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还未上映,整个豆瓣影评就陷入了一片乌烟瘴气的骂声中,我只想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为这部影片说几句话:1.这能算电影吗?
《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是作为纪录片在广电总局备案的,纪录片就意味着以“记录”为主,而不是像普通的电影一样按照原定剧本一个个镜头去拍。
因此没有普通电影的剧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部电影通过剪辑,也是有起承转合,以任务推动发展的。
电影的类型多种多样,纪录片也是电影类型中的一种。
电视版《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也就是说它的本质上就是一个纪录片,只不过这个纪录片的主角是明星,同时为了照顾观众的观看体验,在剪辑上讲究节奏,讲究“笑果”,同时在字幕上加上了一些符合现在观众体验的内容,以让短短九十分钟的电视节目不像普通的纪录片一样严肃和沉重。
这是纪录片的一种娱乐化形式。
根据这档节目的火热反应,制作方看出了市场的需求,将这个想法投入电影市场,当然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
实际上这不就是许多人口中日日追求的市场经济吗?
市场经济自然是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商人,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因此,《海豚湾》作为一个严肃的纪录片可以在电影院上映,《爸爸去哪儿》电影版当然能作为纪录片的另一种类型在影院上映。
2.五天拍摄的电影,能看吗?
作为一个纪录片,只要完整记录了一段时间的发生过程,对这一段时间做到真实的还原即可。
电视版是三天两晚的记录,这一次更是增加了两天。
这样一部纪录片怎么才能用几个月来拍呢?
你是让这五对父子在动物园住上好几个月吗?
还是说要先写个剧本出来,然后让五对父子一个个镜头来拍呢?
如果真这么做,问题又出现了:第一,这也就不能算是纪录片了,以这几个小孩子的演技,诸位又要大骂这部电影制作粗糙,制作方圈钱了;第二,从市场的角度看,观众想要看到的是小孩子们的真实反映,而不是扭扭捏捏故作姿态的表演,以“表演”的形式在影片中出现,和综艺节目的形象不符,同时也达不到优秀电影的水准,商业上如何保证不亏本呢?
3.市场不会有同情心。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票房的影片一定是迎合观众需求的影片。
这是个残酷的现实。
并不是拍摄时间越久,获得的回报越大;不是影片越具有教育意义,内涵越深刻,观众越会掏腰包。
从这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来看,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一定是可以迎合观众需求的。
如类型片中的优秀作品《泰囧》、如粉丝营销的典范《小时代》、再如演员自身口碑继承的作品《私人订制》。
他们或许在你眼中不算是优秀的影片,但是确实市场经济中的强者,他们满足的现在观众的需求,自然能在市场中赢得胜利。
就像我们上学时,并不是花在学习上时间越长的人成绩就越好。
总有一些人以超凡的头脑和巧妙的学习方法获得班上的前几名。
4.好影片不一定有好票房如《1942》等主题深刻的影片,会在电影文化史上流传下来,但是却不一定可以在市场上获得好的回馈。
这是经济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而导致的。
为票房而生的电影作品或许根本就不是为了成为一部文化史上优秀影片而生的。
《小时代》、《爸爸去哪儿》这类影片的目的是纯粹商业化的,终极目的就是“赚钱”。
他们本没希望成为一个内涵深刻的电影,影评人们也不应抱着看《辛德勒的名单》的期望去看它。
5.自然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很多人担心《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会导致市场上衍生出众多“大电影”版综艺节目,电影市场会陷入恶性发展,我想这过于杞人忧天了。
还是那句话:“请让市场来评价”。
观众不是傻子,他们会区分“好与坏”,为什么同期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票房惨淡?
我想观众还是懂得该为什么东西掏钱的。
《爸爸去哪儿》定档在春节,迎合了合家欢的需求,满足了过年娱乐的需要,同时老少皆宜,又满怀亲情,自然会有好的反响。
试想去电影院观看的一大家子心理会想:这是电影吗?
像综艺节目的电影有看头吗?
这会有利于电影市场良性发展吗?
答案必然是不会的,九十分钟内,有欢乐有感动,增加了家人之间的感情,增加了年味儿,我想,普通观众已经是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未来出现更多的综艺节目的电影版,能否迎合市场需求?
