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2018)9.32018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徐蓓 / 程贺南 裴宜理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闻一多、吴宓、沈从文、金岳霖、穆旦、冯至、黄道一、许渊冲、杨振宁、钱穆、朱自清……《西潮》、《也许》、《森林之魅》、《西南联大碑文》、《昆明往事》、《吴宓日记》、《边城》、《未央歌》……战火连天,颠沛流离,笔耕不辍,诲人不倦,生命不止……被那一代人对学术、知识的热烈渴望,对教书育人、爱国救国的孜孜追求,对一路艰辛依然纯真烂漫的情怀和对信仰的执着所折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地区沦陷,此时中国三所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决定合并迁至昆明,当时的昆明也因为西南联大的存在,屡次经过思想的碰撞和磨合后成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城市。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在西南联大的群贤中,看到了有气节的中国知识分子缩影,他们平日在知识和生活方面恪守着“君子讷于言,敏于行。
”的优良传统,他们具有崇高的思想,拳拳的爱国之心,卓越的进取之心融化在血液里。
你会看到正直的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自告奋勇与人民站在同一个立场,这种卓越的体现也注定了他们承担了一名精神领袖的条件。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个灿若星河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他们都是在知识领地里颇有成就的大师,如钱穆、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和费孝通等人,他们不仅专注于自己的学问研究,他们身上更难得可贵的是永不妥协的勇敢和同黑暗斗争到底的坚毅。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座存在八年的学校——西南联大,它却是继英国、美国之后第三个教育史上的高峰。
时代向前,吾辈向上,这些以柔弱的身躯顶住炮火连天屹立于天地之间,以他们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他们最珍贵的三观“良心”、“良知”和“道义”融化在血脉里,薪火相传,愿时代的洪流不要冲击一个人所具备生存的独立和正当性、任何人无法攻破正义性事业和人际交往的兼收并蓄。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是群星璀璨的光华时代,火红芳华,虽不能至,吾心向往之!
「图在心中」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在炮火的洗礼下,在战争的摧残里,国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遭受炮击,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甚至直接被日军炸毁,家底全无。
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决定南迁。
在昆明,西南联大诞生了,它是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可以说西南联大的成立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陆路完全徒步,要翻山越岭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水路也要绕道越南,才能进入昆明。
也可以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3000多名学生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住、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南开的张伯苓、北大的蒋梦麟、清华的梅贻琦,陈寅恪的双眼、费孝通的书稿、邓稼先的原子弹、沈从文的写作经,李政道的求学生活、汪曾祺的美食记忆、许渊冲的铮铮铁骨……故事在那里发生着。
纪录片一共有五个部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那个物质匮乏、硝烟弥漫的年代,在边陲云南这样的地方,聚集了沈从文、闻一多、冯友兰、吴大猷、朱自清、陈寅恪、华罗庚、费孝通等等时代大师,在短短八年多办学时间里,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邓稼先、汪曾祺等等影响了中国科学文明发展进程的大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南联大无论从办学经验、管理模式、硬件设施等和如今高等院校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却能有如此成就,怎能不令人自豪,怎么能不让人为如今的学术生态感到痛心?
我最大的感受一是“纯粹”。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在纯粹地做学问,纯粹地享受求知的快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去学习去做研究并不会带来诱人的利益,尤其是西南联大那个偏远又恶劣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筛选,筛掉了那些把求知作为获取利益财富手段的人,留下了真正做学问的人,把求知作为目的的人。
而这种内心的动力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叠加上这些人本身的天赋,自然会成为领域的佼佼者。
而现在学术之路充满了弄权敛财,充满了黑幕钱潜规则,利益诱惑面前又能容得下几张耐得住寂寞的书桌?
