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下欧美影坛里最能打的动作明星,杰森•斯坦森回到英国拍摄的电影,却不打斗和肌肉为卖点。
《玩命追踪》是英国人拍摄的警匪类型片,杰森•斯坦森此番要做的,只是一个警探“以暴制暴”的反击,带有点B级片的无视道德,卖弄现实背景里的黑色幽默,再调侃下英国人特有的“搞基”情怀。
一开场就利索的解决掉偷车小混混,“闪电”的绰号却不是授予暴力警探布兰特的,这是一个变态连环杀手自封的名字,可看做是嘲笑办事效率低下,又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英国警察。
《玩命追踪》里的警察专业能力之低,让人对生活在伦敦的居民深感同情。
片中那个变态杀手很早就登场,不到半场就已向观众亮明身份,与警察打过两次照面,衣着上的设置,直到最后一幕翻盘才得以体现。
也就是说,这部影片的剧情推动力并不在于如何“找到”杀手,而是如何“惩罚”杀手。
对于这个杀手的作案动机,编导给予了完整的交代:原来也是因为斯坦森的一次“殴打”,进而心理畸形,向所有无关的警察报复。
布兰特和他的“基友”搭档,以及差点被害的黑人女警,一直在和杀手玩着猫鼠游戏,没有福尔摩斯和华生,谁都不高明。
在这个并不复杂的作案过程中,英国媒体扮演了一个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这确是对英国社会的一次讽刺。
变态杀手“闪电”把自己的作案流程和细节透露给喜好挖掘独家新闻的记者,从中获取名和利,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政府主义的英雄。
影片中有一幕场景:因为证据不足,警方不得不释放杀手,当他从警局中出来时,迎接他的是媒体疯狂的追逐。
在这种过分强调“犯罪者人权”的社会环境下,警察变得十分的低效和笨拙,他们既不能将犯罪分子缉拿归案,也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和同行,这才会出现“警察杀手”这般的耻辱。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横行,是如今英国社会无法解决的顽疾,从影片一开始,斯坦森饰演的暴力警探布兰特就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种奇观的现状做斗争。
这种粗中带细的硬汉角色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十分常见,经典如《肮脏的哈利》,挪到英国地界上,又多了份对官僚主义的反讽。
布兰特的新搭档是被他看不起的同性恋警探,二人对白中藏有许多英式幽默,一路调侃对方的性格和取向。
只可惜这种关系没能完全的展开,纳什的探案水平似乎并不出众,最后还是靠布兰特的另类方式,才彻底“处决”了杀手。
在构架这桩连环杀人案时,警察与杀手间的心理博弈超过了动作,双方都知道对方的目的,关键就看谁行动更快,而线人则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个充当线人的社会边缘人,分别承担了警探和保护者的部分功能,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其实与那个外表疯狂,内心幼稚的杀手一致,遭到报复时,更没有人会去关心他们,这也是社会的悲哀。
从这个角度来评论整部影片,就会发现编导在设置人物身份的用心,力求各种角色形象丰富,却有些失于零散和浮表。
不过,对于一部致力于突出黑色幽默,反思现实意义的英国商业片来说,斯坦森低沉的嗓音,坚硬的拳头,以及还算机警的脑袋,不用暧昧的“搞基”也足以完成任务。
相比起直接翻译过来的片名“闪电”,台湾的译名“私法制裁”,简简单单的这4个字就把这部片子说完了。
比起“守法公民”,这片子显得更简单些。
片子说的是个有点神经质的混混,不停的连续杀警察,尽管警方知道是谁干的,但没有足够的证据,只能把他放了。
但放了又如何,这厮还是不会学乖的要继续杀人,那怎么办,自己动手呗,JASON自己动手呗,直接搞死。
JASON方面的表演依旧的暴力,那独特的嗓音依旧的沙哑,但这次不是杀手,是个警察,跟北野武花火里演的警察一般,当然他说的话要比北野武多得多。
在他那,以暴制暴就像是日常行为准则。
神经质混混为啥要杀警察,因为他是个混混,经常惹事,那就少不了被警察抓,一次又一次,其中一次还是被JASON遇到了,结果埃了一顿狠揍,然后呢,就变得不正常了,心里不平衡,于是呢,一个一个地把抓过他的警察都杀了,以求心里平衡。
而司法系统在这里就被狠狠地嘲笑了一番,特别是神经质混混神气地大摇大摆地从警局走出去,一排警察只能站后面眼铮铮地目送人家走,前头是一排排的记者,神经质混混笑而不语的那个镜头。
证据,没证据,你知道他是坏人,你也抓不了他。
法律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是用来维护人民的权利,惩治犯罪用的。
但是如果它没效呢?