若不能,大批同类电影票房惨淡,这类电影自然慢慢消亡。
若能,观众又是否会审美疲劳?
若已经审美疲劳,那就像现在的历史题材的大片一样,以亏为终,那么市场又会催生着新的题材的电影诞生。
这不是影评人们控制市场良性发展的,这是市场的规律使然。
6.这部电影就是来圈钱的?
在影院看和在家看根本没区别?
什么电影是为了不赚钱拍的?
电影是商品,商品就是为了赚钱。
只是诚意与否和赚钱方法是否高明的问题。
这一切会交给观众来买单和选择。
在电影院看与在家看的区别:1.电影版采用更豪华的专业电影摄影机拍摄,比电视版便携摄影机效果更好。
2.动画效果比电视更多,制作更精良,剪辑素材更多,笑点更密集。
3.可以比电视观众更早看到五对父子的收官作品。
4.影院观看,氛围的烘托下会有更好的“笑果”,在这个喜剧都让人难以发笑的年代,什么能比开心的笑九十分钟更宝贵的?
这个“一笑而过”正是许多人掏腰包的原因所在。
所以,大过年的,心里阳光一点,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快快乐乐的在九十分钟里遗忘生活的压力,大声笑、大声和小孩子们一起合唱,剩下的留给市场评判。
少些戾气,少些争论。
因为它有它的发展规律,咱们操心太多了。
一个普通的观众
在成熟一点的电影市场里,其实很多时候电影贩卖的是一种视觉形象。
我们对电影的消费,其实本来就是一种虚幻的形象消费。
你购买一张电影票其实没有交换到任何实际的物的“商品”。
现在好莱坞大片的收入比例里面,真正的票房收入其实占了大概只有30%的比例。
更多的收入是来自于DVD销售、电视网络的播映版权出售、周边商品的开发等等。
而所有后续收入能不能达到预期,又跟电影本身是否成功息息相关的。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大片的发行营销成本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用一部电影塑造出一个可供持续开发、消费的“视觉形象”,然后以此获得利润。
这是现在好莱坞高概念影片的策略。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漫画、电视剧改编电影会成为一种风潮了。
因为漫画和电视剧提供的也是可供消费的视觉形象。
如果这个形象已经成功了,那么被电影公司拿来用简直是最佳策略了。
同样一个超级英雄电影,做一个原创人物和改编漫画相比较,成本可能更高、风险也更加不可控制。
这是《环太平洋》在北美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它刺激消费的能力相对在北美市场偏弱。
《中国好声音》的电影改编我是不太看好。
因为这个节目的红不是因为任何“视觉形象”。
除了节目模式本身造成的高收视率以外,它没有被电影化的“点”存在。
这个节目在电视阶段,就是一切为模式服务的。
它并不刻意打造某个人,重点是在“转身”这个动作。
稍作对比就会发现,同时段的快乐男声则完全相反。
快乐男声更加靠近真人秀一点。
快男甚至有“偶像学院”里私生活的24小时网络直播。
在节目里也是在不断地挖掘、塑造选手的个人生活和形象。
快男在做的是“造星”。
并且成功了。
无论是CP配对还是兄弟情谊,有了对某个“形象”的塑造、有了针对某个“形象”的粉丝基础,快男的电影化相对合理得多。
《爸爸去哪儿》也是一样。
节目本身生产出了一个可以刺激消费的“形象”群体。
那么,电影化的改编也顺理成章。
只要受众依然对这个“形象”有期待,就可以预见电影的成功。
甚至我觉得《爸爸去哪儿》所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是有开发周边产品的潜力的。
而这一点就更加说明,这个“视觉形象”资产是完全成功的。
但是,当然,电影和电视的制作还是有差别。
而中国的团队又同时很容易有两个毛病:不专业的同时很自大。
《爸爸去哪儿》作为电视团队我觉得是非常非常专业而且敬业的。
但是如果他们因此觉得制作电影也就可以完全地“原班人马”的话,那很可能电影本身的质量会不怎么样。
这会对本身已经形成的“视觉形象资产”造成一定的伤害。
甚至甚至,像这种比较特殊的电影项目,一般的电影制作团队都未必能够很优秀地完成。
因为除了电影制作的基本规律以外,更加需要深入挖掘的是观众对这个“视觉形象”所产生的观影期待究竟是什么。
今天一上来非常失望,不知道是没等到还是根本没得等,仔细看了所有人的长评和短评,没有人说它表现了怎样的亲子情,怎样的令人回味,怎样的成长心路经历。
没有一篇说它好的发人深省的。
它就和我预想的一样了,是部纯粹的爆米花片,让人笑过就忘。
如果说电视上孩子们和父亲去体验生活有着锻炼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及加强父亲与孩子的沟通的意义。
这部电影就是纯粹《爸爸今天和我一起去动物园玩天然萌的梗》,有什么意义呢?
