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优点:专业人士眼中良心作品,有风格,有故事,多段叙事,回忆加蒙太奇剪辑,音乐和色调都很漂亮,演员也各司其职,都算本色演出,就是擅长的区域。
缺点:故事没有内核,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主角撞死人,先想跑,后来自首,再了解到死者妻子,然后见色起意想帮助死者妻子,最终顺藤摸瓜,救赎自己。
然后感觉那种朦胧故事,没有拍出来,就是你讲了笑话,有一个梗,本来应该你一讲,大家都笑了,但是现在的感觉就是你在读笑话,没有梗了。
总结:我算阅片量比较高的了,反正觉得不惊艳,普通人看的话,很容易睡着,有种既不是特别文艺又不容易懂。
不推荐一般人看,但是单独把一些片段拿出来放短视频平台,反而很惊艳。
为什么呢?
因为整体控制能力还是差了,感觉支撑不到这么久时间!
先说这是一部期待已久的年度片。
也不能说失败就是…无聊满汉全席的配置端上来份蛋炒饭食材全拿去炝锅了就这,拿隔夜饭炒它不香吗而且食材还是各家各户借来的这融合的百家味呀…梦幻卡司,以为再不济也会是《山河故人》里董子健和张艾嘉未说完故事的更裸露表达潮湿的气候混合着赎罪、犹疑、折磨、解脱的复杂心理衍生不能细说的情欲这多有戏剧张力啊看完预告几乎已经预定年度佳片的一席了更粗暴的说张艾嘉的再次出现已经可以预定一席年度佳片了所以有多少期待现在、就他妈、有多想骂人(骂人是不对的,看电影不能骂人,除非忍不住…一部东拼西凑的大师仿写片我看到有些朋友影评:再现很多知名大导 锡兰、阿基…我阅片少就说说我熟悉的吧大概就是打翻了墨镜王的调色盘闻到一股浓郁的科长味道又放了点毕赣当佐料以下是剧透:失去独子对老公几乎无感情用煮饭、做家务来填满不知如何消遣的时间对生活毫无期待的妇人一次又一次的播放「are you lovesome tonight 」路边大排档有一首没一首的靠客人点唱的才有活的盲人歌手一次次的唱「are you lovesome tonight 」强行文艺真的要不得除非装逼到底中途又加一些自觉幽默的点子不知所谓我当时想,这是宁浩拍的?
看完骂了他回来一看,不是歉疚劲还没上来看到他是监制好嘛,骂也不亏埋了伏笔又说不清楚故事配置到位了又怕拍不够逼格各种佐料都来点呗爱情少许犯罪得整上文艺有了幽默不能少啊动作再添点呗到最后什么都有唯独剧情落下了最后,灯光和摄影已经超过了电影本身的时候这种美徒有其表以上。
很偶尔看电视偶遇这部电影在地方电视台播放,还是比较认真地看完了全片。
情节还是挺抓人的,色彩叙事很有风格所以一下子抓住了要换台的我。
看完整部电影梳理剧情的时候觉得…还是有点莫名其妙,是视听大于故事的电影。
不知道是电视播放删减还是收视卡顿觉得剧情不是很连贯,那个黑衣黑帽的人怎么从彭于晏一出火车南站就能跟上他?
他怎么知道就是彭于晏带走了钱😐。
再说一下视听语言,电影剪辑叙事很喜欢先放后五分钟的故事再后放前五分钟的故事,这种很近临的时间线打乱感觉有点……大可不必😂,可能是想多视角地叙事,但在观众反应过来这就是这件事的前后五分钟还要故意反着讲后,就觉得有些剪辑太过。
导演在这部影片很浓烈地运用了红色灯光(觉得这个和事实场景不是有特别大的联系,发生地在广州,且主人公也不是住在什么红灯区,为什么全片一涉及紧张情景大都是红色的光),影子,镜面,聚光灯,以及出现了多次血喷溅在彭于晏脸上的画面。
这种风格手法一开始觉得比较抓人吧,但是后面觉得能看穿导演美术这种“技巧”,这种拆穿感给影片欣赏打了一些折扣。
彭于晏在这部影片突破了一些他在我心中的以往形象,瘦了很多,肌肉消去为了配合人物露出消瘦的骨骼,可能这部电影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转型吧。
对他印象还是挺好的,是个踏实于作品的演员,也期待他之后作品。
采访人:张也奇(影评人,电影研究青年学者)被访人:赵秉昊(《热带往事》编剧)原文链接:【西部影谈】特别关注 | “王学明是一个无法行动的人”——《热带往事》编剧赵秉昊专访
欢迎关注西部影谈公众号电影《热带往事》有非常吸引人的明星班底,海报上彭于晏和张艾嘉的这对充满张力的组合很难不令人产生遐想。
在端午档期前,《热带往事》曾位居院线排片量排行的首位,很多媒体也在票房预测中也认为这部带着“悬疑”、“犯罪”、“惊悚”标签的影片带有档期票房冠军相。
然而,《热带往事》的面纱只有走进电影院完成观影后才能真正揭开——这其实是一部在叙事和镜头上都非常有野心的艺术片!
