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点17分,启程巴黎
The 15:17 to Paris,15:17 巴黎列车(台),15时17分,启程巴黎,15:17开往巴黎,15点17分到巴黎,列车危情,巴黎列车剿恐记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斯宾塞·斯通,安东尼·萨德勒,亚历克·斯卡拉托斯,朱迪·格雷尔,珍娜·费舍,贾里尔·怀特,托马斯·列农,托尼·海尔,P·J·伯恩,布莱斯·吉扎尔,斯蒂芬·考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德语,荷兰语年份:2018
简介:影片源自真实事件,讲述2015年8月一列从阿姆斯特丹开往巴黎的高速列车上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三位美国士兵挺身而出将歹徒制服的故事,电影将根据三位当事人的回忆录改编。详细 >
拍这种激情暴发式当代英雄的故事,又要去挖掘背后平淡生活中的闪光点和之所以成英雄的内在逻辑,有点像我们的英雄宣传材料写作模式,倒是难为了老爷子了!
Conclusion: everything you've been through is buildin you up and pushin you towards some great purposes
太难看了!
乏味的前戏臭又长,高潮短又低。让刚醒的我看睡着,剧情平淡无奇,归类成纪录片算了
前面一大段真的超想快进,整部影片令人感觉无聊到发指,如果不是看在老东木已快九十高龄的份上,我真的一星都不想给。
阅
大兵的故事拍得差不多了,这个故事着实没有拍成电影的价值,东木老爷来操刀也费劲。事实再次证明,故事不够好,就是不够好。
真人原型演出但却离纪录片风格十万八千里,试图让观众更了解这些人物是有道理的,但从小时候讲起就太夸张了。
????
了不起的东木老爷爷!不带任何预设,从第一分钟开始,我这个伊斯特伍德迷,就浸入喜悦观片模式里。仔细回味,反恐只是英雄个体习以为常的勇气瞬间爆发。。。。另,字幕上来后,别撤,还有彩蛋画面。
居然是真人演出,有意思了
英雄也是生于平凡但出路不凡。导演的叙事角度很好啊,反正我挺想知道大人物的小生活。
我的天…这么传奇的题材拍成这个鬼样子啊…
成长史+欧洲游记+真实事件,太美国主旋律了。想当初知道要拍电影可激动,结果。。。
好久没打一星了,没想到老牛仔让我破戒了。总之,一般写剧本的同时都会写一篇人物小传,以交代剧中人物的前史,东木先生肯定是拿错稿子了,把人物小传当成剧本了。
如果当初没有关注过这个事件可能会觉得电影冗长散漫,想看惊悚动作大片的预期落空。但是对于我来说,由于本来就生活在巴黎,对这件事一直记忆犹新,反而真的很想看几位英雄的成长轨迹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再加上真人出演,简直是对这个事件最理想的表现方式。东木老爷子真是从未让我失望。
Skarlatos,Sadler和Stone的事迹真是太英雄了,但是改变不了这件事根本不够足够的素材和可挖掘的东西,不可能构成一个电影的事实...不过请三位凡人出演自己还是很好的想法,虽然演得...语气都是平的...
这就是所谓的“剧情纪录片”吧,选用原型人物本色出演,这本身已经是东木最大的勇气,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玩的并不漂亮。开头大段篇幅铺垫了三位主人公成长历程与欧洲游记(意义不大),却在最最重要的惊险救援行动也就几分钟之内草草了事,还用点交叉剪辑玩点结构?最大的感受是:“明星与素人真是有着很大区别”。
看到几位好友评分很低,且都不敢相信是东木爷爷拍的,还质疑中段大篇幅欧洲游记的作用。我都挺理解,我看到中段也搞不清楚状况了,不过看到最后几个镜头,觉得特别奇怪,后来一查,这部真人的真事改编的电影,竟然就请了真事的真人来演!我突然明白点儿了,实际上很多高级的导演都懂得运用电影本身的时间,某个镜头或者段落,少1秒钟有少1秒钟的目的,多一小时就有多一小时的作用。很多高级导演也都懂得,用无聊表达无聊、用激烈表达激烈、用同样的形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而不是用无差别的普通形式来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容。所以,这部电影其实就用这种像家庭录像、像vlog一样的形式和足够的时间来表现相应的内容,非常真实。而这几个真实的美国年轻人,突然碰到事情,他们在几秒钟之内的反应也就显得非常真实了。观感确实一般,但这部电影创造力想象力很强
20分钟反恐,其余各种凑,中段直接变成旅游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