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多次出现这个物品,相信是有意为之。
鱼缸里的金鱼美则美矣,却被束缚在方寸之地,它的美丽也不过是人类刻意安排的杂交、选培。
我们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有意识的抱团,排挤那些和团体不一样的人群:笨蛋、胖子。
这种偏见被大多数人无意识带入成人社会,某些习惯这种偏见的人更是将其视为幽默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宽容真是一个稀少的品质,理解一个人却很难,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结尾学员、路人的言语都在印证这点。
电影里的快递小哥人设真的很有意思,他应该做了胃绕道手术。
他与女主角间交流似乎带走一种别样的心理:像一个被招安的土匪(没有贬义)去看望曾经的兄弟,你看我现在混的怎么样?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快递小哥极力展示优越感的同时,唯恐女主角发现自己的背后一面。
被发现后选择了逃避。
小宇则映照着女主角的童年、家境。
女主角则是从怀疑到接受,最终被规则同化。
但是同化后的结果真的好吗?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的问题。
当然,电影最后还是给了一份不错的结局,两辆车子和谐并排行驶在美丽的街道,减肥中心似乎也有所收敛。
女主最后失去了味觉,正像很多人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特质。
当一个社会制定出好与不好的区分后,人们很自然的鄙视不好的人群,并报以“这是不努力的结果”的话语来鄙视这类人群。
引人向善固然很棒,但是能不能给予困境中的人们一点同情,不要再以“不好好学习就要当乞丐”来教育孩子。
看完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小宇妈妈的话:“难道就没有想过小宇这样会活的很辛苦吗?
这么乖的一个孩子,你给他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然后再让他失望。
”大娟只是想小宇可以快乐一点儿,所以鼓励他做自己,因为没有对他人生负责的义务,大娟可以让小宇快乐的穿着裙子走在阳光下。
不知道等到二十年后大娟看到小宇像她一样艰难的获得社会认同时,痛苦的挣扎时会不会后悔。
开始小宇说妈妈看到他异装很难过我以为是他的行为不被妈妈接受,但是妈妈的话让我戳心的意识到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可以随心所以的做自己吗?
妈妈为了保护小宇,只能让他从小开始装作“正常”,适应社会,这样以后就可以活的不那么辛苦。
大娟的痛苦来自周围人的嘲笑,无时无刻不在的 body shame 让她无处藏身。
以瘦为美,以胖为耻仿佛是刻在大众的心里,一个人丰满的身材好像是他懒惰,不求上进的证据。
这是为什么呀?
像我们这样的胖子只能无力的控诉社会审美的单一。
我研究生期间从89斤胖到了125斤,在我125斤的时候,身边所有人都说我太胖了,要趁着年轻赶紧瘦呀,瘦点儿好看等等等等。
可是有趣的是在我原来89斤时没有人说我瘦呀好看呀,好像瘦是天经地义,胖是十恶不赦。
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本科的时候瘦是因为穷,生活费来源于打工收入,我每天把伙食费控制到10元以内。
研究生的时候,我有了补助可以随心所欲的吃东西了,我每周都出去大吃大喝一通,我长的每一块肉都是我快乐的见证。
所以我不想瘦回去。
我只想说我的身材我自己决定,我想瘦就瘦,想胖就胖,关你什么事。
我胖起来不是因为我没有自制力,就是老子喜欢。
我希望可以洒脱的活着,但是多多少少免不了受到外部的影响,我还好意志坚定内心铜墙铁壁,但是没那么坚定的人呐不就被这世界吵的改变自己。
人人都想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时代的呐喊,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
2021#029评分怎么会这么低?
难道这部电影拍得不好嘛?
可能是大家都没经历过这种痛所以没有感觉吧吧,但作为一个青春期胖过的女孩,我真觉得片中展现出来的对肥胖女性的恶意太真实了。
小时候因为胖和丑被问题少年嘲笑、被全班同学孤立的时候我真的想像女主一样绝望地大喊一句:“我胖我自己的,到底碍着你们什么了?