虽然可以估计到国内票房成绩可能会比预测结果打个折扣,但这部影片可以激发起一个迷影者最快乐的体验,去揣摩,去回味,或者纯粹的享受画面的质感,场景的氛围。
从影院出来,耀眼的阳光让我眯起眼睛,脑海中不断蹦出一系列的问题。
叙事结构应该如何理解?
似乎是一种套层式的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的相互参照:大的框架总体而言是一个倒叙结构,但构建回忆讲述的部分就是各种好玩的非线性叙事手法,我看到了大量的闪回、定格、同一场景不同视角不断对故事进行补充乃至推翻的重叙、不同时空的拼贴。
镜像美学的意义指向如何?
《热带往事》中潮湿、闷热、不安、失格的南方一下让我想到《地球的最后夜晚》、《南方车站的聚会》,还有去年的《除暴》。
90年代的南方城市成为了近几年年轻导演们集体关注的空间。
对那样一个严打时代的广州,影片的呈现是多么迷人!
日常生活的层面可以看到广府文化的传统脉络一直没有断,另一方面它又有非常新鲜躁动的一面,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香港和东南亚的各种渗透,这两者都指向了一种与传统中国文化和新中国意识形态都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一种类似淘金时代的社会氛围,对金钱的追逐,秩序的崩塌与重建,丛林法则等等……王学明是谁?
在遭遇偶然事件之前,身体里有没有住着一个沉睡的亡命徒?
他最后的自我救赎,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妥协,还是内心力量的牵引,或者说,是一种负罪感的升华,一种俄狄浦斯式的甘愿为自己无心的过失而付出代价有的古典英雄色彩?
王学明、他的女朋友、盲人歌手、警察、老梁、梁太、杀手、东北人,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甚至除了警察,也没有什么明确而体面的社会身份,这些人物构成的群像是一群茫然而孤独的边缘者,这是编剧的刻意处理吗?
从一开始的故事创意,到构思和执行的具体过程,编剧想写的这群人,这个故事,这个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热带往事》的编剧赵秉昊。
赵秉昊:双语作家、编剧、创意制作人。
电影作品入围戛纳电影节官方特别展映单元,柏林电影节创投单元,戏剧作品曾在纽约、东京、伦敦、阿德莱德、台北等全球多地上演。
曾获国家艺术基金,全球泛华青年剧作家等奖项荣誉;Q: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你写作这个故事的缘起?
导演曾在访问中提及故事最初来自一个真实案件,你们是怎样由这个素材出发,一点点演绎出了整个故事?
A:写作的缘起是导演拿着一个新闻故事找到我:一个车祸肇事者接近受害者家属。
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想写一个故事探寻这种凶手的心理以及和受害者家属直接产生的关系。
在发展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又加入了关于“真相”究竟可以是什么的探讨。
Q:你觉得这个剧本中最核心的主题是什么,它和原来的现实素材之间的关联性在哪里?
A:关于主题,我在很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尝试去探讨“孤独”这个母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不可靠近、无法交流、事实无从寻觅,电影的前半部分最终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Q:能不能谈谈你在叙事上的构思,剧本中整个的结构是如何设计的?
影片有复杂的结构但是还是可以清晰的还原事件,有趣的叙事线和纹丝不乱的情节链条,是怎样同时保证的?
A:关于剧本层面的叙事,和最终剪辑的版本不太一样,剧本是从三个视角还原故事的(学明、梁妈、警察),警察的部分因为时长等等问题在最终剪辑时被削减了一部分。
Q:警察的视角能不能展开说说?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世界,这个警察对老梁之死这个案子的态度如何的?