有什么意义呢?明年的今天你还会记得它吗?
《关于中国电影》我一直认为它垃圾,但我并未绝望的认为,因为整体的差劲我就可以麻木的容忍综艺节目改编成电影的存在而认可。
因为烂片的横行我就放弃了对中国的电影的期望。
凤凰燃烧到了尽头,必会重生。
因为还有姜文,他可以将一篇短文改成2个小时长的电影,并且,是天天都在改剧本。
因为还有徐克,请来国外的制作班底,并搭建了一个巨型水池,还要克服演员的水性与拍摄难度等等问题就为了拍一部爆米花片。
因为还有王家卫,力求真实,让演员集体苦练武功,张震更是练了三年拿了一等奖。
影片的每个镜头也都力求美与耐人寻味。
因为还有贾樟柯,一个总是将镜头关注小人物生活频频在海外获奖却被自己的国家长期拒之门外的导演。
因为还有跟随他们的团队,以及很多很多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青年文艺工作者。
有的人,一生没吃饱过,就为了拍电影。
有的人,宁愿自己烧伤也不希望胶卷有事。
有的人,认为自己生下来就是为电影而活。
他们这么呕心沥血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观众舒舒服服看部商品。
商品!
他们都只是为了,制作一部商品。
你们口中的,商品。
我从来不将电影只看作商品,它是我情感的载体,我可以肆意的在里面做梦,也可以在那里找到我自己。
那是我从童年坐在露天电影院开始就一直拥有的最私人最特殊的回忆。
我做不到像普通人那样看过就忘,看过一部精彩的电影,我会兴奋得睡不着,我会起来找论坛发言,找微博写评,找朋友聊天。
我加入过话剧社也写过剧本拍过DV,正是做过才知道要做好有多么不易。
所以我不能容忍,一部5天完成的电影,一部靠消费孩子剩余价值的电影,一部被人认为完全与电视效果没差的电影,一部已经没有任何深刻意义的纯粹爆米花的电影。
赚得了比那些电影人多的多的钱,收获了比那些电影人好得多的评论。
让他们那么努力想做好却仍被人骂的成果变成了黑色的笑话。
《关于纪录片》第一部电影就像你的初恋,这可真没错。
我看的第一部纪录片是《海豚湾》,至今依然记得深红的血水与湛蓝的深海错综交织的场景,鲨鱼的无力挣扎,低沉的古典大提琴。。。
以及我咬到发麻的嘴唇和满脸的泪痕。
这部片奠定了我对纪录片的标准,就是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它可以不用专业道具,也可以不用精美的剪辑,也不用强大的后期,只要它的故事能让我感动,能让我思考,能让我回味,能让我认识到理解到新的世界与观点,那么,它就是优秀的纪录片。
而这部电影,连优秀都谈不上了,它不配纪录片之名,一部感动的点仅仅只有最后大合唱的DV亲子秀才是它的本质。
而在我看来这种感动的点还不如让小胖妹扶起一个老奶奶来的感动。
可惜这种事连我自己都没有胆量去做,所以更没有什么指责的权利。
假如这部片子不是去动物园而是去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比如种树,或者保护水源。
我还会觉得它有着积极的意义而算是纪录片。
否则,这个样子也算纪录片。
不就跟这个样子也算中国电影,这个样子也算健康食品,这个样子也算中国足球一样了吗?
