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拔叔在虐心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从《狩猎》,到《酒精计划》,再到这部《恶棍》(貌似现在改名为《杂种》,一个比一个劝退的节奏,其实还是比较喜欢《应许之地》),拔叔在不断的自我找虐,连累观众也在不断的受虐。
故事的背景其实很简单,国王对不毛之地的开荒计划,已经迟滞太久了,拔叔作为退役军人,决定挑战这个高难度。
他的要求不高,自带工资上班,但有一个要求,万一开荒成功,得给自己一个贵族的头衔和相应的待遇。
请注意,这帮脑满肠肥的官僚们,注意力基本都在狗身上,完全没有对拔叔一点尊重的样子。
但是,拔叔提出的“自带工资上班”,还是成功吸引了这帮官僚的注意,别说当时了,当下的“阶级”,也恨不得手下人“自带工资上班”呢。
闲着也是闲着,你愿意折腾就去吧。
折腾不成也没什么损失,折腾成了,功劳可都是咱们的。
官僚虽然做事不行,但算盘打得肯定行。
于是,拔叔带着他的洛阳铲,就来到了这片不毛之地。
在此之前,当地的治安官可是“警告”过拔叔了,自己菊花不行,你有事儿别烦我。
这句话,其实相当有意思的。
如果仔细解读,拔叔也应该知道,“必然”会有事儿。
这片不毛之地一直开荒不成,真的是“上帝的旨意”吗?
大概也不全是。
有些人,就是希望此地无法开荒。
拔叔的挑战,虽然有一部分是来自自然的威力,但大部分时候,是需要面对“人”。
但当地的地主,可是个贵族。
贵族做事儿,向来“温文尔雅”。
一上来,就来了个釜底抽薪,拔叔压根就找不到人帮忙,花钱也不行,你花一块,人家砸两块,先来个资本压制。
砸钱这事儿,拔叔玩不起,万般无奈,只能雇佣了俩逃亡的农奴。
这可是“知法犯法”啊,拔叔也是破罐子破摔了,既然已经“知法犯法”,那也不差这一回了,自己也尝尝“万恶资本家”的滋味,这开出的条件,和要求演员“带资进组”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了。
拓荒的生活,是极其无聊和无望的。
大自然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太多,而“人”给他们的时间更加的可怜。
拔叔就在这近乎绝境的情况下,“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这种“自虐”,不是拔叔,换其他任何一个,大概已经崩溃在开场五分钟。
拔叔的“主动求虐”,也不是“天性使然”,他的内心里头,是有一个信念的,那就是一旦成功,就可以成功跻身贵族。
他还是近乎苛责的要求自己保持仪态,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戴上那可笑的假发。
可是,真实世界里的情况又如何呢?
那些“含着金钥匙”的贵族,天生就可以唾手可得。
这大概才是最大的骗局。
给你希望,你就会相信努力就能成功。
当下的世人,不也是被这样一个“希望”束缚住了自己?
当拔叔快要成功时,地主感到了威胁。
一般情况下,是个人,都得识点时务,这样的“时务”,不妨可以这么说,稍微给你点甜头,但绝对不多,你必须要点头,甚至要通过某种形式让整个过程“合法”。
但拔叔属于二班的,他“朴素”的情怀里头,自己可是有“国王”的准许的,还怕你个地主?
一般我等不会犯这个错误,因为古人老早告诉我们——县官不如现管。
这个道理,底层的老百姓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当拔叔还在“得意洋洋”时,真正的“底层”早就看穿了一切。
智慧来自民间,这点全球都一样。
拔叔其实也知道地主不好惹,但每次都不可避免和地主正面死磕。
甚至,连地主的未婚妻也不想放过。
这未婚妻身上的故事,其实也相当有趣。
什么是贵族?