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即使现在我体重恢复正常了可是青春期的阴影还是缠着我,我除了早餐之外不吃碳水,晚上几乎不进食,常年活在一种极度饥饿的状态中,直到后来因为抑郁症彻底失去了胃口(但还是会很饿)。
东亚社会,或者人类社会这种对肥胖人士的恶意简直毫无来由又令人气愤,而它的反面就是对女性苛刻而恶毒的身材规训,把女人往虚弱、手无缚鸡之力的方向塑造。
希望有一天我能摆脱这种焦虑健康地活着,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容得下不一样的颜色,希望所有女性都能获得解放。
P.S异装癖小男孩那段太感人了吧,lgbt人士手动点赞。
对于身材,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追求?
当以瘦为美不知何时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减肥”成了挂在所有人嘴边的口号,是应该拼尽全力接近心中的“完美体重”,还是做最自然的自己,哪怕可能面对周围人的目光?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苦恼,不如看一看这部新片——大饿导演: 谢沛如编剧:谢沛如主演:蔡嘉茵 / 赖琳恩 / 谢祖武 / 张耀仁上映日期: 2019-11-15(中国台湾) / 2019-06-30(台北电影节)片长:90
新人导演,新人演员,首部长篇作品。
看似不起眼的样子,却在第21届台北电影节大放异彩,拿下了最佳新演员奖及国际新导演竞赛观众票选奖。
没有群星闪耀的《大饿》,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大饿》主演,新人演员蔡嘉茵剁芹菜碎、炖鸡翅根、熬雪梨汤、清汆丸子……影片开始没两分钟,一番操作行云流水,撩拨着观众的味蕾。
但这不是个人厨艺秀,正相反,是一场即将打响的,与美食艰苦卓绝的斗争。
她叫阿娟,30岁,105公斤。
因为身材的原因,她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在妈妈开的托管班里当个厨师。
但是在托管班,也要受到来自小朋友的对身材的嘲讽,被起了个她最不喜欢的外号,叫“大恐龙老师”。
由于身材,阿娟还面对着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以及若隐若现的歧视。
公交车上想给老人让座,被乘客嫌弃站起来太占空间。
好心递过去飞到身边的篮球,还要面对小孩子的冷嘲热讽。
开口就骂:“死肥婆,走开啦!
”甚至隔天还追到家门口,猛丢一顿臭鸡蛋。
甚至被邻居老大爷性侵,都要背负着不可信的质疑,被旁人嘲笑“多恶心”。
他人不经意的言语,对于阿娟而言,却是一把把尖刀。
“请你吃鸡蛋,死肥婆!
”“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性骚扰怎么会骚扰到像你这样的人啊?
”“你连自己的身材都控制不好,家长怎么放心让孩子吃你定制的菜单?
”
“我哪里惹到你们啦!
”阿娟只能在身后无力而愤怒地控诉,但她的声音从来不被注意。
更让阿娟不舒服的是,她的妈妈是一个极其注重身材的健身达人,与她肥胖的身材形成鲜明反差。
邻居见了,都要对比一番。
为了让女儿强行开始减肥,她的妈妈送她的生日礼物是——艾克森减肥训练班。
减肥训练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它承载了一群胖子的减肥希望,用励志鸡汤、魔鬼训练和产品推广,驱动他们“成为最完美的自己“。
训练师一上来,就是灵魂拷问:请问你为什么要减肥?
答案五花八门,但核心只有一个——想摆脱整个社会对“胖子“的隐性歧视,走上一条”正常人“的道路。
疯狂的打鸡血背后,是一套成熟的营销手段和盈利逻辑。
向顾客推销自己的产品,推荐自己的附加项目,通过诱人的话术,让每一个客户对肥胖产生强烈负罪,陷入“越瘦越美”的逻辑圈套。
但生活还是眷顾阿娟的,在最灰暗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永远笑容阳光的快递小哥,小吴。
小吴不仅没有嫌弃她的体重,还向她坦承,自己曾经也是个大胖子。
以前的同事都叫他“水肥猪“。
无法忍受他人欺负的小吴,强迫自己开始减肥,“又不是只有你胖过,不要觉得自己很特别。
”一句话,开始融化阿娟的内心。
“改变世界真是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快一点。
“小吴选择了向世界妥协,向自己妥协,也给阿娟看到了瘦下来的希望。
她开始疯狂地减肥,通过节食和运动,尽管带来皮肉和精神的痛苦。
作为一个热爱美食的厨师,当食物摆到眼前,也只能强行说出那句:“你吃吧,我不饿。
“
但减肥也确实带来了正反馈,阿娟开始变得快乐。
她开始打扮自己,披散开一直束在脑后的头发,化上淡妆,穿上不那么色彩灰暗的衣服。
小吴的存在,让她的生活里看到了平等与尊重,更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但是美好愿景的破碎也是那么轻易。
当阿娟看到小吴手关节的伤疤,和他在漆黑的街道俯下腰,将手指伸进喉咙,痛苦地催吐出刚刚咽下的美食时,才知道,他维持身材的方法从来不是靠什么“个人魅力”,而是无穷尽地自我伤害。
而当同事在场时,她以为值得依靠的小吴,甚至为了面子,做不到当面介绍一句——“这是我的女朋友,阿娟。
”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在采取了极端行为,做了胃环切手术后,阿娟发现自己,尝不到任何味道了。
她曾经最爱的美食,吃起来味如嚼蜡。
阿娟大口吞咽,不觉已经泪流满面。
为什么我明明什么都没做,还要面对那些异样的眼光、当面的嘲讽、背后的指责?
