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的麻雀电影《红花绿叶》是刘苗苗执导,田壮壮、程青松策划的一部纯爱情故事片。
一、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的两个小山村里,讲述了一对历经磨难的回族青年古柏和阿西燕不被看好的婚姻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
影片像一扇窗户向世界开启,让世人知道了西海固。
看到了西海固人耕地的牛,放牧的羊,碧蓝的天,透明的水,充裕的阳光,温润的湿地,层层的梯田,薄薄的雪。
还有世代在那里栖身繁衍的村民,淳朴的民风,干净的院落,普通的男子,可人的女子,恰是红花绿叶。
影片的纪实手法,如果被定义为宣传片,那也是十分的成功。
刚出影院的我就有了一种冲动,不管西海固离我有多远,我一定要去看看。
二、影片用西北方言演绎回民故事。
当地民风古朴,还保留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
男女相亲也就是去验一下这个人,然后去城里给姑娘买一件体面的衣服,姑娘接受了就意味着同意了这门婚事。
衣服就等同于定情的信物。
回民的服饰也是很独特的,男人要戴一顶白色的小圆帽,帽子上绣的花纹十分的精致,晚上脱下来要被神圣地放置。
女人戴着头巾,尤其是那红色的头巾,配上漂亮的蕾丝,戴在美丽新娘阿西燕的头上就像花朵盛开,艳丽清纯。
回族人民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相信真主。
影片中当大夫爸爸告诉古柏他的病会遗传,善良的古柏爸妈都不相信,要让他们世代信仰的真主来决定。
生活在西海固的回民吃面食为主,以农牧业为生。
唱民歌,片中小姑子对嫂子唱的民歌说是妈妈教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东西是要被世代传承的。
影片对西海固回民的衣食住行都有展示,是一部极为少见的纯少数民族电影,显得弥足珍贵。
三、影片完全由非职业演员素颜出镜,这也是一次冒险的挑战。
不过担心是多余的,演员们个个敬业,演出到位,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个性鲜明。
影片中大夫爸爸有固定的收入,家有店铺,还开着车,却狡猾的与古柏争低保,自私得招人恨。
然而他对古柏又那么上心,又让人想恨都恨不起来。
尤其是古柏患病后细致入微的照顾,“只要需要,我都在”——医者仁心,又是可敬的。
古柏爸妈对患病的儿子毫无怨言,为了他能成婚,四处求媒,煞费苦心。
因病自卑的古柏对婚姻有着本能的抵触,拒绝相亲,生气的爸爸只好把气撒在弟弟身上。
一家人在大棚除草时,古柏说我就是个累赘。
爸爸却说你不是正在帮我干活吗?
当古柏告诉他,大夫爸爸说他的病会遗传。
爸爸却非常生气的说,他说了算吗?
还要去找他的麻烦,结果被明事理的古柏妈妈拦住了,说他也就是这么一说,又没对外人说。
善良的古柏爸爸也是爱子心切,舐犊情深。
再也承受不起更多的不幸,隐忍也算是到了极致。
古柏妈妈虽是一位典型的农家妇女,却明事理知轻重。
从媒人那里求来阿西燕的照片,递给正在地窖里堆放土豆的古柏,要他把手擦干净,希望他能庄严对待。
古柏高兴地站起来,在衣服上认真的擦手,以为是什么好吃的,递给他的却是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女孩端庄秀丽,十分好看,古柏惊惶地瘫坐在地上,生气的妈妈将照片扔了下来。
两个人的心里落差都很大,这一段演绎得非常生动。
当阿西燕跑回娘家后,古柏打算外出做工,妈妈却执意要他去将阿西燕接回来,说这才是重要的。
阿西燕的扮演也是需要功力的,阿西燕勤劳能干,大婚后的早晨早起给大家做擀面,古柏担心客人吃不好,客人却说是吃过的最好吃的擀面。
草场上阿西燕翻晒麦草,技艺娴熟,有模有样。
美丽善良的阿西燕模样俊俏,身材匀称,古柏略带醋意的说他们喜欢看你。
阿西燕的话不多,有时一言不发,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完全要靠她糍糯的眼神和娇羞的容颜来表达。
当古柏旧病复发,受到惊吓的阿西燕,跑回了娘家,她可以选择离婚,可以选择一去不返,可以选择远走他乡,然而她却选择了善良,悄悄地回来。
阿西燕的命是苦的,喜欢的男友在准备领证结婚时却不幸去世,与古柏婚后才知古柏患有癫痫病,怀了古柏的孩子却被告知病会遗传。
太多的绝望让她变得坚强,让她选择不屈服而充满希望的活着。
古柏的表演也十分出彩。
成年的回族青年古柏,自幼患病,精神受到刺激就会昏倒。
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越来越大,一家人决定将他的病隐藏起来,就像生活在围墙里不能被人窥视。
他绝望、孤独,半夜痛苦得无法入眠。
他拒绝婚姻,说自己就是一个累赘,活着就是在挣扎。
然而古柏善良有教养,对人很有礼貌,与世无争。
本该他享受的低保,却被狡猾的大夫爸爸争了去,古柏没有多说什么,更没有与他起争执。
古柏也是勤劳的,经常看见他在劳作,耕地、除草、放羊、去外地找活干。
古柏对美好生活是有向往的,正如他的独白——哪怕是一只残缺的麻雀,他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当他想去接回了娘家的阿西燕时,躲在树旁,看着美丽的妻子草场翻晒麦草,还是第一次见他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久久不忍离去。
他却没有勇气前去叫上阿西燕跟自己回去。
独自在回家的路上,他绝望的对着群山大声的呼喊阿西燕的名字。
一天,正在干活的他发现阿西燕穿过树林走在回家的路上,别提有多欢喜,跑到商店里买了一大堆好吃的给阿西燕。
古柏的情感是含蓄的。
有人说古柏与阿西燕的第一次,应该把阿西燕的衣服脱光,显得情感表达更激烈一些,他们的爱情才丰满。
事实上他们的爱情没有言语的表达,没有搂抱,没有亲吻,连手都没有牵过。
只有古柏帮她脱下外衣在被子里相拥而眠。
古柏做事是有原则和底线的,当妻子害喜想吃生葵花籽,两次去别人地里偷回了葵花,对妻子说如果明天还要吃就只能去买。
古柏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婚后他对妻子说要去外面打工,一月可以挣到三千块钱,要让她和孩子过上好日子。
当一个男人一心为你着想,给你买东西时倾其所有,谁敢说这样的男人还不够好?
