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屋里玩着自己的电脑,爸妈在客厅看着他们的电视,原本是两不相干的,结果他们看的两个电视剧由于声音太大,使我进入了被动观剧状态。
说实话,当电视剧不是你喜欢的电视剧,你又被迫不得不看时,真地令人很不舒服,对剧的愤怒象一把火,在胸中烧来烧去,令人没办法解脱。
这两个让我浑身上下难受不已的电视剧一个是《初心》,一个是《那年花好月圆》。
懒得说《那年花好月圆》这种把现在的某些东西搀到过去,然后传播一些腐朽思想的玛丽苏直男癌所谓的大女主戏,我在这里说一说《初心》这个剧。
话说剧里的男主角叫甘祖昌,解放前是个将军,解放后一定要拉家带口地回到农村当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故事。
话说这个故事真没什么,题材上无非是理想主义者实现理想的事,哪个国家还不需要一个这样舍弃自我,一心为民的人呢。
但是......他是去当农民吗?
跑到哪里都掺一脚,别人反对,就有人站出来说,这是甘将军云云......这不是当最底层的农民,这是典型的另一种特权阶层啊。
在剧中,里面遇到了很多问题,问题的原因并不是老百姓出问题,而是各个层次的权力的任意使用,这样当然是不对的,但中央一套的大戏不是倡导如何不要这个样子,而是用甘祖昌这样的他们认为的“好的”特权去对付那些不好的特权。
这能改变什么?
对未来来说,甘祖昌的行为什么也改变不了。
别人冲甘祖昌道歉认错,不是源于对甘祖昌正确性的认可,而是源于对甘祖昌权势的认可。
这就是这个片子要达到的目的?
将军圣光保佑下的农村生活,这就是甘祖昌的初心?
(仅对戏不对人)
2023年9月3日更新 龚全珍同志9月2日逝世了。
致敬大爱无私的平凡英雄。
————分割线————几年前看央视的新闻采访知道的老一辈革命家。
一集集看完,事迹我确实非常感动,佩服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使命。
剧里面很多小人物的恶与善,有些人不能说是坏人,因为他也会展露出一些好的方面,但绝对是小人,大概就是社会中的普通人。
二婶这个角色从她出场的第一集就想踹她,非常典型的“恶毒”亲戚嘴脸,不是什么恶人,但是说的话特别伤人。
李保山这种就是纯粹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小人,比马副书记还是让人厌恶,王司令刚出场说这个人不能留在部队里,还以为他有偏见,看到十集就发现王司令慧眼如炬。
李二美就是没文化、自大、不听劝、墙头草、喜欢占蝇头小利的市井小人的缩影。
还有好些个时代背景中的败类、渣滓,这些人现在生活中也常见。
有时候,会觉得人性和时代无关,和社会无关,它就是一个特定的东西,存在于无形中。
剧里的主角甘将军和龚老师,真正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用了一辈子时间,舍弃了一生荣誉,造福当地。
看剧的时候时常会被他们的感情和坚持打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但是,这部剧细节太粗糙了,最多三星的水平,演员其实都是演过很多主旋律的老演员了,但是剧里的妆造和衣服都太新了,在新疆的时候(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演员的唇彩有点过于鲜艳了,比他们二位十几年前演的剧(如《围屋里的女人》和《亲兄热弟》)的妆容还要鲜艳,到了江西莲花时就好很多。
可能因为篇幅有限,几位小孩的演员,好像十年都长不大一样,除了建建和平荣,其他几个几乎没有什么戏份,最后新新就像消失了一下,建建的演员换了三个,最后一个演技是真的……有点差,平荣小时候要花裙子那段,觉得和甘将军性格是真的像啊,执拗(不听话版,长大后那个演员哭的……像假哭。
希望主旋律剧的好演员班子能有好剧本,更注重细节。
一部上乘的主旋律剧会让更多人了解一段历史和人物,有很远很深的影响。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的《初心》,正在热播中。
该剧是由国家一级导演宋业明执导,吴京安、丁柳元、宋禹主演,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为原型的人物传记剧。
如果说吴京安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钢铁的毅力,那么宋禹饰演的甘锦荣则带给观众一种与生俱来的钢硬,从甘锦荣身上展现父子之间的“倔强式顺从”令人扎心,同时他又让观众记忆深刻,很难忘掉!
