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有非关键剧情剧透)
“如果给一个电视剧剧组四个女主角让拍一部女主戏,你要拍什么?
”就当前的认知,我想象了一下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国剧导演:“啊四个女主?
后妃嫔姬齐活儿了,来,我们来拍宫斗。
”美剧导演:“啊?
有四个女主?
是闺蜜、邻居还是同学?
给我几个男主呢?
哦,这也没太大关系,可以给我一打男演员客串么?
来,我们来拍八季撕×联手再撕×外加男友轮流换的情感大戏……”英剧导演:“哦,有四个女主……你们应该是四个高智商的女主吧,来,我们还是拍推理剧。
”脑洞完毕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一部方方面面恰到好处的真·英式推理剧集。
英国影视工作者真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捍卫了他们作为人类文学史上本格推理先驱者的尊严。
第一季,三集,集均45分钟,一个案件。
剧中人物技能分工各异,角色非脸谱化,全程推理部分量大料足,剧情发展除结尾部分,主角不开挂。
噢,发现这部剧的契机是《无人生还》(2015 BBC版),本片的第一女主(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 Anna Maxwell Martin饰)正是我之前说的那个令人很不舒服的女仆。
没错,正是这同一张脸,演出的却是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她不是外形上的大美人,却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等你看完这两部戏,也会回来跟我说同样的话的。
恰到好处的复古氛围剧集定位在二战后的英国。
酒红色的女式风衣、黑色小圆礼帽、昏暗的室内光线、滴答作响的打字机……还有那怀旧气息浓重的煤油灯,尤为令笔者印象深刻。
犹记得当年在学习我国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时,每每提及“煤油灯”这一意向,老师总要科普一下其曾名“洋油灯”的历史以阐明产自国外的历史渊源。
不知还有多少观众有跟我一样深刻的印象呢?
还有拜讨论区和图片评论里的豆友们之赐第一次听说的“尖头内衣”。
据说“20世纪尖头文胸风靡好莱坞,并在服装发展史上曾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当红女明星纷纷穿上革命性的新内衣设计,以展示自己的魅力和个性。
”足见该剧主创在服装道具方面的考究和用心。
恰到好处的推理情节在如今这个各种打着“推理”之名拍出各种神奇大胆题材作品的当下(咳咳,具体就不点名吐槽了,有兴趣的可以移步笔者的最新日记探讨。
)能看到一部推理部分量足且不浮夸的剧实在太太太难得了!
“本格推理”这本格二字为日本原创,意指传统的古典推理。
当然,本剧的女主们非本格侦探小说里的职业侦探,她们破案的手法带有浓重的自身职业技术色彩。
首先:女主发现警方在案情方面有所遗漏就是基于罪犯的行为应该遵从某种固定模式的推论。
这一点本身就是密码破译技术往刑侦方向的移植。
然后她们各尽其用地发挥了自身的特长。
这一点上我得说,也许因为不是大热影视作品吧,豆瓣的简介里所谓“四个拥有特殊技能的女人”太过敷(keng)衍(die)了,本剧绝对是很正经的推理作品好么;绝不是美剧中常有的那种特异功能拯救世界好么,所谓“特殊技能”当指各自擅长的职业技巧更为妥当。
例如原先位值上司的年长女士在相关部门拥有的各种给力人脉;而记忆力超群的美妞则能担当超强记事本的角色;精于填字任务和发掘深层次pattern的女主擅长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实为团队的核心大脑;而大胆果敢的刚健美人正是团队勇于突破的强心针。
另外,本剧的女主们也绝对没有各种逆天开外挂,大家又是分析路线图排列组合找交叉点又是真值表、排除法的……理工科基础技能玩儿的炉火纯青,面对强大的对手也是一路从坎坷和失败中“打怪升级”。
