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觉得这个是纪录片,充其量是历史短剧。
但这部剧可以算作非常用心的历史短剧系列。
除了个别剧情比较违和,比较主观之外,他大体还原了那个利益至上,纷争不断的战国之世。
从呈现的方式来看,每一集都节选了这一国在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剧情的方式进行演绎。
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片子并非纪录片的主要原因。
他没有深刻去讨论,挖掘一个命题,并引发读者思考,更多的是在呈现主创认为的历史事实,呈现主创认为的列国失败的原因。
抛开这些似似而非观点,你把他当做电视剧看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就是出场人物有点多。
剧情呈现,是这部片子的最大亮点。
虽然制作不算精良,但是剧本的逻辑,国家风格的承袭,以及关键人物的展示都非常精彩。
尤其是一众演员对于历史人物的演绎,于荣光的赵武灵王,海一天的申不害,林永健的楚怀王,喻恩泰的商鞅,都算得上是神来之笔。
这部片子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企图像历代文人那样,揭示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但是在揭示原因的时候,他倾向于把失败归结为国民性格、士族与贵族矛盾等等简单的原因。
我是觉得,一方面六国被灭,绝对不仅仅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地理、历史、人民调性等等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国民性格这种元素,还是相对比较缥缈的,而沿袭这种路子拍出来的东西,最终会成为无聊的文字游戏,譬如:片子中讲述说赵国人刚烈,楚国人桀骜不驯这是两个国家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然而,我真心不太理解,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综合着来说,这系列片子叙事很出色,但是对于本质原因挖掘的水平,并不够让人信服,并不够一个纪录片的水平,因此也就很难把他当做一部纪录片来看了
第一集燕国:燕国之亡,亡于传统。
第二集赵国:亡赵者,实为赵人。
第三集楚国:祖先熊绎被周天子册封为子爵,自此立国;熊通自行称王,史称楚武王;春秋时期,不断兼并,贵族自治成为楚国的传统。
战国时期,魏国入侵,贵族以自家利益为主,楚悼王一筹莫展,重用魏人吴起,任为令尹,开始改革,削弱贵族势力,对外不断扩张,然而楚悼王突然逝世,吴起被贵族诛杀。
公元前312年,张仪“诈楚”,楚怀王出兵伐秦,惨败;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听屈原等劝告,前往武关,被秦昭襄王扣留;熊横即位,史称楚襄王。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别都鄢城;公元前278年,楚襄王放弃都城郢都,秦军破城,国破家亡,迁都寿春,其子熊完质秦。
后熊完即位,史称楚考烈王,任春申君黄歇为令尹,主理朝政;赵人李园献其妹予春申君,怀孕后献于楚考烈王;楚考烈王死后,李园杀春申君,然其子即位,史称楚幽王。
后楚考烈王遗腹子负刍,诛杀李园和幽王,即位称楚哀王,合力抗秦。
楚人抗秦,至死不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国建立在分治的基础上,分治的贵族以各自的利益为重,资源和力量始终无法聚合。
战国一世,楚国虽广袤,但从未强盛,灭亡成为必然。
”央地关系事关一朝一国的盛衰甚至生死。
地方权力过大,则易走向分裂。
第四集韩国:晋国大夫韩厥幼时为赵氏收养,后冒死救赵氏孤儿,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韩氏一族以忠义耿直文明天下。
百年后,韩氏后裔韩虎与赵氏魏氏三家分晋,韩氏人口土地最少,位居天下之中、四面受敌,为拓展生存空间,几代图谋郑国;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册封三家为诸侯,韩氏韩虔封爵为侯,韩国正式诞生,战国时代开启。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相邦韩廆、大夫韩遂相争,聂政刺杀韩廆,后韩哀侯猝死。
韩懿侯继位,东扩西进,联赵攻魏,韩赵两国意见不合、半途而废,魏惠王蓄意复仇,攻赵伐韩;韩昭侯继位,魏国包围赵国都城邯郸,韩军联合齐军,围魏救赵;重用申不害变法,推行法治、术治,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罚没贵族,充实国家,兼用阴阳之术,管理官员;变法后,韩国强盛,但术治也留下了灭亡的种子,忠义耿直不再,权术阴谋横行。