在整个电视剧中,甘祖昌将军生平有很多历史资料可以查阅,而甘锦荣的内容只有寥寥两句话。
因此,甘锦荣这个角色需要对主人公有一个重新的塑造,既要尊重历史的创作原则,同时又要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补充和还原。
在剧中,甘锦荣的父亲是一个简单有原则的人,而甘锦荣是一个兼顾家庭、亲情的普通人,因此他在思想觉悟上面是属于跟随型的,被迫跟随父亲的脚步。
他去学铁匠的手艺,并不是把它看作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维持生活的营生。
在见到父亲之后,他满怀期待的提前穿上了军装,以为可以入伍参军,走上父亲的道路。
然而,他想错了,时代变了,这个时候全国上下迎来了务实的经济热潮,全民投入了务工务劳的热火朝天的氛围中。
而对于一个文化程度不高却有着将军爸爸的儿子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情感冲突矛盾点,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宋禹对人物形象的拿捏和到位的表演。
在《初心》中,较于甘祖昌的形象,甘锦荣多了一份民众感。
甘锦荣是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为了养家学铁匠的手艺,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
可是他的文化程度限制了他对自我标准的想象,这与戎马一生且见多识广的父亲正好相反。
在剧中,为表现父子之间的冲突,埋伏了多处伏笔,包括:甘锦荣一开始对妈妈龚全珍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但是因为爸爸一句话,他改变了态度,接受了龚妈妈;在分配工作的问题上,父子相争,有着各自的立场,差点恩断义绝。
尤其是后者,宋禹和吴京安吵架的镜头,诠释的非常有张力,宋禹和60岁的国家一级演员老戏骨对戏非常有底气,这段表现绝对是可圈可点。
宋禹既演出了这段父子情中揪心的的失望与愤怒,又表达出听从父辈的传统男人思想。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争吵,也很有可能是根据剧情需要延伸出的想象,但它带给了观众真实感,受到了观众的认可。
不得不说,这个人物展现了父子脾气相投的写照,也有人物忍耐与割爱的气魄与胸怀。
这样生活化的镜头使得一个酸楚、委屈的将门之后形象深深刻画在脑海中。
接着上段说,在父亲的严格自我要求之下,甘锦荣并没有机会参军。
与人生出场顺序相反的是,他先选择了做普通农民,后选择了做一个将门之后。
但是,从《初心》宋禹这个人物还是折射出了军人之家俱有的服从精神与农民胸怀。
由于头疼发作,甘祖昌决定要退回农村种地,他事前并没有做思想工作,直接向家里下达通知要退伍。
甘将军是一代革命事业的精神代表,也是真丈夫能屈能伸,他眼里在哪儿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而甘将军的后代们还是要开拓自己的人生,父亲则成为了迈向社会“高门槛”的第一道门,他的要求要比外界更高,要求着自己的大儿子。
在甘祖昌的蓝图里,他一心想回家乡建设新农村,试图利用“南泥湾”精神打造另一个新“南泥湾”。
但是事与愿违,农民并不积极,思想觉悟不高。
他计划的实验田虎形岭没有人愿意去开荒,上上下下动员了一圈人,只有儿子甘锦荣扛起锄头跟着干。
当甘祖昌因为竹子能保护山里的水份,强势不让村民砍竹时,村里的小青年出了各种流言蛮语,污蔑甘将军的形象,还是儿子锦荣挺身教训对方,却被父亲用家法打。
所以,从宋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代将门之后所诠释的真实、本土和自然的酸楚。
在这部剧里,导演没有用任何煽情的技巧,却无意中展现了时代建设中的人格力量。
与宋禹在《初心》中正面形象相对应的是,是他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的反面形象。
