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各取所需但也随波逐流,建议看原著,警惕总在文学作品里提伟光正的三观的人,别杠内核,看情绪就好了。
影视改编我只看了两三集。
控封在家,浅谈一下。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弗朗西斯,都是尼克。
去年看完原著就在等hulu上线,期待了一整年。
在原著里狠狠共情首先,经典短篇《boring people》,不能同意更多,
看小说中两人的互动,有让人的脸血液循环加速的能力,互相的试探总是带来轻微罪恶感但让人上瘾的刺激。
比如我最喜欢的,他们暧昧阶段的各种信息,两人都绝顶聪明的语焉不详,你来我往的聊天记录和相互打趣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似乎尼克实际上在说的是:你思考和感受的方式很美,或者你体验世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很美。
收到邮件后的几天里,我都在反复回想这句话。
想到它时我会不由自主的微笑,仿佛记起了一个秘而不宣的笑话”“写信给尼克很轻松,但也有竞技感,令人兴奋,像一场乒乓球比赛,我们对彼此总是轻率无礼.....他是自波比以来我遇到的第一个让我享受聊天的人,这种愉悦是非理性的感官享受,类似我对咖啡和大声放音乐的喜爱,他逗我笑...”而影视改编里,尼克除了尴尬的断续聊天,没有展现任何这种魅力,一闪而过的短信也都味如嚼蜡,完全没有偷情的礼仪。
一直在客套,很乏味的对话我最喜欢的一段是两人在梅丽莎生日的,坐在杂物间的洗衣机上第一次接吻,无限火花。
“不好意思,他说。
我太嗨了,眼睛都看不清楚。
我嫉妒你。
我把背靠上冰箱,拿手轻轻在脸旁扇风。
他举起啤酒瓶,拿它碰我的脸颊。
玻璃冰凉湿润到极点,我下意识地猛抽口气。
爽吗?
他问。
嗯,不可思议。
放在这里怎么样?
我把裙子一边的肩带放下来,他把瓶子抵在我的锁骨上。
一滴凝结的冰凉水珠滚过我的肌肤,我打了个寒颤。
太爽了,我说。
他什么也没说。
他的耳朵红了,我发现。
放在我大腿背面,我说。
他把瓶子换到另一只手上,拿瓶子靠上我的大腿背面。
他冰凉的指尖划过我的皮肤。
像这样?
他问。
再紧点。
我们在调情吗?
我亲了他。
他默许了。
他的嘴里很烫,他把空出的手放在我的腰上,仿佛他想要碰我。
我想要他想得不行了,觉得自己蠢透了,什么也没法说,什么也没法做。
几秒后他从我身侧抽走,擦了擦嘴,动作很轻,好像他要确认那个吻还在那儿。
我们大概不该在这里做那个,他说。
我咽了一口口水。
我说:我该走了。
然后我离开了杂物间,用手指夹着下嘴唇,试图不在脸上流露出任何表情。
”尼克富有魅力谈笑风生,在人群散去和F单独在狭小燥热的空间里用冰啤酒瓶调情一直是我难以忘怀的画面,充满了性张力,而影视改编里,尼克不仅社恐,在聚会上独自躲着忧郁,啤酒瓶情结也是一笔带过,暧昧是有的,但是完全没有磕到。。
我尬住了
不够哇不够性张力不够啊不够羡慕这样自由创作的氛围,警惕总在文学作品里提伟光正的三观的人,别杠内核,看情绪就好了选角色大多都是素人,F也是圣三一的学生,素颜试镜得到了角色,天然去雕饰日常羡慕,真好。
只看了两集,因为喜欢原著,不忍心给打低分,希望后面几集好起来求求啦(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围笑。。
文章首发于深焦DeepFocus,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聊天记录 | 危机时分,我们究竟爱谁?
