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ave walked a long walk to freedom我走在通往自由的漫漫长路上It has been a lonely road那是一条孤独的路and it is not over yet这条路还没有到尽头I know that mty country我知道我的国家was not to be a land of hatred不应该成为仇恨滋生的土地No one is born hating another person没有人天生就会仇恨because the color of his skin另一个人的肤色People learn to hate人们在生活中学会了仇恨They can be taught to love但生活也可以教会人们爱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elly to the human heart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爱才是他的本心。
上面的话是《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电影最后的一段话,触动,豁达。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这部电影,内心久久无法平复,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被原谅的,痛苦和磨难滋生的除了仇恨之外,还可以铸就一颗伟大的灵魂。
平庸和伟大也是一种抉择。
曼德拉第二任妻子我也带有稍许的敬意,纵然最后她是背叛了他,但是也是她带动起来的暴力抗争运动,在曼德拉牢狱期间引起巨大的轰动,方式是暴力的,但是对于促进和平解放确实有一定的推动力。
她在这场抗争中从幼稚走向成熟,推动力却是仇恨,曼德拉在牢狱中无法体会她所经历的和所面对的残忍,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她也是一个蛮有魄力的人。
我很欣赏曼德拉对于自己的肯定,他说我知道自己该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在众人的不解中,他以最好的方式保护了大家。
仇恨,不会让一切变得美好。
而爱和宽容才是化解一切的力量。
一个人,用一生的坚持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种伟大。
有种传奇,也是必然。
文/梦里诗书曼德拉这个在黄家驹《光辉岁月》中被传唱的原型人物,他为种族自由和平等为之奋斗的一生,如同马丁·路德·金般被世界所铭记,电影《曼德拉》正是定焦与其由少年到南非总统跌宕起伏的一生,倾诉着一个为平等与自由感人至深的故事。
电影虽长达2个多小时,但映后仍会感慨时间过的太快,这部根据90年代其同名自传改编的电影,真实的还原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曼德拉,说其平凡是因其电影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并没有因为曼德拉的伟大,而规避其某些问题,比如年轻时的曼德拉对原配妻子的喜新厌旧和施以暴力也将其展现出来,又比如其刚入狱时的彷徨与绝望,电影《曼德拉》并没有因其人物标杆过高而迷失电影的本质,正是以平凡真实这样如同纪录片形式的视角展现,毫无说教意味的还原了一个伟人同样有其自我的成长历程,令我们看到了一个同样也会犯错也会迷茫的他,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挠他对自由真理的追寻,电影展现的这些平凡某种程度上实质更突出了曼德拉在这条通往自由和平等漫漫长路上的艰辛。
该片总体可归纳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满怀热血追寻自由的奋斗,这时电影呈现的他一腔热血与梦想,街头巷尾的演讲,闯入白人专列火车散发传单,转入地下暴力对抗政府,随时为了非洲人民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甘愿意牺牲生命,第二个阶段则是入狱后的迷茫无措,没有了人群的高呼呐喊,陪伴已的只有冰冷的铁窗,但这时的曼德拉仍然未放弃自已的梦想与追寻,反而在入狱后的二十多年间褪去了自已的年少锋芒,以一种坚韧的状态依旧怀揣梦想并为之奋斗,第三段则是该片的升华,深受人民爱戴的他,在出狱后面对纷争不断,即将陷入战火的南非,他毅然放弃了长达二十多年牢狱之灾的个人仇恨,甚至不惜与二十多年厮守的妻子分道扬镳,选择了以和平手段挽救政府,以选举的形式达成自已的理想,正日电影结尾时说道:“兴中充满爱,会更容易”。
放弃枪杆这时的曼德拉更突显了其常人难以企及的胸怀。
风雨中抱紧自由,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他的胜利并非个人的功过成败,而更深沉次的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每个人无法决定自已的出生,但都因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曼德拉的一生正是诠释了这个现在看来在简单不过的常理,让后人不用在风雨里,阳光下一样可以抱紧自由。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单从人物传记影片来说《曼德拉》属实平庸,就是看维基百科流水账。
单从曼德拉这个人物来说,西方世界给他评一个诺贝尔和平奖,也是完全说得过去。
他只能说南非特殊时期的政治产物。
种族隔离,黑人地位低,白人统治下的南非本地暴乱不断,因而需要一位白人和黑人都能接受的总统来稳定国家的混乱局面,作为以前黑人运动领袖的曼德拉就从监狱里放出来,而且被选举为总统,于是一个黑人解放国家,种族平等,民族独立的南非正式成立。
曼德拉被西方歌颂为伟人,传奇,香港一个乐队也歌唱他。
南非也的的确因为他上台,混乱局得以稳定,种族矛盾也得以平息。
南非的统治权回到本土黑人手里后,南非也从一个准发达国家,发展到现在已是一准二流发展中国家。
当然不能怪曼德拉他们治理无方,因为非洲作为一个自然资也相当丰富的大洲,却从来没发展出一个能跟现代白人国家抗衡的国家,黑人们又能怪谁呀!