在《彭德怀元帅》中,宋禹饰演的师长郭炳生。
郭炳生是一个有着争议性的人物,他不同于传统的反派角色,他的精神蜕变是有着思想的冲突性。
他从一个新兵入伍,做到标杆式的士兵,在发现有人跟踪彭德怀之后,巧妙实施了将计就计,成功除掉国民党奸细,同时申请了加入红军。
从他的个人才能方面说,他具备了一名管理干部的水准。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在几个队之中,郭炳生带出队伍行动更整齐、纪律更严明。
但同时,我们能看到郭炳生参加入伍是受到了彭德怀元帅思想精神感染,有个人崇拜的因素。
当他陷入了女特的甜蜜圈套时,是毫无征兆的,缺少情感考验经验的。
他是一个容易感情用事的人,因为崇拜从事了革命,又因为误信走错了道路。
在最后被捕时,他本来可能活下去,但他愧对彭德怀的教诲,从14岁新兵到成为师长深受彭将军的重视,最终无颜见将军,他选择了自杀。
这个角色突破了单一的反派,以人物关系中特有的温和一面去诠释了情感宣泄造成的错误,让人们看到不仅是反派,更多的是对于命运认知不成熟的代价。
在《斗鼓》中,宋禹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形象。
他的着力点在于一个复仇且成熟的男人形象。
印象最深刻的是,《斗鼓》和《初心》两个类型的角色形象,一个是刚毅的新青年农民形象,一个是花鼓后代的红军。
在《斗鼓》中,顾永祥其实有着三个身份,海派商人、顾家少爷(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以及红军战士。
由于顾永祥是突然间出现在了双阳县,因此他的真实底细成为了悬疑。
在电影的开篇镜头,顾永祥被三个假扮义匪给劫持,先是拿出银两打发,而后用枪和功夫逼跑假义匪,他很社会的一面,同时也是道上混的气场。
电影前半段,顾永祥的角色一直介于亦正亦邪之间。
他和喜妹的暧昧,与一帮土豪乡绅套关系,都是奸商的打法。
但是越到后面,观众越会看到人物里面其实隐藏巨大的秘密,我们会对这个人物开始重新审视,同时顾家当年的灭门案真相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从《斗鼓》的剧本逻辑和画面呈现度来说,整片非常流畅,有很强的节奏驾驭能力。
同时,顾永祥的腰鼓舞和他对喜妹的真情戏也是本片的亮点。
作为一名男演员,宋禹有自身的特质,肢体协调程度和强壮程度都是外在的重要指标,他的气质硬朗,是妥妥的动作戏演员。
同时,他的情感戏让人意外,从镜头感来讲,他并不是令人一见钟情的角色,但是通过眼神镜头的塑造,整个角色都焕发出了男性智慧、勇敢等精神上的一面,使影片传达的人物形象更有魅力。
在《初心》、《彭德怀元帅》、《斗鼓》这样的正剧中,无论角色大小,他对剧本有清晰准确的判断,无论是故事主题,还是角色形象,他都赋予了有血有肉的真实性。
甘锦荣、郭炳生、顾永详都是非常有设计感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形象,为作品题材服务,也同时使观众对时代感非常认可。
他们既结合了剧情的整体性,又塑造出了人物的个体性。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演艺世家的后代,宋禹一直是个有热血有信念的演员。
水库工程在众人的期待中稳扎稳打地开建。
甘祖昌每天泡在工地,几乎不着家。
龚全珍也继续着学校的教学工作。
这同样是个细活,不仅要细心,因材施教,还得有爱心,诲人不倦。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做龚全珍的学生,就是如此。
可龚全珍自己的遭遇,并不是这样。
在她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个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有些“古板”,其实就是一个字——打。
每次考试,一旦出错,不问做错的原因,劈头盖脸就打。
有一次,龚全珍错了一道题。
按照数学老师定下的规矩,要抽两教鞭。
可她偏偏在接老师递来卷子的时候,一不小心,没接住。
那个老师一下愤怒了,做错了题,还敢闹情绪!
