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 影片的开头都是主人公们和现代化的机器较劲,让人忍俊不禁。
可是最后却是她们靠200多年前的一个作家写的书拯救了自己的生活。
这强烈的对比又一次让我想问,是否社会真的发展了,科技真的让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变得更简单了?
还是,有的时候真正是最原始的才是最好的解救方法呢?
人人都爱奥斯汀-The Jane Austin Book Club每周末一打的家庭电话,这个周老爸老妈争先恐后地推荐书给我,《明朝那些事儿》《激荡三十年》虽然是偶老早看过的书,但还是了解爸妈的苦心,不过是希望书里那些道理人事,让女儿知道了,生活得更容易些快乐些。
书中自有好生活的想法,米国的一群奥斯汀迷也有一样的想法,6个月6本书,期待不一样的生活从这5个女人和一个GEEK男之间展开。
剧情不需讲,只说对于奥斯汀迷们来讲的确是一道盛宴,生活的桥段和书中的故事交叠辉映,评论书的语言变成对彼此生命中种种的评说和探讨,这也是读书看电影之类的终极目标吧,至少于我是的。
喜欢的点滴:尝试:GEEK小男生推荐给熟女大姐的科幻小说,总问她读没读,答曰没有,在慢慢陷落的爱情里的女人却没有想到这个就是他的试探,因为,为了自己爱的人,去尝试全新的世界,是每个爱人都想要的证明吧,然后终于在男生姐姐点破的迷津之后,熟女大姐通宵阅读而且感动于这样的新鲜世界。
早晨的小镇里,迎着阳光的吻,揭开了一段爱情的真正序幕。
原谅:老女人遇上丈夫出轨,是人间无奈之一种,败给一个甚至不比自己年轻的女人,让她更是悲伤到无力。
最初的书友会里一个情节一句话就可以引爆泪崩,却在一次次阅读,一点点的和朋友的交谈中,重新塑造了自己的信心。
当前夫小心翼翼地试探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因为这样的一次经历,更发现了活力和重生,而更难得的是,还有接受和原谅的勇气。
冒险:她很年轻和漂亮,是个苗条和热情的LES,总是一见钟情,却在发现自己的生活被同伴拿去写做小说故事的时候,决然地离开,下一次,又是山风点火一样的不能自持,人生苦短,纵然总是摔断手脚,但是年轻还是好得快,不畏惧才有纵身一跃的惊艳。
自控:最坚强的人最脆弱,最闷骚的人最放荡。
几乎就是一个绝望主妇+教室别恋的翻版,在婚姻里找不到幸福的小法语老师,虽然是端着架子捍卫着自己对奥斯汀的理解和自以为优雅的法国范儿,却仍然是在17岁的美少年的吻中不知所措,SENSE AND SENSIBILITY,奥斯汀总是在讲一些自我控制甚至牺牲,于是黑眼睛的她这一次没有哭泣地,终于没有跨过MOTEL前面的那条并不宽的马路,而是回到丈夫面前,流着眼泪让他读《劝导》给她听,因为那是关于两个曾经相爱曾经分开却最终学会MOVE ON重新来过的人。
电影是我喜欢的风格,一个简单的小镇,几个普通的男女,一段阅读和成长的日子,智慧的作者们给我们的建议,而勇敢的读者以生活本身去探询,幸福和快乐,人人都爱奥斯汀。
我想这样的book club还是值得推荐的,可惜我们的文化环境让贝塔斯曼撤离。
或许我们的图书对小孩的推广都比对大人的推广要广泛一些,只是我们大人的热销书,难得有抒发情感的吧?
除非杜撰历史,细说历史,粗燥的情感推介只是libary dinner实在很让人羡慕,只是寻找一些理由和社交途径去解决,那书堪称是很香的媒介即使对于一个看球赛胜过去巴黎,以为austin是德州的那个城市只是寻找一些力量我偶遇过社会学的同学的阅读兴趣组,偶然记得我们行管也有过这样的组织,可是从来没有过活动真的很好奇,每天我们都在阅读什么当有些人给自己穿上盔甲时,我们想看也看不穿即使个性,环境有着多么的不同,我想book club是个蛮好的way总有些共通的东西,是我对melt pot的好感
我喜欢这些人伯纳黛特Emily Blunt都喜欢很难得有看了特别高兴的东西Great
《奥斯汀书会》的开场,每个人的经历都在表明着同样一句话,现代社会的小毛小病,真是够麻烦。
这样的麻烦,在观者看来很有意思,就像快节奏生活的小插曲。
但是那些亲历者,想必不会那么从容自若。
想象如果我们自己遇到这些该多么不快吧。
而在这个故事里,真正的“小毛病”,是每个人的感情的疏离和隔阂。
这虽然是一直都不同程度存在的,但现代社会里一切的迅速变易却让这种小毛病有了更充分的借口。
接下来的场景是大家参加葬礼,无非互相道安慰之类,你指望会看到什么?