假设如果二战日本是战胜国,我想以溥仪作为皇帝的满州国,西方国家也很可能给他颁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吧!!!!
这个世界歧视的是肤色吗?
不是,是弱小!
这个世界尊重的是白色吗?
不是,是实力
电影尚未上映之前,对这位伟大精神领袖的敬重也足以使人带着宽容与低期待值迈入影院,但观看完还是忍不住唏嘘,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且不论配乐演员拍摄等元素,就剧情来看,平铺直述,一股脑儿将曼德拉近50年的人生经历强塞进143分钟的影片里,细节被隐没,交代不清楚,如同走程序般的剧情发展使得通片毫无亮点。
急急忙忙,野心大,胆量小。
导演似乎想气吞山河,却发现自己吞不下这颗巨蛋,只好圆滑周全,索性生吞硬塞。
人们常说“思想决定命运”,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其童年息息相关。
像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自不必说。
从人文出发,曼德拉出生于一个大家族,9岁时父亲死于肺结核,他的小学老师认为白人统治的社会就应该取一个与白人相适应的名字,于是改成了纳尔逊-曼德拉,这为他埋下了第一枚“反抗种子”。
但影片只是将少年的曼德拉一闪而过,全无交代。
当然,作为一部时间有限的长片,选择省略这点留给后半生叙述的空间是合理选择,但这显得人物突兀,前期酝酿不足。
从生活出发,曼德拉远离出生的乡村来到福特哈尔读大学,更为严重的发现黑人所处坏境的恶劣已经远远超过白人开车黑人必须坐后座这些小事了,每日充斥着动乱、暴力、血腥、不安的现状,使他经历了生活与心灵上的巨大转变,为他埋下了第二枚“反抗种子”。
影片利用了几场暴乱动武的戏码,以及恐吓的人群,一带而过,人物内心转变没有细腻化,如同被动前进,天生使然。
从交际出发,在福特哈尔大学因参与学生组织的不合理政策活动,曼德拉被勒令退学,他索性来到约翰内斯堡,前后经历保安、文书等工作,不尽理想的曼德拉结识了一批同样处境的朋友并结为死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曼德拉不再是孤身一人,志同道合的死党给了他勇气爆发的力量。
以上些“种子”,从最初的萌芽、风雨的灌溉、到最终破土而出,历经长期的挣扎与奋斗,终于来到了它的成熟期,但影片前半部分也没有着墨在这一环上,相反,重点都放在了女人、孩子、恐怖活动等戏份上,看后只觉得主次颠倒,人物刻画不深入。
人们常说,凡事都需天时地利人和,一位伟人的诞生也绝非天赋异禀足矣,所需要的时机与人和才最为至关重要。
所谓时势造英雄,但那刻的Mandela最多不过是千千万万反种族隔离政策份子中的一员。
伟人不是神人,无法保证不犯错。
曼德拉也曾组织地下武装活动进行过大规模斗争与反抗,这其中不保证因此有人丧命。
大量的反种族隔离运动使得白人政府对其深恶痛觉,最终在1962年以“煽动”、“破坏”等罪行被判入狱,褫夺终生自由。
入狱的曼德拉遭受到了非人虐待与折磨,这让他的意志力更坚定,同时在长达27年的劳役生涯中,他也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过思考,以自由为挂帅的斗争运动,是否采用了错误的方式进行?