以为是龚全珍故意不接,不但抽了那两教鞭,又补抽了几下,还恶狠狠地吼道:“怎么?
还不服!
” 龚全珍委屈极了,不敢回应。
那男老师露出瞧不上的神情,突然没由来地恶狠狠道:“你要是能考上初中,我就不教书了!
” 这句话深深地刺伤了龚全珍的自尊心,她把它埋在了心底。
她没有被这句嘲讽打败,而是自强自立,感受到一种激将的力量。
如今,年已耄耋的龚全珍老人回想起这幕往事,早已淡然,她说:“换一个角度来看,我真要深深地感谢这位老师,是他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不服输!
” 两年后,龚全珍报考了中学。
出榜时,她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第一件事,就是立即跑回小学母校,找到那个说 她“要是能考上初中,就不教书了”的男老师,向他报喜。
龚全珍仰着头,看着数学老师。
老师听到她的话,刷地一下红了脸。
不知那位老师后来会不会有所改变,龚全珍却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冷嘲热讽,从来都不是教育的好方法。
她受到了激将,从而奋发,但也有另一条路,自暴自弃。
孔夫子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这才是好老师、好方法。
龚全珍有幸遇到过一位这样的好老师。
她一直记得这位老师的名字,直到现在她已九十多岁了,还能一口说出老师的名字——边瑞雯。
五年级时,小学来了几个师范学校毕业的女教师。
边老师当了龚全珍他们班的新班主任。
她对学生和蔼可亲,说话柔柔的,讲课很清楚,同学们有点进步她就表扬,毫不吝惜赞美。
龚全珍也很喜欢边老师。
有一次,边老师没提前通知就来家访。
妈妈有些担心,问:“是全珍在学校犯了什么错么?
”龚全珍也胆怯地躲到门后不露面。
边老师笑着说:“没有,没有,全珍是个好学生,班上前三名,爱干活,和同学们很团结,大家可喜欢她呢。
” 妈妈一听,绽放一脸笑容。
龚全珍也跑出来给老师倒茶。
这是龚全珍人生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记忆终生。
或许,献身教育的爱心种子,就从那时悄然种下、渐渐萌发。
刚到莲花县当老师时,正是“大跃进”时期,龚全珍常常带领学生外出参加劳动。
劳动中难免磕磕碰碰,蹭破皮啊什么的,会受点小伤。
那个年代,人都活得粗糙,卫生医疗条件也不比现在。
可龚全珍很在意这些看似的小事。
伤口不上药,就会化脓感染,小伤口搞不好会出大问题。
这时,她以往的经验知识就派上了用场。
还是在抗战时期,龚全珍就读的河南淅川一中,有位校医韩大夫曾经教会她一些医疗护理知识。
龚全珍就准备了一个小药箱,买了些外用和常见病的内服药,当起了学校保健员。
外出劳动时,她也背着。
平时,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或是跑步摔跤蹭破了膝盖,都找她要药。
有天早操,龚全珍检查学生寝室,发现一个小男孩躺在被窝里,小脸红红的,还在发抖。
龚全珍摸摸他的头,好烫啊。
问他怎么不舒服,说头疼。
看来可能是重感冒,吃药不管用,得打针。
学校离县城二十多公里,不能把小男生送到医院去,远,也没有钱。
龚全珍自作主张,买了针管和注射药水回来,她问自己,敢打针吗?
敢!
她把针头在火上消了毒,吸了药水。
打针之前,她又一次问自己,你为什么要冒风险做这样的事情呢,你有把握吗?
她又自问自答,有把握。
龚全珍想,我是韩大夫的学生,多年前,韩大夫就是我的榜样,我还怕什么!
