
提到洛儿的妹妹,楼主表示这个小萝莉虽然只有六岁,实在太有爱了,太会演戏了,只要有她的戏份,那绝对不闷,这小孩天生的戏子,浑身都是戏,看得出这小萝莉本身性格方面就很有爱的,小孩演戏是完全真实的,不会假装,所以这小萝莉也是在完全展示自己的萌爱一面,还一起跟姐姐去撒谎,去关心姐姐,这部片我完全被这小萝莉给吸引着,童年时就这么可爱,希望不要长残。
我爱的柔情,简单,轻缓的小故事电影。
还有那平稳、和谐、温馨的一家四口人。
女主(男主)表现得自强,敢勇于独自挡一面。
女主妹妹太聪明伶俐了,对哥哥非常好,妹妹与她的小伙伴交流时,夸赞他的哥哥:词汇量相当丰富且生动形象,非常可爱。
而且还会帮哥哥剪头发,让哥哥满意。
她处理事情,都体现情绪管理特别好,懂得分寸,特别小机灵,特别棒👍🏻👍🏻👍🏻的随机应变能力。
信守承诺。
懂得哥哥的难处,也懂得妈妈的难处。
女主(男主)当发现那个女孩喜欢她时他懂得了她的内心深处的状态,并且与他相处的事情过程中。
他很少说话,都是用他那深邃的眼神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让我感觉到他的沉默无比的娇嫩与可爱。
妈妈得知女儿打架时,问题出在对外撒谎说是男孩子。
对他打架表在非常的宽容,掌握分寸解决问题,是一个好妈妈。
好无聊
女主的妹妹好Q 节奏比较舒服 但是稍显慢了一点
妹妹乖死了!!!
3星半。男孩女孩都很精彩,小妹妹好温暖
很清新啊
2016-08-28 / 注:三星半
闷到不行的片子,支持我的是那个像天使一样甜美的小女孩,实在不能想象长大之后她会有多么美!
小妹纸是绝对的亮点~
萌的一笔啊。。。。
性别认同障碍。萝莉版《男孩不哭》。
节奏慢,全部都是小孩子,但是题材又不属于小孩子,又不能算是les,不知道导演拍出来,到底的观众群是谁呢。
中规中矩
3.5 / 拍得简朴平实,小细节很对味,对儿童的心理把握始终能保持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在电影内,重点是身份认同的命题。在电影外,即我,看到的更多是谎言的命题。我为何需要一个谎言?我能否做好长期应对置身这个谎言的准备?最后我能否平安落地?如若不能,谎言破灭之后,我该如何面对一切。童年的谎言还相对好办,熬过夏天就会迎来新的转机,但成人的季节只有一种,我问自己,最终我又要如何收场?
称心
短而精辟~~
恩。。。
说是同志电影,有些牵强呢。这孩子,怎么从小就敢露。。
萌点在哪儿- -
那小妹妹太可爱了
女孩子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