剧中也提到,这几位智商卓然的女士所做的一切推理都是基于警方已公开的部分真相之上的,所以当中有个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现实问题。
因此那种Get到一个点就全局了然的情况在这里不存在,剧中提到的每一条推理论据和结论都很值得推理爱好者认真思考。
(实际上在看剧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难完全跟上女主们的推理进度。
)另,真凶很变态。
本剧的拍摄过程中还是尽量避免了太过血腥和残忍的写实拍摄,在贴合主题背景:二战参与者 的前提下,体现了人文关怀。
恰到好处的女权主义
就这一点可以说该剧真正做到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四人组中最年轻的那个屡次被丈夫家暴的美丽小妞在亲身钓歹徒又被丈夫毒打之后,姐妹们一边破案一边陪伴她度过卧床休养的艰难时光,之后更是亲自为她安排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彻底摆脱了家暴残害女性的婚姻生活(结合第二季开头判断)。
没有高亢激昂地喊口号情节,没有与男权激烈地抗争,姐妹们就这样理智坚强地做出了最明智的安排。
还有女主Susan不被丈夫理解的四处奔波、四人组各种争取却不为身为权威的警方男性们重视等遭遇。
曾几何时,她们凭借自身的智慧为二战的提前结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而战后,却由于自身性别的限制和要保守战时秘密的承诺,只能在各种平凡的岗位上“闲度余生”。
我从来不认为某个行业的的繁荣是集聚全部从业人员的力量所达成的。
相反,能真正打破时局限制取得行业突破性进展的一定是处在业内top的那极小部分人。
一如苏格兰场的警方,他们想的不是抽丝剥茧地侦破案情精进行业技术而是快速找到个凶手了结此案。
这样的见识和技术限制自然是无法与高精尖战斗性人员抗衡的。
犯人属于后者,布莱切利的妹子们也属于后者,这只关乎智商情商,与性别无关。
我们为女主们喝彩不是因为同为女性,而是出于对高端人才的珍视和理性推崇。
而就我个人而言,很反感并反对咋咋唬唬地“争权”式斗争,如果呼吁重视女权的前提必须建立在令男性难堪和被欺压的条件下,那么与男权主义下女性受压制的境况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不平常女孩”注定不该沦为平庸不是出于无端空谈,而是基于她们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
而发声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基于理性思考提出的合理优化社会结构调整之构想。
最后还是得感慨一句,屡次被各种“神片”折磨摧残之后还是英剧合我心意啊。
遇到这样一个不狗血不神话、分寸拿捏得当的真推理剧集,你就看了吧。
我觉得要吓死了,每看一会儿就把音量调成0,实在太可怕了,然后看着看着弹出一个弹幕说她先看了结尾发现大家都平安无事再倒回去,我也赶紧去看了下结尾安安心,本来是想去听英英来着,结果剧情很紧凑都奔字幕去了这部剧还是很好看的,衣服特别特别好看。
喜欢Lucy还有女主的丈夫。
我还打开第二季看了一点,然后想到第一季看得如此害怕还是放弃了,难怪第二季弹幕那么少呢
英国的女性悬疑剧真的遥遥领先了。
最喜欢第一季,背景设定很有历史感,推理方式是很特别的考据派。
主角Susan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的立体特别。
推理之外彰显的是本剧的女性主义。
在看过《战场上没有女性》之后感触更加深刻。
开场一段点出四位女性各自的非凡才能。
破旧低矮的棚屋里和战争阴沉的氛围也掩盖不了她们耀眼的光芒。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millie对Susan说我们已经不再平凡。
那时候的Susan眼神坚定而快乐。
但镜头一晃时间过,主妇Susan变得沉闷灰暗,反差巨大。
关于Susan所有的生活描述都让我联想到“病梅”的形象。
哪怕她的丈夫已经是那个时代下较为优秀的配偶,依然改变不了他依靠着社会制度和婚姻吸食着Susan的生命力的事实。
为什么Susan要参与到案件中呢?
