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见《初步举证》时,我只是以NT LIVE新剧的身份注意到,毕竟对NT LIVE一直颇有好感,这一部又被冠以“2022年度舞台黑马”,所以没有太仔细的研究简介,我就决定把它放进我的观影口袋中。
所以,在观看戏剧影像的前半小时,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搞错了名字,为什么舞台上只有一个人在表演?
当我终于意识到,这是一部独角戏时,更多的惊喜依次在我面前展开。
单人表演 撑满全场的100分钟我没有看过朱迪·科默曾经拿下艾美奖以及很多提名的《杀死伊芙》,所以我在舞台上只看到一个趾高气扬的女律师在喋喋不休。
她肯定很瞧不起在法庭上的工作对手,因为她总是让对方拿“第二名”。
她也有些看不上没有品味的母亲,一事无成的哥哥。
作为一个总能赢下官司的“女律师”,她在心中与周围的人有着一道清晰的分隔线,她不是那些“平凡者”中的一员,更不是那些“失败者”中的一员。
她大学校长的讲话犹在耳边:Look to your left. Look to your right. 你们中只有1/3的人能够顺利毕业。
而她正是这1/3。
在喋喋不休的炫耀完自己写满A的成绩单后,她一个人在办公室演出了热闹的场面,后来她又换上一袭绿裙去酒吧小酌一杯,再后来她成了在雨中坐进出租车的迷失者,在警察局里不知所措的受害人……最后,她再一次站在庭审上,不再是一名律师,而是一名原告。
朱迪·科默以“爆炸式”的表演再现一场不同寻常的事件,以一己之力撑满全场的100分钟。
双重身份 攻守转换的2场审判我想这场话剧最值得深思的就是律师与原告的身份对调,或者说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对调。
虽然在法庭上,有着明确的原告与被告,律师只是尽自己的职责完成工作而已。
但在这场事件中,女律师想起曾经有一个“性侵”案子,她在庭审上面对原告,意图找出对方口供的破绽,让陪审团相信并没有发生性侵,只是原告自己喝太多记不清了而已。
而时光轮转,易地处之,律师成了出庭的原告,她太熟悉这整个审判流程了,她知道对方会找出自己口供的破绽,陪审团根本不会相信她,只是这一次她确定自己并不是喝太多记不清了。
就像明知道石头会滚落下山,西西弗斯还是一次次地推石头而上。
她明知道自己会面对失败,可还是敢于一次次地揭开自己的伤疤。
因为她又是这1/3。
你们中有1/3的人都曾遭过性侵。
Look to your left. Look to your right. 她在法庭上的发言如雷贯耳。
简洁舞美 稍纵即逝的782天我曾经被NT LIVE里绚烂的舞美惊艳过,这一次却被简洁的舞美打动了。
印象中只有两次舞美影像,一次是中间的计时牌,舞台上只出现了数字的变换,DAY 1,DAY 2,DAY 3……,但节奏的快慢变换,却给人一种置身时间荒原的感觉,好像一直盯着计时牌,就可以走进宇宙洪荒的尽头。
时间总是一言难尽,对戏中人来说,是782天等待庭审的难熬日子,对戏外人来说,又何尝不是等待一个不可知未来的漫长过程。
在这场戏的结尾,一件档案被归档在书架上,然后在黑暗中缓缓亮起,然后是更多被点亮的档案,像微弱但不可熄的火光,像璀璨但不可及的星光。
我想起女律师身体里住着的那个女孩,她在庭审前说:“但我的身体里还住着这样一个女孩,她曾不断奋斗,只为得到赏识,看看你左边的人,看看你右边的人,谁会失败呢?
她很勇敢,如果我什么都不做的话,我或许会失去她”。
我还想起《老人与海》中同大海搏斗的那个老人,他在倒下前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今晚在电影资料馆看了《初步举证》放映。
上一次看独角戏放映还是《伦敦生活》,果然真正有张力的戏剧只需要一个小剧场和一个有极强舞台表现力的优秀演员。
一个经常接手性侵案件、从无败绩的一流辩护律师、外人以及自认为的女强人,在遭遇了性侵后,如何打碎自己的认知并且重塑对法律、对生活的信心?
泰莎坚守自己多年习得的法律知识和从业习惯,并不能让她成为法庭上胜利的原告,也不能让她的精神更好过。
为什么,站在法庭上无数次要重述侵犯过程、面对交互询问的是受害者?
当受害者不是“完美的”,她就成为不可信的证人?
如果她曾经与被告有过暧昧关系、她着装举止不够端庄,是否就是“仙人跳”?
正如现实中刘强东案件,当初多少人看到被告对刘微笑和礼貌,就认定是一场“没谈好价钱的性交易”,其中包括很多女性。
曾经质疑性侵案受害者的泰莎自己亲历了一切,才醒悟由男人主导制定的法律是错误的,在这样的法律系统里根本得不到公平与正义。
就连平日如此冷静、强大的女性,也会“愚蠢”地在事后马上洗澡毁坏证据,会怀疑自己是否小题大做,会面对强奸犯时颤抖恶心想要逃避,更何况许许多多普通的女性。
如果不能让受害者得到安全感,就不会有更多受害者站出来,当然也更不会有更多的正义。
在剑桥法学院时坚持苦读的岁月、在看到法庭上那个穿着不合身制服的年轻女警员时,让泰莎勇敢地,在几乎全是男性的注视下,喊出了“我们需要改变。
”第一次看朱迪科默的戏还是《福斯特医生》里破坏女主婚姻的任性白富美,然后就是《杀死伊芙》的小变态。
这位年轻的女演员对舞台的掌控力和爆发力比在影视剧里更加惊人,看完后如同被一记重拳痛击,久久震惊。
前期她是意气风发、前途一片大好的律师,当她独自一个人重现被侵犯到站在法庭上举证的过程,她的颤抖、喘息、哽咽、落泪、愤怒……丝丝入扣,完全就是一个在经历反复羞辱和折磨后依然站起来的泰莎。
最后穿的那件妈妈给的粉色衬衫,让我想起《律政俏佳人》,在充满代表男性的黑色洪流里,她们独自逆行而上。
一个曾经对法律体系毫无质疑的常胜女司法人,一直以来持续为性侵害者做无罪辩护,而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又会如何?