A:这个很复杂了,很多事情也是一部电影完成过程中不可避免都会经历的,这里就不谈了。
最初的设计还有警察的感情和生活部分(案件对他产生的影响), 但最后的版本都删掉了。
Q:讲讲你的王学明。
A:关于王学明这个人物,在写作的过程中,非常明确的一点是他是一个无法行动的人。
这就是我想表现的人物特质。
因为他是个无法行动的人,所以电影其实是关于如何表现他的内心的。
故事里有许多内心焦虑的外化的场景,除了和梁妈的交往那一个部分,他的整条人物线索也几乎全都是内心焦虑的外化而非其它。
Q:身边的很多男性观众在耿耿于怀,为什么影片中没有让王学明和梁妈在那个修电梯的下午或者英雄救美的晚餐后发生关系,彭于晏和张艾嘉的床戏可以让票房更值得期待不是吗?
但影片非常克制,两个人的关系一直保持着不确定性,复杂、暧昧、多变而且隐含了很多阐释空间,比如甚至有的观众已经解读出了案件的真相是梁太买凶杀人虽然中间失去了对王学明的控制但最终依然全身而退……作为编剧,你是如何理解和构建王学明和梁太的关系的?
除了性张力,这一对人物关系最吸引你的东西是什么?
A:在剧本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探讨了学明和梁妈关系的多种可能。
在初版的几稿剧本中,梁妈和学明既像母子、又像情人,又什么都不是,最终只是两个孤独的人。
在拍摄时,导演也拍摄了多种关系,但也是在最终做了取舍。
这个故事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梁妈和学明的关系,这是我喜欢处理的问题。
Q:盲人歌手,和东北舞王,他们的形象是如何设计的,除了主题性的隐喻功能,有没有对90年代广东社会现实的指涉?
A:是有的。
盲人歌手的设计来自导演,东北舞王来自我。
这些人物其实就是想体现九十年代那种社会和文化层面混乱的感觉。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是猫王的老歌,之前杨德昌导演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用过这首歌
Q:你对中国南方,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广州如何理解?
影片里的南方氛围是非常准确和精妙的,但其实你并不是一个南方人,场景和事件中的南方在地感,你是如何实现的?
A:《热带往事》的导演温仕培是广东河源人。
影片呈现的空间是他的老家。
Q:你们都是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导演及编剧专业的MFA对吧?
A:是的。
我其实不是南方人,所以最初开始创作的时候,我就专门飞到了导演的家乡广东,感受着南方的潮湿和闷热。
我就在那个特定的空间里开始了最初的写作。
Q:这个片子里面似乎可以看到很多类型的元素,国内的宣发也是五花八门,悬疑、惊悚、犯罪、情感等等等等,但我的观感是《热带往事》挑战类型的意味还是很明显的,应该被视作一个反类型的尝试。
所以,你在写剧本的时候,有类型的追求吗?
是想尝试类型的杂糅还是干脆就是在挑战类型的规则和边界?
A:对,在创作阶段,我们经常会讲叙事中的ambiguity、unreliable narrator,强调这些原则。
在剧本创作的最初几稿,我们也尝试加入这些叙事技法增加故事发展的不同可能,虽然后来这些东西在最终呈现的过程中被简化了。
关于剧本的类型,我们在最开始创作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类型元素,本来我们只想做一个小的东西,后来这个项目变大了一些,也不得不加入一些悬疑的类型元素。
Q:这里面就有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电影就是典型的有多少钱决定怎么拍的,这个题材和你们期待表达的主题有没有因为要加入类型元素或者市场化的程度更高而发生了偏离,项目过程中资本性质的变化有没有使最初的故事和成片间出现裂隙?
A:这个回答只代表我个人,嗯,其实片方加入之后确实会影响成片的方向,用多少预算和什么样的演员从大方向上会对最后成片的呈现方式产生影响,毫无疑问。
但我也觉得现在的成片方式是好的,如果说裂隙就言重了。
Q:对,这个问题其实是我就是想了解一部作品——特别是对你和导演来说都是处女作——从小到大的过程里面,你们是怎么把握自己的核心概念的。
面对投资方的要求,面对市场的现实语境,你有没有舍弃或者权衡?
A:其实片方并没有具体的要求这个片子需要变成什么。
大多时候是创作者内部需要对影片和片方同时负责,在商业和艺术追求寻找平衡或者说是某种和解和妥协。
我最初想象这部电影的模样可能是更慢的、更关于人的。
原本的故事和人物关系比现在复杂的多,如果说舍弃的话,就是最终成片做了一些减法。
但我觉得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这种简化也是正确的。
项目刚启动时主创团队的合影(左起:制片人王婧、编剧赵秉昊导演温仕培、 编剧王一诺)Q:最后一个问题想回到你身上来。
《热带往事》应该是你的银幕处女作,未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这部影片的成功会改变你目前的生活状态吗,在996和下一部作品之间,你的期待是什么?