为什么“胖子“这个身份始终像胶布一样缠在身上,甩也甩不掉?
“是不是不管我多努力,在我瘦下来之前,我就是个失败的胖子?
”“减肥”两个字像一道枷锁,锁住了阿娟原本的生活,也锁住了她曾经拥有的简单快乐。
全片的高潮,落在了一场虚拟的搏斗。
搏斗的双方,是阿娟和她内心中“更美好的自己”。
那样高挑、美丽、乐观、魅力无穷。
“为了成就最完美的自己,千万不要在这里放弃哦!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瘦不下来吗,因为你怕瘦下来,还是没人爱!
”“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活该,死胖子!
”鸡汤与恶语,苦痛与挣扎,幻想与现实,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对峙。
而阿娟最终会走向哪一方?
《大饿》6月初已经上线国内视频平台,但与台湾版本相比,被删减了整整十分钟的内容。
那是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我们没有机会看到。
那是一个内向的异装癖小男孩小宇,在阿娟的帮助下,对自我的寻找。
同样是被抛弃、不被理解的人,他们的相遇,是对影片主题的一次深化。
但在大陆平台上,小男孩从来没有在舞台上穿裙子的权利。
看到这里,可以发现《大饿》从来不是“丑女大变身”的励志鸡汤,而是对所有人价值观的反问:究竟应该做怎样的自己?
更完美的自己,还是更快乐的自己?
《大饿》给了我们一个梦幻般的美好结局:经历无数的挣扎与和解,大娟和小吴再次坐上车,满面笑容。
小宇也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一顶鲜艳的假发。
但现实真的会如此轻松吗?
当这一段行程结束,他们能扛得住那些鄙视的眼光和轻蔑的言语吗?
阿娟还会继续减肥吗?
小吴还会催吐吗?
小宇能更加坦然地做自己吗?
问题好像解决了,但实际上远远没有解决。
只要歧视与偏见一直在,就什么都无法真正结束。
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放声地笑。
*本文作者:豆奶
最后勉强达到和解也是因为“打了一架”和妈妈朋友。
我感觉心理的描写和转变突兀且不够充分。
但这部电影确好像让我看见了我好朋友的视角,虽然现实可能没有这么多明显的恶意。
但提醒自己还是要注意表达体贴别人的内心,不要对别人指指点点包容一些,也算这个电影有意义的一面。
小男孩的结尾也是,故事没讲完的感觉。
朋友的催吐最后也没有交代😰
在许知远自己做的访谈类节目“十三邀”里,他说到: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许知远之所以要带上“偏见”是因为他只是通过“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别人,了解这个社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反思,这只是他看“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不足以全面的了解他人和社会,所以他是带着“偏见”,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偏见,甚至可以说成见,无处不在。
我们经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样的俗语一方面是证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换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一种“偏见”呢?