在海报上,女主角Tessa既是戴着律师头套的冷酷司法人,又是拼尽全力呐喊却终归静默无声的性侵受害者。
呈现这一转变的是几乎发生在同一场景内、全部由演技和台词构筑的长达100分钟的无留白独角戏。
从立于不败之地时对能力的自负,到庭审时声嘶力竭呐喊的愤怒不平,再到对司法体系生出质疑的悲切无奈:无论是面部肌肉牵动的方式、从喉咙深处挤出的呜咽,还是近乎完美的台词,Jodie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摄人心魄来形容。
台上着装的即时更换和对同一道具的利用十分巧妙,简单的转换就能让人感受到Tessa心境的急转直下。
而被害者立场的第一人称自述使人更加感同身受:遭受侵害的她因恐惧清洗了身体更忘记取证,蹒跚着去报案的她听到的是警察嘴里泡泡糖的破裂声,感触到的是被掰开下体拍摄性侵痕迹的羞耻;庭审上的她嗅到的是老熟人法官眼中转瞬即逝的同情,看到的是旁听席男方亲友神情中的不齿。
原告席上的她指甲深深陷进手心,内心的痛楚却远胜肉体。
这长达782天的诉讼过程使她饱受trauma摧残,变得身心俱疲、事业被毁。
职业素养更没能为Tessa在证据留存上带来任何帮助,她亦没能像自己在过去的案件里对受害女性的要求那样,保持绝对冷静。
被父权制定义的司法体系仅仅看重“法律事实”而非真相,对细节的复盘仅仅是对受害者无休止的羞辱,那个曾傲慢地坚信着“we just care about legal fact but not absolute fact” 的她此时对法律的信仰已经完全崩塌。
最后一幕,向观众嘶吼着的她终于还是把自己的案卷放回巨大的书架上,与背后无数的性犯罪记录融为一体,变成无关痛痒的数字。
这样广泛尖锐的社会现实已经无法再有什么题材创新,但受害者视角的一人独白绝对是此类题材最能令人移情的呈现方式,更不用提最容易被当作缺乏法律事实处理的熟人侵害案件。
支撑起一切的是Jodie的卓越演技,让我在这巨大体量的monodrama中几乎没有一分一秒的注意力转移,完全屏住了呼吸。
这才是无愧演员一词的表现力,对她的未来寄予无限期待。
同时也希望所有在社会新闻中质疑被侵害者的人都来看看这部作品。
前一天正在《逆转裁判1》上玩控方举证和辩方质证的游戏,在调查与追问里反复,第二天去看《初步举证》,还是法庭的那一套,只是从日本搬到了英国,Barrister作为诉讼律师一词反复出现。
发现自己迷恋文本类电影和游戏,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精彩的演技交织,达到一种灵魂震颤,智识上的快乐。
感谢所有人的努力,让外表平平,实则句句石破天惊的戏剧得以引进银幕,台词和《芭比》一样振聋发聩,只是形式上娱乐化更少,深沉的思考更多。
很多女性主义电影从不糊弄,每一句话都经过女编剧深思熟虑,写这样的剧本,可能需要考虑更多,冒犯而又不至于尖锐到没有机会,说真话与如何说真话之间,需要艺术。
看这部电影,除了感受到智识被充分尊重的幸福,又体会到漫长的难熬,因为编剧设置了女性是否给予性同意较为极端的场景,说白了,就是在法律事实上很难举证,几乎不可能赢的场景,一个熟稔的女律师自己在内心交叉质证,都知道胜算不大的案件。
而这样的性侵犯可能发生在亲密关系和私密房间的任何时候,任何女人身上,因为可能,所以感同身受,所以会产生开放的伤口,会为曾经骄傲、胜券在握的泰莎难过,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却承担了失去一切的风险和结果。
不安全的社会,女人在背负这种巨大风险,所以不说,很多性侵行为没有报案,想到随之而来的调查、公开、舆论,不如就这么算了。
泰莎说得很对,我之所以成为我,就是因为内心有一个永不服输,永不妥协的女孩,如果就这么算了,我就会失去她,杀死她,失去内心的勇敢会在日后的所有场景反复检验,残忍的人会嗅到你身上携带的虚弱,趁虚而入,沉沦是必然。
作为对法律有一定了解的人,都能明白片尾大段独白的呼吁,一个国家的法律几乎全由男性主导制定,大部分德高望重的法学家也几乎为男性,所以法律它从不是中立的,自出生起便带有性别。
英国的法庭辩论是对抗式的,控辩双方针对证人发问,通过发问,向法官和陪审团指明她言词中含糊不清、前后矛盾的地方,减轻证人证词的可靠性,证人的表情、状态都会影响最终的裁判结果。
审问保护未成年,考量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却从未将被性侵妇女的心理状态纳入考量,她仍然需要像一个思路清晰、逻辑缜密的证人,任何证词都在控辩双方的聚光灯下无从隐藏。
她在那片令她产生噩梦的迷雾森林里,需要勾勒出清晰明确的边缘,不得怯懦,害怕,不得言词反复,法庭有没有将创伤导致的失忆或记忆变形的情况纳入考量范围。
因为被伤害,所以寻求法律,寻求公平正义,因为寻求正义,所以必须在正义的流程中,二次被伤害,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没有人应该为了寻求法律正义而必须做出铺垫性的牺牲。
除了剧本身,还想谈一下泰莎本人的职业,一名出庭女律师。
联想到在小城市的女律师,面临更深的职业痛苦,考过司法考试过后,有一年的实习期,律所类似于一个平台或公司,律师更像一个体户,跟的律师决定了实习期的艰难或容易程度,跟的师傅好,也可以成为后续的保障。
小城市里男律师的数量远多于女律师,因为小城市专业化区分不明显,主要依靠人脉介绍,酒桌文化盛行,女律师想要获得案源,开拓的难度远远大于男性,很容易和钱色钱权绯闻沾边,饭桌喝酒也不太安全。
没有一个清晰的成长路径和专业化路线,与师傅间较强的人身依附性,都是成为女律师的限制。
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女儿,考上牛津大学法律系,泰莎能够在竞争强力的伦敦成为一名出庭律师,多么不容易。
絮絮叨叨,放任她兄弟的懒惰,对女儿永远不满意,土里土气拎着沙滩袋上法庭的母亲,却成为她的后盾。
在她失魂落魄的时候,要求她必须回去工作,“这件事不能毁了你的人生”,给她带来那件前半段显得讽刺,后半段显得温暖的玫红色衬衫,还有坐在旁听席的前同事爱丽丝,在邮轮上工作的同学。
不同阶级的男女毕业后毫无联系,不同阶级的女同学却可能成为最好的朋友。
还有那位在旁听席紧握母亲手的年轻女警官。
最后一幕,泰莎一个人坐在桌子上,背后她案件的那盏灯亮起,另一个性侵案卷的灯亮起,一盏又一盏,点亮了整个屏幕,而泰莎一个人缩起的位置仍旧是黑的,是一处空洞,法律正义的黑暗与她一同呆在那里,留待一个个像这样尖锐宣言的戏剧刺破那层黑纱笼罩的真相。
第一次ntlive的体验,适应不错,全场看下来真的很服朱迪·科墨的肺活量和她大张大合收放自如的演技!