A:我觉得没有其实。
我写到现在,越发觉得写作本身是自身的修炼。
我之前也写过许多别的项目,后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项目没有最后进入到制作阶段。
我现在更多时候是互联网打工人,在做一个游戏IP的 Lead Writer。
我其实也从编剧这条路上又往旁边的赛道走了一步,做游戏IP,是一种跨媒介的讲故事。
但我的感觉是,现在的工作并没有远离创作,相反更接近了,之后会有更多的作品通过不同的媒介与大家见面。
赵秉昊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西部影谈
还记得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么?
还记得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吗?
《热带往事》就好像这两个电影糅合在一起的怪异产物。
《热带往事》不是犯罪片,而是披着犯罪片外衣的反类型艺术片。
想玩“反类型”,对于经验不足的导演来说是非常冒险的,玩不好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装。
很可惜,《热带往事》里面没有惊喜。
既然打定主意“反类型”,那悬念、戏剧冲突、感官刺激什么的,就要能掐就掐了,因为这些东西不够艺术,不能满足导演的野心,所以就要在你刚看得起劲的时候掐断,比如彭于晏撞人之后掐戏,切到张艾嘉老年生活的平淡日常;彭于晏和歹徒扭打在一起就掐戏,切到老保安听章宇翻唱猫王的老歌《ARE YOU LONESOME TONIGHT》(选择这首歌也是为了反类型而为),导演想方设法不走“低端类型片”路线的雄心壮志,值得大家的勉励。
很多观众在某瓣上留言,对于张艾嘉和彭于晏没有发生感情戏感到错愕和失望。
影片用了一半的篇幅安排了两人的互动,但却对于剧情的推进毫无作用。
彭于晏接近张艾嘉是为了赎罪,那张艾嘉呢?
这么个奇怪的、“修空调的”人,在她老公被杀后接近她,如果她对其毫无兴趣,那又和他在一起干嘛呢?
好吧,就当这也是反类型的一部分吧!
如果两个人真搞在了一起,那不是太“低级趣味”、太“俗套”了!
不行不行,干脆拉倒吧!
所以彭于晏帮张艾嘉追凶,一方面是为了赎撞了她丈夫的罪,一方面是出于阶级感情,其他的什么歪心眼子都没有。
如果你因此差评,只能说明你欣赏水平太低!
还有很多观众留言,质疑彭于晏的演技,咱还真别错怪人家了,反类型片里怎么能突出演员的表演呢!
任何对于戏剧性的强调,都会让电影变得庸俗、变得类型化,而大大降低其艺术性,最好越“不演”越好,越“自然”越好,这是导演在做减法,和演员的关系并不大。
事实上,《热带往事》的剧情全靠类似希区柯克[惊魂记]的刮擦性音乐来推进。
其实这个音乐做的非常“类型片”化,与影片整体的“反类型”基调毫不搭界,既然反类型,那就要在紧张的时候放欢快的广场舞音乐,或者干脆去掉音乐,不让功能性的BGM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性。
本片还特别费眼睛,金黄色的滤镜、大红色的滤镜轮番使用,白天是“金色年华”,晚上是“致命诱惑”,让我感觉好像进了影楼。
反类型电影经常能给影坛带来惊喜,比如哈内克的《趣味游戏》,比如罗伯特奥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或者昆汀塔伦蒂诺的《杀出个黎明》,甚至动画片《怪物史瑞克》,都是不走寻常路的经典示范。
《热带往事》乍看起来很美,但是金玉其外,空壳一个,除了磕磕巴巴地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案件外,空无一物。
说到底,本质只是一部不成功的类型片而已。
一年半后终于和刘小姐有机会去看了一个电影《热带往事》。
上一次和刘小姐在影院看电影应该是疫情前的《美丽人生》,不同的是这次都是刘小姐买单,不花钱的感觉大于本次的观影体验啊【这里有大笑三十声】,因为电影太一般了,套用豆瓣友邻的话是:《热带往事》距离《南方车站的聚会》中间隔着十个《地球最后的夜晚》。
《热带往事》的英文名叫【ARE YOU LONGSOME TONIGHT——今夜你是否孤独】,两个名字看完电影之后都觉得很扯。
中文名我能理解,在这城中村、筒子楼林立的南方湿热的气候里回忆的一段往事。
但是英文名,如果只是为了配合猫王那首歌,只能说形式大于内容。
如果说人物状态,这就是耍流氓。
电影卡司阵容挺好,章宇、张艾嘉、王砚辉、彭于晏,但是这个卡死我完全没看出什么碰撞的效果,特别是章宇和王砚辉,白瞎。
而盲人歌手章宇,如果杀手也是他,这电影要比现在有意思多。
电影有两条主要的时间线,一条是彭于晏的,一条是王砚辉的,中间还有章宇的回忆、张艾嘉的回忆。
整个叙事结构也符合“往事“这词,各种非线性叙事叠加。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这些年所谓的处女座,新人导演都喜欢用非线性叙事,谈视听风格,然后构建出一个破碎又完整,碾压一部分观众智商,又让一部分观众觉得果然如此,叙事上只要能自圆其说,结果都不会差。
但实际上,真的是似是而非,学马像驴罢了。
那些所谓的试听啊,摄影、色彩的探索,说实话,故事都没讲好,你和我聊艺术?