告诉你,这是一只狗的葬礼,遗像里,它在对你忠诚地行注目礼。
狗的主人Jocelyn一直没有结婚,她的朋友Sylvia的丈夫Daniel在葬礼后抱怨,“她是不是只喜欢狗所以才一直单身”这样的话。
而很快他就向Sylvia坦白了自己和同事已持续了半年的婚外恋并要求离婚。
他的理由是自己和她已经结婚二十年了,应该有一些变化了。
Sylvia显然很不能释怀,自己二十年的付出还是一场空。
她输了,输给一些不可抗因素。
而这来自她?
他?
抑或者外面的世界?
镜头的切换,法文教师Prudie计划好了和丈夫一起第一次去法国,却因为丈夫的老板额外指示而泡汤。
对于这些的不满,让她觉得不仅仅是自己身为法文教师却没有去过法国而羞愧,更是因为丈夫不了解她。
婚姻生活乏善可陈。
母亲的介入又打乱了她的生活规律。
生性狷介,只生活在简•奥斯汀的故事和语言的世界里的她,感到如此煎熬。
于是,这两个失意中的女人在内的几个人,通过结过六次婚只为体验各种生活的Bonie组织的奥斯汀书会而聚头了。
彼此之间共同的联系,大概只有对简奥斯汀的作品各种各样的喜爱,以及生活的不如意。
六个成员,每个人负责一部小说,交流感想,讨论心得。
为此每个人几个月以来都沉浸在奥斯汀的小说里,会意地笑,为情节,为人物。
讨论时的激烈和各持己见,表明每个人对故事的烂熟于心。
这是她们在书会里的生活。
而在书会之外,故事依然在继续。
奥斯汀的小说,奥斯汀的思想,影响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Jocelyn因为对一切无把握感,只是随需要生活,而去抑制自己的感情。
这世界上有什么是不会背叛不会厌倦被掌控的?
到死为止?
大概只有她的狗。
所以她宁愿和狗一起生活,而不要婚姻生活。
毕竟,简•奥斯汀不是也没结婚吗?
因为看生活透彻,看人透彻,所以故事透彻,人物栩栩如生。
而代价是她害怕了自己无法掌控的现实生活。
Jocelyn也一样,即使喜欢什么也要作出相让的姿势,并安慰自己“我如果想要的话会有无数次机会”。
所以她对故事里对她一见钟情的Grigg自然去抗拒,甚至要推给别人。
但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Sylvia是不是也一样?
表面上她还是正常地嫁人生子,有三个很漂亮的孩子,朋友们都说这是她和丈夫优生优育的结晶。
但那有怎么样?
二十年了,想走的人还是留不住。
Daniel说他厌倦了撒谎,那么以前的一切,都是撒谎吗?
Sylvia一直以来以自己的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一切,包括婚姻生活。
她做了最奥斯汀式的选择,可是结果却不在她的预料和期望之内。
Prudie和学生的不伦恋情,是源自自身婚姻生活的不完满。
她是那种典型的因为自身观念、思想与周遭的差异而游离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之外的人。
因为以奥斯汀的“纲”为纲,就难免陷入那种“欲说换休”“欲罢不能”的状态。
她想着丈夫不了解自己,连共同喜好也没有,就差没有直接表达出“当初是怎么昏了头才结婚了”的意思。
但仔细想想,太多人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尤其是最初那一个。
这些,在她重复着的哀怨中,也变成执迷不悟了。
她真正想要的,在她的逃避中被遗忘了。
Allegra的女同性恋生活更多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在她述说自己高中时的故事时就可以听出来。
而这样选择或许更多是因为这样的感情有可能更真实和纯粹。
理论上说,能够顶住别人目光生活的人,应该会比较勇敢和真诚。
她倾向的,也许同样是奥斯汀的故事里的那种感情。
可是普通的生活里,想要随喜好而安太不容易了。
所以哪怕是背离传统意义的道德,也要自由选择。
等到了每一次的奥斯汀书会上,每个人把自己生活里的感受连同对故事的想法糅合,表达出来,成了她们各自主观的产物。
但重点不在于此,关键是她们专注于小说、人物,而她们自己的生活,反而只成了补给资料了。
这样,是不是也算是一种逃避?