本片的标题很有意思,初步举证,和片中提到的初步审查是同样的格式,初步审查意味着将审判的权利移交给法庭本身而非陪审团,那么初步举证则是证人、原告、受害者基于自身立场的辩护。
二者的区别恰好对应了泰莎的前后转变。
她从坚信法律、致力于在法庭的博弈中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冷血”律师,到幡然醒悟法律体系存在残缺与局限,敢于质疑问题根本的证人。
鲁迅在百年前说过:“从来如此,便对吗?
”这句话直到现在也丝毫不过时。
不然为什么明明是受害者,却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次次揭开自己的伤疤,用大量无懈可击的细节来证明自己的无罪呢?
为什么明明是施暴者,却可以用一句轻飘飘的道歉和借口来粉饰自己犯下的罪行呢?
辩护律师一味地履行自己所谓的职责来进行无罪辩护,进而忽视被告可能存在的犯罪事实,这难道就是对的吗?
法律是人基于制定的,服务于人这个总体概念,自然也会不可避免地限制每一个单一个体。
而这种限制同时也会因为时代、制定者性别的因素产生分歧。
当泰莎时隔多时步入法庭,她看到法官是男人、被告的辩护律师是男人、就连速记员也都是男人。
偌大一个法庭,一个平等判决所有人类生死存亡,是非过错的神圣的殿堂,女性的容身之处竟然仅存在于夹缝之间。
这很悲哀。
所以尽管再痛苦、再绝望、再被事发时的阴霾所困扰,詹娜还是站了出来,她说:“我来这里不为别的,只为了让更多的女孩不要像我一样受到他的伤害。
”泰莎还是站了出来,她说:“我害怕我的一切受到影响——朋友、家人、工作,我害怕她人审视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但是,我不能辜负曾经那个坚信法律,坚信这个体系能带给我正义的审判的我自己。
”她还说,“这就是我,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一直以来贯彻的证词一致性并没有那么适用于性侵案件,something has to change” 的确,something has to change,法律不应该非黑即白地框定出一个完美受害者的模板,然后粗鲁地把所有证人的证词套入其中。
作为同时审判两个性别的工具,法律应该兼具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声音,这一点也同样是金斯伯格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堕胎法案在各国的差异性可见一斑) 影片海量的台词还引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律师在辩护时酌情还是酌理、给有潜在可能犯罪的人做无罪辩护应秉持公平公正还是委托人优先的原则、改变法律时如何做到改变规则,建立新的游戏、在改变不了法律的情况下,被性侵时到底该如何处理才能贴近法律规定的完美受害者、性侵受害者因为没做出完美的反抗而承受的苛责何时能停止 题外话,这个牵扯颇多,让我联想到了最近盛行的对“房思琪式弱女文学”的审判,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声讨中,我没有看到同为女性最基本的同理心和作为人类的悲悯心,反而是自诩先进,自认为刀枪不侵的所谓“强女”对弱女的恐惧。
是的,她们看似刀枪不侵,实则脆弱无比,不承认人遇到问题本能想逃避的劣根性,转而想要扼杀她们认为人性中软弱的部分。
然而拒绝恐惧本身也是一种恐惧,不承认本身也是一种逃避。
前期的泰莎如此,批判房思琪弱女叙事的博主也是如此。
看看朱利安身边的男性朋友多么支持他,他们多么团结吧。
自诩强女的女性也请正视每一个或深陷泥潭、或身处险境、或思想有局限性的所谓弱女吧。
女性是一种处境,所有发生在一个个体身上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可能都在持续不断发生着,在施罪者得到审判、环境得到改变之前,请一直前行,一直直视身后和身前的人,一起找到新的出路,一起改变。
剧本还是有小问题,也不是特别出彩,不过瑕不掩瑜这是个好本子,得益于Jodie加分不少。
近2小时的独角独幕戏,海量台词、饱满的状态、分饰多角甚至还要负责调度,Jodie的表现无懈可击,情绪极为精准,切换口音这种细节对她来说游刃有余,看得出她是个gifted并且很努力的演员,感谢Jodie让我又一次被戏剧折服。
所有戏剧人都是辛苦的,这东西的呈现要求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差错。
望着台下的观众和那块神圣的舞台,场铃一响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走上去。
但我更爱戏剧的原因是所有人都会当着你的面把自己剖得血淋淋给你看、逗你乐,这多么可敬。
擦着眼泪谢幕的演员们称得上伟大,respect
把女性书写受害经历称作“弱女叙事”其实就是要求女性是“完美受害人”。
“完美受害人”是父权制下针对女性设置的一个巨大陷阱。
因为按照父权制的逻辑,你作为受害人,过于完美,那么显然你是在撒谎,此时重点聚焦于“对你的质疑上”,而不是“施暴者应该受到的惩罚”上。
如果你不是完美受害人,重点将不会聚焦“你所遭受的伤害”以及”施暴者应该受到的惩罚”,重点将放在“你的不完美“上,舆论以及舆论的制造者会对“你的不完美”狂轰滥炸。
看出来了吧,父权制下,不管你是不是”完美受害人”,重点都是聚焦于对受害者的审判上,而不是对施暴者的惩罚上。
如果一个女性把女性所遭受的伤害如实说出来,就要被被称为“弱女叙事”,不用怀疑,这些人就是想让女性受害者闭嘴,这些人就是父权制的帮凶,这些人书阻碍女性进步的渣滓。
父权制下,女性没有真正的赢家。
朱迪·科默主演的《初步举证》整部电影都在解释“为什么在父权制下,女性没有真正的赢家?