现在社会里并不缺乏纯粹的人,也不缺乏有天赋的人,而二者兼具的人少,而兼具二者又能不被追名逐利的劣币驱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二是“信念”。
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年代会激发人们心底的爱国情怀,激发人性之善,在那种带着悲壮热血的氛围里,个人的得失会让位于国家的兴亡,这种信念带来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会给人道德上极大的满足和精神上极大的振奋,由此激发的能量也是远远超过和平年代人们所能够企及的。
“爱国”、“抗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深深根植于心中的信念,那是特殊时期独有的情感连结。
现在的焦虑内卷是我们面临的时代特点,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国家民族这种宏大的叙事会被消解,甚至现在大家开始怀疑婚姻的必要,连小家都顾不了,个人能好好活着已经很难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过去那种信念实在是过于奢侈了。
三是“自由”。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之举,相比于现在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顶层设计,也没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这些看起来都是弊端,但这些恰恰给了西南联大师生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授们不需要费时间精力去写一堆没多大意义的材料申请各项课题,写一堆注水论文去增加影响因子,更不会压榨学生去做一些琐碎烦劳的任务,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去研究,可以把时间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可以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像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大师居然会亲自一字一句改一群本科生写的文章,会扎扎实实备课,为学生准备甚至亲自抄写书籍,这种事情放在现在真是难以想象的,高校教师里能重视教学任务的不多,在大多数人眼里上课只是附带的,“做课题”才是正事,学生更像是员工,美名其曰给锻炼的机会其实无非是廉价劳动力)。
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评奖机制、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比赛、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整个氛围虽然艰苦但是是自由轻松的,大家都在为自己想学有意义的东西努力,那而不是为了一些外在的东西卷死对方。
现在,高校的建设已经趋于完善,这种完善的体现就是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制,也就是官僚体制——这并非只是政府的行政制度,而出现在每一个有管理需求的地方,学校也不例外。
这套体制铸造了“现代的牢笼”,在给管理带来高效、执行力的同时,也会让学校呈现出机器的特征,而学校中的人——老师和学生则会出现“非人化”的特征,人变成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第四是“战争与和平”动荡充满危机的时代会激发人类本能中的原始冲动,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比如抗战时期高涨的民族激情和爱国热情,是面对共同敌人被激发起的群居性动物认同感归属感排外性的本能,亿万年进化里刻在DNA里的领地意识和面对恐惧的应激反应,爆发出了和平时代难以想象的力量。
特殊时期带有正义性质的显性困难和稳定时期具有内耗性质的隐性困难。
比如抗战时期学者们面对的是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动荡、科研条件的艰苦等物质现实层面的困难,这些困难会筛掉那些将科研作为手段谋取其它利益之人,留下真正钻研学问的纯粹之人,而这些人对真理的追求、对救亡图存的信念和在纯粹钻研时获得的满足能战胜物质上的匮乏。
而如今稳定的时期,学者们面对的是学阀派系、行政事务等非学术性任务、非升即走等各类外部考评机制,还有要对抗各种诱惑等等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困难,这些困难会让一些真正想要钻研的人望而却步、被劣币驱逐或看清真相后无奈放弃,而留下了一些善于驾驭规则达成自己目的之人,坚持留下来想要做研究之人要么常年坐冷板凳,要么在与制度抗衡中消耗太多精力,很难成为大师。
在动荡时期依靠的是人,需要的是打破、创新、革命;稳定时期依靠的是制度,需要的是规范、维持和稳定。
西南联大的奇迹是由一个特殊时期,一群特殊的人共同铸造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处于当下的我们,剧中那个时代的情怀、精神会感染我们, 成为我们内心的力量。
但我们也不得不认清,这个时代和当年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奇迹原本就是小概率事件,现在更是难上加难的奢望。
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运行法则和规则,无论是选择遵循还是挑战,走主流的道路还是选择少有人走的路,都要放弃幻想,认清现实,接受代价。
看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最近在复习有关西南联大战后诗人群这个章节,为了多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就找个纪录片来看。
看完之后,对很多背景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对一些作家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记得老师曾点名让我读穆旦的诗歌,我记不得是《防空洞里的抒情诗》还是《森林之魅》了,我当时读完就觉得这首诗阴森森的,有点恐怖,很特别,完全读不懂。
当时老师介绍作者和赏析作品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楚啦,这次通过记录片,了解了穆旦的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再看这两首诗大概可以理解其中写的内容了。
还有汪曾祺的作品,闻一多的作品,都可以可以理解一些了。
就我自身来说,这个纪录片还是帮助我了解一些当时的背景的,同时也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记得大一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如果有一个机会,你们愿意回到民国吗?