作者:特洛伊微博/豆瓣:@dasisttroy公众号:自言絮语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写道:“通过爱情经历我所得到的启悟仅是:我是无法了解对方的;他的模糊并不在于存在着一个被屏障所遮掩的隐秘,而是证实表象与内在真实之间的游戏已不复存在。
这样,因爱一个陌生人所产生的一阵狂喜便摄住了我——那个人将永远存在——一个莫名的冲动——我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了”。
在爱情里,你和我之间仿佛永远存在着一个没有答案的谜题:我想了解你,但我又害怕了解你,我想知道你的喜好,但我又担心我无法满足你的喜爱。
你的一言一行在我眼里都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符号,他们几乎超出了我的所有想象力,我没办法解答,也没力气解答,但我可以确切的是,你总是让我发现新的自己,仿佛我成了我自己的试验品,每天反复无尽地做着同一个实验。
到了当下,你的符号、意象、言语、一切都嵌进了那些聊天记录里,他们永远活在我眼前那个可触不可及的手机频幕中,一行又一行复述着我们碎屑般的爱情。
《聊天记录》是萨利·鲁尼出版于2017年的小说,也是她的首部长篇小说。
小说描绘了一个古典又现代的“四人游”爱情故事,女主角弗朗西斯和前女友博比相识,相爱于高中,分手后仍是彼此的挚友,在一次偶然的诗歌表演上,她们结识了作家梅利莎和她的演员丈夫尼克,而这四个人的故事在那一场表演后便突然发酵。
弗朗西斯爱上了尼克,并与他开始了一段了婚外情,而另一方,博比也与梅丽莎萌发暧昧情愫,她们俩在派对上眉来眼去,在马提尼的挥发下你侬我侬。
他们四个人仿佛互相催生了一个复杂而又相对透明的爱恋宇宙,我爱你,你爱他,他爱她,这看似陈腐尴尬类似琼瑶的糖水爱情,实际上,却是鲁尼对于各种情境下——在成长中,在婚姻前,在病魔里,在资本下——的人际亲密关系的纯粹解剖,她将爱情和亲密关系,和巴特一样,拆解为接二连三的小碎片,放置在硕大无边的生活和生命里,大胆对比着我们想象中的爱情和现实中的爱恋,挑明了在灾难和现实前,爱情是否只是我们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正如《聊天记录》题记的摘选自弗兰克·奥哈拉的那句话:“在危机时,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我们究竟爱谁”。
鲁尼将爱情这个庞大的命题化解并穿插在那模糊,漫无边界的人际关系和电子时代的聊天记录里,把它化为一颗颗可以被感觉和信息解读的分子,充盈着恋爱的角角落落。
小说中的四位角色分别讲述着他们各自的爱情故事,虽然弗朗西斯为主要叙述者,但四个人的爱恋和发展各有千秋,他们相互的亲密张力和恋爱关系彼此持平,但在今年改编的剧集里,四个人的脚本似乎被压缩为两个人。
今年根据原著改编的剧集《聊天记录》与两年前掀起“萨利·鲁尼”热的《正常人》而言,是失败的。
两年前,我们跟着康奈尔和玛丽安进入他们的二人世界,在长达五年的爱情迂回里,我们再次感受了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什么是我们。
因为在《正常人》里,故事始终围绕着康奈尔和玛丽安延展,他们彼此成为了对方的百分之五十,为对方留白的同时也让自己成长,剧集和小说的主题自然也紧贴两个人的故事——爱情,亲密和阶层之间的相互对白。
但在《聊天记录》里,情形则大不相同,因为构成这些聊天记录的是四个人,他们彼此分担着所有记录和对话的一部分,在每一段争辩,争吵,告白和每一通电话里他们四个人的相互往来是承载一切生发的桥梁,缺少任何一个人的存在或回音,这段四方形故事便始终拥有残缺。
康奈尔和玛丽安之间存在无数条直线,而弗朗西斯,博比,尼克和梅丽莎之间拥有着成千上万种三角形和四方形的组合,当他们的故事被移花接木至剧集里时,所有三角形和四方形则变成了来回弹跳于弗朗西斯和尼克之间的单一直线。
弗朗西斯和尼克之间的直线叙事让故事变成了单一的“文艺女大学生爱上二线帅气已婚男演员”的鸡毛婚外恋,而在小说中,拥有古典气息,交缠着相对复杂,让人心旌的跨越阶层和社会地位的四人交锋销声匿迹,留下的只有不明不了的成长故事和“我爱你,但你不够爱我”的陈词滥调。
当然,对于弗朗西斯而言,与尼克的相识和相爱是她成长轨迹中的一段特殊经历,这段感情不仅仅只是一段婚外恋,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应着弗朗西斯最想躲避,也最真实的缺点,迫使她审视自己对性、爱情、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再把过往的污渍擦掉,重新做另一个自己。
同样,博比和梅丽莎这两位被排斥的局外人也应当在这婚外恋飓风中扮演一定角色,但在剧集里,她们被刻画为站在上帝角度批判一切的“那个受伤的女人”。
“或许你会读心术”玛丽安说,“我以前真的以为我可以读懂你在想什么”康奈尔答道,“你说,在床上吗?