再说早就学会了打针的要点,做好消毒,找准位置,一下就打进去了。
她拿起针管,按照规定的操作细心消毒,然后扎了下去。
小男生退了烧。
这一下,龚全珍更自信了。
感冒是常见病,她有把握。
打针,也成了她擅长的技术。
她成了合格的兼职保健员。
那只小药箱陪伴了她二十几个春秋,没出过一次差错。
龚全珍说,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我要管他们的学习,也要管他们的健康。
这才算是一个好老师。
1966年,龚全珍在莲花县坊楼公社南陂小学任校长。
除了搞教学,还要参加劳动。
其中一项劳动是担木梓。
木梓是南方的一种绿叶灌木,深秋时结果,果子红里透白、黄里套金,经济价值很高,木梓仁可加工制作食用油。
龚全珍和老师们一起担木梓,一天爬过三座山,路又窄又陡,累得够呛。
别的老师能担百十斤,她身单力薄,只担了二十多斤,感觉很不好意思。
龚全珍不是个偷懒的人,也不随便放过自己。
既然力量小,担木梓担不了那么多,她就抢着干点别的,给自己“找补”回来。
学校的厕所脏了,她去打扫。
再不就是粉刷墙壁,身上、脸上、头上,都是石灰,她也不在乎。
在新疆八一子弟学校时,龚全珍的月工资是80元,回到莲花,也没变动。
那个年代,这是高工资了。
学校每次涨工资,她首先声明她不调。
她说:“县长工资才50块,我有80块,太多了。
” 有位刘永林老师刚分来,还没转正,钱粮都少。
龚全珍见他生活挺艰难的,就把粮票给他。
龚全珍做这些事,甘祖昌都不会干涉。
帮助别人,是应该的。
再说,他的心思都在修建水库上呢。
江山陂一点点修起来。
可谁能想到,石坝修到三米多高,一场暴雨袭来,像前两次那样,洪水冲垮了大坝。
重蹈覆辙,人们议论纷纷。
有人泄了气,说风凉话:江山还有个别名,叫作南陂,那意思就是“陂难修”嘛。
不是头一遭失败啦,算啦,搞不成。
工地上弥漫着失望的情绪。
甘祖昌可不是轻易服输的人。
他返乡时,从新疆带回来的猪、鸡、兔,一个多月后,都没能成活。
可这丝毫没动摇他的意志。
古话说得好,因地制宜,凡事慢慢来,朝着自己的目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必有所成。
他来到冲垮的大坝前,看了一会儿,突然哈哈大笑。
大家都看着这个怪老头。
只听甘祖昌说:“大水冲毁了我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陂,几千个工是白干了。
这是坏事,也是好事!
”什么?
好事?
这么多人,白忙活了这么久,还是好事?
甘将军这是被气昏了吧?
甘祖昌可没糊涂:“我们修陂是为了啥?
引水灌田对不对?
你们看,以前土像石头一样硬,开渠那个费力哟!
怎么挖也挖不动。
现在,土一下松了,不正好开渠吗?
这不是等于老天爷还我们一万个工吗?
” 大伙愣了片刻,一下明白过来,把修陂筑坝暂且放一放,都抓紧开渠去了。
一边挖渠,一边赞不绝口,都说,甘将军看问题,真是有眼光。
十多天,渠开好了。
大家又回到筑坝工地,一切从头开始。
五个月后,江山水库建成了!
这座水库只用了12万元,坝高20米、长50米、蓄水量550万立方米,可使周边八个大队九千多亩水田得以灌溉,从而使庄稼增收保收。
可惜,沿背大队几个生产队地势较高,一时不能受益。
甘祖昌又想修压力水管,往高处送水。
湾前生产队有社员不信:“老话说,水往低处流,没听说过,水能上山?
水要是能上了山,我就用脑袋走路!
”有的说:“水能灌到山上的田,我就杀猪!