”有的人回答愿意,有的人回答不愿意,不愿意是因为回到那个时代不知道会生到什么样的人家,万一生在穷苦人家,不是被饿死就是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所以不愿意。
我当时是没想这些,回答了愿意,这与我在高中看过的一本关于民国文人佚事的杂志有关,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民国时期虽然动荡,但是青年勇敢无畏,文人也都博闻多识,如果有机会回到民国,一定要见识一下教科书中的人和事。
但是随着阅读相关的书,观看相关的影视,我觉得还是不要回去啦。
虽然那个时代有很多让我们崇敬和怀念的人和事,但那个时代绝对不是个好时代。
那是民族存亡之秋的动荡年代,物质需求都很难满足,像我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想来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联大只是当时的一角,但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条件艰苦,战争残酷。
越是艰苦,越是困难,往往也越容易激发人的斗志,联大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刚毅坚卓”的校训不是一句口号。
五集的纪录片有点意犹未尽,但从中也了解到很多,学习到很多,片中提到的书籍和书信,有空要找来读一读,觉得都很有趣。
看完杨潇的《重走》,翻出这部纪录片来看。
片子的一大特点是把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和那段历史有机融合。
选用的文字有的是写实的日记,有的是抒情的诗歌,风格各异;在世的老先生们回忆联大岁月,有的热泪盈眶、声音颤抖,有的讲起当年趣事忍俊不禁,还有的拿出用云南竹纸记的笔记。
片子的配乐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和记录的内容相互呼应。
每集有不同的主题,又各自按照联大组建前(全面抗战爆发的背景)、联大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有些细节上的前后呼应使得片子更值得玩味。
比如第二集前面讲闻一多先生喜欢屋前的竹子,结尾提到,抗战胜利后,陈岱孙教授回北平接收清华园之前问闻一多先生有何是要代办,先生请他看看自家门前的竹子是否还在。
这个细节让很多观众泪目——因为大家都知道,闻一多先生再也没能看看那些竹子。
校训:『刚毅坚卓』0.预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八载弦歌壮古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一种老师叫做『先生』有一种教育叫做『通识』有一种研究叫做『无畏』有一种故乡叫做『云南』有一种情怀叫做『天下』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有一种精神叫做『刚毅坚卓』千秋耻 终当雪中华兴 须人杰《五集纪录片 西南联大》1.《八音合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西南联大》我的童年教育,可以说主要是记忆工作。
——蒋梦麟《西潮》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 严修 《南开中学堂》镜子箴言不慌不忙不喜不忧。
人称之为“寡言君子”——《徐若陶自述》梅先生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自述》严式家馆——南开中学堂——天津南开学校——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游美学务处临时办公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代际之间的转化:第一代办大学:进士,状元(旧知识分子)第二代领导者:到过西方留学过的北大首任校长——严复蔡元培第三代领导者:领导者的代际转化,充分的世界化,充分的现代化T——清华——梅贻琦(年纪最小) P——北大——蒋梦麟(大3岁)——让N——南开——张伯苓(大13岁)——退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三常委(感谢豆友@Makk_指出错误,已更正)百度百科:抗战前在三校肄业的学生,入联大继续就读者,保留原校学籍与学号,在原学号前分别冠以英文字母“P”(北大)、 “T”(清华)、“N”(南开)”, 毕业时分别由原校发给毕业证书。
在联大入学者,学号前冠以“A”。
(记录片中是L)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我的表你戴着(天津话)= 你就代表我了——张伯苓先生答道:“再炸 再修”——张伯苓唐梅 宋柏 元杉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2.《刚毅坚卓》观晚霞,至美。
——吴宓从长沙到昆明长途跋涉的第一步,使他走向了殉道之路。
——历史学者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快一个月了,没有吃茶,只吃白开水 。
....回来在饭后泡了一碗,总算开了荤。
——闻一多致妻子高孝真信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
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
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
——华罗庚自述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校训3.《大学之大》中国各处的宁静,都终结于1937年的炮火。
——旁白L——联P字好,T字香,N字没人要。
——杨苡 翻译家 就这样,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旁白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
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
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汪曾祺《人间草木》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汪曾祺一条大路通云南,去时容易转时难。
去时阳鹊未下蛋,转时阳鹊叫满山。
——闻一多录下的贵州安顺民歌前士兵,北大旁听生,破产报馆主编沈从文,经人推荐,受聘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旁白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汪曾祺《人间草木》抗战要胜利,国家要富强,要民主。