除了对同为女性的受害者的同情,更多的应该是想要打破沉闷庸常人生的冲动。
她拥有着那样出众的才能,并且运用它创造了卓著功勋。
她曾经坚信自己不凡却最终只能接受平庸的“美满”生活。
Susan在等待,从战后就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
打破庸常的生活,继续她和米莉约好的冒险。
好在第二季第一个故事结束后,Susan终于可以去体验年轻时期待的人生,到处旅行,发挥才能。
哪怕晚了很多年。
这可以说是剧中我最感动的一点。
主角团四人以自身的才能,勇敢地打破了时代为女性构筑的精致而沉闷的牢笼,彰显了女性非凡的生命力。
布莱切利四人组,可以说是英国的二战密室成员,在战后十年以后,破案的故事,运用她们曾经的专业技能,把警察局无能为力的谋杀案,漂亮的破解了。
女主苏珊,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已经熟练的运用大数据在寻找深藏着的凶手,简直牛掰得不得了,这个看似内向甚至有点木讷,其貌不扬的外形,在美女成堆的女演员中,反而给你记忆度极高,当然,演技的精湛,让她撑得起高智商密码能人,也演的好一个有故事的女仆,英剧中这样功底深厚的演员比比皆是,高超的编剧配上内敛的演员,是英剧制作班底的标配,也是长盛不衰,越看越爱的缘由,毕竟看剧是为了看故事的精彩程度以及贴切的表现出来,服化道和美貌终究不会长久。
就像一件品质上乘百分之百的羊绒衫,可以陪伴你很多年,而流行的衣裙只能穿一季就会丢弃一样。
说回英国密室四姝,战后的落寞,与社会阶层的降格,让她们深厚的理工科大脑闲置多年,难怪战后女权运动兴盛,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呀,如果给女性机会,图灵的密码机可以提早若干年转换成电脑,在当今习惯互联网的时代的我们,觉得莫名无辜,长头发的脑袋一样是聪明绝伦的,而颜值这种附加品,在最强大脑面前,可有可无。
推理剧本身就是理工科大脑的用武之地,犹如钟表或机械般严丝密缝的逻辑,本身就是魅力无限,而战后创伤导致的犯罪心理,无疑给本剧增加了历史厚度。
相比于我们的风声风语,更像用谍战来包装的职场争斗史,然后还往往加一点政治因素,两党相争的大背景,背离了逻辑推理本身的独特魅力,跑偏了。
这也是英剧始终吸引人的原因,任时代变迁,本真犹在。
四个各怀绝技的女人,绝心去除恶扬善的故事。
觉得老套?
英剧的特点之一,节奏虽不快,但是环环相套,剧情的导向于细节中慢慢渗透。
偶尔走神一下,后面就跟不上了。
感动我的是姑娘们的执着。
对于绝对机密,连身边最亲密的人也不能透露;有的离开龌龊的老板;有的离开家暴的丈夫。
为的是那句never be ordinary!