还不可爱?
四、影片男女主角的选人是精准的。
女主角健康美丽,生命鲜活;男主角因从小患病,身体消瘦单薄,略显忧郁。
当他戴上回民特有的白色小圆帽,也能给人帅帅的感觉。
对比鲜明的两个人却有着相同的命运,他们都在承受不幸,都在经历创伤,两个人的生命都是有裂痕的。
两个人都有隐情,互相隐瞒,都在绝望的边缘挣扎,含泪活着。
古柏的婚姻本来就不被看好。
古柏问及阿西燕与前男友是什么关系时,古柏受刺激病发,两个人的秘密暴露无遗,糟糕透顶,阿西燕逃回娘家。
阿西燕娘家嫂子再三说一个男人怎么样,就看他对你好不好。
古柏对她怎么样,她内心是知道的,于是悄悄地回来了。
卸下伪装的两个年轻人,觉得轻松了许多,两颗坦诚的心已靠拢,彼此拥抱,赢得爱情。
他们的爱就像一束阳光,从有缝隙的生命照射进来,温暖了所有人。
就这样安慰着时光,温暖着岁月。
当阿西燕怀上了古柏的孩子。
大夫爸爸却告诉古柏,病会遗传!
绝望再次袭来,善良的古柏爸妈叮嘱古柏不要让阿西燕知道,古柏再次被推进围墙里。
坚强起来的古柏,平静的告诉阿西燕,大夫爸说病会遗传。
阿西燕坚定的说不一定!
古柏推着单车,载着挺着大肚子的阿西燕,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走向外面的世界,去追寻新的生活。
此刻字幕打出,影片结束,留有太大的空间让人们去想象,去祝福,去寄予厚望......
五、请允许我引用一段智慧的话来做结束语,“世界很大,我们很小,足以栖身。
生活无永昼,无永夜,永远都值得许以未来。
追赶时代每一秒,只为逆境中的你!
”我还是第一次写影评,你却是行家,不管怎样我是认真的。
谢谢青松包场请同学们看电影!
祝青松同学苗苗老师身体健康,青春常在!
祝《红花绿叶》在国际市场卖个好价钱!
近日因一直關注著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知道有一部叫《紅花綠葉》的新電影獲得了最受觀眾歡迎獎,恰好因一個朋友轉票,於是在它於8月5號全國上映前先睹為快,果然不負所望,又在影院被結實地感動了一把。
究竟何為命運?
至今尚無明哲賢士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可無一例外的是眾多哲學家、文人都相信要反抗、改變命運,但是命運真的可以反抗、改變嗎?
真實的生活裡與命運達成和解真的那麼難嗎?
由於我剛看完《哪吒:魔童轉世》就就直接轉場到了放映《紅花綠葉》的影院,“我命由我不由天”言猶在耳,因此一開始看到《紅花綠葉》的男主古柏在旁白中說出對自己現有的命運不滿時,我以為這將是一部勵志片,但是看完全片才知道,這只是一部講述西北農村一對90后男女愛情故事的電影,畫面簡單直接,節奏舒緩靜謐,但卻有著最觸動人心的溫暖。
對於現在許多生活在都市的青年男女來說,通過父母安排的相親而步入婚姻的殿堂(“包辦婚姻”)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但是在當下的農村和一些民族來說,這樣的方式卻司空見慣。
一開始,本片的主角古柏也不願剛滿22歲就要過上婚姻生活,也害怕自小患有的疑似癲癇的不治之症成為對方的負擔,自卑的心理讓他覺得自己根本不配擁有幸福。
但在強勢的母親和熱心的媒人的張羅下,他還是去見了美艷不可方物的女孩阿西燕,也順理成章地結了婚。
可是,婚後的生活並不如想象中那麼順利。
由於婚前並沒有多少感情基礎,古柏和阿西燕的“蜜月期”連交流都成問題,且一直分開睡。
直到阿西燕首先放下心理的芥蒂,兩人的關係才逐漸好轉。
但更大的“打擊”也隨之而來,古柏在陪阿西燕回娘家的時候才知道她曾經有個未婚夫,只是不幸因車禍去世。
知道阿西燕心裡有個更重要的人後,一直對自己不自信的古柏更自慚形穢,更覺得不配得到阿西燕的愛,於是忍住傷心,還是讓阿西燕回了娘家,賭氣不去找她,且“出走”到銀川,試圖忘卻這段折磨著他的感情。
本以為故事就將這樣悲傷地終結,可命運畢竟待古柏不薄,善良的阿西燕還是回到了古柏的家,夫妻二人真正敞開了心扉,找到了共同面對未來的信心。
雖然不知道阿西燕懷的孩子是否會遺傳到古柏的病,但看著影片結尾他們推著自行車在大雪紛飛中走向遠方,忽然想起了一句話:這世界最美的愛情不是轟轟烈烈,而是相濡以沫共同面對生活中細微的風風雨雨。
也許我們看慣了都市男女愛情的喧嘩、爭吵,也常常覺得動靜越大就越是愛一個人的表現。
可這樣的愛情最是累人,也最易讓人疲倦。
所以,如果你覺得愛得太累,也許我們該向古柏和阿西燕好好學習,看看他們是如何在物質並不完全富足的小村莊裡珍惜彼此,好好生活。