——彭珮云 西南联大社会系学生中华兴 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未央歌》歌名来源Make the most everyday.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4.《火的洗礼》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的毛病,其所以明知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感情,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西南联大教授 金岳霖《论道》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西南联大教授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西南联大教授 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轰炸是火的洗礼,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般,已经从火里再生了。
——西南联大教授 朱自清《论轰炸》5.《嘉荫长留》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
苟能国难平息,生活安定。
在此亦可乐不思蜀也矣。
——吴宓日记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但不践踏天才。
——黄钰生自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独自办学——昆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
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万物并遇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伟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
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老照片:百年树人——End
未被国人熟知时西南联大即是我心乌托邦。
每个爱史人都不会忽略的时代和名字。
无数大师同心同德培养了奠定今日天朝大局的大才,堪称民国版鬼谷门。
我们最后的巨匠时代,为什么这么肯定?
因为现在的zz已经是热战为主,人为辅;民国仍是人为主的热兵器时代,「人」是成就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因素。
物质精神此消彼长,风云激荡引深思,产生的荷尔蒙肾上腺素是激出无限可能无限潜能的原动力。
大争之世,英雄有用武之地,竞争激烈激发潜能,才有群星璀璨。
所谓「乱世英雄」是也。
但和平也是文化繁荣的土壤,二战后各国都意识到了。
目前世界主流仍是和平,这个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
随着我们的崛起,某国超级大国的地位被撼动,将来必然打破这种一家独大的状态,制衡西方,牢牢牵制第三世界。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某国明里暗里的挑衅。
我对外交家真是敬佩的五体投地。
放眼百年后天朝,必然是第二个超级大国,我们崇尚儒释道,温和的国家是不会主动挑起zz的。
两相制衡,太极推手,想打仗不可能。
所以无论是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还是世界进程纵观全局,都可以推测出今后世界范围内再不可能有热兵器第三次世界大z了。
没有热兵器的个体绽放,就无法被世人认知,不被认知就无从交流,无交流无碰撞,何来思想花火?
全世界都不可能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
我们追忆往昔,更珍视和平。
当下时代浮躁,纯粹的精神追求被视为另类被嘲笑。
我觉得他们才可笑。
西南联大,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
彼时昆明,我心灵的乌托邦。
(虽然和平是文化繁荣的土壤,但没有包容开放的思想,文明也只是解除蒙昧的武器,不会开出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花朵。
也仅徒有大国之名,而无大国包容之魂,便永远不会再现盛唐风采。
)
题材是好题材,不过整体框架把握不够好吧,有的地方表达的含糊,尤其看完最后一集,感觉这讲一讲那讲一讲,对于整体的把控不清晰。
这五集的脉络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为了突出每一集的主题这样倒也可以,可是拍出来的结果是每一集都有大量时间轴覆盖的部分,来来回回的,而想表达的主题也没有拍出深度,可惜了这样的好题材,没有拍出应有的深度。
——浅析《西南联大 · 八音合奏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西南联大》是由徐蓓导演的一部历史纪录片,日寇铁蹄肆虐神州,国破人亡,哀嚎遍地,那是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
然在这风声鹤唳的“至暗时刻”,有一帮人,告别亲人、远离家乡、背起行囊、拾起书本、仰望苍穹、双眸沉思……导演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水墨画的结合运用是对那个黑暗年代的真实写照,使观众产生思想上的震撼与心灵上的共鸣。
通过平淡质朴的画面和镜头一方面符合了纪实性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凸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
影片通过历史影像来展现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现状,将一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乡村画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眼中。
该片通过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这三条“线索”交替展开同步推进,形成相互烘托的关系。
导演通过这三条“线索”进行叙述。
他们本可以留洋任教,高官厚禄,告老还乡。
但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一起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去到祖国的西南,严谨治学、传承文化、发扬科技。
在物资匮乏的西南地区,饱受饥饿与贫困,战乱与流离。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虚怀若谷,心怀天下!