那咋办?
JASON能告诉你咋办,凉拌了。
2009年5月16日,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19岁少女与3岁的弟弟被村民李XX残忍杀害。
少女是被强奸后用锄头直接敲死的,3岁的弟弟是被举起来直接摔死的,一审判的死刑,二审却改成死缓了,理由是什么,是因为李XX是自己去自首的。
自首就能改死缓了么?
凭什么是人都知道等价交换,两条命,你拿一条命来还都已经很便宜你了,还死缓?
什么叫我爸是李刚,什么叫撞了人再补几刀这些人能饶么我是JASON,我就告诉你,凉拌了
节奏不够快速 冲着statham去的 和一贯的风格和接近节奏慢的让人想睡觉 不过英式的幽默和游离法律之外的处理方式 稍微不至于太乏味非动作片 非警匪片 完全一个犯罪片
我是一个用板球棒打击罪犯的伦敦警察。
这个,主要是因为棒球棍已经被太多的其他人用过了,比如长满了肌肉的无耻混蛋里的棒球仔。
太暴力了。
而板球棒可以多一点点娘娘腔的感觉,跟剧中的我的好基友搭戏可以更配。
其实我自己觉得用拳头打也很好啊。
但是用拳头的话,不方便说“这个拳头是××××年用来赢得××冠军的拳头”,没有历史感。
在教训街头小混混的时候,无法用历史的沉重感和沧桑感来感化罪犯,让他们扔掉生锈的刚刚切过樱桃的水果刀,缴械投降。
皈依我佛。
你看,我在选择工作的时候的工具时,都有这么多细心的考虑。
好,下面来谈论一下我的着装。
作为一个肌肉男,在这部戏里我决定不露肌肉。
我决定从头到尾穿夹克衫和牛仔裤。
连在基友家睡觉的时候都不脱衣服。
我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的新好男人。
我要让喜欢我的人是真正喜欢我的内涵,我说的话,我的打击罪犯的哲学和深邃的私刑思想,而不是想要得到我的身体。
我没有那么肤浅。
我希望我的观众也能看出我的深邃。
来看我肌肉的人可要失望了。
谁让你这么肤浅的。
并且我绝对不向任何人低头。
我是绝对的老大。
我在警察局长面前抽烟,我跟我的顶头上司耍嘴皮子他还说不过我。
我的线人居然也可以不服我?
当然我就要用我的有力的手掌捏住他的膝盖头,威胁让他下身瘫痪。
我要去一个酒吧,别人打烊了,怎么可以呢?
但是他最后还要找我要钱,又怎么可以呢?
全伦敦的人都怕我。
没有人可以制服我。
但是我最后居然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察。
我真的是一个视名望为粪土的人。
就算是这样,我居然还有压力。
居然还能失眠,居然还能早晨起不了床。
居然还能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
我的压力从什么地方来呢?