细心观察一下,我们这个社会对残疾的人,对有过犯罪前科的人(那些屡教不改的、穷凶极恶的除外),对“罪犯”的家人,对有心理疾病的人,对肥胖的人等等,无一不充满各种各样的“偏见”。
今天我要说的电影-《大饿》,讲述的,就是整个社会对一个“胖子”充满各种恶意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叫“姜映娟”,因为身体肥胖,从小就没少被嘲笑和捉弄,包括她的母亲,在她很努力的报名瘦身课程,很努力的节食,参加各种锻炼为减肥但外形变化不大的时候,不但没有鼓励和关心,反而质问她: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另一个故事就在我身边,今年学校安排带“艺体班”,就是把所有学习音乐,美术,体育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这样方便管理和安排课程。
今天老师们在班上所有科任教师的微信群里闲聊,一个老师说:张同学今天告诉我说从今往后他要努力好好学习。
然后我们其他几名老师纷纷表示这一点都不可信。
原因:他已经几次三番,几次三番打“嘴炮”,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已经严重透支我们的信任,是以都表示不相信;其次,其实我们又何尝没有带着“偏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呢?
且抛开他们本身文化成绩有多惨不忍睹,行为习惯有多么差强人意,他们也还是一群孩子,成绩差?
没问题,多督促,多指导;行为习惯差?
不着急,慢慢一点一滴的纠正。
这不也就正是教育的目之所在么?
说回到电影《大饿》,支线情节还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在姜映娟妈妈所办的幼儿园里的一个“性别错乱”的小男孩,在姜映娟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大胆的穿上女装出去逛街和上台表演,虽然最后还是被他妈妈气急败坏的阻止,但起码也还是完成他的心愿;另一个是“阳光快递”的小哥,也算得上是姜映娟的男盆友,他曾经也是一个大胖子,现在却廋成一道闪电,而付出的代价是再也不能好好的吃饭,品尝天下美食,因为他用的手段是“催吐”,在用餐过后把所有吃的东西全部吐出来,既折磨身体又折磨心灵。
影片为什么要拍这两个角色和支线,当然还是为映衬女主,映衬出她对这个对胖子或者“弱势群体”充满种种恶意的社会的反抗和挣扎,大胆鼓励那个男孩子去完成心愿,反衬她自己,就连想把自己的形象和亲手制作的美食印在她妈妈办的幼儿园的宣传手册上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而“快递小哥”的表面“阳光”,背地里却用着非常的手段在保持体形来反衬她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她根本没办法用摆脱肥胖的控制。
影片另一个情节是,她回家的一个午后,对门的一个老伯也刚好回来,在快要进门的时候,突然一把抱住她,大意就是说她这么胖,肯定没人喜欢,一定很寂寞,然后对她进行调戏,结果被她一把推下楼梯,老伯的妻子赶来的时候,还责怪女主,恶毒的咒骂,人身攻击,说女主这么胖,她老公怎么可能看得上,一定是她主动勾引云云。
还好快递小哥刚好送快递来,目睹整个过程,可以为女主作证,事件以对门那家人搬走收场,算是女主对抗这个充满恶意社会的一次胜利。
从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噬罪者》到《谁是被害者》,再到电影《大饿》,感谢台湾省的影视剧工作人员们能够,也敢于把目光聚焦在这些社会问题上,聚焦于这些“弱势群体”身上,并且给我们呈现出这么多经典的,能够引起大家关注和反思这些问题的影视剧作品。
当大家都来关注,重视这些问题,回归到“人性”本身的时候,这个社会很多的问题应该也就会迎刃而解。
晚安鞠躬下台!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对肥胖充满了歧视。
我们知道我们不能改变周遭,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当我们违背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同时也丢掉了自己。
这部电影好像是在看我自己,我很喜欢美食也喜欢研究美食,家里也会换着花样的做我想吃的。
所以从七八岁开始胖,一直高中毕业毕业190几斤。
从小受到过嘲笑,欺负就连老师也会欺负我,虽然我已经习惯慢慢表现得也不在乎这些。