我跟妈说你害上一个不能害上两个你儿子有病还找一个儿媳妇人强强不过命娃子眼见浅 要替他看得远别人有别人的说法你自个儿得有自个的主意人真是个怪物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也说不清楚我就想着就算她以后和我没任何关系以后她把我当仇人我也愿意给她买衣服片子从一开始的大型催婚现场,到结婚同房的顺理成章。
古柏以为阿西燕得知了自己的病,所以逃跑了,其实并没有,古柏头戴的白色帽子老让我想起顾城。
通过一个男人和女人,把一个婴儿娃娃引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有责任的事情了。
就算生个麻雀儿,指望也是全美的。
最后两个人骑行在白茫茫的大雪中,想起了红楼梦贾宝玉最后的一幕,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刻最令人回味。
阿西燕是音译的名字,这个比较常见,是出生后让阿訇起的宗教名字。
一般叫阿奚叶,一般都是宗教名字,法图麦,优素辅之类。
身份证上一般是汉族一样的姓名。
这算是课外补充知识哈。
刘苗苗导演告别大银幕电影多年,曾经罹患双向情感障碍症——抑郁症+躁郁症,近二十年来她多次因病发入住精神病医院,现在也还必须定时服药。
可是当你看过她的《红花绿叶》,就会明白,男主人公为什么会是一个癫痫病患者,为什么他总是那么自卑,那么慢半拍,在这个人物身上,她看见了自己。
而她现在可以坦然的与自己的疾病相处,用如此温柔平静的语气给我们呈现这样一部美好的电影,对我来说,不是奇迹,而是勇气。
一个16岁就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78班的天才少女,30岁就在威尼斯电影节凭借《杂嘴子》获奖的的女导演,经历了生命的痛苦之后,她正在进入最好的创作阶段。
今年六月份,法国影评人杜阿梅在法国《电影手册》上特别提到刘苗苗是中国女性导演非常重要的一位。
八月五号,中国情人节七夕档,我们去看《红花绿叶》,一部明亮而又纯粹的影片,刘苗苗导演的同班同学陈凯歌、田壮壮、胡玫、夏钢、李少红,以及上个月去世的彭小莲,他们都给予了当年78班的小妹妹刘苗苗最真诚的祝福和支持,田壮壮导演更是称《红花绿叶》有大师风范。
电影《红花绿叶》想的越少 活的越好 ——古柏我觉得自己无比幸运,能够看到这部影片。
讲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在舞团学习,我一定会错过。
欣赏这部影片,犹如品一杯淡茶,初见不惊艳,却越品越是唇齿回甘,惊心动魄。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无数次热泪盈眶,有时自己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记得从一本书中看到过,一位美学家这样形容艺术审美的三个境界,第一是悦耳悦目。
放在电影里,我觉得就是整体风格的质朴醇厚。
画面中浓郁的地域风格和“中国”的质感,以及每一位演员,那些真真切切在那一片土地生长的痕迹,一切那么真实,那么自然而然,就那么美!
第二是悦心悦意。
放在电影里,就是每一个角色都那么生动鲜活,他们都是“活人”,是有灵魂的有血有肉的人。
仿佛就是我生活中擦肩而过的,仿佛就是曾与我相识的人,仿佛通过荧幕呈现的这短短的片段,我就能想象到每一个角色更多的生活片段,他们经历了什么,又将有怎样的余生。
第三则是悦志悦神。
我的老师曾对我们说,演员,不是在屏幕上比谁腿细谁腿长,而是要去启迪观众的心灵,给观众带来精神的收获。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某种目标而努力奋斗,一旦我们长期向往的目标某一刻得到达成,则会有无比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一个演员在创作中,就是要给观众带来这样的享受。
放在这部电影里,则是最纯真的情感,和最简单的幸福。
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此时此刻的我就是十分憧憬这样的爱情。
互相包容,互相体谅,平凡的生活中那些细小却又浓郁到无法忽视的甜蜜。
这种甜蜜,不是我身边同龄朋友们所谓的“恋爱”,每天在朋友圈晒合体自拍,不是穿着一样的衣服鞋子,更不是“叫老公”“老公”,这太亵渎了爱情这个词!