我也不知道。
太奇怪了。
还是去问问那个基佬吧。
他似乎更懂得什么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
我不要血腥,不要动作,不要追车,不要爆炸场面,不要血流如河,不要偶遇性感的女郎。
我一个人住,没有女朋友,但是导演请千万不要让我和其他的男猪脚一样,偶遇一个性感的女郎。
导演请让我偶遇一个基佬。
导演请安排我到他家睡觉。
导演请安排我和他出生入死。
我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警察。
导演我是什么都不怕的孤胆英雄,但是最后请不要让我站在那个变态巴利的枪口下。
导演请让我躲在一边,用我娘娘腔的板球棒来偷袭那个变态的巴利。
并且,导演请最终把枪交给我,让我来坐享杀人的快感。
至于鱼饵嘛,让基佬来扮演吧。
死了基佬,我还有我的右手。
而观众不能没有我。
伦敦不能没有我。
我不会用电脑。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又不是你们这些八零后九零后。
最重要的是,我又不是女人。
这是女人才应该会弄的玩意儿。
没听说过这种说法吗?
你是男人吗?
当然我也不带铅笔,我告诉你。
你看我是像带铅笔的人吗?
所以,我不用电脑,也不用笔。
我的所有思想,都是言传身教,都有大概二十几个人随时跟在我的身边,用摄像机录下来,放给你们看。
你们自己记好就行了。
我是现代英国版的孔子。
还有一个问题,我不是一开始就说清楚了让那个基佬来吹箫吗?
他这97分钟都干嘛去了。
看到评分只有5.7,觉得挺意外,看来大家都看好莱坞片习惯了,看欧洲风格的片子实在不习惯。
这种人物主导而非情节主导的片子,故事情节基本都比较淡,看的是味道。
我比较中意三个主要角色的表演,还有电影的气氛,取景运镜的方式,都很精致,远胜一些仅仅为了把故事表现清楚的拍摄方法,就冲这些我觉得给四颗星并不过分。
实在是冲着jason去看的。
片子最多就只能是犯罪片,一个记仇的罪犯,一帮米有证据的警察。
jason似乎暴力又暴躁,整个故事情节太没有悬念了。
他在这部电影里声音沙哑,秀着满身肌肉,依旧气场十足,时不时搞点小幽默。
剧情来说,果然还是以暴制暴最过瘾,特别爱看他揍坏蛋的拉轰样子!
就是跑步看起来吃力了点
看过这个男主角演的《极速快递》,大多是巨MAN的角色,身手不凡,一副玩世不恭他奶奶地谁也别理爷的架势。
枪战,飞车,美女再加上点毒品 、摇滚乐,差不多整部电影的主元素就okay了。
情节是真没什么情节,一般剧情是三句话之内就完全能高度概括地都。
《玩命追踪》就很是不同了,看着看着我就觉得悬疑了,都品着《人骨拼图》和《沉默的羔羊》的味儿,结果还没来得及深邃地感受,它就胡乱完事儿了。
男主和那个gay肯定关系也这么深邃,没错,深邃!!!
在猜测,那个胡乱的结尾,是深邃地蕴含了导演和编导深邃的思想,告诉人民群众,在我们逐渐完善的法律制度中,还是存在许多许多被人性化所禁锢的,不够有力的地方。
在如剧中所呈现的那两个情景中,使得如男主们般的铁血硬汉,只能以暴致暴,再巧妙地逃脱法律的惩罚。
还是前四分之三部,已耗尽了剧组的全部精血,只能草草收尾或是让《玩命追踪》成为一部只有不错的前四分之三的只有四分之三的四分之三剧?
还是第一种吧,深邃!
在深邃地想,要是结尾是男主和那个还蛮招人稀罕的领导,和那个杀警察的死变态进行一场惊险的智力大搏杀,之后证据确凿让他无路可逃。
然后坏人狗急跳墙,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光脚地不怕穿鞋地……总之是急了!