曼德拉最终得出结论,暴力斗争解决不了问题,反加深民族仇恨,唯有和平与宽容才是减轻人们内心仇难的最佳良药。
这是曼德拉人生最关键的转折点,这使得他的精神世界瞬间得到升华与提炼,更加凸显人物有血有泪,真情实感。
而如果更加鲜明的刻画好这些,也不至于后来影片中的那段释放前的对话说服力与渲染度都大大减弱。
但影片似乎刻意规避掉了摄人心灵的受虐戏份,倒是其妻子遭遇的折磨更加令人愤慨,情感铺设有点“喧宾夺主”。
曼德拉释放后得到众人支持,他深陷牢狱,四面生敌,最终带着强大的精神信仰归来。
他进行了演讲,也许是源自真实,这段戏是全片唯一令人心生激动的一刻。
但前期酝酿不足,感情转折不明,主次颠倒,人物刻画不细腻,通片看完对人物形象印象缺乏,显得简单粗暴,沦为典型的“流水账式传纪片”,主旋律之作中只够五十分。
当然,这单单只是对剧情主线而言,其场面还原跟配乐是加分之举,由U2创作的主题曲《Ordinary Love》无疑增彩不少,观看后的失落还可在主题曲上寻得些许抚慰。
如果你对曼德拉尚不了解,或许可以通过此片得到简短概述,而如果你已知晓曼德拉,那么还是请你去读一读他的自传书,或许可以配上这首歌。
文/林深之(南方周末)
影片《曼德拉》根据1995年发表的曼德拉同名自传改编,影片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记录了曼德拉由一名革命战士变成了一名和平斗士,把一个严重种族分裂的国家变成平等和谐国度的全过程。
我们也可以通过影片清楚地看到偏见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扩大为仇恨乃至杀戮,而人类至今仍未根除的人种歧视。
影片所呈现的曼德拉首先是个平凡的黑人。
对于他的政绩没有拔高地赞美,对于他的牢狱之苦也没有过度煽情。
作为公认的世界上具有杰出政治与民族调解才能的标志性人物,曼德拉因由长期不懈地与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政府进行斗争而闻名,但他并非一个好战者。
实际上,生性温良、优雅坚定的他和他所做的战斗,都是首先被当时政治环境逼迫极致所产生的反应。
与此同时,为了民主事业的成功他同样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如家人的生活少了他作为丈夫和儿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孩子的成长缺失了他作为父亲的陪伴,当然还包括27年的自由。
我在看“曼德拉”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几次喉咙发紧。
部分是黑人被暴力对待的时候,另一部分是黑人开始暴力白人的时候。
坦率地说,这部电影并没有正经呈现黑人被杀、被暗杀的残酷,电影开头只轻描淡写了一个曼的朋友因为没有带身份证,抓进警局后被打死。
而真实中很多受害者所受的折磨比他惨的多,同样是用电影的手法,“颅骨国度”这部电影比“曼”呈现得丰富。
但即使只是这样的轻描淡写,即使只是如此将几十年南非黑人被歧视、压迫、隔离的遭遇压缩到一百多分钟,我看到“曼”在陈述如此的时代背景里,努力还原一个有“人性”的曼德拉,一个年轻时会出轨,对妻子会打骂,对暴政也使用过暴力的曼德拉。
同时我看到他的转变,相信这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使一个人经过了洗礼,变得更从容和智慧(但这部分多讲一些就好了,最好能专门拍个电影讲这个转变的过程)。
看到他命中的注定。
所以,不要将这部电影看作一部历史题材的记录,也不要枉图从中找到所谓人性的光辉,只看它呈现出来一个传说中的人,你会觉得它还不错,还可以。
第一次听到Mandela还是在黄家驹的《光辉岁月》里,“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希望 ”成人礼上,Mandela将自己脸上身上涂白响应族长的号召冲出族群到河水里洗净白灰,在阳光下,黑色的肌肤逐渐显露,散发着金光,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第一次觉得黑色是如此性感。
年轻时候的Mandela只是个为黑人伸冤的律师,在那样一个白人统治的社会里又有何正义可言呢?
一次次的申诉一次次的挣扎直到“邪恶组织找到了他”,然后Mandela开始了反抗。
时势造英雄,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他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必与谁拼杀,就自然到了领导岗位。
所以说外国人都不懂政治嘛。
在一次次暴力事件后,Mandela被抓了。
在监狱里,不知为毛会为一条长裤的事件而花费大把时间来叙述,是show领导力?
你特么来天朝还不是把你管的服服帖帖的。
跟老婆的感情路线也很奇怪,既不是伉俪情深也没有白头偕老。
“我跟她分开20多年了,她还算是我的妻子?