贵族可不是仅仅是一个头衔,否则也没“没落贵族”这一说,身为贵族,不仅得有排面,还得有经济基础。
地主虽然有点暴发户的意思,但口袋宽裕啊,比地主更“贵族”的贵族,支付不了自己奢华的生活时,自然而然就想着搞钱。
搞钱,最简单的方法,卖女儿啊。
这个未婚妻,打小是在温室里头长大的,当然不会有把自己当成商品的觉悟,必然会对杠精拔叔青眼有加。
眼看着,故事就要朝着拔叔逆袭的方向发展下去。
但是,拔叔主打就是一个“虐”,怎么可能像国内烂剧那么没脑子呢。
在拔叔成功之前,还有一个严冬要度过。
这场严冬,差点要了拔叔的老命。
但是故事一点希望不给,也太不符合人情。
所以,拔叔的绝地反转其实没有太多的惊喜。
只是这画面,实在是太治愈了,相当有游戏的感觉,墙裂推荐一款游戏——应许之地,值得一玩,可以体会一下拔叔开荒的焦灼。
土豆,终于种植成功。
拔叔和小女孩也因此结下深厚友谊。
一根树枝结下的契约,远比现在白字黑字的合同有效。
只是,虐心天王拔叔,是“不配”拥有幸福的,哪怕是“国王”认可。
拔叔通过“应许之地”,获得了自己想要的。
说起来也奇怪,如果拔叔放到我等这里,这“泼天的富贵”大概是“泼”不到他的身上的,那帮官僚有的是办法把拔叔按在地上摩擦,然后,安排个“内部”人员“成为英雄”。
如果这样说,那些脑满肠肥的官僚还是有点可爱之处的(暂且这么说)。
可是,即便拔叔拥有了“公务员”身份,在地主眼里,还是土包子一个。
主子有话要说,底下的摇尾系统自然会乖乖做事。
拔叔也算是亲眼见识了一下“逼迁”的卑劣。
然而,这种事儿,即便拔叔拔了刀子,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唯一的解决途径,貌似只剩下,拔叔至少也算是个“突击提拔的干部”,干部和干部之间,总不能像干部和群众之间这么刀剑相向吧。
拔叔大概还是太异想天开了。
他还没完全搞清楚“贵族”的运作手法。
为什么人们都希望成为贵族?
那是因为贵族有种神奇的魔法,可以把“不合理”的“合法化”。
至于贵族之间的“游戏”,拔叔是更加搞不懂其中的规则了。
拔叔不是秋菊,他也找不到说法,明明是这“泼天的富贵”,却瞬间成为“怀璧的大罪”。
但凡是“罪”,都是需要鲜血来清洗的。
这时候,事先还有点可爱(至少兑现承诺)的官僚,再次露出了獠牙。
一个拔叔,实在不是什么玩意儿,只要抛出个胡萝卜,有的是驴子,至于你是不是还藏着肉,驴子是不会考虑的。
故事里头“相信上帝”的神父,有着崇高的理想,既然如此,地主们只能送他去见了上帝,在那里,他可以好好听上帝给他上上课。
而拔叔,也差点被涮了。
还好,他有个农奴的知己,还有个贵族的知己,两个女人联手,这能量还是巨大的。
拔叔被俩女人救了,这本应该是“沉冤得雪”的酣畅,但虐心天王拔叔怎么肯就此罢休。
这“富贵”你可以拥有,但农奴必须无期。
于是,拔叔开始了漫长的申诉。
这个时段,漫长到收养的女儿已经嫁人,拔叔还是没等到“农奴解放”。
“菊花”有恙的治安官可是苦口婆心的劝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现在可是“凤凰男”,何必单恋一枝花,况且,这花还是一支狗尾巴花。
可是,拔叔本来就是二班的人,怎么会走一般的路?