秦国崛起后,白起为战神,韩魏联军与秦军在伊阙大战,惨败,韩国自此衰落,领土不断被蚕食;韩国用驱虎吞狼之计,割上党给赵国,秦国伐赵,引发长平之战,赵国惨败。
后韩非质秦,死于秦国;秦国东进,韩国成为六国之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PS: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
“因为时运不济,韩国选择了术治,也因此改变了国家的气质。
当强悍和耿直消亡后,苟活成为韩人的秉性。
六国之中,韩国第一个灭亡。
韩国之亡,亡于在诸国博弈中,奉权谋之术为国策,放弃熬练真正的实力。
韩国的历史,是一曲小国的悲歌。
”实力才是决定一国前途命运的根本。
唯有国力强盛,才能抵御外辱。
第五集魏国:魏氏家族的领袖魏斯,尊孔子的学生子夏为师,成为国师;魏斯为其建学堂,招揽门生,形成西河学派,聚集了大量人才,士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出现;魏斯重用子夏的学生李悝,变法图强,取消贵族特权,第一次打破僵化的等级社会,用乐羊攻灭中山国,任命军事天才吴起为西河郡守,打造了魏武卒;公元前404年,魏斯统帅魏赵韩三家军队,攻破齐国;公元前403年,胁迫周天子正式分封魏赵韩三家为诸侯,礼治的春秋时代结束了;魏斯史称魏文侯,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后期任用贵族担任相邦,内心深处仍难以相信平民出身的士族,这影响了魏国之后的用人政策。
文侯之后,魏击继位,史称魏武侯;任用田文为相邦,弃用平民出身的吴起,吴起之楚,魏国失去了一个经天纬地的大才,后吴起率楚军伐魏,重创魏军。
吴起之后大约三十年,傲慢的魏惠王又放走了公孙鞅,魏国亲手为自己挖掘了一个又一个陷阱;惠王时期,齐魏争霸,庞涓陷害孙膑,后逃回齐国,成为军师,开始复仇,围魏救赵,减灶诱敌。
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霸主之路,魏国成为第一个牺牲品;战国期间,士人一族,追逐功名利禄,国家意识淡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西河学派的徒子徒孙源于魏国,但大多成为魏国的对手;魏人公孙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先后担任秦国的相邦,攻打魏国,逐渐衰落,“士人成为魏国的魔咒”;后魏人范雎,被诬陷私通齐人,死里逃生,前往咸阳,“远交近攻,蚕食土地”,正是范雎为秦国确立的基本国策。
长平之战后,秦国企图灭赵,信陵君窃符救赵,被任命为相邦,后联合五国抗秦,秦国散布其谣言,被罢相邦,魏国失去了最后一个大才;公元前225年,秦军攻陷大梁城。
“一百多年来,魏国一直无法逃脱这个魔咒——一边源源不断地制造人才,一边孜孜不倦地为对手输送人才。
他们自大而多疑,有大才而不用,这些大才最终协助他国,或削弱魏国的实力,或直接灭亡了魏国。
魏国之亡,忘在魏氏王族的性格秉性。
”“变法才能图强”,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作为,才能走在前列。
变法成,则国家兴;变法败,则国家衰。
千百年来,莫不如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选人用人关系国家兴亡,不仅要能培养人,更要学会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更要搞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第六集齐国:周代商而立,周臣吕尚被封至齐地;陈国公子陈完被齐桓公收留,陈完死后,陈氏改为田氏;后至第五代田乞,先立国君,自立相邦,执掌大权;齐国伐吴,兵败,王公贵族尽灭;公元前391年,田和自立为王,田氏代齐。
齐威王田因齐任用邹忌为相,开始变革;齐国变法的主导者是国君,整顿吏治,选贤任能,经桂陵、马陵两战,终结魏国霸权;齐国还是天下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汇聚天下人才。
田辟疆继位,史称齐宣王,志向远大,心胸宽广;燕国内乱,齐国乱燕,留下隐患。
田氏代齐,发端于百工之位;对于财富的热爱,源自于家族基因;战国七雄,工商业最发达者是齐国;商业文化塑造了齐人的性格和国民精神,齐人普遍喜欢钱财,上行下效,民间和市井也热衷于享受生活。
齐湣王田地继位,推行新政,打击贵族,孟尝君田文首当其冲,逃离齐国;齐人好发议论,影响新政推行,齐湣王解散稷下学宫,大多士人离开齐国,其中就有大学者荀子;后重用苏秦,听其建议,灭亡宋国;燕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报齐国伐燕之仇,苏秦实为间人,齐国仅剩两郡,齐湣王惨死。