”玛丽安问到,“不仅仅是在床上,其他时候也可以,或许这挺正常的吧”“这不正常,康奈尔”。
在《正常人》里,康奈尔与玛丽安的每句话都带着尖锐的刺,他们相互指责,挑衅,谩骂,言语交锋之时又带着无比的怜悯和悔恨,不过情绪被发泄,刺自然脱落,这些对话又犹如一把把镰刀,砍掉他们爱情中的荆棘,迎来的是通透的彼岸,玛丽安和康奈尔在一段又一段长对话里,逐渐了解彼此,读懂对方的内心,从一个“我感觉我了解你”的模凌两可深入至“原来他/她是这么想的”的恍然大悟。
正如侯麦电影里自省温柔的巴黎男女,洪常秀脚本里纠葛于暧昧和爱情的男男女女,以及林克莱特三部曲里的杰西和塞林,穿越白天黑夜的对话才是他们爱恋最精致的载体,每一个“我”说出口的字都走进了一部分的“你”,我们絮絮叨叨,颠来倒去,尽力完成一道难以解开的方程式,但在时间和话语的双向附丽下,我们最终找到了最优方程解。
虽然《聊天记录》里四位角色时时刻刻都处于对话模式,但他们的对话尴尬,浅薄,停留在上游,终止在疼痛点,你不言我也不答。
匮乏深度和人物解剖的对话并没有推进弗朗西斯或者博比或者其他任何角色,十二集过去,六小时流失,他们硬生生地成为了另外一个人,但他们的内核仍然说着从前的话,思忖着同样的恋爱疑惑。
这当然不是鲁尼想通过小说所体现的情节。
刚过而立之年的鲁尼,和一百年前的王尔德,都来自都柏林,都于年轻之时闻名文学界,也都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
鲁尼是一名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她热衷讨论当下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无力和分离,多重阶层之间的脱落让她清醒意识到,或许在社会主义者构想的那个理想社会,人类才有可能拥有终极幸福。
虽然不少西方书评人抨击鲁尼为“站在浅显马克思主义之上观望先进欧洲社会的千禧年轻人”,她在小说里,用大篇章的,人类学般的自省意识思忖着当今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件商品,每一个行为,和每个人的一呼一吸。
在书中,一次,弗朗斯西在超市里挑选着罐头,但突然她意识到这一个罐头的生产等于无数人的劳动和时间,她便放下了罐头,索然离开,觉得自己的金钱付不起那些劳动。
这种极端的思考正凸显了鲁尼自己的思想,在她眼里,或者说在她的脑海里,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不应该呈剥削与被剥削的状态,而正是因为她处于优越的欧洲环境,才迫使她把眼光放在更遥远的东半球或南半球,感受当下人类的所有运作模式。
出生于90年代初期的鲁尼,经历了爱尔兰前期的经济辉煌也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震,国家与个人一体,社会语境拥有随时颠覆命运的无情能力,当她身处于灰暗的未来环境里时,不可知论的黑暗便包裹了她笔下的每一个角色。
她的角色不仅对世界愤懑不平,也挣扎在彻底成年的边缘,比如弗朗西斯、博比、康奈尔和玛丽安,他们在安全干净的校园环境里了解到社会的细枝末节,在逐渐丧失对未来的把控力的同时,看不清性、爱情和亲密的底层逻辑,阿弗雷德曾说“职业、性和社交关系是对人类的终极考验”,这三个裹挟社会和个人的难题,仿佛三场雪崩,一次又一次,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以最大形式碾压着他们。
所以在每一个抉择前,鲁尼笔下的人物都失去了兴趣,通常以一句平淡的“好吧”随意带过,因为他们知道,又似乎不知道,在这个万事如空花游戏的世界里,他们的选择或努力究竟意味着什么。
等等,这不回应了当下所谓的“躺平的一代”吗?
在正在进行时的疫情时代里,我们的选择在动荡不安的白色社会里也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声音犹如白色噪音,只能给社会带来消极的不可持续。
鲁尼说作为千禧一代最难的是,我们知道的太多,但我能改变的却太少。
我们知道经济的衰退,知道爱情逐渐廉价,知道短视频逐渐吞噬大脑,也知道核酸的赏味期限意味着自由的维度,但我们却仍然苟活于惨淡的万物世界之中,玩弄彼此感受的同时,麻痹着自己的神经,调戏着周遭环境从中作乐,安抚着逐渐失去脉搏的心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着“躺平的一代”。
不过无论是在《聊天记录》里还是《正常人》中,弗朗西斯最后明白了自己心之所向,玛丽安选择放手让康奈尔去纽约筑梦,他们在接二连三的悲剧前选择以勇敢面对过去缠绕未解的爱情,这一最终落点也许看似陈词滥调,但王尔德曾经也说“爱是靠想象力滋养的,通过想象力,我们能完整地看见生活本身”,或许我们被万千负面情绪缠身,也或许乌云袭来,暴雨如注,但“在危机时,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我们究竟爱谁”。
本剧吸引我的是女主人设——大学主修英文和法语文学、业余写诗并上台表演、共产主义者。
性格部分也很有趣,对外是不擅长社交且不喜欢表达感受的shy girl,实际上内在坚强独立,毕竟是女权先锋Bobby的缪斯,而且从其创作的那首诗歌《Diamond》的内容也能窥探一二。
相比女主而言,男主人设很平淡——过气的帅气男演员,舞台表演风格浮夸,私下沉闷无聊,由于过往经历还有抑郁困扰。
(片中有个情节很有意思,女主夸赞他很帅,他说:“我还以为你是被我的personality吸引了”,女主微笑反问“你确定你有personality?