” 甘祖昌不跟大伙争论,只是干。
一个多月,一号水管完工,流经三座小山,送到了湾前,社员们个个拍手。
再修二号水管时,生产队积极派工参加。
当年,有人曾担心江山水库不牢靠,还说它就像包饺子,外面看起来是水泥,里面全是泥巴,最多三年寿命,过了三年堤坝就会垮塌。
其实这是不知情,还乱议论。
江山水库是钢筋水泥建起来的,如今,已经建成50年了,依旧安然无恙,继续发挥着储水灌溉发电的功能。
2016年7月底,笔者到访江山水库。
乡村常见的小水库,大多低作堰,只有几米高,不过是一道拦水的河坝而已。
而江山水库在峡谷之间,横跨两岸,有数层楼高,看上去颇有气势。
当时并未放水,水库上游风平浪静,一派湖光山色。
当地人称,这是莲花第一坝,放水时大地颤动,涛声如雷,着实震撼,使人陡生天地正气之慨。
因为有了这座水库,江山村近年来开发乡村旅游,主打“水生态”,玩起了峡谷漂流,一时游客纷至沓来。
人们都说,这是甘将军当年创造的福荫。
所以当地把江山水库又称为将军水库。
甘祖昌和龚全珍,一个手里攥着锄头,一个指尖捏着粉笔,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只有周末才和孩子们相聚。
龚全珍回到家,洗衣服、补衣服,再改善改善伙食。
甘祖昌虽是南方人,在北方多年,喜欢面食。
莲花乡下不常吃面,龚全珍就包饺子给他和孩子们吃。
她心里记着分别时部队首长的嘱托,要好好照顾甘祖昌,争取让他活到60岁。
可到了莲花,她发现甘祖昌特别充实,早出晚归,几乎不沾家,累是累,但精神充实,开心得不行。
唯一苦了的就是孩子。
龚全珍平时住在学校,顾不上管孩子。
孩子们的衣服鞋子破了,就自己胡乱补一补。
有时甘祖昌见了,也动手来补。
孩子们都说,小洞爸爸补,大洞就等妈妈。
有的补丁甘祖昌补得实在不像样子,龚全珍周末回了家就拆了重新补好看一点。
她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时间,真没有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多。
至今,常常有人问龚全珍的女儿:“你妈妈的普通话那么好,又清楚又好听,你们怎么却讲不来普通话?
地方口音好重哦。
” 女儿们就实话实说:“和妈妈平时接触少咯,就是说几句话的时间也少,没有机会跟妈妈学普通话,就说莲花话咯。
” 龚全珍闻言哈哈大笑:“当年确实对孩子的关心太少。
女儿们都说,爸爸是农业社的爸爸,妈妈是学生的妈妈。
”那时候,村里谁家孩子不听话,大人就吓唬他,不好好听话,就送你到甘祖昌家里去!
平时不管你,犯错了管得凶!
甘祖昌的脾气是出了名的严厉又倔强,在村里遇到调皮孩子捣蛋,他就把旱烟袋举过头顶做打状。
当然,并不会落下去。
在家里,孩子们怕的,却是妈妈。
龚全珍的儿子有一次在课堂上偷看连环画,被龚全珍发现了,就提问他。
他辩解说:“妈妈,我没看。
”龚全珍厉声道:“这是课堂,不是家里,叫我老师!
” 周六,她把孩子们叫在一起开会:“今天说个规定,从现在起,你们都要遵守:一进学校大门,就要叫我老师,到了家,我才是妈妈!
” 龚全珍的同事刘永林老师回忆,那时龚全珍刚生下小女儿,没多久就来上班了,“她把小孩往床上一丢就去上课,要哭要拉随便,等下了课再去管。
” 小女儿半岁后,就给了甘祖昌一个亲戚养。
她从小在另一个村子长大,很少见到妈妈,所以后来“看到她都有点怕”。
一天,龚全珍从学校回家,只见八岁的大女儿平荣正在家里带妹妹。
龚全珍问:“你们吃饭了吗?
” 女儿说:“饭已经做熟了,哥哥去虎形山摘菜,等哥哥回来做个菜就吃饭。
” 龚全珍问:“爸爸呢?
” 女儿答:“到县里开会去了。
” 一会儿,13岁的儿子新荣回来了,提着一篮子菜,还顺道割了一篮猪草。
不大工夫把菜炒熟了,几个孩子吃了饭。
龚全珍问:“好吃吗?