其实内心一直都很自卑,我认为食物是最能给我安全感也不会歧视我,吃东西也成了我发泄的方法。
到大学以后才开始一点点减肥,曾经剪掉六十斤,当然是通过节食等一系列不健康的方法。
减掉的肉也带走了我的快乐,我开始变得焦躁,抑郁这一切知道现在还围绕着我,看到食物的那种罪恶感,让我不断抑制自己,爆发了暴食症。
进行暴食催吐,复胖,节食的死循环,现在体重150斤的我还在噩梦里。
当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是哭惨了,实在是真实的写照。
我希望这个社会对我们多一些宽容,可以不喜欢但请不要伤害我们。
这部电影懂得人自然看得懂,看不懂的人请绕行。
在此重申:可以不喜欢但请不要伤害我们。
去百度搜索,百度给出的描述是:该片讲述了有着一颗热情的心与精湛的厨艺的“大恐龙”老师姜映娟因为丰腴圆润的身形而饱受歧视,积极减重的故事。
饱受歧视很准确,但是积极减重这里,我想打个问号。
105公斤、如今三十岁的女主角是幼稚园的厨师,幼稚园的主任是她的妈妈。
母亲嫌弃、超市购物被嫌、挤公交让座被嫌、被幼稚园的小朋友取绰号开玩笑、捡球被小孩子捉弄被砸鸡蛋……不管影片故事的进度如何,这些情节都始终会出来刷一下存在感,让人无法忽视。
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女主角的困扰。
如果说以上那些困扰形成了一个炸弹,那么母亲为女主角报了一个减重班作为女主角的生日礼物则是导火索,点燃导火索的一缕火苗则是女主角和快递小哥小吴的互生好感。
小吴以前也因为体重而困扰,现在的小吴已经瘦下来了。
总之,女主开始了减重班减重之旅。
减肥班带着女主运动,后来给女主角推荐辅助产品,在女主角节食运动等都没有效果时进一步推荐减重手术。
她发现快递小哥小吴在使用催吐的方式保持身材,之后送快递的人就换了一个。
女主角去找小哥,小哥在朋友面前装和她不熟。
在快递小哥小吴对朋友称呼她为客户,并且同时幼稚园宣传单上没有放上说好的自己的照片(幼稚园的主任、女主角的妈妈之前答应女主角会放上厨师,也就是女主角的照片)之后,女主角决定去做手术了。
手术完,女主角味觉失常。
她是一个厨师。
结局她砸了减重班的店,和自己和解,不再纠结减重。
我感觉影片还有一个故事线,是幼稚园的学生小宇。
结尾女主角送了小宇一顶蓝色的长假发。
我去查,发现影片未删减版是90分钟,我看的是80分钟。
我猜小宇应该是喜欢穿女装或者认为自己是女生一类的,他和女主角一样容易接收到来自周围的恶意。
女主角送给小宇假发,也是在给予小宇支持和鼓励吧。
回到开头,我为什么觉得在“积极减重”这里应该打一个问号呢?
我认为“积极”包含主动、开心、乐意去做的意思。
看一看女主角的减重之旅,女主角是疲惫的、压抑的,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前期与快递小哥相处、或者和小宇一起的时候有过昙花一现的开心。
结局女主角的笑容才更真实、更灿烂。
影片因为有时间等的限制,情节上会夸张一些,细节会放大。
但艺术源自生活。
现实中也是真的会有人面对着周围人的恶意、被亲朋嫌弃。
我自己不算大多数人严重的好身材,但是也在健康体重范围之内。
我自己说想减肥的时候周围的朋友家人会说,我现在这样很好看,控制体重就行,不需要减肥,如果想减肥一定要用健康的方式。
我想,如果女主角周围的环境不是给她输入“你很胖、很恶心、拿不出手,所以要减肥”的恶意,而是“大体重影响到你的健康,所以要控制体重”的好意并鼓励,女主角不至于如此痛苦,如此压抑,在因为减重遭了很多的罪之后,才想明白。
结局虽然女主角想通了,战胜了心中那个小人,但是也因为手术失去了厨师赖以生存的味觉。
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能抗住环境压力的人,在面对相同的情况时我大概率会像小哥说的一样,“改变世界真的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比较快一点。
”但是我永远羡慕和钦佩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人。
之前看过格格的月半爱丽丝,剧情已经忘了,甚至同样的假特效加瘦身逆袭的还有好几部,有一部是徐璐魏大勋?
可是乌鸦边天鹅,一朝瘦身逆袭,帅哥爱上我的剧情除了让人颅内高潮爽一下并不会或说很少会在现实发生。
中午吃两个巧乐兹而焦虑的我刚好被大数据推荐了这个剧,在下班干饭和干饭后终于看完了。
终于到了再也长不高,生活压力同辈压力却老想让人去吃吃吃的年纪。
女生天然被赋予太多“外在”追求,男生则以“财富”为主。
自己虽然受了十几年教育却还是囿于这一套价值体系,不时想减肥想节食,甚至想zhengrong?