”。
在影片中,她叫泰莎,年纪轻轻已是伦敦最优秀的刑辩律师。
可以说,她是精英中的精英,强者中的强者。
作为小镇女孩,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的法学院,开始在那里接受“精英教育”。
开学第一天,院长就告诉她们:“你们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被淘汰,你们不是同学关系,而是竞争关系”。
所谓的“精英教育”,其实是社达主义,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就是“强者叙事”。
在所有人中,泰莎她无疑是最有可能被淘汰的那一个,带着这种随时被淘汰的压力,她努力钻研法律,认真消化教授所讲的一切。
“不要相信你的直觉,要相信你的法律直觉”。
经过几年的法律教育,她完全内化了这句话,甚至把法律当做信仰和唯一的判断标准。
最后,她顺利毕业,在一家顶尖律所工作。
此时,她终于挤进了精英圈子。
她能成功挤进这个圈子,是因为她熟练掌握了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
这套游戏规则就是律师会把法庭当做大型的狩猎现场,原告则是他们的猎物。
他们作为猎手,会利用法律逻辑设下重重陷阱,等着猎物跳入,而没有受过法律训练的人很难发现危险,发现时为时已晚,而法官从始至终都是这场狩猎的观赏者。
这套游戏规是她从最优秀的律师兼上司亚当身上习得的,当她能熟练运用时,她也成了最好的律师。
而不懂这套游戏规则的人,根本不可能留下来。
正如泰莎讲的那例子:一个叫做苏菲的女孩,刚从学校毕业,在他们律所实习。
被告想做“无罪辩护”,苏菲直接问对方“告诉我实话,是你干的吗?
”。
她刚说完,就被亚当和泰莎拉到一边训话。
他们告诉她,你只需要为他辩护,而不需要知道他有没有真的犯罪。
苏菲反驳:“如果他真犯罪了,我还要继续为他辩护吗?
”最后结果是,苏菲离开了,再也没有在这个行业出现过。
泰莎是这个行业的常胜将军,她严格遵循法律逻辑,只为法律辩护,不做道德审判。
只有一次,泰莎怀疑了自己可能做错了。
那是一个叫詹娜的性侵受害者,她直视着泰莎的眼睛说“我告他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我只是不想其他女性再遭受这样的伤害”。
那一瞬间她觉得詹娜说的是真话。
但是,她立即反驳“不要相信你的直觉,要相信你的法律直觉”。
当她用法律逻辑讲述完这个故事后,詹娜输掉了官司。
因为詹娜的证词处处不符合逻辑,处处都是漏洞。
直到,有一天,泰莎遭遇了跟詹娜同样的事,她被同事朱利安性侵了。
那天,俩人喝完酒,她邀请对方到她家,然后他们开始接吻,在这期间泰莎吐了,她感到身体不舒服,想要暂停,但是朱利安不顾她的意愿强奸了她。
事后,泰莎的大脑一片混乱,跟很多性侵受害者的反应一样,第一时间不是报警,留取证据,而是去卫生间反复清洗自己的身体。
然后她一个人哭了好久,最后才想到报警。
据斯德哥尔摩强奸救助中心的调查显示,70%的强奸受害人在遭受性侵的当时,身体会无法动弹,无法表示拒绝,陷入一种解离状态,英文称“Tonic Immobility”(紧张性强直静止)。
如果把这个词直译,就是“假死”。
也就是说,动物在察觉危险的时候,会呈现一种仿佛死去的状态。
随后,她正式控告朱利安性侵了她。
当朱利安得知此事时,根本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作为男性,他不觉得性事过程中女人有喊“不”的权利,也不认同有“性同意”这件事。
他的反应坚定了泰莎要打这场官司,但泰莎没想到这是一场持久战。
整整782天,她做了无数次陈述,一次次讲述自己的受害过程,不停地清洗自己的身体,经历过无数次噩梦、呕吐、自残、自责,中间暴露了她所有的隐私,她的家人朋友都受影响,不断遭受同事的怀疑和嘲笑,最后她还主动离了职。
在这期间,她也曾问过自己:“你确定要继续下去吗?
”最后,让她坚持下去的是她对法律的信仰,她曾发誓忠于法律体制,她相信法律会还她一个正义。
在这期间,给她最大支持的是她妈妈。
妈妈一直鼓励她“别让那些混蛋打败你”。
开庭那天,她穿上了妈妈送她的红衬衫。
法庭外,一位年轻的女警察陪伴着妈妈,开庭前,她拍了拍泰莎的手臂,这是泰莎除妈妈外得到的唯一鼓励。
法庭里,全部都是男人:辩护律师、指导律师、法官、书记员……她多么需要一个女性在场,但唯一的女性就是她自己。
显然,她在孤军奋战。
审判进行了三天,朱利安绝不认罪,他请了皇家律师给他辩护。
结果,明明犯罪的是他,被审问的却是泰莎。
当辩护律师开始问话的时候,泰莎知道狩猎开始了,这次她是猎物。
作为律师她在极力避开对方设下的陷阱,尽量理性应答,但是,一旦切换到受害者身份,她就会陷入恐慌不安、记忆混乱的表述中。
最后,她输了,同所有的性侵受害者一样输掉了官司。
为什么?
因为关于性侵的法律根基就是错的,女性的受害经历与男性制定的法律系统不符。
法律系统要求性侵受害者的证言简洁而富有逻辑。
但是当一个女人被强奸后,她根本不可能有逻辑地讲述自己被侵害的经历。
因为被性侵是一种腐蚀性创伤,开始是身体的恐惧和痛苦,接下来会蔓延到思想和灵魂。
所以,对性侵过程的回忆,是不清晰、不连贯、缺乏逻辑的,而这一切会被法律判定为证言不可信。
以前泰莎辩护律师,也是这样判断的。
当她作为一个性侵受害者时才发现,这样的判断本身就有问题。
她之前那么相信法律,她一直以为法律会保护她。
现在,她发现由男性制定的法律根本不可能保护她。
作为最优秀的律师,遭受性侵时,都不可能打赢官司,说明什么?