纪录片要求的是真实,但不是爸爸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看动物不停卖萌逗得人笑的真实。
纪录片要求的是会心一笑,而不是哈哈大笑。
那只是贺岁片春节片爆米花片。
唯独不是纪录片。
《关于真人秀》综艺节目改编成电影我是很不认可的,但是我并不想去阻止去反对,任何事情都会有因有果。
它并不是中国首创,早在这之前日本美国都有先例,作为真人秀鼻祖的美国在屡战屡败之后终于认识到电影和综艺的距离就像刘谦和YIF中间隔着一万个傅琰东。
而娱乐大国日本在那一次小试牛刀之后认清了现实老老实实还是该干嘛干嘛。
但是这种综艺节目一拥而上抢滩电影市场的事却是中国独家独创,虽然之前我猛烈抨击过这种现象,但是现在仔细一想,人人都来做这块饼,这块饼却不是人人都爱吃的。
《爸爸去哪儿》是因为正能量与家庭以及父子亲情才大火的,还有爹的帅气与娃娃的萌。
这种讨喜的馅料做出来的饼是不挑人的,男女老少都爱吃。
但是其余的节目针对性太强了根本做不到成功改编成卖座的电影。
再有与《爸爸》相似的出现人们也只会认为是狗尾续貂。
它的成功不可复制。
如果改编得好,能够客服综艺与电影的不协调性,我是不反对的,但是目前情况,大部分综艺除了屏变大了内容一点没变甚至还烂,这对于看加大版还不能换台的观众来说可不是好事啊。
何况这个问题连真人秀祖师美国都未能攻破,中国要想超前完成简直是不可能。
综艺由于脱胎于电视所以它的内容必须拥有极强的娱乐性与时效性,这要求它的内容必须够新鲜够吸引眼球,因此很容易缺乏内涵与深度。
而一部电影,优秀的根本就是它内涵的故事与深度的思想。
当然爆米花片也是电影,然而一部爆米花片不可能像综艺只凭笑点爆点就能高收视,要么拥有宏大的场面,要么拥有绚丽的特效,要么拥有丰富的视觉享受,要么拥有紧张刺激的动作爆破。
很显然综艺办不到。
另外真人秀自身的弊端早年都遭人诟病以致有了《楚门的世界》,美国在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与磨合才形成了共谋的局面。
而真人秀刚刚起步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没走完却先想着怎么努力扩大知名度来挤压对手了。
借用我妹妹的话就是:天天心思没怎么想学知识尽想着窝里横了。
(突然又想到成东青的话:这么多年了还是只会自己人打自己人)如果有人来告诉我,大过年的,就是图一乐,何必这么较真。
我会说因为这个理由,于是它就值五星并要我好评?
我这是在评电影,不是在给微博点赞。
何况它也不可能变成百年经典,那我更没有给好评的理由了。
如果不是大过年的,如果不是没有其他片了,会有这么多人去看?
一碗炸酱面,从一次性方便碗转移到了青花瓷盘,味道有点变了但还是好吃,不过价格比之前贵了至少十倍。
然后有人说我就是掏钱掏得心甘情愿。
呵呵,我有家庭影院。
我还用省下的钱给我弟弟买了个包。
如果有人来告诉我,老人父母都是难得进一次电影院的,我不懂那种亲情聚在一起的可贵,也不懂不是人人都有家庭影院。
于是我看看超市里普遍卖的电视,都有插口,等几天网络出了高清版,完全可以下了然后和老人父母一起围着电视看。
你家是有多土豪,非要在电影院跟一堆你不认识的陌生人挤在一起才能聚会,还不清楚自己买的是不是正排座位,还不清楚自己跟家人能不能坐到一起,然后看一部跟电视效果没差的,“电影”。
借用我妈妈的话就是:中国人真的特别爱凑热闹,好像去晚了或者不去就抢不到似的。
我祝福过每个真心想去看或者被硬拉去看的人,你无法阻挡有人就是喜欢放大版的萌。
但是我自己却拼死找不到必须要去电影院看它的理由。
如果你刚好是正在犹豫看还是不看,或者听到以上两种言论对你的激励的人,希望我说的会对你有用。
所以我还是打了一星,如果不是爸爸和娃娃们,我就打负星。
此文献给商品论者纪录片论者及好电影论者。
#爸爸去哪儿# 带老妈去影院看了这部超长纪录片,果然合她口味。
预料之中影院里熊孩子吵得人头疼,熊家长麻木得理所应当。
这节目基本一集不落看过,连同这一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他几个小盆友各有特色和萌点,只有KIMI愈发不让人待见。
节目这么久,他始终搞不清状况,不懂感恩与互助,各种任务里从来没主动给爸爸帮过忙,没主动对爸爸表达过明确的感情态度,没有参与和团队意识,心智偏低。
大多人最初看这个节目估计都是被林志颖父子吸引,看到最后发现这一对实在是最弱的。
男神果然还是只适合活在云端,一接地气就露馅儿了。
呵呵