”(其实主要是老了,不行了吧)到最后的分歧,主要还是因为在监狱里,妻子受到更大的迫害吧,相比之下Mandela只算是小儿科的监狱生活吧,所以就采取武力报复。
Mandela最伟大之处是什么呢?
在于在利于他的局势下作出最有利于大家的选择,如果他选择武装抗战,估计南非会是下一个赞比亚刚果之类的了;放弃武装选择投票权皆大欢喜,作出最正确的决定。
(说实话,在天朝我觉得还是行不通。。。
)
生為一個天朝人,電影的很多地方都讓俺感同身受,熱血沸騰。
偉光正是不會進這樣的片子滴,對他們的殺傷力太大了。
片子開始沒多久曼德拉站在政府門前對人羣說,這不是我們的政府,因為我們沒有投票權,他們不是我們選出來的。
如此對宇宙真理教傷筋動骨的話有誰站在新華門面前說馬上就進班房。
曼德拉沒有。
他是在後來又組織了一系列的活動之後才進去的。
可見天朝的獨裁比南非要狠得多,惡得多,獨裁得多。
影片最感人的不是前兩部分:入獄之前,獄中,而是最後一部分,和政府談判出獄的條件和出來以後如何恢復被撕裂的南非。
這項使命只有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才能完成。
我不喜歡神話人,曼德拉也不是神,入獄前他就經常背叛他的妻子,所以他不是神,是人。
正因為是人,能夠做到這樣遠見卓識,這樣大度,所以才值得後人敬仰。
德克勒克來和他談判可以說誠惶誠恐,因為如果他執意於不和解,那麽南非將永遠是撕裂的,仇恨和復仇將會無限循環,曼德拉完全有理由選擇不和解。
但是他告訴德克勒克我要的比復仇多得多,我要和平,我要自由。
如果我不和解,我們必然要帶著恐懼統治,恐懼必然產生專制,產生獨裁,產生仇恨。
我們不需要這樣的社會。
能夠從一己之私跳出去,著眼整個國家的未來,並堅信只有民主自由才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這是曼德拉的價值,也是我們今天寄望與宇宙真理教的。
可他們有誰有這個前瞻和魄力?
I doubt!
刚刚在网上订购电影票的时候发现了一张电影票特别的便宜,是<曼德拉>,以前对曼德拉有一点点了解,所以想订了去看一下.然后我又突然发现,原来这个电影是一天有一排一场的而且是在中午12:00时,这意味着,电影结束了,我不能在晚上去看,可是中午去看,下午上班就会来不及.我突然一股深深的悲凉.人们愿意去娱乐,去不愿意去了解一位伟人. 纵观电影排场,小时代等排的都是满档,一直到夜半12:00。
从前看英雄传的时候,记得上面有一句话,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英雄去拯救我们的心灵.常常在微博上看到一些说我们不关心马航,不关心越南对中国人的欺负,不关心钓鱼岛,我们大量转发的是力宏结婚了,王菲离婚了,文章出轨了…. 从前我是不屑这些言论的.因为我觉得说这些话的人一定也转发了文章出轨,因为生在娱乐时代 ,我们好像必须要每个人都有一点那么个娱乐精神才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一天没有的搞笑段子就觉得呼吸困难.当然,我觉得搞笑没有错,我曾经问过一个同学,为什么我总会有一些时间想要去看一些笑话之类的东西?他说:因为这是你心灵空虚的表现.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会有那么一点空虚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只要我们不是美国总统,只要我们不是每分钟都被工作围绕着,我们都会无聊,这是无可厚非的.有人说心灵鸡汤是没有用的,但是我觉得它至少会在那一瞬间,让你心温暖一下,让你有10分钟去努力的热情.我突然 想起,那个我们都还有梦想的时候.