好好生活。
看了这么多电影,只觉得这四个字的感悟越来越深了。
你的朋友里应该有个胖子吧,他们大多脾气很好,也是经常被大家开玩笑的对象。
人们常用「心宽体胖」来形容胖子的好性格,胖子也从来没有生气过,总是笑着和大家玩闹。
直到有一天,因为某个不经意的脱口而出,有人惹到了胖子,这次他似乎和以往不一样了,他生气了。
他居然生气了。
你想了很久都想不明白。
今天,有部电影告诉你背后的真相,它是——《大饿》
《大饿》的海报上有句文案很抢眼:去你M的更美好的自己女主拎着喝了多半的酒瓶,目视着面前的海报:一个身材匀称的女孩正在加油打气。
海报女孩是谁?
是女主的「未来」,还是「曾经」?
其中一张画面的人脸被替换为汉堡,更加引发观众的联想。
汉堡和酒瓶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呼应?
电影还未开始,冲突呼之欲出。
我们得以走进女主阿娟(蔡嘉茵 饰)的世界。
阿娟,30岁,210斤,没对象,没社交,在妈妈开的课后托管班当后厨。
因为身材原因,班里的孩子们都叫她「大恐龙老师」。
坐公交车时,一个人必须占用两个位置,想起身给老人让座,却被多数乘客「劝退」:小姐,你还是坐在那里比较好。
就连邻居的小孩子,也常常嘲讽阿娟,还跑到她家对她丢鸡蛋:请你吃鸡蛋,死肥婆!
最令人气愤的是,邻居高伯趁着没人,对阿娟袭胸性骚扰,阿娟果断反抗,高伯失足从楼梯摔下。
高伯母言语歹毒:拜托,他眼睛又不是瞎了,他怎么会去摸你?
你们看看多恶心啊。
我老公怎么可能看上你这死胖子?
就连被性骚扰这件事,都没有人愿意相信阿娟的无辜。
毕竟,她是个200斤的胖子。
怎么可能会有性吸引力呢?
你看,从小孩到老人,从熟悉的人到陌生人,没有人给阿娟一个好脸色。
人们默认了阿娟就是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这个「低」几乎低到了尘埃里。
然而阿娟日常的遭遇远远不止这些。
阿娟的妈妈,每天早上做普拉提,饮食健康,身材保养很好。
却唯独拿自己的亲生女儿没有任何办法。
于是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用言语打击女儿的习惯:你这么胖,给小朋友设计菜单,人家家长会怕小孩子们都吃成你这样。
阿娟生日当天,自己准备了一桌好菜,等着妈妈一起庆祝。
最后等来的却只是妈妈的短信:你先吃。
少吃点,不然越吃越胖。
我想,没有谁喜欢在生日当天还收到这样的「叮嘱」,更何况还来自于自己的妈妈。
蔡康永曾说过,没有人能豁免于他人的眼光,完全地接纳自己,我们无法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对于阿娟来说,最委屈的,不是外人的冷言冷语,而是身边至亲的冷漠与打击。
大饿,出自汉代《风俗通义·佚文》:大饿不在车饭。
意思是指饿得很的人吃饭要适量。
而在影片中,食物则成为了某种象征或隐喻。
我想到之前推荐过的《饥饿站台》,用食物象征人类的阶级。
电影《燃烧》中,也出现了用饥饿来划分人群:小饿,是指一般肚子饿的人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何意义整日探寻那种问题的人他们认为那种人才是真正饥饿的人即为大饿
因为身材,阿娟被迫被社会大众「分类」,和阿娟(身材)一样的人,和阿娟(身材)不一样的人。
快递员小吴(张耀仁 饰)的出现,改变了阿娟的生活。
小吴就像是他工作的阳光快递代言人,整个人都很阳光,做事麻利,讨人喜欢。
阿娟心中对他也有隐隐好感。
两人的转折就在小吴帮阿娟作证高伯性骚扰这件事。
成为朋友后,小吴还告诉了阿娟,自己曾经也是一个胖子。
当年因为膝盖被肥胖伤到,被迫减肥。
同样的曾经,让阿娟颇有感触。
而小吴现在苗条的身材,更是让阿娟内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她想要「转变」。
妈妈为她报的减肥班,正好派上了用场。
来到减肥班,教练首先就采用了「恐惧营销」的手法,用一块仿真的脂肪,用来指代学员们身上的脂肪重量。
当询问学员来减肥的原因时,有人说是为了找份好的工作。
教练非常赞同,并且举了一个「三观不正」的例子:如果你去水果店,会选那些丑的坏的水果吗?