说明在父权制下,女性根本不可能赢,除非改变司法系统。
最后,所有人都走了,只有那个女警察和妈妈等着她,她们用眼神安慰者她,这是她输掉官司后得到的唯一的温暖。
每三个女性之中,就有一个性侵受害者,而我们的法律却不能为她们伸张正义。
所以,法律必须改变,司法系统必须改变。
更多影评,见公号“时空记1994”
即便已经知道基本剧情,我还是在落幕后呆坐半日。
拍案叫绝。
我们这个时代,女性意识全面觉醒。
但利好一个人群的背后,必然有人心存不轨想从中获利。
所以吃红利也好,割韭菜也罢,这些年市面上不乏“大女主”主题的女性题材,但总是脸谱化,带着很多讨好却并不了解生活和困境本身的悬浮。
但这个故事,只有简单的篇幅写了平民女子如何靠打拼进入法律精英圈子,如何所向披靡打法律胜仗的描写。
好莱坞二十年前就拍过这样的片子,《律政俏佳人》,好看,粉色的女律师,我也喜欢那个故事,吃爆米花看最好,却少了些生活真实的残酷。
看完热血,但也知道,现实中哪会有这样的场景。
《初步举证》侧重的,反而是叙述女律师成为性侵受害者后,如何被自己曾经信仰的法律彻底击垮的故事。
它甚至没刻意削弱她受害后因心理创伤做出的错误决定,没削弱她身为受害者,即便受过精英法律教育,在庭审中也会短暂失去清醒的头脑,被他人钻了空子的种种弱点。
甚至有人带着上帝视角评论:”天呐,这女主不是活该吗?
”可那些人不知道,高高在上的俯视,说你不行就是你不强,不配做大女主,却不知道道阻且长,再强的人也会被凌辱,也会信仰崩塌。
而这些看似愚蠢的错误,从来不是把一个女性贬为弱者的标签。
它让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年我看大女主爽剧的不适感来自何处:她们之所以“大”,也是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做到“大”。
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可以让你爬到高处,但一翻手也可以让你摔下来。
这种强大是虚假的,脆弱的,也是不平等的。
只是,很神奇的是,在她孤身一人,在面对性侵者无罪的审判的时候,在被判处失败的那刻,反而有胜利者的姿态。
法律宣布她失败。
但她抬着头,没有服输。
她终究是知道,,输了的不只有案子,还有自己作为律师的前途。
它和爽剧不一样。
它告诉你再强大的精英女性,想要往上走去获取世俗的成功也必须去迎合体制和规则;而如果你试图挑战它,你只是以卵击石,十有八九会成为女主一样的失败者。
绝望吗?
胜利之前,满地绝望。
可这并不是说,胜利有一天不会来。
但不只有手撕渣男的女人才是强者,以一己之力捍卫体制的女人,即便失败,更是强者。
以卵击石并非无用,结尾处,她们的名字被留下来,杯水车薪,却终有一日能够撼动大厦。
她没能胜利,却或许为后来的人,推动了大厦的一粒砂石。
微茫,却不是无用。
这是我最喜欢的那类片子,血淋淋告诉你生活真相,告诉你也强者也会失败;却也告诉你,失败也不能失去希望。
希望或许还很远,但希望总会在哪里。
而失败的人,也不必是弱者。
还是先废话一些我看这部电影的前提,日常几乎不太关注舞台剧、话剧这类在剧场演出的作品,我确实从未听说过《初步举证》。
看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部由朱迪·科默参与的,剧场演出的官摄版本,和法律题材有关的作品,以及涉及到女性议题,其他一概不知。
对于提前知道,甚至看过剧场版本的观众,大概能想象我这种会经历怎样的观影心路历程——天呐,开头的台词也太密集了吧,这台词怎么背下来,舞台剧对演员这方面的要求真是太强了。
这么密的台词我真的会有点跑神诶……以下是按照观看全程我实时冒出的感想,全程剧透请注意——虽然不是所有台词都看到记住,我能看出来这一段是在树立女主人公作为刑事案件辩护律师,业务能力超强的“强人”人设。
哦好,接下来就要介绍女主家庭背景了,没提到爸爸,好像有点重男轻女家庭里长大的,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夹在中间的那个女孩。
等下等下,所以整出剧只有朱迪·科默一个演员,居然是全程由她自己口述和表演的独角戏啊……啊,求学背景,加了“英国小镇女做题家”人设。
向左看,向右看这里,因为逗趣的表演和讲述,能在其他密集的台词中,留下深刻印象。
啊,女主背景交代完,职场时刻现在进行时。
去Pub玩那里感觉有点“不对劲”诶,搂腰,和亲脖子,难道不算性骚扰吗。
好吧,如果是互相看对眼的办公室恋情,前面的就当是恋爱铺垫了,但亚当搂腰不算性骚扰吗。
(我有点记不清跟泰莎职场“恋爱”故事的前后顺序)提到为性侵案被告辩护时,女主人公作为“女律师”的优势,以及那个“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让更多的女性不受到侵害”的被害人。
从讲述,到舞台重点放在卷宗上灯光,有“不好的预感”。
从泰莎和那个男的喝了不少酒,回到自己家亲热,和前面她为被告辩护的性侵案如此相似的展开,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不是吐槽这种剧情上的所谓没有悬念,反而我作为观众,从身体到精神都开始进入一种紧绷状态。
然后,是一场雨,直接下在舞台上的雨。
接下来,是全程仅出现三次的音乐时间,DAY的数字不断跃动,从1到100,到200,到500,最后停在782。
我眼泪哗就下来了。
我会哭,是因为想起我这两天刚听完的独树不成林播客第184期节目《在美国忍受诬告是什么体验?