”)片中女主看到他照片的第一眼,就把他定义为“trophy husband”,翻译成中文变成了花瓶丈夫,也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将Nick塑造成那种生活中会被人视为毫无灵魂的Ken(玩具芭比男友),这也为Nick第一次在饭桌交流就对女主心动留下伏笔,毕竟人喜欢的要么是和自己很像的、要么就是理想化的自我(自己想成为但不是的那种类型)。
看完全片后,如果用饮料来概括片子角色,我觉得F是温热的红茶、N是常温的白开水、M是午夜的龙舌兰、B是混着轩尼诗的加冰可乐。
这部剧和《Normal People》都是很典型的英剧,与美剧相比,没有大开大合,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没有句句带Fxxx和Sxxx或者Damn的美式口语,就像英语口语本身的温吞一样,更注重用镜头语言渲染气氛和带动情绪,相比直接用人物台词推动故事似乎更偏向用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节展开。
选取了我很喜欢的几处镜头语言和台词分享最喜欢的几场戏都是发生在克罗地亚。
1、女主午睡时镜头给到了她的耳朵上的小小的一颗黑痣,下一秒镜头切到了窗口被风吹起的窗帘,如果男主站在窗口那个位置很容易看到午睡的女主,和上一秒镜头衔接起来,有别样的微妙感觉,仿佛镜头就是男主的眼睛,刚才的一切都来自于他的视角。
最引人遐想的是,女主醒来后发现男主和好友B在喝酒聊天,他们所在的位置是女主门前不远处,而Bobby也说她和男主并没有聊很久,一切都没有挑明给观众,但是却意味无穷。
2、男主因为和女主发生言语误会后,想要单独解释清楚,为了避开众人邀请女主一起去集市购物。
俩人回来以后第一个看到的是Bobby,她提醒俩人“Melisa现在心情很差,别惹到她”。
而M作为成熟的大女人,吃醋的方式不是小女生式的,很独特,她没有大吵大闹没有质问俩人,而是一边切菜一边嘟哝抱怨丈夫为何不记得买柠檬回来,反复强调着“你走的时候,我明明提醒了你。
”柠檬本身的寓意就很有趣,更不用说作为女主人似乎是在话里话外暗示给F——这是我的丈夫,我可以指挥他,我们才是一家人,而你只是被招待的“外人”。
彼时Nick或许是心虚或许是怕火上浇油而选择了沉默,M发现到了这一点后,才更进一步怀疑俩人的关系,进而说出“你快去帮她吧。
”,转身离开厨房,只留下了尴尬的F和N。
这一系列变化都是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并没有几句台词,只有简单的神情动作,就完美展现了怀疑丈夫的女主人形象以及心有顾虑的男主人和胆怯恐惧的21岁的“home wracker”。
3、晚宴中女主人M的新书出版,众人都在道喜,男主Nick也骄傲且欣慰地拥抱M。
女主一边喝着香槟一边悄悄观察着N和M,下一秒镜头聚焦在桌上盘中的鱼骨头,并且停留几秒。
那青豆中只剩下骨头残骸的鱼,那么可笑,或许暗示着女主当时的心情——“我多么像那被享用完毕的鱼,已经只剩下食而无味要被丢弃的骨头,对于Nick而言,或许我的身体也已经是useless了。
”4、女主因为讨厌Melisa的经纪人而中途离开饭桌,虽然男主第一时间看到了她,但是并不敢直接找她,而Bobby则第一时间去关心她。
最令人感动的是,F说“I’m a little tired”,B认真地说“I know”,然后十指相扣,俩人一起望向天空。
虽然她们曾经是上过床的恋人,但是此刻却能感受到俩个女孩子之间那种简简单单、真诚而纯粹的relationship,那是一种超脱于肉体情欲之上的情感。
4、男女主在旅行快要结束的时候,终于再也无法抑制彼此的感情,即使是冒着被众人发现的风险,也还是选择了一夜缠绵。
第二天清晨,女主洗漱完毕,去和众人打招呼问候早安,男主听到后马上从M背后露出脑袋,视线偷偷望着F,而F瞬间就能感知,而且也回以微笑,而且俩人的眼神中都流露出仿佛周围人不存在的甜蜜,还掺杂着一丝狡黠和调皮。
他们的神情就像是馋嘴背着父母偷吃了糖果,但是侥幸没有被发现的五岁小孩。
不知道为什么,在克罗地亚度假期间的场景,很多镜头出现了湖水和泳池,游泳以及晒太阳,令我不自觉想起电影《游泳池》。
尤其是角色之间情绪的变化和感情拉扯,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
当时电影中男主阿兰的人设实际上是双性恋,和片中男二曾经也是一对同性恋人,而女主则在剧中陷入和男二的暧昧,但或许是时长有限或许是阿兰的偶像包袱,并没有具体展开对同性、异性之间感情的探讨,而这部剧相比电影实际上更深刻比较和展现了两种感情。
(或许也是因为时代背景)此外,男女主之间表面看是从“passing sexual interest”过渡到“ real relationship”,但是实际上这是站在Bobby视角的观察(当然也是普通观众)。
实际上,结合原著对人设的设计以及前期铺垫,应该能理解最后男主所说的话“其实,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就想说我爱你了。
”众所周知,西方恋爱文化中I love you是很难轻易说出的,这代表一种承诺,也是对俩人关系的升华。
所以,这段感情并不是从肉体升华到了精神,而一开始就是两个陌生灵魂之间的相互吸引,精神上的一见钟情。
最后,摘录一些喜欢的台词。