看似平静之下,危机四伏。
Prudie陷于生活的重重矛盾纠结中,又在对自己学生的窥探和意乱情迷中不能自拔。
而这时和她一直关系紧张的母亲突然去世了,葬礼上她又因为一个高中时的同学与丈夫的搭讪而大哭大闹。
当丈夫让她放下过去时,听到她那句“高中永远不会过去”,我突然想到,原来少年时候,人的性格走向与思维模式就已经固定了。
Prudie,以及她所代表的许多沉浸在自己的规则里,并对外界的现实人生心存抗拒,却又不免被流俗诱惑影响的人,在长大成人之后已然错失了塑造和改变的最好时机,再也难以有人真正走进她们的世界了。
由此,她们开始坚守固定的准则,宁愿迂腐地去卫道,也不能接受如同叛逆的信仰颠覆了。
可以说,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人生本应当最美好的时光,还是给了我们不够美丽的记忆,并且持续对未来的影响。
Allegra也终于发现女友一直背着她以她的故事写小说,她感自己被背叛了,想到这个人并不是真正爱自己的。
她果断分手,虽然伤心,也不能假装没事再维持下去。
即使同读一本书、同爱一个故事的书会成员,都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和烦恼。
而故事的尾声,简奥斯汀式的规则和自我约束仍然影响着她们,但这次不同的是,她们不再逆来顺受地被动接受。
以前只要想到“奥斯汀不会这样做”就直接否定一切,而现在她们却开始想“奥斯汀会怎么做”,然后决定把自我约束用于对自身的探究,思考以前的自己选择的更深层次,比如奥斯汀为什么会这么做,而不提她,我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是不是我也喜欢如此……之类。
这是积极的求索,每个人不再直接抹杀过去或是对未来沮丧抗拒,而是敞开胸怀去拥抱每一刻的自己。
最后,Sylvia和Daniel复合了,因为Daniel发现当时自己的外遇只是因为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厌倦了,而Sylvia则是愿意承认自己依然想和Daniel一起生活。
Prudie终于开始直面自己和丈夫间的问题,坚持提出要丈夫读奥斯汀的书,而不再因为“他没读过奥斯汀的书”就不假思索地把他拒绝在自己的世界外。
结果是,果然万事开头难,但之后丈夫居然也喜欢上了奥斯汀的书——又是个“不试不知道”的美好结局。
两人的隔阂,终于消除。
Allegra也交到了新女友,继续甜蜜。
至于Jocelyn这个重点人物,还是最终被Grigg打动,原来很多从一开始就被你否定的,只是因为你害怕受伤、害怕失去,害怕像普通人一样受别人影响而大喜大悲。
可是这些,才应该是真实的爱情和人生。
接受平凡的幸福和不幸,原来不那么困难或者不可原谅。
然后可以看到,奥斯汀在每个人身后狡黠地微笑。
她塑造了人物,她写出了思想,但真实的人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好的。
自己的路,自己走,才算数。
因为现实,和故事是不同的。
道理简单,做到却着实不易。
那么,从今天开始好好走下去,也不迟。
公历贰零零捌年壹月贰拾叁日丁亥年十二月十六日 寅时
其实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最后普鲁迪对她丈夫的那一段对白一开始 所有人都觉得普鲁迪的那个丈夫很庸俗 这种庸俗当然是比较普鲁迪自己而言 她敏感脆弱喜欢文艺的生活她和她的丈夫活在了彼此不能完全理解的境地里她差点和自己的学生出轨最后普鲁迪拿着劝导那本书走近正在打游戏的丈夫 泪流满面地告诉他这本书的内容是两个不再爱对方的人劝说自己再试一次她的丈夫终于发现了自己妻子那种渴望被理解的真实于是两个人一起读书 并且最终和好其实 她丈夫并不那么庸俗只是过去的普鲁迪从来没有如此直接的坦白
如果把Jane Austen归结于女性主义的,广大粉丝一定不乐意;但事实上,少有男人有耐心去体味书中貌似琐碎的记述:年轻女子对于爱情的渴求,婚姻的价值和意义,情感之上是不是凌驾着道德的御控。。
这是非常古典的价值观,忍耐和自控;每个人都想要自由幸福的人生,到底怎样获得?
现如今的口号是一切皆有可能,对于恣意妄为的诱惑,对于一时的委屈苦痛,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去隐忍;的确,在今天的世界,每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可能成为独立的个体,无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于配偶的依赖越来越少,既如此,又为了什么要去隐忍?