学员中有人回答,会,因为便宜。
现场哄堂大笑。
教练早有预料,马上补了句:那你也希望自己一样便宜吗?
用烂水果来暗指自己的学员们。
教练其实和社会上歧视胖人的那些人没什么两样。
与此同时,阿娟意外发现了小吴的「秘密」。
看起来完美身材的小吴,其实每次吃饭以后都会用手催吐。
这就是他的减肥秘诀,每吃必吐。
小吴其实并不善于社交应酬,在外和同事吃饭喝酒都是为了刻意融入群体。
骨子里,小吴还是那个被社会所遗弃的胖子。
他始终活在自己肥胖的自卑阴影里,一直不曾走出来。
小吴曾对阿娟感慨:改变世界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比较快一点
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象征着小吴面对社会压力的转变,「屈服」与「顺从」。
因为胖,膝盖受损。
因为胖,没有朋友。
因为胖,被起外号。
可是,就连小吴都没有想到,外界对减肥后的小吴看法变了,小吴对自己的看法却还是老样子,并未随着减肥成功好起来。
人们习惯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却常常忽略人作为个体的选择。
人们常常觉得某种选择具有唯一性,于是也常常要求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
可是,凭什么要按照多数人的方式过一生?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一个九零后眼中的周杰伦。
文中作者谈及对周杰伦作品的感想,看得出用心了。
但我无法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作者觉得周杰伦这些年太懒了,周杰伦应该更努力些,最终成为坂本龙一一样的音乐巨匠才行。
周杰伦一定要成为音乐巨匠吗?
这算不算是一种价值观的绑架?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再来问《大饿》。
所有胖子,难道必须减肥成功,才能收获幸福和快乐吗?
我看未必。
虽然我们看过的多数胖人为主角的电影,都是这么演的:一个胖子,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减肥成功,收获满满幸福。
这样的剧本,其实也在变相承认社会多数人对胖人的认知——肥胖太丑,肥胖不值得,瘦才是美。
当社会整体的审美观和行为举止都出了「问题」,对于胖人的歧视就成了理所应当。
再看阿娟,其实她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大方善良,聪明温柔,她积极努力地生活,却唯独因为体重问题,被他人歧视。
为了减肥,阿娟甚至不惜做胃绕管手术,这让她付出了味觉丢失的代价,可是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她的朋友小吴,外表阳光的背面,依旧是被孤立的那个胖子。
喜欢异装的小宇,只有在与阿娟相处中,才能获得短暂的「轻松」。
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都属于社会的「异类」。
他们并未满足社会多数人制定的某些「标准」。
他们虽然渐渐摸索出了与社会大众的「相处之道」,却无法消除外界对于自己的看法,嘲讽,以及排斥。
就像阿娟,最终只能借着一场酒醉后的幻梦与歧视者对峙。
在梦中,阿娟和减肥班的代言人狭路相逢,两人厮打、谩骂,最终阿娟取得了胜利。
但这只是一场梦而已,醒来的阿娟依旧要面对现实。
减肥班的玻璃被她砸了,她要赔偿。
路人们当她神经病,她也只能坐在路边傻笑。
甚至有人经过,还会说:为什么会有减肥机构这种东西,减肥不就靠节食跟运动而已吗?
在路人眼中,减肥班都是不应该存在的。
那自己,是不是也不应该存在呢?
半梦半醒的阿娟,似乎无法想太多。
她在梦中的胜利,似乎是自己近期的所有努力,换来的一个虚拟回报。
我想起《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句话: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所以我更欣赏《大饿》的结局,阿娟并未减肥成功,小吴依旧活得自卑,小宇内心并未改变。
一切并没有像多数电影那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依旧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着。
多数如阿娟一样的普通人,不过都是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回头再看《大饿》海报上的那句话:去你M的更美好的自己并非最后的对立宣言,而是面对自己的一种警示。
这世上还有更多的「阿娟」,对胖人的偏见与歧视从未消失。
它的解决,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声援与行动。
也许1年,也许5年,也许10年。
我相信,只要去做,终有改变的那一天。
否则,肥胖歧视之后,还会有身高歧视,外貌歧视,残障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如果做一件事,每一个地方都好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那么加在一起就是好很多很多很多。
现在开始,做些什么,都不算晚。
哪怕从平等对待身边每个人开始。
否则,下一个被歧视的目标,也许就是你。
一个减肥成功的体力劳动者性别男 居然要靠催吐维持身材???内地版又来剪刀手 剪了个寂寞
片子是可以打4到5分的好电影,但是毫无意义的删减真是让人觉得讽刺又愤怒。小男孩穿裙子本来是一种接纳和包容的象征,特地删掉反而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或社会或国家的本质又不接纳又不包容。真是让人很生气!