等了好久没等到今天。
心灰意冷的拔叔,选择了离开。
这曾经是他穷极一生、不惜一切追求的“富贵”,他毅然决然的放下了所有,他看透了这华丽包装下的丑恶,不如“孤身闯天涯”。
拔叔,还是幸运的,他最终至少收获了爱情。
他还有机会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放在当下,大概只能是“俩犯人一家亲”的结局吧。
麦叔的新片杂种细腻温热,也不知是这个男人的魅力还是怎么,这部影片我很喜欢。
故事的背景是对应我国乾隆时期的丹麦。
国王沉溺荒原开拓的梦想但却吃喝玩乐不真正实施方案。
地方地主肆意妄为,荒原上一片寂寥。
男主卡伦是一名退伍上尉,出身卑微母亲是地主家的厨娘父亲则是喜欢玩弄女仆的地主。
如今的他心怀梦想,忠于国王忠于法律,同时也相信实现荒土殖民就能改变自己卑贱的出身有所建树。
然而卡伦来到的荒地的片区是地主辛迪尔的地盘,一旦这里建立殖民他的地主权威就会荡然无存,由此处处发难于卡伦。
甚至将逃跑的男家奴当着卡伦面活活烫死。
卡伦只剩下男家奴的妻子芭芭拉一同对抗荒野。
或许是上天怜悯,第一批土豆种植成功,国王批下了殖民者和一些奖励。
这更加激励了卡伦,长久以来同芭芭拉的相处让二人亲密无间。
可好景不长,地主派人杀害了几个到来的殖民者。
破坏了和谐的一切。
卡伦带人成功复仇却也被冠上了杀害军人的罪名被剥夺了领地。
为了实现殖民他送走了日夜相处的吉普赛女孩安麦慕斯,气走了芭芭拉,牧师朋友也死在地主手下。
一切奋斗之路的朋友全都离开了他。
地主决定用开水处死卡伦,却在下手之前被未婚妻叫走商量婚约条件是放走她仰慕的卡伦。
结果不慎被下药迷软,被前来的芭芭拉割掉了下体刺杀了。
荒唐的地主死了,卡伦得救了,他接回了被送往孤儿院的安麦慕斯,在荒原上相依为命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的殖民地终于被国王重视,他的梦想将要实现。
可安麦慕斯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心仪的男人离开了他。
殖民即将成功而荒原之上只剩他一人孤苦伶仃,仿佛一切又失去了意义。
最终他离开了荒原,截走了转移监狱途中的芭芭拉,一同前往海边生活。
我们苦苦为梦想奋斗,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可却忽略了置于身边的朋友与真挚的情感,在抵达终点时孑然一身只能是空洞的成功,人心更渴望得到爱和漫漫路途上辛勤与悲壮的给养。
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想着春天种下去一颗土豆,秋天就可以收获一个男爵的爵位。
这是一部关于丹麦十七世纪中叶的故事,男主是个退伍上尉,他构思着去荒原上开发种植土地,就像他一穷二白入伍十几年后他是上尉,爱拼才会赢看来在啥时候都一样。
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他也不能一个人就做成这么大的事情,帮他的主要是三个女人,一个是看上他的贵族家庭里的女儿,一个是逃到他那里的丫鬟后来是他的管家,还有一个是吉普赛流浪小女孩,另外一个就是青年牧师。
当然了,按照常规那是套路化的娶到贵族女儿拿到爵位完事了,其实不然,世间的事情那里有那么容易,在一翻折腾下好不容易收获了土豆,也迎来的了麻烦,当地的首富恶霸就差点儿害死他,幸好有两个女人出面让这个恶棍少爷出局,才有机会让执着的男主有机会拿到男爵的爵位,当然了,最后男主并没有要爵位而是去劫狱救出丫鬟,也就是他的女管家,一起去浪迹天涯了。
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是影片拍摄的极其绚烂,弄得演技都成了锦上添花了。
其实,看点还是在那个脆弱而有立不起来主题,春天播种了秋天就能收获了嘛,努力了就能成功了嘛,这种车轱辘讨论。
可是,真的是日常生活怎么能不触及这些内容呢,这些平庸而又乏味的命题不是一直就在纠缠着每个活着的人嘛。
影片并没有给出多么宏大的视角,而是更多的用背景画面和音乐,烘托出男主在这番折腾中的成长,就像荒原里种下的土豆那般成长,对于,天灾人祸的降临是个人都无可奈何,有的只是疲于应付,运气好了有人给解围,运气不好那就随便了。
其实今天我们依然生长在现代化的荒原,只是活成了空心人——嗖的一下,就倒下了。
根本就没机会长成土豆。
艾略特的长篇诗歌《荒原》就是今天社会的写照,活着的人也只能春天里黯然神伤秋天里收获满当当的虚无,贯穿没有办法填满的人生,只能用买买买来填补。
原片名 BASTARDEN 的二义性对应了两个主角:恶棍 - 二世子,私生子 - 上尉。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关于主题的讨论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引自法罗岛字幕组翻译,译文有部分改动):- Så... du vil forsøge at dyrke heden?所以... 你计划开垦荒原?
- Jeg vil bygge kongens første koloni derude.我想在荒原上建立国王的首个殖民地- Heden er Guds natur i al sin pragt. Hvofor kastrere et vildt bæst?荒原由上帝创造 归于他的荣耀。
你又何必强夺自然的野性?