(1)N:“Sorry”F:“For what?For hurt my feelings?”N:“Sure,if you have any.”(2)F:“Both of you have now told me you love the other in the space of a day ,I don’t really know what to do with that information.”“Or what I’m doing in the middle of it.”(3)F:“I'm pretty sure he’s in love with his wife ”B: “People can be in love and have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Love?It’s not some kind of finite resaurce.”(4)F:“But wouldn’t depress you to sleep with someone who loves someone else?”B:“Not if they love me too.”B:“Can we hide to drink?”(5)N:“Thought you wanted nothing to do with me.”F: “I thought the same about you .” “I mean, even before I wasn’t sure if it was what you wanted.”N:“I want you so much.”(6)N:“We were pretty happy for a long time together.””I mean, what you’re in love,you don’t really think about these things.”F:“When did you stop being in love?”N:“I don’t think I didn’t stop.”F:“So you still love in her?”N:“well,yeah.”(7)N:“I’m sorry about that ,I was a bit blunt.”N:“It doesn’t change the way I feel about you. ”F:“Which is? ”(8)N:“I know that I’m not a great person but I love you. I should said that earlier roo, but I dind’t know if you wanted to hear it or not.”F:“How much earlier?”N:“From the begining.”(9)F:“You ‘re aggressively heterosexual . You even have a mistress.”(10)B:“The only people you shouldn’t envision having sex is your parents .But older people having sex is kind of ,like,exiciting and hopeful.”(11)F:“I would miss dominiting you in conversation.”(12)F:“You just said we’re in a relationship.”N:“Yeah,what would you call it?”F:“No, I like that.”(13)F:“It’s a nice place.”N:“It’s a nice coat.”(14)N:“Come here.”补充:对我来说,有两句台词是这部剧最核心的灵魂,一句出自Nick——“人们都需要感到自己被爱。
”一句出自Bobby——“爱不是什么稀缺品,人们可以相爱但是有其他的有意义的关系。
”女主F在前女友兼好闺蜜B与情人N之间的摇摆,男主N在妻子M与情人F之间的摇摆,妻子M在丈夫N与事业之间的摇摆,B在F和其它crush之间的摇摆,其实这些复杂的感情关系都不过是那两句台词的注脚。
再补充:片中还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M和经纪人谈论起丈夫抑郁症对自己事业的影响,F很气愤地质问她们俩“为什么你们要把一个活生生人的痛苦说成她的事业绊脚石一样。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N深爱F的原因,M因为害怕得罪经纪人,选择妥协,才会与其呆一起在背后议论自己的丈夫。
而21岁的F哪怕冒着得罪大人物的风险,也要直白坦率地维护N,她理解并同情他的痛苦,而N在经历了事业的打击和妻子的几次出轨后,其实需要的也只是一个如此简单真诚的人,一个愿意理解他并且能够为他挺身而出的无畏灵魂。
或许,Cheers Elephant的歌《Peoples》也能完美诠释本剧想传达的信息。
ps写以上碎碎念念式剧评时候又全程单曲循环了《Wide open》: )
我被这个名字吸引了,我以为是信息社会的当下的一种社交批判,其实不是。
我理解,题目和拍摄手法是用文字,打字的状态去表达情绪、想法和内心的。
就好比,女主弗朗西斯表达困难,但是内心是丰富的情感和矛盾的。
她没法精准表达,她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消化,去思考她做的事和人物关系。
我连着看了两遍,很少有美剧让我这样,我的第一感觉跟《普通人》的调性有点像,包括片头的标题,字体都是一样的。
其次女主都有点古怪、敏感,但是都很有才华 我不得不说演员真的演的很好,细腻的感情能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就是成功的,可惜这个剧评分不高。
我很少看到女主是“双”的剧,在这里,其实我看到了人性的包容一面,我们不予评判你的选择,当梅丽莎知道尼克出轨,她要求她们还一起吃晚餐,我真觉得很伟大,很慷慨了。
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吗?
我不觉得应该在道德上评判两个人的感情,尼克和弗朗西斯真的很美好,他们彼此是懂的,作为观者,我可能更理解他们,我好心疼尼克我也好喜欢他。
他的魅力,整个人的气质和说话的节奏媚眼之间,太迷人了。
弗朗西斯说她嫉妒梅丽莎事业,家庭。
但是应该不是有心报复。
这种心态在大学时候我觉得再正常不过了,她也嫉妒博比的美,耀眼引人注目。
我个人理解,年轻的我们似乎都是这样,我们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寻求关注。
我们都有傲气的一面,那是青春啊结尾其实她跟博比和好了,又要跟尼克和好了,我不知道有没有第二季,不知道该怎么去进行之后的关系,总觉得弗朗西斯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呢?