别扯淡了。
电影从彭于晏即将出狱的回忆开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空调修理工的小彭某天晚上开车途中撞死了一个人,恐惧令他肇事后逃逸了。
在一场大雨中看到某阿姨(张艾嘉)手握寻人启事,通过和卖瓜群众的对话,让他明白寻的人也许是他撞死那位。
良心的不安让他尾随到阿姨家附近,故意弄坏阿姨的空调,第二天上门维修,光明正大的接触了阿姨。
在接触的过程中最终向阿姨坦白了自己是撞死她老公的凶手,可是阿姨说她老公死于枪伤,让小彭迷惑了,不是我撞死的?
为了调查清楚真相,小彭接触了盲人歌手(章宇)得到重要线索:火车站的储物柜、钱、杀手、枪等。
后来到火车站储物柜取到了阿姨老公提前寄存的钱,悄悄的给了阿姨,结果在我党英勇伟大执法机关的层层布局及排查下小彭最终还是被王砚辉抓捕入狱了。
电影的结局,是电影的正序,2005年,社会环境一别热带丛林里的蛇虫鼠蚁,鱼龙混杂,阳关明媚,楼白街净,小彭出狱了。
阿姨依然一个人,和舞伴跳跳舞,买买菜,做菜还是一个人吃。
至于观众期待的小彭和阿姨发生点什么,电影没有交代。
电影只有97分钟,不长,也不精致。
结局的字幕也不意外,都习惯了,就当没字幕看就好。
而导演想要在国产犯罪片或者说国产类型片中做出点新东西,中间真的还隔着好多个《地球最后的夜晚》。
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大可不必。
有一个导演在星级饭店的厨房里做了一坨屎他撒上调料,摆上鲜花,加上滤镜装进王家卫、杨德昌、大卫芬奇、刁亦男、毕赣等人亲笔签名的盒子里喊大家来吃虽然这还是一坨屎但真的有人觉得这屎好吃!
有人称之为炫技之作,我认为连炫技都算不上,因为它毫无技法可言,不知所谓的运镜掩盖匮乏的镜头语言,忽快忽慢的剪切暴露杂乱的叙事节奏,氤氲暧昧的滤镜充斥拙劣的艺术审美,据说导演还在摄像机上套了丝袜,如果这样就是作为导演的“技法”,那袜子店老板早把马丁斯科塞斯顶下去了。
炎热的夏日到影院观看《热带往事》,得庆幸影院里的冷气开得够足,否则电影里那股燥热、炙烤、粘稠、聒噪的南方夏日的压抑氛围,可能会让观众也不禁焦躁起来。
《热带往事》海报1997年南方夏日这样一个夜晚,年轻的空调维修工王学明(彭于晏 饰)开着一辆破旧的车准备赴约,一头挣断绳子跑出的牛挡住车的去路。
王学明只能拐道,点火抽烟的瞬间分神,车辆发出巨响,王学明的鼻梁骨被撞出了血,他撞到人了,并且逃逸。
电影采取倒叙手法,观众已事先知道王学明被关在监狱,但无从知晓,人是不是他撞死的?
逃逸的他是如何入狱的?