- Har Gud netop ikke sat mennesket på jorden for at skabe civilisation?上帝创造人类 不正是叫人子建立文明?
- Så vi er ikke civiliserede herude?你是说我们不算文明人?
- Men det er ikke hvad jeg sagde.我不是这个意思。
- Gud har intet med civilisation at gøre. Gud er kaos. Livet er kaos.上帝与文明无关。
神意混沌 生命混沌。
- Jeg er ikke enig.我不这么认为。
- Du kæmpede i de schlesiske krige. Var det civiliseret?你参加过西里西亚战役 说说看 文明么?
- Nej, krig er kaos. Men vinderen er den, som kan finde ud af at kontrollere kaos.不,战争只有混沌。
但知道如何控制混沌的人才是胜利者。
其实当二世子第一次说出“神意混沌,生命混沌”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是个聪明角色。
但我想多了,他理解不了混沌,无力征服混沌,在上帝的混沌面前,他是毫无行动的野蛮人。
有趣的是,这番对话同样可以发生在结尾,让我们设想那个从未露面的国王在赐予上尉贵族头衔,并决定派五百人殖民后,他们可能发生的对话。
把二世子的台词交由上尉,把上尉的台词交由国王:- Så... du vil forsøge at dyrke heden?所以... 你计划开垦荒原?
- Jeg vil bygge kongens første koloni derude.我想在荒原上建立国王的首个殖民地- Heden er Guds natur i al sin pragt. Hvofor kastrere et vildt bæst?荒原由上帝创造 归于他的荣耀。
你又何必强夺自然的野性?
- Har Gud netop ikke sat mennesket på jorden for at skabe civilisation?上帝创造人类 不正是叫人子建立文明?
- Så vi er ikke civiliserede herude?你是说我们不算文明人?
- Men det er ikke hvad jeg sagde.我不是这个意思。
- Gud har intet med civilisation at gøre. Gud er kaos. Livet er kaos.上帝与文明无关。
神意混沌 生命混沌。
- Jeg er ikke enig.我不这么认为。
- Du kæmpede i de schlesiske krige. Var det civiliseret?你参加过西里西亚战役 说说看 文明么?
- Nej, krig er kaos. Men vinderen er den, som kan finde ud af at kontrollere kaos.不,战争只有混沌。
但知道如何控制混沌的人才是胜利者。
当设想上尉说出“神意混沌,生命混沌”的时候,他成功开垦了荒原,他行动过了,但他没有获得曾经以为的“控制混沌的胜利”,他也许战胜了贫瘠,但是混沌,那不是我这个曾经一意孤行的老人可以解释的东西。
此刻,贵族的头衔不再是胜利的果实,而是混沌中可笑的游戏。
荒地无法被征服,混沌无法被控制。
他放弃那张华丽纸卷的时候,世界的可能性才刚刚打开,人生中第一次他获得自由,胜利者不妄图控制混沌,胜利者回到人世间。
人间没有应许之地。
17世纪中期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宣布要实施对日德兰岛的殖民计划,然而,这个计划却因贫瘠的土地和乡绅恶霸的割据,迟迟得不到推进。
一名叫路德维西·卡伦的退伍士兵以贵族头衔为交换条件,毛遂自荐前往那里开拓荒原。
但当他去到那里,面对那里复杂的社会环境,才开始发现,有些事并非靠坚毅就能解决,而人生中有些事,比贵族头衔更重要。