这种甜蜜,是“即使阿西燕是我的仇人,我也想买衣裳给她穿”,是“我不管了,我不能这么对你”,是那桌子上两大塑料袋都装不下的零食,更是深更半夜从别人家地里掰下的新鲜向日葵花。
《红花绿叶》做到了,它满足了生活在快餐时代的人对于纯真质朴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悦志又悦神。
可能你并不是我的唯一我的挚爱,可能我们没有轰轰烈烈潇潇洒洒,没有海枯石烂海誓山盟,但我们有信心,只要我们在一起,生活就没那么痛苦又无趣,我们都是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那一份温暖。
这就够了。
我想和你一起“虚度时光”,我想和你“互相浪费”。
至于其他的事情,交给真主吧,谁知道呢。
男主角古柏与女主角阿西燕经媒人牵线结婚,但古柏身体有疾病的事阿西燕不知道,阿西燕与前男友快要领证结婚但无奈前男友突然离世的事古柏也不知道,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电影聚焦男主角的视角居多,很多男主角内心独白与叙述。
在我看来,古柏是一个老实巴交却又有点自卑的人。
从小患病,干不了重活也受不了刺激,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也许在谈婚论嫁市场并不是一个“攒劲”的人,他甚至害怕自己要是结婚的话会拖累对方,所以一开始他对婚姻的态度很消极——结婚第一晚花钱打发走了闹洞房的人、洞房花烛夜与阿西燕一人一床被子分着睡、阿西燕第一次目睹他犯病跑回娘家他也没有去追回(其实他想追回,但又对自己说“走了好,不走干啥呢”)...但其实他在跟阿西燕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阿西燕,不然也不会在深夜里拿着阿西燕的照片突然哭出来、甚至觉得“哪怕以后阿西燕就算是仇人 也心甘情愿为她买衣服”。
古柏知道阿西燕和前男友的事之后犯了一次病,阿西燕跑回娘家了,一段时间后又回来了,古柏非常开心,放下手里的活儿奔到小卖部买了一堆好吃的。
古柏第二次再到小卖部买一堆零食,是阿西燕怀孕了。
而也是阿西燕怀孕之后,我才从电影里真正看到俩人眼神里爱意的交流。
阿西燕躺在炕上看着电视,古柏在一边洗衣服,阿西燕突然说想吃葵花籽,渴望的眼神里满满是对古柏的撒娇,古柏擦擦手就走出去了,在别人的葵花地里,“偷偷摸摸地”,拽下一朵大葵花,在黑夜里一点点用牙把葵花盘子咬下来。
阿西燕吃得津津有味。
俩人睡下后,阿西燕又对古柏说,还想吃,古柏穿上衣服又出去了。
阿西燕等啊等,都打了个盹,古柏还没回来...她开始担心了,我看的时候也在想,古柏不会说犯病了吧!
阿西燕一脸焦虑从床上下来,这时候古柏开门进来了,拿着一大朵葵花,脸颊上带着伤...阿西燕捧着古柏的脸,心疼地望着他,古柏说到,“你还想吃明天我给你买去,你现在怀着娃,吃的东西还是干净的好”。
(古柏真的很纯朴善良了)当村里的大夫对古柏说,他的病可能会遗传给孩子,古柏应该是去找了神父祷告,去寻求真主的指点,阿訇跟他说,(大概是)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了是最最需要责任和资格的事,别的就不要想那么多了。
古柏就很想出去挣钱,让阿西燕和孩子以后过得舒服一点,他想去兰州,阿西燕说,天冷了我不想你去。
于是古柏就在城里街头发发传单、工地干点轻活。
其实电影中古柏有两处纠结要不要跟阿西燕坦白。
一是他的病情,结婚以后他才知道阿西燕不知情,他知道后“有好多话想对阿西燕说”,却被阿西燕误会成古柏又要说情话“酸”她了而又把话吞回肚子了。
二是关于他的病可能会遗传的事,家人跟他说别告诉阿西燕,就算告诉了她这个怀着娃娃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办啊,这件事一直装在古柏心里吧,直到影片最后,雪花飘飘,古柏推着单车,车后座坐着肚子已经很明显的阿西燕,俩人的背影越来越远,古柏将这件事讲给了阿西燕,阿西燕很平静的回答...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波澜起伏的情节,但整部电影将这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讲得很温暖,也许这才是生活,没有什么比好好活着更重要,从小患有疾病的古柏和经历了重大感情创伤的阿西燕走到了一起,慢慢接受了对方,对彼此有了爱,就算今后有再大的困难,俩人也会携手共同面对和解决吧。
电影中我还很喜欢得就是古柏爸,台词太接地气了,每次他“骂人”的话都特别特别有意思!!
(这里我就不细说了,真的超级有趣!
)还有一个点是朋友跟我说的,他说村医开着车经过骑自行车的古柏时,特地停下来和他说话,朋友觉得这在农村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可能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太能觉察到,村医虽然没什么恶意,但他的行为就是一种“我比你有钱”并在古柏面前炫耀一番的表现,仔细想来,确实也是。
看完这个故事,突然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因为平时接触到的观点都是类似要有主见、勇敢追求爱或者是要有远见不要拘泥于儿女情长什么的,影片中古柏和阿西燕平平淡淡的生活却猛地一下让我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过得轰轰烈烈,不是所有人都掌握着那么多主动权,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做大事,但所有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在自己的认知里,去抓住一些美好的东西。
就像电影里的台词——残缺的麻雀,也有完美的指望。
#央视影音观影团#
主创团队到场分享,刘苗苗导演说全是素人演员
红花绿叶 (2018)7.0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刘苗苗 胡维捷 / 马思琪 罗克旺
(文章摘取自头条号:电影人程青松)8月15日,王晨先生与朋友一起在上海举行《红花绿叶》包场活动。
著名导演郑大圣作为特别嘉宾前来观影。
观影结束后,上海观众都十分喜欢这部电影,还有一位观众有感而发,自发的写了一篇用心、精彩的影评。
上海观众Salome: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纯粹温润的中国大陆电影。
宁夏黄土地上一家农民,两个父母安排结婚的青年。
所有苦难所有宿命,慢慢咀嚼,带着希望。
整部电影是宁夏的方言,恬淡敦厚。
小麦说,如果当年社会不变,你就是那么黄土地上一个姑娘。
我远远火车上瞥见,想,什么怪物啊。
是啊,很有可能,我就是这么一个姑娘。
擀面条,种向日葵,拖地…朴素,也很好啊。
如果我从火车上瞥见这样一个女子,也许很羡慕呢。
电影的好,好在社会割裂的边缘,有冲突,又不撕破脸,微妙地,挫折着。
谢谢康少请我看电影。
谢谢程青松策划,支持刘苗苗导演拍了这么充满关怀善意的一部电影。
真的很喜欢这部片子,因为它拍的是真实的人,活生生的穷人,没有夸张的冲突,没有为一种表达的目的而去扭曲。
导演对底层生活的尊重,甚至爱护,在中国,太难得了。
非常非常治愈。
而且方言的台词,鲜活生动,是有教养的人的语言。
不是造作的都市言情,那种腐臭的堆砌。
在这个撕裂的夏天,看这样一部电影,才能,再爱上黄色土地,和上面的人。
我非常喜欢,超过《小偷家族》。
“刘苗苗是北电78级最小的那一个。
”如今已经57岁的刘苗苗,在自己的影片《红花绿叶》将于8月5日公映之时,面对大众,仍然透露出一点偶尔被标签困扰的苦恼。
《红花绿叶》是她的新作,由田壮壮、程青松策划,此前在2018年平遥电影节上摘得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新片出世,她本人也备受关注。
2018年,国际山一女性电影展在成都举办,主办方请刘苗苗代表中国第五代女导演,做闭幕式演讲。
“我觉得这个可为难了,你让我代表中国第五代女导演做闭幕式演讲,但我认为那是最难代表的人,一个比一个有个性。
”
她经历过时代变迁,又并未真切地直面时代的冲击。
这样的经历使得她的人生有了另一种色彩。
十多年前的她还是天真的,尚不知何所谓人生苦短,而在那个时期,那些比她年纪更大的同学,已经懂得时间的概念,已经知道在人生里有太多福祸相依的事。
“逝者如斯夫,我当时只会念这个词,还不懂得这个意味着什么。
”已经57岁的刘苗苗感慨道,而如今在重回银幕时,《红花绿叶》,以质朴的面貌展现出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爱情故事,一个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的朴素爱情。
追寻乡村里的情感一个自卑的青年意外的娶到了一个能干、俊美的媳妇,他能够拴住她的心吗?