王学明(彭于晏 饰)车祸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王学明犹如某一具行尸走肉,他的灵魂似乎从身体里被抽出,他寡言、走神、失眠。
彭于晏特意为角色减重32斤,形销骨立、拉碴的胡须、偶尔无神的双眼,让王学明有一种濒临崩溃的脆弱感。
但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的他,又是警觉的,发现危险来临时他竖起敏感的神经,散发出狠戾而危险的气质。
疲惫的豹子仍然是一只豹子。
彭于晏为角色减重王学明是难以名状的人物,他脆弱与危险并存,时而狠戾又时而温柔。
唯一可以笃定的是,他是孤独的。
电影里除了偶尔出现的女友外,观众无从得知他的社会关系,大多数时候,他形单影只,在有着不断滴水声的肮脏混乱的出租房里,挨过一个又一个孤独且煎熬的时刻。
车祸成了王学明的梦魇,这是他仍保善良的症候,他区别于电影里的冷酷杀手。
王学明多次回忆起撞人时的场景,每一次撞人的回忆各不相同,就像一个做错事的人,无数次在后悔中想象着去改变错误。
王学明的记忆也是电影的叙事结构。
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多时空叙事。
正叙、倒叙,各种手法看似随意又有序地穿插,甫以如梦如幻、湿热不安的视听语言。
这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台风到来前那个迟滞的午后,昏昏欲睡,亟需一场大雨带来片刻的清醒与清凉。
惊恐中的王学明《热带往事》是带有一定观影门槛的电影。
对于非文艺片爱好者的观众来说,慢节奏的前半程是不小的挑战。
虽然电影充分发挥了“电影是做梦的艺术”的魅力,但南方燥热难安的梦境,的确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沉浸其中。
也许是好奇,也许是怜悯,也许是被她犹存的风韵所吸引,王学明慢慢靠近他撞死的人的遗孀梁妈(张艾嘉 饰)。
有人说张艾嘉是中国版“伊莎贝拉·于佩尔”,这真是恰如其分。
这样的年纪仍然优雅、漂亮、温柔的女演员很多,但张艾嘉是鲜有的能够在大银幕上流露出一种坦荡的女性性吸引力的。
不要误会,这不是以男性凝视的眼光看待女演员,而是想说明张艾嘉构成对“少女感”的一种挑战——年纪与性感并非负相关关系。
梁妈(张艾嘉 饰)所以《山河故人》里,似乎也只有她能够与董子健演情欲戏。
在《热带往事》里,观众同样隐隐期待着她能够与王学明发生一点什么,因为所有的氛围都到位了。
玲珑的身体曲线,垂下的肩带,脸上渗透的汗水,伤心的过往与不为人知的孤独;这时突然闯进一个精壮的男性,瘦削掩盖不了他五官的帅气,并且他们莫名的投缘。
发生点什么是水到渠成,不发生点什么也仍然暧昧不明。
两人的关系微微暧昧什么也没有发生。
反而是在敞开心扉后,王学明向梁妈坦言:是我撞死你的老公。
让王学明始料未及的是,梁妈说她老公不是死于车祸,而是有人朝他身上开了两枪。
冷酷杀手登场,章宇饰演的瞎子登场,《热带往事》进入了另外的叙事节奏,犹如从王家卫的片场进入某一部黑色电影的片场,视听语言保持着连贯性,观感上并没有很刺眼的断裂感。
电影后半部分传递给观众的紧张感——相信我,也许并不逊色于我们在电影里看一部恐怖电影。
年轻的导演温仕培的确有着压不住的才华,他将电影视听语言的魔力发挥到极致,凭着光影、声效的调度配合,让警察追逐杀手、杀手追逐王学明这两场戏,给观众带来出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极致惊悚。
子弹仿佛会打到我的神经上,以至于我一再捂住我的耳朵。
章宇在电影中客串瞎子豆瓣短评上有人写道:“上联:地球最后的夜晚,下联:南方车站的聚会,横批:热带往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括,因为三部电影都是典型的风格化叙事,视听语言上的作者性要大于故事本身的叙事性。
而这三部电影,也都与戛纳有缘分,毕赣的入围一种关注,刁亦男入围主竞赛,温仕培入围特别展映。
让人惊喜的是,《热带往事》是温仕培的首部作品,他才30岁出头,未来大有可为。
这几部作者性尖锐且鲜明的电影,无一例外都因为文本的暧昧遭遇两极分化的评价。
在批评者看来,导演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投注于视听语言的钻研,却忽略了故事本身,这让文本过于单薄孱弱。
这也是《热带往事》面临的最大争议:文本太单薄了。
电影的确在主题上没有太大的社会批判的野心。
就像电影英文名“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所寓指的,它更多只是想讲述庞大的都市里,漂泊的灵魂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南方的广州,可以发生在某个遥远的国家或地区;故事发生在1997年,也可以发生在2021年。
王学明因为半路上一头卧倒的牛人生改变,这种人生中的小意外每个人也可能会遇到。
电影虽然落在具体的时间语境里,但它讲述的是跨越时空的漂泊、孤独、羁绊和救赎。
当王学明出狱时,此前的颓唐邋遢一扫而空,白衣在身,又是清爽的少年模样。
就像一场燥热难安的梦境醒来,吹来一丝拂面的风,让人心旷神怡。
导演在这里跟观众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但没关系,哪怕梁妈没有来接他,但王学明奔跑在阳光里,露出微笑。
发生点什么是水到渠成,如果没有的话,那份暧昧也值得珍藏。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是新的感受,我其实没有太注意故事,而是在寻觅97年的广州。
我对热带的华人文化很感兴趣,马华文学笔下的雨林是富饶而危险的,而热带城市的华人也像生活在雨林之中。
那个年代的那片地是不太平的,但是有着致命的诱惑和活力。
热带的温度和湿度让这片土地繁盛,而这种繁盛也映射了那段时期经济年代的丛林法则。
从背景音的彩票,到广告的一夜暴富,从杀手到骗子,从楼下的成衣作坊到火车站的置物箱,哪里都是商机,哪里也都是杀机。
导演借辩论节目说得很清楚,文明是对兽性的限制,但哪个文明不是从兽性开始呢?