会伤害爱她的人吧
看完《正常人》就把《聊天记录》小说中英版都加入了书架,但没想到,直到剧版刷完我的小说之旅还是起步。
但也好,在没有剧透的情况下开启追剧。
也不能说不好看,引用个营销热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氛围感拉满。
男女主人公依然拥有,忧郁而有故事感的眼睛,尤其是女主的眼神非常玛丽安(《正常人》女主名)。
但比不上《正常人》。
主结构是四个人四种关系,二男二女,依然是身体探索自我认知的主题,也依然是存在主义式的孤独与虚无。
北爱尔兰阴沉的天气,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乃至一整个嘈杂纷繁的世界,都是这个孤独故事的底色。
可这个故事仍然可以拍得更好,《正常人》珠玉在前,《聊天记录》的人物没有前者立得住,导致情节乃至情绪的推进都感觉有些赶,而铺垫和节奏掌握不好,就很容易把这部小说拍成一个简单狗血的婚外恋故事。
刷完剧终于看起了小说,因为一种不满足。
就是有种盲目的信任,觉得剧最多呈现了小说的七八成,想去书里补齐剩下的二三成。
目前进度30%,维持预判。
还是再安利一下《正常人》康奈尔和玛丽安CP吧。
荒诞人之爱:爱是想触碰又缩回手终于看完小说,补个安利链接。
《聊天记录》:去选择、去经历,去迎接后果
原著党,昨天看了三集,实在看不下去了,仿佛一个长相很有特色的人被化妆化的平平无奇。
借此脑洞大开一下,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也许应该增删改哪些镜头、台词、演员的表演方式,会更贴合原著,或者更贴合原著想要表达的意思。
1. 原著中有很多Frances和Nick发邮件的场景。
两个人的精神交互很多都表现在往来文字的纠缠中。
原著中是Frances是这样表述的:“写信给尼克很轻松,但也有竞技感,令人兴奋,像一场乒乓球比赛。
我们对彼此总是轻率无礼。
”两个人在邮件中会互相引用对方说过的话。
当对方发来了一个自己的经历,对方会用这个经历开文学、哲学、历史、阶级有关的玩笑,好像我们现在网上玩文学梗和历史梗一样。
这样的场景在剧中几乎被删掉了,只有两个人用手机发短讯。
或许我们可以脑洞大开一下,用九号秘事中的那种拍摄手法,镜头直接怼着电脑屏幕,演员写写删删、推敲措辞,观众甚至都能看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进去、退格键删掉、再敲进去的紧张和兴奋。
发送后,两个人的场景切换,再表现另外一个人收到信息、想措辞、推敲修改、发送的镜头。
赛博年代的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很大一部分都是线上文字推拉。
赛博年代的我们,对此都深有体会而且乐此不疲,拍出来的话,可能比OXOX的镜头更加intense。
【未完待续】2. 原著中Frances和Nick独处的环节3. 原著中Bobbi和Melissa独处的环节4. 原著中四人交互的环节
try not to be sounding judgemental..打三星属实是自己对open relationship的逃避了。
也可能是期望实在筑太高,无论是改变拍摄还是演的部分都极不出彩。
我觉得其实挺大一个问题是在那些所谓大尺度上戏上。
这种确实难拍但又很重要的戏,不能显得色情裸露博人眼球的那种脏的方向,但也不能就大白花肉走流程。
如果拍得太随便太克制,女演员的隐私部位露了不是白白露了?