慈悲、理性、井井有条的四位女性,在男权至上的那个年代,艰难又坚定地用自己的天才头脑保护心中正义。
这部称得上一部为女性权利发声的好剧。
有着极高智商的女人们,却困于家长里短和乏味无聊的机械性工作。
女主角精通逻辑推理却只能投身全职太太,她的好伙伴们,一个通晓多国语言精通地图检索却困顿于生活,只能在餐厅受男老板压榨,一个拥有特殊渠道能获得重要情报却委身图书馆管理员,最小的记忆超能姑娘却经常遭受丈夫的家暴。
更不用说她们明明洞察真相并提前告知危险时,理所当然不受当权的男性们重视,悲愤而无奈。
可是,就算如此,她们也不曾冷漠于正义,冷血于无辜的受害者们。
女主角一边推理着杀人犯行动逻辑一边计算着回家处理家事的时间的时候,实在是太酷了。
就算生活如此艰难,也要拼尽全力为心中正义奋不顾身的四个大女人,耀眼极了。
这部剧克制的拍摄手法非常漂亮,毫不留情地刻画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却又在着笔女主角们的挣扎中时时闪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光辉。
没有金手指,没有无限巧合,真实的挣扎和真实的动摇让女主角们的勇敢和智慧更加可贵和令人动容。
最后的happy ending让人在女主角平静地走回安宁的家中时长舒一口气,克制的让一场惊心动魄结束于平淡。
这样的处理暗示着生活的原貌,它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它甚至面目狰狞,或许你曾掀起惊涛骇浪腥风血雨,所为的不过一份自由和安宁,波涛过后的生活古井无波,可那时为心中所爱去努力抗争的自己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说实话,看之前我以为是群像剧来着,没想到镜头有相当的分配。
不过,剧情和我想象的一样精彩,这就够了。
剧透分割线人物Susan:女主角,已婚,育有一子一女,擅长解密以及分析情报。
战后屈于平淡,做一个家庭主妇,但她明显不甘于这样的平淡,愿意为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她的性格在布莱切利时就有所体现:从信息中获取情报,发现规律并相信自己的判断。
Millie:未婚,勇敢热情,善于交际。
真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女性,在战后一个人冒险,周游世界,召集布莱切利小组,炒了性骚扰的老板鱿鱼。
她的交际技能简直满级,文能疏通关系拿到走私物品,武能走访调查套取情报,疯狂打call。
Jane:应该是布莱切利公园的boss,人脉广阔,为人严肃且教条。
有趣的是,发现德军情报有异时,Susan相信自己的判断却没信心向上司汇报,是Jane鼓励她去汇报;战后,Susan说“我们可以找到他(凶手)”,Jane却说“这不是我们能管的”。
从本质上讲,Susan说的没错,这和她们在布莱切利时做的一样,但是Jane不是这么想的。
显然,战时她们有上级要汇报,和平年代有警察侦查案件,Jane的内心倾向于服从,服从社会的角色定位。
但是,一旦她认为这件事情是她的职责所在,就想方设法、排除万难也要解决它,哪怕使用非常手段。
Lucy:已婚,最年轻的女孩子,过目不忘,行走的数据库。
她曾作为诱饵,试图引蛇出洞。
Timothy:Susan的先生,曾在二战服役,因此和探长曾是同僚。
Timothy在剧中表现可圈可点。
最开始,Susan试图通过先生的关系找到警方,向他们提供线索。
Timothy对此表现出了明显的不信任,还旗帜鲜明地表达过他的反对,但是他还是为妻子争取到了机会。
情报错误后,他对妻子的念念不忘表示出难以自抑的烦躁,结合他曾对Susan说“可能刺激都在战争中经历完了”,可知他受够了战争的漂泊无定(或许有PTSD),只想要安定平稳的人生。
Timothy不知道妻子的才能,也真心认为她做不了什么。
在和Susan因案件推理闹得不愉快后,他哄道“我会尽力给你找一本最难的谜题集”;希望Susan能做好一个母亲而不要去管乱七八糟的事情;非常自大。
但是他也在尽自己的能力包容妻子。
他为妻子能有笑容而高兴,爱屋及乌地关心妻子朋友,保持对妻子的信任,即使觉得妻子异想天开也尽量满足她的要求。
这就是爱情的力量,虽然没有想象中完美,但是他尽力做到的最好。
真的太好看了!
一口气看完S1三集,以为没有了还很伤心结果发现还有S2!
开心!