后田单复国,太子田法章继位,史称齐襄王,王后参与政事;其子田建继位,史称齐废王,太后摄政,对外听命秦国,对内不修兵备,用黄老之学,偏安东方,稷下学宫开学,方士仙人成为学宫的主人;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临城下,齐人开城投降,齐国灭亡。
“齐国,一个奇异的国度——他们创造了上古时代最为耀眼的商业文明,他们留下了一个学宫150年的传奇。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他们遮住耳朵,拒绝聆听远方的战鼓声,他们选择享受当下的生活。
齐国之亡,亡于齐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
第七集秦国: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太子嬴渠梁继位,史称秦孝公;之前四十年,秦国贵族专权,内乱不断,国君朝不保夕;秦国出身最低,六国不愿与其结交;魏人公孙鞅入秦,秦孝公重用其变法,消灭贵族阶层,打击士人商贾,推行严刑峻法,只重耕和战,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将秦人塑造成无催不坚的战士,秦国成为一辆战车;实行军功爵,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迁都咸阳,秦国强盛。
秦孝公去世,嬴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车裂商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重用张仪;秦惠文王之后,秦武王嬴荡继位,举鼎而死。
嬴荡无子,质燕、庶出的嬴稷继位,史称秦昭襄王,其舅魏冉为其荡平反对者,其母芈八子,即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太后称谓的女人;嬴稷的两个弟弟和芈八子的另外两个儿子权势滔天,成为“四贵”,贵族势力抬头,魏人范雎入秦,助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幽禁宣太后,秦国战车回归正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击溃赵国,白起封神。
秦昭王死后五年,曾孙嬴政继位,初期吕不韦为相邦,后被赐死,任用李斯。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完成统一大业。
“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在于秦人独一无二的军功文化。
吏治清明,猛将如云,虎狼之师无坚不摧。
秦人最终统一天下,在于神秘莫测的天命。
孝公之后一百多年,秦国战车一直没有脱轨,直到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因为宅在家不能出门,所以看了小包子推荐的这部纪录片电视剧,但只能给3星,因为他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纪录片电影的严谨、客观。
但不妨先科普一下燕国高光点那一部分的历史。
我们梳理一下脉络:燕国38代国君姬哙,竟然在其他国家变法图强的大背景下,脑子糊涂想学习尧舜禅让,把国家拱手交给时任相帮(宰相),这样昏聩疯狂的举动直接导致灭国。
燕王姬哙将国家禅让给丞相于是太子(嫡长子)在内乱中被丞相杀掉,丞相又被趁火打劫赶来的齐军杀掉。
看到一手葬送国运,姬哙也羞愧自尽。
紧接着燕国人民经过与齐国的一系列艰苦反抗,最终赶走了侵略者,遂立姬哙的庶子继位,成了燕昭王。
自此,看到国破家亡、父兄惨死后,燕昭王横亘一生的KPI就是俩字儿:复仇。
他怎么做的呢?
找到了当时同是天涯沦落人、马上就要揭不开锅的路人甲——苏秦。
原本病急乱投医,搞不好就找个大忽悠,谁知燕昭王竟然找到了宝藏男孩,从此出场自带BGM。
背着全部身家、落魄的苏秦苏秦张仪很多时候作为CP,出现在后世的评议中,他们对应的注脚,就是著名的合纵连横。
那么苏秦做了什么呢?
简言之,他真的忽悠了,但不是忽悠他知遇之恩的明主燕昭王,而是把当时最强大的齐国国君(齐湣王),给忽悠瘸了。
挂三国相印的苏秦,跟齐湣王建议:有便宜不赚王八蛋,咱们不如趁天下动荡之际,捞一票大的,把富庶的宋国给吞并了,以后做梦都会笑醒。
齐湣王当场露出了电车痴汉的笑容,两人一拍即合。
然鹅,糊涂的齐湣王没想到的是,他举国之力吃下宋国,却打破了天下的平衡,瞬间沦为众矢之的。
于是燕国趁此机会扛起道德的大旗,打着王道的口号,组建了5国联军,浩浩荡荡讨伐齐国。
那么燕国派出的领军人是谁呢?