我去看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六的晚上九点,上座率还是很高的,很多是带着孩子一起的一家三口,更多的是情侣,坐在我旁边的一对,男生显然比女生更激动,观影过程中high的很,也会在看到angela脸上的蚊子包时心疼的感慨小孩受罪,我觉得之前媒体说的这节目让没孩子的想生娃是靠谱儿的啊。
天天真是可爱爆了,大屏幕上孩子们的影像非常清晰,天天又帅又可爱,cindy依然又漂亮又女汉子,天天跑过来借油,田亮给了一整桶,天天犹豫着拿不拿得动,cindy立刻自告奋勇的给抱回张亮家。。。。
这俩孩子若真在一起,真有点男女颠倒的feel啊。
给小老虎喂奶时天天跟饲养员阿姨说“阿姨您帮忙看一下,别挠了kimi”时已经非常有哥哥的样子了,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总是让人欣喜的。
当大屏幕电视已经开始赠送快门3D眼镜,当巨幕投影早就可以安装在客厅,电影院还有机会么?
不过电影院嘛,可以被爆米花香与一群同样想看这部电影的人环绕,想想还真是带感呢。
当青蛙王子去渍霸的广告按顺序播完,灯光调暗,五对主演下飞机的镜头出现,感动就回来了。
这就是那几个月我每个周末至少看三遍的娱乐节目啊,这就是我去年唯一看过的电视节目啊。
我被作践糟蹋的去年一整年的生命,幸亏可以在这群孩子身上得以救赎。
观影过程中总有孩子声吵吵闹闹,这要是平时我早就生气让家长注意环境了,可这场电影一点不违和,有这样的气氛才是最好的吧。
片尾大合唱最有爱了,如果不是怕丢人,我也想跟唱呢。
我不否认爸爸去哪儿确实谈不上技艺精良炉火纯青,最多也就只能算是情怀片,打动下去年年底一起欢笑一起感动的一小撮群众,与那段刚刚过去的岁月作别。
这样说来,这片子确实是取巧的。
但是,一个行业的健康不在于铲除一切投机取巧,而在于让认真辛劳的人得到回报。
在电影工业最发达最完善的美国,电影根本就不是什么艺术,而是一种不能享受完全的言论自由的商品。
电影院在哪里也都不是圣堂,开办电影院并不需要去小女孩身上找到主教请神审批。
所以电影没那么纯洁,有个热卖的跨界电影就会失去贞操;电影也没那么脆弱,韩国本土电影堕落了那么多年现在不也渐渐走回上升通道了嘛。
刚刚看了《五月天追梦》的评分,7.4。
对了,这个演唱会剪辑中间插入大量无用广告的片子我也在电影院看了呢。
有很多人在平时会在电影院包场看球赛、看电视节目,我若是影院老板,一定会对这些拿着电影院的资源去看庸俗至极的电视的大爷们点头哈腰,然后告诉保安:把那几个建议看快播的穷逼拖出去。
这种接地气的电影让被阉到残废的国产类型片多了一个内容保险收益保底可以工业化量产的模板,让一直处于盈亏边缘困兽犹斗的三四线电影城赚得盆满钵满,让对电影还停留在露天放映的上一辈人进入电影院了解更好的光影体验,让终日iPad的宅男宅女领略爆米花和电影世界的美好,让一进电影院就被家长要求不许大声喧哗的小孩子们发现原来看电影不是一二三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的酷刑而是实实在在的想笑就笑想唱就唱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对电影产业和给电影人的各种好处,着实很多呢。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周恩来
今天去看了《爸爸去哪儿》,火爆程度真的已经到了有点一票难求的地步。
来看看数据吧,1月31日上映当天,票房突破9200万,打破了之前《私人定制》2D电影首日票房8000万的记录,但是《爸爸》的排片量不到《私人定制》的60%,所以这是一个无比高能的成绩。
而大年初一首日它和《大闹天宫》的总票房达到了2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的记录,虽然《爸爸》的贡献不到一半,但是不要忘了《大闹天宫》有3D和IMAX来撑场,《爸爸》只是一部2D电影,在票价上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爸爸》的排片量远远低于《大闹天宫》,所以综上这是一个更加高能的成绩。
2月1日,排片量立马增幅10%,超过了《大闹天宫》,目前累计票房达到1.7亿。
于是就有一些指责开始甚嚣尘上,说《爸爸》的爆火是中国电影界的悲哀,说《爸爸》这么火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没救了。