》中,播讲人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什么事都没做错的彻头彻尾的受害者,在面临背叛她的两个人发起的诬告官司中,为了应对司法程序和校方审查,而对自己生活、事业、人际关系全方位的摧毁。
我也想到我身边认识的一个女生,历经两年的时间,终于在前阵子尘埃落定的离婚官司,在这段不算很长但也绝对不短的时间里的经历。
以及之前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快忘记的或真实或虚构的性侵案件中,当一个被侵害的女人决定从法律层面惩罚强奸犯,必然要面临怎样残忍的、羞辱式的,一次次揭开伤疤的痛苦。
而这些,也的确由再次登台的泰莎告诉了观众。
之后从报案、到接受身体检查、再到把一切告诉妈妈、以及法庭戏,我基本全程都跟着剧情和朱迪·科默的表演走。
我注意到,之前仿佛作为“罐头笑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台下观众们,终于在泰莎总结陈词阶段,让作为电影观众的我看到了。
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剧场很小,舞台也好小啊,观众距离舞台和演员居然这么近。
官摄镜头从这里开始,不再只是拍舞台全景和朱迪·科默的面部细节,而会偶尔投向台下的观众们。
我参加的是全女观影团,电影结束后还有观众的映后交流环境,女孩子们很健谈,聊了许许多多不同角度基于电影的感想。
后来我想,如果我发言呢,我想跟同场观看的女孩子们分享什么呢?
会想聊一聊司法程序的繁琐,以及漫长的时间对人全方位的折磨,聊播客独树不成林的树老师, 我那个终于离婚的朋友。
会想告诉大家,尽管如此繁琐、折磨和痛苦,但还是要坚持,如果不经历这些,如果不去抗争,不去争取,那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可能都得不到。
会想提一下前段时间徐娇的室内禁烟事件涉及的关于个人(尤其女性)权利边界的话题;会想说说最近围绕林奕含作品一个很奇怪的讨论方向“弱女”。
会想说,《初步举证》里的泰莎绝对是“强女”的代表了,尽管剧情里也用她在事发后无措地洗了澡,茫然地离家走在街头,气愤地删了短信,这些让她事后骂自己蠢的第一反应,刻画了她“弱”的一面。
想聊一聊,何为“强”与“弱”,如何看待“强”和“弱”。
强和弱的行为,似乎可以清晰地划分:仗义执言的是强,唯诺忍让的是弱;果断冷静的是强,惊慌失措的是弱;不哭的是强,哭的是弱……但谁也可能一比一地按照并不存在的《女强者行为指南》实践,总有踏错的时候,懦弱的时候,妥协的时候,退却的时候,甚至完全放弃的时候。
人,总是更倾向慕强的,文艺作品如此,所以独角戏的泰莎一定要是这样的角色,无论她在过程中犯了多少错误,最后她一定要掷地有声地呐喊出自己身为专业法律工作者以及受轻视、侵害、污蔑的女性的声音。
最后泰莎的陈词是那么直白:现行法律是男性为主修订的;性侵案从法律思维要求逻辑的严丝合缝,与受害者作为一个人类,在自己身体遭受兼带毁灭精神的侵害时,无法在被侵害时及以后如此精准地回忆并保存证据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
性侵案维权的一系列法律流程,都充满了对女性受害者的不尊重。
这些观点当然不新鲜,不出挑,不惊世骇俗,无论在相关主题的文艺作品,还是社会上出现较大规模讨论的真实案例中,都能听到类似的声音。
但我们现在还很需要这样直白地、大声地、铿锵有力地、一遍又一遍地说出这样的“问题”。
不过我本人,反而为这个法律议题陷入某种矛盾中。
上面我提到独树不成林的树老师,在她被诬告的官司尘埃落定后,决定不反诉诬告她的两个人,让一切成为过去。
当然不是因为她大度,播客最后她也分享了和自己博导之间关于法律的讨论,博导是这么劝她的:不要把法律制度的公平,和个人意志的公平混在一起。
现代正义制度的制造者告诉我们,制度层面的正义不是由个人判定的,法制就是为了提供中立的第三方,且是非个体的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只在乎制度的公正,而非个体的。
公民社会,个人把判断正义的权利从制度上让渡给第三方。
不能从法律层面追求个人复仇和个人正义,只有保护好自己,不要让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不要让渡自己的权利。
我在想,《初步举证》的编剧借由女律师“泰莎”之口,说出性侵案判定从法律思维的不合理之处,那么其他类型案件的判定呢?
如果法律对所有罪名都要求的逻辑链条的严密,在某个性质的案件中,可以由其他认定方式取代,那么其他类型案件要从什么层面去成为法律思维的特例呢?
而当我意识到我这么思考时,我突然背脊发凉,觉得自己实在太置身事外的冷血了。
因为我是那个“向左看”“向右看”中,几乎没太受过此类伤害的女性幸存者。
所以我才能如此“冷静”地以所谓中立视角,去讨论法律中的问题吗?
还是我始终待在我不自觉的社会“强者”地位,而不自觉地对“弱者”诉求感到“对方感情用事”吗?
