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应该翻译成儿女一锅粥才对。
1个相爱的好妻子,12个孩子(包括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伪成人、两个青春期问题teenagers、9个捣蛋鬼),1条狗,1只青蛙。
So cool!
独生子的童年已经过去,但成功的男人被重新定义,一定要养一窝酷酷的小恶魔!
当然不是兰尼斯特家的那种。
家庭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当一个人为事业奔波时,家庭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责任让你分身乏术,混乱让你近乎抓狂。
但是这种负担与所得的力量和幸福相比是微不足道。
我们可以争吵,我们可以打闹,但是关键时刻拧成一股绳,任何困难与挑衅在一个团结一致的家庭面前都是过眼烟云。
片中最喜欢的一段就是9个孩子先去大闹了邻居的生日party,接着老爸又领着一支橄榄球队再次大闹一番。
邻居小孩的孤独,恐怕在计划生育下的中国有很多人在其中煎熬。
感人的场面有很多,兄弟姐妹之间的帮扶、照顾,维护家庭荣誉时的团结一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体贴都让人眼睛湿润。
圣诞节之际,跟家人在一起,过一个真正的圣诞节吧。
前两天和儿子一起看完了《儿女一箩筐》。
剧中12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让儿子羡慕不已。
4岁的儿子甚至向我们提出要求,再生几个弟弟妹妹。
甚而因此伤心的大哭。
下面是儿子和妈妈的对话:儿子:有那么多兄弟姐妹真好。
妈妈再生几个弟弟妹妹吧妈妈:妈妈要是有了小宝宝,那应该照顾谁啊儿子:照顾小宝宝呗(好懂事呀,难得)妈妈:我要是照顾小宝宝,那你就得自己睡了(儿子一直和我们一起睡,怎么威逼利诱也不肯自己睡)儿子:那我睡哪里呀?
妈妈:睡你自己的房间呀儿子:好呀,没问题(大出我们意料之外,没想到这样就可以自己睡)妈妈:可是现在已经生不了啦儿子:为什么?
妈妈:因为有了你,就不能再生了儿子:我要弟弟妹妹!。。。
(我们的计划生育国策又如何能向4岁的儿子说清楚呢)妈妈:。。。
儿子:那咱们就去国外生(现在的孩子真得厉害,这么小就能想出这种主意)妈妈:可是我们不会说外国话呀儿子:我去找曼蒂好好学英语(曼蒂是儿子幼儿园的英语老师)。。。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意思的一家子了。
12个孩子、一条狗、一个童心未泯的爸爸和一个温柔的妈妈组成了这样一个略显混乱却又不乏快乐的家庭。
影片中的爸爸--汤姆挺有意思,再生完12个孩子之后,还那么富有激情,很难再找出比他更能享受生活乐趣的人了。
不过第一部影片结尾,可爱的汤姆爸爸为了孩子们,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确实让人不得不感动。
今天刚好父亲节,在此还向所有的父亲,致敬!!
一直很羡慕那些在大家庭中长大的小孩这种姊妹亲情,是什么都不能替代的平时你们会吵架,会为各种东西争个死去活来但如果一方受到了欺负,总会有上面的哥哥姐姐为你出头妈妈有五个兄妹,不仅是重大节日,周末也长聚在一起吃吃饭打打麻将说说隔壁邻居的小闲话,其乐融融虽说妈妈和大姨他们偶尔也会吵架,会因为一些事情过不去,但是很快的姐妹们又会和好。
如果兄妹里有一个人出了事,其它的人便会唉声叹气,轮流的去医院照顾他,尽心尽力,没有怨言。
有时候,我也很想要有这样的兄弟姐妹我很喜欢小孩软软糯糯的小团子虽然说偶尔会很淘气,让人恨不得抽他一鞭子可是又有哪个小孩子没有淘气过呢总是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小主意没有人猜得到如果这样的小孩多几个那一定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虽然你会多很多事情但是她带给你的快乐却更多好喜欢小孩也好怀念小时候的自己那时候的我也是软软糯糯的小萝莉啊
《儿女一箩筐》是表姐请我看的第一部电影。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居然还有《儿女一箩筐2》。
当年在电影院里只顾着傻乐,如今重新看过反倒生出许多感慨。
我知道是自己变了,已经无法单纯地欣赏一出家庭喜剧。
为了强调戏剧冲突,第一部的邻居和第二部的吉米都有一副尖酸刻薄的面孔。
然而,我是有几分认同邻居太太说的话的:“只能说他们不负责任。
”对孩子不负责任,也对自己不负责任。
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求取平衡,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这部电影以父亲的事业作出让步而告终。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毕竟二者同样可贵,不该被放到对立面。
但即便是在贝克一家最艰难的时刻,妻子的牺牲都没有被视作理所当然,贝克夫妇为家庭的付出是平等的。
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太多针对女性的有形或无形的天花板,能够一窥天花板外的世界也是好的。
浓浓的温情,欢快的旋律,紧凑精彩的剧情,还有精湛的表演。
Hilary Duff也出现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二女儿。
非常精彩,非常好看,是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剧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那个妈妈出的那本书,就是记录她的家庭生活的,名字就是<Cheaper by the Dozen>,电影也是起的这个名字.