如果从制作时间上来说确实有那么点道理,影片用5天拍摄完成,剪辑制作只花了1个月,这样的制作,放在同类的电视节目当中的确是高配置,但是放在电影中就相当拿不出手了。
相比于那些历时几年拍摄完毕的作品而言,它确实过于速成,没有诚意的指责并非是空穴来风。
不难猜测,《爸爸去哪儿》将成为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第一个奇迹。
但这个奇迹真的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没救了吗?
把所有小成本制作速成影片获得大卖的现象,全都归结为中国电影观众人傻钱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奇迹之所以为奇迹,是因为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电影的档期。
到什么汕头唱什么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春节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此时团聚与亲情成为最有号召力的主题。
平时因为工作疏远了孩子的父母,因为学业很少于家人一起团聚的学子,还有什么能比一部充满家庭温情的喜剧电影更能触到他们G点的呢?
前段时间上映的《怒放》,如果放在毕业季,其宣扬的青春怀旧肯定能拥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但是放在贺岁档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爸爸去哪儿》占尽天机。
地利,指的是银幕数量的普及。
2010年春节档上映的《阿凡达》,7天狂扫3.2亿,当时的银幕数量是5000块左右,平均每块银幕贡献的票房是6.4万。
而2013年,《西游降魔篇》在春节期间收获7个亿的票房,此时全国银幕数量为12000块,单块银幕的贡献量为6.3万元。
不难看出,单块银幕的票房产量并未提高,只是由于银幕的普及造成了票房的大量上涨。
同时二三线城市娱乐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了提高电影消费力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电影团购业务与网上购票业务大幅兴起。
除开大众点评、美团等团购网站,时光网、格瓦拉、豆瓣等专业电影网站,今年百度、阿里、腾讯、网易也全都加入到了影票业务中来,并且大把撒钱做推广。
春节档各个影院也会做促销(我去的影院春节期间办卡就送影票一张),这些让观众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降低了,走进影院在1080的银幕上看一集电视综艺节目,也就不是一件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当然促使观众掏钱踏出最后一步的,是人和——《爸爸去哪儿》的品牌凝聚力。
这个综艺节目从韩国引进,在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变之后,如飓风一般狂卷中国,最高的收视率竟然可以超越春晚,在每个周五的晚上逐渐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这些都是它的品牌塑造阶段。
之后就可以看到湖南卫视对于这种品牌力量肆无忌惮的释放。
在最后一期片尾堂而皇之的坐起了《我是歌手》的广告,之后又让萌爸萌娃先后为喜乐会、湖南春晚、大咖秀做起了广告,之后趁热打铁的推出了手游……这种对于其他节目的反哺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就其他几项而言,这种反哺均达到了不错的效果,抛开其他几个节目的收视不说,同名手游已经连续几个星期在苹果免费下载的榜单前十中稳定着了。
既然品牌已经有了如此的号召力,那延伸到电影上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爸爸去哪儿》的火爆不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丧钟,抛开天时地利不谈,这样的一个品牌凝聚力就是一个令导演挠破了头都复制不出来的因素。