对,泰莎是“弱者”。
尽管舞台表演中不断用表情和台词,去塑造这样一个面对为自己以及不计其数的女性受害者争取权利的“法律强人”。
但泰莎毫无疑问是“弱者”是一桩从开始就极大概率失败的案件的弱者,是一个对乡村女孩从家庭到求学各种歧视的社会中的弱者,是一项男性从业者占据多数及高位的行业的弱者,是从法律制度层面从决定为自己寻求公平正义那一刻起就注定的,弱者。
我的大脑在各种观点的打架中,已经得不出什么关于强和弱的结论。
我在电影落幕时,在戏中的泰莎以演员朱迪·科默的身份接受观众雷动的掌声中,我开始哭。
我为这个虚构故事中的“泰莎”哭,为我居然第一次知道“三分之一”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哭,我为现实世界中经受真实苦难的“泰莎们”哭,为我为什么不能坚定地同意这部作品传达的法律观点哭。
我为能看到这样的作品而开心,又为具体的故事而难过,同时还为其中的表达而纠结痛苦。
这便是,优秀的作品了。
看过《初步举证》已经一个星期,一直都想谈谈这部剧。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其实它就是一场话剧的录影。
影片的原名是National Teatre Live: Prima Facie,英国国家剧院的一场演出。
Prima Facie是拉丁文的法律术语,指的是法院在受理刑诉案时,初步审查由提诉方提交的证据材料,从表面看起来指控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才进入下一步的审理。
Prima Facia本身不需要证据确凿,也不需要无可辩驳。
如果Prima Facie成立,而对方没有提出反驳证据,法院可能判处被告罪名成立。
简单地说,Prima Facie就是提诉方的一面之词。
这部剧最初(2019)在澳洲演出,剧作者是英国、澳洲双重国籍女编剧Suzie Miller。
澳洲墨尔本艺术中心版由Sheridan Harbridge主演,轰动后在伦敦西区推出了Jodie Comer出演的版本。
电影就是Jodie Comer出演版。
豆瓣评分9.6,IMDb9.1,算是一致好评。
看完后我给了五星(豆瓣),也收入了NFM。
Jodie Comer的演出太精彩了,豆瓣评分9.6不虚。
剧作探讨的法律问题是有价值的,在性侵案中受害人不应该被现行的法律程序所苛求。
事实上,对性侵案的受害人来说,一遍又一遍地向警方、律师、陪审团、对方律师复述受害经过、细节,由此造成的心理伤害恐怕远远大过性侵本身。
我在大约10年前就曾在腾讯的“大家”平台写过一篇文章,呼吁为勇于站出来指控性侵者的受害人以支持,她们不仅在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也在维护那些怯于指控的受害人,更是在保护那些潜在的可能的受害人。
一码事归一码事,再精彩的剧作都不能豁免被批评。
剧中Tessa独白讲述遭受性侵的故事:她与同律所的男律师Julian彼此吸引,曾在律所偷偷有过一次性行为。
自己也掂量过是否要与Julian发展稳定亲密关系。
被性侵的那次是两人再度相约,双方都喝了不少酒,她邀请Julian到自己的寓所。
两人在寓所发生了性行为。
她性行为后没有睡去,而是继续工作,半夜因喝酒过多而感到身体不适,裸着身子到卫生间呕吐。
动静吵醒了Julian,他到卫生间试图关心她。
呕吐后回到卧室,因为她是裸着身子,Julian性起便不顾她的不适强行与她再次发生性行为,整个过程她没有感到快乐,反而感到屈辱。
尽管她认为自己与Julian并非伴侣关系,但这显然算是约会强奸的范畴。
她是律师,她觉得难受以及感到屈辱,所以去警局指控朱利安强奸。
从她被性侵,到法院通过Prima Facie,782天,两年又52天。
独白中,她表达了自己受到的伤害,对原本应该感到愉悦的性爱变得恐惧和排斥。
慢着,一起约会强奸造成的伤害后果,历经782天愈来愈痛苦?
我不怀疑剧作家想表达性侵给受害女性带来的伤害程度,而且我作为男性观众与女性的感受有着天然的隔阂。
但是,我还是要提出,剧作中,Tessa受到伤害是被权力建构出来的,不是真实的。
回到性侵的情境,她与朱利安约会,邀约对方到自己寓所,两人你情我愿发生了一次性行为,对方接着睡了,她继续工作,直到身体不适呕吐。
朱利安醒来后,再次与她发生性行为,构成强奸。
没错,只要违背女性意愿强行发生的性行为都构成强奸,我不仅支持约会强奸是应该被惩处的逾矩行为,婚内强奸也应该被惩处,甚至性行为中途女方提出stop,如果男方继续后半程也算强奸。
可是,一次约会强奸带来持续782天,甚至愈演愈夸张的伤害,这不正常。
巴特勒在《性别烦躁》一书中曾经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女性的性别是表演出来的,被权力话语、性别社会化的性部署、性别刻板印象的社会期待中反复建构出来的,不是本质。
那么,同样地,当#Me Too随着社媒的传播和自由主义话语的加持,它本身就成为权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建构性侵受害人的性身份。
在Prima Facie澳洲首演的海报上,Suzie Miller肖像旁就是手写体的#Me Too字样。
剧作家、剧院、演出、海报、评论,这些都是文化权力的构成要素,在狂飙般的#Me Too社会运动中,权力试图放大受害人的痛苦,以此来唤醒社会对性侵普遍的关注和觉悟。
独角戏,Prima Facia的剧名,在我看来很巧妙地掩盖了这终究是一面之词的演绎。
Julian的角度呢?
Julian的感受呢?
Julian的辩护呢?
整部剧甚至没有试图平衡展现真相。
在成人的世界里,在两性关系的互动中,都需要经过磨合才能在性沟通中避免误会。
同时,无论男性一方还是女性一方,都不可能试图每一次性行为都是OK的,总会遇到某些次性行为不OK,甚至有屈辱感。
Tessa与Julian说起来只是ONS(One Night Stand,约炮),两人根本就是缺乏性沟通的磨合,Julian甚至可能完全意识不到Tessa在表达本意的No,而不是轻微SM的调情。
感到不爽,感到屈辱,是不是首先与对方沟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乃至痛斥出来。
这不是陌生人强奸,不是暴力强奸,只是ONS过程中Tessa主观上感觉到被强奸。
在我看来,Prima Facie剧作对普通人是有“恶意”的。
且不说剧中Tessa本身就是律师,因为指控强奸而在痛苦中煎熬了782天,最终败诉。
普通人ONS遇到糟糕的体验,更合理的做法是吸取教训,不用沉浸在糟糕体验中,把带给你糟糕体验的那人拉黑,而不要如剧中那样去报警指控被强奸。
抛开具体情境谈性侵,如同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在这个工作日的中午,我独自一人走向影院,看这场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的电影,我的左右都是空空,我独自对着荧幕发抖哭泣叹息,and this is me.