这里就是这样的,其实书里这两个人每回doi,女主角的心理变化都很细腻,递进又反复,从恐惧到深入又是若即若离,结果电视剧上呈现出来总感觉脱得很随意,没有任何递进,比如第一次肯定是试探性的,结果拍出来就是大白肉撞来撞去,而且姐夫身材也没有很好,下颌线低得糟糕,亲吻像狗啃,每次都感觉女主被欺负了。
这种戏裸了实在没意义。
而且我也发现了姐夫演技也很一般,我觉得这剧本身很难让人喜欢就是格局实在太简单了,有点封闭,而且原著里四个主要人物都不能“长得好看”,女主角性格就是很闷但又很敏感,如果同样性格的人代入感会很强但是更多人看起来就不知道她在磨磨唧唧些什么。
而且书里是会把她的想法和做法都解释出来的,剧作里只能看表演了,表演又很难体现差异性,一般看起来就是单纯拧巴。
和//普通人相比,没有那种青春伤痛情节自带的“可原谅”性。
姐夫真是出道即巅峰啊,第一部我现在看也还是灵,口音也很好, 后来一直接不到重要角色,我一开始是以为他太挑了,这部看过以后就知道噢真的很一般,爱尔兰口音也就及格线而已。
接不到戏,现在事业心好像没有了。
反而是写歌还拿了格莱美。
可能大多数小演员也就是这样的。
从某字幕组分享的夸克网盘下载并在三天里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新剧。
一开始只是喜欢画面和配乐,喜欢孤独却舒适的都柏林,一个几乎每天都是灰灰的阴雨天的,跟杭州有几分相似的城市。
我没看过原著。
剧的节奏是推拉的,剧情发展到某些唯唯诺诺黏黏糊糊的对话的时候,并不因为它是个外语片而妨碍我两三倍速播放。
主人公们的生活,关于文学,诗歌,主义,爱情,台词是有风格的。
说实话离我的现实世界很远,但依然有共鸣,确切地说,那是我中学时期幻想过的长大后的生活。
现在,从周一到周五我的谈话对象是同事同学老师,周末的时候则是父母恋人朋友,但不管是在哪一天,我们几乎从来不会分享自己的坏感受和复杂情感。
大部分谈话关于工作推进,小部分是见闻转述。
我把这归因于内敛的民族天性和我的表达力的缺失。
想起过年回家的时候,父母因为不满意我的男友跟我争吵。
那时候我说的唯一和情感有关的表达是“如果我不是这么在意你们的感受,我就不会这么伤心”,然后我就泣不成声溃不成军。
我真的没用诶。
剧里好多起到关键作用的表达是通过手机和邮件,可能是Z世代特有的方式。
我也时常感到比起面对面的交谈我更习惯于短消息和邮件。
面对面的时候,注意力会被分散到四处——会观察对方的眼神和微表情,注意管理自己的表情和肢体,甚至观察到窗台有麻雀停留这种环境细微的变化,真的没办法细细感知语言中的逻辑和情绪。
还会觉得对方仿佛在等着得到回应,一紧张脑子更动不了了。
大概我更属于纸性恋,却更向往拥有in person的魅力,一言一行能传递某种微妙的聪明。
You live through certain things before you understand them. You can’t always take the analytical position.
鲁尼还是很牛的,2020把她的第二本书看完了,后来看了要拍剧的新闻看到演员的照片瞬间,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抗拒的,主要是觉得选角和剧中的人物差距太大了,那会想着我肯定不会看的,但是最近在非常忙碌的空闲时间里给看完了,我觉得选角比较成功的是Bobbi 和 Nick, 我还是觉得书更好,这个剧的翻拍基本也是照着书里来,台词都没有变,但还是觉得差点意思,Nick 还是有那种非常明显的脆弱感的美,也很温柔,演员还是演出来了,看的过程中我想剧中都柏林的人们有的痛苦,郁闷,是具有普世性的吗?
还是只是 fist world problem? 比如 Frances 的家庭,父亲酗酒,父母离异,她有的时候面临的经济拮据,Bobbi 的父母离异,作为纽约人的她在都柏林的融入问题,以及非常白非常上层的Nick 和他老婆,Nick 的抑郁症,他老婆的出轨等,以及出版,出书和另一个出版人维持的那种关系,按尼克老婆玛丽莎的话, I can’t afford to upset 那个 出版人。
以及对爱情关系的探讨,你可不可以在爱着一个人的时候再同时爱着另一个人,或者爱情是否具有排他性,早些时候Helen Fisher 的研究是说到爱情的排他性,估计现在世道太复杂了,爱情关系的模式错综复杂,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女主小法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有社交恐惧症,喜欢写点诗歌。
她唯一的好朋友兼闺蜜就是自己的前任,一个有社牛症的女孩。
两个人虽然分手了,但平时也住一起,偶尔进行诗歌表演。
有天,她们认识了一对夫妻,女人是个作家,男人是个演员。
作家邀请她们去她家里玩。
结果作家和闺蜜来电了,她们的爱好相同,喜欢交友,喜欢热闹。
女主却跟男演员来电了,他们都不善于表达,不善于社交。
聚会完毕后,心直口快的闺蜜对小法说,我喜欢上了作家,而且我们还接吻了...虽然女主对演员也有了好感,但是她不敢说,这种破坏别人家庭的事,她不想让人人都知道。
但爱意来袭,道德和底线都会被抛在脑后。
女主开始跟男演员频繁地约会。
原来男演员早就知道妻子在外面沾花惹草了,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起来很完美的感情,早已破碎不堪。
女主知道真相后,心里的负担瞬间减少了许多,也开始正大光明的去占有男演员。
虽然闺蜜有戳穿过这件事,但女主始终没承认过自己爱上过男人。
在一次聚会中,女主和演员睡在一起,被闺蜜发现了。
闺蜜痛斥女主自私,为什么不告诉她这么劲爆的消息,自己却像个傻子一样知无不言。
两个人因为这件事闹掰了。
女主经历过大出血时的无助和慌张,才发现有闺蜜在身边,她万事不愁。
两个人再次和好后,女主很诚恳地说,不知为什么,你就是我宇宙的中心...闺蜜一脸的深情...