”孩子们都说:“好吃,哥哥做的菜最好吃啦。
”龚全珍尝尝:“哟,咱家的小炊事员真不简单呐。
” 平荣12岁那年,退学回家劳动,带着两个妹妹割猪草,还给队里放牛。
到了年底,她请叔叔去队里查查,看看她们挣了多少工分。
叔叔带她们去问了大队会计,会计说,养一年牛七百多分,加上给队里割草,一共一千多分。
平荣问:“这么多分,能分多少钱?
够我和妹妹们的吃饭钱吗?
” 叔叔算了算,说:“差不多能分八九十块吧,一担谷九块,能买十担谷了,够你们吃的了。
” 平荣和妹妹们高兴地笑,又问:“够我们穿衣服和学费吗?
” 叔叔摇头:“那还太少。
” 平荣转过头就对几个妹妹说:“以后放假咱们要多干活,多挣工分,争取自己供自己。
” 旁边几个社员听了,哈哈大笑:“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有工资,还养不起你们啊?
你们小小年纪,挣什么工分?
” 平荣一脸严肃:“我们不用爸爸妈妈供养,我们要自己养活自己!
”
《本色》叔叔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嫂。
甘祖昌很高兴,点头称好,说:“从小自食其力,明白事理,这才是我甘家的孩子。
”龚全珍则又是一番感慨,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哪里会有这些体验、懂得这些道理,恐怕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
书名:《本色》 作者:木闻 出版:西北大学出版社 定价:68.00元
好剧都是碰到的,吴京安演的真好,甘将军早有耳闻,但是看这艺术作品还是完全不一样,把这个人物活灵灵摆到面前,人和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心中的坚持,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人,都是有经历才能感同深受,这是一部很写实很真实的片子,豆瓣这低分只能说没经历过战争和苦难的人,难以感同身受,只会纠结于一些可笑的细节,毕竟身无褴褛,腹不饥荒,何来理会这苦情的“作”。
不过,我们的复兴,我们的梦,现在和将来就需要甘将军这样的人,才能实现!甘将军在时他就不理会身边的流言蜚语,只想一个字,干,现在又何必理会这些呢,一个5分才是最好的,最真实的!
5星,为这部电视剧拉拉分。
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男主所作所为在今天的年轻人眼里:不是傻就是蠢,不但自己傻还连累家人,放着将军不做,回家种地。
这在今天的价值观里说白痴都是好听的了,更何况这还是真人真事改编的,更让人无法理解了。
但你们想想:在那个讲究无私奉献的年代,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里,我们的先辈们就是靠着艰苦奋斗,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才能换来我们今天的生活。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
这部片子不识时务也罢,主旋律也罢,不符合当今价值观也罢。
但我们的先辈是可敬可佩的,后世不忘前世之师。
不忘初心,开创未来。
刚看完,给我的感受最多的就是感动,战争年代俗称纯真年代,从战争年代走的过老一代老二代可以说是纯真的人,他们身上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说到这儿,想起许许多多父母长辈对我的教诲,原本之前自我感觉挺磊落,但看完这剧现在我感觉自己还是不够坦荡,我不知道这种洗脑是好还是不好,但是不忘初心,我该像老将军好好学习。
最后说一句,男主演技炸裂啊!