父母相爱时相互表明对家庭的态度,都想有8个孩子,两人一拍即合,瞬间结婚。
后来机缘巧合,一共生了12个孩子。
跟中国的家庭是一样的,有了孩子后,家庭再无秩序可言。
但是国外的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即便是混论和争吵,责备,他们还是会在这些后面表明一个基本立场——我很爱你。
这部电影,说是喜剧,也没啥特别的情节,没有特别逗乐的细节,严格意义上说,算不上啥喜剧,就是一团闹糟糟的生活,可是即便这么闹糟糟,贝克爸爸还是会积极面对,努力做到工作生活,梦想与现实的平衡。
努力疼爱和照顾好每一个孩子,虽然闹糟糟,好像除了敏感内向的马克之外,其他的孩子好像也没什么失落和自卑的反应,都还是会努力争取自己的权利。
真正打动我的,除了“我爱你”的基本立场外,就是这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了,无论是小朋友还是父母。
这部电影中,父亲虽然不高大,于我却是完美的父亲形象。
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父母家人始终同一战线,互相扶持。
虽然有误解,但是基于我很爱你的立场,这些都可以化解。
尽管我不太想看第二遍,但不失为一部好剧。
初为父母,可以看看以汲取力量。
秩序和确定性虽然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混乱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谁说的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
看过这部电影就知道,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事实证明放一只羊和赶一群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即便放羊真没那么复杂,那么养一个孩子和养一群孩子也绝对是天壤之别的。
影片中汤姆的矛盾还是挺现实的,哪怕生活中一个孩子的家庭也直面了这样类似的问题。
一方面,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因为孩子而放弃梦想有所微词,无论如何家庭孩子是最重要的,就像电影说的,如果破坏了亲子关系,其他任何成句都是微不足道的,也无法弥补这最巨大的损失;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家庭和孩子确实会使人放弃理想,年轻时的远大追求不得不放在一边,更罔论自由了,哪怕是心甘情愿地付出和失去,也毕竟是付出和失去了。
因此,对电影最后宣扬的主题并不是很认可,虽然这个基调从一开始就定下了。
最后镜头中貌似汤姆的表情虽然幸福也多少有些无奈——难道真的只有认命了吗?
虽然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容易遭人诟病且不甚现实,但还是更希望电影能弄个两全其美,反正都是老少咸宜的主流电影了,干嘛不让所有人都高兴上头更高兴呢!
家庭气氛很有趣,孩子的打闹场面总是赚人眼球的,不过马克出走的桥段之前就有铺垫,可是到最后几分钟才发生,好像亲情在这一课融化一切的力度稍微薄弱了些。
较大的儿子女儿女婿什么的现在也出落得能挑大梁了,当然说的是演员。
妈妈很漂亮,女人要这样。
最后的花絮很好笑,千万不要错过。
前几天《现代家庭教育》结课,老师让我们自己选一部电影看来写观后感,我投了这个电影一票。
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是在大一上学期,那次看完后觉得这个电影真的是太搞笑了,十二个孩子,当时看完后还不知道那对父母到底是怎么对付这帮叛逆的,呵呵!
对那对父母的能力真的是很佩服,要是我和我女朋友有个十多个孩子,我的崩溃了……呵呵
汤姆·贝克和妻子凯特在大学相恋,当时汤姆的梦想是成为学校橄榄球队的主教练,而凯特的梦想是成为体育记者。
两人都想生8个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于是他们结婚了,组成了一个家庭。
他们意识到,在城市里生养8个孩子而且夫妻双方都拥有各自的事业,这样的梦想是无法实现的。
于是,他们决定搬到乡下。
过起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下生活。
窒息
两星全给好看的演员们。有过带娃经验的看完整个就是噩梦,最后结局那一点点温情暖完全不能抵挡前面孩子多引起的烦心事。父母对孩子过于纵容,孩子没有得到适当引导,没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点太可怕。把自己的喜欢强加到别人身上引发别人一系列噩梦。
设置剧情矛盾冲突,没必要把孩子刻画的没教养不为别人考虑。
好可爱的一家子
不准备看
screw up the reality,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就好了。北影节后的第一部爆米花电影,很开心。
恶心的价值观。不能理解那些说好看温馨的人,父母的处理方式极其错误,忽略了所有孩子的感受,从总体格局到细节。为了生孩子的梦想牺牲了十二个孩子,为了当教练的梦想简单粗暴的对待家庭,而家庭不是可以无条件牺牲永远站在你身后的,他们需要陪伴和温柔对待。
这片比Tully的恐育效果还强!学习了学习了
我现在看不下去这种家庭喜剧片了 太聒噪太落俗套
电影的立意是什么 呢虽然挺好玩的 但是想表明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生活吗
到底该生多少个?
4.5星。抚养熊孩真心不易,鬼马精灵个个淘气,家庭事业分身乏力,回归初心亲情紧密,金刚葫芦那算个屁,机智如我十一兄弟。
演员超可爱~但是奇怪为什么要找个爷爷来演虽然他演的很好。最后结尾的时候看到他脸上的笑容,他还是不甘心的吧,毕竟作为一个男人,被人叫做家庭主夫怎么会开心。不过这种事情在中国式无论如何都不会有的就是了~肯定是女的放弃工作啊,不过by the way ,在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孩子吧、、、、
如果给不了时间和关爱给孩子,生则么多就是作孽!如果不懂管教,更是作孽的作孽!
有这么多孩子也不好养啊!~
funny when I watched it with friends
这些个小孩太和谐了
挺有趣~
口语课老师放的...
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的电影,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