如此多讨论性侵的电影,没有一个是胜诉。辩护律师,陪审团都不敢确信自己就是对的。男性定下的规矩从没考虑过是否适用于女性,没法保护那三分之一的女性
2022看更好,满员的全女场也很舒适,特别是说看左边看右边的时候,看到后面已经忘了这是戏了,结尾又突然感受到一个人单独演完整场的信念,反而是这里。自己想的是法律结果也不算什么,出乎意料的是,映后律师的发言还是让在国内的人要预期积极,要做原告。大多数人都工作,工作的时候生产的时候,不要推卸责任,不要觉得我不认同的东西我别无选择,怎么判是别人的事。我觉得这里能撬动的可能性更大。当然结局也是这么做的。而信任是相互的,捍卫不了正义的法律和捍卫不了我的心的爱人,瓦解信任也是瓦解一切,不是女权规训女人离开异性亲密关系,是女人被异性亲密关系背叛了。要忠于法律,要忠于伴侣,那只有女人的背叛是绝对不可以的吗?
1. 工作原因,比较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把戏”了。毕竟和辩方天然的对立,让我们互持法律上的“偏见”这件事,是可以跨越体制、文化的共识。比起所谓的人权正义,更认可二者对于惩治犯罪(VS减轻甚至逃避处罚)之间的猫鼠关系。观影体验大概类似于从业者看职业剧——很清晰的“现实是现实,戏剧是戏剧”感,当你对现实有了足够具体和充分的体验,戏剧带来的割裂感就越发磨屁股,更别谈燃起思考甚至批判的兴致。但好像也不是对所有的刑辩题材都这样,让人沉浸并深思的佳作可太多了,所以还是挑剔故事和文本吧。2. 虽然认可演员赋予舞台的激情和生命力,让我们的视线和思维一刻不停地被她抓住,但长时间的用力演绎,也容易让人无法集中,甚至感到乏味,并不越是独角戏就越要紧紧抓着我们,张弛节奏中的停顿和留白会给予舞台更多的魅力不是么。
都是什么人在豆瓣上,给一个“单人单口背台词且台词还是枯燥极度缺乏戏剧冲突的剧”,打分9.6?
一无所有的人有了一切,又迅速在一切硬实中体会到凶猛而直截的脆弱。普通人对法律绝望是常态,换到倚靠法律跃升阶级,且相信法律“有用”的辩护律师,崩塌效应似乎更盛。角度逆转迅猛之下,还是女性千百年来尚未逆转的弱势,肉体被男性侵犯,权益被男性覆盖,而女人需要一遍遍耻辱地陈述自证,而男人只需翘腿观望,脱罪走人。法庭之上密密麻麻的男人,只有女人与男同性恋能对这些事体有所共鸣。让我们歌颂这样的世界。独角戏强得叫人臣服,小变态的能量在《杀死伊芙》中是随机四散的,在这里转出一种收网围捕、密集痛击的能耐,真是一个无从埋没的好演员,坐等无量前途。以及,我今天终于成功立案了,且看法会如何度人。
花不到40就拥有580票价坐席,观看女演员惊人的演技和每个细微的表情,感谢上院线,愿能看到更多这样的高清放映,有必要吃些好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重而道远啊!过往总是男性在制定法律,女性总是处在法律体系的边缘位置,法律保护男性,也保护女性,但当强奸这种男性对女性的侵犯中,法律各种不合理的规定让男性更难定罪,而女性必须接受所有人的窥视,各种各样的确凿证据才可以被法律保护。
终于吃到细糠了!全场只有我一个人看,感觉就像是泰莎在对着我一个人倾诉。
开场好无聊。靠bgm,表演旁白。/原来通篇表演旁白,比朗读多了表演。有“一口气讲完xxx”的短视频的魂,但短视频剪辑是压缩了信息量给了创作者认为的精华,这部则……对,100分钟的精华,我看困了。看朱迪声嘶力竭,我听她沉重的上气接下气,感受到她的用心。没了。这样演比直接给我看一部短篇或中篇小说,好在哪儿?/第28-30分钟,开始抓我注意了。然后又是吐槽司法系统,可能当地人更有共鸣吧。/43分钟,确实,是一个略难界定的情境。跟婚内强奸是类似的场景,而且更难界定。/我个人很支持女性去立法,即便是暴君式(或者说另一种暴君式的反面)也很好,强制规定性行为若非女性发起,则属于qj。/亲吻、拥抱、牵手,最好也由女性明确,必须说出口。
律法在外 本能在内
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文化败落的今天我会如此失望的根源——因为规则的不公、政策的冰冷,需要这般有力的人文艺术来拯救。只有这样,当人类被洗脑、被规训时,才能有重生的希望。
故事表演都挺精彩的,但这也不是电影啊
非常好看的一出舞台剧 女主泰莎败诉了 我很难想象她在经历身体迫害和信念崩塌后 是否能继续走律师这条路 她出现在法律相关的场合 一定会被私下议论这件事 她的专业性会被质疑 她被彻底摧毁了 都是因为一个叫朱利安的男律师 结尾一有一无的处理非常棒 泰莎的卷宗放回架子后 一个接一个亮起越来越多的光点 那些是和泰莎一样败诉的受害者 没有片尾曲的结尾 亦对应着那些不被听见声音的受害者 这不公平 那不是爱 女性何时才能在男性谱写的社会规则中得到平等的对待
当她说出每三个女生都有一个遭受性侵的台词时,死寂沉默的影院突然有一个男性带有诧异的讲“这么多”,多么照进现实的回文闭环啊。男性的傲慢自大特权无法共情在这三个字里淋漓尽致。
劝路人不要看评分这么高就去看,我就是这样结果感觉被耍了一样。独角戏加上外语作为大众看有些无聊,尤其是前面部分。支持维护女性权益但是电影根基有些偏颇,凭啥说法律系统对女性不友好,被qj的又不一定是女性,男性在性方面的权益法律保护的更薄弱吧?评分高的离谱,2颗星给女主演的演技和耐力
录播呀
也不是说剧本/direction是三星的水平(其实也差不多),但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如果Comer独角戏+victim account已经把整个narrative变得足够fragmented的时候,频繁的剪辑只会让整个观影体验更加disorienting. NTLive似乎忘记了影像是永远服务于演出的;如果不能起到一个近似于theatergoing的体验,多机位近距离都只是舍本逐末
刚看完《还有明天》看完的这部,感觉像是进了两个世界,比起前者这种客观世界的走入战斗,这部更像是在用主观意识凌驾物质世界。
含女量爆表,男性角色被边缘化,刻板化,一股子姨妈味,母味冲天