我看很多评论觉得男主自私,给电视剧评价不好。
其实我反而觉得这种刻画这个人物才真实,才全面。
好多红色电视剧和电影会塑造一个高大全的角色,反而令我反感,觉得太过主旋律,太假了。
如果仔细看,男主的自私也源于在动乱年代作为领导者的独断,这是历史遗留的个人习惯,是让人反感的。
但是他在解放后给农村做的贡献是大爱,这是让人钦佩的。
电视剧情节跌宕,但是节奏过快,有些事情来龙去脉没有讲明白就戛然而止。
整部电视剧基调朴实,但是真实。
情感真挚,收放自如,不过分矫情,恰到好处,是国产难得的诚意之作。
甘祖昌这个角色充满了矛盾农民出身,带过兵打过仗,后封将军,有回到农村,去搞建设他将大家和小家分的很清楚,舍小家为大家这点共产党人的精神点赞,对小家的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思想去强求,这让人牙痒同这个人物挺可悲的,一度的不被理解,恰是这不被理解丰满了人物,同时他也挺幸运的,有一个理解他的妻子,做后盾剧中每个人都性格鲜明,翠兰的斤斤计较,社长的自私刻薄,二美的两面三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交织在一起大杂烩,矛盾不断
剧中的甘锦荣的扮演者什么宋禹 就是一路靠着他爸宋业明的关系 纯走后门 演戏又做作又二逼 可惜后门走太多已经形成习惯了 这是行业黑幕啊 能不能把机会留给真正会演戏长得好的年轻人啊 长成这样扒着爹还死赖着每部戏都要上 不要脸 这也算揭露行业丑闻吧 宋业明 你要真为儿子好 别再用自己的关系了 都快四十的人了都 要点儿脸
无语了。。。。。。。。
既然是真人真事…就别打一星来说什么假啊这个那个的…大多数人做不到也不代表就没人能做到。角色还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的,那个年代就这样,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至少现在比当时是有很大进步了。看到角色身上不好的地方,也该看到其优秀的地方。
反人性的伟光正
甘将军本人的成绩单不说彪炳千古光耀数百年是足够了。电视剧人物刻画的比较脸谱化,演员尽力把角色塑造的倔强不失狡黠可爱,但是跟现在的价值观差太多了,男主理想崇高干劲十足,但很多时候都牺牲了自己及老婆孩子的利益和意愿,人人都喜欢救世主,可是救世主出现在自己家的时候,谁都受不了。
主旋律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的还可以,就是矛盾冲突有些过于突兀(虽然能理解编剧这样设计的目的),整体还可以,看完确实很感动,这样一位无私伟大的人真的太少了。
人物形象很真实,好的坏的方面全展示了,并没有为照顾现在的小资价值观而美化人物的缺点,但实际上主角性格并不令人喜欢。
这电视剧很好啊,有演 文革和大跃进的事,这就很难得很难得很难得,别的电影稍微碰到文革话题就被封杀了
现在敌特都是那么明显的么?还有啊,为了自己的“信仰”就可以忽视其他人的么?
不错老戏骨的演技超棒
关于红卫兵的描写真的很形象了……ps:是不是现在否定某些好东西的存在成为了一部分人的政治正确?
要不是因为新型肺炎疫情,我也不会每天晚上和家人在电视机前看这破剧。什么事情到甘祖昌这里就都迎刃而解,政府官员就啥事也干不成。男主永远喜欢教训别人,别人也都得听男主的。男主说别人一套一套的,自己从来不顾别人的感受!【🤮】
垃圾玩意儿
值得敬佩的甘祖昌将军,和龚老师夫妻二人的相互帮扶也很感人
那个年代,可能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大公无私。即便是真实人物故事,在影视剧中也会被二次创作,刻意渲染,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意义吧。不懂为何那么多人打低分。
本人就是剧中江西莲花人,和家人一起看了一下这部剧,甘将军的人设一点不假,确实是思想境界很高,大公无私,家里的长辈说亲眼看过他一个将军一大早就起来捡大便、沤肥,晚上还去疏通稻田的水渠...不知道说拍的真假的人,又看过真的吗?虽然确实是有文学加工,但还是基于写实之上,值得一看吧
主角大家生活中经常见,就是导演把这种人拿来歌颂那就算了,那个年代,大男子主义的人多的很,他们对社会贡献也有,你讴歌这种人可以,但是请在剧中表明他身上那些缺点是不该要的…要不然父母那年纪看到就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多看看多学学,恶心死了!
除了台词配乐演技等等各方面有些假之外,其他还好。
题材是好,但人物塑造的太令人无语了。
初心,舔包子舔成这样也是服了
这确实是真人真事,但确实我也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