就是大名鼎鼎的乐毅。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一举攻破齐国都城,把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珍宝重器洗劫一空。
一举洗刷了燕国几十年的怨气,使燕国报仇雪恨、名扬天下。
这就成了燕国极其漫长的历史中,几乎最为高光的时刻。
燕昭王在宗庙给祖先“汇报工作”只可惜好景不长,燕国后来继位者燕惠王猜忌上将军乐毅,导致乐毅逃到赵国,进而燕国马上难以维持局面,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抓住机会、原本苟延残喘的齐国残余势力立刻反扑,分分钟让燕国叫爸爸。
那么骑在燕国身上让他娇喘连连的爸爸是谁呢?
就是廉颇老同志。
自此,燕国彻底被反攻了。
廉颇对话的人,是乐毅的儿子,燕国当时反对出兵的将领后来燕国的衰败一直延续到了它最最后的继任者。
这个继任者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个儿子,叫燕太子丹,OK,就是荆轲刺秦,就有了熟悉的经典桥段。
后面的历史就不讲了,风萧萧易水寒,大家就都知道了。
自此,燕国的各位演员,彻底领盒饭去了……
燕国:雁过无痕地处辽东周代商而立,周武王分封天下,弟弟召工分封燕地,这就是燕国。
38任国君姬哙禅让给相邦子之,燕哙不爱女色不喜乐舞就爱下地干活。
太子姬平反抗子之却被杀,孱弱的共和之花还没来的及开就败了,以解放者自居的齐人攻入燕国,燕人自己打开了城门,引狼入室。
庶子登基成为燕昭王,苏秦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间谍生涯。
燕军捷报连传,攻下七十多个城池后,却围而不攻。
复仇之后以礼/王道治国。
其子燕惠王猜忌上将军乐毅,乐毅逃亡赵国。
楚国:贵族之殇(分封制)熊氏只是周的一个子爵,当时其他列国都认为楚为蛮夷之地。
熊氏后期自立为王?
公?
,四处征战扩大疆域,但每攻下一座城池当地自制,楚国成了一个贵族分治之邦。
吴起进行改革,却被贵族杀死在楚王的葬礼上。
楚怀王时期,秦国张仪游说楚国于齐国断交却没有履行约定。
怀王出使秦国却被囚禁,襄王自立,被囚禁三年后的怀王死在秦国,屈原被流放。
白起攻打楚国。
春申君黄歇,赵人李园献妹妹李嫣给春申君,春申君又将有孕的李嫣献给了楚王。
楚人虽不团结,但可以被打败却不能被人征服,秦国举全国之力伐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韩国:权数的代价韩魏赵三家分晋,战国开启。
申不害 变革,考核官吏。
围魏救赵,但在列国纷争的时候又用权数害了赵国(长平之战,赵国战死40万将士)郑国入秦治水,秦人忙于治水放缓了征战的脚步。
郑国渠韩非魏国:士人的魔咒子夏_士人 废除贵族特权,不再世袭。
不再发放俸禄,各人凭才能与功领赏。
在贵族和平民之间形成了士族阶级。
巍斯重用士人,但最后还是弃士人翟璜而选用自己的弟弟做相邦。
乐羊吴起_ˉ_巍武卒田子方吴起离开魏国去了楚国。
公叔痤 公孙鞅(卫鞅/商鞅)孙膑来到魏国,被庞涓陷害。
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回了齐国,担任军师,围魏救赵,庞涓自杀齐国齐桓公(姜小白)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收留了被楚国打败后流亡的陈国公子陈完。
陈氏改姓田,五代后取代姜氏变成了齐国公。
田氏代齐公子小白,鲍叔牙管仲,竖貂(原为小白性童后因不能进宫而自宫)易牙(厨师之祖),一代霸主被活活饿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散稷下学宫齐闵王 苏秦 灭宋国却消耗了国力。
齐人富足好音律不愿意打仗。
太子田法章隐姓埋名后为齐襄王,去世后在民间结识的皇后干政,她奉行无为而治,相邦等人被秦国收买,秦国攻打过来后,不战而败。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却妄想偏安一隅。
秦国因出身卑贱,在西北为周王朝养马的部族,不被山东六国礼遇 。