这部电影据说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我一开始以为它是要讲述这个叫卡伦的士兵如何百折不挠地在日德兰岛建立起伟大的殖民地,不曾想,故事的结尾尽是虚无,这点来说,还挺颠覆这类微观历史的叙事结构的。
卡伦对贵族头衔的执念曾一度压过出现在他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但最终他选择放弃来之不易的爵位,找到陪伴他多年,甚至为了成全他牺牲自己的女管家,与对方共度余生。
由此,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金钱和名利无法使人幸福,只有爱值得我们追寻。
而我想说的就是,不要陷入这样的陈词滥调之中。
首先卡伦并非为了头衔而渴求头衔,作为贵族的私生子,他一生都生活在阴暗之中,他渴望体面的身份认同,而那个时候的贵族头衔是最强有力的身份认同标志。
其次卡伦是在认真踏实地工作,也不赞同浮夸的贵族做派,他并不是急功近利之徒。
所以他的执念虽然压倒一切,却不是势利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设想一个成就殖民大业的卡伦,被载入史册的卡伦。
我相信面对这样一个卡伦时,人们也会原谅他的六亲不认——一如乔布斯,没人在意他是不是个好父亲、好丈夫,除了他孩子和妻子,这就是强者话语权——人们会自动给他开脱负面消息。
所以这里的重点并不是爱比金钱和名利更值得追求,而是去搞清楚它们在自己人生中占比各为多少。
给渴望爱的心以金钱并带不来满足,同样,给需要钱的人以赞美一样是废话;给重视安稳的心以名利只会是侮辱,同样,给期待名声的人以沉静一样是痛苦。
当卡伦认识到一直以来他需要的其实是被某个人真切的看见,他就知道贵族头衔并不是他需要的东西。
卡伦是一个贵族与仆人的私生子,经过25年的兵役混到上尉军衔,他响应国王殖民号召去开垦一个气候恶劣、强盗出没、土地贫瘠的殖民地,自己出钱,只为求得一个贵族头衔,以摆脱自己卑微的身份,于是开始了艰苦的开垦工作。
但卡伦的辛苦劳作,却让当地贵族兼法官德申科非常不爽,他生活奢靡,任性残暴,骄横跋扈,贪婪无耻,虐待奴隶,对自己的表妹海伦求婚未果更是迁怒于卡伦,把偷跑到卡伦那自己的奴隶埃里克森用开水活活烫死,并威胁埃里克森妻子芭芭拉,雇佣监狱囚犯杀死为卡伦劳作的吉普赛人,开枪打死了卡伦的牧师好友。
德申科收买国王身边的大臣宣称对卡伦已开垦的土地拥有所有权,而那些大臣更是无视公正,因为国王根本不知道谁在开垦,只要有人就行,所以官官相护并纵容德申科拘禁卡伦,并施以酷刑,这些“杂种”高高在上,根本不关心底层人的死活。
而卡伦身边有三个女人被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打动,芭芭拉作为卡伦的管家,死去了丈夫,虽然觉得配不上卡伦,但她很大胆直率,敢爱敢恨,成功潜入德申科的府邸营救卡伦,并与海伦配合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德申科,自己则被关入奴隶监狱。
海伦对于表哥德申科更是厌恶至极,讨厌他的粗鲁、讨厌他的残暴,对卡伦情有独钟,但卡伦对他若即若离,在帮助完芭芭拉杀死德申科后远走他乡。
吉普赛小女孩安麦姆斯作为游牧民族其身份更是连奴隶都不如,靠偷盗杀人生活,但她看到卡伦能给食物,还是投奔卡伦,但安麦姆斯吉普赛身份更是让农民认为是邪恶的化身,来劳作的农民坚持有她没我,有我没她,卡伦无奈只能送走安麦姆斯,但卡伦长期的与安麦姆斯相处,教她识字、教她测绘,他已经把她当成女儿当成家人了,最终还是从孤儿院把安麦姆斯接回来并抚养成人,而安麦姆斯成长为少女后,响应族人召唤选择回归。
这时卡伦又孤独一人了,虽然最终被国王授予了贵族头衔,但他发现他一无所有,这个身份给他带不来爱,当他得知芭芭拉有可能转入死囚监狱后,毅然劫持囚车,解救了芭芭拉,与相爱的人一起奔向美丽的海边。
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能种植土豆,它们只要没有霜冻,就能茁壮成长,因为它们是杂交品种适应环境能力极强。