他们能过下去吗?
这一点促成了刘苗苗和编剧石舒清的合作。
他们相识由来已久,至今已有16年。
在16年前,刘苗苗已经读过了石舒清的大多数作品,并且在16年间,也合作过两个剧本。
但这看似一蹴而就的合作,如同《红花绿叶》中的爱情一样,并未迅速开花结果。
直到2018年,另外一部由石舒清小说改编的电影《清水里的刀子》上映,刘苗苗祝贺他终于完成自己的电影梦时,石舒清说,他还在等待着与刘苗苗的合作。
《红花绿叶》的拍摄地在西海固,讲的故事也很简单:一个身有隐疾的男孩古柏,遇上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阿西燕。
他们通过极为传统的相亲模式走到一起,买衣裳,父母相看,就简简单单地成就一幢婚事。
影片以一种隐秘而平淡的特色埋下了两个人婚姻里的坎坷:在轻描淡写的婚姻背后,古柏发现阿西燕早有婚约,却因为一次车祸而意外终结;古柏之前隐藏的病情也在婚后才被阿西燕察觉。
这是一颗如希区柯克所说,早已埋藏在桌子下面的炸弹。
但刘苗苗没有选择将这颗炸弹引爆,或者说,拍摄的土地和人,就已经决定了这颗炸弹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消解:古柏在阿西燕回了娘家之后,忍不住去探望,但在远远地看了一眼阿西燕后,他又转回了荒凉的戈壁滩,在无人之处大喊了阿西燕的名字。
刘苗苗显然不认同那种样板式的感情线发展:“情感可能有几个阶段,但为什么会构成这几个情感阶段?
一定是要历史的去分析它,把这个人放到他当时的处境里头去分析。
才是可信的,他才是动人的。
”人和人之间带来的情感关系,大多时候无可复制,也时常成为主角永远无法脱困的障碍。
“不管在哪个年龄段,如果‘打’不出这个‘情关’,生命就很难超脱。
为什么佛学有一句话叫‘打出情关’,‘打’字体现出艰难,也体现出一旦打出去就是一片天,它是一种升华和超越,是让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提高到一种更高级的存在形式。
”
有影评人表示,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第五代大导演们已经消逝的真情实感。
《红花绿叶》通过一种更纯粹的方式在谈论情感,以至于消解了整部影片原本有的地域特色和身份问题,整部影片有了一种惊人的纯粹。
当然,地域痕迹还残留在主角们所说的方言中。
“在那片土地上,我不能想象人物用普通话来交流,你拍当地的题材,拍一个村庄的故事,大家都讲普通话,我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的,用普通话我觉得完全构不成电影。
”刘苗苗异常坚定地说。
整个影片里纯粹的感情,是西海固本身给予刘苗苗的力量,也是与她沉睡多年的热情融为一体的产物。
“如果说《红花绿叶》实际遇到什么困难,那大多都可以忽略不计,真正让我感到刻骨铭心的,在拍摄中,我自己重新找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状态。
因为25年来,我多半是在热身,不怎么有机会拍到我真正想拍的电影作品。
在接到《红花绿叶》以后,我使它和我自身的血脉融为一体。
”
与商业浪潮擦身而过刘苗苗出生在宁夏银川,在12岁到16岁的四年间,刘苗苗在当时还叫做固原县的西海固读书。
在她的印象里,西海固的地广人稀从未改变,但这片土地上对外界的热情也从未改变过。
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她开始了后来的电影道路。
刘苗苗第一次与电影发生亲密接触时只有16岁,那时候她第一次去陕西艺术学院面试。
在她少年时代的想象中,这个第一次不亚于迈进艺术的殿堂。
但她一走进面试现场就放松了:“百废待兴的时期,主考老师就坐在破旧的小桌椅上,考场就是一个破仓库,窗户上连块玻璃都没有,就是个洞,很多看热闹的人,就趴在洞口往屋里边看,屋里边光线也非常昏暗。
老师们都非常朴素。
”
到了北京以后,她仍然对北京电影学院保留着美好的想象。
结果现实并非如此。
“当时北京电影学院没有住处,我们的原校址在‘小西天’,被别的单位占了,我们占的是在朱辛庄的北京农学院,都是旧教学楼,旧宿舍,修了的木床。
”电影理应是朴素的。
这个印迹在一开始就印刻在了她的心里。
从16岁开始接受正式的电影教育,20岁毕业,再到1992年,《杂嘴子》获得第50威尼斯电影节国会议长金奖,她经历了一段最好的时光。
但随后,商业电影逐渐诞生,国产商业片开始生发,她却无意间因为身体,与时代的浪潮擦身而过,在同龄人在商业和好莱坞的浪潮冲刷中拼搏,与舆论、票房、受众发生冲撞和遭遇迷茫之时,她如同走入时空岔路,与自己做了最直接也最痛苦的挣扎。
但对刘苗苗来说,商业浪潮的冲击,犹如隔山观海,对她而言,无论市场如何翻天覆地,本质上并没有冲击她立足的土地。
“电影基本的目标是逐利,这很正常,如今卖电影和卖鞋、手表并没有太大区别,就是卖东西。
但《红花绿叶》只卖心灵,只卖感情,这对我个人来说是有些陌生的,可能对观众也是。
感情值多少钱?
