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明归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越南,德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越南语,哲语,苗语,戈语,嘉莱语年份:2019
简介:2045年,一位导演从地球带着他拍摄的影像素材到达火星,素材是关于他曾经遇到过的越南原住民群体。本片从身份议题、美学、影像政治学到当地葬礼风俗,再到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力量催生的文化,将科幻片元素与人类学电影相结合,阐释了时间与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家园这一概念的理解。详细 >
笔记:演变-从主题出发找到人物而不是跟拍;技术-materiality,胶片作为material而不是footage,影像拼贴(负片,照片,字幕,不同的线跳来跳去乱窜);重复-创造力量;拍摄-一天中更多时间在思考如何拍摄;体裁-essay film,有深厚传统;戳中我的-影片中段自比烧毁树房子的军队,我凭什么claim不属于我的东西;问题-后半段的内在逻辑是?人的生死、阴阳和家、失去家的关系是?;discourse-postcolonialism,anthropocene;
文明的演进切断了我们与故土的联系,但印刻在我们基因中的那些对于自然的依恋,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寻找曾经的家园。于是一代又一代过去了,我们渐渐在割裂中变成了游荡的无主的灵魂。
很浓重的林愁(乡愁),对于一种曾经的部落、族群、文化现象的诗意的解读,特别是旁白低吟的反复的甚至镜头重复的拍摄着那个山洞。但相对于《萤火虫》,便显得诗意不足、艺术性有余了。
一部人类学电影,把走进深山做田野的过程拍摄出来了,从树房子、山洞房子被迁到砖土房子甚至离开大山走向平原的过程,承载记忆的“物”发生了变化,于是人们关于家园和生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正负片切换表达生死在外行看来十分震撼。
感觉有点像是导演拿着一堆散乱但细腻的人类学纪录片素材搭了条科幻故事线出来,青山绿水出毕赣式的影像看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但这片子给我最大的触动应该是,让我意识到所有的“太空旅行首先是时间性的尔后才是空间性的”。
昨天恰巧看到路易·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的一个理论,他将电影叙事分为两大类——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倾向于对现实人生的描绘,那在电影的叙事中,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振是容易达成的。而形式主义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想象力和美感的呈现。看这个电影前半段还能看出一些故事感,但中间一些过于形式化的东西让叙事出现了断层。比如那些不知道什么电脑图像技术处理而成的画面失色感。它的意义何在?实验电影的实验性是不是对奇观的呈现,它的形式感应该如何把控和理解,又或者是说实验电影本身就是形式主义的拼贴?如果创作者本身意图就是玩形式,那这确实是只属于中产的玩物,普通人尚在内卷,哪有心情搞这些飘在天上的东西
#BJIFF20#非常有作者性的记录影像,北影节惊喜之作,可能是我的年度最佳。用纪录片的形式拍一部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剧情片。用一段段私人记忆连缀出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族群失去居所,集体记忆无处安放,灵魂没有归宿的故事,而整个叙事又建构在遥远未来在火星回望地球的背景下,火星成了映射故乡情绪的幕布。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负片的应用,一张负片,让亡者灵魂的居所降临于现世,在现实的风景中超越现实。这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坟墓,而当我离开了故居,我的灵魂也就只能在风中游荡。
外星球假设和剪辑混入的旧时影像分别增加和疏远对于“乡愁”的距离感,有些缺乏lav diaz式对于生活完整记录的轮廓作用, 又让没有那烟雨雾蒙故乡的情绪完整表达,而几场黑白底片曝光似乎也都是较暗场景不知如何颜色处理的折中选择,对比之下今年NYFF同样越南背景的实验短片“Tyrant Star”中诗韵反而更有味道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展映看到的片子是纯英文字幕,于是叙述者的意思了解的囫囵吞枣的,但是即使这样,画面依旧准确的传递给我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家园不再。时间、乡愁、诗性都像火光像云雾像时间一样流淌着。实验的手法很现代却因为科幻的壳子衬得并不突兀。蛮好的。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还可以。但你放在科幻片单元我是真的很恼火
2.5
web-dl
Ernst Karel声音制作
home 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BJIFF# 很像影视人类学 有几处剪辑特别有趣 只是以未来在火星的视角回望故乡的母题有点不够充分 中间一段反思很棒 身份/历史/苦难的解释权总是被剥夺 记录者(侵略者)来了又走 只剩下即将消失的破败建筑和小小部族的语言