将电视节目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在电视屏幕上看电影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但是掏钱去影院看一场普通的电视节目就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了。
这就是《武林外传》和《将爱情进行到底》为什么没能将电视上的神话复制到银幕上的原因。
即便是拥有强大号召力的五月天,所拍的电影也只是辐射到了原本的歌迷群体,没有造成这么大的疯狂,这样的品牌力量是可遇不可求的。
打个比方,高手过招,一个一通乱打的毛头小子击败了武艺高强的武林高手,那么我们可以得出毛头小子定是内力深厚,或者可以得出他是百中无一的练武奇才,但是唯独不能得出一通乱打的武功会威胁武林,或者预示着武林走向了衰落。
同理,《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神话基本不可能被复制,即便这样的现象再次出现,那至少也是电视业的一大幸事,可以一扫传统媒体的颓势了。
当然,以上只是证明了《爸爸》是一个好商品,但是它是一个好作品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小时代》,同样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好商品,精准的观众定位,高度数据化的线上营销,霸气的院线拍片,完善的后续推动,当然,还有漂亮的盈利数据。
而在内容上,它引发了微博上影评人与四娘粉的大论战。
而《爸爸去哪儿》在游戏设置、音乐背景、已经字幕上都延续了之前电视节目的水准,基本做到了3分钟一个笑点,适合所有年龄段观看,更何况其中饱含的家庭温暖与孩子之间的情谊都在传达着正能量,这比看完之后只会留下“一缕明媚的忧伤”的《小时代》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每次遇到口碑一半但票房大卖的电影,争论最后无一不是归结为一个定义问题:电影是商品还是艺术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我认为《爸爸》是一件满分的商品,在内容上也是个值得上及格分数的作品。
至于它预示着中国电影末路的论调嘛,一个电视制片人都能做出如此令人喜爱的作品,我们的电影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努力做好自己的故事呢?
与其说它是丧钟,不如说是一个启示,它指给了我们去哪儿的方向,虽然那个方向从未变过:好的故事与真挚的感情。
打推荐的分数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爸爸去那儿’这个节目,但是还是肯定一下节目内容吧。
虽然真的和电脑上看的节目很像,也有字幕式的对白,也是他们之间的温情故事,可是电影毕竟还是花了更大的心思来完成,剪辑上也会更注意些,所以可能一些非常好的细节也没有像节目里那样就呈现出来了,我们看到的是被拼接了的温情和笑话,所以,怎么说还是有小小的遗憾。
而最后的那首歌也没有让我听到刘同那样全场一起唱感觉要痛哭流涕的感觉,所以,也小小的遗憾,或许因为遗憾而美丽吧。
还是爱这本剧的,所以,感谢陪伴了我这么久的这些小人,我爱你们每一个人,正是你们无法被抹去的这些缺点所以才真实,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们身上有那么多不好的东西,但我们长大后还能变得那么好所以很令人感到开心。
张亮男神依旧很帅啊,kim和爸比还是有那么多漂亮的亲自装让人觉得很欢乐。
我们的小公主angela,我们的奔跑的吕子cindy,还有那么有领导气质的石头,真的都很棒,希望你们接下来能健康愉快的长大,好好地,不要被打扰,然后长成你们想要变成的样子,然后就这样好好地。
我觉得吧,现在正在学电影,拍电影,有电影梦想的孩子们,大家还是不要在中国混了,中国的观众是全世界最不知好歹的。
他们对电影的评价标准就那么简单,笑,笑,笑,笑,没完没了的笑。
这就是好电影。
我虽然没学过电影,但是还是觉得在中国混,有什么劲啊。
我爹没钱,我干爹是我爹的发小,更没钱,我真的完了。
这年头钱都是靠炒,靠圈,靠大家那永远捉急的智商,给乖乖送过来的。
我没钱,没本事,也没那么坏,所以我就是一辈子的屌丝了
在爸爸去哪儿(电影?