这是前面的6集,期待后续更新...话说,原著评分超高哦!
读者互动:她只想吻你,却不想谈恋爱,你还会继续爱吗?
文章出自叨叨姐公众号“les拉拉百合电影社区”回复第一集即可看上千部拉片,转载请说明出处
谢谢Sally Rooney再一次教我这世上没有单纯的HE OR BE。人设很饱满(批判思维如我不断在调整对人物的喜爱度讨厌值),Frances有着可见的情绪、缄默的表达、荒唐的自恋,是一个畏缩矫情的Attention seeker,因此充满了矛盾(一种至少令我讨厌的矛盾),这种矛盾还体现在一边做了N和M的插足者,一边要求N为她守身如玉。可惜对于N, B, M的刻画还是有点少,如何fall in love确实是没拍出来,就看四个人来回反复拉扯了。人真的能在爱情维度里给出多于一份的爱吗?如果有的话,会有多少之分吗?不懂。
下头剧
trophy husband这个行人太贴切了 女主真的蛮自我的 bobbi就一直在原谅原谅原谅 虽然有时候是因为她对女主奇怪的感情 而且总在没话说时候卖惨
为什么当时不说 一个过气男演员就可以有这么大魅力 女主还能挽着手带去见妈妈 女主遇到事都不说但行动倒是冲动 Bobbi这样的美好少女为啥要被女主一次次伤害 少女也是残忍 反正经历都是成长 一篇邮件回去和Bobbi复合 Nick一通电话也复合了 梅丽莎好像就是文艺女青年未来的样子 看似潇洒 事业爱情都不能自已 Bobbi追求的不以couple的占有对方思维相处 很酷
虽然我很不喜欢整个卡司 也不服气bobbi的设计变了 但是…… 哎呀还好剧情主线终于原著 逼自己看下去还是能回想起看原著的心情继而觉得能坚持看完 Joe Alwyn一定得这么说话吗啊????????
一部描绘性格敏感内向的人的反传统亲密关系的青春剧。延续了个人非常喜欢的Normal People影像风格,从对有妇之夫小心翼翼的试探,到直率坦荡的肉欲欢愉,每个人身处在崩溃边缘而又不得不故作成熟稳重的直面难以割舍的情感关系。希望我们都能随心所欲的生活也有勇气承担带来的后果。
很INS的电视剧,支撑我看下去的是主创杰出的音乐品味。男主的选角是彻底的最大的致命的失败!人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里里外外都是一个废物,毫无魅力和性吸引力。
四个角色也就Mellisa好点。Frances讲话时经常轻微晃头,非常像在赶耳边的蚊子。。Nick每次出场say hi,嗓音像咽炎有痰,而且经常莫名呆滞微笑,仿佛在说看我多帅啊。。Bobbi举手投足都是:哎呀,我真聪明。。演员诠释的角色都好呆板啊,人物之间没有性张力,白瞎了这么多床戏。更是白瞎了sally rooney的小说。
选角最成功的是Melissa,Frances到后面终于演出来了,Nick和Bobbi无功无过吧。总之不能怀着Normal People的期望值来看,bar was set too high
放大了原著的缺点,其他乏善可陈,只有爱尔兰的景色还算让人心旷神怡
虽然比不起normal people剧版的超常发挥,但其实也算改编得不错,已经沉沦在Nick的蓝眼睛里面。当时看书的时候其实不耻Frances的行为,反而从剧看来,这四人关系就是那么水到渠成,似乎也未尝不可的四角恋。
蛮失望的 男女主的演技都很烂 男主口音太低了 就像是抑郁症还没有痊愈 分分钟跳戏 没读过小说很多情节可能都不会看懂 整体拍摄是无数个片段拼凑而成的 女主有艺术天赋表面很神秘内心有思想很独立又很毒舌没有体现 拍出来的就像是男女主在约炮
乏善可陈,剧情无聊,床戏也毫无化学反应。与Normal People的令人无法自拔相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内向人被狠狠共情了,那种千言万语已到了嘴边但就是说不出口然后又吞回去的感觉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只能等到最后一切释怀云淡风轻的时候一笔带过。每天自省到底自己是否尽力去表达,是否自恋或自怜,是否诚实地待人。想拥有女主的衣橱。
太诚实的一些人。太痴迷非正常关系了我!!
把书拍普通了,原本是对现代人关系的一种描摹和透视,电视剧变成了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
弃剧了。想看Melissa的故事视角
我不喜欢这个选角,女主有很多小动作,包括长相非常像我的初中同学,我觉得每一个人物都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男人魅力值up的秘诀就是少说话。
拍得不错,但是书里的文字流露出来的感情还是更胜一筹。有些很让人扼腕的情节没有拍,比如Frances看到社交网路melissa和nick合唱baby it’s cold outside 这个片段。我脑海中的Nick只能是Jason Lewis.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