看呆了...承认自己没看懂。真的是太后悔没有跟郭晓冬老师说上话,他最近在做真利子哲也的片,哎,脸皮要厚一点啊不然搞个毛制片。
东南亚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确迷人
3~4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笔记:演变-从主题出发找到人物而不是跟拍;技术-materiality,胶片作为material而不是footage,影像拼贴(负片,照片,字幕,不同的线跳来跳去乱窜);重复-创造力量;拍摄-一天中更多时间在思考如何拍摄;体裁-essay film,有深厚传统;戳中我的-影片中段自比烧毁树房子的军队,我凭什么claim不属于我的东西;问题-后半段的内在逻辑是?人的生死、阴阳和家、失去家的关系是?;discourse-postcolonialism,anthropocene;
文明的演进切断了我们与故土的联系,但印刻在我们基因中的那些对于自然的依恋,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寻找曾经的家园。于是一代又一代过去了,我们渐渐在割裂中变成了游荡的无主的灵魂。
很浓重的林愁(乡愁),对于一种曾经的部落、族群、文化现象的诗意的解读,特别是旁白低吟的反复的甚至镜头重复的拍摄着那个山洞。但相对于《萤火虫》,便显得诗意不足、艺术性有余了。
一部人类学电影,把走进深山做田野的过程拍摄出来了,从树房子、山洞房子被迁到砖土房子甚至离开大山走向平原的过程,承载记忆的“物”发生了变化,于是人们关于家园和生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正负片切换表达生死在外行看来十分震撼。
感觉有点像是导演拿着一堆散乱但细腻的人类学纪录片素材搭了条科幻故事线出来,青山绿水出毕赣式的影像看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但这片子给我最大的触动应该是,让我意识到所有的“太空旅行首先是时间性的尔后才是空间性的”。
昨天恰巧看到路易·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的一个理论,他将电影叙事分为两大类——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倾向于对现实人生的描绘,那在电影的叙事中,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振是容易达成的。而形式主义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想象力和美感的呈现。看这个电影前半段还能看出一些故事感,但中间一些过于形式化的东西让叙事出现了断层。比如那些不知道什么电脑图像技术处理而成的画面失色感。它的意义何在?实验电影的实验性是不是对奇观的呈现,它的形式感应该如何把控和理解,又或者是说实验电影本身就是形式主义的拼贴?如果创作者本身意图就是玩形式,那这确实是只属于中产的玩物,普通人尚在内卷,哪有心情搞这些飘在天上的东西
#BJIFF20#非常有作者性的记录影像,北影节惊喜之作,可能是我的年度最佳。用纪录片的形式拍一部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剧情片。用一段段私人记忆连缀出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族群失去居所,集体记忆无处安放,灵魂没有归宿的故事,而整个叙事又建构在遥远未来在火星回望地球的背景下,火星成了映射故乡情绪的幕布。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负片的应用,一张负片,让亡者灵魂的居所降临于现世,在现实的风景中超越现实。这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坟墓,而当我离开了故居,我的灵魂也就只能在风中游荡。
外星球假设和剪辑混入的旧时影像分别增加和疏远对于“乡愁”的距离感,有些缺乏lav diaz式对于生活完整记录的轮廓作用, 又让没有那烟雨雾蒙故乡的情绪完整表达,而几场黑白底片曝光似乎也都是较暗场景不知如何颜色处理的折中选择,对比之下今年NYFF同样越南背景的实验短片“Tyrant Star”中诗韵反而更有味道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展映看到的片子是纯英文字幕,于是叙述者的意思了解的囫囵吞枣的,但是即使这样,画面依旧准确的传递给我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家园不再。时间、乡愁、诗性都像火光像云雾像时间一样流淌着。实验的手法很现代却因为科幻的壳子衬得并不突兀。蛮好的。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还可以。但你放在科幻片单元我是真的很恼火
2.5
web-dl
Ernst Karel声音制作
home 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BJIFF# 很像影视人类学 有几处剪辑特别有趣 只是以未来在火星的视角回望故乡的母题有点不够充分 中间一段反思很棒 身份/历史/苦难的解释权总是被剥夺 记录者(侵略者)来了又走 只剩下即将消失的破败建筑和小小部族的语言
看呆了...承认自己没看懂。真的是太后悔没有跟郭晓冬老师说上话,他最近在做真利子哲也的片,哎,脸皮要厚一点啊不然搞个毛制片。
东南亚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确迷人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