周幽王被犬戎杀后,秦襄公护卫周平王西迁洛邑,平王讲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赐予秦孝公,秦国自此成为诸侯国。
魏国公孙鞅来到秦国变革,消灭了贵族阶层,士人阶层也受到打击。
废除井田制,人民开始私有土地,不允许人员流动,只有农民和士兵。
秦惠文王
相信每一个高考生都会经历背诵默写的“折磨”,有人靠理解记忆,有人靠肌肉记忆。
不才,我就是肌肉记忆的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过分对称、大量排比,很容易背。
本以为是六国耽于享乐,毕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看了《风云战国之列国》才明白,一个国家的覆灭,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
从小到大的历史课,对于先秦时代,讲的都非常少,基本上先秦都并到一课,然后就“六王毕四海一”“秦王扫六合”开始了封建社会的讲解,只知始皇千古一帝,不知秦国为了一统大业做了几代努力,原来“奋六世之余烈”也不仅仅是一篇课文而已。
“韩赵魏楚燕齐”是背诵多年的六国灭亡顺序韩国之亡,亡于权术。
一个正直的国家,最终因为权术变得狡诈多疑。
不肯先送死、还见死不救,如此行径谁会再与其同盟?
赵国之亡,亡于任性。
自上而下,尤其是君主,更为任性,一个和秦国同根同族的国家,却最终一个被灭一个灭人,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律太重要了,秦人用法律约束了任性,可赵人依旧我行我素,那当代人,如果不懂得自律,最终也会被时代淘汰。
魏国之亡,亡于士人。
战国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开局就是王牌,西河学派培养的尽是治世之才,可是魏国掌权者只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知培养人才应该要了解人才,士人需要功名,却用人开疆拓土不给回报,又心怀仁慈,不杀以绝后患,最终这所高校源源不断地为秦国输送人才,也亡于这些人才。
楚国之亡,亡于贵族。
雷佳音在《国家宝藏》中守护楚国的“云纹铜禁”,1年了,还是忘不了那几句话云纹铜禁 天下独一无二 看它便可知我大楚 曾经的心高气傲 可也是它 再精雕细琢 再标榜正统又又何用 不做真正有利于 国家和百姓的事情 亡国 不过迟早啊太过精美,即使在27样顶级国宝中都一眼难忘,贵族奢靡,区域自治中央还不集权,出了事情也自守门户不管他人,灭顶之灾来临之时,楚国开始了万众一心、抵御外敌,醒悟太晚,也不过就是垂死挣扎。
不过楚人最终是六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投降的国家,直至最后也保留了大国的尊严。
燕国之亡,亡于传统。
一个血统最为纯正的国家,恪守礼制不思变革,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恪守礼制甚至可以算的上是天真无邪,燕昭王识得苏秦和乐毅,才让小小燕国也强劲一时,儿子上任猜忌乐毅,最终也让燕国灭了。
齐国之亡,亡于偏安。
田氏代齐,把原本的国君流放,国君先祖还是田氏先祖的恩人。
齐国的百姓应该还挺幸福的,有钱,如何享乐,真的是快意人生,蹴鞠是中国发明的,却成了巴西的国球令人唏嘘。
齐闵王太惨了,抽筋悬梁,好生残忍。
秦国举国皆兵,齐人快活无比。
贤才遇明主,知遇之恩和无限信任令人感动,燕昭王和苏秦、楚悼王和吴起、秦孝公和商鞅、秦昭襄王和范雎,都是士人,都不被本国信任,可怜吴起和商鞅,遇到了明主却不是长寿的明主,境遇悲惨令人叹惋。
秦国被六国鄙视,因为秦国出身卑微,“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秦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出身不重要,一定要拼一拼,咸鱼一定会翻身,不努力一把你怎么知道逆袭的不是你呢,你怎么知道你的同行不是很差的呢?