感情可以量化吗?
显然不可以,感情难卖。
”是与世界的理性和逻辑搏斗更痛苦,还是与自己的情感搏斗更痛苦?
这个问题对刘苗苗来说并不能做出二选一的简单回答。
“我是一个职业导演,我不会干别的,而一个真正的职业导演,他总是想要拍真正的好电影,对自己有要求。
我们说一辈子爱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
我觉得拍不出好电影的导演,你就不能叫他职业导演,他坚持不住也不是导演。
”她也谈及了自己动摇的时刻,仍然与感性有关:四年前女儿结婚的时刻,她忽然感觉到了自己的人生,似乎也再次获得了另一种选择的方式。
“过去的我酷爱荣誉,一个酷爱荣誉的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荣誉之前,不亚于一个人想要钱又得不到钱的状态,它是另外一种煎熬。
但是四年前,我忽然豁然开朗,既然钱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荣誉又怎么样呢?
”或许时代和情感还会时常敦促刘苗苗站上奋斗者、创作者的位置,但她如今已经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阅读者,一个欣赏者而感到幸福。
“其实艺术史上、文化史上有那么多大师,并不缺我一个。
”FIN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红花绿叶》也不是完全看不出“第五代”的影子。
回过头去细想,发现不少手法其实像“第五代”。
比如电影开头那几个高原风光的空镜头,我在看的时候便油然而生一种《黄土地》的味道,后者正是”第五代”的开山之作。
还有镜头调度、剪辑方式其实都非常学院派,而且能看得出来功底很扎实。
另外在表达真实上,虽然过度艳丽的色彩和僵硬的表演会让部分观众感觉失真,这是为何有观众觉得这是一部电视电影。
但我的观点是《红花绿叶》不是电视,是真正的电影。
它懂得设置“情境”,而情境正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用来区别电视还是电影的关键要素。
这些情境表现在角色的心理冲突上,尤其是男主角。
他所遭遇的正是拥有貌美妻子与自己身有疾病间的心理矛盾,电影反复表达他内心的纠葛、困惑和两难。
同时妻子也有类似的困惑:以为丈夫知道自己有过未婚夫,但实际上并不知道。
两个人都隐瞒了自己难以启齿的过去。
这是电影能向观众传递丰富情感体验的原因,并表达出了当今中国电影所稀缺的真挚纯真的感情。
不是说没有中国导演想要去表现美好的情感(“第五代”尤其爱表现),而是在他们的镜头前,这些感情被表现得虚假做作。
关键在表达者已经发生本质的变化,即便他能认知到,却再也不能表达出来。
导演刘苗苗,我觉得与其它”第五代“导演不同。
至于不同在哪?
看电影就可以了。
导演的个人色彩会自然而鲜活地流露在电影中,即便他想隐身,也藏不住(就像《罗马》中阿方索卡隆)。
作品永远是最好的发声者,比导演在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与举止更能呈现异样的人格。
我更愿意将《红花绿叶》看成是”反现实美学”思路下的作品,这是我在分析《米花之味》提出的概念。
两部电影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均涉及民族、乡村和情感话题,都有富足的幽默,看完之后让人身心舒畅,更重要的是两者所使用的美学不再是一种重构的写实美学,而是以迂回的方式抵达真实。
在映后交流中,刘苗苗表达了自己对大师的倾慕:“我最喜欢的导演是意大利的费里尼,他对他的电影有一个定位:仁慈,我也是我想在这部电影中想做的。
”有哪位“第五代”导演会说自己最爱的导演是费里尼呢?