王学明在热带里被狩猎也狩猎别人,只有在放出来的时候才算被“改造成功”了,自然,那种潮湿的感觉也被“净化了”。
对彭于晏的形象感到惊艳,那股颓劲儿和狠劲儿都出来了。
但是全片粤语少了,而且警察那条线是废笔,删掉更好。
当然,要是没有加这最后一句话的压力也就没有其他什么事了。
导演还是心急了些,有些事情给的太明白,反而失去了味道。
但整体来说,很喜欢他的风格,希望看到他之后的作品。
看到最后,还是感觉,“Are You Lonesome Tonight”,说的才是这部片子。
恰逢这段时间有很多关于社会上戾气四起的新闻,片子中有些片段就更令人印象深刻。
开头就是一段来自监狱的哼唱,这段哼唱与最后落幕时震耳的片尾曲,有些默契,每次在剧情里有些恍惚时,总觉得,这是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的一部分,只是换了一种唱法而已,换一种唱法,可能是悲凉,也可能是悲壮。
不安这种情绪,是善良但无力的人,独有的,不忍伤害周围人,却总被无法左右的事情,推到了这一步,而且人生的巨变,可能就只不过低头找了会儿东西,这样的小事,决定的。
从旁观者看,王学明直接或间接结束的生命,有老梁,有民警,有影子杀手,甚至有房东,但归根结底,是老梁沾惹上的,如果不是王学明,这些人是不是也会在这段时间迎来生命最终的结局,你我都不得而知,但王学明撞上了,他作为主人公,别无他法。
如果王学明在开车撞人的第一瞬间就选择报警自首,可能老梁有救,但也可能因为火车站那袋钱,再次卷入风波,梁妈可能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最终选择走入湖里,而且走入湖中时,没人在她背后丢那块儿石头。
如果王学明在见到梁妈时,说出那句,“是我撞死了你丈夫”,梁妈可能未必直接劝他自首,但我们作为观众,可能也就无法跟随着王学明和梁妈的深入接触,了解到老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什么样的事儿,他们周围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个环境里的人,各自变成了什么样子。
作为广东人,对粤语是敏感的。
里面那对广东夫妇邻居的对话,说的人心里泛起波澜,“你积点口德啦,人家不容易的。
”这部片子剧情是薄弱的,中间穿插的悬疑气氛,四成是配乐贡献的,四成是摄影贡献的,一成是演技贡献,还有半成是剪辑贡献的。
但是这部片子情绪是饱满的,是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97年的广州那种,又火热又潮湿的氛围,在那里谋求生存的人,又黏糊又孤独的感受。
希望所有善良的人,即便孤独,也可以少一些苦,有一步算一步,尽可能地把这辈子走的远一点,像片尾的王学明,出狱之后,在阳光下,轻松地跑起来。
丑化东北人
从彭于晏的眉毛开始就有问题
墙上小广告,枪支边上同志交友!?哈哈哈(彭于晏不愧代言人)
精彩啊。。只是相信张艾嘉的选本眼光而已,没想到得到这么大一个惊喜。
混乱的剪辑和闪回,故弄玄虚的。两星分别给彭于晏和张艾嘉。
捧高了不好,在宁浩扶持的一众新人中,温导是进不了文牧野和路阳那一梯队的。对于新导演来说,把画面做好看真的不如踏实去说好故事。剧本是弱,这毋庸置疑,但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与编剧的能力强弱无关,映后采访温导说故事要致敬《疯狂的石头》,以成片结果来看这个温导叙事能力真的是不够好。人物单薄如纸,故事线也孱弱;让人可惜的是张艾嘉的戏几乎无用,浪费了好演员无怪她有意见;整一个故事就像空有皮囊的好看而没有美好的灵魂。摄制团队包括美术团队的功力很强,审美也在线,但是视听的调度上并没有看到温导异于常人的视听能力,完全没有当初看毕赣那样的惊为天人。失望还是居多,为了准备7月的片子我已经好久没去电影院看片,看完《热带往事》竟然让我有一种浪费了时间的罪恶感…