这部电影timing赶得太巧。
「人」之一字。
一撇是与外界的关系:体现在他跟父母、族人、前前妻、前妻、妻子(本片中没有介绍,但Mandela于98年再婚)、儿女、战友、政敌的互动上,参与反种族隔离、致力民族和解、推行民主观念的运动上。
一捺是与自己的关系:表现在他从部落王朝继承人,到法律学生(因抵制学校政策而被退学),然后投身政治运动,从非暴力运动走上暴力不合作,度过铁窗生涯后又倡导原谅,每个过程的性格与思想变化。
而这两笔又相顶互缠。
尤其是对于影响世界历史的政治人物而言,时势需要英雄推进,英雄也因时势而改变。
这两者又未必善始善终,一个瞬息间,今日的英雄或就此扬尘于历史,或成为暧昧不明的角色。
越是与时势并肩而行得久,人物本身越多大环境诱牵下的变化,历史车轮与螳臂之力的故事就越斑驳。
想要塞进一部电影的容量里就越难。
对于「南非最伟大的人」和其所象征的「反种族隔离运动」来说,那是根本不可能。
别说143分钟,就算像Abel Gance那样烧上6个钟头也未必够用(那部能把人看出褥疮的《拿破仑》也只讲到雾月政变)。
贪多本来已经嚼不烂,更何况还有避讳。
这部电影的素材取自Mandela的自传《通向自由之路》,讲述了他从一介社区律师成为南非总统这历时三十年的故事。
人给自己作传的时候,总是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回避一些不利于自己的尖锐问题。
Mandela的家庭关系处理得非常不好,他的后人们现在还会家产等问题打得头破血流。
另外他虽然极具领袖魅力擅长煽动性的演讲,是非常好的「形象代言人」,但是缺少执政的经验和天赋,在短暂的总统生涯中并没有解决太多实际问题。
ANC自组建起内部就存在问题。
94年后四度赢得大选的手段也并尽光彩。
现任总统祖马,对国际政治略有关心的同学应该都听闻过此君干的许多「好事」以上这些「太阳上的黑子」,太阳本人不愿多加注脚,电影为尊者讳也自不作私人解读。
这是给政治人物拍传记的另一大难处:不能像对付阿桑奇那样随便埋汰。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后,对Mandela这个人物的理解其实跟通读一遍他的维基没差。
简单苍白的两个字足以概括——伟人。
除了跟几个骨肉皮风流过之外,剩下就跟我朝教科书上走下来的一般无异。
其实教科书不是说不可以拍。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少年纵使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性,至少有个快意恩仇的故事。
假如把Mandela加入ANC,以及在反种族隔离运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和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转变与成长,都做得更加丰富一些,加上他与前前妻的矛盾、前妻的爱情故事和时代大背景的介绍衬托,本片完全可以在庭审那里结束。
亦不失为一部漂亮地煽动「自由平等」主题的革命人物传。
Mandela余下人生的再拍续集2和3都足够了。
但是编剧应该是平时没有看人物传记的习惯吧,居然托大挑战mission impossible,把监狱戏和狱后戏一股脑地都塞了进去。
Mandela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变化是在监狱里完成的。
他在狱中拿到了函授的法学学位,在狱警有针对性地折磨虐待中锻炼了意志,也学会了宽容与原谅,并和一些狱警建立了友谊。
这些变化固然剧烈富有戏剧性,但都是「内在」的,也即是全在「人」字的一捺上。
终年不变的生活环境和跟外界几乎为零的交流,极大削减了通过对白和事件来呈现人物变化的可能性。
在他服刑的二十几年中,国际局势、南非政治、Mandela本人在铁窗的两边同步转变。
铁窗外在形成令他能得释出狱并担当总统旁白的时势,铁窗内在养成未来能力扶大厦于不倒的英雄。
这两个对于「狱后」一段来说至为重要的桥接,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在剧情发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何坚持不使用旁白这一多快好省的解决方案?
因没有人物OS,Mandela的变化体现不出来。
侧重点自然偏到了仍然在大环境中活动的他的第二任妻子Winnie身上。
本来构思也是好的,想从她的转变中展现出整个南非黑人族群对白人的不满,从而为第三部分——种族和解——涂好底色。
可惜点出影片总领主题的第三部分,也是全片最弱的部分。
因缺少背景信息,人物形象也没有塑造丰满,甚至连ANC的主要纲领,Mandela与其小伙伴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居然展开到此刻对观众也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交待。
Mandela用一通演讲就彻底解决暴力冲突、用两三句话就说服ANC分权,这些情节简直是像游戏bug一样的存在。
充满了「存在即合理」的狂霸酷拽炫之气。
而在情节人物交待上互相断裂的第二与第三部分就此忘了苦逼风雨中的第一部分,在片尾如同我们军训进食堂前喊口号一般有气无力地说了一通「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这里终于知道使用旁白了,之前干什么去了?