或者说他想拍一部“仁慈”的电影。
默默地,我已经在心中和导演握过手了。
《红花绿叶》:地理电影与神性光辉文:王小鲁我认为《红花绿叶》是一部伦理片,也是一部地理片。
当然我觉得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拍出了生命的内在性。
两个存有罅隙但心存善意的人在日常生活互动中,让爱在心灵深处源源不断地流淌了出来。
那种流淌超越了利益计较,是一对年轻男女在心灵世界沉静下来后,所展现的一种存在的必然性。
这种展现在国产片中十分少见。
刚在电影院坐下来的时候,电影中出现的浓郁色调、大量自然外景空镜、黄土高原的场景选择,以及一段抒情色彩较强的音乐,都让我担心这部影片是不是又陷入某一代的美学窠臼和艺术惯例。
但影片开始不久后,这种担心就消失了。
它开始描述一对男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局部的细节,他们的情感互动和身体动作中有着微妙的可信的逻辑。
这就是影片最难实现也最难评价的部分。
这是一种整体的协调感。
阿西燕和古柏我说这部影片是伦理片,因为它从开始就提供了一个伦理困境,给出了一个反道德的生活事件。
古柏年幼时疑似得了癫痫症,自己也不打算结婚,这出于自尊,他不希望拖累别人。
但古柏的母亲让媒婆张罗,利用隐瞒古柏病情的手段,为他找到了漂亮女孩阿西燕。
两人成婚不久事情就败露了,古柏母亲不仅欺骗了女方,也向儿子隐瞒了女方的恋爱史……两位无辜的年轻人一开始就要面对这个被给予的污损的生活格局。
如何处理这一切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真正起点,也构成了一则文化寓言,而且在叙事上具有某种难度。
因为电影必须处理这个伦理问题,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伦理片。
但这里的伦理不是我们所通常遭遇的都市伦理,要讲清楚它,必须要讲述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宁夏西海固,以及这个地理位置的特殊精神背景。
我认为凡是要加上地理特殊性才能准确释义的影片,可以将之称作“地理片”——古柏和阿西燕的奇特的婚姻,还有,阿西燕虽然和前男友有一段深刻的恋爱史,但前男友车祸去世了,这感情终结于她和古柏认识之前,古柏得知后反应如此之大,也许我们必须借助于西海固这个地理名词来解释。
如前所言,在那个困境或者说戏剧情境搭建起来之后,非常有趣的是,导演从这里开始着力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互动。
两个年轻人都怕自己被对方嫌弃,分开来睡,但深夜光景,两人还是凑到了一起。
他们仍然被对方所吸引。
当古柏有病的消息被阿西燕知道后,古柏以为阿西燕逃离了,他虽然失落,但仍然喃喃自语,认为阿西燕做的对,并未将过错推到对方身上。
事实上阿西燕并未离开。
这对年轻夫妇来到阿西燕家,阿西燕前男友的家人来请客,阿西燕母亲代为拒绝,但父亲却认为他们必须去,阿西燕在前男友家为他上香。
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主动败露的,片中的父亲(以及电影创作者)其实是让大家直面生活,生活不能总是在回避当中。
阿西燕的一次离家出走,主要也并非来自于利益被损害,而是她发现古柏对她的不满。
古柏去岳父家接阿西燕,却拙于表达情感,只能远远看着,电影用慢镜头呈现了劳动中的阿西燕,那里有古柏的情感投射。
阿西燕是自己回来的,她回来的场景被电影镜头表现得美丽无比,田野中的树叶金碧辉煌。
古柏没有直接去迎接,而是去小商店买了很多吃的等着阿西燕。
阿西燕回到房间里不经意的对话,让观众听出,她是在月经结束之后自行回来了,而且她说,我昨天刚洗干净——这也许是女性书写的细腻之处,不知道原著中是否存在这个情节。
电影并没有回避情爱的暗示,这是这对年轻夫妇日常生活互动的重要环节。
当天晚上,在古柏妹妹的房间,女孩为嫂子唱了一首民歌,内容是一个男子无常后,女孩对他的思念。
这个段落里有人性之美,在很多层面发散着光芒。
从这里可以看到创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于这种理解的含蓄的表达。
影片展现了人们之间的善意以及伦理的恰当性。
在前门某影院的首映式上,主持人例行了采访了很多电影人,所有人都在说,这部影片朴实,温暖,善良。
这些话都很普通,但事实上,让善良表现在人物关系上,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
只有王小帅导演说到了电影中的伦理处理——古柏是否应该出于善意向阿西燕隐瞒另外一个秘密?
电影最终还是让古柏说出了这个秘密。
这让观众觉得释然。
阿西燕怀孕后,大夫爸告诉古柏,他的病可能会遗传,暗示应该打胎,家人都告诉古柏不要告诉阿西燕,但在最后一场戏中,两人走在大雪纷飞的田间道路上的时候,古柏还是告诉了阿西燕。
阿西燕说,这种事,谁知道呢。
电影和电影中的人物都没有以现代知识来断绝生活的希望。
电影在这个很小的情节上戛然而止,出乎所有人意料。
我觉得这是高明的,在这个非常小的情节里结束说明了导演认为到此已经具有了影片的完整性,而那些日常生活的琐碎的情感细节和话语,被赋予了观众意想不到的重要性,这就是这部影片的哲学。
对于这部充满这些琐屑情节的影片,一般人会认为《红花绿叶》是一部小品式的电影,但其实影片中包含了一个特别完整的文化结构,它也非常含蓄地暗示了西海固这个空间的精神性。
电影中的“大夫爸”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这人没有子女,和妻子在村子里开诊所,诊所同时是一个小商店,他经常给予古柏一些建议,比如说古柏的病不适合过性生活,按照医学知识,不适合生育。
我们可以通过电影的情节设定来感知这个“大夫爸”,它被设定为某种意义上的反面人物。
通过人物对话,我们知道古柏的病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被大夫爸打了青霉素,他还和古柏争低保,而事实上他非常富裕。
因此,他身上所具有的因素都是需要被超越的,这些因素包括商业的、知识的……这可以说是电影中明确的思想表达。
电影中还有隐约存在另一个维度的介入——城市。
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古柏以前在兰州打工,他后来因为妻子离家出走而打算再次去往城市,却在中途折返,他在山坡上有一段画外音,说了他对城市的印象,他曾经在城里买过彩票,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城市的表态。