同意“上联:地球最后的夜晚,下联:南方车站的聚会,横批:热带往事。”这条评论。
奔着彭于晏来,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不知道是文艺片走的悬疑商业路线还是悬疑片走的文艺路线,就不太适应。内页说它视听效果和技术处理很好,但是关于导演手法炫技这方面我不太懂,更别提欣赏了,再加上今晚座位左侧的李姓朋友过于聒噪,观影体验不太好。抛开技术层面和风格,剧情对我来说确实挺清汤寡水的,不像我心中戛纳电影节入选片的水平,上文李姓朋友甚至直呼难看 大叫晦气。不过秉着对彭于晏和大片的尊重,我给四颗星叭
某种意义上的超级反面教材。混乱的一比的视觉元素堆砌与差到爆的内核呈现让人真的没法夸。
一味的渲染气氛,在剧情上却不着笔墨,看着直让人捉急。
個人覺得比南方車站好的點在於沒有南方那種刻意的獵奇感,整個作品不諂媚,故事存在合理性。缺點在於劇本較弱,懸疑色彩其實不算很濃厚,倒是張艾嘉和彭于晏兩個角色的人性倫理部分更值得去寫。很喜歡影子殺手那一段,鑰匙的聲音營造了極佳的恐怖感,令人不寒而慄。演員方面張姐最佳無疑,嫵媚多姿、風韻猶存。
大闷片,除了气质一无所有
一看就是新手拍得,学习痕迹挺重的,故事老套,浅尝辄止,但光影不错,值得鼓励
当时写的标题是《坏猴子的奢侈品》,刚看了一眼票房,真的奢侈。看完以为是两个多小时的片,心想怎么敢拍这么长,再一看条目,原来只有97分钟。张艾嘉获得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吃饭、发型,甚至完成了转变。王学明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愿称为剧作孤儿。警察、盲人歌手、女朋友、杀手,一起组成孤儿院。或许就是薄在这里吧。宁浩那时候拍多线叙事,角色纷杂,也都可以有个性有人物。新人导演可以学学?我可能没看懂/欣赏不了吧。
点映@英皇。温仕培有点低配程耳的味道。气势非常足,无时无刻对燥热的描摹,极具年代感的服化、色调与音乐,打乱时间线、多视角的叙事有新意,唯独对人物内心孤独与挣扎的刻画总在原地打转,可能还是文本信息量太匮乏所致。不知能不能算(暴瘦的)彭于晏的转型之作,占据大量戏份也挺抢眼,除他和张艾嘉之外其他角色就略显单薄了。
确实是Wild Bunch喜欢的那种中国电影,虽然是导演长片处女作,但导演意识非常强,声音尤其出彩,一直用声音去还原男主角在极端情境里的极端情绪。这部电影表面上是用类型片化的犯罪故事来包装,但导演的野心却在如何借助视听技巧去完成风格化的叙事。他用男主角的回忆重新构建叙事,用情绪来主导故事,重回记忆现场,湿热的环境,低照度的摄影,霓虹灯色的打光,加上时刻跟人物心理变化同步的声音设计,都在强化导演一心追求的那种风格化的叙事。片子跟《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一个类型,不过刁亦男雕琢于复杂的视听调度,温导是如何用视听技巧手段去辅助并强化叙事。对于这个类型的电影,导演在视听语言探索永远比故事更好看。当坏猴子遇到这样的新导演,化学反应还是挺奇妙的,宁浩竟然让新导演这么玩。
张艾嘉是仙婆吧!68岁!
+ 那段电筒光源的行走视线:还原了某种夜间失明的照度均等。而霓虹则是不安的叙事暗语——斑驳的城市街景=暗沉肤色的夜行动物,让坏死的器官驱动着;完成一次通透的毒素排放。大雨、热浪、伤疤(广州是具濡湿的尸体,漂浮在发黄的河边.
不洗澡的彭于晏也还是让人想睡。
垃圾电影,矫揉造作,浪费时间!像在学王家卫,又学不好,浪费我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