然后,此时此刻,男主们再英勇地冲上去,来一场惊心动魄的铁拳对决,丫的,就是削他。
可能会更加大快人心,让人热血沸腾,又剧情饱满情节生动,深邃了吧,嘎嘎 我不禁深邃地想
“我是一个装成吸毒者的警察卧底,但我却更觉得我更像一个披着警察外衣的瘾君子。
”卧底女警法尔斯对布兰特说。
她的这句话,是影片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从银幕出现片头影视公司到片尾结束曲,我有无数次冲动想要离开影院。
“这太烂了,是我看过的有史以来最烂的片子,烂透了,竟然还能拍成影片,还要中影花费力气进口。
”我对BF说。
在耸动与刺耳的重金属摇滚配乐中,充斥着暴力、血腥与脏话的片子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影片讲了一群警察抓捕一个有点神经质的杀警狂的故事。
警察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是这个神经质干的,费了许多周折抓到他,却没有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于法。
最后,警察扮成匪徒,在一个天台上以匪徒的方式暴打了这个神经质一顿,然后崩了这个神经质杀警狂。
“你想想看,这部片子真的那么不值得花费投资拍成电影吗?它在反讽,反讽英国失灵的司法系统。
那么多人去抓一个有问题的人,并且在法律框架下无法解决问题。
最后警察以匪徒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BF说。
不得不说,这家伙的解读能力确实让人嫉妒。
回头一想,这片子确实耐人琢磨。
警匪界限没那么明显。
身份不同,不是善恶划分的标准。
看看影片中的伦敦东南局警队里都是什么人:头发花白的警长玩婚外情,每周三去约会,骗老婆说他去打球;女警法尔斯不做卧底后依然吸毒;男一号布兰特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力狂和酒鬼;男二波什是个同性恋,私下以暴力手段打废了一个恋童癖之后,不但没被停职,反而被调到东南局当头儿;那个还算帅的克雷格在跟法尔斯暧昧后,不愿意负责任,甚至让法尔斯自己回家,导致法尔斯差点被杀。
再看影片中的坏人们。
那个最“坏”的神经质杀警狂巴斯,他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布兰特在台球室里对他的一顿暴揍。
他当时在台球室里痛扁别人,但暴力的布兰特的到来,真是让小巫碰上了大巫,他像被捏海绵那样让布兰特扁得软绵绵的爬不起身,在那群人面前丢丑。
这催生了他的杀警心思。
他没犯过大错,小毛病不断,被警察抓进局子很多次。
自此,他要把抓他进去的每一个警察都干掉,以弥补他受损的心灵和面子。
最后,他穿着被他干掉的警探罗伯茨的警服,在罗伯茨的葬礼上,想要得意地做掉布兰特。
布兰特和波什联手,将计就计,以匪徒的名义、匪徒的手法用铁钩将巴斯修理地鲜血淋漓后,一枪打爆了巴斯的头。
面目模糊,血肉涂地。
影片中另一个“坏人”是那个为保护法尔斯而被巴斯残杀的12岁小男孩。
克雷格说那孩子有多坏多坏,但法尔斯说:“他只是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在法尔斯被巴斯袭击的生死存亡关头,那“坏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救了法尔斯。
其实,“坏孩子”不用死,只需要克雷格送法尔斯回家,巴斯就没法下手。
但克雷格却因害怕承担责任而“绅士”地选择让法尔斯自己回家。
在“责任”这个问题上,“坏孩子”比克雷格更善良,更像个男人。
这是影片绝妙讽刺之一。
在一个司法系统和法律制度失灵的情况下,警察无法用正规渠道解决犯罪问题,只能再一次重复了波什之前的做法:用匪徒的暴力方式,继续伤害甚至残忍地打死以前被布兰特等警察伤害过的巴斯。
这一幕发生在牧师正为死去的罗伯茨念天国悼词的空当。
耶稣的牺牲、怜悯与救赎,与眼下正在发生的暴力、杀害、仇恨的延续形成了对比。