影片作品的核心是人物形象,影片中人物的形象之所以能使人萦怀不忘,就是在于他们所创造的人物,一直清晰地活在观众的心里。
建校元老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在学校管理上默契的合作,各个大师教授的学养与尽职,实在让人感慨这果真是求学的天堂。
他们为战时、为战后我国的复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还对云南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颇为重要的是,其中镌刻着的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至今仍是每一位学子真切的向往啊。
教育之宏伟力量可见一斑。
爱国情怀本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拥有的。
中华民族能从那段艰难困苦中走出来,靠的其实就是奋斗,从农民到工人到知识分子到党的领袖到千千万万爱祖国爱人民的人,团结一气,众志成城,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由此形成磅礴之力,可排山倒海,可改天换日!
奋斗精神是我们要永远学习和传承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勇向前,要深知,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征才刚刚启程!
严以致学、苦中作乐——就是这些当时或许还有些年轻的文人学者,用他们可敬的治学,可叹的风骨,和可爱的精神,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片天:在纷乱战火中,为无数心怀梦想的学子,布置出一张安稳且整洁的书桌。
西南联大确实有太多伟大的人和故事,用一个五集的纪录片讲他们的五个方面有点过于散了。我也理解当时影像资料比较有限,采访到这么多当年的学生已属不易,不过即便如此这纪录片的视觉也过于平庸无趣了。
应该让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的大学之道,求学之心,而不是带有政治色彩地去突出有“先进之红色思想”的那些人。
一集弃
文案策划组文学功底深厚 理科生羡慕了🥰
西南联大注定是不平凡的存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军人守护的是领土和主权,而他们守护的则是中国的悠久文化。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因为它可以经过战火和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乱世之中的铮铮铁骨,凌驾于战火之上的精神高度。读的书越多,越是能发觉他们的伟大之处。(当然我读的书不多,不过至少让我开始有了一个名校梦,考研加油💪🏻)。当初还年幼的学子们,现在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他们依然亲切地称梅校长的时候,心里真的特别触动,这部纪录片承包了年底所有泪点
单纯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时间线有点乱,每集的主题不是很突出。同样推荐B站的《西南联大75周年再回眸》,讲述更深刻、更全面;更客观大师风范 大家之学 空前绝后 熠熠生辉
拍得零零散散,浪费了那么好的题材。
纪录片中的每个人每个背影每次选择都伟光正得如同上帝,毫不犹豫,毫无“人”性……比我读到的任何一篇关于西南联大的文字都索然无味得多……
今年最佳。看的时候几度热泪盈眶,为那个不可复制的热血年代,为那座高山仰止的教育巅峰,为鲜活灵动的生命,为独立有趣的人格。制作之专业精致,情怀之充沛动人,娓娓道来,却着实震撼。
流水账,而且!侧重点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清楚的看到了。
还是去看《南渡北归》吧,纪录片做的很好,就是看不进去。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办教育真是令人敬佩
第一集是精髓,后面就有点被意识形态绑架了,不过也好,让键盘侠们看看民国的理工科大师有多了不起!没有他们,49后的理工科基础是谁打造的?后面的学生是谁教的?无师自通么?民国并不是重文轻理。
一个特殊年代出现的一所特殊学校,那一代的文人真的是铁骨铮铮不输于战场上的战士。好些泪目的地方。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曾经也对那段历史心驰神往,后来再看到那些溢美之词则心生警惕。观照历史却无法启示当下教育,大抵就是:瞧,我祖上也阔过。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评分那么高,我以为会是多有趣的纪录片的,结果看了第一集发现也只不过是一个很平淡乏味的纪录片罢了,第一集就大致的讲了西南联大的建立,学校管理运转(梅贻琦为主,蒋梦婕、张伯苓为辅),不知道为什么后面还能再啰里啰嗦拍到了第五集。
美化的故事
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段历史是看不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