最终卡伦抛弃了贵族头衔,因为这个阶层“杂种”聚集,只有残暴而没有爱,卡伦要与相爱的人生活在爱的土壤里。
得益于原著小说《上尉与安芭芭拉》的扎实,改编后的电影水准放眼2023年全世界范围内也依旧是最顶级的存在。
印象中北欧荒原的深邃与寂寥,拓荒者的坚韧与痛苦,凝结于127分钟里丝毫不显冗长。
资深影迷哪怕已然猜测出故事和角色的大概走向却仍旧会被作品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所拿捏。
相对简单的人物关系,纯粹的镜头调度,都洋溢着北欧电影人特有的冷峻和孤傲。
许多镜头往往是一个角色加空景呈现,却给观众彰显出一种荡气回肠的史诗感。
影片开头,黑暗环境下借着微弱的火光,卡伦上尉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旁人都在休息,唯有他小心翼翼擦拭自己的徽章,整顿军服身形笔挺。
短短几个镜头即可看出他对自己荣誉的珍视以及对后续待办事宜的严谨态度。
紧接着,装饰华丽的宅邸内行政大臣的宠物犬在办公桌上舔食者盘中的食物,其余大臣视而不见,对卡伦上尉的提议极尽嘲讽和鄙夷。
面对众人的不屑和羞辱卡伦不卑不亢,用各种方式,甚至是牺牲个人利益的以退为进提出自己的诉求并最终获得同意。
一明一暗,一高一低,一冷一热、开篇5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看出电影的细腻,人物角色身份和状态的不同。
与大臣们杯盘碗碟间的奢华不同,日德兰荒原中只有欧石楠与杂草相伴。
卡伦不得不全范围勘探,日以继夜劳作试图找到能够耕种的用地。
与此同时,无身份者的偷窃,地方贵族的侵扰、没有足够资金和人手的困窘始终伴随卡伦上尉。
他的孤注一掷在所有人眼中都是一场豪赌,最后注定失败。
卡伦知道,他必须赢。
找神父帮忙,用以搭建人脉维系地方势力与劳务关系。
只身犯险,用最低代价获得充裕劳动力资源。
拜访贵族,尽可能用低姿态换得时间争取空间。
只要创业者才知道,别人休息时候自己却不能休息,必须处于无休止的奋战状态才能应对任何突如其来的问题。
卡伦上尉的不苟言笑之下有着最诚挚的善意,灰头土脸的苦楚渗透着对成功的渴慕。
他的努力同样让受雇者感受之前从未有过的礼遇和尊重。
这一阶段,主人公的坚毅勇敢、隐忍克制、锐意改革与杀伐决断表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同父异母的贵族兄弟(感情上也算不得)他始终压抑着愤恨。
综合能力均不及自己的对方硬是凭借身份压制高于自己,子凭母贵带来优越感始终萦绕着卡伦的一生。
对应影片开头他擦拭徽章、对丹麦上层针锋相对只为获得名誉地位等细节,观众不难看出他的心结就是这里。
有人天生就在罗马,有人天生就是骡马,阶级固化下的抗争难如登天。
隐忍是不得已而为之,克制是暂时不能发作,这才有了后来发动反偷袭遭来横祸。
垦荒一段更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务实精神、动员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以及秩序维护。
在初期受雇佣者外流后,卡伦能够摒弃社会偏见去招募流浪者、放下身份芥蒂甚至抛弃代表身份的徽章,以最小代价获得了最大的人力成本,这在彼时是不敢想的。
而在又一轮雇佣者筛选阶段,左右权衡后果断放弃(暂时)吉普赛小女孩,为后续垦荒成功再进一步。
与在逃农奴夫妇的关系,则改写卡伦上尉后来的人生轨迹。
原本是冲着低价雇佣,可对方的踏实肯干获得了他的信任。
而丈夫的死则激起了卡伦的战斗欲,从隐忍到反抗的关键是那次公开处刑。
反派贵族无底线的肆意屠戮已经打破了恶的底线,最终把卡伦推向了对立面。
当然,故事中农奴妻子则成为卡伦后来的人生伴侣。
毫无疑问,女演员阿曼达▪科林与米科尔森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本片中对话极为精简。