)——其实这个道理我不用看《曼德拉传》,我在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唉。
如果没有读过Mandela自传,或者不乐意去读的同学,倒是可以把本片当成「精缩版」来看。
-------观后感结束的分割线-------就时势和英雄之间的关系来说,大局总是「即时」地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这种影响或会维持到个体死亡为止,反过来,个体的行动对大局的影响只能是一时的,能够影响历史车轮方向的,只有思想。
所以就这些看我们看过传记的现当代政治人物来说,个人觉得甘地是唯一具备「伟」属性的(「口号」跟「思想」之间不是等价)。
而Mandela则是「标志」性的。
他在入狱后,并没有再对外界产生影响下,只是其形象成为运动推进的「旗帜」(类似Hunger Game里的Mockingjay)。
在这场反种族隔离运动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南非世界杯那天一开始都没有资格坐在主席台的Frederik Willem de Klerk,也就是决定废除种族隔离并释放Mandela的南非最后一位白人总统。
无论他做出这些决定的动机是什么,能够审时度势地寻找联盟,解决问题,并且不吝手上的权力,得到我对政治家的最高评价:pragmatic。
比起「大家都学会爱」吧,这种听起来很美但没有实践价值的空话,普及教育和减少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才是最实际调解民族矛盾的政策。
然Mandela亦是个了不起的人。
就在去看这部电影的路上,正要出地铁站的时候,远远张见有个年轻人倒在出口处。
旁边围了几个人正在查看他的情况,应该是已打电话报警了——我就这么想着,差点就从他身边走过去了。
我是在跟低烧斗争了一下之后,才回头拔腿狂奔去找警察——周日info关闭,但我记得在过第一个传送带之前有跟几个制服蜀黍擦身而过。
未果后上到地面求助,一打眼就看到pompier的车,才要喊人,已经有人比我先一步上前。
在进影院的时候还在想——要变成自己昔日所不屑的那种人是多么容易,只要多一秒,多跨出一步。
这也是我不愿意跟人类发展出太亲密关系的动机之一罢——落只需坠就可以了,而升却要用攀的。
Mandela身陷的不止是囹圄而是敌意丛林——影片隐去了许多他在监狱中受虐的重口味。
被褫夺的不止是自由还有人格尊严。
而他竟能在二十年中向上攀升,实在难能可贵。
不太喜欢
2014/2/14 19:10 BC
完全按照曼德拉自传的剧本,他在狱中依然坚持跑步,坚持俯卧撑让人印象深刻…
没有人天生就会仇恨另一个人的肤色,人们在生活中学会了仇恨。但生活也可以教给人们爱,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爱才是他的本心。
无聊
就当是补脑历史知识了
拍的中庸偏下,这么精彩的人生拍的如此平庸,女人就得是仇恨的、偏激的,也是无语
可惜了
观影可以省去阅读#曼德拉#自传的时间,看的这个版本字幕组做了大量的案头(维基、自传阅读)工作,补充了很多背景知识,简直就是慈善粉丝团。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人物有争议的种种(暴力、毛主义、婚姻情感)都未避讳。
还不够深刻。人物传记这样拍算是平铺直叙。少了力量感。
把政治用这种善恶对立的二元模式来拍,本来就是一种幼稚。可惜了各种标准之上的硬件设置。
劳资从没见过我那张选票长啥样
挖掘的不深,浪费了一个好题材。没刻画出他的主要思想,也没有梳理出南非黑人争取政治权利、平等权利的历史。
好风流的曼德拉哦 看此片是因为U2在奥斯卡演唱的ordinary LOVE
这哪是非暴力的成功,这就是西方暴力的成功,曼德拉出狱说的话基本可以翻译成:要打打不过,何必拿自己的生命去换所谓的国家独立的未来呢?太痛苦了,能得到什么就是什么吧,独立了也不一定富强,干脆就这样吧?
一个把发达国家干成第三世界国家的人,还能被称为伟人?其实,这种事情我也可以做到
a long long walk to freedom... but people are taught to love, 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ally from the human heart.
有些人的成功是要靠一些运气的。曼德拉年轻时候的捣蛋不守规矩,结果被抓去坐牢。幸而未死。27年几乎与世隔绝,出来后就已经是全民偶像了。不知道他自己想到了这个结果了没有。以后的路就好走的多了,他也再没有让人们出乎意料
再伟大的男人 penis都是会出轨的 对于曼有多伟大的描述跟不上
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