不过秦国的“逆袭”,也告诉我们,跨越一个阶级,真的需要几代的努力,七代明主代代知人善任,才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实力。
秦国是士人的乐园,正是这些士人,才改变了蛮夷的秦国,无论是士人还是庶民都是一个庞大的团体,无论怎么说贵族还是一小部分,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国家才能长存,无产阶级万岁!!!
《风云战国之列国》以战国七雄的英雄人物 、国家命运为线索 ,探索战国时期的六国兴衰史以及秦王朝一统天下背后更深层的秘密 ,为广大观众再现2200多年前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每集讲述一个国家的兴衰,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君主和大臣等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有时候真的仅仅因为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一场战役的成败。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很有特点。
以剧情的方式来呈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恩恩怨怨,能够使观众有较强的代入感。
这部剧(也可以说是纪录片)中邀请了很多前辈演员来出演,更是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
说起历史,大多是严肃的。
我喜欢历史,尤其偏爱春秋战国时期。
还要归因于《秦时明月》系列。
虽是动漫,却将那个时期的历史宏观性展现了出来。
尤其在开头,萧瑟的秋风,荒凉的背景加之凄凉的配乐,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残暴的统治者,卑微的底层人民及百家中奋起的反抗者,更加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也从正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诸子百家,争奇斗艳。
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涌现。
一时间,思想文化空前繁荣。
在这部纪录片中,一共七集。
分别以七个国家的兴起与衰亡为时间线来讲述这一个时代的发展。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间,风起云涌,群雄争霸。
燕国,是周朝皇室血统最纯正的诸侯国。
楚国,一个被中原国家称为蛮夷之地的强悍国度,也曾令人闻风丧胆。
齐国,前期强横,后期却连国君都被替换。
韩国,一个被法家思想深深影响的国家。
权力即代表一切,但也因玩弄权力而灭亡。
赵国,性格冲动,脾气暴躁,不计后果。
魏国,仿佛中了士人的魔咒,成为其他六国的人才输送地。
秦国,最后的赢家,却也亡于横征暴敛。
七国的命运跌宕起伏,令人唏嘘。
在那个战火纷争的时代,新星闪耀。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农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名家……等各大派系中,豪杰志士层出不穷。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仁人志士,军事奇才仿佛夜幕的繁星,点缀着整片漆黑的光景,令世人敬仰!
周朝末,王室衰,礼乐崩,朝纲乱,天子有名无实,诸侯蜂拥而起,群雄中原逐鹿,强吞弱,互兼并,昔日八百大小国,至战国末年仅存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并峙,绵延数百年的战火在华夏大地熊熊燃烧,最终,秦国经过几百年积淀和发展,数代君王踔厉奋发,于公元前221年扫灭六国,席卷天下,完成彪炳千古的统一大业!
为图生存和富强,七国皆在各个时期对国家进行了大力改革,积极推行变法,招贤纳士,一时间,华夏大地风起云涌,地覆天翻,催生出了多少个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贤君名主,涌现出无数个智谋超群、铁血丹心的谋士将帅,留下了无数篇脍炙人口的佳话故事。
秦有商鞅变法,兴利除弊。
楚有李悝变法,带甲百万,实力大增。
齐有邹忌变法,国富民强,殷实富足。
赵有武灵王胡服骑射,却强秦、震匈奴,天下莫能与之争锋。
魏有魏文侯改革,跻身中原一流强国。
燕有燕昭王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遍求天下才俊,成就斐然。
韩有申不害变法,由弱转强,消灭郑国,开疆拓土。
同样是在家办公期间看完的纪录片,都是和媳妇在吃午饭或者晚饭的时候看一集,到今天“秦终于统一了六国”,非常不错。
关于战国历史,有一个小的感觉就是在中学时候学习的历史现在好像忘得除了几个成语典故也没剩下啥,只剩下零星几个渣渣...🤦
纪录片本身个人感觉算是比较不错的国内历史纪录片,挑选的片段和角度还是比较耐看的,选取了很多大众熟知的故事片段。
每集的时长控制在1小时,看起来长短也比较适中,突出了很多重点也是看起来能感受到起伏的很舒适状态。
演员的选取看起来也比较合适,至少没有看出太大的违和感(要求比较低... ),没有让我感觉跳戏。
最深的三个印象1)名将必过的小城门全剧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就是展示每个名将的精彩瞬间都要驾马穿过这道小门。
就是这个小门这是一道神奇的小门。
还是这个小门每个人都有他的辉煌与衰落。
2)国家宿命论其次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每一集在将每一个国家的时候都会说到决定这个国家命运的是啥啥啥或者是这个国家(或者人)的特点是啥啥啥,比如“灭亡齐国的不是秦国,而是齐人”、“赵人性格暴烈”、“楚国的贵族风气”等等。
从后往前看,确实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个国家的走向,但是不知道身在其中的当事人,是不是从他们的前人那里能看到自己国家(或者人)的特质,这种结果是不是早就是定论,这种果是不是早就埋下了因。
3)变法变法大变法最后一点就是国家若想变得强大,比如要变法。
谁变法变得彻底、变得持久、变得坚决,谁就胜出了。
国家、家庭、个人,都需要在某个时刻开始改变,改变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越是想要伟大代价越是痛苦”。
刷完剧后,严重想要再读一遍《战国歧途》,推荐。
战国歧途8.7刘勃 / 2015 / 新星出版社看完剧后,媳妇问我:如果回到战国,你想在哪个国家生活?