那段画外音讲述的时候,使用了山对面的城市空镜,偶尔叠化出一个类似于清真寺的建筑。
而电影中时常出现的大自然的空镜头,则仿佛为神性的降临提供了空间。
这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是整部电影大结构中的一个支柱。
我不知道电影生产过程和后期处理时做了怎样的调整,但我仍然能从一些地方感受到其中的宗教意识。
比如开头时空气中隐约传来的诵经声,还有对话时大家偶尔所提到的真主。
电影人物时常引用经文来否定大夫爸的断言,他们说,你又不是真主。
其实这些因素被隐去一部分,电影也仍然具有叙事上的完整性。
那个在善意谎言撮合下结合的家庭,对于这对西海固青年来说,是一种前定,一个先验的存在,那是别人的问题,不是他们的问题。
但是他们要处理这一切。
他们之间表现出来的平等和爱,与上一代家长不同,上一代人的生活中,女性的被动性时常在电影中被体现,而现在电影表达的是西海固新一代农村青年,他们具有着坚定而自省的生活态度,我在上面已经描述了他们生活互动的一部分,我惊讶于他们在日常生活的肃静当中所发展出来的自然而美好的关系。
阿西燕怀孕之后害喜,想吃生瓜子。
古柏夜间两次去野外偷向日葵。
两人的互动让人深感生命的美好。
扮演古柏的演员罗克望是非职业演员,他的木讷和内在激情都演绎地很准确,他让我们认同这个人物并进而认同整个故事。
阿西燕和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很好。
电影作者显然对于西海固以及作为象征的西海固的一代新人,有着非常美好的印象与期待。
这也正是电影所力图证明的,他们并不需要借助于外在的东西,或者说超越了那些外在元素——商业的、知识的、现代文明的,他们才更能够通过回到内心、回到生命的本质和内在性上,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电影提供了那样的一个空间,西海固的一个普通的村落,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的一张土炕,生命似乎在这个静默的空间中生长出自己的花朵来,这里似乎具备着解决一切问题的精神源泉。
虽然影片也时常借助于经文的提示,如古柏所引用的“哪怕一个残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但这种观念和信仰,完全也可以从人的生命内在中发展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部“小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拍摄出了一种日常生存中的神性光辉。
所以我觉得它非常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编剧阿美说这部影片是一部寓言式的电影,我也觉得很有道理。
朴实美好的爱情嫁接在双方的欺瞒之上。
很平淡,太平了
对西海固地区的语言文化还原度较高,如今这样的题材能上院线也算不容易了……就剧情而言,这是一个放在任何落后乡村都能立得住脚的故事,只不过加上了“回族+西海固“的壳。回族题材电影如今还在复制“张艺谋”几十年前的电影套路,应该是能上映的主要原因吧。
无关其他人,这一星就是给力挺方方日记,人品卑劣的程歪松
第二部中文穆斯林。包办婚姻那一大段一种诡异的氛围,封建穆斯林文艺片。有种古典前现代电视剧的感觉。风景是好的,成本是低的。
平淡的日常的婚姻和爱情,一切都是本来的样子。给满分💯
平遥闭幕片,天寒地冻,片子还挺有趣的。讲一对新婚回族夫妻,一方面他们遵守家乡惯例,相亲、结婚、怀孕都在家人安排下完成,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新时代青年,对婚姻并不渴求,自身性格倔强。男方隐瞒病情,女方隐瞒前任,在矛盾中磨合。西北方言实在太生动可爱了,“我的皮皮儿就没啥看头,瓤瓤儿就更没啥可看的了。”女导演的阿宝色调、红绿配色、小清新配乐,让这部民族题材片子充满文艺气息,男主内心独白倒也吻合小伙子憨厚单纯形象,唯独最后的雪景像是后期做的,略假。怎么说呢,导演叙事和剪辑功力是能看出来的,第五代底子还是扎实,反观本届平遥很多新导演,基本叙事能力都低到可怕。
西海固的方言真的太好听了,荒芜也好贫瘠也罢,至少每个人都有清洁的精神,虽然剧情难免cliche但是这种美好的爱情谁能不爱
没见过的风貌,平凡的生活,普通人的宿命。细致程度还是挺令我惊艳,台词很好。
有动人的东西,但不知是因为技法的匮乏还是因为想象力受阻,让人觉得完成度不高。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虽说婚姻包办不好,但是这个电影主要讲的是两个人很真诚的感情。我觉得蛮甜的
女主的某个瞬间好像郝蕾……
算是爱情片吧 很世俗 一点一点都不好看
回民写实,西部光影;情感不尬,导影略疏。
cc
真的好喜欢这样的农村题材作品,有美好,但总会被打破;有苦难,但总能被克服。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呢?美好得小心翼翼,痛并快乐着!
2018年了怎么还有拍民族电影搁那遐思畅想洋洋得意于自我感动的【呕】作品的三观令人发指,没有要评判艺术创作中三观正不正确的意思而是电影无处不传达着导演的保守、愚蠢、对生活的毫无洞见。披着民族电影的皮拍虚有其表的烂俗故事,如果没有“民族”加持恐怕屁都不是!
#河马影城长泰店# 3.5 分。镜头语言确实太过老土和电视剧了,但现实感很强的回族生活、西海固自然风貌配合方言真的难能可贵了,古柏中间有段很诗意的独白、他在荒坡呼唤阿西燕、以及看到阿西燕回来开心到失措奔回家那段都不错。好喜欢古柏,淳朴敏感善良可爱于一身,阿西燕扮演者有点像曾美惠孜。
感觉像是一部别样的平凡的故事的即视感,观感像是在一个半小时看了一本视觉小说;毛病是很多,但是可爱啊~以导演新作来讲我更喜欢这个胜过过春天,因为很多时候,可爱比优秀重要……
北影节展映卢米埃场观看。有种出乎意料的好感,剧情线索清晰简单但设置了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尾。西北回族穆斯林元素丰富但不滥淤,通过生活片段自然展现,全片始终用固原口音对白也是加分元素。导演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目前为止仅有的五部有关回族穆斯林的电影,现在的环境对涉民族与宗教题材电影越来越紧,所以能有这么一部精品,必须大力资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