但其实,这样的貌似自由并不见得导向长久的幸福;因为忍耐和自控还蕴含着另外一层意义,珍惜。
影片在故事的组合和描述的处理上稍微有些生硬,但Jane Austen的粉丝大概还是非看不可的了。
相比下面一篇女性视角的影片,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要传统得多。
Sex and the City: 这四个女人各有各的坚持,最后也算适得其所。
它的意义和前一篇是恰恰相反的:如果真的不能妥善周全,那也没什么要紧;好在我们生活的年代,完全独立的个体是有很大可能实现的,而且其实,那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MR. Big,我也不相信影片的结局。
当然,成熟女人间的友谊,那真是很珍贵的东西。
因为只对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有些了解,所以她们在讨论其他四本的时候我大脑的反应是零,有些可惜了,因为她们对傲和理的有些见解蛮有趣的,所以我错过的四本的见解应该也很独特。
charollot被认为可能是拉,或者她是拉但自己却没意识到。
大家还猜想Mr Dashwood的爱情生活。
看这部片子还有个原因是想看看Emily ,她的长相比较特别,天生有种让人觉得不容易亲近的感觉,她看人有时会有种慵懒的眼神,感觉很遥远。
比较适合那些性格说变就变的角色。
毋庸置疑的是她是伴着我长大的女人,更确切的是傲慢与偏见吧这本书像一条界河一样,前面是我十几岁的浪漫少女情怀,后面就把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但现在的样子是好?
还是坏呢?
希望我的世界里也有一个奥斯汀书会,就像电影中的一样,并不一定我们有相同的境遇、有相同的背景,其实有时候我们想要的仅仅是一个小组织,我们可以谈天说地,我们可以讨论我们喜欢的奥斯汀,我们爱的书和电影,仅此而已。
交流的出发点不重要,我们应该重视的是交流的过程,交流后的分享与满足。
书会里的人并不是全部自发的,有被拉进来的lala,有偶尔邀请的handsome guy,这都不重要,是的,无关紧要,即使有人很了解很了解奥斯汀的作品,有人是一页纸也没有读过,这样的可以称作为交流目的的壕沟丝毫没有阻碍他们的相处,没有浇灭相识相知的火花。
有时候觉得一切的友谊都可以是淡淡的,是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小时候,有个梦是有一个达西一样的爱人,有一个美丽而安静的庄园,有一个幸福但有时略显吵闹的家庭,一切别不所求......
呵呵 看完就剩了甜蜜了,5个女人完全不同的个性,一个年轻男人,6个人完全不同的人因为奥斯汀的6本书聚在一起。
奥斯汀的书中总是充满着爱情,理智,情感,矛盾,规则,道德,忠贞,选择,就像人生,当然,是有一点女人眼中的人生呵呵。
那个女同的女孩子我喜欢,率性,挥洒着青春和个性,极端又善良,容易被伤害了可又能马上投入下一个爱里。
女同的妈妈我喜欢,忠贞着自己的家庭,开明的爱着自己的孩子,包容接纳。
一直单身与狗为伴的女人我喜欢,善良 独立的生活着。
结婚6次的半百女人我也喜欢,自信洒脱,对爱可拥有可放手,年龄完全不是使人老去的腐土。
隐忍的活在过去的女教师最后我也喜欢了,将自己包裹在痛苦的记忆和 无法摆脱的禁锢中,显示出谨慎的刺刺的步调,但我理解她,她无法洒脱的生活也不能完全怪她自己,就像我老公曾经对我说的:“没人有资格怪你。
”呵呵。
唯一的男性十分可爱,最好的是他也喜欢我最爱的女性科幻作家勒古恩!
哈哈,他健康率性,活在自己的兴趣中,简单善良,有点傻气可那是真诚又真实的。
大家在分享着对书中人物爱情的观点时,其实都是在投射着自己,呵呵,哪里又不是呢,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总是把自己投射到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的心灵好了,方方面面也都好了,我们的心灵梗阻了,方方面面也都灰灰土土。
大家在抒发着自己,放开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陪伴中行进着理智与情感,我们人生的主题。
时间在过去,生活在陪伴中被慢慢理顺,大家都在痛苦中找到各自的方向,看着最后大家各自都和合适的人热亲的拥吻,ML,很棒!
这时大家都在爱中了,爱,更是疗愈一切的主题。
祝福所有人,祝福我自己。
我们都要将复杂的生活理顺,希望与志趣的朋友一同陪伴,再也不孤单:)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