一位沉默的垦荒者,一位失去丈夫的寡妇奴仆,对话之少更是可想而知。
这两位演员凭借精妙的表情控制和肢体语言,总能凭借一个眼神和动作间的不经意停顿间完成角色的交流。
对比这份不演之演,近年来吹爆的许多所谓演技炸裂绝对是高下立判。
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苦难,共同的敌人,让女仆芭芭拉和卡伦走到了一起。
他们并未正式公开这份关系,但包括吉普赛小女孩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这片荒原的男女主人。
他们共同努力让这片荒原成为被开垦的农田,收留着无家可归的远人,收获着从前不敢奢望的美梦,建立着属于正义与爱,承载了幸福与未来的新秩序。
善恶到头终有报,之争来早与来迟。
结尾前大反派险些害死卡伦,芭芭拉与贵族妻子联手手刃仇人,以自己的牢狱之灾换来卡伦的自由。
而卡伦则在功成名就后毅然决然放弃身份,劫走了芭芭拉双宿双飞。
昔日的名誉和地位,最终被难以割舍的爱所替代,权势与地位,抵不上至亲至爱的陪伴与依靠。
影片结尾时,自己的吉普赛女儿走了,她捡起来那只改变命运的木棍。
孤苦一人的卡伦想起了芭芭拉给自己盛的那碗粥,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转瞬而逝的眼神变化里观众同卡伦一样回溯其艰苦奋斗的一生,些许美好与幸福也都是芭芭拉的陪伴。
对方的身份早就不是女仆,而是这里的女主人,自己的另一半,这片荒原,不,这片农场上最伟大真挚的爱的代表。
米克尔森在这一段的表演非常棒。
纵观他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表现都是有形无神的架子货。
而这样固定镜头下充足的情绪表达,是今日好莱坞最缺乏的,充满灵魂拷问的人性洞悉。
而正是这段表演和送走女儿时先摇头后点头的细腻,向世人证明了他出色的演技。
郭德纲总说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卡伦上尉垦荒如此,农奴夫妇投奔卡伦如此,被枪杀的神父如此,从小贼到干女儿的吉普赛女儿如此。
每个努力生活的人啊,每时每刻都在抉择与被抉择中游走,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卡伦上尉从孤注和决绝中发力,在平和与落寞中孤寂。
最终看淡了一切,选择了放下对名利的渴望,选择了爱与回归。
本片就像好酒,越品越醇,回味悠长。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
这是部关于“勇气”和人类最朴素的情感“爱”的影片。
应了那个永恒的道理,“人,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爱而杀戮。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成为爱人的英雄,成为自己的英雄。
成为英雄的条件是极其单纯的,就是需要有勇气,需要有巨大的勇气。
“如果在我和爱人之间一定要死一个人的话,那么,那个人一定是我。
” ——为爱牺牲的勇气“就算世界崩塌了,面对废墟也毫不气馁。
”“宁可带着尊严死去,也不祈求上天苟活。
” ——面对人生的勇气 ——liehuo
印象中今年看过的电影里,像这样优秀的没几部,绝对入选个人年度观影十佳。
编导演,剧本,故事,对白,人物塑造,服化道,配乐,摄影,全都无可挑剔。
近乎完美。
先说大反派,演员选角就很好,形象很符合,演技也不错,演出了让人恨到咬牙切齿,恨不得跳进屏幕里揍他的冲动的那种感觉。
这是导演和演员本人的成功。
生动诠释了一个从小宠溺没教育好的孩子,加上天生坏种,长大后就是这个没教养,狠毒,占有欲极强,残暴成性的角色的样子。
让我想起迪卡普里奥在姜戈里的角色,相比之下,迪卡普里奥的表演简直是儿戏。
大反派抓回农夫,开水烫死之前,说的话真的很好笑:我对他们好,甚至爱他们!
可他们居然用逃跑报答我。
我可去你妈的吧!
毒财者也爱这样说!
真爱岂能让人惧怕?
让人痛恨?
让人逃跑?