)宣传初期我就在想会写个什么剧情呢,当然它是在我毫不期待的等待中哗的降临了。
说实话我是没想到它会这么原汁原味的把一个电视娱乐节目搬到大屏幕上,虽然我之前是有些担心它写出的剧本会破坏这档节目的趣味性,我还是又被它亮了我的钛合金狗眼。
那些从电影院里出来笑疼了肚子的人,别再这么鄙视这些逼格高给这电影打低分的人了,它能让你快乐不是因为它作为一个电影的成功,而恰恰只是因为它作为一个娱乐节目的职责所在。
然而把电影和娱乐节目放一起竞争本身就具有它的不公平性。
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所表达的内涵也不相同。
娱乐节目通过话语、表情、动作来达到娱乐他人的目的,这与喜剧电影有类似之处,但它最具优势的一方面是它可以在互动中不经意的制造笑点。
另外,这档娱乐节目做出来时就是逗人为乐为主旨,更何况它打了半年的旗帜,早拥有了一大群的死忠粉,又在年尾扔了个饵吊足了人们胃口,一群人趋之若鹜无可厚非。
而电影却需要根据一定的剧本要求适实的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演员再随心所欲也不能为所欲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一部电影再差也会表达某种思想。
在娱乐他人这方面本来就具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即使我看它会笑,我也不能说它就是一部好电影。
不是每一个放在镜头前,能够让你笑的就能称之为电影,它只是戳中了你的某个笑感神经,但是在电影这条路上它要学习的确实多,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有人说它是一部纪录片,也只能说是一部摆拍的纪录片。
如果真要拍成纪录片应该是这样子的,早晨有个摄像机从一个小朋友睁开眼睛开始,穿上衣服吃了早饭,他爹地说要带他去动物园玩,他们高高兴兴的去了,不知怎么地,今天他认识的小伙伴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和他们的爹地们一块来了,好开心啊好开心,大家就去逛了,有这有那,还有个小伙伴的爹地好勇敢啊,蟒蛇都敢碰,好佩服他,但还是自己的爹地最帅啦。
没有任务,顺其自然,开开心心。
但要真拍成这大概也不会这么多人看了,这就是娱乐节目的优势之处。
虽然票房跟口碑大部分都是相反的,中国电影的无下限总是在刷新,但我要真给它打高分才真是对那些辛辛苦苦做电影的人的侮辱。
这里不是说它仅仅拍了5天的问题,时间短质量高的电影也是有的。
比如,电锯惊魂,筹拍5天,拍摄18天,不照样成了个高口碑高票房电影。
这里说'的是他们不负责、不认真态度。
所以,我逼格高高地再说一次,也难怪它穿着皇帝的新衣在电影院跋扈过市了。
治愈系,看着玩呗
带熊孩子去的,最后放映厅的孩子们一起跟唱主题曲感动cry
真心担不起大电影三个字。电视剪辑版还送ED卡拉OK。大屏幕高清分分钟被森蝶美cry!安吉拉贵妇装好闪!郭涛对四块五真爱无敌,镇锁异常养眼,黑米的存在就是证明其他几个孩子超越年纪的情商和懂事。最重要是,景点不错,我也想看长颈鹿抱小老虎和小滚滚><
一乐
我是来看人的~
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而是拉长版的综艺节目 当时的我还没有现在这么客观 请同学去电影院看的挺乐呵的
哈哈哈,我是来凑热闹的,无敌烂片爽死了~
综艺五星,这也叫电影?四不像,不怕丢人的芒果一众真是越来越年轻。
玩儿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大过年的不就是图个热闹吗。
去大光明看了男神和天天,挺搞笑的,作为电影的确坑爹,不过看完打定主意,一定要去长隆玩!
跟电视上的一样,但感觉没有电视剧上的那么好笑。
不能说是电影,但不得不说人家圈钱圈的有脑子,我还乐意给,谁让这几个娃娃可爱讨人喜欢呢。
哈哈,看到回放画面,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呀!!我娘非要去看,最后还是KTV版的主题曲,全厅大合唱。。。我娘在旁边唱得很大声。。。
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的智商 是不是适合在这个时代生存了!
Disgrace of human intelligence.
我只能说这种电影完全就是助长了不好的投机风气 要是这种连电影都不算的“电影”的成功 将对用尽心血的电影人是灰头一棒!如果继续助涨发展堕落啊
爆笑!!!!!!!!!!
没想到我的人生的第700部影片竟然交给了这种不伦不类的影片!
在网上打发一下时间还是可以的
比电视版的差好多的感觉,任务都不痛不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