我说:你先选。
她说:如果作为普通人会选择齐国,你呢?
我回答说:当然是齐国。
她说:为啥?
我回答说:因为你在齐国。
挺好看的!
纪录片拍成这样666!
140字真烦!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形式还蛮新的,演得也可以!内容讲得简单了点,有点散
一国一集,讲得东西不算全,摘菜时当背景听
看了三集,演技和编剧真是尴尬不忍直视
大概算是一个简介吧
林永健老师演的那段楚怀王悲叹的戏真好,看哭T﹏T!
虽然只有七集,但真的没有办法坚持看完。它自称为一个历史纪录片,拍法却完全不是纪录片的拍法,内容不严谨,史实、传说混为一谈,剧情部分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细节,一直在展现人物情绪,闲着没事就呼天抢一通,而服化道之类的细节又有很多一眼就觉得不对劲的地方。看在演员很辛苦的份上勉强给个及格。
就一句嬴政是秦昭王孙子我就……每一集都有谁谁谁是天杀的,这都什么玩意啊,全国一个样呗,春晚流行语呗,看了前六集还值八分,现在,也就这些了
演员,真的,除了有名的,其他的太出戏了……战国的故事,真的是太碎了,感觉怎么串起来看都记不住,那个战乱的时代,真是太神奇了……
看了一节就看不下去了,既然以纪录片的形式就得尊重史实。首先先张后苏还是先苏后张,这个目前还在争论,《战国纵横家书》说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但是《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均以先苏后张记载,若先张后苏,历史将放大公孙衍,然而犀首在当时记载非常少,旷世奇功之人不应记录如此之少,很难判断是合纵首倡者,先苏后张要比先张后苏更为可信。第一节就用了争议的苏秦讲燕国,在未完全证实的情况下难免误人子弟。看了第一节就有些看不下去,后面简单的看了看,可能由于每节时长有限故事跨度大人物复杂,很多地方前后只能勉强接上,很多细节一塌糊涂,很多基本常识都让人大跌眼镜,比如商鞅和吴起都是卫国人不是魏国人啊,卫国最后才灭。吴起把俸禄“石”读成shi,种种错误也敢号称纪录片?!
制作精良,演绎精彩,可惜是英雄史观,唯心主义。
很难不支持
赞这帮演员们!韩国和魏国拍的最好,秦国多演员太潦草了
又想给演员飙戏,又想占据“历史纪录片”的道德制高点,不伦不类。
林永健演的什么玩意儿
啊啊啊难看
兴致勃勃地想看一次国产剧然后又放弃了
有名的演员演得极好。但是如果作为纪录片,很多地方则显得不够严谨,好几个时间线不对,这是硬伤。可惜了。
燕国亡于坚持王道不合时宜,赵国亡于任性爆烈盛乱交接,楚国亡于贵族强权,分治之弊,韩国亡于鬼蜮权术,魏国亡于士人的魔咒,置大才却不用,齐国耽于享乐,绥靖必亡。虽是片段式,不能揽尽全貌,但以点带面,六国兴衰也尽收眼底。
这样的剧情式纪录片很新颖,讲述得也很通俗易懂。
演绎一遍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