四个二战时在情报部门工作、曾破译德军密码而扭转战局的“幕后女孩”,在九年后因为一桩连环谋杀案而重新聚首,尽管困于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承受着家暴、职场性骚扰和失业的痛苦,她们仍坚定地用缜密心思和积极行动一步步挖出真凶。
有些表达真是四两拨千斤,有着幸福家庭的Susan也会听到温柔的、深爱她的丈夫说“妻子和母亲才是你首要职责”;MillIe面对骚扰愤而辞职时老板说“你以为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吗,多得是女孩等着”。
女性的处境如此艰难,尽管聪明过人她们也要为生活奔忙,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们仍怀有“Never be ordinary”的梦想,怀有对死去的十二个女孩的同情和责任心,怀有对正义的坚持,她们害怕还是以身犯险,像战士一样与凶手战斗。
一些细节也很动人。
比如在战时Millie仍在睡前认真用布条卷好头发;Jean回到阁楼小屋,看见Millie和Lucy安稳入睡,煤油灯光线温暖,她静静地放下衣服;Susan揣着枪瞒着朋友们去见凶手时,深深地看了她们最后一眼。
当凶手又一次得逞而她们都感到低落时,Jean这样说:"All that's necessary for evil to triumph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Or good women."
我没有那样的能力运气和勇气,但我同样向往那样的生活,可以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情,从内心深处拥有成就感,每个爱上骄傲的女孩子的愿望吧。
我们曾经是幕后女孩,我们没有选择的机会,是否让我们身入险境去拯救别人,即使你并不擅长此事,即使你很害怕,因为你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做才对,IT`S THE ONLY THING TO DO。
《布莱切利四人组》是一部以女人为主角的英剧,一共两季,加起来也才7集。
周末两天刷完,绰绰有余。
可能是我个人特别偏爱英剧的调调,以及,四个技能开挂的天才姑娘,凑一起演绎一番“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举,这剧情本身就很刺激呐。
再以及,看第一季的时候,真的感觉智商彻底被碾压,因为完全跟不上她们的思维逻辑...(扶额)这部剧具体就不多说了,两季在豆瓣都有高达8.4分的高口碑,也足以证明一切。
背景 色彩 配乐很喜欢 其他真是毫无精彩之处。故事太简单 拍摄得也没爆点 可以说有点烂尾 看到最后就感觉四人组不弱 罪犯也不强
线索布置的很漂亮,还有一如既往英国人严谨的细节和场景还原。缺点在于线索连接太过生硬(关键人物该出现就出现、灵光式的对话总是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结尾有些仓促,不够精彩。个人修改:把残疾丈夫利用起来(凶手总是陷害战时受伤,行动不便的男人),如果把最大的阻力放在这里,会更有说服力一些
就还有点恐怖呢···但是故事本身还是没做到太精细···后面有点潦草了···
烧脑三集片,数列白痴表示看得压力很大
结局真是 太仓促
看过就忘,缺亮点。
谜一样的看不下去是怎么回事
全女全女!好喜欢女侦探!用力甩警察几条街!
是不错,但是我真的无法理解女主老是一个人出去查案,带上你的小伙伴有个照应啊
英式英语好难听懂,女权主义啊
女人当侦探不容易啊,福尔摩斯有华生风雨无阻相随,太太破个案还要分身回家烧饭伺候丈夫孩子……
没意思
强行蠢化警察,逻辑就难通
设定很出彩,也很能派出东西,但是剧情的参与感太弱了,很多时候就听见四个女超人在那里叮叮咚咚一番然后就找到线索……结局非常之快!看着进度条都在想只有4分钟了该怎么翻盘……拍的有点散,不够紧凑,四个人的关系笔墨还可以多一点……
86/122。英剧的调调很赞啊~女人们太可爱了~//比期待沉重太多减一星。
主角和反派都一直智商在线,焦灼曲折斗智斗勇非常之过瘾,四位女性各有所长,在缺乏刑侦技术的年代纯靠思维取胜非常之聪敏,二战时破译德军密码扭转战局战后只能当服务生图书馆员家庭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破获了连环杀人案而丈夫们从头到尾都还不知道她们做了什么,反差下的另类女性意识觉醒片非常之给力
10.29 设定有趣
第三集的水准令人上火 女主警觉性和反应速度堪忧 不断坑人 结局无语 导致我在五星四星三星两星反复横跳后选择了一星
就这
那个变态还挺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