明明是恐怖片...
剧作太弱了 就几个punchline胡乱拼凑一起没头没尾的 喜剧不足煽情更不够 减肥 催吐 变装都是很有意思的题材 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这件事儿感觉导演都还没说服自己 导致故事被讲的细碎 且特别费劲儿…
有着台湾片特有的轻松自然,表达顺畅镜头干净没有拖沓是本片的特点。内核是做本来的自己,不要试图通过改变自身来迎合外界眼光。这个态度还是要赞一个的。
评论里都在遗憾这不是一部励志片,难道与胖有关的都必须是励志片吗??看不懂可以多来几遍,不要那么轻易暴露自己的无知~
一块脂肪 小心冷藏 靠它招生 毕竟油贵
《大饿》每一次看湾湾的电影都有新惊喜,从上两年的《大佛普拉斯》到这一部。关注点都是细微/渺小/普通的人民大众,喜欢异装癖的小男生,减肥不成功的幼稚园厨师,不敢承认自己女朋友的阳光快递员。湾湾编剧里越来越多的人文关,讲故事手法也炉火纯青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笑中带泪,苦中作乐。反观你国的电影,近期除了《春潮》,其他都已经被光腚总菊蹂躏的不成样子了,就连这部电影在爱奇艺线上都被阉割了10分钟。送给他们电影里的一句话...“我去你妈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来想给5星的,因为这部电影确实全程很抓人,带着难得的人文关怀视角。但是减肥真的只要有毅力都可以成功的,并不是那么不可能啦……
去你妈的更好的自己
剧作整齐,一切清晰明了,每一帧画面、每个人物存在、每个事件发生都鲜明地指向了它的意义所指。无论是现实冲突事件下姜英娟的行为,还是最后那一段被安排在以巨大胃作为空间模型内的自我博弈、和社会的对抗,都没有太过深刻地感受到主角因肥胖造成困扰后内心的强烈矛盾,多希望能看到一点点留白。那一段主角被独自坐在餐馆里吃饭因失去味觉而大哭不已的场景画面,插入了太多回忆场景,不停闪现的剪辑画面打断人们的思维与想象,切割掉主角的情绪上的连续性。
真虎头蛇尾,导演讲了一个看起来很小但是实际上很大的问题,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大团圆将故事终结,普通当年高考作文的强行点题般,投机取巧。
因为被剪掉的那几分钟多给一星。
開初手法輕鬆後來越見殘酷,不是一般公式化的勵志電影,反而是透過當中數個角色去批判社會中的歧視現象和試圖為受著外表影響的另類人士平反,台灣電影近年真是越來越有意思,另外演員很不錯,特別是女主角,值一看
在现在的审美趋势下,做个快乐的胖子真是太难了。电影前半部分太吸引人了,明知道她要滑下去,也只能眼睁睁的看她滑下去。
何时才能真正抹掉偏见,摒除零成本的揶揄与恶意的玩笑。
爱情治愈一切呀
。
删减部分十分影响剧情走向,结尾也是自我原谅与互相原谅,真实的犹如现实生活,没什么戏剧性。
日你爹的爱奇艺,足足剪掉了9分钟,把整条异装癖的线都剪掉了。催吐症帅哥、胃旁路大恐龙、异装癖模范生是三条相互映衬和交织的线,分别代表了向外界妥协的过去、艰难挣扎的现在和尚未决定的未来,影片也由此呈现了呼之欲出的声音:环境不去改变、逼迫弱势者改变,并不会让情况变得更好;而未来究竟如何,要看现在我们如何学习用新的方式对待他人、用新的视角教育下一代。全片没什么高潮,作为内心具象化的打斗戏也没什么力道,但台湾能源源不断拍出这样的作品,的确让人眼馋。| 看预告片就有点想哭。一看导演果然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