说完就毫不留情的当着众人之面用开水浇死人。
先睡觉,明天再写。
整体观感不错,除了显而易见的身份与阶层斗争的表达外,观影过程中想到2个点:无法磨灭的动物性本能人类文明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与更迭,在很长一段时间扮演重要角色的男人,仔细想想好像一点都没有进化。
正如这部电影里的男主与反派那样,为了土地和女人大打出手。
就像看《动物世界》,外来的落单雄狮来到一处荒野,与附近狮群首领的雄狮进行单挑,胜者驱逐败者,并掌管族群和领地,包括雌狮的交配权。
就算身着华丽的服饰,自以为得体的举手投足,在精巧结构的房屋中肆意挥洒任性的男人们,仍然是一群永远褪不掉动物性本能的孩子。
直到他们失去了一切,或者穷极一生得到了自己想要但已经没什么必要的东西时,才明白过来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才会长大。
其实仔细想想,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类世界的话语权,都要让这些自以为很理性的人来掌管,想想也有点可悲。
“体质”的信徒影片中一直支撑男主下克上行为的,除了动物性本能外,还来源于他经常放在嘴边的国王与法律。
他自以为,是为了国王怎样怎样,法律就会站在他这一边,他是无比正义的。
只要他完成了国王的需求,他就是利于不败的。
而军队生涯,则是对男主服从性与信仰的终极“驯化”。
要知道,历史上太多这样的人,下场大多都十分凄惨。
已化作千万冤魂的他们,估计很多都还没想明白,为什么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兢兢业业,遵纪守法的自己,会落得如此下场。
就像影片中的男主那样,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遵循各种规则让他渐渐失去了一切后,也终于让他的“初心”得以实现。
然而这一切好像都毫无意义,对他来说就像是个“骗局”。
就像养猪场的厂长,慈眉善目的在猪圈的墙上写了一行七扭八歪的红色大字“只要遵守猪圈的规矩,表现好的就能住上更好的猪圈,享受更美味的饲料”。
猪猪们看到后兴奋不已,将其作为人生信条开始牢牢遵守。
然而结果,除了那些勇于“挣脱枷锁”的以外,都逃不掉被屠宰成为盘中餐或同类饲料的命运。
以上。
一切从简,剧情简单,演得也朴实自然,倒也能让人安静看完。不像些个想耍小聪明的片子,角色也个个玩世不恭轻佻样叫人看得不耐烦。
拓荒是双重意义的,一个是土地一个指内心,挤进腐败上流阶层的代价是不断舍弃珍重的东西,与其受限制地获得功名利禄不如带着仅有的浪迹天涯,米叔演这种硬汉太轻松了
最近在水培土豆,能够切身体会到拔叔趴在地上看见土豆长出幼苗时的欣喜。。
TIFF23/ 每一步走向都在意料之中,结局完全没有爽到我…黑人小女孩非常zzzq,稍显多余。导演qa说喜欢的导演是马丁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可以解释浓浓的商业片剧本工厂气息。冲突靠的完全是地主家的傻儿子胡闹,中世纪爽片还得看权游
上尉,国王之家,将军,男爵,这些名誉徒有虚表。到了最后,都抵不过耳边的一句“亲爱的”“贝特法尔”。爱人的吻,家人的拥抱,这些情感是真实厚重的,不像国王的荣誉轻如一张白纸,可以传来也可以飘去。
7.0/10 分。2024.07.12,初看,DNK丹麦版蓝光。剧情很沉闷。。。因为对那段历史不了解,所以很难有代入感。。。表演都没问题。就是土豆真的没人肉好吃吧。拔叔?哈哈。
四平八稳 忠诚勇敢踏实能干 具备世间一切美好品德的角色总是那么适合麦叔
是部好片,但没必要去神化。
【2-】 一个平静的,有点沉闷的故事故事太简单了种族审视中有一股奇怪的种族主义的味道
标准发展,去荒原整点土豆。剧情推进乏力,开荒篇幅很少,easy到让人疑问为啥50年都没成功。杂种的人生顺利得令人发指,和12年前的导演自己、麦子自己的《皇室风流史》换汤不换药,都有个疯批权贵,0进步,意义在哪里?
好电影 但是太沉闷
故事非常好看!可能是这次北影节我看的最像院线电影的。工整、顺口,好像梅洛。Mads演的这个角色本身很难让人不喜欢,不过他也确实有魅力,再加上演技的细节。这是一个“这一生 也在进取 这分钟 却挂念谁”的故事。happy ending。为表演加一星。(北影节)
好的镜头,好的主演,奈何剧情实在提不起兴趣
3.5//文学气质较重 结构工整 内外双层文本叙事 透着一股古典气息//没想到玩多了小岛秀夫痴汉梗 苦的是看电影时候的自己(无语
故事本身还是一个富有严肃唯美的北欧伦理道德故事 镜头感厚重富有美感 古今中外把女性形容为大地不无道理 把垦荒作为男权和资本贵族的象征和征服世界的工具 而牺牲品却总是女性 但最后的反杀不仅是描写女权的兴起也是对女性韧性的赞美 而男主拔叔在最后的回归和放弃执念也终于让这片土地回归平静
所以最后把事办成的还是女人 :)
用电影的角度来看不怎么样。剧情太慢了,全程也无聊,剧情老套。且死了好几个重要的角色,总之,故事也就值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太差了!如果不是最后女主来那两刀,这电影两星都不想给!
南方小土豆实名反对考编考公浪潮。
殖民时代
补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