死亡在继续,从罗伯茨到巴斯。
信仰成了空壳,成了仪式的一部分。
这是讽刺之二。
人们的冷漠与麻木,新闻记者良知的沦丧大概是这个影片让人抓狂想冲出影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讽刺之三。
巴斯在光天化日之下当街杀人,在酒吧卫生间杀线人,在罗伯茨家杀罗伯茨,手段残忍,他们的嚎叫与反抗是那么地凄厉与剧烈,奇怪,周围竟然没有人,或者周围有人也没人上来制止或指认。
杀人手法并不高明的巴斯竟如入无人之境,还潇洒地看电视猜题、在案发现场洗澡后从容离开。
当布兰特和波什要求停车场管理员调出录像时,管理员竟然说“已经六周没有录像了,磁盘满了”。
起诉巴斯的关键证据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没了。
新闻记者在这起连环杀警案中的表现就像一群冷血的狗。
邓洛普只是代表。
三流记者邓洛普为了自己成名,当然他的报社也支持他这么做,巴斯每次打电话放料给他要杀警察时,他像一只狗一样兴奋,兀自记录着那些血腥细节,丝毫不顾及这是生命在被毁灭。
他没有报警。
当然,当那个脏兮兮的苏格兰线人要放料给邓洛普说知道谁是杀手并有证据时,邓洛普(以及背后的报社)依然发挥狗的性格,选择不报警,要花5万英镑买这个料,妄图出名。
当巴斯因证据缺乏被释放时,又是邓洛普等一干记者堵在警局大门口,像欢迎英雄凯旋一样,给他镜头,争相揽过他、甚至亲吻他,作采访。
影片最后,布兰特带了两条恶狗,找到邓洛普,看着邓洛普被两条狗追咬、惊慌失措地爬墙。
依然是以恶制恶、以暴制暴。
在破案过程中,警察的不少行为让人很难理解:虽然嫌疑犯就是杀人犯,但并没有明显的线索支持警察的判断,警察却认定嫌疑犯就是杀人犯并实施抓捕;在抓获嫌疑犯之后,并不搜查其住处寻找证据,反而与其谈心并进行恐吓,结果自然无功而返。
虽然警察工作的漏洞很多,但最后的解决方案却出人意料,既然没有确凿的证据,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将杀人犯绳之以法,那就干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杀人犯穿上警服尾随并妄图杀死警察时将其击杀,并对外宣称是被嫌疑犯当做警察杀死的,可以说天衣无缝。
虽然恶人得到惩处、正义得到伸张,但由此埋下的隐患也不少,这种办法如果被滥用,则警察便可随意借刀杀人了,不知道会造成多少人冤死。
英伦味...看Jason的独角戏就是爽...纯爷们儿...Aidan的表演也不错...音乐很赞...
豆瓣的评分越来越不靠谱了,给把分拉拉高~就喜欢这种坏人惨死的解恨的片子~
没有血脉贲张的动作场面,也没啥悬疑成分,更没看见森哥一身横练的腱子肉,少有看见斯坦森的片子这么沉闷乏味的,您怎么也学凯奇啥烂片也接了?
很一般。
基佬好帅!
豆瓣的评价貌似不高 不过我觉得片子尚可 推这个影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047723/
英国狮门出的,还行啊,比欧罗巴的那些B级警匪片靠谱
看了就睡觉 催眠效果奇佳
变态杀人狂和暴躁警察都很有范儿嘛。。。本片安抚了我因为《彷徨之刃》受伤的心:法律有用,还要私刑干嘛?那个红果果的基情我可什么都没有看到~~
大叔的颓废面
那个黑女的也算是警察?傻逼
嘛~马马虎虎,还不至于看不下去.
为Jason给四星~看电影还是要到电影院啊。。。
装逼装过头了
几场追逐戏拍的不错。
差点当成基情片。。。
斯坦森啊斯坦森
很不一样的一部犯罪惊悚片,因为平时好莱坞的看太多了,这样一部英式的不太规则的犯罪片让我一下子觉得特别有意思,那些英式幽默耍嘴皮子特好玩,而且片尾也太黑色了,太英式幽默了。
留意到了第二个警察没被杀之前报纸的封面已经是他的死亡报道了吗?说没证据不能惩罚凶手,但凶手大摇大摆地从警察手中拿回自己杀人后拿到的5W,这是想表达什么呢?这些弱智又bug的剧情不是一两点可以数完的,斯坦森你还是拍回动作片吧,有脑子的片你是拍不起
就结尾还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